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8-2024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含答案解析_第1頁
2025年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8-2024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含答案解析_第2頁
2025年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8-2024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含答案解析_第3頁
2025年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8-2024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含答案解析_第4頁
2025年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8-2024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8-2024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含答案解析(圖片大小可自由調整)一、單選題(共30題)1、材料同詩歌、散文、戲劇一樣,對于中國現代小說形式發展的評價,離不開五四初期的語言變革對于中國現代小說由傳統向現代轉換的決定性意義這個“基點”。每次語言變遷都帶來中國現代小說形式的發展和變化。初期現代小說對各種語言資源的綜合,直接推動了中國現代小說寫實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則的確立,孕育了中國現代小說的詩化、散文化等美學風格,也使得現代小說的復調敘述成為可能;政治文化語境下語言方式的變動,推動了小說形式的進一步發展,“小說語言的政治化”帶來的“標語口號”、“概述”、“諷刺”、“直語”等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小說文體帶來“審美危機”,而作為對政治語言的反援,又是小說發展了限制性語態、隱喻和幽默修辭封個等文體表現形式;30年代新媒體影響下的語言變遷,催生了新的小說語言方式,帶來了現代都市新小說的形式,如跳躍的小說節奏、畫報體小說、電影化小說等形式的發展;40年代小說語言的“口語化”,帶來了小說形式的戲劇化追求,推動了章回體等傳統小說形式的再利用和再發展。

從語言變遷與中國現代文學形式演進的角度,不僅可以準確評價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發展中的得與失,也能更加客觀地評價同樣作為語言藝術的中國古典文學,重新來看待和審視文言之于文學形式的意義。新文化運動提倡者從當時的文化發展大目標出發,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完成了白話語言方式的確立,這種歷史功績自然不能抹殺。但當年有許多學者對五四語言革命中徹底丟棄文言文的觀念和實踐持保留態度,他們的言論、思考和憂慮中的合理成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被人們重新認識。時過境遷,尤其是在冷靜面對白話語言給文學帶來的一些困境時,在追尋白話語言的“藝術化”加工過程中,當年新文化運動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見,與五四白話文運動中以“學衡”為代表的反對派意見,在語言與文學關系問題的許多認識上有著驚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現代文學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創作實踐中,在各類文學文本的寫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創作了大量的文言詩詞,其造詣也是很高的。這不僅證明了文言作為文學語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話文的興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實上文言也參與了語言變遷與中國現代文學形式演進的過程。

(所選文段有刪改)從內容出發,最適合做選文標題的一項是()(1分)A、中國現代小說形式的發展歷程B、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發展的得與失C、語言變革影響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的發展D、中國現代小說形式的發展深受語言變遷的影響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C

2、對下列句子所用修辭方法的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1分)A、曙光頑皮地揮舞著透明的畫筆,隨意地涂抹著。(擬人)B、小摔跤手低著頭,兩只黑寶石似的眼睛斂神凝視,神采飛揚。(比喻)C、每當看到這條紅領巾,我就仿佛回到天真爛漫的童年時代。(比喻)D、我怎能忘記生我養我的故鄉呢?(反問)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A此處形容“曙光”“頑皮地”樣子,將其賦予人的動作,是擬人修辭。B將“眼睛”比喻成“黑寶石”,是比喻修辭。C此句不是比喻句。理由:一、缺少本體和喻體。二、“紅領巾”和“天真看漫的童年時代”不成對比,沒有相似之處。三、“仿佛”在句中不是比喻詞,這是想象,只是一個普通陳述句。D“我怎能忘記生我養我的故鄉呢?”表達的意思是,我不能忘記生我養我的故鄉。反問句的特點是只問不答,問中有答,答案寓于句子中。此句正符合反問句的特點。故選C。

3、被稱為“七絕圣手”的邊塞詩人是()

(1分)A、王維B、王昌齡C、王勃D、王安石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B解析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4、材料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寧海人。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長從宋濂學,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洪武十五年,以吳沉、揭樞薦,召見。太祖喜其舉止端整,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禮遣還。二十五年,又以薦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時。”

及惠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明年遷侍講學士,國家大政事輒咨之。帝好讀書,每有疑,即召使講解。臨朝奏事,臣僚面議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燕②兵起,廷議討之,詔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詔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許以割地,稽延數日,東南募兵漸集。北軍不長舟楫,決戰江上,勝負未可知也。”帝命諸將集舟師江上,而陳瑄以戰艦降燕,燕兵遂渡江。時六月乙卯也。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興復。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執下獄。

