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七單元:單篇閱讀與群文閱讀教案_第1頁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七單元:單篇閱讀與群文閱讀教案_第2頁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七單元:單篇閱讀與群文閱讀教案_第3頁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七單元:單篇閱讀與群文閱讀教案_第4頁
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部編版)必修上冊第七單元:單篇閱讀與群文閱讀教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必修上第七單元:單篇閱讀與群文閱讀部編教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是散文單元,包括《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赤壁賦》《登泰山記》五篇。從文本自身來看,都是寫景抒情的名篇。所以,五篇課文都可以進行單篇教學,引領學生反復涵詠咀嚼。(一)單篇閱讀教學1.《故都的秋》,學生朗讀全文,梳理文章脈絡;之后,通過仿寫來理解文意。展示:仿照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格式把故都的秋景連綴成一首小令,并表達出作者感情。要求:抓住意象,表達出郁達夫心境。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找不準作者的感情;“斷腸人”換成什么才最恰當。“斷腸人”是《天凈沙·秋思》詩眼,寫出馬致遠漂泊無定、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而學生有的填“思鄉(xiāng)人”,有的填“頌秋人”,沒能準確理解文章的情感。筆者引領學生細讀十二段議論段及第四段,并知人論世。學生找到“落寞”“頹廢”等表達作者情感的詞語。問題二:意象怎樣羅列才最符合《天凈沙·秋思》的特點。枯藤老樹昏鴉,屬于近景;然后描寫的距離不斷推遠。而枯藤老樹昏鴉,屬于高處的;小橋流水人家,則屬于低處。枯藤老樹昏鴉,顯然屬于一處景物,枯藤纏繞在老樹上,而昏鴉則站在老樹上;以此類推,小橋流水人家和古道西風瘦馬,都屬于一幅畫面。學生帶著這樣的理解細讀《故都的秋》三至十一段的意象,于是仿寫出一首小令。展臺展示:破屋濃茶小院,漏光訓鴿碧天,秋草藍朵殘垣。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碧天漏光鴿聲,破屋濃茶藍朵,殘垣槐蕊秋蟬。陣雨初霽,失意人在故都。2.《荷塘月色》,學生先是朗讀,梳理全文脈絡。梳理之后,通過分析修辭手法和疊詞的妙處,細品荷塘景物之美。3.《我與地壇》,學生默讀,并梳理兩部分內容。梳理之后,通過任務活動來品味作者情感和人生感悟。任務一:地壇是怎樣的一座院子,能夠給予史鐵生生與死的人生感悟。研讀一至五段,分析地壇的現(xiàn)狀和我的現(xiàn)狀是怎樣的?有何關系?任務二:“我”對母親的離世,并不覺得是“死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并沒有感到安心,這是為何?母親到底是怎樣的一位“母親”?通過研讀這兩個任務,引領學生體味文章景、情、理融為一體的魅力。4.《赤壁賦》,先解決學生“言”的問題,積累文言知識,掃清理解“文”的障礙。設計主問題——感情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同時補充作者的遭遇和文章寫作背景,來加強理解蘇軾樂觀曠達心境。5.《登泰山記》,也是先解決學生“言”的問題,積累文言知識。通過擴寫“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成500字短文,讓學生體味雪霽之后泰山的美景。(二)群文閱讀教學細讀這五篇散文,會發(fā)現(xiàn)編教材的專家們可謂獨具慧眼。《故都的秋》十二段提到蘇軾的《赤壁賦》,“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和關系特別深了。”由此看來,《故都的秋》與《赤壁賦》有共情之處。而《荷塘月色》《我與地壇》里,都有“另一個世界”字眼。“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就搖著輪椅總是到它(地壇)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由此見出《荷塘月色》《我與地壇》也有共同之處。如果將這四篇放在一起進行群文閱讀,是可以的,這四位作者都有自己的“另一個世界”,郁達夫的是秋天的故都,朱自清的是月色中的荷塘,史鐵生的是荒蕪并不衰敗的地壇,而蘇軾的是“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赤壁古戰(zhàn)場。于是,單篇教學結束之后,筆者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赤壁賦》四篇進行群文閱讀。設計兩個任務。其一:四篇文章的作者面對一個現(xiàn)實世界,同時又找到另一個世界,請分別加以概括。其二:如果你現(xiàn)在遇到生活或學習困難,你會找到怎樣的“另一個世界”幫你度過難關?(三)教學反思在單篇閱讀教學時,并沒有面面俱到;而是每一篇抓兩個點,一是學生朗讀,梳理文意;二是設計一二個主問題進行學習。這樣做目的是給群文閱讀留有一定的余地。像《荷塘月色》,體會作者情感并不是重點,甚至將學習四至六段的景物描寫作為重點;而將作者抒發(fā)的感情放在群文閱讀中讓學生去品味。本單元都是經(jīng)典的寫景抒情散文,其文本特點,是設計主問題首先要考慮的。品讀語言、意象,讓學生從中獲得審美體驗,是學習重點。像《登泰山記》將文章的重點放在品味泰山景物描寫上。以寫促讀,讀寫結合,不失一種較好的閱讀方式。仿寫《天凈沙·秋思》和擴寫雪后泰山美景,都促進了文本細讀,更好地感受散文中的藝術形象,把握作品的內涵。引領學生閱讀文本,可以不必拘泥于從頭到尾的順序。可以大刀闊斧地重新拆分組合。像《故都的秋》根據(jù)仿寫的問題,先引領學生細讀十二段和第四段,準確理解作者的心境;然后通過心境尋找意象。再如《我與地壇》,先讓學生找到史鐵生關于生、死和怎樣活的人生感悟,然后由此向前尋找怎樣得出這種感悟的,向后尋找“母親離世”與人生感悟的違逆的原因。兩部分選文用人生感悟關聯(lián)在一起,深入理解我與地壇、母親與地壇、我與母親的關系。群文閱讀,重點要找到群文的關聯(lián)點。細讀文本之后,將“另一個世界”作為情感內容的關聯(lián)點,綜合四篇文本深入學習。活動探究——如果你遇到生活或學習困難,你會找到怎樣的“另一個世界”幫你度過難關?是將文本請下神壇,走入學生實際生活的方式。學習四篇散文,如果僅僅停留在作者層面,不設計真實情境的任務活動;那么那只是“死水一潭”。要讓經(jīng)典散文能夠走入學生的生活并豐富學生的情感。從學情來看,高一學生散文閱讀力不夠高。重要原因,初中的閱讀量少并且選文過短。中國婦女出版社出版的馬浩嵐編譯的《美國語文》,適合12-18歲學生學習的教材。是按照國家發(fā)展的歷史編排的,譬如第一部分是文明的交會,第二部分是國家的誕生,一直到第六部分繁榮與保護。每一部分的選文,包括歷史、政治、文學、自然和藝術等等各個方面,一般都是經(jīng)典。譬如第三部分“國家的發(fā)展”,第六課選了《瓦爾登湖》一部分內容。而且,選文有些很長,很難想象這是12歲能夠閱讀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