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中圖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以下數據顯示了中國兩種最重要的農產品出口量的變化;它反映了。
A.中國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B.歐美貿易保護打擊了中國經濟C.農業生產水平急劇下降D.官僚資本擠壓了民族資本空間2、1910-1911年,黑龍江省爆發嚴重鼠疫,北洋醫學堂中國人伍連德負責查疫,并取得成效。對此,《大公報》進行了報道。報道諷刺了中醫治療的積極性,設置了大量篇幅普及衛生知識,宣揚了先進醫療經驗并提倡向西方學習。系列報道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接受,這反映出當時A.西方先進理念憑借其實效性地位得到提高B.清末新政使清政府輿論宣傳理念得到革新C.西醫理論通過新文化運動得到社會廣泛接受D.報紙宣傳已經成為推進文明進步的主要工具3、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公家漕運,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隋氏作之勞,后代受其利焉。”這一材料評價的是()A.隋朝大運河的開通B.隋朝實現南北統一C.海上絲綢之路興起D.經濟重心開始南移4、1950年衛生部下發《一九五〇年醫政工作的指示》明確要求,縣衛生院要把負擔全縣防疫工作作為首要任務。同年我國還在疫情高發區設立了專門的防治所、站,同時開展血吸蟲病、瘧疾、黑熱病、絲蟲病等的重點調查和防治工作。這說明中國()A.突出疫情防治中政府主導性作用B.形成了完整的衛生防疫體系C.人民群眾健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D.強調疫情防治的法制化建設5、1912年4月,孫中山說:“建設最要之一件,則為交通。以今日之國勢,交通最要者為鐵道,無交通,則國家無靈活運動之機械現以全力籌劃鐵道,即為國家謀自存之策。”據此可知,孫中山()A.主張實現民生主義目標B.揭露了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C.旨在舉全國之力建鐵路D.認識到鐵路修筑的緊迫性6、秦漢之前,土地買賣主要在貴族之間進行,平民之間的土地買賣并不普遍。而到漢代,社會各階層都卷入到土地買賣中來,貴族官僚所交易的地塊較大,而平民百姓進行的多是小塊土地的買賣。這一變化反映了漢代()A.豪強地主勢力逐漸崛起B.土地私有制的不斷發展C.社會階級矛盾日益激化D.國家財政收入面臨困境7、下表是新中國出土的秦漢時期鐵制農具統計情況。表中信息佐證了秦漢時期()
。功能。
類型。
出土的比例。
出土較多的地區。
初耕工具。
鐵鍤;鐵犁、鐵斧。
61%
山西;山東。
播種工具。
耬鏵。
7%
河南。
中耕工具。
鐵鏟;鐵鋤。
22%
河南。
收獲工具。
鐵鐮。
10%
河南。
A.北方冶鐵水平領先全國B.黃河流域農耕工具完備C.鐵犁牛耕技術相當成熟D.播種工具生產效率低下8、觀察下表;其數據變化反映出明朝()
宋朝和明朝城市發展情況表。
。
宋朝。
明朝。
府級城市。
30
140
州級城市。
254
193
縣級城市。
1234
1138
合計。
1518
1471
A.城市商品經濟活躍B.重視府級城市建設C.城市擴張步伐加快D.注重城市均衡發展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9、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___________者。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0、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題(共4題,共32分)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國古代關中地區人口在全國總人口(戶數)所占比例統計表(部分)
。朝代。
西漢。
東漢。
西晉。
隋代。
唐代。
宋代。
年代。
元始二年。
永和五年。
太和一年。
大業五年。
開元二十八年。
大觀四年。
關中戶數(戶)
647180
107741
70700
492294
540174
684871
占全國戶數(戶)的比例(%)
5.29
1.11
2.87
5.53
6.42
3.28
——摘編自唐杰等《中國古代核心城市變遷與雄安新區》材料二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漢口的英商;俄商建磚茶廠,雇傭了大量周邊農村的農民。洋務運動企業和民營企業也多采取這種方式獲得勞動力。甲午戰爭后,各地開始興建專門技術學校。清末廢科舉,新式學校遍及全國各主要城市,城市因此成為思想知識青年匯聚之地。民國初年,許多民營工廠的工人從外省農村招募而來。當民營企業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后,便以零星的方式補充所需員工。這些新補充的員工多靠已在城市立足的親友、同鄉的介紹,尋求謀生之處。而企業也特別強調這種介紹的作用,以便管理。
——摘編自王躍生《近代中國人口的地區流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西漢到宋代關中地區戶數變化的趨勢,分析影響這一時期戶數變化的因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近代前期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原因。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時;日本;朝鮮來華的遣唐使,通過貢賜關系與中國建立了變相的官方貿易往來。海上民間貿易也日益發展。唐朝地理學家賈耽說,中國海船從廣州經南海到波斯灣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個月。這條航線把中國和以室利佛逝(今蘇門答臘)為首的東南亞地區、以天竺為首的南亞地區、以大食為首的阿拉伯地區,通過海上絲綢貿易連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攜帶各種絲綢和瓷器到日本貿易”。為了管理海上貿易,從宋朝開始專門設置了市舶司,市舶司的收入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國家總收入的20%,“江海求利,以資國用”成為兩宋時期海外貿易的基本國策。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二古代中國處于東亞朝貢貿易體系的中心。明清時期;面對近代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統治者堅持把貿易歸入朝貢體系,如明朝規定“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對他們攜帶的貨物,“皆倍償其價”。于是各國紛紛來“貢”,導致“歲時頒賜,庫藏為虛”。但是,在朝貢貿易中,中國政府并不是無所要求,更不是不講回報,而是政治動機大于經濟目的,力圖造就“四海賓服,八方來儀”的宏大場面。