先是,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咸祖怒,命磔③諸市。孝孺慨然就死,時年四十有六。

(《明史·列傳第二十九》)

[注]①扆(yǐ):屏風,這兒指皇帝的座位。②燕:燕王朱棣,即后之明成祖。③磔(zhé):古代的一種酷刑。下列各組句子中,加括號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1分)A、①太祖喜(其)舉止端整②自今以往,吾(其)無意于人世矣B、①(而)陳暄以戰艦降燕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C、①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②不賂者(以)賂者喪D、①國家大政事輒咨(之)②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B

5、下列選項錯誤的一項是()

(1分)A、《林黛玉進賈府》作者曹雪芹,名霑。節選自《紅樓夢》,為該書序幕之一,通過林黛玉的所見所聞,對賈府這個封建大家族做了具體的介紹,人物刻畫、環境描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小說的藝術特色。B、《祝福》是魯迅的代表作,關注的是一位下層農村婦女祥林嫂創傷累累而又麻木愚鈍的心靈世界,一以貫之地體現了魯迅關注農民命運、反對封建壓迫的主題,代表了中國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C、《老人與海》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漢”形象。作品中充滿象征意味的故事,簡潔洗練的文風,生動的心理描寫,充分表現了海明威爐火純青的敘事藝術。D、《高老頭》作者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在1833年寫作《鄉村醫生》時他想要把筆下的人物組成“一個完整的社會”。在《高老頭》中做了嘗試。這是《人間喜劇》的萌芽階段。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C解析C《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

6、材料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1分)A、“大江東去”中的“大江”指長江。B、“故國神游”一句中,“故國”指舊國、舊地,這里指當年的赤壁戰場。C、“卷起千堆雪”和“檣櫓灰飛煙滅”兩句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D、“羽扇”“綸巾”都是古代儒將的裝束。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C解析“檣櫓”不是比喻,是借代。

7、材料閱讀《林黛玉進賈府》選段,按要求回答下列三題。

一語未了,只聽后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心下想時,只見一群媳婦丫鬟圍擁著一個人從后房門進來。這個人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帶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絳,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黛玉連忙起身接見。賈母笑道:“你不認得他。他是我們這里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戶兒,南省俗謂作‘辣子’,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稱呼,只見眾姊妹都忙告訴他道:“這是璉嫂子。”黛玉雖不識,也曾聽見母親說過,大舅賈赦之子賈璉,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內侄女,自幼假充男兒教養的,學名王熙鳳。黛玉忙陪笑見禮,以“嫂”呼之。這熙鳳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諒了一回,仍送至賈母身邊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么姑媽偏就去世了!”說著,便用帕試淚。賈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來招我。你妹妹遠路才來,身子又弱,也才勸住了,快再休提前話。”這熙鳳聽了,忙轉悲為喜道:“正是呢!我一見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歡,又是傷心,意忘記了老祖宗。該打,該打!”又忙攜黛玉之手,問;“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現吃什么藥?在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了,也只管告訴我。”一面又問婆子們:“林姑娘的行李東西可搬進來了?帶了幾個人來?你們趕早打掃兩間下房,讓他們去歇歇。”下面一段話對人物語言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1分)A、說給老祖宗聽,“龍生龍,鳳生鳳”,黛玉的氣派與老祖宗一脈相承。B、說給賈政、王夫人聽,顯示自己能說會道,精明強干。C、說給黛玉聽,贊揚黛玉的美貌,以贏得她的信任和好感。D、說給迎春姐妹等聽,“嫡親孫女”的氣派和標致是不言而喻的。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B解析這句話表面上是稱贊了林黛玉的風姿,實際上卻是在阿諛賈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親的孫女兒,真是圓滑之至。并無B意思。

8、對下列句子的修辭手法,判斷正確的是()

(1分)A、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比喻對比擬人)B、(南國之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排比對比比喻)C、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排比對偶比喻)D、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的清,來的靜,來的悲涼。(排比對比)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B解析A修辭手法為比喻C使用了列錦的修辭手法.列錦由幾個名詞或定名結構組合在一起,構成一種特殊句式,這種特殊句式經過讀者對其語義的聯想,形成一個獨特的畫面,是寫景時常用的修辭手法D沒有對比,僅是排比。

