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統編版歷史中考復習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_第1頁
2025年統編版歷史中考復習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_第2頁
2025年統編版歷史中考復習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_第3頁
2025年統編版歷史中考復習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_第4頁
2025年統編版歷史中考復習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第一部分中國古代史中考總復習歷史目

錄CONTENTS01考點分析02能力提升考點分析

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遷徙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5年3考;考查要點:北方人口南遷、民族交融的現象)1.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更迭:朝代時間概況三國鼎立229—266年(1)背景:東漢末年,州郡割據、戰亂不已,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百姓流離失所(2)基礎: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3)形成: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劉備建(蜀)漢;229年,孫權建吳,標志著_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朝代時間概況西晉266—316年(1)建立:266年,司馬炎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建都洛陽(2)統一: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3)衰落:晉惠帝時發生八王之亂,西晉從此衰落(4)滅亡: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朝代時間概況十六國304—439年(1)政權并立: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2)前秦興衰:4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并統一了黃河流域;在淝水之戰中為東晉所敗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朝代時間概況北朝439—581年(1)北魏崛起:439年,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2)政權更替: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后來,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最后,北周滅掉北齊(3)結束:581年,隋滅北周,北朝結束朝代時間概況東晉317—420年(1)建立: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2)鞏固:東晉成功抵御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統治局面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有所發展(3)滅亡: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420年,東晉滅亡南朝420—589年(1)政權更迭:東晉滅亡后,南方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2)結束:589年,隋滅陳,南朝結束2.人口的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背景西晉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往南方,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原因(1)北方戰亂,人口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2)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戰爭相對較少,社會比較安定表現(1)農業: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耕地面積不斷增加,并興修了很多水利工程;推廣和改進犁耕,實行精耕細作;推廣選種、育種、田間管理、施用糞肥等生產技術(2)手工業:在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發展(3)商業和城市:建康人口眾多,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影響為日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3.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1)北方各族人民長期雜居,民族交融趨勢加強(2)北魏孝文帝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措施遷都洛陽;把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漢化政策(1)用漢語: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2)穿漢服:以漢服代替鮮卑服(3)改姓:改鮮卑姓為漢姓(4)聯姻: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作用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相關圖片:1.西晉初年,為了利用宗室拱衛皇權,分封了許多同姓王,并讓同姓王擔任都督,掌握軍隊,鎮守地方,稱為“宗王出鎮”。這些舉措(

)A.有利于推行郡縣制

B.維系了西晉的統治C.導致八王之亂出現

D.阻礙了民族的交融C2.(2024廣安)《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材料表明,當時南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是(

)A.鐵制農具和牛耕開始使用B.曲轅犁的推廣C.《農政全書》推廣先進技術D.社會比較安定D

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科技和藝術成就,如祖沖之的數學成就,認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5年2考;考查要點:祖沖之的學術成就、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科技成就農學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數學南北朝的科學家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天文歷法祖沖之測算的一年時間與現代天文科學測算的結果只差50秒;他創制的《大明歷》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機械制造祖沖之設計制造出指南車、水碓、千里船等藝術成就書法鍾繇、胡昭(曹魏):兼采漢末眾家書法之長,都擅長行、草、隸書;鍾繇獨創楷書書法,后人稱其楷書為絕世之作;西晉書博士教習書法以鍾、胡書法為標準書體王羲之(東晉):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被后人譽為“書圣”,其代表作《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繪畫顧愷之(東晉):擅長人物畫,流傳下來的作品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均為摹本)雕塑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為宣揚佛教,開鑿了許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3.(2023廣東)天文學與數學是兩個關系密切的學術領域。在上述兩個領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A.張仲景B.賈思勰C.王羲之D.祖沖之D4.(2024廣東)魏晉時期,朝鮮半島的高句麗大量引進《論語》《史記》《漢書》等儒家經典和史學名著,當地人不僅能誦讀漢文著作,還能使用漢文寫作。這體現了()A.儒家學說的包容性B.鑒真東渡的影響力C.中華文化的吸引力D.中華文明的創新性C能力提升1.(2023臨沂)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對赤壁之戰的描述中,“蔣干盜書”“草船借箭”“諸葛亮借東風”等故事膾炙人口,但這些故事卻不見于史書記載。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A.《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而不是史書B.史書沒有記載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C.《三國演義》所記述的內容真實可靠D.記載這些故事的史書已經全部失傳A2.【歷史解釋】據史料記載,三國時期的馬鈞“居京師,都城內有地,可以為園,患無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車,令童兒轉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上述記載說明翻車()A.適用于江南地區B.借助自然力汲水C.推廣于三國時期D.提高了灌溉效率D3.(2024河南)曹魏建立后,百姓購買物品、計算物價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時,北方很多地方“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該現象從本質上反映了這一時期北方()A.鑄幣金屬匱乏B.幣制較為混亂C.農業技術落后D.商品經濟衰退D4.晉武帝統一全國后,“日益驕侈,荒淫怠政,后宮姬妾多達近萬”。大臣石崇與國舅王愷斗富,窮極珍異,駭人聽聞。材料反映出西晉()A.統治集團奢侈腐化B.北方少數民族內遷C.地主豪強勢力強大D.社會生產遭到破壞A5.西晉末年,北方社會動蕩不安,中原士族相隨南逃,史稱“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衣冠南渡”直接推動了()A.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B.北方出現統一趨勢C.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D.江南地區得到開發D