——摘編自齊濤《朝貢外交與朝貢貿易》(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宋時期中國海外貿易的主要特點。
(2)根據材料一、二,比較明清與唐宋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不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19世紀末期到1960世紀中期,面對城市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德國部分城市結合社區中衛生、宗教與教育組織的力量進行濟貧改革,英美則發起社區睦鄰組織運動,目標在于通過社區組織整合社區資源來扶危濟困。二戰后,歐美各國大都制定了城市社區自治的法律法規。美國聯邦政府自9000年以來相繼制定了幾部關于城市社區發展的法律和法規,如《住宅和社區發展法》《社區再投資法》和《國家和社區服務條例》等。社區組織行使社區管理職能,由社區居民代表選舉產生,多層次的非營利組織遍布各個社區,他們為社區提供各種各樣的專業性和差異性服務,每年約有多萬人次的志愿者從事社區服務工作,龐大的志愿者隊伍為美國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摘編自吳素雄、吳艷《歐美國家社區治理的結構、功能及合法基礎》等新中國成立后,在城市建立了一種以“單位”治理社會的體系,各個企事業單位從屬干各級政府,城市成員從屬于各個單位,國家與城市社會幾平是重合的。1986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后,在城市建立了一種以“單位”治理社會的體系,各個企事業單位從屬干各級政府,城市成員從屬于各個單位,國家與城市社會幾平是重合的。19952000年初,民政部門首次將“社區”概念引入基層管理,開始倡導和推動社區服務工作,并于2017年制定《全國社區服務示范城區標準》隨之在全國推行。年,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頒布,標志著社區建設成為城市基層社會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之外,社區還出現以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以及社會非營利性公益組織為代表的新興組織。通過居民會議議事協商和民主聽證等形式,社區各類主體都可以平等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民主決策。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方近代社區產生的背景。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美國相比;中國城市社區發展的特點。
(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城市社區建設的意義。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發表,體現了我國社區建設由“社區管理”向“社區治理”的轉變。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時期;福建另辟了兩條經由閩北的出省通道,使得閩南的陸上通道完善,此外該地區面向大海,有著為數眾多的優良港灣,此時對外交通范圍更廣,往來國家更多,對外聯系頻繁,貿易規模更大港口走私貿易給閩南地區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疫病得以傳入。
當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防治疫情的認識不足,為防止引起恐慌,對疫情信息嚴格保密。濕熱的氣候和民間停喪不葬的習俗使得細菌病毒大量繁殖。鴉片戰爭后,海關稅務司擬定了口岸檢疫章程,實施港口檢疫,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海外疫病的蔓延。在與疫病進行長期斗爭的過程中,中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西醫也逐漸流入內陸,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疾病作用。但閩南地區的鼠疫流行時間仍然長達300余年,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摘編自林楠、曾毅凌《明清閩南疫病流行與海外交往之影響》等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舉;許多蟄伏的傳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國20多個省區,血吸蟲病遍及長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年10月,中央召開緊急防疫會議,確定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員會,建立快捷的信息溝通體制,開展大規模的愛國衛生運動,1950~1953年連續召開三次全國衛生會議,將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強調群防群治。通過傳媒界的政治動員和教育界、文藝界的防疫宣傳,衛生防疫工作上升為全民政治運動,流行的各種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
