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儀器儀表與測量控制作業指導書TOC\o"1-2"\h\u8955第一章儀表與測量基礎知識 389201.1儀表的分類及特點 3230451.1.1儀表的分類 3242911.1.2儀表的特點 394821.1.3測量誤差 462681.1.4數據處理 424548第二章傳感器原理及應用 425961.1.5傳感器的定義與作用 463811.1.6傳感器的分類 5223071.1.7傳感器的發展趨勢 5254121.1.8電阻式傳感器 559591.1.9電容式傳感器 5112611.1.10電感式傳感器 6281091.1.11磁電式傳感器 6127881.1.12傳感器選型 6277581.1.13傳感器安裝 632032第三章信號處理與轉換 7194221.1.14概述 7229341.1.15模擬信號 733961.1.16數字信號 7152691.1.17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的轉換 7298121.1.18概述 7239721.1.19濾波 722871.1.20放大 8116311.1.21隔離 8317361.1.22線性化 837601.1.23調制與解調 810881.1.24概述 8246621.1.25傅里葉變換 910111.1.26濾波器設計 9263521.1.27小波變換 9133571.1.28神經網絡 927621.1.29遺傳算法 910531第四章測量控制系統 940891.1.30測量控制系統定義 9236821.1.31測量控制系統分類 9245051.1.32測量控制系統作用 1060951.1.33控制系統的基本組成 10301551.1.34控制系統的基本原理 1099391.1.35控制系統設計原則 11229631.1.36控制系統設計方法 11149351.1.37控制系統應用實例 112830第五章溫度測量與控制 11260371.1.38溫度的定義及單位 11167171.1.39溫度測量的基本原理 11138391.1.40溫度傳感器的分類及特點 1288591.1.41常用溫度傳感器介紹 1261901.1.42溫度控制的基本方法 12293791.1.43常用溫度控制策略 1310829第六章壓力測量與控制 135741.1.44壓力的定義及單位 13167451.1.45壓力測量方法 1399531.1.46壓力傳感器的分類 14260491.1.47壓力傳感器的選型 1447941.1.48壓力控制原理 14267981.1.49壓力控制策略 1417187第七章流量測量與控制 1415411.1.50流量測量概述 15207501.1.51流量測量方法 15219061.1.52流量測量原理分析 15299791.1.53流量傳感器概述 15136851.1.54常見流量傳感器介紹 16258471.1.55流量控制概述 16236591.1.56開環控制策略 1674431.1.57閉環控制策略 16315531.1.58流量控制應用實例 16182第八章液位測量與控制 17202311.1.59概述 17194441.1.60物理方法 17209291.1.61化學方法 17281791.1.62電學方法 17260141.1.63概述 18226301.1.64浮標式液位傳感器 18304721.1.65壓力式液位傳感器 18278101.1.66電容式液位傳感器 18133161.1.67電導式液位傳感器 18202811.1.68概述 18111951.1.69PID控制策略 18177331.1.70模糊控制策略 18325471.1.71自適應控制策略 19171561.1.72串級控制策略 1921540第九章電磁測量與控制 19140661.1.73引言 1917051.1.74電磁測量原理的基本概念 19161391.1.75電磁測量原理的特點 19121621.1.76電磁測量原理在測量中的應用 2083751.1.77引言 2058861.1.78電磁傳感器的分類 20249341.1.79電磁傳感器的應用 2065631.1.80引言 2033231.1.81電磁控制策略的基本原理 21305851.1.82電磁控制策略的分類 21246721.1.83電磁控制策略的應用 212741第十章誤差分析與儀表校準 215181.1.84誤差的定義 2122591.1.85誤差的分類 21325421.1.86誤差分析的方法 22187781.1.87儀表校準的定義 22153001.1.88儀表校準的方法 22102041.1.89校準前的準備 22136971.1.90校準過程 237621.1.91校準結果處理 23第一章儀表與測量基礎知識1.1儀表的分類及特點1.1.1儀表的分類儀表是用來測量、監測和控制系統中的物理量、化學量和其他參數的設備。