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作者簡介】
文道復興的大師一一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韓氏祖籍昌黎(今遼寧義
縣),每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謚號“文”,故又稱“韓文公”。
韓愈少孤,由兄嫂撫養長大。四次參加科舉考試,于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
曾任國子監博士、監察御史、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晚年,因諫迎佛骨一事
而激怒了憲宗皇帝,被貶到潮州任刺史。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蘇軾評價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是指韓愈提倡古文運動,在扭
轉前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文風、開創文學的新時代等方
面有杰出貢獻,而且在復興儒學方面有“挽狂瀾于既倒”之功勞。
【風格】韓愈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鮮明簡練,新穎生動,雄健奔放,
曲折自如,為古文運動樹立了典范。
【文學常識】
說:一種議論文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馬說》《愛蓮說》就屬
于這類文體。
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是唐宋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韓愈、柳宗元是其代表人物。所
謂“古文”,是相對駢文而言的。駢文,是指六朝以來講究排偶、音律的文體。
這種文體雖不乏優秀作品,但大多是形式僵化、內容空虛的文章。先秦和漢朝的
散文質樸自由,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現實生活。韓愈將借鑒秦漢風格的散
文稱為“古文”。“古文運動”是一場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相輔相成的運動,是
一場以“復古”為“解放”,目的在于繼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語言抒情達意的優
良傳統的改革運動。
四書、五經、六藝: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南宋,朱熹取《禮記》中
的《大學》《中庸》兩篇獨立成書,與《論語》《孟子》并列,撰《四書章句集
注》,“四書”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正統教育的必
讀書目和科舉取士的初級教科書。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的合稱,其中
有豐富的歷史資料。“五經”之稱始于漢武帝時,后逐漸成為封建時代的必讀書
目,并被統治階級用作宣傳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論依據。
六藝:
①指經過孔子整理而流傳下來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在后世被奉為儒家經典,分
別是《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春秋》。如“六藝經傳皆通
習之”(《師說》)中的“六藝”就指此義。
②指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技能:禮(禮儀制度、道德規范),
樂(音樂、詩歌、舞蹈),射(射箭),御(駕車),書(文字讀寫),數(算
法)。
經、傳:
我國古代圖書分為四部,即經(經書)、史(歷史著作)、子(諸子百家著作和
類書)、集(文藝作品和各類專著)。
[經]中國古代圖書四部分類中第一大類的名稱。收儒家經典及小學類著作。春秋
時稱重要典籍為經,到了漢武帝時,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典籍便獨擅“經”
的稱號。
[傳]解釋經書的著作。如“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是三
部解釋經書《春秋》的著作,屬于儒家典籍,劃入經部。
姓氏稱謂:
[稱郡望]“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
域范圍內的名門大族。韓愈雖是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但因其祖籍昌黎(今
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
昌黎”。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以“趙郡蘇軾”“蘇趙郡”自稱,因為
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指用官名來稱呼。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韓愈晚年任吏
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曾官至右軍將軍,故被稱為“王
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被稱為“杜
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
[稱謚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
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如韓愈謚號為“文”,所以又稱“韓文公”;歐
陽修謚號“文忠”,故稱歐陽文忠公;范仲淹謚號“文正”,故稱范文正公。
【原文和譯文】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文】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依靠他來傳授道、教授學業、解除
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的問題)?(有了)疑
惑,如果不跟隨老師(學習),它們作為疑惑,(就)最終不能解答了。出生在
我前頭(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早于我,我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出生
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跟從(他),把他當做老
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
(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
(地方)。
【段解】從正面闡述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標準,統領全文。
2.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
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
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
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
而笑之。問之,貝舊:"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
【譯文】唉!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就難了!古
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
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
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這里吧?
(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們;(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
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教給孩子們書,(幫
助他們)學習那些斷句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大)道理,
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理解斷句,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不
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反而)放棄,我未能看出那種人(是)
明白(事理)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
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許多人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
就說:“那個(人)同那個(人)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啊,(以)地
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唉!
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
君子們不屑與之同列,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比不上(他們),可真奇怪啊!