——摘編自李向東、劉念《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疫情與疫病防控的政治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造成閩南地區疫病流行的原因。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明清相比,新中國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點及作用。評卷人得分五、論述題(共3題,共15分)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咖啡原產于非洲,6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15世紀后傳播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酒”。17世紀中葉,荷蘭人將咖啡移植到錫蘭島(今斯里蘭卡島),后傳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18世紀初,咖啡傳入拉丁美洲,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產區。咖啡原產于非洲,6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15世紀后傳播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酒”。17世紀中葉,荷蘭人將咖啡移植到錫蘭島(今斯里蘭卡島),后傳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18世紀初,咖啡傳入拉丁美洲,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產區。17世紀初,威尼斯商人開設了歐洲第一家咖啡館。17世紀中后期,咖啡館在英國扎下了根,在當時倫敦任何一家賓客盈門的咖啡館里,常見的場景是:各色人等匯集于此,抽煙、讀報,談論商業和貿易,傳播小道消息,爭論國家大事,評判王室顯貴的品行舉止。17世紀末18世紀初,咖啡館在歐洲各個城市紛紛出現,并推廣到北美的波士頓、紐約、費城等城市。從此,歐洲和北美的社會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習慣。人們在咖啡館休閑聊天,咖啡館成了社交的重要場所。19世紀四十年代前后,滿足貧窮工人需要的咖啡攤應運而生。
結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學知識,從上述材料指出它所反映的歷史現象,評價該歷史現象,并得出一個相應的結論。(要求:簡要概括歷史現象,對歷史現象的評價準確全面,得出的結論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摘自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和【英】馬克曼·艾利斯《咖啡館的文化史》等16、城市與社會保障材料一古羅馬城與西漢長安城平面圖
(1)觀察材料一中的城市平面示意圖,結合所學,概括古羅馬城和長安城布局的不同點。材料二部分國家城市化進程簡表。國別時間城鎮化建設社會保障
美國快速發展1880-1970年大量移民來到美國,工業革命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向城市20世紀30年代成立聯邦救濟署,頒布《社會保障法》《就業法》《經濟危機法》1970年以后放緩逆城市化現象,人口由大城市遷向郊區的現象日益增多福利保障過高,給政府帶來了嚴重財政危機福利保障過高,給政府帶來了嚴重財政危機
英國18世紀60年代——19世紀末非常迅速城鎮人口從不到20%到發展約為75%嚴重滯后,沿用傳統的“濟貧法”,城市人口膨脹、貧富分化、住房擁擠、各種犯罪問題凸顯20世紀以后基本實現城鎮化發展速度有所放緩建立現代社會保險制度,進入到福利國家的行列出現過度發展社會保障問題建立現代社會保險制度,進入到福利國家的行列出現過度發展社會保障問題
德國1840-1914年農村勞動人口向眾多的小城鎮流動,城鎮化發展加快現代社會保險制度逐漸產生,頒布(帝國保險法》《職員保險法》二戰后發展速度放緩社會保障完善,建成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完善,建成福利國家
(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從城鎮化與社會保障關系的角度對城市化進程加以解讀。要求:觀點正確,邏輯清晰,多角度論述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世紀以來人類食物種類及供給情況簡表(部分)。時間地區食物種類及供給情況備注14世紀歐洲食物主要以小麥、大麥和稞麥為主。多次陷入糧荒。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多次肆虐,歐洲人口迅速減少。16世紀歐洲、亞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馬鈴薯等。糧食產量極大增加。全球范圍內農作物大傳播。19世紀歐美地區。
出現罐裝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業大發展。1860年,英國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地區。
出現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湯等美味食品。1906年,美國通過了第一部聯邦食品法。二戰后世界范圍。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出現快餐食品。非洲出現糧食危機,西歐出現食物生產過剩。1974年,聯合國通過了《消滅饑餓和營養不良世界宣言》《世界糧食安全國際約定》。歐盟于2002年出臺了《食品通用法》。——據陳炎、李梅《中西飲食文化的古代、現代、后現代特征》等上反映了有關人類食物的多種變化趨勢。指出其中-種趨勢并結合世界史相關史實說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評卷人得分六、簡答題(共2題,共18分)18、算一算,1911、1924年的鐵路總長(1924年全國鐵路總長1。2萬千米,其中大部分為外國人修建)分別占今天全國鐵路總長的百分之幾分析導致這種數據變化的原因。19、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濟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
(1)20世紀30年代;為了應對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點是什么?
