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現代農業種植操作規程手冊The"Agri-FarmingModernAgriculturalPlantingOperationManual"isspecificallydesignedforfarmersandagriculturalprofessionalsseekingtoimplementadvancedplantingtechniquesinmodernagriculturalsettings.Thismanualservesasacomprehensiveguidefortheapplicationofmodernfarmingpractices,particularlyinthecontextofagricultureinruralareas,commonlyreferredtoas"threeruralissues"inChina.Itisutilizedinvariousfarmingscenarios,fromlarge-scalecommercialoperationstosmall-scalefamilyfarms,ensuringthatallstakeholderscanbenefitfromthelatestagriculturaladvancements.Themanualoutlinespreciseoperationalproceduresformodernagriculturalplanting,emphasizingefficiency,sustainability,andproductivity.Itcoversawiderangeoftopics,includingsoilpreparation,seedselection,croprotation,pestmanagement,andharvestingtechniques.Itisacrucialresourceforfarmerslookingtoadapttothechangingagriculturallandscape,improvecropyields,andreduceenvironmentalimpact.Adherencetotheguidelinesinthe"Agri-FarmingModernAgriculturalPlantingOperationManual"isessentialforachievingsuccessfuloutcomesinmodernagriculturalpractices.Themanualsetsstringentrequirementsforeachstageoftheplantingprocess,ensuringthatfarmersfollowbestpracticesandutilizemoderntechnologieseffectively.Byadheringtothesestandards,farmerscanenhancetheiragriculturalproductivity,contributetofoodsecurity,andfostersustainableruraldevelopment.三農現代農業種植操作規程手冊詳細內容如下:第一章現代農業種植基礎現代農業種植是依托科技進步,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方法,以提高產量、質量和效益為目標的一種高效農業生產方式。本章將重點介紹現代農業種植的基礎知識。1.1種植環境選擇1.1.1氣候條件在選擇種植環境時,首先需考慮氣候條件。氣候條件包括溫度、光照、濕度、風力等,這些因素對作物的生長發育有著的影響。應根據作物的生長特性,選擇適宜的氣候環境,以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1.1.2地形條件地形條件對種植環境的選擇也有很大影響。平原地區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適宜種植多種作物;丘陵地區地勢較高,土壤貧瘠,適宜種植耐旱、耐貧瘠的作物;山地地區氣候多樣,應根據不同海拔和氣候特點選擇適宜的作物種植。1.1.3水源條件水源條件是選擇種植環境的關鍵因素之一。作物生長過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供應,因此,選擇有充足水源的地區種植作物。同時要充分考慮水源的清潔程度,保證作物生長過程中不受污染。1.1.4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對于作物生長具有重要意義。在選擇種植環境時,應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因素,如土壤污染、大氣污染、水資源污染等。選擇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進行種植,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品質和產量。第二節種植土壤管理1.1.5土壤類型識別土壤類型是決定種植作物種類和生長狀況的重要因素。在種植前,應對土壤類型進行詳細調查,了解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為作物種植提供科學依據。1.1.6土壤改良針對土壤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土壤改良措施。例如,對酸性土壤進行中和處理,對鹽堿土壤進行脫鹽處理,對貧瘠土壤進行施肥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1.1.7土壤施肥施肥是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的重要手段。應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和土壤肥力狀況,合理施用有機肥、化肥和微生物肥料,保證作物生長過程中養分供應充足。1.1.8土壤水分管理土壤水分管理是保證作物正常生長的關鍵環節。應根據作物需水規律和土壤水分狀況,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水分適宜,防止水分過多或過少對作物生長造成不利影響。