【段解】以感慨發端,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指明了
文章的現實意義。
3.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鄭子、裝弘、師襄、老聃。鄭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
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
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譯文】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鄭子、蕓弘、師襄、老聃為師。鄭
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個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
(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永遠)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
比學生賢能,聽到道理有的早有的遲,學問和技藝(各)有(各的)專門研究,
如此罷了。
【段解】以孔子從師的典例,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
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
都普遍學習了,(他)不受時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
師)的正道,寫(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段解】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交代了寫作緣由。
【重點句解】
[1]古之學者必有師。
【賞析】首句開宗明義,提出中心論點。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
視“師道”,又針對現實,借古諷今。“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強調了“從
師”的重要性。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賞析】為“師”下定義。如果說“傳道”是目的,那么“受業”就是手段。在
“受業”的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惑,所以老師的具體任務就是“解
惑”。三者中,“傳道”是核心。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
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
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賞析】作者先緊扣教師職能中的“解惑”二字,不僅深刻地說明了人們認識事
物的客觀規律,而且點明了不從師的危害。語句精辟,發人深省。然后,作者再
緊扣教師職能中的“傳道”二字,說明有道者就是“師”。作者運用反問修辭,
連用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論證有力。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賞析】作者總結本段內容,闡明了“道的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
為下文針硬時弊張本。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
的門第觀念和“恥學于師”的陋習,體現了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
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借鑒意義。
【5】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賞析】作者再三嗟嘆,對古人“從師”之風的中斷表示遺憾,以強烈的感嘆語
氣有力地批評了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回應篇首,帶起全段,轉入下文對“恥學于
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從而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
【6】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
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
皆出于此乎?
【賞析】對比一:“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對比。既比學風,也比結果,得
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
[7]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
而習其句讀(d6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賞析】在作者看來,授書習句讀還遠遠不是老師的主要職責,老師的主要職責
應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難釋疑,即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
對比二:“愛其子”的行為與自身對“從師”的態度對比。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
師焉”作對比,指出“今之眾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
[8]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日弟子云者,則群聚而
笑之。問之,貝U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
【賞析】一個“笑”字將那些以“相師”為恥的人的丑惡嘴臉淋漓盡致地表現了
出來。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評。作者運用語言描
寫,直接摹寫士大夫的口吻,深刻地揭露出士大夫之流的病態心理。
對比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對比。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
怪現象,發人深省。
三重對比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對士大夫們“恥學于師”的批駁,抽絲剝繭,切
中要害,褒貶分明。作者剝下士大夫自詡清高的偽裝“面具”,慨嘆他們的愚昧,
對他們的諷刺之情溢于言表。
[9]孔子師鄭(tdn)子、裝(chang)弘、師襄、老聃(dan)鄭子之徒,其賢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
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賞析】以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以孔子為例
有代表性,能增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
論。
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作結,
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
這一思想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界
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同時,作為一個“師
者”,能主動放下“師道尊嚴”來重新審視師生關系,顯示了韓愈過人的膽識。
【文章寫作特色】
1.完美而典范的論證。
《師說》作為古代批駁性的議論文,破立結合,論證有力,論據充分,邏輯嚴密,
堪稱古代論說文的典范,值得后人借鑒。
(1)破立結合,正反結合。
開篇提出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實,借古非
今。然后指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受業解惑”,正面申述論點。接著用“惑而不
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以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性,反面申述論
點。最后緊扣“傳道”,闡明擇師的標準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1
段正反結合,申述觀點,進行立論。這為后面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風氣,
駁斥他們的錯誤思想,奠定了基礎。
(2)對比論證,深刻透徹。
在批駁士大夫恥學于師時,作者運用了三組對比。首先,把“古之圣人”從師而
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比較,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
運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然后,將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
進行對比,在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中指出不從師的荒謬。最后,將“士大夫之族”
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通過橫向比較,批判士大夫的錯誤心理,揭示了
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三組對比從結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
層深入分析,筆鋒犀利。
(3)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對舉。
“孔子師鄭子、仁弘、師襄、老聃”,運用舉例論證,增強說服力,并照應前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和“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引用孔圣人的話,進一步論證觀點,增強說
服力。
2.豐富的語氣表達。
豐富的語氣詞,能夠充分表現作者強烈的情感態度,既體現作者的愛憎分明,又
能夠使語言變得更加生動,增強說理的力度。
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用“如是而已”這樣的
