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講明清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考試說明考查角度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1.(2017·課標全國Ⅱ,27)明朝宦官參政及專制主義的強化2.(2016·課標全國Ⅰ,27)明代地方行政管理體制的變化3.(2014·課標全國Ⅱ,27)明代內閣制4.(2013·課標全國Ⅱ,41)從建筑和政治關系的角度進行中英比較考點一明朝內閣制的建立1.廢丞相(1)原因:宰相權重。(2)概況:明太祖下令革除中書省和丞相,由六部尚書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3)影響:全國軍政大權集于皇帝一身,君主專制達到新的高度。2.建立內閣制(1)過程eq\b\lc\{(\a\vs4\al\co1(①明太祖仿宋制,設立殿閣大學士等作為顧問機構。,②明成祖選拔翰林院的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重務,,內閣制度正式確立。,③隨著閣臣的官秩不斷提高,逐步取得了票擬權。))(2)地位:始終是一個由皇帝的顧問班子派生的內侍機構。(3)影響:加強了君主專制,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教材補充『社會現象』明代宦官專權洪武初年,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記,不得干預政事,對宦官控制很嚴。朱棣因奪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視他們為親信,設東廠,由宦官主持。宦官開始取得出使、專征、分鎮等大權,為后來的宦官專政提供了條件。宦官專權是明朝國家結構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特色,是皇帝極端專制主義的強化帶來的皇權本身的異化。『史論觀點』內閣的地位內閣只是皇帝的私人辦公廳,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內閣學士也只是皇帝的內廷秘書,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職,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變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領袖。——錢穆《中國傳統政治》考點二清朝軍機處的設置1.目的:便于對西北前線事務的處理。2.職責(1)設立之初專門處理有關前線的奏報和詔令。(2)不久,擴大到處理全國的其他事務。(3)軍機大臣必須秉承皇帝意旨行事。3.特點(1)軍機大臣多屬臨時性。(2)軍機大臣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3)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4.影響(1)使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加強。(2)統一多民族國家也得到鞏固與發展。教材補充『歷史概念』密折制度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備于雍正時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許和鼓勵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員,直接向皇帝遞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兩個,一是使得朝政進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權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員,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史論觀點』軍機處的作用軍機處實現了從“君主專政”向“大臣行政”、從“直接的帝國個人專制”向“君臣聯合行政”的轉變,這種變化令清政權在“中年”時走向昌盛,并最終延長了其壽命。——美國漢學家白彬菊[巧學妙用]【輕巧識記】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可歸納為“一廢、二設、走極端”【漫畫說史】丞相與內閣首輔★秦朝設立的丞相一直是法定的中央官職,而明代的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機關。二者都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重要機構。丞相是百官之首,參與決策,“位高而權重”,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內閣屬于皇帝的內侍機構,僅備顧問,沒有決策權,對皇權無制約力。【知識拓展】軍機處的特點考法1史料主旨類——明朝中樞權力體系的形成與制衡【考題1】(2017·課標全國Ⅱ,27)明初朱元璋嚴禁宦官讀書識字,但中后期宦官讀書識字逐漸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針對性地編纂適合宦官學習的讀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樞決策過程發生異變B.皇帝權力日趨衰落C.內閣議政功能已經喪失D.宦官掌握決策權力答案A『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以明朝中后期宦官教育為切入點,考查學科素養之歷史解釋。★抓關鍵從“嚴禁宦官讀書識字”到“宦官讀書識字逐漸制度化”。★清誤區本題屬于推理型選擇題,難度一般。考生對明朝后期皇帝重用宦官的動機認識不清,皇帝重用宦官參政是為了牽制內閣,說明內閣議政功能并沒有喪失。『eq\a\vs4\al(史論鏈接)』明朝內閣制度的鮮明特點(1)體系完整,模式固定,但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2)內閣與皇權矛盾重重,始終屈服在皇權的重壓下。(3)內閣受制于司禮監。(4)內閣與六部經常互爭雄長,矛盾重重。考法2史論闡述類——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考題2】(2012·課標全國,29)梁啟超在論述中國古代專制政治發展時說:“專制權稍薄弱,則有分裂,有分裂則有力征,有力征則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則專制權高一度,愈積愈進。”從中國古代歷史整體來看,這一論述中可以確認的是()A.君主專制是維系統一的主要條件B.分裂動蕩是專制權力產生的前提C.專制程度隨著歷史進程而不斷加強D.武力奪取政權是專制制度的基礎答案C『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從古代專制政治發展的歷程角度考查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抓關鍵“專制權稍薄弱,則有分裂,有分裂則有力征,有力征則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則專制權高一度,愈積愈進。”說明專制權力的不斷加強。★清誤區本題屬于文字史料論證型選擇題,難度較大。考生易混淆材料中分裂動蕩與專制權力加強二者之間的關系,并非如B項中所述的“前提”關系。『eq\a\vs4\al(史論鏈接)』軍機處設立的特點(1)從建制來看,并不屬于國家機關,設置非常簡單。(2)從官制來看,體制特殊,有官無吏,其官制也頗為簡練,沒有實際定員,都由皇帝根據實際需要隨時增減。(3)從職掌來看,作為中樞機構,自創建之后,便贊襄軍國機要。(4)從軍機處與內閣的區別來看,作為清朝輔政機關,雙軌制的內閣與軍機處發揮各自的作用。考法3史料主題類——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加強及影響史料一由于君主制是一個權力封閉系統,不允許人民享有參加國家管理的權利,其結果是民眾對國家政治的隔膜與漠不關心。兩千余年來中國民眾“只知有家不知有國”的悲劇,正是皇權專制下的權力壟斷所造就的必然結果;而要維護“家天下”之下的一盤散沙,只能依靠更加強化的暴力——武力上的殘酷鎮壓和思想上的嚴酷鉗制,從而使政治更加黑暗,統治更加殘暴與血腥。中國皇權專制從秦朝至明、清一路變得愈加嚴酷、畸形——文字獄的日漸強化是其表現之一。