(2)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滯脹”現象,各國紛紛采取怎樣的經濟對策?
(3)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B【分析】【詳解】
根據表格,1933年中國茶葉、蠶絲的出口分別比1931年下降了30%和61%,說明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期間,歐美國家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打擊了中國經濟,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當時中國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A項錯誤;當時在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推動下,農業生產水平并未急劇下降,C項錯誤;官僚資本擠壓民族資本空間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2、A【分析】【詳解】
由材料“報道諷刺了中醫治療的積極性,設置了大量篇幅普及衛生知識,宣揚了先進醫療經驗并提倡向西方學習。系列報道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接受”可知,西方先進的醫學理念在應對東北鼠疫的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以其扎實有效的措施贏得民眾認可,地位得以提高,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清政府的輿論宣傳理念,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1915年才開始,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報紙宣傳在推進文明進步中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A項。3、A【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公家漕運,私行商旅,舶航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可知,這是對京杭大運河的描述,隋煬帝時開通的大運河,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及其意義,與隋朝實現南北統一、海上絲綢之路興起以及經濟重心開始南移無關,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4、A【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建國初衛生部對全國防疫工作進行統一部署,突出了在防疫中的政府主導性作用,A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各縣衛生院和全國疫情高發區的防治所、站,不能反映完整的衛生防疫體系,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人民群眾健康情況,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法制建設,排除D項。故選A項。5、D【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交通最要者為鐵道,無交通,則國家無靈活運動之機械現以全力籌劃鐵道,即為國家謀自存之策”可知,孫中山認為鐵路是交通運輸中最為重要的,強調了鐵路對國家存亡的重要性,說明了鐵路修筑的緊迫性,D項正確;孫中山主張平均地權,實現民生主義,排除A項;孫中山沒有揭露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鐵路修筑的緊迫性,而非舉全國之力建鐵路,排除C項。故選D項。6、B【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可知,漢代以來土地買賣的主體日益擴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隨著漢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私有制不斷發展,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土地買賣的主體日益擴大,這與豪強地主勢力的蠅起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材料并不能反映出社會階級矛盾激化,而且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土地買賣頻繁并不會直接導致國家財政收入下降,排除D項。故選B項。7、B【分析】【詳解】
通過觀察表格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山西、河南等地出土的鐵制農具種類多,功能全,佐證了當時我國黃河流域農耕工具完備,精耕細作的農業有所發展,B項正確;僅有部分鐵農具出土,不能說明秦漢時期北方冶鐵水平領先全國,A項錯誤;我國古代鐵犁牛耕技術成熟是在唐朝時期,C項錯誤;播種工具生產效率低下在材料中沒有體現,D項錯誤。8、B【分析】【分析】
【詳解】
根據材料,表格呈現了宋明兩個時期府級城市、州級城市和縣級城市的數量,對比可以得出宋朝時期府級城市只有30個,而明朝府級城市有140;而州級城市和縣級城市,明朝的數量都少于宋朝,所以明朝時期府級城市建設取得較大成就,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地方行政級別城市發展狀況,未涉及城市經濟職能的發展,排除A項;依據材料,明朝時期也只有府級城市數量大量增加,而州級城市和縣級城市稍微減少,不能體現城市擴張步伐加快,排除C項;表格僅僅反映了宋明時期城市數量發展的變化,未涉及城市的地域分布,所以體現不了城市均衡發展,排除D項。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9、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生產者。故填空生產。【解析】生產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0、B【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二戰后,發展中國家取得民族獨立,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題說法錯誤,一戰改為二戰。四、材料分析題(共4題,共32分)11、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第一小問趨勢;關中地區占全國戶口比例由西漢時期的5.29%到西晉時期的2.87%,由唐代的6.42到宋代的3.28%,可知戶數比例先下降后上升,又有所下降。第二小問因素,應從政治;經濟、政府政策、社會局勢、自然環境等角度分析導致人口變化的因素。如政治中心的轉移,經濟的恢復發展,經濟中心的南移,社會動蕩/社會穩定,自然環境的變化等等。