1.1.9土壤病蟲害防治土壤病蟲害防治是保障作物生長安全的重要措施。應采取綜合防治策略,包括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手段,有效控制土壤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第二章種子處理與播種第一節種子選擇與處理1.1.10種子選擇種子選擇是保證農業生產順利進行的關鍵環節,關系到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在選擇種子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選擇適宜當地氣候、土壤條件的品種。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土壤特點,選擇具有較強適應性和抗逆性的品種。(2)選擇高純度、高質量、抗病性強的種子。高純度種子能保證種子的一致性,高質量種子有利于提高發芽率,抗病性強的種子有助于減少病蟲害的發生。(3)選擇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品種。根據市場需求,選擇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市場競爭力強的品種。1.1.11種子處理(1)種子消毒:為預防病蟲害的發生,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溫水浸種、藥劑拌種、紫外線照射等。(2)種子浸種:將種子放入清水中浸泡,使種子充分吸水,以提高發芽率。浸泡時間因種子種類而異,一般為46小時。(3)種子催芽:在適宜的溫度、濕度條件下,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以促使種子快速發芽。催芽過程中要注意保持種子的透氣性,避免爛種。(4)種子包衣:將種子包衣劑均勻涂覆在種子表面,以保護種子免受病蟲害的侵害。包衣劑的選擇應根據當地主要病蟲害發生情況來確定。第二節播種技術1.1.12播種時間播種時間的確定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土壤狀況和農作物生長周期等因素綜合考慮。適時播種有利于種子發芽和植株生長,提高產量。1.1.13播種方法(1)播種方式:根據農作物的種類和生長特點,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常見的播種方式有:條播、點播、撒播等。(2)播種深度:播種深度應根據種子大小、土壤質地和氣候條件來確定。一般情況下,種子播種深度為種子直徑的23倍。(3)播種密度:合理確定播種密度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關鍵。應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和預期產量等因素來確定播種密度。(4)播種質量:播種時要保證種子分布均勻,避免漏播、重播現象。播種后要及時鎮壓土壤,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有利于種子發芽。1.1.14播種后管理(1)澆水:播種后要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有利于種子發芽。(2)除草:播種后要及時除草,防止草害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3)病蟲害防治: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保證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健康和安全。(4)施肥:根據農作物生長需求,適時施用肥料,提高產量和品質。第三章作物栽培管理第一節栽培模式1.1.15概述作物栽培模式是指在農業生產中,根據作物種類、生長發育特點、土壤條件、氣候環境等因素,采用一系列規范化、科學化的技術措施,以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目標。合理的栽培模式有利于充分發揮作物生產潛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1.1.16主要栽培模式(1)傳統栽培模式:指以人力、畜力為主要動力,依靠傳統經驗和簡易農具進行生產的栽培方式。此模式適用于小規模家庭農場和丘陵山區等地形復雜區域。(2)保護地栽培模式:通過建設溫室、大棚等設施,實現作物生長環境的調控,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適用于經濟價值較高的蔬菜、花卉等作物。(3)節水灌溉栽培模式:通過合理調配水資源,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作物生產成本。適用于水資源匱乏的地區。(4)間套作栽培模式:在同一土地上,根據作物生長周期和空間分布特點,合理搭配種植多種作物,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適用于多種作物輪作和立體種植。(5)抗逆栽培模式:針對逆境條件,如干旱、鹽堿、低溫等,采用相應的技術措施,提高作物抗逆能力。適用于逆境環境下的作物生產。第二節管理要點1.1.17播種與移栽(1)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和方法,保證種子發芽率和出苗整齊。(2)移栽前對幼苗進行適應性鍛煉,提高移栽成活率。1.1.18施肥與灌溉(1)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和土壤肥力狀況,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機肥。(2)采用節水灌溉技術,保證作物生長所需水分。1.1.19病蟲害防治(1)采用農業、生物、化學等綜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蟲害。