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16區初三語文一模試題匯編之古詩文閱讀(學生版)_第1頁
2025年上海市16區初三語文一模試題匯編之古詩文閱讀(學生版)_第2頁
2025年上海市16區初三語文一模試題匯編之古詩文閱讀(學生版)_第3頁
2025年上海市16區初三語文一模試題匯編之古詩文閱讀(學生版)_第4頁
2025年上海市16區初三語文一模試題匯編之古詩文閱讀(學生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初三語文一模古詩文閱讀

【25一模徐匯區】

(一)默寫(13分)

1.樹樹皆秋色,。(《野望》)

2.一任群芳妒。(《卜算子?詠梅》)

3.博學而篤志,仁在其中矣。(《(論語》十二章》)

4.勉勵他人要心懷希望,勇往直前,我們可以引用《行路難(其一)》中的詩句

(二)閱讀下面兩段選文,完成第5一10題(21分)

【甲】醉翁亭記(節選)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

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偃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

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

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乙】

況守時,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燼,遺火者,一吏也?;鹣?況守出坐礫場上,呼吏痛杖

一百,喝使歸舍,亟自草奏,一力歸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當死,況守嘆目:“此

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當哉!”奏上,罪止罰俸。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無怨。便

以今人處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況肯代人受過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節選自《智囊》)

【注釋】①況:況鐘,明朝人,時任蘇州太守。②府治:府衙。③遣火:因失職造成火

災。④亟:急速,趕快。⑤周旋:對待。

5.【甲】文的作者是(朝代)的歐陽修。(1分)

6.解釋文中加點詞。(4分)

(1)而樂亦無窮也()

(2)下列對“小吏何足當哉”中加點詞含義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0

A適應B承擔C抵擋D面對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3分)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8.下列對【乙】文劃線句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乂3分)

A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

B.點明人物的身份和關系。

C.“悉燼”寫出了后果的嚴重。

D.強調了況鐘應為這次事故負主要責任。

9.【甲】文側重于描寫,以“口”為線索,表現作者寄情山水以及的思想?!疽摇?/p>

文以敘述為主展現人物特點,并用直接評價的語句“”體現作者對況鐘的

情感態度。(6分)

10.歐陽修與況鐘為官都盡了自己的本分,請結合選文加以分析。(4分)

【25一模金山區】

(一)默寫(13分)

1.明月別枝驚鵲,。(《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相顧無相識,0(《野望》)

3.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醉翁亭記》)

4.臨近考試,面對學業的壓力,小語用《論語〉十二章》中的“,”自勉,

激勵自己不改其志,朝著目標奮進。

(二)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第511題(23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寒,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日:“吾與汝

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

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渤,跳往助之。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長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乎?”

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5.以下選文也出自《列子?湯問》的是()(2分)

A.《伯牙鼓琴》B.《兩小兒辯日》C.《穿井得一人》D.《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⑴“雜然相許”中“許”的意思是(乂2分)

A答應B期望C贊同D相信

(2)下列短語中的“易”與“寒暑易節”的“易”意思相近的一項是()(2分)

A移風易俗B輕而易舉C平易近人D以物易物

7.《愚公移山》雖為古代的一則寓言,但對今人仍具有積極的教育價值。下列從本文中

獲取的啟示意義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

A.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勇于挑戰自我、超越自我,通過奮斗去改變命運。

C.人定勝天,人類的力量是強大的,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改造自然超越自然。

B.在面對大型任務或復雜問題時,團隊合作能匯聚眾人智慧力量,攻克難關。

D.只有堅定信念,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才能克服諸多困難,實現既定目標。

【乙】趙將括母

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趙括之母也。秦攻趙,孝成王使括代廉頗為將。將行,括母上書

言于王日:“括不可使將。”王日:“何以?”日:“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者以十

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賜幣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

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

買者。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心各異。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計已決矣。”

括母曰:“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隨乎?”王曰:“不也?!崩刃?,代廉頗三十余日,

趙兵果敗,括死軍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誅。(選自《列女傳》,有刪節)

【丙】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括母問奢其故,奢日:“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