限制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用“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樣的感嘆句表達內心
的沉痛。
文章的第2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
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這是疑問語氣;“小學
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這是判斷語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氣。“乎”“也”“歟”,語氣同
中有變,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
這種錯綜變化的語氣,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3.形式整齊、氣勢恢弘的句式。
對偶句和聯珠句的運用使文章氣勢充沛、筆力雄放。
對偶句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
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聯珠,又稱頂真、蟬聯,即用上一句的結尾字,作為下一句的開頭,首尾相連,
“歷歷如貫珠”。這種句式的運用,使論述環環相扣,嚴密緊湊。
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
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
【文言基礎知識】
一、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傳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一詞多義
1.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
③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⑤或師焉,或否焉......(名詞作動詞,從師)
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⑦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軍隊)(《曹劌論戰》)
2.傳
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讀“chudn”,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讀“chudn",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皆通習之(讀“zhudn”,名詞,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
④朔氣傳金柝(讀“chudn”,傳遞,傳送)(《木蘭詩》)
3.道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詞,方法、途徑)
4.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惑)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5.無
①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連詞,無論,不分)
②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動詞,沒有)
③圣人無常師(動詞,沒有)
6.之
①擇師而教之(人稱代詞,他)
②鄭子之徒(指示代詞,這些)
③古之學者必有師(結構助詞,的)
④句讀之不知(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無意義)
⑤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代“六藝經傳”)
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⑦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⑧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類,這些)
⑨吾欲之南海(動詞,至h往)(《為學》)
⑩非蛇鰭之穴無可寄托者(助詞,的)(《勸學》)
(11)蚓無爪牙之利(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勸學》)
?君將哀而生之乎(代詞,我)(《捕蛇者說》)
?輟耕之壟上(動詞,至L往)(《陳涉世家》)
7.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指示代詞,那些)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④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推測,大概,或許)
⑤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反詰語氣,難道,真的)
⑥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表領屬關系,他(它)的,他(它)們的)
⑦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詞,前指老師的;后指學生的)
⑧其出人也遠矣(代詞,指圣人)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指"聞道先乎吾”的人)
8.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9.于
①恥學于師(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從、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方向,從、在)
③于其身也(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對,對于)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三、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泛指求學的人;讀書人。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
的人;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義:特殊指示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譯為
㈠用來……辦法(方式、工具、依據等);㈡……的原因(或緣由)。今義:表示
因果關系的連詞;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
3.吾從而師之【古義:跟隨并且……。今義:連詞,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
是結果、目的等;因此就。】
4.無貴無賤[古義:不論,不分。今義:沒有。】
5.小學而大遺【古義:①在小的方面學習;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的
學問。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給兒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礎教
育。】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古義:不一定。今義:表示事理上或
情理上不需要。】
7.今之眾人【古義:一般人。今義:大家;許多人。】
8.圣人之所以為圣【古義:……的原因。今義:常作表因果關系的連詞;實在的
情由或適宜的舉動。】
9.句讀之不知【古義: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義:看字發出聲音。】
四、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①吾師道也(學習)
②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低于,不如)
③惑而不從師(有疑惑)
④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從師)
⑤君子不齒(并列,排列)
2.意動用法
①吾從而師之/孔子師鄭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②則恥師焉/而恥學于師/不恥相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③位卑則足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羞)
3.形容詞作名詞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笨拙的人)
②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五、文言句式
1.判斷句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也”表判斷)
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被動句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3.倒裝句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不知句讀,不解惑”)
②而恥學于師(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而恥于師學”)
③師不必賢于弟子(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師不必于弟子賢”)
④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其聞道也固乎吾先”)
⑤不拘于時,學于余(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不于時拘,于余學")
4.固定用法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問,哪管……呢)
一、文言基礎小題
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生乎吾前,其闖道也固先乎吾聞:見聞
作《師說》以脂之貽:贈送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絕:橫渡
木直中繩,以為輪中:射中
C.是故無貴無賤無:沒有
六藝經傳皆遇習之通:全面
D.金胡礪則利就:接近,靠近
順風而呼,聲非加速也疾:強,猛烈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B.句讀之不知
C.六藝經傳皆通習之D.人非生而知之者
3.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歸類有誤的一項是()
