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專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經濟練習_第1頁
江蘇專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經濟練習_第2頁
江蘇專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經濟練習_第3頁
江蘇專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經濟練習_第4頁
江蘇專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經濟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經濟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5分)1.(2024江蘇四市一模)西周、秦、西漢、隋唐等古代王朝都定都關中,五代中有四朝定都開封。北宋初年,趙匡胤想從開封遷都洛陽,進而遷往長安。“吾將西遷者,無他,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但因群臣反對而未果。趙匡胤未能西遷最主要的緣由是()A.開封有更為險峻的地形優勢B.關中的生態惡化導致收入銳減C.經濟形勢的變更阻礙了西遷D.周、漢已成歷史,其閱歷不行靠答案C本題主要考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唯物史觀素養和歷史說明素養。唐朝安史之亂以后,我國經濟重心漸漸南移。北宋初年,經濟形勢的變更阻礙了宋將都城西遷,故選C項。材料信息顯示,長安和洛陽的地形較為險峻,開封則無險可守,故A項錯誤;僅憑材料信息無法推斷關中收入是否銳減,解除B項;周、漢的歷史閱歷不行照搬,但對后世仍有確定的借鑒作用,故D項錯誤。2.安史之亂至唐末,“天下戶口,流亡過半”。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孫別籍異財者,其罪死”。“召集逃散,令著舊業”成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務。宋初這一政策()A.旨在壓制工商業發展 B.有利于穩定小農經濟C.意在強化理學價值觀 D.抑制了土地兼并現象答案B從材料信息看,北宋初年,人口大量流亡,宋太祖下令家有父母者不允許另立戶籍,分異財產,并“召集逃散,令著舊業”,這一政策有利于復原生產和穩定小農經濟,故選B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對工商業的限制,故A項錯誤;宋代初年,理學尚未產生,C項與材料及史實均不符,解除;宋代實行“不抑兼并”政策,故D項錯誤。3.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簽訂契約的方式,出讓土地運用權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產品地租為主,貨幣地租有所發展,勞役地租漸漸削減。宋代租佃制()A.促進了自耕農經濟的發展B.阻礙了精耕細作技術的提高C.減輕了農夫經濟上的負擔D.減弱了農夫對地主的依附關系答案D依據材料信息“宋代的地租形式以產品地租為主,貨幣地租有所發展,勞役地租漸漸削減”可知,宋代租佃制下,地主對農夫的人身限制并不嚴格,即農夫對地主的依附關系有所減弱,故選D項。4.宋代“不抑兼并”,導致了土地全部權的競爭與壟斷,出現了“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的局面。這種局面客觀上()A.削減了土地的墾荒面積B.適應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要求C.抑制了農夫生產主動性D.加劇了土地的分散和貧富分化答案B由材料“不抑兼并”“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可知宋代愛護土地私有及土地商品化,允許土地按經濟規律進行流轉買賣,故B項正確;土地商品化和私有化擴大了土地的墾荒面積,解除A項;土地私有化調動了農夫的生產主動性,解除C項;“不抑兼并”的政策加劇了土地的集中而非分散,解除D項。5.(2024江蘇常州期末)據《天工開物》記載,明代一般鐵爐每爐可裝礦砂2000余斤,一日出鐵6次,共需礦砂萬余斤;燃料運用煤炭。這反映出當時()A.雇傭勞動的盛行 B.生產技術停滯不前C.手工業得到發展 D.政府對冶鐵的重視答案C依據材料可知,明代冶鐵時須要鐵礦砂的量比較大,這體現了明代的冶鐵規模比較大,手工業得到了發展,故選C項;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雇傭勞動是否盛行,解除A項;生產技術發展的表現是冶鐵工具、技藝的提高,而材料反映的是冶鐵規模較大,不能反映出技術是發展還是停滯不前,解除B項;材料是《天工開物》中對明代冶鐵業的記載,未體現官府對冶鐵的看法,解除D項。6.“白蛇傳”故事最早出于唐傳奇《白蛇記》,類似“許仙”的主子公李黃是鹽鐵使之子;南宋話本《西湖三塔記》中的主子公奚宣贊為統制之子;到明代后期,馮夢龍所編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中的主子公卻變成杭州的“藥鋪主管”了。這反映了明后期()A.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B.民間思想借助小說廣泛傳播C.商品經濟沖擊等級觀念D.傳統倫理道德觀念漸漸瓦解答案C材料表明不同時代的故事中類似“許仙”的主子公的身份由官吏之子變成“藥鋪主管”,折射出傳統的士農工商等級觀念受到沖擊,這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故選C項。