根據測量對象、測量原理和功能的不同,儀表可分為以下幾類:(1)按測量對象分類:分為溫度儀表、壓力儀表、流量儀表、液位儀表、成分分析儀表等。(2)按測量原理分類:分為機械式儀表、電氣式儀表、電子式儀表、光學式儀表等。(3)按功能分類:分為指示儀表、記錄儀表、控制儀表、報警儀表等。1.1.2儀表的特點(1)精確度高:現代儀表具有很高的精確度,能夠滿足各種工業生產和科研領域的測量需求。(2)靈敏度好:儀表能夠對被測量參數的變化做出快速響應,實時監測系統狀態。(3)可靠性強:儀表在長時間運行過程中,具有穩定的功能,故障率低。(4)功能豐富:現代儀表集測量、顯示、記錄、控制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5)易于集成:儀表可以方便地與其他設備、系統進行集成,實現信息的共享與傳遞。第二節測量誤差與數據處理1.1.3測量誤差測量誤差是指測量結果與真實值之間的偏差。根據誤差的性質,測量誤差可分為以下幾類:(1)系統誤差:由于測量方法、儀表功能、環境因素等原因引起的,具有確定性和規律性的誤差。(2)隨機誤差:由于測量過程中不可預測的隨機因素引起的,不具有確定性和規律性的誤差。(3)粗大誤差:由于操作者失誤、儀表故障等原因引起的,明顯偏離真實值的誤差。1.1.4數據處理數據處理是指對測量結果進行整理、分析、計算和評估的過程。以下為數據處理的主要方法:(1)算術平均值法:將多次測量結果求平均值,以減小隨機誤差對測量結果的影響。(2)中位數法:將多次測量結果按大小順序排列,取中間值作為測量結果,以減小極端值對測量結果的影響。(3)誤差分析:對測量誤差進行定量分析,評估測量結果的可靠性。(4)擬合曲線法:對測量數據進行曲線擬合,找出被測量參數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5)數據濾波:對測量數據進行濾波處理,消除噪聲和干擾信號,提高測量數據的準確性。第二章傳感器原理及應用第一節傳感器概述1.1.5傳感器的定義與作用傳感器是一種能夠感知規定的被測量并將其轉換為可用的輸出信號的裝置。它在自動檢測、自動控制以及信息處理等領域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是現代測量與控制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1.6傳感器的分類傳感器可以根據被測量類型、轉換原理、輸出信號類型等多個維度進行分類。以下為常見的傳感器分類方法:(1)按被測量類型分類: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濕度傳感器、流量傳感器等。(2)按轉換原理分類:電阻式傳感器、電容式傳感器、電感式傳感器、磁電式傳感器等。(3)按輸出信號類型分類:模擬傳感器、數字傳感器、開關量傳感器等。1.1.7傳感器的發展趨勢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傳感器在精度、可靠性、智能化、網絡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未來傳感器的發展趨勢主要包括:(1)高精度、高穩定性;(2)小型化、微型化;(3)智能化、網絡化;(4)多功能、集成化。第二節常用傳感器原理1.1.8電阻式傳感器電阻式傳感器是利用電阻變化來感知被測量的物理量。常見的電阻式傳感器有熱敏電阻、光敏電阻、濕敏電阻等。(1)熱敏電阻:利用材料的電阻隨溫度變化的特性,分為正溫度系數熱敏電阻(PTC)和負溫度系數熱敏電阻(NTC)。(2)光敏電阻:利用材料電阻隨光照強度變化的特性,廣泛應用于光強測量、光電開關等領域。(3)濕敏電阻:利用材料電阻隨濕度變化的特性,用于測量環境濕度。1.1.9電容式傳感器電容式傳感器是利用電容變化來感知被測量的物理量。常見的電容式傳感器有位移傳感器、振動傳感器等。(1)位移傳感器:利用電容兩極板間距變化來測量位移。(2)振動傳感器:利用電容兩極板間距隨振動變化來測量振動。