A.而青于藍/師不必賢于弟子善假于物也/學于余
B.君子博學百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順風而呼
C.愛基子/授之書而習篆句讀者基皆出于此乎/基可怪也歟
D.士大夫之族/鄭子之徒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道之不復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其皆審于此乎
B.非能水也,而綃江河會當凌簞頂
C.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D.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5.下面對加點的"師"字意義和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古之學者必有如②吾從而帥之
③道之所存,如之所存④則恥如焉
⑤孔子如炎仔⑥吾如道也
⑦如道之不復,可知矣⑧不恥相如
⑨或如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6.下列各項中對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之學有必有師(求學的人)
B.今之余人(一般人)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不需要)
D.非蛇鰭之穴無可奇衽者(藏身)
7.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尊而不從師B.是故舉益圣,愚益愚
C.小學而大遺D.位里則足羞
8.下列各項中,句式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C.師道之不復,可知矣D.何陋之有
9.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句。讀(dbu):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
處。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需停頓的地方為“讀"。
B.不積年步,無以至千里。“度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步”,跨出兩腳為“跑
也被用于形容極近的距離、數量極少等。
C.土木耒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士大夫:是古代中國對社會上具有一定聲望、
地位的知識分子及官吏的統稱。
D.方茗經傳皆通習之。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
種經書。傳: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
10.翻譯句子。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3)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
貽之。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二、語言文字運用
11.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上發表的《善于學習》這篇文章的留言欄中,有讀者
留言說"讀書務必發奮用功,莫要別人《勸學》"。請仿照留言,根據課文《師說》
進行續寫,與之構成一副對聯。
12.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老師們為了學生嘔心瀝血。請以“感謝您一一
老師”為開頭,寫一段話贊美你的老師。注意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少于50個字)
三、名篇名句默寫
13.(1)《師說》中對當時恥于學習的現象發出慨嘆兩句
7E:,。
(2)《師說》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職為借口拒絕從師學習的語句
7E:,。
(3)《師說》中在從師學習的問題上,當時的人對其子和對自身有不同的態度,
對其子:;對自身:。
(4)《師說》中概述教師的職能和任務的語句是:,
(5)《師說》中闡述從師必要性的句子
7E:,;,。
(6)《師說》中論述擇師標準要不論地位高低,年齡長幼的句子
7E:,,,
(7)《師說》中說明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是可以教學相長的句子
是:,,,
(8)《師說》中論述的中心論點是:。
14.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韓愈在《師說》中指出",",這
一觀點與《勸學》中“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觀點相似。
(2)韓愈認為擇師的標準是
(3)《師說》中說明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原因的句子是
,O
(4)韓愈論述“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時,將古人和今人進行對比的句子是
四、古詩文閱讀與鑒賞
【課內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
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生意前甚用道也國無罡青百叢面,師道生乎吾
后其陶道也變先生堂壹叢天師之堂師道也夫通知及年工先后生于雀至?是故無
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
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
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
也。羋玲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日師日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
之。問之,則日:“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鄭子、裝弘、呼蓑、老聃。鄭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
日: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
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本苦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
行古道,作《師遠》以貽之。
1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
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
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琥的一項是
A.巫醫,古代巫和醫不分,巫主要以祝禱、占卜為業,也為人治病。
B.師襄,名叫襄的老師。古代習慣在人的字前加一個表其職業的詞。
C.六藝,在文中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
D.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性文體。師說,就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理的一項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無論貴賤長幼、有道者皆可為師的擇師標準,很有積極意義。
B.第二段以對比的方法針硬時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劣風氣。
C.第三段以孔子從師為例,闡明教師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
D.第四段作者借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補充交代本文的寫作緣由。
18.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19.在文中韓愈有關“師道"的思想有哪些?請簡要概括。
【經典比較閱讀】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
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
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
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日師日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
之。問之,則日:“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鄭子、要弘、師襄、老聃。鄭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
日: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
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苓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
行古道,作《師遠》以貽之。
(節選自韓愈《師說》)
辱書云,欲相師。小道不篤,業甚淺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
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師來鸞袤間,乃幸見取。仆自卜固無取,假
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o電鸚置氐必工人熊丕為師仝之世丕閣有師有輒噬
笑之名為狂人貍韓愈查丕顧流俗犯醫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困杭顏面為師2.a<
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三暇熟,又挈
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屈子賦日:“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則犬
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仆來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嶺,被南越中數州。數
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
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炫怪于群目,以
召鬧取怒乎?
