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山東省聊城市水城慧德學校高一上學期十二月月考歷史試卷_第1頁
2024-2025學年山東省聊城市水城慧德學校高一上學期十二月月考歷史試卷_第2頁
2024-2025學年山東省聊城市水城慧德學校高一上學期十二月月考歷史試卷_第3頁
2024-2025學年山東省聊城市水城慧德學校高一上學期十二月月考歷史試卷_第4頁
2024-2025學年山東省聊城市水城慧德學校高一上學期十二月月考歷史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山東省聊城市水城慧德學校高一上學期十二月月考歷史試卷

一、單選題(★★)1.金朝在地方設置了路、府、州、縣四級。路設轉運司,掌規措錢谷;府設府尹,而總管府則設兵馬都總管,統領本府軍民;州分節鎮州、防御州、刺史州,其職分別為鎮撫地方、防御盜賊、兼治州事;縣設縣令,掌管本縣事務。金朝這些舉措()

A.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特征B.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管理C.奠定了南下滅宋的基礎D.推動了多元一體格局形成(★★★)2.北魏分裂為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政權后,東魏-北齊大力推行鮮卑化政策,采用胡漢分治、以胡制漢的統治策略;而西魏-北周則推行“外鮮內漢”的“關中本位政策”,最終滅掉北齊,這反映了()

A.文化整合利于國家發展B.民族交融歷程艱難曲折C.北周結束分裂實現統一D.異質文化難以協調共生(★★★)3.《申報》(1872年11月30日)所載《論中華輪船招商事》一文評述道:“輪船之初駛行也,華人尚不知其創造之法,又何由知其駕駛之法乎?今則耳濡目染,漸知為時局之宜變、氣運之宜新,與利權之宜歸。故曾文正、李節相(即曾國藩、李鴻章)皆加意于此,知為利之所在,有不得竟為西商所專,故事宜急辦也。”該文()

A.肯定曾、李二人的順勢而為B.揭示了洋務運動發生緣由C.意在普及蒸汽機船有關知識D.促成了實業救國思潮興起(★★★)4.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孝文帝詔令,官員上朝時不準使用鮮卑語,若有違者,免其官,后來考慮到年齡已經較大的大臣學習漢語比較困難,故又作一規定:“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這表明孝文帝改革()

A.具有堅定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特點B.借鑒了中原先進的政治文明C.消除了朝廷內部保守派勢力的阻礙D.加速了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5.1983年,勞動人事部與國家經濟委員會聯合出臺政策,同意特定的企業對單位內暫不需要的富余職工,準其離開單位,暫停支付其工資,但保留其公職,在一定期限內允許其自謀職業,到期后可選擇回原單位繼續工作。這一政策主要是為了()

A.建立市場經濟體制B.促進鄉鎮企業發展C.改革社會保障制度D.激發社會經濟活力(★★★)6.清前期,政府在財政方面實行奏銷制度,即國家的一切財務收支都必須按照定例上報皇上,只有經過戶部的審核,才準予報銷。19世紀中后期,各省督撫開始“自為出入”,戶部失去了全國財政資源統一調度中心的角色。這一現象()

A.表明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緣于鴉片戰爭對財政制度的沖擊C.說明晚清中央集權體制面臨危機D.反映了政府財政收支結構的變化(★★★)7.明清時期,廣東南海、番禺等縣龍眼、荔枝彌望,方圓百里無一雜樹,“地土所宜,爭以為業,稱曰龍荔之民”;嶺南地區“人多以種香為業,富者千樹,貧者亦數百樹”;福建泉州,“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種蔗者”。這些現象反映了()

A.區域經濟具有較強的互補性B.農業生產市場化趨勢加強C.交通變革推動長途販運貿易D.背離了傳統重農抑商政策(★★★)8.光緒帝頒布的“明定國是”詔書明確宜示、“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據此可知光緒帝()

A.尚未擺脫中體西用的桎梏B.企圖鼓動各階級變法改革C.明確的推行君主立憲政體D.根本動搖了圣賢義理之學(★★★)9.“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載入黨章和憲法,還被寫入聯合國決議,它是要在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基礎上,超越意識形態、社會制度、文化差異,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美麗清潔的世界。由此可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A.實現了全球治理的公平有效性B.旨在促進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C.為國際法的發展開辟了新境界D.彰顯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主導地位(★★★)10.下面是《海國圖志》的部分目錄,這反映了()

卷—籌海篇一議守上

籌海篇二議守下

卷二籌海篇三議戰

籌海篇四議款

卷三海國沿革各圖

東南洋各國沿革圖

大西洋歐羅巴各國沿革圖

A.部分知識分子應對西方侵略時的思考B.民眾認識到抵抗西方侵略的必要性C.民眾對西方歷史地理知識的迫切需求D.部分知識分子對當時世界全面認知(★★★)11.對中國來說,1840年是一個歷史的分水嶺。這一年,英國政府以清政府禁止鴉片為由,挑起了戰爭。該戰爭()

A.實現了鴉片貿易合法化B.導致了嚴重的邊疆危機C.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D.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12.1894年,以康梁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展開了一場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力圖將中國改造成君主立憲國家,使國家步入世界發展的軌道,從而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這場運動是()