6.【史料實證】題6圖所示文物為發現于甘肅嘉峪關的魏晉墓磚畫。這反映了魏晉以來北方內遷民族()A.生活習俗的轉變B.生產方式的轉變C.思想觀念的轉變D.飲食愛好的轉變B題6圖7.(2024新疆)某個朝代開國伊始,就形成了所謂“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這樣的君臣共享天下的局面,也是其政治特征。這個朝代是()A.東漢B.西晉C.東晉D.北魏C8.南朝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其中最長的不過59年,最短的僅有23年。據此可知,南朝時期()A.政權更迭頻繁B.疆域面積擴大C.海外貿易發達D.商品經濟發達A9.(2024牡丹江)東晉詩人謝靈運在其作品《山居賦》中提到了麻、粟、豆等農作物,以及梨、棗、杏樹等果樹。這些原來都是種植在北方的,而這時也在南方種植了。這表明()A.人口遷徙促進物種交流B.南方適合種植所有作物C.生產工具提高勞動效率D.先進技術推動農業發展

A10.【教材素材】“東晉時與西方的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島上的國家有往來貿易。南朝時,對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貿易增多,與東南亞地區的交往更加頻繁……”這一現象表明東晉南朝時期()A.政治局勢穩定B.國內經濟繁榮C.海外貿易發展D.人口遷徙頻繁C11.(2024南通)《魏書》記載,大臣高閭認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實行封禪(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儀式),勸孝文帝也舉行封禪大典。孝文帝卻認為南方荊州和揚州尚未歸順,不欲封禪。由此可見,孝文帝()A.學習漢族政治制度B.推動北方人口南遷C.打擊藩鎮割據勢力D.胸懷國家統一大志D12.(2024重慶·A卷)在山西大同北魏貴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風,繪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晉文公、漢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畫風與《女史箴圖》有共通之處。這反映了()A.鮮卑族的農業生產水平B.漢文化對北魏社會的影響C.魏晉南北朝政權的并立D.魏晉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B13.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相互接觸中,北方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亂,民族間差異逐漸縮小。各民族間相互學習,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為新的統一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材料說明()A.絲綢之路是溝通東西方的大動脈B.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奠基C.南朝時形成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D.民族交融為隋唐發展創造條件D14.(2024濱州,改編)《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齊民”是指使人民豐衣足食,“要術”是說重要的方法,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指百姓從事生活資料生產的最重要的技術和知識。這反映出作者具有()A.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B.探索未知領域的求知精神C.不迷信權威的批判精神D.注重實驗分析的科學精神A15.(2023武漢,改編)行書是介于草書、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書寫流暢,不像草書那樣難認,也不像楷書那樣端莊。題15圖所示為東晉王羲之的作品《蘭亭集序》(摹本),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據此可知,行書的特征之一是()題15表A.字形方扁,嚴實厚重B.簡練明快,勢巧形密C.縱意奔放,張揚跳躍D.棱角分明,骨力遒勁B16.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代民族交融的高峰之一,這一時期南方地區的開發與民族間的交流,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能量。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具有先進農業、手工業技術的漢族勞動人民和具有漢族封建傳統文化修養的漢族士人的流入,壯大了拓跋氏的政權實力。拓跋珪建國后,重視和發展農業經濟,農業在北魏社會經濟中的比重逐漸增加,成為北魏統治重要的社會經濟基礎;他還提倡儒學,任用漢族人為官吏,學習漢族文化……這為北魏政權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材料二

北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兩件頭飾,與漢族傳統舞蹈“清商樂”相同;下裝為白褲、烏皮靴,與西域“龜茲樂”“安國樂”相似。“方舞”音樂安徐、閑雅,近于漢族傳統,而腳下動作繁雜豐富,具有西域風格。——摘編自袁禾主編《中國舞蹈通史》材料三

三國時期以前,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大多在北方,長江以南的地區還非常落后……東晉南朝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