1.1.10電感式傳感器電感式傳感器是利用電感變化來感知被測量的物理量。常見的電感式傳感器有接近開關、速度傳感器等。(1)接近開關:利用電感變化來檢測物體是否接近。(2)速度傳感器:利用電感變化來測量物體運動速度。1.1.11磁電式傳感器磁電式傳感器是利用磁場變化來感知被測量的物理量。常見的磁電式傳感器有霍爾傳感器、磁阻傳感器等。(1)霍爾傳感器:利用霍爾效應來測量磁場強度。(2)磁阻傳感器:利用磁阻效應來測量磁場強度。第三節傳感器選型與安裝1.1.12傳感器選型傳感器選型應遵循以下原則:(1)確定測量對象:根據被測量的物理量類型和范圍選擇合適的傳感器。(2)確定精度要求:根據測量精度要求選擇傳感器的精度等級。(3)確定環境適應性:考慮傳感器在實際應用環境中的適應性,如溫度、濕度、電磁干擾等。(4)考慮成本與功能: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選擇成本較低的傳感器。1.1.13傳感器安裝傳感器安裝應遵循以下原則:(1)保證傳感器安裝位置正確:根據測量對象和測量要求,選擇合適的安裝位置。(2)保證傳感器安裝牢固:避免因振動、沖擊等因素導致傳感器損壞。(3)保證傳感器連接可靠:保證傳感器與測量系統之間的連接穩定可靠,避免信號干擾。(4)定期檢查與維護:對傳感器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保證其正常工作。第三章信號處理與轉換第一節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1.1.14概述在儀器儀表與測量控制系統中,信號處理與轉換是關鍵環節。信號分為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兩大類。本節將詳細介紹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的定義、特點及相互轉換。1.1.15模擬信號(1)定義:模擬信號是指在時間上連續變化的信號,其幅值和相位都可以取無限多個數值。(2)特點:(1)連續性:模擬信號在時間軸上連續變化,不存在突變。(2)無限性:模擬信號的幅值和相位可以取無限多個數值。(3)易受干擾:模擬信號在傳輸過程中易受到噪聲和干擾的影響。1.1.16數字信號(1)定義:數字信號是指在時間上離散的信號,其幅值和相位只能取有限個數值。(2)特點:(1)離散性:數字信號在時間軸上離散變化,存在突變。(2)有限性:數字信號的幅值和相位只能取有限個數值。(3)抗干擾性強:數字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具有較強的抗噪聲和干擾能力。1.1.17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的轉換(1)模數轉換(A/D轉換):將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的過程。(2)數模轉換(D/A轉換):將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的過程。第二節信號調理與轉換1.1.18概述信號調理與轉換是信號處理與轉換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濾波、放大、隔離、線性化、調制與解調等過程。本節將詳細介紹信號調理與轉換的相關內容。1.1.19濾波(1)定義:濾波是指從信號中去除不需要的頻率成分,保留有用信號的過程。(2)分類:(1)低通濾波器:允許低頻信號通過,抑制高頻信號。(2)高通濾波器:允許高頻信號通過,抑制低頻信號。(3)帶通濾波器:允許特定頻率范圍內的信號通過,抑制其他頻率信號。1.1.20放大(1)定義:放大是指將信號的幅值進行放大的過程。(2)分類:(1)電壓放大器:放大電壓信號的幅值。(2)功率放大器:放大信號的功率。1.1.21隔離(1)定義:隔離是指將兩個電路之間的信號進行隔離,以防止相互干擾。(2)方法:(1)光隔離:利用光耦進行信號隔離。(2)電隔離:利用變壓器、繼電器等實現信號隔離。1.1.22線性化(1)定義:線性化是指將非線性信號轉換為線性信號的過程。(2)方法:(1)函數逼近:利用數學函數逼近非線性信號。(2)硬件線性化:采用硬件電路實現非線性信號的線性化。1.1.23調制與解調(1)定義:(1)調制:將低頻信號加載到高頻載波上,以便于傳輸。