江蘇專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高頻考點第2練古代中國的經濟_第1頁
江蘇專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高頻考點第2練古代中國的經濟_第2頁
江蘇專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高頻考點第2練古代中國的經濟_第3頁
江蘇專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高頻考點第2練古代中國的經濟_第4頁
江蘇專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高頻考點第2練古代中國的經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第2練古代中國的經濟1.(2024江蘇南京、鹽城3月)“子贛(貢)既學于仲尼(孔子),退而仕于衛,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即子貢)最為饒益。……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這反映出當時()A.商人地位遭到了肯定抑制B.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盛行C.商業發展沖擊了等級制度D.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答案C材料“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表明子貢經商致富,與國君平起平坐,商人地位明顯得到提高,C項正確,A項錯誤。材料中并沒有體現出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B項錯誤;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政策,與題干時間不符,D項錯誤。2.下表為不同文獻關于唐朝土地狀況的記述,由此可以推知()出處記載《通典》諸庶人有身死家貧無以供葬者,聽賣永業田《全唐詩續補遺》良田收百頃,兄弟猶工商《唐大詔令集》寺觀廣占田地……侵損百姓《全唐史》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吞并,莫懼章程A.土地自由買賣得到法律愛護B.政府對土地的實際限制力有限C.士農工商社會結構發生變更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B材料“聽賣永業田”“寺觀廣占田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莊田”,反映了土地兼并的現象,說明政府對土地的實際限制力有限,故選B項。依據材料“聽賣永業田”“恣行吞并,莫懼章程”等信息可知,當時唐代法律尚不允許土地自由買賣,解除A項。題干只是反映土地的占田狀況,而非社會結構的變更,解除C項。材料中“恣行吞并,莫懼章程”說明政府是限制土地兼并的,解除D項。3.(2024江蘇徐州考前模擬)《秦律·工律》規定:縣及工室聽官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過歲壺(壹)。秦朝此舉的主要目的是()A.運用法律手段,抑制商業發展B.加強經濟限制,鞏固中心集權C.重視制度建設,規范手工生產D.統一生產標準,實現政府壟斷答案B材料中“聽官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過歲壺(壹)”反映了秦朝加強工商業規范,統一度量衡,體現了加強中心集權的目的,故B正確。加強工商業規范不等于抑制商業發展,故A錯誤;秦朝最主要的制度建設就是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故C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實現政府壟斷”的信息,故D錯誤。4.(2024江蘇如東調研)古代冶煉時,在地面上挖出缶狀爐缸,內層涂以耐火泥,上置頂蓋,將生鐵料燒成熔融或半熔融狀態,鼓風吹煉并加攪拌,使成為熟鐵,這一技術始于()A.西周 B.兩漢 C.南北朝 D.明朝答案B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材料體現了炒鋼技術,其始于兩漢時期,B項正確。5.(2024江蘇南通1月)下圖是江蘇徐州出土的東漢畫像石。畫面中心為一農夫,驅逐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輕婦人舉鋤耘田,左上角還有一頭小牛犢在玩耍。圖文信息說明的是()A.牛耕技術普及全國B.男耕女織的生產狀態C.曲轅犁進一步完善D.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答案D材料反映的是二牛抬杠式的耦犁,說明農業耕作技術的進步,體現了其精耕細作的特點,D項符合題意。材料無法體現出牛耕技術普及全國,A項錯誤;材料只涉及“一年輕婦人舉鋤耘田”,沒有體現出女織,B項錯誤;唐朝才出現曲轅犁,與材料時間不符,C項錯誤。6.(2024江蘇揚州期末)《鹽鐵論·水旱》記載:冶鐵者“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務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農事急,挽運衍之阡陌之間,民相與市買,得以財貨五谷新弊易貨,或時貰(賒欠)。民不棄作業,置田器,各得所欲”。材料中蘊含的信息有()①官營冶鐵作坊的經營方式②有劇烈的追求利潤的要求③留意產品質量和經營方法④留意市場信息和成本核算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B由材料中“家人相一,父子戮力”“民相與市買”,可知是私營手工業,解除①,故解除A、C、D;由材料中“父子戮力,各務為善器”“農事急,挽運衍之阡陌之間,民相與市買”,可知②③④符合題意,故選B。