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課標解讀·重難批注1.運用唯物史觀認識遼、西夏、金、元等政權的建立和發展,對其制度建設做出合理歷史解釋。2.掌握行省制度的內容和特點,認識元朝的統一、民族關系及對邊疆的成功治理。重點3.結合遼夏金元時期的民族關系,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各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作用。數字識記·綱目概覽一種趨勢:少數民族封建化兩大時代特征:由中原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并立到國家統一;民族交融加強三大對峙:北宋與遼、北宋與西夏、南宋和金四大少數民族政權:遼、西夏、金、元時

位01.導學·必備知識自主學習02.共研·關鍵能力合作探究03.精煉·多維訓練創新應用04.課時作業(十)探究主題一探究主題二網絡構建·史論要旨內容索引01.導學必備知識自主學習知識點1遼與西夏

遼和西夏與北宋鼎峙,都維持了較長時間統治的穩定1.契丹族的興起和建國

促進了游牧民族向封建文明過渡,有利于民族交融(1)遼朝的建立者契丹族與________同源,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2)916年,契丹族首領__________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后來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鮮卑耶律阿保機(3)遼與北宋長期對峙,大部分時間里維持了________,通使頻繁,貿易活躍。(4)遼朝的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北面官負責契丹等________事務,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________事務。(5)皇帝和宮廷依然保持草原習俗,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遷徙中的________成為國家政治中心。和平局面游牧民族農耕民族行營2.西夏的建立

實行蕃漢分治政策的民族政權(1)西夏的建立者黨項族是古代________的分支,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________,宋初仍然保持半獨立的地位。(2)1038年,黨項首領________脫離宋朝稱帝,定都興慶府,國號大夏,史稱西夏。(3)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羌人藩鎮元昊知識點2金朝入主中原

金朝由東北入主中原,一度出現治世1.金朝的建立與發展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與宋長期并立(1)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動于________、松花江流域,以農業、狩獵、畜牧為生。(2)1114年,女真族首領__________舉兵反遼,次年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黑龍江完顏阿骨打(3)1125年,金滅遼,兩年后又滅北宋,與________逐漸形成對峙局面。(4)1153年,金遷都燕京,將燕京改名為________。南宋中都2.金朝的制度

兵農合一的制度對金朝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1)金朝基本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________,叫作“猛安謀克”。(2)女真人大批遷入中原,在漢族村落之間________,平時耕作,戰時選拔丁壯出征。管理系統筑寨居住3.金朝的鼎盛時期

短暫鼎盛,由盛轉衰(1)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進入鼎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2)世宗被百姓譽為“________”。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小堯舜知識點3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1.蒙古崛起和建國

結束了長期多個政權并存的局面(1)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領________統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國,被尊為“________”。(2)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________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鐵木真成吉思汗大理2.元朝的統一

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定都大都1260年,忽必烈即位,開始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興建________作為首都。改號大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國號為________。在此前后,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了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它們在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完成統一1276年,元軍占領________都城臨安。1279年,元軍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大都大元南宋3.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適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需要(1)修筑四通八達的驛道①為鞏固統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設立________,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并運輸官府物資。②相隔一定距離分設________,負責傳遞公文。驛站急遞鋪(2)實行行省制度①中書省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形成常設機構,稱為________。②行省轄區廣闊,權力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統一,也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____________的重大變革,是我國省制的開端。(3)設立宣政院對于吐蕃地區,由直屬中央政府的________進行管理。行中書省地方行政制度宣政院知識點4元朝的民族關系

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1.民族大家庭

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蒙古族和回族形成(1)蒙古原是________的一個游牧部落,鐵木真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其中。(2)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時稱回回。漠北色目人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________、畏兀兒、回回等。漢人主要指北方漢族,也包括已經入居中原的________、女真人。南人指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2.民族政策

對不同民族實行差別對待政策西夏契丹3.民族交融

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民族關系的新發展(1)隨著時間推移,民族矛盾逐漸減弱,社會貧富差距帶來的________卻日益嚴重。(2)14世紀中葉,________相繼在中原和南方爆發,不久元朝滅亡,以宮廷貴族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3)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________等,逐漸與漢族相融合。階級矛盾農民起義色目人1.【學習情境】少數民族的漢化自契丹侵取燕薊以北,拓跋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豪英,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