(2)解調:從已調信號中恢復原始信號。(2)分類:(1)模擬調制:包括調幅(AM)、調頻(FM)等。(2)數字調制:包括振幅鍵控(ASK)、頻率鍵控(FSK)等。第三節信號處理技術1.1.24概述信號處理技術是指利用數學方法和算法對信號進行加工、分析和處理,以提取有用信息、提高信號質量、降低噪聲影響等目的。本節將介紹幾種常用的信號處理技術。1.1.25傅里葉變換(1)定義:傅里葉變換是一種將時域信號轉換為頻域信號的數學方法。(2)應用:傅里葉變換廣泛應用于信號分析、濾波、譜估計等領域。1.1.26濾波器設計(1)定義:濾波器設計是指根據實際需求設計具有特定頻率特性的濾波器。(2)方法:濾波器設計方法包括模擬濾波器設計、數字濾波器設計等。1.1.27小波變換(1)定義:小波變換是一種將信號分解為不同頻率和尺度成分的數學方法。(2)應用:小波變換在信號去噪、圖像壓縮、多尺度分析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1.1.28神經網絡(1)定義:神經網絡是一種模擬人腦神經元結構的計算模型。(2)應用:神經網絡在信號處理、模式識別、預測分析等領域具有重要作用。1.1.29遺傳算法(1)定義:遺傳算法是一種模擬生物進化過程的優化算法。(2)應用:遺傳算法在信號處理、優化設計、調度規劃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第四章測量控制系統第一節測量控制系統概述1.1.30測量控制系統定義測量控制系統是由測量環節、控制環節和執行環節組成的一個閉環系統,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對被控對象進行實時測量,獲取其運行狀態信息,并根據設定的控制目標,對被控對象進行調節和控制,以實現預期的運行效果。1.1.31測量控制系統分類(1)模擬測量控制系統:采用模擬信號進行測量和控制的系統,如溫度、壓力、流量等參數的測量與控制。(2)數字測量控制系統:采用數字信號進行測量和控制的系統,如計算機控制系統、PLC控制系統等。(3)開環測量控制系統:系統輸出不受輸入信號影響,如某些傳感器和執行器組成的簡單測量控制系統。(4)閉環測量控制系統:系統輸出受輸入信號影響,具有反饋環節,如PID控制系統。1.1.32測量控制系統作用(1)提高生產效率:通過實時測量和調節,使生產過程更加穩定、高效。(2)保障產品質量:通過對關鍵參數的測量和控制,保證產品質量達到預期標準。(3)節省能源:通過對能源消耗的測量和控制,降低能源浪費。(4)提高設備運行壽命:通過對設備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及時發覺問題并進行處理。第二節控制系統原理1.1.33控制系統的基本組成(1)控制對象:被控制的設備或過程。(2)控制器:根據設定目標和測量信號,控制指令的裝置。(3)測量環節:用于獲取控制對象狀態信息的傳感器、變送器等。(4)執行環節:根據控制指令,實現對控制對象調節的執行器。1.1.34控制系統的基本原理(1)反饋原理:控制系統通過測量環節獲取控制對象的狀態信息,與設定目標進行比較,形成偏差信號,再經過控制器處理后輸出控制指令,實現對執行環節的調節。(2)控制策略:根據不同的控制目標,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如比例控制、積分控制、微分控制等。(3)控制系統穩定性:控制系統在受到外部擾動時,能夠迅速恢復到穩定狀態的能力。第三節控制系統設計與應用1.1.35控制系統設計原則(1)簡潔性:在滿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控制系統應盡可能簡單,易于實現和維護。(2)可靠性:控制系統應具有較高的可靠性,保證長期穩定運行。(3)實時性:控制系統應具有實時性,能夠及時響應外部擾動。(4)適應性:控制系統應具有一定的適應性,能夠適應不同工況和外部環境。1.1.36控制系統設計方法(1)經驗法:根據實際工程經驗,選擇合適的控制策略和參數。(2)模型法:建立控制對象的數學模型,通過仿真和優化確定控制策略和參數。(3)智能優化方法:采用遺傳算法、神經網絡、模糊控制等智能優化方法進行控制系統設計。1.1.37控制系統應用實例(1)溫度控制系統:通過測量溫度傳感器獲取實時溫度,與設定溫度進行比較,采用PID控制策略調節加熱器或制冷設備,實現溫度的穩定控制。