(2)定期調查病蟲害發生情況,及時防治。1.1.20田間管理(1)加強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和水分。(2)及時調整作物生長狀態,促進植株生長均衡。(3)觀察作物生長發育情況,發覺異常及時處理。1.1.21收獲與儲藏(1)選擇適宜的收獲時期和方法,保證作物產量和品質。(2)做好作物收獲后的晾曬、脫粒、干燥等工作,防止霉變。(3)合理儲藏作物,防止蟲害、鼠害和霉變。第四章肥料使用與土壤養分管理第一節肥料種類與使用肥料是提供作物生長必需營養元素的物質,對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作用。肥料種類繁多,根據其來源、成分和作用可分為有機肥料、無機肥料和生物肥料。1.1.22有機肥料有機肥料主要來源于動植物殘體和殘留物,如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綠肥等。有機肥料具有以下特點:(1)含有多種營養元素,可提供作物生長所需的大部分養分;(2)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3)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提高土壤肥力。有機肥料的使用方法如下:(1)基肥:在播種前將有機肥料施入土壤,以提高土壤肥力;(2)追肥:在作物生長過程中,根據作物需肥特點及時補充有機肥料。1.1.23無機肥料無機肥料主要指化學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鉀肥等。無機肥料具有以下特點:(1)養分含量高,供應速度快;(2)易于控制用量,便于施用;(3)但長期大量使用可能導致土壤板結、環境污染等問題。無機肥料的使用方法如下:(1)基肥: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和作物需肥特點,合理搭配氮、磷、鉀肥;(2)追肥:根據作物生長進程和需肥規律,適時補充氮、磷、鉀肥。1.1.24生物肥料生物肥料是指含有有益微生物的肥料,如根瘤菌、菌肥等。生物肥料具有以下特點:(1)促進作物生長,提高作物抗病能力;(2)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3)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降低環境污染。生物肥料的使用方法如下:(1)基肥:將生物肥料與有機肥料混合施用,提高土壤肥力;(2)追肥:在作物生長過程中,根據需肥特點適時補充生物肥料。第二節土壤養分監測與調控土壤養分監測與調控是保證作物高產、優質的重要措施。通過對土壤養分的監測和調控,可以為作物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1.1.25土壤養分監測(1)土壤養分含量測定:通過采集土壤樣品,分析土壤中的氮、磷、鉀等養分含量,為施肥提供依據;(2)土壤養分狀況評價:根據土壤養分含量,評價土壤肥力水平,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1.1.26土壤養分調控(1)調整施肥結構: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和作物需肥特點,合理搭配氮、磷、鉀肥;(2)改良土壤:對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對堿性土壤施用石膏等,調節土壤pH值;(3)增施有機肥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4)適時追肥:根據作物生長進程和需肥規律,適時補充氮、磷、鉀肥。通過以上措施,實現對土壤養分的有效監測與調控,為作物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第五章病蟲害防治第一節病蟲害識別1.1.27病害識別病害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農作物病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等。以下是幾種常見病害的識別方法:(1)真菌性病害:表現為葉片、莖稈、果實等部位出現病斑、霉層、粉層等癥狀。如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2)細菌性病害:表現為葉片、莖稈、果實等部位出現潰瘍、腐爛、枯萎等癥狀。如軟腐病、青枯病、細菌性斑點病等。(3)病毒性病害:表現為葉片、莖稈、果實等部位出現花葉、畸形、壞死等癥狀。如煙草花葉病毒病、黃瓜綠斑駁病毒病等。(4)生理性病害:由于環境條件不適、營養失調等原因引起的病害。如缺素癥、肥害、藥害等。1.1.28蟲害識別蟲害是指害蟲對農作物造成危害的現象。以下是幾種常見蟲害的識別方法:(1)食葉性害蟲:以葉片為食,造成葉片缺刻、孔洞等癥狀。如菜青蟲、甜菜夜蛾等。(2)刺吸式害蟲: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造成葉片卷曲、皺縮等癥狀。如蚜蟲、紅蜘蛛等。(3)鉆蛀性害蟲:在植物體內鉆蛀,造成莖稈、果實等部位病變。如玉米螟、桃小食心蟲等。(4)地下害蟲:在土壤中活動,危害植物根部。如螻蛄、蠐螬等。第二節防治方法1.1.29農業防治(1)選擇抗病品種:根據當地病蟲害發生特點,選擇抗病性強、適應性好的品種。(2)輪作倒茬:合理調整作物布局,避免連作,減輕土傳病害的發生。(3)清潔田園: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病原菌和害蟲的越冬場所。(4)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保持土壤疏松,提高植株抗病能力。1.1.30物理防治(1)防蟲網:利用防蟲網覆蓋作物,阻止害蟲侵入。(2)燈光誘殺: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設置誘蟲燈誘殺害蟲。(3)粘蟲板:在田間設置粘蟲板,誘集害蟲粘附。1.1.31生物防治(1)利用天敵:保護和利用天敵,如瓢蟲、草蛉等,控制害蟲數量。