《續資治通鑒長編》思考:材料說明在契丹族和黨項族發展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提示:學習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生產方式和文化。2.【名師指津】教材“學思之窗”第一段材料反映的遼朝職官設置特點是什么?你能否從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體會到這一特點?提示:第一段材料概括了南、北面官制度“因俗而治”的特點。第二段材料則從官員服飾的角度反映了其“因俗而治”的特征。3.【圖示解史】宋、遼、金的關系4.【社會情境】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融思考:圖片反映出女真民族入主中原后服飾發生了哪些變化?提示:女真人服飾由簡樸漸變奢華;具有嚴格的等級色彩。5.【名師指津】教材“史料閱讀”據史料,你了解金朝建國前后女真人的生產生活狀況嗎?提示:女真人過著定居生活,有農業,住木板房,房中用火炕取暖,這都是與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明顯不同之處。但他們擅長騎射,富于忍耐力和尚武精神,這些又與游牧民族十分接近。6.【圖解歷史】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7.【學習情境】古代地方行政體制在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歷代王朝不斷尋找最佳方案。你認為在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時應堅持什么原則?提示: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8.【圖示解史】元朝的行政制度9.【名師指津】教材“思考點”觀察《元朝形勢圖(1330年)》,你認為元朝行省制度對后世有什么影響?提示:元朝行省的名稱有一些現在還在使用,或對今天的省名有影響;現在一些省的轄區直接淵源于元朝行省,還有一些省的轄區是以元朝行省為基礎分割而成的。10.【名師指津】觀察教材“薩班靈骨塔遺址”談談這一歷史遺跡的史料價值。提示:對研究藏族和蒙古族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是元朝中央政府正式對西藏實行行政管轄、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11.【學術情境】南宋的抗元將領元軍進攻臨安時,他招募軍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財產充作軍費;到元軍大營談判時,他遭到扣留,威武不屈,從容就義。思考:材料描述的人物是誰?提示:文天祥。02.共研關鍵能力合作探究探究主題一多元共治,“海內一家”——遼宋夏金時期的民族交融和政權建設01史料實證——遼夏金的制度建設史料一契丹舊俗,事簡職專,官制樸實……至于太宗,兼制中國(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統治區域擴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遼史·百官志》史料二完顏阿骨打稱帝前……改造原有的社會組織。突破血緣關系,規定以戶為計算單位……十謀克為一猛安,設千夫長為首領。這是“壯者皆兵”“兵民合一”的制度。猛安謀克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是一種“寓兵于民”制度。……這種制度既保持了本民族傳統又兼顧了新貴族利益,為整個國家開創了穩定的系統管理體系。——摘編自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等[導讀]

(1)史料一中兩個省略號把史料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契丹舊俗,事簡職專”,第二個層次遼統治區域擴大到中原,實行南面官和北面官,第三個層次南面官和北面官都“因俗而治”。(2)史料二主要說明了女真族實行猛安謀克制的性質、特點及作用。[探究](1)據史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遼朝建立后為什么實行南北面官制度。提示:原因:契丹占領幽云十六州后,統治區域擴及中原;契丹征服者一時不能適應被征服地區先進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實行南北面官的雙軌政治制度分別管理國內南北民眾。(2)根據史料二,概括猛安謀克制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猛安謀克制的歷史作用。提示:特點:既是軍事組織又是行政組織;兵民合一(或寓兵于民,全民皆兵)。作用:保持了女真族的歷史傳統,又兼顧了軍功新貴族利益;提高了軍事實力;開創了遼政權穩定的管理體系;促進了女真族社會的發展;為滅遼和北宋奠定了基礎。02歷史解釋——契丹、黨項封建化進程的相同點(1)社會進程:興起之初都處于奴隸社會階段,過游牧生活。(2)封建化的原因:都是由于受到漢族地區先進農耕文化的影響。(3)采取的措施:都建立政權,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項制度,仿漢字創制本民族文字。(4)政治制度的特點:都采取“蕃漢分治”的辦法來分別管理不同民族地區。(5)和宋朝的關系:都有大規模的戰爭,都與宋議和,接受宋的“歲幣”,議和后都維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局面。此間官方和民間經濟文化往來頻繁,進一步推動封建化進程。03唯物史觀——全面認識遼宋夏金時期的民族關系探究主題二制度創新,影響后世——元朝的制度建設與歷史影響01史料實證——元朝的邊疆管理制度史料在元朝的行省中,嶺北、遼陽、云南、湖廣等位于邊疆地區,具體負責邊疆管理的事務,包括邊疆民族。……為迅速傳遞詔命和情報,元朝還建立了從首都行政中樞到遙遠邊疆地區的驛站制度,“朝令夕至,聲聞畢達”。……根據吐蕃宗教盛行的特點,元朝對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設置的管理吐蕃事務的是帝師和宣政院。帝師是主管全國宗教事務的官員,一般情況下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務,而是通過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薦吐蕃地方官的形式來實現。——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導讀]