必括也。(節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注釋】①奉飯者:供養的人(指家庭之外的人)。②所友者:當朋友對待的。③仰視:

抬頭看(表示親近)。④即有不稱:如果不能稱將軍之職(意思是打敗仗)。⑤妾得無隨乎:

我能夠不隨著(受處罰)嗎?⑥難:駁倒。

8.下列加點的“將”意思相同的兩項是()(乂2分)

A.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B.將行,括母上書言于王曰

C.括不可使將D.父時為將

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10.【乙】文中趙括之母向趙王提出了“”的觀點,聯系【乙】【丙】選文,

用自己的話分條概述支撐這一觀點的理由:(1);(2);⑶o(7分)

11.結合【乙】文與下列鏈接材料,請你推斷“趙將括母”應放在哪一卷中?為什么?

(4分)

鏈接材料:《列女傳》由西漢劉向編寫,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分七卷,

共記敘了105名婦女的故事。這七卷分別是:母儀傳、賢明傳、仁智傳、貞順傳、節義傳、

辯通傳和孽嬖(bi)傳。

[25一模嘉定區】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1.東風不與周郎便,o(杜牧《赤壁》)

2.,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3.入則無法家拂士,______,國恒亡。(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岳理逑記》中“,”描繪了洞庭湖湖面金光浮動、湖中月

影如玉的美麗畫面。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10題(22分)

【甲】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日:“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日:“孤

豈欲卿治經為博士包!但當涉獵,見往事a。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

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日:“卿今者才略,

非復吳下阿蒙!”蒙日:“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肅遂

拜蒙母,結友而別。

【乙】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警言兵事,奢不能難,

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日:”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

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中”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日:“括不可使將?!?/p>

王日:“吾已決且。”終遣之。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

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

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有刪改)

【注釋】①不將括:不讓趙括帶兵。②白起:秦國名將。③詳:通“佯”,

假裝。④坑:活埋。

5.【甲】文選自《》一書。(2分)

6.下列對加點字含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4分)

⑴卿今當涂掌事()

A應當B.掌管C.面對D.在(某時、某處)

⑵括母問奢其故()

A.原因B.故意C.計謀D.因止匕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3分)(“難”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有六個義項:

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螂①困難②災難③反駁④仇怨⑤畏懼⑥驅除疫鬼

8.將“也”“耳”“矣”“乎”“邪”分別填入選文恰當的位置。(5分)

a處填:b處填:c處填:_d處填:e處填:

9.【甲】文題目是“孫權勸學”,作者為什么要寫魯肅與呂蒙論議、結友等

內容?(4分)

10.兩篇短文的主人公都有讀書的經歷,而兩人讀書的結果卻大相徑庭。試

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其原因。(4分)

[25一模楊浦區】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1.僵臥孤村不自哀,。(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2.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3.博學而篤志,仁在其中矣。(《〈論語〉十二章》)

4.小楊的父母因工作原因,春節無法歸家。望著窗外高懸的明月,小楊情不自禁地吟誦

起蘇軾《水調歌頭》中的詩句“,",遙寄對親人的思念和祝愿。

(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第5-9題。(23分)

【甲】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

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

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A入則無法

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貞觀政要(節選)

材料一:貞觀元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日:“致治之本,惟在于審。量才授職,務省官員。

B故《書》稱:'任官惟賢才。'又云:'官不必備,惟其人。'古人亦以官不得其才,比于畫

地作餅,不可食也。卿宜詳思此理,量定庶官員位?!?/p>

材料二: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日:“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C煬

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遂得徭役不興,

年谷豐稔,百姓安樂。①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p>

【注釋】①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②煬帝:楊廣,隋朝的皇帝。③孜孜:勤勉,不懈

怠。

5.【甲】文選自。該書是一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2分)

6.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6分)

(1)致治之本()

(2)遂得徭役不興()

(3)煬帝意猶不足()

A.如同B.尚且C.遲疑D仍然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8.以下對選文劃線句論證方法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對比“入”和“出”兩種情況,有力突出觀點。

