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調查規范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觀測 編制說明_第1頁
海洋調查規范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觀測 編制說明_第2頁
海洋調查規范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觀測 編制說明_第3頁
海洋調查規范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觀測 編制說明_第4頁
海洋調查規范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觀測 編制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編制說明 1 1 1 1 7 8 9 9 10三、主要試驗(或驗證)的分析、綜述報告,技術經濟論 15 18 19 19 19 20 201本標準任務來源于《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第六批推薦性國家標準計劃及相關標準外文),進行海洋探測的能力同發達國家逐漸接軌。海預警海洋災害、保護海洋環境、加強國防建設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展示一個國了重要作用。《海洋水文觀測》1991年首次發布為G1991、2007年第一次修訂,2007版實施至今2必要對2007年版《海洋水文觀測》進行速發展,各種新型傳感器得到開發和利用,的推廣應用,使人們獲取海洋觀測資料的途以這些平臺為主要觀測設備,應運而生了諸陣(ArrayforReal-timeGeostrophicOceanograph帶太平洋海洋觀測系統(TropicalPacificObserviFinalNetworkDesign,OOI)、美國綜合海(IntegratedOceanObservingSystem,IOOS)、加拿大“海王星”forMedicalOncology,EMSO值得注意的是,雖然Argo和TPOS屬測要素并不單一,如全球Argo海洋觀測3黃色物質和顆粒物后向散射等),使Argo浮IndOOS、IOOS、NEPTUNE和EMSO等綜合岸基與遙感,以及錨系浮標和glider等平臺,而據統計,針對海底觀測的OOI系統的近8理海洋的占到一半,觀測化學和生物的占4學的傳感器只占2.1%;按觀測的對象統計,47%觀測近表層,10%觀測表層,只有7%觀測海底的數據則通過衛星或無線傳輸,從而實現數據的實生物地球化學傳感器,依靠通信衛星及無線時傳輸。未來海洋觀測系統必將是一個立體納入現有氣候模型,會導致預測的深海結構度變量(5-100m)相關的現有混合參數在很明顯,深層混合會隨著分層和底層水流的些問題,必須獲得量化這些影響所需的觀察觀測的儀器化、測量實踐標準化和數據協調變得越來越強大。通過更多的常規測量,我合過程與生態系統健康之間的關系。在20184),湍流的理由。全球海洋觀測系統創建的基本海洋變量(EO在確定必須觀察的變量,以告知政策并維持健康和有彈(NOAA)的水文測量技術規范基于國際水深小于100米的較淺區域,一直保持每年續多年,最新版為2021年版。全球海洋船舶水Ship計劃)由IOCCP及CLIVAR于2007年啟動,供了一個持續的協調機制,協調的核心是確保不同具有可比性、相容性和盡可能高的質量。其中的水說明了水柱水文學(鹽度、溫度、深度/壓力通過CTDTD傳感器和瓶子)、營養物、以及應遵循的碳系統確和精確的水文數據。美國綜合海洋觀測系統(IOO內測量的26個核心變量獲得了高質量的數據收益,洋學數據質量控制項目(QARTOD)建立實時數據質范文件,以確保數據的準確和精確。美國國家標準與ISThttp:///index.html)是國際公認標準的提供者,通常是收集數據的傳感器校準和校準檢查必5洋水文觀測(GB/T12763.2-1991)由國家海持起草,該標準規定了海洋水文觀測的技術記錄的整理方法,用于海洋環境基本要素調展,大型海洋調查活動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洋科學研究正在向縱深層次發展,由對海洋平對海洋變化過程的研究,由對現象的定性描述報。面向未來,海洋科學的發展和重大海洋科賴于立體、連續、實時、長期的海洋數據的獲查儀器研發、調查手段更新等都得到了更快速的測技術對海洋水下環境進行長期、定點、多參天候、長期無人值守、原位觀測的特點,能夠件下自動地對水體內部情況進行多參數剖面綜觀測手段所無法替代;海洋湍流觀測技術取得態透明、過程透明、變化透明的成就,為海洋6一種新型的載體,具有長時續的優勢,是最深觀測平臺,已被廣泛應用于國際重要的海中等。這些溫、鹽、海流、湍流等海洋環境信洋環流、內孤立波、上升流、混合等現象創氣候和海洋環境預測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數據海洋學科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海洋環的標準規范也在不斷發展完善。《海洋觀測術語》(GB/T394范》(GB/T14914)是由原來的《濱海觀測規范》(G2006)修訂而來的;其中第2部分的海層海水溫度、表層海水鹽度、海發光、海冰記錄方法、數據的整理和訂正等要求,適用的海洋觀測站(點)進行的海洋水文、海洋技術規程》(HY/T147.6)中相關的第6部分),7驟和數據處理等提出了具體要求,適用于近岸、近海域的海洋水文、氣象與海冰要素的監測。《海洋氣象T12763.3-2020)在2021年12月發布,替代了2007版的),技術指標、觀測方法、資料處理提供了很好不斷更新換代,原有標準有些內容跟不上時本次將對我國海洋水文觀測規范(GB/T127本標準單位主要起草人22名,其中教授表1標準編制工作分工表序號工作任務分工參與人員參與單位0組織標準起草和編寫說明編制負責人:郭景松參與人:張志欣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1前言2342規范性引用文件53術語和定義負責人:郭景松參與人:趙瑋、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8周鋒、靖春生、胡偉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學、自然資源部北海局64一般規定負責人:郭景松參與人:張志欣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75水溫觀測負責人:張志欣參與人:郭景松、刁新源、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86鹽度觀測負責人:刁新源參與人:郭景松、張志欣、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97觀測水深負責人:郭景松參與人:刁新源、張志欣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8海流觀測負責人:趙瑋參與人:周春、陳思宇中國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9海浪觀測負責人:靖春生參與人:郭延良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10水位觀測負責人:李淑江參與人:于龍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11海水透明度、水色和海發光觀測負責人:王東曉參與人:趙俊、鄒仲水中山大學12海冰觀測負責人:胡偉參與人:黎舸、郭延良自然資源部北海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13湍流觀測負責人:周鋒參與人:葉瑞杰、張乾江、魏傳杰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14內孤立波觀測負責人:趙瑋;參與人:黃曉冬、蔣暑民中國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9除編制人多年內孤立波觀測和數據處理經驗連續站觀測頻率目前采用了淺水和深水的區觀測發展現狀,增加了錨系觀測、浮標觀測表2水溫觀測的準確度和分辨率準確度等級準確度/℃分辨率/℃1±0.0020.00052±0.020.0053±0.050.014±0.20.05);););););););););。經驗的總結,所涉各技術指標、觀測方法和資料內孤立波觀測運用成熟且實際效果良好的技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