(2)壓力控制系統:通過測量壓力傳感器獲取實時壓力,與設定壓力進行比較,采用比例控制策略調節氣動閥門,實現壓力的穩定控制。(3)流量控制系統:通過測量流量傳感器獲取實時流量,與設定流量進行比較,采用PID控制策略調節調節閥,實現流量的穩定控制。第五章溫度測量與控制第一節溫度測量原理1.1.38溫度的定義及單位溫度是表征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是熱力學中的一個基本參數。在國際單位制中,溫度的單位是開爾文(K),常用攝氏度(℃)表示。1.1.39溫度測量的基本原理溫度測量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物體的某種物理性質隨溫度變化而變化的特性。常見的溫度測量方法有膨脹法、熱電阻法、熱電偶法、輻射法等。(1)膨脹法:利用物體受熱膨脹、冷卻收縮的特性來測量溫度。如水銀溫度計、酒精溫度計等。(2)熱電阻法:利用材料的電阻隨溫度變化的特性來測量溫度。常用的熱電阻有鉑電阻、鎳電阻等。(3)熱電偶法:利用兩種不同金屬或合金構成的熱電偶,在兩端產生熱電勢差,從而測量溫度。(4)輻射法:利用物體輻射能量的強度隨溫度變化的特性來測量溫度。如紅外測溫儀、光學高溫計等。第二節溫度傳感器1.1.40溫度傳感器的分類及特點溫度傳感器是用于測量溫度的傳感器,根據測量原理和結構特點可分為以下幾類:(1)接觸式溫度傳感器:包括熱電阻、熱電偶等,特點是測量精度高,但響應速度較慢。(2)非接觸式溫度傳感器:包括紅外測溫儀、光學高溫計等,特點是響應速度快,但測量精度相對較低。1.1.41常用溫度傳感器介紹(1)熱電阻:利用材料的電阻隨溫度變化的特性,具有測量精度高、穩定性好、線性度好等特點。(2)熱電偶:利用兩種不同金屬或合金構成的熱電偶,在兩端產生熱電勢差,具有測量范圍寬、響應速度快等特點。(3)紅外測溫儀:利用物體輻射能量的強度隨溫度變化的特性,具有非接觸、快速測量等特點。第三節溫度控制策略1.1.42溫度控制的基本方法溫度控制的基本方法有開環控制、閉環控制等。(1)開環控制:根據溫度設定值,直接對加熱器、制冷器等執行機構進行控制,不進行反饋調整。(2)閉環控制:通過溫度傳感器實時監測溫度,根據實際值與設定值的偏差,對執行機構進行反饋調整。1.1.43常用溫度控制策略(1)比例控制:根據溫度偏差的大小,調整加熱器或制冷器的功率,使溫度趨于穩定。(2)積分控制:對溫度偏差進行積分處理,用于消除靜態誤差。(3)微分控制:對溫度偏差進行微分處理,用于加快溫度響應速度。(4)PID控制:將比例、積分、微分三種控制策略結合起來,實現快速、準確的溫度控制。(5)模糊控制:利用模糊數學原理,對溫度進行模糊控制,具有較強的魯棒性。在實際應用中,可根據具體需求選擇合適的溫度控制策略,以實現溫度的精確控制。第六章壓力測量與控制第一節壓力測量原理1.1.44壓力的定義及單位壓力是指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力,其表達式為:P=F/A,其中P為壓力,F為作用力,A為受力面積。壓力的單位為帕斯卡(Pa),1帕斯卡等于1牛頓每平方米(N/m2)。1.1.45壓力測量方法(1)液柱法:通過測量液體柱高度來確定壓力大小。該方法簡單易行,但精度較低,適用于低壓力測量。(2)彈性元件法:利用彈性元件(如彈簧、波紋管等)在外力作用下產生形變,通過測量形變大小來確定壓力值。該方法具有較高的精度和穩定性。(3)壓電效應法:利用壓電材料的特性,在外力作用下產生電荷,通過測量電荷大小來確定壓力值。該方法具有響應速度快、精度高等特點。(4)電容式測量:通過測量電容式傳感器的電容值變化來確定壓力大小。該方法具有較高的精度和穩定性。(5)壓力傳感器法:利用壓力傳感器將壓力信號轉換為電信號,通過測量電信號大小來確定壓力值。該方法具有安裝方便、精度高、可靠性好等特點。第二節壓力傳感器1.1.46壓力傳感器的分類(1)按測量范圍分:可分為低壓傳感器、中壓傳感器和高壓傳感器。(2)按輸出信號類型分:可分為模擬傳感器和數字傳感器。(3)按工作原理分:可分為壓電式傳感器、電容式傳感器、應變片式傳感器等。1.1.47壓力傳感器的選型(1)測量范圍:根據實際應用場合選擇合適的測量范圍。(2)精度等級:根據測量精度要求選擇合適的精度等級。(3)工作溫度:考慮傳感器在惡劣環境下的工作溫度。(4)防護等級:根據現場環境選擇具有相應防護等級的傳感器。(5)輸出信號類型:根據測量系統要求選擇模擬或數字輸出信號。