從史料可以看出元朝對嶺北、遼陽、云南、湖廣等邊疆地區采取了行省制并建立驛站,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對吐蕃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設宣政院管理吐蕃事務。[探究]根據史料,概括元朝邊疆管理的特點。提示:特點:設行省管理邊疆事務;建立驛站制度配合管理;因俗而治(或對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02歷史解釋——元朝行省制度的特點和作用03家國情懷——認識元朝的歷史地位(1)國家統一:元朝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重新實現了國家的統一,是元明清統一局面的開創者。元朝發展成為中國歷史上幅員最遼闊的朝代。西藏、臺灣都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2)制度創新:一方面首創行省制度,設嶺北、遼陽、云南行省,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對后世乃至今天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另一方面,元朝也存在民族分化制度,體現了蒙古貴族統治落后的一面。(3)民族交融:蒙古族等邊疆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漢族人民向邊疆地區流動。元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4)經濟繁榮:漕運、海運規模空前,對外貿易發達。大都成為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綜上所述,元朝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地位。網絡構建史論要旨[知識體系][必備術語]1.遼和西夏與北宋并立,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局面,有利于民族間的交往,促進了民族交融。2.元朝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行省制度是對郡縣制度的繼承與發展,適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需要。3.元朝實行民族分化政策,導致民族矛盾尖銳,但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進一步發展。4.我國是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03.精煉多維訓練創新應用[典例]吐蕃作為元代一個單獨大行政區,未設行省,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統轄。宣政院下屬的低級地方官員可由當地僧侶首領按本地習慣自相傳襲。這體現了古代邊疆治理的智慧為(

)A.訂立盟約B.因地制宜C.武力征服D.和親聯姻答案:B[通法悟道]1.[2024·安徽安慶高一測試]遼人自稱“北朝”,稱北宋為“南朝”,認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進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國”“懂禮即中國”等漢儒學說和理論,自稱中國,但金人并沒有將宋人排除于中國之外。這體現了當時(

)A.多元一體意識的增強

B.民族交融的開始出現C.因俗而治的統治政策

D.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答案:A解析:據材料“遼人……認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自稱中國……沒有將宋人排除于中國之外”可知,遼人、金人的“中國觀”已經突破族群和地理界限,注重文化認同,多元一體意識的增強,故選A項;據所學可知,民族交融開始出現最早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開始出現于遼、金時期屬于史實錯誤,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因俗而治是少數民族政權采取的對本民族和對漢族不同的民族政策,這與題中主旨不符,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遼、金、宋時期是國家分裂時期,題中信息未體現統一的趨勢,排除D項。2.[2024·江蘇淮安高一測試]依據下表內容,可以得出這一時期的我國北方少數民族政權(