A.太平天國運動B.義和團運動C.戊戌維新運動D.清末新政(★★★★)13.土地革命時期蘇區流行的歌謠題材大多源于農民的現實生活,如“汗水洗身淚洗面”“磨盤底下榨黃連”“身上無衣心也冷,鞋子著到大后跟,帽子開花褲打格,棉襖爛成豬腳筋”。共產黨推動這些歌謠的廣泛傳播旨在()

A.揭露農民備受剝削的現實B.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C.促進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D.鼓舞農民參與革命的斗志(★★★★)14.宋代印刷的文獻不再局限于儒、佛、道家的經典,史地、方術、詩文、戲曲等書籍大量傳布、印刷中心除北宋首都汴梁之外,還有南宋時期的臨安、湖州、福建、蘇州諸地。最有可能引發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A.政府推行防弊之政B.社會階層流動增強C.科舉制度日益發展D.理學成為官方哲學(★★★★)15.某學者在敘述唐朝思想時列舉了唐朝三位代表性詩人如表的詩句。該學者列舉這些詩句旨在說明唐代()

“我來逯真人、長跪問寶訣。桀然啟玉齒,授以煉藥說”——李白“應須飽經術,已似愛文章。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杜甫“因愛果生病,從貪始覺覓,色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王維

A.出現儒釋道三教合一現象B.儒家思想逐成為思想主流C.多種思想流派并存與發展D.實行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二、材料題(★★★)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承秦”與“過秦”西漢初年一方面承襲秦制,另一方面,也反思和批判了秦的“過失”。材料一自周衰,官失而百職亂,戰國并爭,各變異。秦兼天下,建皇帝之號,立百官之職。漢因循而不革,明簡易,隨時宜也。——《漢書·百官公卿表》材料二秦始皇設刑罰,為車裂之誅以斂奸邪,筑長城于戎境以備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將帥橫行,以服外國;蒙恬討亂于外,李斯治法于內。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天下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舉措太眾,刑罰太極故也。——陸賈《新語·無為》材料三今秦二世立……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然后奸偽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賈誼《過秦論》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漢初“承秦”與“過秦”的認識。(★★★★)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5年4月,黨的六屆七次會議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在總結黨過去24年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樹立起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下面是對樹立毛澤東思想為旗幟是歷史發展之必然的解釋中所涉及的事件。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成為共產國際的支部。1924年,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共同領導國民革命運動。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議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1934年,在“左”傾錯誤影響下,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開始長征。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以后,大批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加入黨的隊伍。1937年11月,王明搬用共產國際指示,提出“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右傾口號。1938年10月,抗戰進入相持階段。1943年3月,蔣介石發表《中國之命運》,宣稱國民黨是挽救民族危亡,實現革命成功的唯一政黨。1943年5月,共產國際做出《關于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摘編自陳宇翔、李曉培《兩個<歷史決議>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樹立毛澤東思想為旗幟是歷史發展之必然”提出一個觀點,并用中國共產黨奮斗歷程的相關史實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語言精練)(★★★)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紀40年代,中國出現了一些介紹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1844年,魏源編成《海國圖志》,1845年姚瑩寫成《康輶紀行》,1848年徐繼畬編成《瀛寰志略》,何秋濤著成《朔方備乘》,梁廷枏寫成《海國四說》。這些著作,有些是關于世界地理歷史的,有的是關于中外關系的。這一時期中國人所看到的還僅是西方的物質文明,并且主要是堅船利地,因此最初表現出來的學習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據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等整理材料二19世紀末,中華民族陷入空前危機之中,而資產階級的成長及其知識分子代表意識形態的轉換,促使維新派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圍繞制度層面的文化更新,提出了一系列主張:痛陳制度變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要求對制度層面進行全面革新,使其內容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等諸領域。——摘編自房列曙、木華主編《中國文化史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世紀40年代國內出現介紹西方的著作的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變化及原因。(★★★)19.【抗戰時期的文化建設】材料一:“文化下鄉”運動,是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文藝運動的重要轉折點。以此為契機,中國文藝創作逐漸擺脫了“五四”以來的“歐化語言和歐化風格”,開始向民族化、大眾化方向轉變。在“文化下鄉”運動影響下,文藝工作者自身也經歷了一場思想變革。當他們真正融入農村現實生活,以鮮活的真人真事為原型進行創作時,其作品也顯露出了無限生機,散發出濃濃的鄉土氣息。這些作品充滿激情,通俗易懂,鼓舞人心,是激勵根據地軍民全身心投入抗戰的重要精神食糧,也是農村民間文化振興的集中體現。——摘編自張衛波《抗日根據地文化建設研究》材料二:抗戰期間,宣傳工作被認為是抗戰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抗戰是全民族的抗戰,必須對全體同胞發起廣泛的精神動員。要實現廣泛的動員,“就必須要經歷宣傳的階段,方得成效。假使沒有做到廣泛的深入的宣傳工作,無疑地便不能把廣大的民眾喚醒起來,從而自覺的積極的來參加抗戰”。這其中,文藝宣傳是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社會教育方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