(2)據材料二“漢口的英商、俄商建磚茶廠,雇傭了大量周邊農村的農民。洋務運動企業和民營企業也多采取這種方式獲得勞動力”可得外商企業、洋務企業、民營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據材料二“清末廢科舉,新式學校遍及全國各主要城市,城市因此成為思想知識青年匯聚之地”可得新式學校建立和文化教育的發展;據材料二“當民營企業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后,便以零星的方式補充所需員工”可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據材料二“多靠已在城市立足的親友、同鄉的介紹,尋求謀生之處”可得企業中親友和同鄉推薦員工。【解析】(1)趨勢:戶數起伏多變;東漢時人口銳減;到隋唐得以恢復,宋代又有所下降。(或先下降后上升,又有所下降)
因素:政治中心的轉移;長期戰爭的破壞;自然條件的變化;政府組織移民;政治穩定;經濟恢復發展。
(2)原因:外商企業、洋務企業、民營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新式學校建立和文化教育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近代交通的發展;企業中親友和同鄉推薦員工。12、略
【分析】【詳解】
(1)根據材料一“通過貢賜關系與中國建立了變相的官方貿易往來。海上民間貿易也日益發展”可知官方貿易與民間貿易并舉;根據材料一“這條航線把中國和以室利佛逝(今蘇門答臘)為首的東南亞地區;以天竺為首的南亞地區、以大食為首的阿拉伯地區”可知海外貿易覆蓋范圍廣;根據材料一“自置船一只攜帶各種絲綢和瓷器到日本貿易”可知海外貿易以絲綢、瓷器為主;根據材料一“從宋朝開始專門設置了市舶司”可知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根據材料一“市舶司的收入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國家總收入的20%”可知海外貿易收益較高。
(2)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江海求利,以資國用’成為兩宋時期海外貿易的基本國策”可知唐宋政府鼓勵并支持對外貿易,注重謀求經濟利益;根據材料二“統治者堅持把貿易歸入朝貢體系”“中國政府并不是無所要求,更不是不講回報,而是政治動機大于經濟目的”可知明清政府推行朝貢貿易,注重服務于政治動機而不計經濟利益。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唐宋時期的政府政策分析其積極影響,根據材料二中明清時期的政府政策分析其消極影響。【解析】(1)特點:海外貿易覆蓋范圍廣;官方貿易與民間貿易并舉;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海外貿易收益較高;海外貿易以絲綢;瓷器為主。
(2)不同:唐宋時期政府鼓勵并支持對外貿易;注重謀求經濟利益;明清時期政府推行朝貢貿易,注重服務于政治動機而不計經濟利益。
影響:建立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網,為世界新航路開辟開拓了東方航路;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13、略
【分析】【詳解】
(1)背景:根據材料中的“18世紀末期到19世紀中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處于工業革命時期,可得出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根據材料中的“面對城市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得出社會問題不斷出現;根據材料中的“德國部分城市結合社區中衛生、宗教與教育組織的力量進行濟貧改革,英美則發起社區睦鄰組織運動,目標在于通過社區組織整合社區資源來扶危濟困”可得出原有救濟方法的不足;根據材料中的“二戰后,歐美各國大都制定了城市社區自治的法律法規”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城市基層治理的傳統等。
(2)特點:根據材料中的“1986年初,民政部門首次將“社區”概念引入基層管理,開始倡導和推動社區服務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國社區服務示范城區標準》隨之在全國推行。”可得出起步晚,發展快;根據材料中的“1986年初,民政部門首次將“社區”概念引入基層管理”結合所學知識,從時間上看,可得出與改革開放密切相關;根據材料可知社區是由民政部負責,還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發表”可得出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根據材料中的“除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之外,社區還出現以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以及社會非營利性公益組織為代表的新興組織”可得出社區管理多元化;根據材料中的“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發表,體現了我國社區建設由‘社區管理’向‘社區治理’的轉變。”可得出社區建設與時俱進等。
(3)意義:根據材料中“倡導和推動社區服務工作”可得出有助于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增強居民幸福感;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國家不斷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的治理,可得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材料的信息,我國社區建設由“社區管理”向“社區治理”轉變,可得出提升中國社會治理水平;根據材料中的“通過居民會議議事協商和民主聽證等形式,社區各類主體都可以平等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民主決策”可得出促進基層民主自治,保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城市社區的建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解析】(1)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問題不斷出現;原有救濟方法的不足;城市基層治理的傳統等。(任答4點即可)
(2)起步晚;發展快;與改革開放密切相關;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社區管理多元化;社區建設與時俱進等。(任答4點即可)