第三節壓力控制策略1.1.48壓力控制原理壓力控制是通過改變壓力調節器輸入信號的大小,從而控制輸出壓力的大小,使被控對象壓力保持在設定值附近。壓力控制原理主要包括:開環控制和閉環控制。1.1.49壓力控制策略(1)開環控制:根據預設的壓力值,通過調節調節閥的開度來實現壓力控制。該方法簡單易行,但精度較低,適用于對壓力精度要求不高的場合。(2)閉環控制:利用反饋原理,通過測量實際壓力值與設定壓力值的偏差,調整調節閥開度,使實際壓力值接近設定值。閉環控制具有較高精度,適用于對壓力精度要求較高的場合。(3)模糊控制:將模糊數學應用于壓力控制,根據實際壓力與設定壓力的偏差,采用模糊推理方法調整調節閥開度,實現壓力控制。該方法具有較強的魯棒性,適用于復雜環境下的壓力控制。(4)智能控制:結合現代控制理論,采用神經網絡、遺傳算法等智能算法,實現壓力的優化控制。該方法具有自適應能力強、控制效果好的特點,適用于高壓、高溫等惡劣環境下的壓力控制。第七章流量測量與控制第一節流量測量原理1.1.50流量測量概述流量測量是工業生產和科研領域中的一項重要技術,它主要用于監測和控制系統中的流體流量。流量測量原理主要基于流體力學、電磁學、超聲波學等學科,通過對流體運動特性的分析,實現流量的精確測量。1.1.51流量測量方法(1)速度法:通過測量流體流速來確定流量。常見的速度法有電磁流量計、熱式流量計、超聲波流量計等。(2)容積法:通過測量流體在一定時間內所通過的體積來確定流量。常見的容積法有橢圓齒輪流量計、腰輪流量計等。(3)壓差法:通過測量流體流經管道產生的壓差來確定流量。常見的壓差法有孔板流量計、文丘里流量計等。(4)質量法:通過測量流體的質量流量來確定流量。常見的質量法有熱式質量流量計、電磁質量流量計等。1.1.52流量測量原理分析(1)速度法測量原理:以電磁流量計為例,當導體(流體)在磁場中運動時,會在導體中產生感應電動勢,該電動勢與流體流速成正比。通過測量感應電動勢的大小,可以計算出流體的流速,從而得到流量。(2)容積法測量原理:以橢圓齒輪流量計為例,當流體流過橢圓齒輪時,橢圓齒輪會轉動,轉動的次數與流體通過的體積成正比。通過測量橢圓齒輪的轉速,可以計算出流體的體積流量。(3)壓差法測量原理:以孔板流量計為例,當流體流經孔板時,會在孔板前后產生壓差。壓差與流量成正比,通過測量壓差,可以計算出流量。(4)質量法測量原理:以熱式質量流量計為例,當流體流過熱敏元件時,熱敏元件的溫度會發生變化。溫度變化與質量流量成正比,通過測量溫度變化,可以計算出質量流量。第二節流量傳感器1.1.53流量傳感器概述流量傳感器是流量測量系統中的關鍵部件,它負責將流體的流量信息轉換為電信號輸出。根據流量測量原理,流量傳感器可分為速度式、容積式、壓差式和質量式等。1.1.54常見流量傳感器介紹(1)電磁流量傳感器: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將流體流速轉換為電信號輸出。(2)超聲波流量傳感器:利用超聲波在流體中的傳播速度與流體流速的關系,將流體流速轉換為電信號輸出。(3)熱式流量傳感器:利用流體流動對熱敏元件溫度的影響,將流量轉換為電信號輸出。(4)橢圓齒輪流量傳感器:利用橢圓齒輪的轉速與流體體積流量的關系,將流量轉換為電信號輸出。(5)孔板流量傳感器:利用孔板前后壓差與流量的關系,將流量轉換為電信號輸出。第三節流量控制策略1.1.55流量控制概述流量控制是通過對流體流量進行實時監測和調整,以滿足工藝要求和提高生產效率的過程。流量控制策略包括開環控制和閉環控制。1.1.56開環控制策略開環控制策略是指不對流量進行實時監測,僅根據經驗或預設參數對流量進行控制。常見的開環控制策略有:定值控制、比例控制等。1.1.57閉環控制策略閉環控制策略是指對流量進行實時監測,根據監測結果調整控制參數,使流量達到預期值。常見的閉環控制策略有: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適應控制等。(1)PID控制:通過調整比例、積分、微分三個參數,實現對流體流量的精確控制。(2)模糊控制:利用模糊邏輯原理,對流量進行控制,具有較強的魯棒性和適應性。(3)自適應控制:根據流量變化自動調整控制參數,使系統始終保持良好的控制功能。1.1.58流量控制應用實例以電磁流量計為例,介紹流量控制在實際應用中的控制策略。(1)開環控制:根據生產工藝要求,設定電磁流量計的輸出電流值,實現對流量的初步控制。(2)閉環控制:將電磁流量計的輸出信號作為反饋信號,與預設的流量值進行比較,通過PID控制器調整執行機構的動作,使實際流量與預設流量保持一致。