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熱點突破:含沙量與輸沙量(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熱點突破:含沙量與輸沙量(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熱點突破:含沙量與輸沙量(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熱點突破:含沙量與輸沙量(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熱點突破:含沙量與輸沙量(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熱點突破-含沙量與輸沙量

(建議用時30分鐘)

(2024?廣東?二模)水沙環路曲線可較好地反映流域泥沙輸移過程。1976年8月濂水流域的發生了一

次暴雨,流域內某水文站觀測到的水沙環路曲線呈順時針(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鏟

)

1.此次暴雨導致該水文站所在河段漲水期內的含沙量()

①先增后減②先減后增③總體大于退水期④總體小于退水期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推測此次暴雨產生的河流泥沙來源,主要位于距離該水文站()

A.上游河段較遠地區B.上游河段較近地區

C.下游河段較遠地區D.下游河段較遠地區

(2024?四川德陽?三模)“揭河底”是指高含沙的洪峰通過時,短期內河床沉積泥沙被劇烈沖刷帶走

的現象,多見于黃河中游干流段,下表為1966年一2017年黃河中游某區段歷次'‘揭河底”現象水文數據統

計。完成下面小題。

次年份洪峰流量(m3/s)最大含沙量(kg/m3)“揭河底”出現時流量(m3/s)

11966年74609336210

21969年88607522870

31970年1380082610400

41977年1450069010100

51977年127008219920

62002年46007901220

72017年60102913800

3.黃河該段"揭河底"現象多發生在()

A.12一次年1月B.3-4月C.7-8月D.10-11月

4.與前4次“揭河底"相比較,第5次到第6次“揭河底”時間間隔增長是因為該河段()

A.河道擺動頻繁B.河流水量增大C.泥沙沉積增多D.上游植被恢復

5.與前5次發生“揭河底”現象的水沙條件相比,第6和第7次發生“揭河底”的主導因素是()

A.總降水量大小B.河床沉積沙量C.暴雨持續時間D.水土流失程度

(2024?貴州貴陽?一模)黃河下游為典型的地上河。其孟津至高村河段為典型的游蕩段,長約284km,

游蕩段平面上在較長范圍內呈寬窄相間的藕節狀,具有水流"寬淺散亂",主流擺動頻繁、河槽易淤善沖等演

變特點。如圖示意黃河全下游及游蕩段累計沖淤量變化(沖淤量=淤積量-沖刷量)。完成下面小題。

全下游

游蕩段

6.黃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過程中河床不斷提高的關鍵控制原因是()

A.搬運來大量泥沙B.人為筑高岸堤

C.黃河含沙量極高D.泥沙大量淤積

7.該游蕩段沖淤狀況是()

A.寬窄相間,以淤積為主B.寬窄相間,以沖刷為主

C.窄處沖刷,寬處淤積D.窄處淤積,寬處沖刷

8.推斷1999?2016年期間該游蕩段出現沖淤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小浪底水庫調水沖沙B.龍羊峽水庫調蓄洪水

C.小浪底水庫攔截泥沙D.龍羊峽水庫調水沖沙

(2024?廣東汕頭?一模)受河流徑流與漲潮流共同影響,長江入海通道北支入海口(圖a)存在水沙交

換現象。圖b示意2007—2016年北支不同河段各個港口的水深變化。總體來看,北支的沖淤演變趨勢以淤

積為主,部分地區表現為沖刷。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起點距/km

9.對比北支下段北岸,南岸泥沙淤積嚴重的自然原因是南岸()

A.海岸地形坡度較大B.河流的流速較快

C.受漲潮流侵蝕較弱D.地殼抬升更明顯

10.與2007年相比,2016年北支入海通道出現的變化是()

A.河床總體深度保持穩定B.上段河床泥沙持續淤積

C.中段更易發生海水倒灌D.下段河床泥沙流失加劇

(2024?甘肅張掖?模擬預測)近年來,每到7月初(前后),小浪底水庫均會開閘調水調沙,清水和含

有大量泥沙的異重流從上下兩層閘門同時下泄,形成人造洪峰,對下游河道進行沖刷。異重流是兩種或兩

種以上有比重差異且可以相混的流體,因比重差異而產生的流動。對水流而言,形成異重流的主要因素有

含沙量、水溫、溶解物質含量等。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夾沙水流

萬家寨

清水閘

小甄下

口水利樞紐閘

H.與清水相比,異重流能夠對水底的泥沙進行沖刷,主要得益于其()

A.密度大B.速度快C.流量大D.輸沙能力強

12.7月初(前后),小浪底水庫利用異重流調水調沙有極佳的防洪效果,是因為()