7.(2024江蘇南通二模)《甲子語溪閔雨四首之一》云:“塘中龍骨高數層,龜坼田中縱復橫。青裙箬笠倚車臥,但有空車無水聲。”該詩句中提及的生產工具()A.利用水力資源提高冶鐵質量B.推動鐵犁牛耕技術取得重大進步C.克服地勢限制增加澆灌效益D.使農田澆灌擺脫了對人力的依靠答案C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描述的是龍骨水車,它克服了地勢等的限制,提高了澆灌效率,故C項正確。A項是指水排,解除;B項與材料無關,解除;材料中“青裙箬笠倚車臥”說明這種澆灌工具仍舊運用人力,解除D。8.(2024江蘇揚州考前調研)據《耒耜經》記載,唐后期江東地區已運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種農具,加上從嶺南引來的耖(把土弄得更細的農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產技術措施。據此不能干脆得出唐代()A.該技術在長江流域廣泛運用B.農具和技術在區域間溝通傳播C.江東農業體現精耕細作的特點D.農耕技術已初步形成完整體系答案A材料說的是江東地區,明顯不是整個長江流域,也不能說明是廣泛運用,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都能從材料中得出,不符合題意,解除。9.據明代《太倉州志》記載,太倉州(屬蘇州府)所產的棉布,“歲商賈貨入兩京(南京和北京),各郡邑以漁利”。這說明()A.太倉州是全國棉紡織業中心B.兩京地區的棉紡織技術落后C.江南棉紡織業成為經濟主導D.南北區域間長途販運業發達答案D本題主要考查明代商業。材料中江蘇太倉的棉布遠銷北京,說明當時的長途販運業發達,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太倉與其他地區棉紡織業的對比,不能說明其中心地位,A項錯誤;材料只能說明兩京地區棉布需求量大,不能說明棉紡織技術落后,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棉紡織業與其他行業的對比,不能說明其是經濟主導,C項錯誤。10.(2024江蘇南通等七市三模)“開封和唐朝的都城長安一樣,人口眾多。但開封是個更加商業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晝夜開放的市場,而不是宮廷和政府機構。多層房屋聳立街頭,并無墻環繞,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對此理解精確的是()A.宋代的開封成為純粹的商業中心B.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業活動C.開封城內坊市界限尚未完全打破D.開封城市發展影響市民社會生活答案DA說法與史實不符,開封是北宋的都城,其政治功能也較強;材料沒有涉及宋政府對商業的看法,B不正確;由材料描述可以得出宋代商業發展打破了坊市界線,C不正確;由材料中“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晝夜開放的市場”可知,開封商業的發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D符合題意。11.(2024江蘇南京三模)“每日如宅舍宮院前……銅鐵器、衣箱、磁(瓷)器之類……新鄭門、西水門、萬勝門,如此生魚有數千檐入門……十字街南去,姜行……東去乃潘樓街,街南曰‘鷹店’,只下販鷹鶻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藥鋪席……馬行(街)北去,乃小貨行時樓、大骨傳藥鋪,直抵正系舊封丘門,兩行金紫醫官藥鋪。”材料主要體現了北宋()A.市場分布類化 B.彩瓷交易頻繁C.商幫經營興盛 D.長途販運旺盛答案A材料信息“新鄭門、西水門、萬勝門,如此生魚有數千檐入門……十字街南去,姜行……東去乃潘樓街,街南曰‘鷹店’,只下販鷹鶻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藥鋪席……馬行(街)北去,乃小貨行時樓、大骨傳藥鋪,直抵正系舊封丘門,兩行金紫醫官藥鋪”說明北宋東京的“市”已經打破了空間限制,并且不同地區賣不同的商品,即市場分布類化,故A項正確。12.(2024江蘇徐州考前模擬)南宋劉一止《苕溪集》載:“老龍下飲骨節瘦,引水上訴聲呷呀。初疑蹙踏動地軸,風輪共轉相鉤加。……殘年我亦冀一飽,謂此鼓吹勝聞蛙。”這可以佐證()A.冶金工具革新 B.農業技術進步C.風能普遍利用 D.小農生活富足答案B材料中“老龍下飲骨節瘦,引水上訴聲呷呀……風輪共轉相鉤加”反映了宋代利用風力的水車進行農業澆灌,體現了當時農業技術的進步,故B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冶金工具的革新,故A錯誤;“風能普遍利用”的說法過于肯定,故C錯誤;材料也無法體現“小農生活富足”,故D錯誤。13.(2024江蘇南京、鹽城二模)據記載,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泉州知州連南夫奏請:“諸市舶綱首,能招誘舶舟,抽解物貨,累價及五萬貫、十萬貫者,補官有差。”阿拉伯商人蒲羅辛販賣乳香達30萬,綱首蔡景芳招誘船貨,收息錢達98萬,都各補授從九品“承信郎”官銜,賜予“公服履笏”。以上材料主要說明白()A.海外貿易滿意了貴族的物欲追求B.招來外國貨船可以增加官員政績C.商品經濟發展導致民眾崇尚洋貨D.政策調整提高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答案D材料說明激勵外國商人從事商業貿易,“收息錢達98萬”提高了政府財政收入,D正確。