B.兩次引用《尚書》的語句,增強觀點的說服力。

C.列舉了隋煬帝亡國的反面事例,更具警示意義。

D.運用比喻論證,使闡述的道理更加生動、易懂。

9.⑴兩篇選文反映出不同的“治國之道”:【甲】文啟示君主要正視口口、具有口口意識;

【乙】文則表達了主事者應具有(材料一)的能力和(材料二)品質。(6

分)

(2)以下詩句中與上述“治國之道”無關的一項是(乂3分)

A.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登幽州臺歌》)

B.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迢迢牽牛星》)

C.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賣炭翁》)

D.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

[25一模浦東區】

(-)默寫與運用(13分)

1.長風破浪會有時,o(唐?李白《行路難(其一)》)

2.一,蠟炬成灰淚始干。(唐?李商隱《無題》)

3.但愿人長久,。(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4.東東同學到雙子山公園游玩。陽光下水底石頭上游魚的影子,讓他一下子想起柳宗

元小石潭記》中描寫的“,”。

(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5T0題(23分)

【甲】岳陽樓記(節選)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

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

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乙】醉翁亭記(節選)

歐陽修

已而夕陽在山,人形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

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丙】與高司諫①書(節選)

歐陽修

前日范希文貶官后,與足下相見于安道②家,足下詆謂③希文為人。予始聞之,疑是戲

言。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然后其疑逆決。希文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其

立朝有本末④,天下所兵知。今又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為辨其非辜,又畏有識者

之責己,遂隨而詆之,以為當釉⑤,是可怪也。

【釋】①高司諫:指高若訥。“司諫”是官職名,主要負責諷喻規諫,發現朝延的過失

并規動。②安道:人名。與后文的“師魯”皆是作者好友。③詆謂:滿責,嘲開。④有本末:

指做官辦事有原則。⑤黜:罷免,既官。

5.【丙】文中的“范希文"就是【甲】文作者_(人名)?!颈课念}目中的''書"

意思是.(2分)

6.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含義。(4分)

(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2)然后其疑遞決()

7.用現代漢語翻譯【乙】文中的畫線句。(4分)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8.對選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文抒情和議論相交融,作者借“古仁人”的人生態度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

B.【乙】文描繪了官民同游之后各自回家的場景,反映出當時滁州百姓生活寧靜美好。

C.【甲】【乙】兩文作者都是被貶謫的官員,都一心為民,因此他們有類似的思想情感。

D.【甲】文用疑問結尾,目的在于勸勉友人:【乙】文用設問結尾,表露作者自得之

后、O

9.歐陽修在【丙】文中稱贊范希文的人品,并指出高司諫的不良品質有和

(用自己的話回答)。由此可見,歐陽修和范希文一樣,為人。(用【丙】文中的

詞語填空)(5分)

10.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認為歐陽修能不能稱得上“古仁人”?請結合【乙】【丙】

兩文的內容,談談你的理解。(5分)

【25一模奉賢區】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1.日暮鄉關何處是?o(崔潁《黃鶴樓》)

2.,任爾東西南北風。(鄭燮《竹石》)

3.浮光躍金,0(范仲淹《岳陽樓記》)

4.遭遇困境很久卻未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在事件突然出現轉機時,為了表達驚喜之情,

我們往往會脫口而出陸游《游山西村》中的詩句“,

(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第5—10題(22分)

【甲】孫權勸學

初,權調呂蒙日:“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日:“孤豈欲卿治

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

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日:“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日:“士

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乙】山谷作草書

元祐初,山谷與東坡、錢穆父同游京師寶梵寺。飯罷,山谷作草書數紙,東坡甚稱賞之。

穆父從旁觀日:“魯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日:“無他,但未見懷素真跡爾?!?/p>

山谷心頗疑之,自后不肯為人作草書。紹圣中,謫居涪陵,始見懷素《自敘》于石楊休家。

因借之以歸,摹臨累日,幾廢寢食,自此頓悟草法,下筆飛動,與元祐以前所書大異。始信

穆父之言不誣,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嘗自謂得草書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見也。