9、下列材料適合寫感謝信的是()。

(1分)A、王某生病,團支書代表全體團員去看望。B、某教授逝世,校黨委、校行政、校工會及治喪委員會的代表去某教授家里悼唁,并安慰家屬。C、工人劉某騎自行車去上班,快到廠門口時,被一輛飛馳而來的摩托車撞傷頭部,當場暈倒在地,肇事者將其送去醫治。D、希望小學獲得某大學學生會贈送的圖書兩千冊。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常見應用文的使用場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對方的幫助和支持,可以采用感謝信來表示感謝,重點在于感謝。只有D選項是因為獲得了幫助或支持,所以要表示感謝。

10、下列詞語中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1分)A、繾綣(quǎn)、粗獷(guǎng)、一剎那(shà)、緘口不語(jiān),B、自詡(xǔ)、熾熱(chì)、白皚皚(ái)、載歌載舞(zài),C、攻訐(jié)、骸骨(hé)、發橫財(hèng)、玲瓏剔透(tī),D、給予(jǐ)、殷紅(yān)、汗涔涔(cén)、養尊處優(chù)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B解析A:一剎那cha四聲C:骸骨háiD:養尊處優chǔ

11、下列各句中加“【】”的熟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1分)A、明明是犯了錯誤,他卻竭力向別人訴說不是他干的,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B、任何人都應該積極進取,不能滿足已有的成績,要有【這山望著那山高】的進取精神。C、組織上與他談話以后,他不但不接受批評,反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歧路上越滑越遠。D、這個盜竊團隊的頭子無論怎樣恪守【真金不怕火煉】的信條,也還是交待出了犯罪事實。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A解析A比喻本想掩蓋真相反而暴露了真相;B比喻不滿意自己的環境、工作,老覺得別的環境、別的工作好;C比喻在學問、成績方面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但是仍舊繼續學習,爭取更大的進步;D比喻意志堅定的人、正確的事物,經得起任何考驗。

12、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兩句采用的抒情方式是()

(1分)A、直抒胸臆B、借景抒情C、借典故抒情D、借議論抒情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B解析“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山路曲折已不見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馬蹄印跡。抒寫塞外送別、軍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離愁別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傷感,而是充滿奇思異想,浪漫的理想和壯逸的情懷,使人覺得塞外風雪似乎也變成了可玩味欣賞的對象。也傳達了詩人因友人歸京而產生的依依不舍的無限惆悵之情。

13、材料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押,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下列句子中,屬于賓語前置句的一句是()。(1分)A、求!無乃爾是過與B、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C、虎兕出于押,龜玉毀于櫝中D、季氏將有事于顓臾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A解析A項是賓語前置句,B項是省略句,C、D項是狀語后置句。

14、下列各句中括號里字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1分)A、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則(與)一生彘肩/無乃爾是過(與)C、師不必賢(于)弟子/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D、家祭無忘告(乃)翁/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C解析A項,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的人;B項,動詞,給予、授予/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反問;C項,放形容詞后,表示比較,比;D項,代詞,你的/表判斷,是、就是。

15、材料游褒禪山記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下列句中,括號中的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1分)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D、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C解析A項,“十一”,古義:十分之一;今義:數詞。B項,“所以”,古義:……的緣由;今義:因果關聯詞。C項,“往往”,時常,每每。D項,“非常”,古義:不同尋常;今義:程度副詞。

16、下列關于作家、作品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1分)A、宗璞的散文《紫藤蘿瀑布》和冰心的散文《談生命》,都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獨特體驗。B、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的《醉翁亭記》表達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C、從表達方式的角度,詩歌可以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北朝民歌《木蘭詩》和唐代詩人杜甫的《石壕吏》都是敘事詩,D、吳敬梓的《范進中舉》、契訶夫的《變色龍》均使用夸張、對比等諷刺小說常用的方法,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B解析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表達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醉翁亭記》的作者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

17、下列名句,書寫正確的選項是()

(1分)A、無邊落木瀟瀟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故。(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C、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逐謂余以善淫。(屈原《離騷》)D、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D解析此題考查識記詩句中重點詞語的字形的能力。A項,“瀟瀟”應寫為“蕭蕭”。B項,“故”應寫為“顧”。C項,“謠逐”應寫為“謠諑”。故選D