(2)生物學農藥:使用生物農藥,如病毒、細菌、真菌等,防治病蟲害。1.1.32化學防治(1)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根據病蟲害發生特點,選擇合適的農藥品種。(2)適時防治:在病蟲害發生初期,及時進行防治。(3)輪換用藥:避免單一藥劑長期使用,防止病蟲害產生抗藥性。(4)安全用藥:嚴格遵守農藥使用技術規程,保證農產品安全和生態環境質量。第六章灌溉與水分管理第一節灌溉技術灌溉是現代農業種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合理的灌溉技術對于作物的生長和產量的提高具有顯著影響。以下詳細闡述灌溉技術的幾個關鍵要點:(1)灌溉方式選擇:根據作物類型、土壤性質及當地水資源狀況,選擇適宜的灌溉方式,如噴灌、滴灌、溝灌或畦灌等。噴灌適用于大田作物和蔬菜,能夠均勻分布水分,減少土壤侵蝕。滴灌則適用于經濟作物和果園,能夠精確控制水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灌溉制度設計:制定科學的灌溉制度,包括灌溉周期、灌溉量和灌溉時間。考慮作物的需水規律和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合理分配灌溉水量。(3)灌溉設備管理:定期檢查和維護灌溉設備,保證其正常運行。采用先進的灌溉控制系統,如自動灌溉控制系統,以減少人工操作誤差。(4)水質監測與處理:對灌溉用水進行水質監測,保證水質符合灌溉標準。如有必要,對水質進行適當處理,以避免對作物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第二節水分管理要點水分管理是保證作物正常生長和提高產量的關鍵環節,以下為水分管理的幾個要點:(1)土壤水分監測:使用土壤水分測定儀器,定期監測土壤水分狀況。根據土壤水分狀況和作物需水規律,及時調整灌溉策略。(2)作物需水量的預測:結合氣象數據、土壤類型和作物生長階段,預測作物的需水量。通過合理的灌溉計劃,滿足作物的水分需求。(3)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通過改進灌溉技術和農業管理措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采用覆蓋作物殘體、調整作物布局等方法,減少土壤水分蒸發。(4)水分管理策略的調整:根據氣候變化和作物生長狀況,適時調整水分管理策略。在干旱或雨季,采取相應的水分管理措施,保證作物生長不受影響。(5)病蟲害防治與水分管理相結合:通過合理的水分管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在灌溉時避免造成土壤過濕,以減少病害的發生。第七章收獲與儲藏第一節收獲技術1.1.33收獲時期(1)確定作物成熟度:根據作物種類和品種特性,觀察作物的色澤、形態、硬度等指標,以確定最佳收獲時期。(2)考慮氣候條件:在收獲前,關注天氣預報,選擇晴朗、風力較小的天氣進行收獲,以減少損失。1.1.34收獲方法(1)人工收獲:適用于小規模種植或珍貴作物。采用手工或半機械化工具進行收獲,注意輕拿輕放,避免損傷。(2)機械化收獲:適用于大規模種植。采用收割機、脫粒機等機械設備進行收獲,提高效率,降低勞動強度。1.1.35收獲后處理(1)清潔:將收獲后的作物及時進行清潔,去除雜質、病殘葉等,以提高商品價值。(2)預處理:對于需要預處理的作物,如蔬菜、水果等,進行分級、清洗、消毒等處理。第二節儲藏方法1.1.36儲藏場所(1)選擇干燥、通風、避光、防潮的場所作為儲藏室。(2)儲藏室應具備一定的保溫功能,以保持穩定的溫度和濕度。1.1.37儲藏設備(1)儲藏柜:用于存放小批量作物,具有較好的密封功能,便于控制溫濕度。(2)儲藏架:用于存放大量作物,便于通風和取用。1.1.38儲藏方法(1)常溫儲藏:適用于耐儲存的作物,如糧食、土豆等。將作物存放于儲藏室,注意保持干燥、通風。(2)低溫儲藏:適用于易腐爛的作物,如蔬菜、水果等。將作物存放于冷藏庫,保持適宜的溫濕度。(3)氣調儲藏:通過調節儲藏室內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延長作物儲藏期限。適用于蘋果、梨等水果。(4)真空儲藏:將作物真空包裝,降低氧氣濃度,抑制微生物生長,延長儲藏期限。適用于豆類、干果等。1.1.39儲藏管理(1)定期檢查:定期檢查儲藏室內的溫濕度、病蟲害等情況,及時調整。(2)防潮防蟲:在儲藏室內放置防潮、防蟲物品,如干燥劑、樟腦丸等。(3)避免污染:嚴禁在儲藏室內吸煙、堆放雜物,以防污染作物。(4)合理堆放:按照作物種類、品種、成熟度等特性,合理堆放,便于通風和管理。第八章農業機械化應用第一節機械選擇1.1.40總體原則在選擇農業機械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符合農業生產需求:根據種植作物、地形地貌、土壤類型等因素,選擇適合的農業機械。(2)經濟合理:在滿足農業生產需求的前提下,選擇功能穩定、價格適中、維護成本低的農業機械。(3)安全環保:選擇符合國家安全生產標準、環保要求的農業機械。(4)技術先進:優先選擇具有先進技術、智能化程度高的農業機械。1.1.41具體選擇(1)種植環節:根據作物種類、種植面積和地形地貌,選擇合適的播種機、移栽機等種植機械。(2)管理環節:選擇適合的灌溉設備、施肥機械、植保機械等,提高農業管理水平。(3)收獲環節:根據作物種類、產量和收獲期,選擇合適的收割機、脫粒機、烘干機等收獲機械。(4)運輸環節:選擇合適的運輸機械,如農用三輪車、四輪車等,提高農產品運輸效率。(5)加工環節:根據農產品加工需求,選擇合適的農產品加工機械,如磨面機、榨油機等。第二節操作規程1.1.42播種環節(1)準備工作:檢查播種機械是否完好,調整播種深度、行距、株距等參數。(2)操作步驟:按照播種機械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保證播種均勻、深度一致。(3)注意事項:避免播種過深、過淺,保證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1.1.43管理環節(1)灌溉:根據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濕度,合理調整灌溉設備,保證灌溉均勻。