【注釋】①元祐:宋哲宗趙煦年號。后面的“紹圣”也是其年號。②山谷:黃庭堅,字

魯直,號山谷道人,“宋四大書法家”之一。③錢穆父:蘇東坡的好友,在書法上頗有造詣。

④懷素:唐代大書法家,以善“狂草”出名。⑤不誣:不假。

5.甲文選自北宋政治家、史學家主持編撰的編年體通史《》。(2

分)

6.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正確的解釋。(4分)

⑴卿今當涂掌事()A.應當B.將要C.面對D.掌管

(2)故山谷嘗自謂得草書于涪陵()A看見B.找到C.領會D.能夠

A.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5分)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A.對乙文中的“無他,但未見懷素真跡爾”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錢穆父認為山谷草書水平不佳而感到可笑。

B.錢穆父認為山谷的草書沒有其他缺點,表達了對其書法水平的肯定。

C.錢穆父對山谷沒有看到過懷素的草書真跡而感到可惜。

D.錢穆父對山谷草書的水平感到失望和不屑,

9.甲文中呂蒙的才學能讓魯肅嘆服,乙文中山谷的草書能“與元祐以前所書大異”,背

后的原因有相似之處:(4分)

(1);

(2)o

10.甲文和乙文都寫出了主人公學習的成效,但在描寫人物時所用的寫作手法不同,請

作簡要分析。(4分)

[25一模閔行區】

(-)默寫與運用(13分)

1.賣炭得錢何所營?。(《賣炭翁》)

2.大漠孤煙直,o(《使至塞上》)

3.,山岳潛形。(《岳陽樓記》)

4.學生小語想到用陶淵明《飲灑(其五)》中“□口”這個表地名的詞語來命名他正在勞動

的處所,形容其閑適自在;并用這首詩中的“”一句來表達不經意間將

遠處的美景納入眼簾,生出超凡脫俗的忘我心境。

(二)閱讀【甲】【乙】兩文,完成第5—10題(22分)

【甲】雖有嘉肴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秲睹纺浚?/p>

“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乙】《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節選)

(唐)柳宗元

①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①為工②。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茍為炳炳煨煨

③,務采色④,夸聲音⑤而以為能也。

②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吾子⑥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

道不遠矣。

③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

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抑之

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激而發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

所以羽翼夫道也。

④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

求其斷⑦,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注釋】①辭:文辭,辭藻。②工:精巧,精妙。③炳炳煨煨(Idng):指文辭優美,

光采照人。④務采色:致力于追求文辭的光彩絢麗。⑤夸聲音:夸耀文章聲韻的和諧。⑥吾

子:古時對別人的尊稱,可譯為“您二⑦斷:對是非的判斷。

5.【甲】文選自【乙】文提到的《》一書。(2分)

6.為下列加點詞選擇相同意義的選項。(4分)

(1)“文者以明道”(

A.自康樂以來(《答謝中書書》)

B.屠懼,投以骨(《狼》)

C.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D.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2)“凡吾所陳”()

A.陳詞濫調B.推陳出新C.慷慨陳詞D.雜然而前陳(《醉翁亭記》)

7.用現代漢語翻譯【乙】文劃線句。(3分)

不知道之果近乎?

8.【乙】選文結尾的“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中的“原”具體指“口”、“口”、“□”、“□”、

“口”。(5分)

9.下列對【甲】【乙】兩文理解有誤的項是()(3分)

A.【甲】【乙】兩文都運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闡述道理。

B.【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C.【甲】文多用對偶,【乙】文多用排比,語言各有特色。

D.【甲】文寫到學和教過程中的自我反思;【乙】文寫到自己對寫作追求的反思,也表

現了作者嚴謹的寫作態度。

10.【甲】文劃線句是怎樣闡述道理的?請作簡要分析。(5分)

[25一模寶山區】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1.悠哉悠哉,o(《關雎》)

2.二十三年棄置身。(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人知從太守游而樂,o(歐陽修《醉翁亭記》)

4.早春游覽西湖東畔時,你借用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兩句,

表達對湖東美景的喜愛之情。

(二)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第5—7題(8分)