)A.完成了與內地一體化的進程B.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的政策C.促進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擴展D.注重本民族先進制度的保留答案:C民族政權制度契丹遼中央“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漢制待漢人”,地方州縣制與部族制并行。黨項西夏仿宋設中書、樞密、三司分管行政、軍事、財政,又保留了原有“蕃官”體系。地方州、縣官員多由部族首領充任。女真金中央沿襲唐宋制度,地方以猛安謀克制管理游牧部族,以州縣制管理漢人。解析:由表格中的“漢制待漢人”“地方州縣制”“仿宋設中書、樞密、三司分管行政、軍事、財政”“地方州、縣”“中央沿襲唐宋制度”“以州縣制管理漢人”等信息可得,遼、西夏和金政權都部分的采用了漢制,這促進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擴展,故選C項;由表格中的“以國制治契丹”“部族制”“保留了原有‘蕃官’體系”“部族首領”“地方以猛安謀克制管理游牧部族”等信息可得,遼、西夏和金還保留著少數民族的某些制度,所以并未完成與內地一體化的進程,排除A項;題干體現的是少數民族部分采納漢族制度,并不是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的政策,排除B項;遼、西夏和金都是少數民族政權,其制度都比漢族制度要落后,所以題干信息無法得出注重本民族先進制度保留的結論,排除D項。3.[2024·廣東深圳高一調研]牌符象征著權力,下圖為元代拾二號夜巡銅牌,俗稱六體夜巡牌。牌上正反面書寫漢文、烏金體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波斯文、梵文,其中正面居中的“元”字最大。該銅牌(

)A.應為成吉思汗元年紀念鑄造B.印證元朝權力通達各個行省C.折射出中國民族大交融盛景D.是元朝已經統一中國的證據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銅牌上書寫了漢文、烏金體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波斯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反映了元朝時期中國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故選C項;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立了蒙古汗國,因此1206年為成吉思汗元年,而元朝建立是在1271年,銅牌不可能是成吉思汗元年鑄造,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這只是一個“夜巡銅牌”,不能代表元朝權力通達各個行省,排除B項;元世祖忽必烈于1279年滅亡南宋殘余武裝是元統一的證據,排除D項。4.[2024·河南新鄉高一調研]元代設立的行省制度,是以中央集權為主、輔以部分地方分權的新體制,它能夠做到使行省所握權力大而不專,正所謂“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據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

)A.削弱了地方政府權力B.是地方制度的重大變革C.體現了分權制衡原則D.適應了君主專制的需要答案:B解析:據題干可知,在行省制之下,“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其行政長官的權力“大而不專”,再結合所學(行省制度)可知,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故選B項;據題干可知,在行省制之下,地方分割了中央的一部分權力,其權力是“大而不專”,而不是“削弱”地方政府權力,排除A項;題干述及的是行省制的“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與“分權制衡”無關,排除C項;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與“君主專制”無關,排除D項。04.課時作業(十)[基礎達標練]1.(3分)[2024·山東濟寧高一檢測]遼“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金以“猛安謀克”屯駐中原,筑寨居于漢族村落之間;西夏《天盛律令》在參照唐、宋律書的同時,給予牧業經濟以特殊地位。這些措施的突出特點是(

)A.積極吸收中原先進文化制度B.重在推廣本民族生活方式C.以增強軍事實力為主要目的D.推行因俗而治的統治策略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遼金夏既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和習俗,又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具有因俗而治的統治特征,故選D項;這些措施不僅僅吸收中原先進文化制度,還包括吸收經濟和習俗,排除A項;這些措施既吸收借鑒中原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習俗,又保留本民族的生活方式,不僅僅是為了推廣本民族生活方式,主要是為了鞏固政權,排除B項;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鞏固少數民族政權,排除C項。2.(3分)[2024·安徽蕪湖高一檢測]如圖為發現于河北宣化的遼代墓葬茶道圖,圖中茶盞、盞托、茶碗、茶勺、渣斗等茶具清晰可見。據此可知,當時遼朝(

)A.完成了封建化進程

B.貧富差距十分明顯C.手工業發展較緩慢

D.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答案:D解析:據材料“茶道圖……茶具清晰可見”可知,從圖中可以看出遼人茶道的生活實態,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原,說明遼朝受到中原文化影響,故選D項;封建化指在封建生產關系主導下,各種非封建因素向封建關系的轉化,基本內容是土地占有制的封建主義和封建社會兩個對立階級——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形成,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貧富差距即貧富不均、收入不公平,茶道圖中所展示的茶具僅為部分人的生活場景,不能直接反映出貧富差距,排除B項;僅從茶道圖中茶具的情況,不能判斷手工業發展狀況如何,排除C項。3.(3分)[2024·福建龍巖高一測試]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因傾慕漢高祖劉邦,故改契丹耶律氏為劉氏,又“以乙室、拔里比蕭相國,遂為蕭氏”,認同劉氏和蕭氏為其先祖。這體現了(