A中滿意貴族物欲追求不符合題意,解除;材料所述是促進海外貿易,不是招商引資,解除B;“民眾崇尚洋貨”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C。14.(2024江蘇南京、鹽城5月)宋朝高斯得有詩云:“客寓無田園,專仰買桑供。豈謂桑陡貴,半路哀涂窮。三百變三千,十倍價何穹。……棄蠶滿阬谷,行當歌大東。”材料說明,宋朝()A.蠶桑業被大商人所操縱 B.蠶桑業受價值規律支配C.自然經濟逐步走向瓦解 D.絲織業不再由政府管理答案B材料反映了蠶桑的價格受市場供求的影響,波動很大,而不是蠶桑業被大商人操縱,A項錯誤;材料“客寓無田園,專仰買桑供。豈謂桑陡貴,半路哀涂窮”表明蠶桑業受價值規律支配,B項正確;自然經濟逐步走向瓦解是在鴉片斗爭后,C項錯誤;D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解除。15.(2024江蘇鹽城三模)《明太祖實錄》載:“南雄商人以貨入京,至長淮關,吏留而稅之,既閱月而貨不售。商人訟于官,刑部議吏罪當紀過。上曰:‘商人遠涉江湖,將以求利,各有所向,執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納課于官,彼此一耳。遲留月日而使其貨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償商人。”這表明當時()A.長途販運受到嚴厲的排斥 B.傳統抑商政策發生動搖C.整頓吏治以改善商業環境 D.商人社會地位得到提高答案C由題干可知,對于南雄商人的訴訟,“刑部議吏罪當紀過”,而皇帝的看法和看法是“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償商人”,這說明無論是刑部還是皇帝都主見整頓吏治,以改善商業環境,故選C。題干中沒有體現A,B和D與史實不符,故解除A、B和D。16.(2024江蘇海安中學期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蹤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同年,“信國公湯和巡察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魚”。材料主要體現了()A.倭患是實行“海禁”的重要緣由B.明朝厲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貿易D.商品經濟的日益衰落答案A材料“以倭寇仍不稍斂蹤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者”表明由于倭患嚴峻才導致明政府實行“海禁”,A項正確;明初“海禁”政策規定對外貿易一律在官府主持下進行,并非禁止一切海外貿易,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實行的緣由,而不是實行程度,C項錯誤;D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解除。17.(2024江蘇海門期初)明史籍記載:“成、弘之際,豪門巨室間有乘巨艦貿易海外者。”正德九年(1514年),廣東布政司參議驚呼“近許官府抽分,公為貿易,遂使奸民數千,駕造巨舶,私置兵器,縱橫海上”。材料反映了()A.明朝變更了重農抑商政策B.政府已廢除了“海禁”政策C.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弛D.明朝限制外商來華貿易答案C材料“豪門巨室間有乘巨艦貿易海外者”“近許官府抽分,公為貿易,遂使奸民數千,駕造巨舶,私置兵器,縱橫海上”表明明朝海禁政策有所松弛,C項正確。重農抑商政策貫穿中國封建社會的始終,且材料反映的是海外貿易,沒有涉及重農抑商政策,A項錯誤;B項不符合史實,解除;外商來華貿易在材料中沒有體現,D項錯誤。18.(2024江蘇揚州1月)明朝正統九年二月,廣東潮州府民濱海者,糾誘傍郡亡賴五十五人私下海,通貨爪哇國。正統十年(1445年)三月,福建緣海民有偽稱行人正使官,潛通爪哇國者。由此可見明代()A.開放對爪哇國貿易B.民間貿易突破“海禁”政策C.“海禁”政策走向瓦解D.對外走私已成普遍現象答案B材料“私下海,通貨爪哇國”體現出私人與爪哇國進行貿易的現象,這反映了明代民間貿易突破“海禁”政策,B項正確。“糾誘傍郡亡賴五十五人私下海……潛通爪哇國者”表明官方并沒有開放對爪哇國貿易,A項錯誤;明朝建立以后,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間的私人海上貿易活動,只允許保留有限制的官方朝貢貿易,C項錯誤;在“海禁”政策下,官方朝貢貿易是主流,對外走私僅是個別現象,D項錯誤。19.(2024江蘇無錫期末)俞森《荒政叢書》記載:“一婦每日紡棉三兩,月可得布二匹,數月之織,可供數口之用,其余或換錢易粟,或納稅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國()A.重農抑商已有所變更 B.農業是財政的主要來源C.已顯露近代化的曙光 D.小農經濟并非完全封閉答案D由材料可知,農婦每天紡棉織布,可以到市場上賣出換錢,可以供應家庭用度,或者交稅給政府。小農經濟是男耕女織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但是在滿意家庭自身需求之后,可以在市場上出售,對外有溝通,這說明小農經濟并非完全封閉,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基本的經濟政策,解除A;材料沒有體現“農業是財政的主要來源”,解除B;小農經濟是男耕女織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并不具有近代化的曙光,解除C。20.(2024江蘇如皋學情調研)清代前期,杭、嘉、湖三府是蠶繭絲綢的集中產地,到18世紀末至19世紀二三十年頭,珠江流域蠶桑業快速發展,趕上杭、嘉、湖三府。這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