材料未涉及重農抑商政策是否松動,故A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小說傳播民間思想,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封建等級觀念受到沖擊,而非傳統倫理道德觀念漸漸瓦解,故D項錯誤。7.有學者指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個時代,北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20.1%,南宋則高達22.4%。人口向城市的集聚,這一現象()A.使城市的生活環境惡化 B.導致農村勞力相對缺乏C.推動了坊市界限的打破 D.刺激了農村商品生產發展答案D由材料內容可知,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人口向城市集聚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會推動農產品商品化,故選D項;材料僅反映出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但不能因此說明城市人口比例高會干脆導致城市生活環境的惡化,解除A項;材料僅反映出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不能干脆體現農村勞動力的缺乏,解除B項;材料僅反映出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之一,宋朝坊市界限的打破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另一種表現,兩者之間不構成因果關系,解除C項。8.(2024江蘇鎮江三模)據史料記載,明朝末年,景德鎮民窯工匠仍必需列入班匠役、編役或雇役,為官窯勞作,其中編役與班匠役幾乎沒有什么區分,“無分毫雇值”。這一現象表明()A.市民階層在不斷壯大 B.商品經濟發展步履艱難C.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 D.重農抑商政策日益僵化答案B題干材料表明民窯工匠的人身自由受到很大限制,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私營工商業的發展,從而說明商品經濟發展步履艱難,故B項正確。材料所述現象并不會導致市民階層壯大,相反會導致市民數量的削減,故A項錯誤。明朝末年,民營手工業已占據主導地位,故C項錯誤。材料中體現的是手工業發展狀況,未涉及“重農”政策,故D項錯誤。9.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布衣匹夫之人(從事商業活動的一般老百姓),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與以時而息財寶(據時買賣而使財寶增加),智者有采焉。”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又說,掌權者應當“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訓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對上述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司馬遷主見推行工商皆本的經濟政策B.司馬遷的經濟主見與當時經濟政策有異C.司馬遷的言論推動了當時商業的發展D.司馬遷強調儒家思想對百姓的教化作用答案B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司馬遷所處的時代正在實行嚴格的重農抑商政策,而從《史記》中所反映的司馬遷對商業和商人的看法,可以看出他支持商業,故選B項;材料體現了司馬遷支持發展商業,沒有體現司馬遷主見推行工商皆本的經濟政策,解除A項;材料反映了司馬遷支持商業,沒有體現他的言論推動當時商業的發展,解除C項;材料只是反映了司馬遷對商業發展的看法,沒有體現儒家思想對百姓的教化作用,解除D項。10.(2024江蘇揚州中學5月)明代中期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業化速度加劇,隨之而來的則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淌。道光《蘇州府志》卷十《田賦》載,晚明蘇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鎮者十之三四,散處鄉村者十之一二”。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商品經濟推動人口流淌B.聚居是城鎮化進程的動因C.政府放寬人口遷徙限制D.蘇州府官員理念開放寬容答案A材料“商業化速度加劇,隨之而來的則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淌”表明商品經濟推動人口流淌,A項正確;材料表述的是商業化,不是城鎮化,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政府政策、官員理念的內容,C、D兩項錯誤。11.康熙八年(1669年)起先,清政府下令將曾為明王朝藩王的由于戰亂而荒廢的土地,免予變價,歸現有種地者全部,令其耕種,照常征糧。即實行“更名田”。關于清初“更名田”的本質,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促進了清朝初期經濟的復原和發展B.確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沖突和民族沖突C.封建生產關系領域的局部調整D.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現象答案C“封建生產關系領域的局部調整”是對“更名田”本質的闡述,故C項正確。其他三項不符合題意,解除。12.