18、下列句子中運用的修辭方法判斷完全正確的一項是()①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②他總是微笑起來,并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③挪威國旗耀武揚威,洋洋得意地在這被人類沖破的堡壘上獵獵作響。④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1分)A、①夸張②反復③比喻④比喻B、①比喻②反復③擬人④排比C、①比喻②夸張③擬人④排比D、①夸張②夸張③比喻④比喻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B解析先判斷四句修辭方法,再看選項,用排除法。①句不是夸張,排除AD,②句也不是夸張,排除C。考點:修辭手法判斷點評:本題不難,采用排除法即可選出答案。修辭手法,是語言的潤滑劑,是語言調色板,恰當地使用修辭,能使語言富有韻味,使文章平添美感。

19、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確的一句是()

(1分)A、這個精致的燈籠將作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賓的禮品贈送給他。B、他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偷偷地把這筆錢分別存入了兩家銀行。C、這次考試不難,但由于他準備得不夠充分,差點兒就沒及格。D、局長囑咐幾個學校的領導,新學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C解析A項中“作為嘉賓的禮品”既可理解為送給嘉賓的禮品,也可理解為嘉賓送人的禮品;這樣,句中"”他”既可能是嘉賓,也可能是別人。B項中“和”當連詞講時,原句可理解為他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兩個人,自己一人去做某事;“和”當介詞講時,意思是他背著總經理,跟副總經理一起去干某事C項的“差點兒就沒及格"意思是及格了。D項中“幾個學校的領導"有歧義,“幾個"可以理解為修飾"學校”,也可理解為修飾“領導”,修改時可換用有關量詞,分別用“所""位"等表示修飾“學校"或“領導”。故選:C。

20、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1分)A、搓捻、姊妹、美不勝收、粘輕怕重B、祈禱、訣別、不求甚解、神采奕奕C、爛漫、絮叨、大像逕庭、油然而生D、憔粹、倜儻、桀驁不馴、巍然不動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B解析A拈輕怕重C大相徑庭D憔悴

21、下列對文學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1分)A、清代小說家曹雪芹創作的《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B、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C、《勸學》一文出自《荀子》,《荀子》一書為戰國末期思想家荀況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D、韓愈(768—824),字退之,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反對者,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D解析“反對者”錯,應為“倡導者”。

22、依次填入下面括號里正確的一組詞語是()

我愛昆侖。多少個歲月,是她()了我的情操,()了我的情感。她的高大,()了我的意志;她的坦蕩,()了我的胸懷;她的嚴寒,()了我的智慧;她的神秘,()了我的求知欲。

(1分)A、陶冶培養磨煉擴充啟迪激發B、陶冶豐富磨煉舒展啟迪激發C、培養豐富鍛煉舒展升華觸發D、培養充實砥礪伸展啟發觸發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B解析多少個歲月,是她(陶冶)了我的情操,(豐富)我的情感。她的高大,(磨練)了我的意志;她的坦蕩,(舒展)了我的胸懷;她的嚴寒,(啟迪)了我的智慧;她的神秘,(激發)了我的求知欲。

23、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斷句的一項是()。(1分)A、神仙之說,所謂為蛇畫足B、夫天者,人之始也C、然是說也,余尤疑之D、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C解析A項為無標志判斷句;B項,“者……也”表判斷;C項不是判斷句;D項,“……也”表判斷。

24、下列詩句中的內容不屬于詠秋的一項是

(1分)A、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B、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C、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D、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B解析B是春天,是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A是杜甫的《登高》C是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D是王維的《山居秋暝》

25、下列對破折號的作用解釋不正確的是()

(1分)A、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意思轉折)B、我把一切應用的東西當做藝術,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品——就是小屋。(解釋說明)C、火車“嗚——”的一聲疾馳而過。(聲音的延長)D、“好香的飯菜——聽到風聲了嗎?”(話題轉換)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A解析A中破折號表示解釋、說明。