【甲】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

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

與其奇者。

5.【甲】詩作者是時期的陶淵明;【乙】文中的“康樂”指的是(人名)。(2分)

6.【甲】【乙】兩篇作品中都有描寫傍晚山川美景的語句:【甲】詩中的“相與還”,描

繪飛鳥這一畫面;【乙】文中的“競躍”,描繪魚兒這一畫面。(4分)

7.下列對【甲】【乙】兩篇作品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甲】【乙】兩篇作品的作者雖處于不同境遇,但兩人的志趣與追求是相同。

B.【甲】【乙】兩篇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不盡相同,但都體現對現實處境的厭惡。

C.【甲】【乙】兩篇作品在寫景手法上各有不同,但都采用了視聽結合的方法。

D.【甲】【乙】兩篇作品都運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達了對山川之美的贊嘆。

(三)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第8—10題(13分)

呂僧珍在任,不私親戚,不仗勢謀利。從父兄子先以販蔥為業,僧珍既至,乃棄業欲求

州官。僧珍目:“吾荷國重恩,無以報效,汝等自有常分,豈可妄求叨越,但當速反蔥肆耳?!?/p>

僧珍舊宅在市北,前有督郵廨,鄉人成勸徒廨以益其宅。僧珍怒目:“督郵,官廨也,置立

以來,便在此地,豈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適于氏,住在市西,小屋臨路,與列肆雜處。僧

珍常導從鹵簿到其宅,不以為恥。

(選自《梁書》,有刪改)

【注釋】①從父兄子:堂侄。②叨越:非分占有。③鹵簿:儀仗。

8.選出下列對加點詞含義理解正確的一項。(4分)

⑴鄉人咸勸徙廨以益其宅()

A.更加B.好處C.增加D.富足

(2)姊適于氏()

A.滿足B.出嫁C.適合D.恰好

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僧珍既至,乃棄業欲求州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首句點明呂僧珍“不仗勢謀利”的形象特點。文中選用的三個材料是否能夠體

現這一特點?請結合材料內容分析。(6分)

[25一模崇明區】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1.學而不思則罔,o(《論語?為政》)(3分)

2.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3分)

3.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o(范仲淹《岳陽樓記》)(3分)

4.曲折之后定有新的風景,正所謂“,(陸游《游山西村》乂4分)

(二)閱讀下面的詩文,完成第5~10題(21分)

【甲】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乙】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

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也。

【丙】

東坡在信耳①,謂子過②曰:“吾嘗告汝,我決不為海外人。近日頗覺有還中州③氣象?!?/p>

乃滌硯索紙筆焚香目:“果如吾言,寫吾平生所作八賦,當不脫誤一字?!奔葘懏?,讀之大喜

日:“吾歸無疑矣!”后數日廉州之命④至。

【注釋】①檐耳:地名,即今天的海南省僮縣。②過:蘇軾的兒子蘇過。③中州:中原

④廉州之命:蘇軾被赦免的詔命。

5.【甲】詩中的“君”是唐朝詩人【乙】文中的“太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o

(2分)

6.解釋文中加點的詞。(4分)

(1)太守歸而賓客從()(2)頗覺有還中州氣象()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丙】文畫線語句(4分)

既寫畢,讀之大喜曰:“吾歸無疑矣!"

81甲】詩“”抒寫了作者物是人非之感,【乙】文“"

生動寫出了禽鳥之樂。(4分)

9.【乙】文太守比賓客多一層的快樂是;【丙】文“讀之大喜”的原因

是?(4分)

10.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詩和【乙】文、【丙】文都寫出了被貶者的樂觀豁達。

B.【甲】詩作者雖身處“凄涼地”,眼中卻只有“萬木春”的勃勃生機。

C.【乙】文“醉能同其樂”一句抒寫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D.【丙】文東坡被貶信耳卻堅信自己不會永居此地,一定能夠再被重用。

【25一模虹口區】

(一)默寫(13分)

1.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2.兩鬢蒼蒼十指黑。(白居易《賣炭翁》)

3.復行數十步,。(陶淵明《桃花源記》)