)A.中原文化的向心力

B.遼朝崇尚漢朝典制C.民族隔閡基本消除

D.耶律與劉氏系同宗答案:A解析:據材料“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因傾慕漢高祖劉邦,故改契丹耶律氏為劉氏……認同劉氏和蕭氏為其先祖”可知,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者改原有的本民族姓氏為中原的漢姓并認同劉姓為其祖先,說明遼統治者認同中原文化,體現了中原文化的向心力,故選A項;典制是指國家治理的規章制度,改漢姓是只能說明在社會風俗方面對中原文化的認同,無法體現崇尚漢朝典制,排除B項;遼朝的統治特點是蕃漢分治,民族隔閡基本消除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耶律阿保機是契丹族,劉氏是漢族,耶律與劉氏系同宗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4.(3分)[2024·重慶渝西七校高一聯考]遼朝境內生產與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兩類:一類是“耕稼以食,城郭以治”的漢族和原渤海國人;一類是“漁獵以食,車馬為家”的契丹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為了適應這種情況,遼朝(

)A.實行蕃漢分治的二元化政治體制

B.推行猛安謀克制度C.吸收中原文化以加速封建化進程

D.推行四時捺缽制度答案:A解析:據材料“生產與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可知,遼朝境內存在生產與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為了適應這種情況,遼朝實行蕃漢分治的二元化政治體制,即南北面官制,故選A項;推行猛安謀克制度的是金朝,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遼朝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時還保留了本民族特色,此項表述片面,排除C項;四時捺缽制度指皇帝和宮廷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屬于遼朝的民族習俗,不屬于國家治理方式,排除D項。5.(3分)下列示意圖能正確反映11世紀中期多民族政權并存局面的是(

)答案:D解析:11世紀中期是我國的北宋時期,當時與北宋政權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有西北的西夏和東北的遼,故選D項;西夏和遼位于北宋政權的北面,而不是南面,排除A項;作為當時并立的政權,北宋面積要大于遼和西夏,而且遼和西夏分別位于北宋的東北和西北方向,排除B項;北宋政權的西北方向是西夏,而不是遼,東北方向是遼,而不是西夏,排除C項。6.(3分)[2024·山東德州高一階段考]下為對元朝某機構的描述。該機構是(

)?為四大中央政府機構之一?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其職能相當于行省機構,故在吐蕃地區不另設行省A.中書省B.巡檢司C.宣政院D.宣慰司答案:C解析:據材料“中央機構”“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可知,該機構為宣政院,它是元朝設立的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國家機構,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并統轄吐蕃地區的軍政事務,故選C項;元朝中書省為中央宰相機構,還直接管轄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區,排除A項;元代巡檢司主要為州縣所屬捕盜官,另有京師、沿海、蠻夷地區的較特殊形態,排除B項;元朝宣慰司為行省和郡縣間的承轉機關,分道掌管郡縣,管理軍民事務,排除D項。7.(3分)[2024·重慶渝西七校高一聯考]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書省官“行某處省事”名義,到地方行使中書省職權,后來行省逐漸由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定型為常設的地方一級行政機構。但仍長期保留著派出機構的性質。據此可知(

)A.行省不是法定的地方行政機構B.行省權力具有大而不專的特點C.行省制度適應了國家治理需要D.元朝邊疆治理與內地一體化答案:C解析:據材料,行省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后來行省逐漸由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演變為常設的地方一級行政機構,但仍長期保留著派出機構的性質,這一做法主要是出于加強對地方控制的需要,說明行省制度適應了國家治理的需要,故選C項;據材料“行省逐漸由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定型為常設的地方一級行政機構”可知,行省是常設的地方一級行政機構,排除A項;行省權力大而不專指行省在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制,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是行省制度,沒有邊疆治理政策,無法得出邊疆治理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勢,排除D項。8.(3分)[2024·廣西北海高一調研]元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施政既有因俗、因教的一面,又以強大的政權力量加以控制。在云南、海南、遼陽、廣東等地,或是封王分民,或是派重兵駐守屯田,這一過程中,“北人則徙廣海、南人則徙遼東”,形成了民族大遷徙、大雜居的局面。元朝的這一做法(