26、下列句子中括號里的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1分)A、我國目前對美國心理畫像方面的了解,包括學術研究、最新進展等,恐怕只能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內容仍沉在水面以下。B、我開始還是不太理解,心想為什么解放軍子弟兵可以為保衛人民群眾利益在前線同敵人(火并),而受他們保護的老百姓卻不能在必要時作些犧牲救護子弟兵呢?C、《小燕子》這首歌從小唱到老,從老唱到小,越唱越年輕,越唱越快活,越唱越美麗,越唱越(膾炙)。D、針對在期末考試中出現的作弊現象,學校發出了《(對于)考試作弊學生處理意見的通告》。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A解析A“冰山一角”用來比喻一個非常大的、有價值的事物顯露出的一小部分。B“火并"意為“與同伙決裂、自相殘殺或吞并”。C“膾炙”意為“美味佳肴”,若用“膾炙人口”則恰當。D應用“對”,“對”和“對于”在很多場合都可以通用,但由于“對”比“對于”的動作性強,當“對”引進動作行為的方向、目標或含有“對待”"的意味時,它不能換成“對于”。

27、材料張綱少明經學,雖為公子,而厲布衣之節,舉孝廉不就,司徒辟為侍御史。時順帝委縱宦官,有識危心。綱常慨然嘆曰:“穢惡滿朝,不能奮身出命掃國家之難,雖生,吾不愿也。”漢安元年,選遣八使徇行風俗,皆耆儒知名,多歷顯位,唯綱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綱獨埋其車輪于洛陽都亭,曰:“豺狼當路,安問狐貍!”帝雖知綱言直,終不忍用。時,廣陵賊張嬰等眾數萬人,殺刺史、二千石,寇亂揚、徐間,積十余年,朝廷不能討。以綱為廣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馬,綱獨請單車之職。既到,乃將吏卒十余人,徑造嬰壘,以慰安之,求得與長老相見,申示國恩。嬰初大驚,既見綱誠信,乃出拜謁。綱延臵上坐,問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貪暴,故致公等懷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為之者又非義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祿相榮,不愿以刑罰相加,今誠轉禍為福之時也。若聞義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豈不危乎?若不料強弱,非明也;充善取惡,非智也;去順效逆4,非忠也;身絕血嗣,非孝也;背正從邪,非直也;見義不為,非勇也;六者成敗之幾,利害所從,公其深計之。”嬰深感悟,明日,將所部萬余人與妻子面縛歸降。綱乃單車入嬰壘,散遣部眾,任從所之;子弟欲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悅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綱,而嬰等上書乞留,乃許之。綱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攜,詣府赴哀者不可勝數。張嬰等五百余人制服行喪,負土成墳。(《后漢書·張綱傳》)

張綱單騎詣賊壘,諭張嬰而降之,言弭盜者侈為美談。然綱卒未幾,嬰復據郡以反,綱何嘗能弭東南之盜哉!民行為盜,無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順之交,翱翔而終思矯翮;抑且寵而榮之,望其悔過自懲而不萌異志,豈能得哉?張綱者,以緩一時之禍,而不暇為國謀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讀通鑒論》)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1分)A、張綱年輕時就通曉經學,雖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卻磨礪布衣的節操,被舉孝廉,他卻不赴命,后來被任命為侍御史。B、當時順帝縱容宦官,張綱為國家命運擔心,卻因出言不遜,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讓皇帝很不高興,于是得不到重用。C、廣陵寇亂積十多年,朝廷派張綱任太守平息寇亂。他不像前任那樣多求兵馬,而是單車徑至賊營,分析利弊,曉以情理,結果張嬰等萬人歸降,廣陵安定。D、張綱在廣陵任職只有一年,卻深得百姓愛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張嬰等人還穿著喪服,背土筑墳。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B解析得不到重用不是得罪高官耆儒而使皇帝不高興。

28、下列詩句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1分)A、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B、羽扇倫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C、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D、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情。正確答案選項:參考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了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本考點包括兩個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謂“名言”,是指那些廣泛流傳的詩文、格言警句之類;所謂“名篇”,是指在人們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為教材中要求背誦的篇目“常見的”是為考生備考限定一個大致范圍,意思是所要考的內容并不是漫無邊際的,而是日常的閱讀和寫作活動中常會遇到的,如中學課本所規定的背誦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本題采用選擇題的方式進行考查,考生要關注重點字詞。A項,“浪濤盡”的“濤”應為“淘”;B項,“羽扇倫巾”的“倫”應為“綸”;D項,“也無風雨也無情”的“情”應為“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