(3)自適應控制:根據流量變化,自動調整PID控制器的參數,使系統在流量波動時仍能保持良好的控制功能。第八章液位測量與控制第一節液位測量原理1.1.59概述液位測量是工業生產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參數檢測環節,準確的液位測量對于保證生產安全、提高生產效率和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液位測量原理主要基于物理、化學和電學方法,下面將對各種測量原理進行詳細介紹。1.1.60物理方法(1)浮力法:利用浮力原理,通過測量浮標的浮力變化來確定液位高度。該方法簡單易行,但精度較低,適用于對液位精度要求不高的場合。(2)壓力法:利用液體的壓力與液位高度成正比的原理,通過測量液體壓力來確定液位高度。該方法具有較高的精度,但易受溫度和壓力波動的影響。(3)射流法:利用射流原理,通過測量射流受到液位影響的流速變化來確定液位高度。該方法適用于高速流動的液體,但設備復雜,安裝難度較大。1.1.61化學方法化學方法主要利用液體對光的吸收、散射等特性,通過測量液體中特定波長的光強變化來確定液位高度。該方法具有較高的精度,但需要針對不同液體進行特定波長的選擇,適用范圍有限。1.1.62電學方法(1)電容法:利用液體與空氣介電常數差異,通過測量容器內電極間的電容變化來確定液位高度。該方法具有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抗干擾能力強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2)電導法:利用液體電導率與液位高度的關系,通過測量電極間的電導值來確定液位高度。該方法適用于導電液體,但易受溫度和電解質濃度的影響。第二節液位傳感器1.1.63概述液位傳感器是將液位高度轉換為電信號或其他形式信號的裝置,用于實現液位的實時監測和控制。根據測量原理和結構形式,液位傳感器可分為浮標式、壓力式、電容式、電導式等。1.1.64浮標式液位傳感器浮標式液位傳感器通過測量浮標的浮力變化來確定液位高度,具有結構簡單、安裝方便等優點。適用于各種液體,但精度較低,抗干擾能力較差。1.1.65壓力式液位傳感器壓力式液位傳感器利用液體壓力與液位高度成正比的原理,將壓力信號轉換為電信號輸出。具有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等優點,適用于各種液體。1.1.66電容式液位傳感器電容式液位傳感器利用液體與空氣介電常數差異,通過測量電極間的電容變化來確定液位高度。具有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抗干擾能力強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1.1.67電導式液位傳感器電導式液位傳感器利用液體電導率與液位高度的關系,通過測量電極間的電導值來確定液位高度。適用于導電液體,但易受溫度和電解質濃度的影響。第三節液位控制策略1.1.68概述液位控制策略是根據液位測量結果,通過控制調節閥、泵等執行器,使液位保持在設定范圍內。下面將介紹幾種常見的液位控制策略。1.1.69PID控制策略PID(比例積分微分)控制策略是液位控制中最常用的方法。它通過調整比例、積分和微分三個參數,實現對液位的精確控制。PID控制具有原理簡單、易于實現、適用范圍廣等優點。1.1.70模糊控制策略模糊控制策略是基于模糊數學理論的一種控制方法,它不需要精確的數學模型,適用于非線性、時變性較強的系統。在液位控制中,模糊控制可以有效地應對各種干擾因素,提高控制系統的穩定性和魯棒性。1.1.71自適應控制策略自適應控制策略是一種根據系統特性變化自動調整控制器參數的控制方法。在液位控制中,自適應控制可以根據液位變化自動調整控制參數,提高控制效果。1.1.72串級控制策略串級控制策略是將液位控制分為內外兩個回路,內回路負責控制液位,外回路負責控制調節閥或泵。串級控制可以有效地克服負載干擾,提高控制系統的穩定性和響應速度。第九章電磁測量與控制第一節電磁測量原理1.1.73引言電磁測量是利用電磁學原理對各種物理量進行測量的一種方法。電磁測量原理主要基于電磁場的特性,通過對電磁場的變化進行檢測,從而實現對物理量的測量。本節主要介紹電磁測量原理的基本概念、特點及其在測量中的應用。