①調水時間合理②防洪庫容量大③水流含沙量大④下游行洪能力增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3.要形成強大的異重流洪峰,需要人工擾動和多個水庫協調放水。考慮綜合效益,圖中三個水庫放水的

先后順序為()

A.小浪底、三門峽、萬家寨B.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

C.三門峽、小浪底、萬家寨D.小浪底、萬家寨、三門峽

14(2024?江西宜春?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鄱陽湖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承接流域內多條河流來水,經調蓄后由湖口注入長江。長期以來由于鄱

陽湖及周邊河道泥沙沉積作用,形成了豐富的沙石資源。由此產生的采沙行為對鄱陽湖及河道的水文環境

產生重大影響。圖左示意鄱陽湖①②兩個采沙點位置,圖右示意采沙點①處河道的變化(深色示意水域)。

⑴比較圖中①、②兩處河道泥沙淤積嚴重的時間早晚,從我國雨帶移動的及淤積的過程兩個角度分析其原

因。

⑵結合材料,說明采沙對河道形態的影響。

⑶分析①處河道形態的改變對枯水期鄱陽湖湖區水文、生態環境的影響。

15.(23-24高三下?江蘇無錫?階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流經9個省級行政區。黃河含沙量大,徑流量少,存在著上下游之間

調沙減淤、水量調控等問題,需要加強流域內的協調發展。小浪底工程從2009年竣工到2015年,累計將

下游河道中9.66億噸淤沙送入大海,“地上河”沒有再長高,黃河下游基本保持沖淤平衡。

材料二:劉家峽以下黃河上游河段(劉家峽到河口)自上而下由峽谷段、庫區段和平原段三部分組成,

其河道濕地位于水陸交錯地帶,其中漫灘濕地是其重要構成部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年以來,黃河上游劉

家峽(1969年)、龍羊峽(1986年)、李家峽(1991年)等水電站陸續建設運營,發揮了防洪、供水、發電、

防凌等綜合效益,但對劉家峽以下黃河上游河段河道濕地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材料三:下圖為“黃流流域示意圖”,下表為“劉家峽以下黃河上游河段河道濕地變化統計表”。

1986-2015年劉家峽以下黃河上游河道濕地類型結構(萬hm2)

地類1986年1996年2000年2006年2015年

河流9.185.505.325.475.14

裸灘2.652.783.502.352.11

天然濕地

草本濕地3.033.653.132.782.40

森林濕地0.840.530.390.510.71

坑塘濕地0.240.350.490.320.57

人工濕地水庫濕地1.151.151.001.081.15

水渠濕地0.170.170.170.170.13

(1)為什么黃河沒有成為重要的航運通道?

(2)結合材料,分析黃河下游的沖淤平衡對黃河入海口地區會產生什么影響?

⑶從生態環境調節服務功能的角度,簡述劉家峽以下上游河段天然濕地面積變化的影響。

熱點突破-含沙量與輸沙量

(建議用時30分鐘)

(2024?廣東?二模)水沙環路曲線可較好地反映流域泥沙輸移過程。1976年8月濂水流域的發生了一

次暴雨,流域內某水文站觀測到的水沙環路曲線呈順時針(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0「

2.41M

(

C1

E,8

&.2

31.6

*1

100200300400500

流量(rtf/s)

1.此次暴雨導致該水文站所在河段漲水期內的含沙量()

①先增后減②先減后增③總體大于退水期④總體小于退水期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推測此次暴雨產生的河流泥沙來源,主要位于距離該水文站()

A.上游河段較遠地區B.上游河段較近地區

C.下游河段較遠地區D.下游河段較遠地區

【答案】1.A2.B

【分析】L由文字材料可知,此次觀測到的水沙環路曲線呈順時針,曲線上流量最大數值約為490m3/s,按

照順時針方向判斷,流量增大為漲水期,流量減小為退水期。結合縱坐標進一步判斷,漲水期內的含沙量

先增加至約2.5kg/m3,隨后下降至約O.7kg/m3,退水期含沙量則持續下降,漲水期含沙量總體大于退水期,

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受河流流量影響,水文站監測到的水沙來源都位于該水文站上游地區。由于含沙量最大的數值出現在漲

水期中部,意味著沙峰早于洪峰出現,河流泥沙主要來源于較近地區,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河流含沙量主要受上游來沙量、河流流速、水量等因素的影響。