(3)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增強居民幸福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提升中國社會治理水平;促進基層民主自治,保障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等。(任答4點)14、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原因:根據材料一“往來國家更多;對外聯系頻繁”可推理出外來疫病的影響;由“當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防治疫情的認識不足”,“對疫情信息嚴格保密”可知地方政府重治輕防;從“濕熱的氣候和民間停喪不葬的習俗使得細菌病毒大量繁殖”,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特殊的地理環境;民眾愚味迷信、衛生習慣差等因素,造成了明清時期閩南地區疫病流行。
(2)特點:根據材料二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召開緊急防疫會議,確定了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員會,建立快捷的信息溝通體制,開展大規模的愛國衛生運動”,“傳媒界的政治動員和教育界、文藝界的防疫宣傳,衛生防疫工作上升為全民政治運動”,對比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明清相比,新中國成立初期疫病防治有著重視防、治結合,預防為主;建立國家防疫機制;開展政治動員,發動群眾群防群治等特點。作用:根據材料二“1950—1953年流行的各種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疫病防治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穩定了社會秩序;增強了民眾對國家政權的政治認同。【解析】(1)原因:外來疫病的傳人;特殊的地理環境;地方政府重治輕防;民眾愚味迷信;衛生習慣差。
(2)特點:重視防治結合,以預防為主;建立國家防疫機制;開展政治動員,發動群眾群防群治。作用: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穩定了社會秩序;增強了民眾對國家政權的政治認同五、論述題(共3題,共15分)15、略
【分析】【詳解】
審問題“從上述材料指出它所反映的歷史現象”“要求:簡要概括歷史現象”;結合所學可知,一般來說,能從材料直接得出的就是現象,通讀材料,可以概括出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咖啡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深刻影響人類的社會生活”;審問題“結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學知識”“評價該歷史現象,并得出一個相應的結論”“對歷史現象的評價準確全面,得出的結論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結合所學可知,評價可以從該現象反映的時代背景;現象背后的本質、該現象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論述,根據材料可以得出新航路開辟之前,原產于非洲的咖啡傳入阿拉伯半島;根據材料“17世紀中葉,荷蘭人將咖啡移植到錫蘭島(今斯里蘭卡島),后傳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18世紀初,咖啡傳入拉丁美洲,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產區。”可以得出咖啡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是因為新航路開辟和歐洲的殖民擴張、商貿往來。根據材料“各色人等匯集于此,抽煙、讀報,談論商業和貿易,傳播小道消息,爭論國家大事,評判王室顯貴的品行舉止”可以得出咖啡館的流行伴隨著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的壯大、資產階級民主代議制的逐漸確立等;根據材料“19世紀四十年代前后,滿足貧窮工人需要的咖啡攤應運而生”可以得出咖啡的流行還由于工業革命的開展和工人階級的壯大;然后透過現象看本質,咖啡的傳播只是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的一個縮影,結合所學可以補充,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等高產農作物,由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州和非洲等地,同時很多歐洲作物也伴隨著歐洲移民帶到美洲,小麥、水稻成為了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根據材料和所學可以得出物種交流的影響,即改變了當地人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也極大地推動了美洲農業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最后概括升華得出結論,即以咖啡為代表的物種大交換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縮影,促進了世界各地區文明的交流,推動著整體世界的形成和發展。
概括而言,本題可以從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資本主義的發展影響了生活方式、休閑娛樂)等角度展開論述。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示例:
現象:咖啡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深刻影響人類的社會生活。
論述:新航路開辟之前;原產于非洲的咖啡傳入阿拉伯半島。新航路開辟后,咖啡伴隨著歐洲人的殖民擴張;商貿往來等逐步在世界廣泛種植、加工與消費。除此之外,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等高產農作物,由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州和非洲等地,它們改變了當地人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同時,很多歐洲作物也伴隨著歐洲移民帶到美洲,小麥、水稻成為了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極大地推動了美洲農業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由此可見,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物種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傳播。
結論:以咖啡為代表的物種大交換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縮影;促進了世界各地區文明的交流,推動著整體世界的形成和發展。
(示例不作為唯一答案,但必須按題目要求答題,應包含現象、論述、結論)16、略
【分析】【詳解】