1.1.74電磁測量原理的基本概念(1)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當磁通量發生變化時,在閉合回路中產生感應電動勢。(2)楞次定律:感應電動勢的方向總是使回路中感應電流產生的磁場阻礙磁通量的變化。(3)洛倫茲力定律: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時,受到垂直于其速度和磁感應強度的洛倫茲力作用。(4)磁通量守恒定律:在沒有電流的情況下,磁場通過任意閉合曲面的磁通量恒為零。1.1.75電磁測量原理的特點(1)高精度:電磁測量具有較高的測量精度,可達到微米級甚至納米級。(2)高速度:電磁測量響應速度快,適用于動態測量。(3)非接觸式:電磁測量無需接觸被測物體,適用于高溫、高壓等惡劣環境。(4)廣泛應用:電磁測量原理適用于多種物理量的測量,如電壓、電流、電阻、電容、電感等。1.1.76電磁測量原理在測量中的應用(1)電磁流量計:利用電磁感應原理,測量導電流體流量。(2)霍爾傳感器:利用霍爾效應,測量磁場強度、角度等。(3)磁通量傳感器:利用磁通量守恒定律,測量磁通量變化。第二節電磁傳感器1.1.77引言電磁傳感器是利用電磁測量原理,將物理量轉換為電信號的一種裝置。電磁傳感器具有響應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好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各種測量與控制領域。本節主要介紹電磁傳感器的基本原理、分類及其應用。1.1.78電磁傳感器的分類(1)電磁感應式傳感器: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將物理量轉換為感應電動勢。(2)霍爾效應式傳感器:利用霍爾效應,將磁場強度、角度等物理量轉換為電壓信號。(3)磁通量式傳感器:利用磁通量守恒定律,將磁通量變化轉換為電信號。(4)電容式傳感器:利用電容變化原理,將物理量轉換為電容值。(5)電感式傳感器:利用電感變化原理,將物理量轉換為電感值。1.1.79電磁傳感器的應用(1)電磁流量計:用于測量導電流體的流量。(2)霍爾傳感器:用于測量磁場強度、角度等。(3)磁通量傳感器:用于測量磁通量變化。(4)電容式傳感器:用于測量位移、壓力等。(5)電感式傳感器:用于測量位移、速度等。第三節電磁控制策略1.1.80引言電磁控制策略是利用電磁學原理,對電磁系統進行有效控制的方法。電磁控制策略在自動化控制、電力系統、交通運輸等領域具有重要作用。本節主要介紹電磁控制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創業扶持政策與商業環境改善試題及答案
- 專項突破的樂理考試試題及答案
- 中考語文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政策對于科技創業的影響試題及答案
- 中國香煙魔燈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2025-2028版
- 2025年農產品電商趨勢與挑戰試題及答案
- 中國鋼帶倒角壓邊機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2025-2028版
- 2025年樂理和聲技巧試題及答案
- 數碼相機維保合同
- 創業扶持政策與國際標準的接軌研究試題及答案
- 高教版2023年中職教科書《語文》(基礎模塊)下冊教案全冊
- 服務機器人的智能導航與定位考核試卷
- 3.2.1.1函數的單調性課件-高一上學期數學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冊
- 噬血細胞綜合征并發患者的個案護理課件
- 2025新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下單詞默寫單
- 2024年長沙市事業單位招聘計算機崗位專業知識試題
- 2024年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24版
- 超齡員工用工免責協議書
- 《IP化產品消費者感知因素對購買意愿的影響研究》
- 點面結合寫場景公開課-(2)省公開課獲獎課件說課比賽一等獎課件
- 《黑神話:悟空》背后的中國文化自信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