(2)施肥:按照肥料種類、用量和施肥方法,使用施肥機械進行施肥。(3)植保: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選擇合適的植保機械,及時防治病蟲害。1.1.44收獲環節(1)準備工作:檢查收割機械是否完好,調整收割高度、速度等參數。(2)操作步驟:按照收割機械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保證收獲效率和質量。(3)注意事項:避免收割過快、過慢,保證收割質量。1.1.45運輸環節(1)準備工作:檢查運輸機械是否完好,保證車輛安全。(2)操作步驟:按照運輸路線,合理裝載農產品,避免運輸途中損失。(3)注意事項:遵守交通規則,保證運輸安全。1.1.46加工環節(1)準備工作:檢查加工機械是否完好,調整加工參數。(2)操作步驟:按照加工機械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保證加工質量。(3)注意事項:避免加工過程中出現安全,保證加工環境衛生。第九章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第一節環保措施1.1.47農業環境保護(1)土壤保護(1)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避免過量施用,減少土壤污染。(2)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3)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方法,降低農藥使用量。(2)水資源保護(1)優化灌溉制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2)推廣節水灌溉技術,降低水資源消耗。(3)加強農業排水系統建設,防止水體污染。(3)氣象環境保護(1)減少農業排放,控制農業面源污染。(2)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減輕大氣污染。1.1.48農業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1)秸稈處理(1)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提高土壤肥力。(2)開展秸稈飼料化、能源化、材料化利用,實現資源化利用。(2)農業廢棄物處理(1)建立農業廢棄物收集、處理和利用體系。(2)推廣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如生物有機肥、生物質能等。第二節可持續發展策略1.1.49政策支持與制度創新(1)完善農業政策體系,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2)創新農業管理制度,提高農業管理水平。(3)加強農業科技支撐,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1.1.50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1)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2)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附加值。(3)加強農業產業鏈建設,提高農業產業鏈整體競爭力。1.1.51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1)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2)推進農業生態環境恢復工程,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3)加強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建設,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1.1.52農民培訓與素質提升(1)加強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2)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3)引導農民參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環保意識。第十章農業信息化管理第一節信息技術應用1.1.53信息技術概述信息技術是利用計算機、通信、網絡等技術手段,對信息進行獲取、處理、傳輸、存儲和應用的一種技術。在農業領域,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汽車買賣合同范本
- 快遞鄉鎮安全協議合同
- 2025年度網站開發建設委托合同
- 商標咨詢合同協議
- 正規熟食購銷合同協議
- 2025商店買賣合同書標準版
- 2025年的合同范本:地坪漆施工協議
- 2025商場店鋪租賃合同書范本
- 《衛生法規》課件 項目7 母嬰保健法律制度;項目8 中醫藥法律制度
- 2025建筑材料采購銷售合同模板
- GB/T 45369-2025吸收性衛生用紙制品及原材料消臭效果評價方法
- 第一章+動量守恒定律+章末復習高二上學期物理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一冊
- 信創產業面試題及答案
- 學校崗位安全手冊指南
- 2025-2030體外診斷儀器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 五方股權投資合作協議書合同協議范本模板8篇
- 幼兒園大班建構游戲中幼兒自主學習行為的研究
- 警衛安檢任務流程
- 展覽會議展前展中展后服務方案(技術方案)
- 高中家長會 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家長會課件
- 慢性病護理的畢業論文范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