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中歷史課下能力提升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1頁
2024高中歷史課下能力提升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2頁
2024高中歷史課下能力提升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3頁
2024高中歷史課下能力提升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課下實力提升(一)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時間:25分鐘滿分:5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32分)1.中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地之一。下列有關中國原始農業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原始農業時期我國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B.原始農業時期已經起先運用鐵制生產工具C.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D.原始農業時期人們在生活中要常常遷徙2.視察下列圖片,你從中獲得的主要信息是()骨耜石犁鐵鋤A.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經驗了粗放到精耕細作的演化B.中國傳統農業工具以石器為主C.中國傳統農業政策是重農抑商政策D.鐵器的廣泛運用反映了我國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3.從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戰國時期的“民得買賣”這種歷史的改變,其實質是()A.私田開墾越來越多B.生產關系的變革C.私田主子的土地全部權得到承認D.鐵農具和牛耕出現,生產效率提高4.白壽彝《中國通史》指出:“自北魏產生,經驗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國歷史上最終一個封建國家全部的田制。”在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歸國家全部B.土地都可以自由買賣C.農夫只需向國家繳納賦稅D.無主荒地由國家重新安排5.明初的戶役制度,將戶籍分為若干類別,其中主要是民戶,還有軍戶、匠戶、灶戶(煮鹽戶)等幾十類,并嚴格禁止更換戶別。這一措施的主要意圖在于()A.緩和土地兼并,鞏固小農經濟B.促進社會分工和發展商品經濟C.限制階級分化,緩和社會沖突D.強化社會限制,穩定社會秩序6.下列各項中,能體現我國農業生產技術在漢代取得明顯進步的是()A.耬車B.筒車C.曲轅犁D.水轉翻車7.“戽車尋丈舊知名,誰料飛空效建瓴。一索繳輪升碧澗,眾筒兜水上青冥。溉田農父無虞旱,負汲山人賴永寧。顛倒救時霖雨手,卻從平地起清泠。”詩中所述工具()A.推動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B.促使漢代澆灌技術進一步提高C.表明水力鼓風冶鐵技術成熟D.屬于古代農業耕犁技術的進步8.精耕細作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推動這一模式形成發展的是()①耕作工具不斷改進②生產組織的小型化③水利設施漸漸完善④土地兼并日趨加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二、非選擇題(18分)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土地平曠,房屋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1)請從文中找出能反映作者志向的生活場景。(8分)(2)桃花源居民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是什么?依據材料分析其特點。(6分)(3)據材料分析桃花源居民告誡漁人“不足為外人道”的主要緣由。(4分)課下實力提升(一)1.選B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在農業生產中才運用鐵制生產工具。2.選A從骨、石制農具到鐵制農具的進步,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而鐵制農具銳利、堅實、敏捷、耐用,大大提高了農耕的效率,使得農業由粗放到精耕細作發展,故A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人們起先運用鐵農具,故B項錯誤;重農抑商政策在題干中沒有體現,故C項錯誤;鐵器廣泛運用的信息從“鐵鋤”的圖片中不能得出,故D項錯誤。3.選B從“田里不鬻”到“民得買賣”體現了土地全部制的改變,而土地全部制是生產關系變革的一部分,故B項正確。4.選D均田制是“中國歷史上最終一個封建國家全部的田制”,而這一制度得以維系的前提是國家必需駕馭大量的無主荒地分給自耕農耕種,故D項正確。大部分土地還是歸地主私有,A項不正確;均田制下的土地基本不能自由買賣,B項不正確;農夫要向地主繳納地租,C項不正確。5.選D由題目中的信息“戶籍……主要是民戶……嚴格禁止更換戶別”可知戶役制度有利于社會穩定,故D項正確。題目中未涉及抑制土地兼并,A項錯誤;禁止更換戶別不利于促進社會分工和發展商品經濟,B項錯誤;題目中未涉及限制階級分化,C項錯誤。6.選A耬車是西漢獨創的播種工具,反映出漢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A項正確。唐朝時期出現筒車和曲轅犁,宋代的水轉翻車奇妙地利用水力為動力,將澆灌用水提升到高田,都不符合時間限制,B、C、D三項錯誤。7.選A由“溉田農父無虞旱”可知該工具屬于澆灌工具,對農業有利,能夠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故A項正確。由“眾筒兜水上青冥”可知是唐朝澆灌工具筒車,B、C兩項錯誤;筒車的出現是澆灌技術進步的表現,而不是農業耕犁技術進步的表現,D項錯誤。8.選A我國古代小農經濟的最大特點就是精耕細作,精耕細作主要是由耕作工具的進步、水利設施的改進以及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組織形式確定的,①②③均正確。其與土地兼并沒有關系,解除④。故選A。9.解析:本題以《桃花源記》創設新情境,考查對材料的理解分析及學問的遷移運用實力。第(1)問,依據材料信息,從自然條件、生活狀態等方面進行概括。第(2)問,依據“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與外人間隔”等信息,結合所學學問回答。第(3)問,依據“避秦時亂”“怡然自樂”等信息回答。答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