(2024?四川德陽?三模)“揭河底”是指高含沙的洪峰通過時,短期內河床沉積泥沙被劇烈沖刷帶走

的現象,多見于黃河中游干流段,下表為1966年—2017年黃河中游某區段歷次“揭河底”現象水文數據統

計。完成下面小題。

次年份洪峰流量(m3/s)最大含沙量(kg/m3)“揭河底”出現時流量(m3/s)

11966年74609336210

21969年88607522870

31970年1380082610400

41977年1450069010100

51977年127008219920

62002年46007901220

72017年60102913800

3.黃河該段"揭河底"現象多發生在()

A.12一次年1月B.3-4月C.7-8月D.10-U月

4.與前4次“揭河底"相比較,第5次到第6次"揭河底”時間間隔增長是因為該河段()

A.河道擺動頻繁B.河流水量增大C.泥沙沉積增多D.上游植被恢復

5.與前5次發生“揭河底”現象的水沙條件相比,第6和第7次發生“揭河底”的主導因素是()

A.總降水量大小B.河床沉積沙量C.暴雨持續時間D.水土流失程度

【答案】3.C4.D5.B

【解析】3.據圖文材料可知,當高含沙大洪峰通過時,河床發生劇烈的沖中刷,就會發生揭河底現象,結合我國

的鋒面雨帶推移規律。7-8月份鋒面雨帶向北推移到華北、東北地區,經常出現暴雨天氣洪水夾帶大量泥沙洶

涌而下,容易發生揭河底現象,C正確。12月一次年1月黃河結冰,A錯誤;3—4月春季雨季還沒有來,降

水少,B錯誤,10—11月雨帶向南撒出我國,降水稀少,D錯誤。故選C。

4.黃河流域植被的恢復,使得地表水下滲增多,地表徑流量減少,水流速度減緩,搬運能力下降,進入干流的粗沙

減少,洪峰平均流量變小,河流水量減小,BC錯誤;流域植被的恢復,使流域洪峰平均流量變小,河道泄洪排沙

能力下降,排沙量下降,河道擺動減少,A錯誤,D正確。故選D。

5.氣候條件相對穩定,一個地區的降水總量差異不大,A錯誤;6、7次洪水流量小,不能判斷暴雨持續時

間,C錯誤;6、7次"揭河底"發生時流域植被恢復情況較好,最大含沙量減小,D錯誤;由于前期流域內水

土流失現象嚴重,河流沉積泥沙多,所以“揭河底"發生時最大含沙量和流量較大,而第六次“揭河底"流量較

小,且含沙量大,第7次出現時,雖然流量和洪峰都增加了,但是最大含沙量下降了,說明河流泥沙減少,

B正確。故選B。

【點睛】考查黃河中游的特殊水文特征,了解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沙量大等水

文特征,對解題有很大的幫助。

(2024?貴州貴陽?一模)黃河下游為典型的地上河。其孟津至高村河段為典型的游蕩段,長約284km,

游蕩段平面上在較長范圍內呈寬窄相間的藕節狀,具有水流"寬淺散亂",主流擺動頻繁、河槽易淤善沖等演

變特點。如圖示意黃河全下游及游蕩段累計沖淤量變化(沖淤量=淤積量-沖刷量)。完成下面小題。

0

0

)

全下游

游蕩段

6.黃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過程中河床不斷提高的關鍵控制原因是()

A.搬運來大量泥沙B.人為筑高岸堤

C.黃河含沙量極高D.泥沙大量淤積

7.該游蕩段沖淤狀況是()

A.寬窄相間,以淤積為主B.寬窄相間,以沖刷為主

C.窄處沖刷,寬處淤積D.窄處淤積,寬處沖刷

8.推斷1999?2016年期間該游蕩段出現沖淤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小浪底水庫調水沖沙B.龍羊峽水庫調蓄洪水

C.小浪底水庫攔截泥沙D.龍羊峽水庫調水沖沙

【答案】6.B7.C8.A

【解析】6.結合所學知識,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流入河流,經過河流的搬運

作用,因黃河下游地勢平坦流速減慢,泥沙逐漸沉積,河床抬高,為防止洪澇災害,人們要筑高岸堤,所

以黃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過程中河床不斷提高的關鍵控制原因是人為筑高岸堤,B正確;由于從中游地區搬