(1)根據“古羅馬城平面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城不追求規整,神廟;娛樂、浴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多,有一定宗教色彩。根據“西漢長安城平面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長安城布局規整,皇家宮殿所占比例大,體現了強烈的皇權色彩。
(2)首先,根據表格中美國、英國、德國的城鎮化建設、社會保障措施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城市化與社會保障這一主題,擬定觀點。例如近代以來,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城市化經歷了由快速發展到逐步放緩的過程。為適應城市化發展,美英德三國都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但呈現出不同特點。其次,根據表格中美國、英國、德國在不同時期的城鎮化建設及相應的社會保障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列舉美英德三國在城市化進程中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情況對觀點加以論證。例如英國最先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其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傳統的“濟貧法”無法解決城鎮化帶來的各種問題。德國較早頒布了《帝國保險法》等;美國在經濟危機期間,成立了專門的救濟機構,頒布《社會保障法》。美國和德國適應城鎮化的發展,通過立法適時建立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力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二戰后,美英德三國城鎮化速度都有所放緩,出現逆城市化現象。高福利的社會保障加劇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制約了社會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制度面臨考驗。最后,圍繞城市化與社會保障這一主題,強調社會保障建設應該與城鎮化發展水平形成良性互動關系,當二者協調發展時,將促進社會的進步;反之,將制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解析】(1)羅馬城:不追求規整,神廟、娛樂、浴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多,有一定宗教色彩。長安城:布局規整,皇家宮殿所占比例大,體現了強烈的皇權色彩。
(2)示例:近代以來,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城市化經歷了由快速發展到逐步放緩的過程。為適應城市化發展,美英德三國都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但呈現出不同特點。英國最先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其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傳統的“濟貧法”無法解決城鎮化帶來的各種問題。德國較早頒布了《帝國保險法》等;美國在經濟危機期間,成立了專門的救濟機構,頒布《社會保障法》。美國和德國適應城鎮化的發展,通過立法適時建立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力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二戰后,美英德三國城鎮化速度都有所放緩,出現逆城市化現象。高福利的社會保障加劇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制約了社會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制度面臨考驗。綜上,社會保障建設應該與城鎮化發展水平形成良性互動關系,當二者協調發展時,將促進社會的進步;反之,將制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17、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根據題干中地區一列和食物種類及供給情況一列中的變化情況;如16世紀歐洲;亞洲“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馬鈴薯等。糧食產量極大增加”,全球范圍內農作物大傳播,由此可得出:人類食物由原產地區域消費為主轉向全球交流。
論證過程可以結合16世紀的時代特征,尤其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進行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外貿英文口語第8章課件
- 吉林省長春市汽車經濟開發區2025年數學四年級第二學期期末預測試題含解析
- 天津市河西區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第一次模擬(期末)考試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婁底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外文化交流史》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西運城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專業英語(電控)》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蘇州城市學院《檢測技術及控制工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烏蘭察布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大學寫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蒙陰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適應性考試物理試題(文理)試題含解析
- 閩南師范大學《流行合唱與指揮藝術(2)》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微波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支撐掩護式液壓支架畢業設計
- 溫病學概念專題知識講座
- 紅酒行業市場研究報告
- 酒店住宿水單模板word酒店流水單
- 臺球斯諾克簡介課件
- 《小學六年級英語復習教學建議》講座課件
- 調機品管理規定
- 同等學力申碩管理學原理第三版復習課件
- 2022年重慶中考數學試題及答案(A卷)
- 武警部隊信息化設計
- 路邊坡支護加固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