)A.推動了經濟文化格局演變

B.擴大了地方管理的自主權C.解決了邊疆割據分裂隱患

D.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答案:D解析:據材料“既有因俗、因教的一面,又以強大的政權力量加以控制……民族大遷徙、大雜居的局面”可知,元朝在邊疆因俗而治的同時加強對其控制,通過民族大遷徙、大雜居加強民族交融,這都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故選D項;材料強調對邊疆地區的控制,與推動經濟文化格局演變無關,排除A項;擴大了地方管理的自主權與“又以強大的政權力量加以控制”不符,排除B項;“解決”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提能培優練]9.(3分)[2024·云南玉溪高一調研]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一個政治家們充滿創造活力的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者創制并實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謀克”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

)A.全盤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植根于民族發展的差異C.實現了疆域內各民族的平等D.適應了農耕文明的發展答案:B解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遼朝的職官設置為南北面官,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金朝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統,叫作“猛安謀克”,分別適應了契丹民族、女真民族的社會需要,故選B項;“全盤照搬了”不合史實,“猛安謀克”制就是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統,排除A項;“實現了”不合史實,遼朝統治階層中契丹貴族占優勢,金朝女真貴族居于上層,排除C項;“農耕文明”不合邏輯,“猛安謀克”制適應了金朝游牧文明的需要,排除D項。10.(3分)[2024·遼寧遼陽高一檢測]如圖為發現于河北的遼代墓葬進茶圖,圖中出現的斗笠形茶盞數量較多,是家家戶戶常用的茶具,其形狀與宋代茶盞相似,有大小之分,且與盞托配套使用。據此分析,當時遼代(

)A.封建化進程逐漸加快B.飲茶習俗漸趨平民化C.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D.民間手工業發展迅速答案:C解析:據材料遼代墓葬的茶具“其形狀與宋代茶盞相似”可知,遼代的茶具受到漢族飲茶文化的影響,故選C項;材料只反映遼代受到漢族茶文化的影響,未涉及封建化進程,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某個遼朝墓葬中的茶具與宋代茶具相似,不能得出遼代的飲茶風俗趨向平民化,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遼朝的茶具,未涉及遼代民間的手工業發展情況,排除D項。11.(3分)[2024·遼寧遼陽高一測試]元朝行中書省的長官一人兼有行政、經濟、軍事大權,路府州縣雖與行省有直接的上下級隸屬關系,但更多的是體現在公務上的來往,而事關他們前途命運的任免權卻操之于中央。這樣的規定(

)A.加強了中央集權B.易形成地方割據C.激化了民族矛盾D.降低了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行省長官的權力雖大,但任免權卻歸中央,這樣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選A項;元朝行省犬牙交錯,且集權于中央,不易形成地方割據,排除B項;元朝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排除C項;據材料“有行政、經濟、軍事大權”可知,行省長官權力較大,這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項。12.(3分)[2024·河南駐馬店高一檢測]下圖為元帝國構建示意圖。據圖可知,元朝(

)A.實行中書省總領全國軍務的制度B.邊疆治理呈現與內地差異化特征C.蘊含了多元統一的國家治理智慧D.行省制是對中央行政制度的創新答案:C解析:據題干圖片可知,元帝國對不同地區的民族采取了不同的統治方式,如以嶺北行省管理蒙古人、以宣政院管理藏族人等等,據此可知,該圖片蘊含了元帝國多元統一的國家治理方略,故選C項;據所學可知,在元朝時期,樞密院管理全國的軍政事務而不是“中書省”,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元帝國對邊疆的治理體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特點,而不是“差異化”,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行省制是元帝國的地方行政制度,而不是“中央行政制度”,排除D項。13.(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順應中央集權和皇權制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在官僚制時代,不管是舊貴族、新貴族,還是新興的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任命,轉化為官僚,才能成為政體的直接參與者。從這個意義上說,貴族從分封制下的社會政治階層轉化成了郡縣制下的社會階層。成為官僚的貴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屬的雙重身份,而僅僅只有天子臣屬的一種身份。——《文史縱橫》材料二無論行政、財政、軍事、司法諸事權,朝廷總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權力(如主要軍隊、官吏任用等)的同時,把相當一部分權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權于中央。顯而易見,元行省制中央集權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