4.小虹整理積累水月相映的詩文佳句時,由“月下飛天鏡”想到《岳陽樓記》中有異曲

同工之妙的“,

(二)閱讀下面的詩文,完成5-9題(22分)

【甲】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乙】(節選)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

樂亦無窮也。

【丙】武昌九曲亭記(節選)

子瞻遷于齊安,廬于江上。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陂陷蔓延,澗谷深密,中

有浮圖精舍,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隱蔽松楊,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每風

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聞子

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反,

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注釋】①齊安:古郡名,即黃州。這篇文章作于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

②浮圖:梵語,指佛寺。③精舍:僧人住所。

5.【乙】文節選自課文《》,作者歐陽修與【丙】文中的“子瞻”(即北宋文學家—)

同屬于“唐宋八大家”。(2分)

6.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4分)

(1)晦明變化者明:—

(2)下列選項中,對【丙】文“依山臨壑”中“臨”的解釋最恰當的一項是—

A.靠近B.來到C.將要D.面對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3分)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8.【甲】【乙】【丙】三篇詩文由山色之景入情?!炯住吭婎h聯、頸聯以結合

的手法表現出一幅安樂祥和的田園秋景圖,尾聯筆鋒一轉抒發了之情;【乙】文表

達了之樂;【丙】文先繪山水,再敘人情,由景及人,“"四字足以體現出子瞻

在齊安的愉悅灑脫之情。(8分)

9.【丙】文首句提及“子瞻遷于齊安”,請結合文意分析他能夠“居齊安三年,不知其

久也”的原因。(5分)

【25一模普陀區】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1.山隨平野盡,o(李白《渡荊門送別》)

2.不應有恨,?(蘇軾《水調歌頭》)

3.,潭影空人心。(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4.小語登上山,看到秋色盡染樹林,余暉照耀山巒,不禁吟誦《野望》中的詩句

“",贊嘆大自然的壯美與和諧。

(二)閱讀下文,完成第5-10題(22分)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

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

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

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昔滕子京以慶帥左遷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樓為岳陽樓。既成,賓僚請大合樂落之,

子京日:“直須憑欄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憂后樂”之語,蓋亦有為而發。夫定州之役,

子京增堞藉兵,慰死犒生,邊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國議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誠不能無慨

于心。第以束發登朝,入為名諫議,出為名將帥,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為知己,不

久報政最矣,有何可哭?

【注釋】①堞:城墻。②文法吏:執法官吏。③此句意為:但是,他年輕時就已入朝做

官。④報政:此指治理的成就。

5.甲文作者范仲淹是一代政治家、文學家。(2分)

6.為下列句中加點詞語選擇正確的解釋(4分)

(1)氣象萬千

A大氣的狀態和現象B.景色、景象C.跡象D.事物的情狀態勢

(2)入為名諫議

A.官名B.勸諫C.諫錚論議的文字D討論

7.下列對乙文畫直線句子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乂3分)

A.應當登上圍欄一起大哭才痛快!

B.應當登上圍欄大哭一場才痛快!

C.應當扶著欄桿一起大哭才痛快!

D.應當扶著欄桿大哭一場才痛快!

8.甲文“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的原因,在乙文中“”一句作出了交代。乙文滕子

京貶官后“不久報政最矣”,其具體表現也就是甲文的“”一句。范仲淹“先憂后樂”

這一千古名言體現了他的高尚情操和政治抱負。(6分)

9.對甲文第一段的作用,分析錯誤的一項是(乂3分)

A交代文章的寫作背景及緣由

B.表現滕子京勤政愛民的形象

C.引出下文具體描寫岳陽樓景

D.為后文的抒情奠定情感基調

10.乙文作者認為,范仲淹“先憂后樂”之語,是因為滕子京有作為而發的感慨。你是

否同意?請說明理由。(4分)

【25—模長寧區】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1.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江南春》)

2.F任爾東西南北風。(鄭燮《竹石》)

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4.小寧讀史書時了解到,后唐莊宗攻滅后梁、前蜀等外敵后,逐漸疏選賢良,寵信小人,