(節選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20.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
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
B.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
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
C.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
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
D.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
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
2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藝,《師說》“六藝經傳皆道習之"中的"六藝”指《詩》《書》《禮》《樂》
《易》《春秋》六種經書。另外,在古代“六藝"還指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
御、書、數
B.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說明記敘事物,但都是為了
表明作者的見解,說明寄寓的道理,“師說",就是談談從師求學的道理。
C.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古人謙稱自己一方的親
屬,多在稱謂前加上"家""舍"等字,如家父、舍兄、舍侄。
D.蠻夷,古代泛指中原華夏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周朝時期,中原地區的民族
自稱華夏,把周圍四方的人,分別稱為西戎、東夷、北狄、南蠻。
2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師說》選文第一段連用三個類比,層層深入,從不同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
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
B.《師說》選文第二段僅用引用名言的論證方法就充分闡明了師道、師生的關
系。作者是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師道、師生關系的。
C.《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舉韓愈之例,內里隱含無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隱含了
對韓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對當時世風的憤懣。
D.《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的作者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韋中立不辭勞苦,專程從
京城來到永州拜他為師,他深知自身學識淺薄,沒有資格當老師,拒絕了韋中立。
2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現代漢語
⑴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⑵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
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
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
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
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日師日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
工一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有于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鄭子、要弘、師襄、茗個。鄭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
日: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
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竺,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
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乙
遷用葛延之,元符間,自鄉縣不遠萬里省蘇公①于儲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請作
文之法,誨之日:“儲州雖數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須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
必有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所謂一物者,錢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
箜子.史史丕可徒便必一卷二物必攝之然后為三用上所謂一物者,意是忑。余得較三
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書諸紳③。
注:①蘇公,蘇軾。②僧耳,今海南僧州。③紳,古人士大夫束在腰間的大帶
子。
2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天下之事散'在經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
B.天下之事、散在經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
C.天下之事散'在經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
D.天下之事散在經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
2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讀,俗稱“斷句”,在文言文語句中,句中停頓叫句,句后停頓叫讀。
B.老聃,又稱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
C.經傳,經是指儒家經典,傳是解釋儒家經典的著作,如《春秋左氏傳》。
D.江陰,古人把水之南稱為陰,水之北稱為陽,故“江陰”應在長江之南。
2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從師學習的標準是看誰有"道"。若弟子聞道在先,那弟子也可以教授老師。
B.李蟠學習很用心。他不受時俗的限制,向韓愈求教,韓愈就教授了他六藝經
傳。
C.蘇軾待人不熱情。葛延之不遠萬里來求教蘇東坡,他遲疑了一個月教給他。
D.蘇軾講解欠明晰。葛延之向他求教作文之法,蘇軾設喻取,始終不點明要義。
2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28.李蟠、葛延之拜師學習的經歷中,我們可領悟到哪些關于學習的道理或經驗?
參考答案:
1.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句句意: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聞:知道,懂
得;
B.第二句句意: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煤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中:合乎;
C.第一句句意: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
所在的地方。無:無論。
故選D。
2.A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象的理解能力。
A."受"通"授",傳授,教授。
B.句意:不知句子(如何)停頓。無通假。
C.句意: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無通假。
D.句意: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無通假。
故選A。
3.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C.第一組,代詞,自己的;代詞,其中的。第二組,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副詞,表反問語氣,難道。
故選C。
4.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的能力。
A.前者的意思是“超出,超過",后者的意思是“出于"。
B.前者的意思是“橫渡”,后者的意思是“極,最"。
C.兩者的意思均為“學習”。
D.前者的意思是"道理”,后者的意思是“風尚"。
故選C。
5.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實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①“師",名詞,老師;