運大量泥沙,導致河流含沙量極高,下游泥沙大量淤積,河床抬高,為了防治洪澇災害,人為筑高岸堤,

所以搬運來大量泥沙、黃河含沙量極高和泥沙大量淤積都不是關鍵控制原因,ACD錯誤。故選B。

7.依據材料信息"游蕩段平面上在較長范圍內呈寬窄相間的藕節狀,具有水流'寬淺散亂',主流擺動頻繁、

河槽易淤善沖等演變特點",河槽較窄處,水流較快應表現為"善沖",河槽寬淺處水流平緩,應表現為

“易淤",由此可知,C正確,ABD錯。故選C。

8.讀圖分析,1999年黃河小浪底水庫運行,之后1999-2016年累計沖淤量呈下降趨勢,說明小浪底水庫運

行后調水調沙使黃河下游沖刷量大于淤積量,A正確,C錯誤;1986年龍羊峽水庫運行,之后1986-1999年

累計沖淤量呈上升趨勢,之后1999-2016年累計沖淤量呈下降趨勢,說明1999?2016年期間該游蕩段出現沖

淤變化的主要原因與龍羊峽關系較小,BD錯誤。故選A。

【點睛】調水調沙,就是在現代化技術條件下,利用工程設施和調度手段,通過水流的沖擊,將水庫里的

泥沙和河床上的淤沙適時送入大海,從而減少庫區和河床的淤積,增大主槽的行洪能力。

(2024?廣東汕頭?一模)受河流徑流與漲潮流共同影響,長江入海通道北支入海口(圖a)存在水沙交

換現象。圖b示意2007—2016年北支不同河段各個港口的水深變化。總體來看,北支的沖淤演變趨勢以淤

積為主,部分地區表現為沖刷。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起點距/km

9.對比北支下段北岸,南岸泥沙淤積嚴重的自然原因是南岸()

A.海岸地形坡度較大B.河流的流速較快

C.受漲潮流侵蝕較弱D.地殼抬升更明顯

10.與2007年相比,2016年北支入海通道出現的變化是()

A.河床總體深度保持穩定B.上段河床泥沙持續淤積

C.中段更易發生海水倒灌D.下段河床泥沙流失加劇

【答案】9.C10.C

【解析】9.海岸地形坡度較大,泥沙不易堆積,則淤積少,A錯誤;河流的流速較快,泥沙易淤積至湖盆,

而不是湖岸,B錯誤;受漲潮流侵蝕較弱,泥沙淤積量大,C正確;地殼抬升的影響通常范圍較大,不會只

影響南岸,D錯誤。故選C。

10.讀圖b可知,2016年較2007年,上段和中段水深整體變深,下段水深變淺,河床總體深度發生變化,

A錯誤;上段變深,說明上段河床泥沙持續受到侵蝕,B錯誤;中段河床變深,地勢較低,易發生海水倒灌,

C正確;下段河床接近入海口,流速慢,且讀圖可知,下段水深變淺,說明泥沙淤積,D錯誤。故選C。

【點睛】出現海水倒灌的原因可能是:(1)地勢低平地區遇到潮汐、巨浪時。(2)地下水的過分開米。(3)

中游、上游農業、生產用水多,導致河流下游水量減少,水位下降。(4)過度采沙,河床下降,導致海水倒

灌。(5)出現有固定時間的天文大潮。

(2024?甘肅張掖?模擬預測)近年來,每到7月初(前后),小浪底水庫均會開閘調水調沙,清水和含

有大量泥沙的異重流從上下兩層閘門同時下泄,形成人造洪峰,對下游河道進行沖刷。異重流是兩種或兩

種以上有比重差異且可以相混的流體,因比重差異而產生的流動。對水流而言,形成異重流的主要因素有

含沙量、水溫、溶解物質含量等。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夾沙水流

石家寨

青汞上

號亡口水利樞紐閘

U.與清水相比,異重流能夠對水底的泥沙進行沖刷,主要得益于其()

A.密度大B.速度快C,流重大D.輸沙能力強

12.7月初(前后),小浪底水庫利用異重流調水調沙有極佳的防洪效果,是因為()

①調水時間合理②防洪庫容量大③水流含沙量大④下游行洪能力增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3.要形成強大的異重流洪峰,需要人工擾動和多個水庫協調放水。考慮綜合效益,圖中三個水庫放水的

先后順序為()

A.小浪底、三門峽、萬家寨B.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

C.三門峽、小浪底、萬家寨D.小浪底、萬家寨、三門峽

【答案】11.A12.C13.B

【解析】11.由材料可知,與清水相比,異重流是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比重差異且可以相混的流體,因比重

差異而產生的流動。異重流密度大,可以對淤積的河道進行清洗沖刷,而如果只是沖刷力比較強,速度快、

流量大、輸沙能力強,則難以有效沖刷淤積的河道,所以關鍵的原因是異重流密度大,而速度、流量、輸

沙能力均不是關鍵原因,A正確,BCD錯誤,故選A。

12.此處7月份降水多,此時進行異重流調水調沙,有利于疏通河道,排水流暢,時間比較合理,①正確;