于是小寧寫下批注:“如此形勢,正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所說的‘"

(二)閱讀下面選文,完成5-10題(23分)

甲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乙岳陽樓記(節選)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傾

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

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

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

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

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

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徐中丞性廉信而絕不自矜。嘗賀長至節,天寒裘禿,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

涕唾交揮,家人耳語日:“此包公農也。”公大慚謝過。少頃,論公事快,揮灑如故。聽訟饑,

家人供痢黍且判且啖,少頃,懿頤盡赤,蓋誤朱為怕糖,筆著交下不能復辨也。晚坐白木榻,

一燈熒熒然,手披目覽,雖除夕元辰勿輟。幕下客憐之,治具邀公,公猛啖,不問是何膳飲。

其平素精神寤寐、偃仰唾涕,知愛民憂國,惟日不足而已。故于服食居處,人以是供,公以

是受,不容心于豐,亦不容心于儉也。

注釋:①長至節:冬至。②角黍:粽子。③髭:嘴唇上邊的短須。④頤:面頰。

⑤朱:朱砂,用作紅色顏料。

5.甲詩的作者是(2分)

6.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正確的解釋。(4分)

(1)把酒臨風

A面對B.靠近C.來到D將要

(2)公大慚謝過

A.推辭B.道歉C.感謝D酬謝

7.對乙文畫線句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我)有時認為以上兩種行為怪異,為什

么呢?

B.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表現,為什

么呢?

C.我嘗試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表現,有什

么奇怪呢?

D.我嘗試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我)有時認為以上兩種行為怪異,怪異

在哪里呢?

8.下列關于甲詩與乙文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都以所見自然景物的變化象征世事的多變。

B.都通過描繪日月星辰展現作者的博大胸襟。

C.都通過描寫想象之景實現表達情感的目的。

D.都借描繪壯麗河山抒發了成就功名的壯志。

9.乙文與丙文都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乙文先后描寫洞庭湖陰雨時(1)的景象

和晴朗時(2)的景象(均用自己的話概括),由此逐步轉入議論。丙文先從“口□

口□”等日常生活不同方面敘述有關徐中丞的小事,再以此為基礎展開議論,(6分)

10.徐中丞的可笑之事正體現了他的可敬之處,請試舉兩例并結合乙文內容加以具體分

析。(5分)

【25一模靜安區】

(一)默寫與運用(13分)

1.亂花漸欲迷人眼,o(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長風破浪會有時,o(李白《行路難》)

3.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4.“無需動詞,僅幾個形容詞和名詞,經詩人妙筆組合,便呈現出一幅情景交融的畫面?!?/p>

這段點評,讓小語聯想到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詩句“,,

(二)閱讀下面的古文,完成第5-10題(22分)

【甲】醉翁亭記(節選)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娜也。山行六七里,漸聞

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

樂亦無窮也。

【乙】放鶴亭記(節選)

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

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

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

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

表;暮則俅①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凋丁

斯亭而樂之。挹⑧山人而告之日:“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

【注釋】①僚:向著,沿著。②挹:通“揖”,作揖。

5.甲文作者(人名)和乙文作者蘇軾,都是(朝代)文學家。(2分)

6.為句中加點詞選擇正確的解釋。(4分)

(1)水及其半扉()

A.等到B.比得上C.到達D.以及

(2)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

A所從B.讓……跟隨C.從屬D.依照,采取

7.對乙文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乂3分)

A.即使是南邊的君子,也不能和他交換。

B.即使是南邊的君子,也不會和他做交易。

C.即使是面南而坐的君王,也不能和他交換。

D.即使是面南而坐的君王,也不會和他做交易。

8.從甲文“⑴”和乙文“⑵”的句子,可以看出兩文所寫之山都有連

綿、環繞的特點。(4分)

9.甲文瑯哪山朝暮景色的特點是“(1)”,乙文“⑵,(3)兩

句凸顯彭城山陰晴轉換、景物各異,兩文的景物描寫都扣住了“⑷”字。(4分)

10.甲乙兩文所寫之“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請簡要分析。(5分)

【2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