②“師",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把……當作老師;
③“師",名詞,老師;
④“師",名詞做動詞,拜師學習;
⑤“師",名詞意思意動用法,以……為師,把……當作老師;
⑥“師",名詞做動詞,學習;
⑦“師",名詞做動詞,拜師學習;
⑧“師",名詞做動詞,學習;
⑨“師",名詞做動詞,拜師學習。
故此題答案應為B項。
6.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C.“不必",應譯作"不一定”。
故選C。
7.A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用法的能力。
A.惑,形容詞用作動詞,有疑惑;
B.圣,形容詞用作名詞,圣人;
C.小,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的方面;
D.卑,形容詞用作名詞,(地位)低的人。
故選A。
8.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賓語前置句:不知句讀,不解惑。
A.判斷句;
B.定語后置句:利之爪牙,強之筋骨;
C.判斷句;
D.賓語前置句:有何陋。與例句相同。
故選D。
9.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B."古代稱跨出一腳為,步,,跨出兩腳為,蹉,"錯誤,"蹉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蹉”,
跨出兩腳為"步"。
故選Bo
10.(1)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
難問題的人。
(2)不理解文句,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不向老師學習,小的
方面學習了但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那些人有什么明智的。
(3)六經的經文和傳文他都普遍學習過,不受時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
他能夠遵循古人的風尚,寫了這《師說》來贈給他。
(4)有學問的人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的言行),就能智慧明
達而且行為也沒有過錯了。
(5)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飲到
地底下的黃泉水,因為它心思專一啊。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翻譯的時候要注意得分點。
第一句中,"學者〃,古今異義,求學的人;"……者,……也〃,判斷句;"所以〃,
古今異義,用來……的;"受"同"授",傳授,教授。
第二句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不理解文句,不能解決疑惑;
"或",有的;"師",名詞做動詞,(向老師)學習;"不"同"否";"小學",古今
異義,小的方面學習;"小""大",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第三句中,"通",普遍;"習",學習;"不拘于時”,被動句,"于",被;"學于余",
狀語后置句,向我學習;"嘉",贊許;"行",遵循;"貽",贈給。
第四句中,“博學",古今異義,廣泛學習;"日",名詞做狀語,每天;"參省”,
檢查反省;"知"同"智",智慧或見識;"過",過錯。
第五句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
骨;“爪牙",古今異義,爪子和牙齒;"上""下",名詞做狀語,向上,向下;"黃
泉”,古今異義,地下水;“用心”,古今異義,因為心思;"一",專一。
11.(示例)學習當需虛心求教,勿忘前賢《師說》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仿寫對聯的能力。
首先分析所仿寫句子的形式,"讀書務必發奮用功,莫要別人《勸學》",符合"主
謂短語+否定式+《師說》”的形式特點;再分析內容,根據課文《師說》,文章
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仿寫時主要表達從師學習的主
題即可。
12.感謝您一一老師!您是我心中的鮮花,總能讓我們枯燥的學習生活馥郁芬芳;
您是我心中的大樹,總在我無助時幫我遮風擋雨;您是我心中的明燈,總在我陷
入黑暗時替我照亮前方的路,引我走向光明。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情景擴展的能力。
"寫一段話贊美你的老師",就要結合老師的形象特點,如辛勤工作、善于引導、
關心學生、和藹可親等。
"注意修辭手法的運用",在寫作過程中可以采用比喻、排比、反復和反問等常用
的修辭手法。若是比喻,可以根據老師辛勤工作的特點將其比作燃燒的蠟燭,根
據善于引導的特點將老師比作指引前路的火炬,根據關心學生的特點將其比作馥
郁芬芳的鮮花等等。若是采用排比,注意保持句式結構一致。
寫作時要流露出對老師的贊美之情,表現老師對學生的付出,正如題干所引導的
“老師們為了學生嘔心瀝血”。
注意題干要求以“感謝您一一老師”為開頭,以及不少于50個字的字數要求。
1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位卑則足羞官盛
則近諛擇師而教之則恥師焉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
已古之學者必有師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詞的書寫:"惑""諛""受業""孰"O
14.(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2)是故無貴
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3)位卑則足羞
官盛則近諛(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
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題要注意如下字詞的書寫:賢、賤、卑、盛、諛、猶、恥。
15.B16.B17.C18.(1)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
圣人成為圣人,愚人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緣故吧。
(2)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因
為心思專一。
(3)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被照到,或紅或白,
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19.①人不能沒有老師,人人
都要向別人學習;②人無論貴賤長幼,有道都可以為師;③老師和學生可以互
相學習;④人們可以從多方面地向別人學習。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是說"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也"表句中停頓,中
間不能斷開,可以排除A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說"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先
后生于吾"是說"比我出生早還是晚",是狀語后置句,中間不能斷開,可以排除D。
此句的完整翻譯是"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
學習,以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
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電子商務管理實務》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臨床醫學整合案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運城護理職業學院《演講與主持》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三江學院《給排水工程制圖與CAD》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湘南學院《化工過程數據處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長春科技學院《交通工程制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金融衍生工具(英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西外國語學院《工業企業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生物化學(3)》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力學1》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初中電與磁試題及答案
- 國家開放大學《西方經濟學(本)》章節測試參考答案
- 福建省三明市2025年普通高中高三畢業班五月質量檢測地理試卷及答案(三明四檢)
- 幼教通識知識試題及答案
- XXXX年云南初中信息技術考試題庫
- 歷史一戰二戰試卷及答案
- 2025-2030中國戶外背包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廣東二模語文(含答案)
- 消渴腎病的中醫護理方案
- 《高壓輸電線路巡檢維護合同》
-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詠魚詩與生態文化》論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