防洪庫容可以保證有充足的水量,②正確;異重流是密度更大的下潛水流,密度大則可以進入淤積的河道,

能有效沖刷泥沙,排沙清淤效果顯著,會導致排出的水流含沙量大,塑造異重流是實現高效排沙的重要手

段,而不是水流含沙量大使異重流調水調沙有極佳的防洪效果,③錯誤;異重流對下游河道進行沖刷,可

以疏通河道,遇洪水時,下游可以有更快的排洪速度,④正確。綜上所述,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3.開閘會調水調沙,并且上游水庫放水會把上游的沙帶到下游水庫中,所以為了盡量排沙,上游的水庫

先放水排沙,然后下游水庫再放水排沙。按照圖中水庫的順序,從上游到下游依次是萬家寨、三門峽、小

浪底,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影響水庫放水的因素有上游來水、降水、泥沙淤積等。

14(2024?江西宜春?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鄱陽湖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承接流域內多條河流來水,經調蓄后由湖口注入長江。長期以來由于鄱

陽湖及周邊河道泥沙沉積作用,形成了豐富的沙石資源。由此產生的采沙行為對鄱陽湖及河道的水文環境

產生重大影響。圖左示意鄱陽湖①②兩個采沙點位置,圖右示意采沙點①處河道的變化(深色示意水域)。

(1)比較圖中①、②兩處河道泥沙淤積嚴重的時間早晚,從我國南帶移動的及淤積的過程兩個角度分析其原

因。

⑵結合材料,說明采沙對河道形態的影響。

⑶分析①處河道形態的改變對枯水期鄱陽湖湖區水文、生態環境的影響。

【答案】(1)②早于①,我國雨帶從南向北移,贛江流域先進入汛期,水量增大,帶來大量的泥沙;因地形

平緩,(受湖水頂托作用)在②河道處淤積。長江干流進入汛期較晚;長江水補給湖泊,入湖泥沙入湖在

①河道處淤積。

(2)河岸崩塌,(邊界不平滑,出現鋸齒狀河岸線)河岸線更曲折,河道加寬,河床變深。

⑶采沙使得河道變寬變深,枯水期湖水流出的速度加快,導致鄱陽湖秋冬季枯水期提前,水位下降,水域

面積減少;易形成湖濱沙丘,加劇風沙危害;生物多樣性減少,破壞濕地生態系統。

【分析】本題以鄱陽湖為材料,考查陸地水體間的相互關系、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等相關知識,考查學

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協調觀、

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等學科核心素養。

【詳解】(1)我國夏季雨帶由南向北推移,首先影響南方地區。贛江流域相對靠南,其所在區域會更早進

入汛期,水量增大,攜帶大量泥沙。贛江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流入鄱陽湖時,由于②處地形相對平緩,水流

速度減慢,再加上湖水的頂托作用,泥沙容易在此處率先淤積;而長江干流的汛期相對較晚,當長江水倒

灌入湖時,才會將泥沙帶到①處淤積,所以從時間上看②處更早。

(2)采沙會直接挖空河岸部分區域,導致河岸失去原有支撐結構,容易崩塌,從而使原本較為平滑的河岸

線變得曲折不規整,呈現出鋸齒狀。采沙使河道被深挖,河床深度增加,同時也使河道變寬,改變了原有

的河道形態。

(3)因為采沙使①處河道加深加寬,枯水期時湖水更容易、更快速地流出鄱陽湖進入河道,這樣鄱陽湖的

湖水補給減少得更快,就導致枯水期提前到來,水位明顯下降,進而使水域面積也隨之大幅減少。水位下

降后,原本被水覆蓋的區域露出,容易形成沙丘,在風的作用下風沙危害會加重。水域面積減少、水位降

低、水質變化等會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導致許多生物難以適應而減少或遷移,破壞了生物多樣性,

對整個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產生不良影響。

15.(23-24高三下?江蘇無錫?階段練習)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流經9個省級行政區。黃河含沙量大,徑流量少,存在著上下游之間

調沙減淤、水量調控等問題,需要加強流域內的協調發展。小浪底工程從2009年竣工到2015年,累計將

下游河道中9.66億噸淤沙送入大海,“地上河”沒有再長高,黃河下游基本保持沖淤平衡。

材料二:劉家峽以下黃河上游河段(劉家峽到河口)自上而下由峽谷段、庫區段和平原段三部分組成,

其河道濕地位于水陸交錯地帶,其中漫灘濕地是其重要構成部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