(2024江蘇徐州期中)《夢粱錄》載:“汴京熟食店,張掛名畫,所以勾引觀者,留連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飾店面……向紹興年間,賣梅花酒之肆,以鼓樂吹《梅花引》曲破賣之。”這表明宋代()A.賞畫品樂成為社會時尚 B.商業經營注意宣揚效應C.消遣活動豐富市民生活 D.商業發展突破時空限制答案B材料“熟食店,張掛名畫,所以勾引觀者,留連食客”“茶肆亦如之,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飾店面”“賣梅花酒之肆,以鼓樂吹《梅花引》曲破賣之”表明宋代商家利用名畫、音樂等,強化商品的宣揚效應,B項正確。店鋪懸掛字畫和演奏音樂是為了促進商品銷售,并非社會時尚和市民的消遣活動,A、C兩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出商業發展的時空問題,D項錯誤。13.(2024江蘇南通二模)據歷史記載,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農”“工”“商”四民分業的規定,但中唐到宋代,職業的等級差別在縮小或消弭,四民之間的流淌性日益增加。促成這一變更的主要因素是()A.抑商政策的松動 B.生產方式的革新C.田莊經濟的興起 D.社會經濟的轉型答案A據材料“中唐到宋代,職業的等級差別在縮小或消弭,四民之間的流淌性日益增加”,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唐以來,抑商政策有所松動,從而導致階級的流淌性增加,故選A項;明中葉以后,生產方式有所變更,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與材料表述的時間不符,解除B項;東漢時期田莊經濟興起,與材料表述的時間不符,解除C項;鴉片斗爭后自然經濟逐步解體,社會經濟起先轉型,與材料表述的時間不符,解除D項。14.下表反映了16—18世紀中英兩國金、銀的比價變更,導致下表數據變更的主要緣由是()年份中國英國1580年1∶5.51∶11.71635年1∶101∶131751年1∶14.91∶14.5A.傳統農耕文明全面衰退 B.英國商人對華販賣鴉片C.中國外貿長期保持順差 D.“海禁”政策阻滯中外貿易答案C材料不能體現傳統農耕文明的發展狀況,故A項錯誤;依據表格數據可以看出,從1580年到1751年,銀價下降,這與鴉片輸入的狀況不同,故B項錯誤;通過表格中這一段時間中的金、銀比價可以看出中國白銀始終處于流入狀態,故C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海禁’政策阻滯中外貿易”,故D項錯誤。15.(2024湖南長沙長郡中學三模)短缺的土地資源和浩大的人口之間的沖突造就了中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盡管人口眾多,勞動力仍舊是中國傳統農業生產中最關鍵的要素,其要素回報率甚至長期高于土地。該生產模式反映了()A.精耕細作的生產特點 B.傳統農業的經營方式C.農業大國的基本國情 D.人多地少的客觀現實答案A材料中“要素回報率甚至長期高于土地”說明白中國古代農業精耕細作的生產特點,故選A項;中國傳統農業實行小農家庭經營,這與材料信息“要素回報率甚至長期高于土地”無關,解除B項;農業大國不確定出現材料中“要素回報率甚至長期高于土地”的狀況,解除C項;人多地少的現實并不是該生產模式反映的本質問題,解除D項。二、非選擇題(共13分)16.(2024江蘇蘇錫常鎮5月)中國古代以抑商為主的商業政策幾經變更,影響了封建社會的發展走向。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商業思想呈百家爭鳴的局面,主要有否定商業,限制商業,確定商業三種商業思想……孔子不反對人們從事商業活動,也不反對正常的商品流通,并且在很多場合都賜予確定。孟子從社會分工的角度說明白商品交換存在的必定性和重要性。他認為個人不能僅靠自己的勞動來生產本人所須要的一切產品,假如否定商品交換,相互依靠的各種生產者的生產和生活都會陷入逆境,使社會退回原始時代去。——摘編自魏向遠《我國古代商業思想和政策的歷史演化》材料二北宋東京城簡易圖材料三洪武四年十一月丙戌,詔“瀕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凡將馬牛、軍需、鐵貨、銅錢、緞匹、綢絹、絲綿,私出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擔馱載之人,減一等。物貨船車并入官”……清朝時為了推行抑商政策,實行大量對商業、手工業、運輸業的禁止或者限制措施,如用行會制度限制工商業自由發展。清政府就是利用這種制度對從事國內貿易的商業資本進行有效的壟斷與限制,從而達到既能使商業資本為封建政治、經濟服務,又能對商業資本瓦解封建經濟的作用進行限制的目的。——摘編自史慕華《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思想與政策探究》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確定商業的緣由,結合所學學問推斷否定商業、限制商業的分別是什么學派,并簡述理由。(5分)(2)據材料二所示簡易圖,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宋朝城市商業活動的特點,分析其對居民文化生活的影響。(5分)(3)據材料三,概括明清時期政府抑制商業的表現和根本目的。綜合上述材料與所學學問,談談你對古代商業政策變更的相識。(3分)答案(1)緣由:商業活動有利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否定商業的是道家。理由:道家主見“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限制商業的是法家。理由:法家主見“重農抑商”。(2)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