史料二中國的專制主義……用自己的鎖鏈武裝了自己,而變得更為兇暴。因此,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它的原則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沒有這么遼闊,政府的專制的精神也許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況正好相反。——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eq\a\vs4\al(讀史用史)』(1)史料一認為是中國古代君主制阻礙了社會文明的發展。根據史料一,歸納古代君主專制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消極影響。(9分)提示人民沒有參加國家管理的權力;缺乏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易導致暴政和思想文化專制。(2)史料二中孟德斯鳩認為中國是一個專制國家,充滿兇暴、恐怖。結合明清史實說明史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況正好相反”?對此你如何評價?(16分)提示明朝廢除丞相,設置內閣,專制皇權發展到新高度;清朝設置軍機處,專制皇權發展到頂峰。明清之際專制皇權的不斷強化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穩定社會秩序,提高決策效率;但皇權的極度膨脹,又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最終導致中國落后于西方。『eq\a\vs4\al(方法突破)』“段中分層”和“分層作答”是突破高考第41題的重要方法。一方面閱讀過程要注意對史料進行分層,重點注意史料中的句號、分號、省略號;另一方面要總體把握,分層作答。不分層次難以深入分析,答案要點往往不全。如解答第(1)問的第一小問,可根據標點符號劃分為三個層次;第(2)問的第二小問,評價明清君主專制強化應一分為二,從積極與消極兩個層次去分析。『eq\a\vs4\al(史論鏈接)』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強化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①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既繼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②內容詳盡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監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個方面。③以強化君權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體現在廢除丞相、軍機處的設置和文字獄的嚴酷等方面。④體現了時代特征。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并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2)影響①積極影響: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安定;有利于經濟文化發展和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證。②消極影響:絕對的君主專制,助長了官場因循守舊之風,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實行文化專制,鉗制了思想,阻礙了科學發展;束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和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考法4開放探究類——中國古代官僚政治的評價史料錢穆認為,中國過去的政治縱要說它是專制,也不能不認為還是一種比較合理的開明的專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來決定一切的。按照他的敘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組織則更較漢代進步,它影響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設。體制、觀念上的進步不僅體現在此,更是有把政權開放給全國各地,不斷獎勵知識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亞南則認為是完全的君主專制。他指出,中國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經濟基礎上的專制政治的產物。——毛凱賢《中國官僚政治的歷史評價:錢穆與王亞南的分歧》『eq\a\vs4\al(讀史用史)』史料主要闡述了錢穆與王亞南對古代中國官僚政治的認識。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二人的觀點加以論述。(12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提示論點方面論據方面論證方面錢穆認為中國古代政治是一種開明的專制,政務不全由皇帝一人意志決定①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視朝議,強調相互配合;②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強調分工明確,權責清晰;③隋唐時期施行科舉制,把任命官吏和選拔人才結合起來表述成文;層次分明;史論結合;邏輯嚴密;只列舉制度,沒有闡釋不得分王亞南認為中國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專制政治①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全國政務都由皇帝決斷;②清朝設立軍機處,將軍政大權完全集中皇帝手中『eq\a\vs4\al(方法突破)』☆某重點中學考生答題示例本題屬于觀點評論(析)類試題,歷史觀點是人們對客觀對象的主觀評價,可能與客觀歷史存在某些不符,需對此進行再“評論”。(1)審明觀點:開明君主專制與絕對君主專制兩種不同觀點,如上述考生闡述觀點明確。(2)鏈接史實: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制度,著眼于中央權力的決策問題。(3)敲定思路:觀點1主要從對皇帝決策權力的制約方面思考,如考生論證的朝議制度、三省六部制,但沒有涉及到官吏的選拔與任命問題。觀點2主要從皇權的不斷加強和專斷方面思考,如考生對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論述較為充分。『eq\a\vs4\al(史論鏈接)』古代中國官僚政治的形成及表征1.形成:春秋戰國時期萌芽,秦漢正式成型,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食祿官僚代替世卿世祿。此后,在兩稅制和科舉制的支持下,官僚政治不斷鞏固和發展,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根本的政治制度。2.表征(1)以小農經濟、儒家思想、兩稅制和科舉制為支撐。小農經濟、儒家思想分別是古代中國官僚政治的經濟和思想支撐;兩稅制和科舉制是支持官僚政治高度發展的兩大杠桿。(2)聽命于專制皇權。官僚政治是專制皇權實施統治的工具,是專制制度的副產品和補充物。(3)人治是官僚政治固有的基本特征和規律。官僚政治下,各級官僚只對君主負責,無需對人民負責。(4)官僚政治是特權政治。官僚政治下的各級官僚,是其自身特殊利益的封建剝削者。(5)中國官僚政治具有延續性、包容性和貫徹性。(6)中國官僚政治具有極強的“親和力”。中國兩千余年的一部官僚政治史,充分展現了官僚政治的“政治化親和力”的作用。
學科素養3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開明性命題專家史論中國自秦以來的古代政治并不僅僅只有君主專制,并不能僅用“黑暗專制”四字來抹殺,在古代君主專制制度下還存在著很大的空間,這就是古代的政治中的開明性。1.相權制約下君主專制統治的開明皇帝是國家的元首,象征國家統一。宰相是政府領袖。皇帝實際上不能管理全國的一切事,便要宰相來協助管理,即宰相負政治上的一切實際責任。這一種君主專制制度下的開明,最明顯體現的是在唐朝。2.諫議制度下君主專制統治的開明在中國古代政府官職中,監察皇帝的官叫做諫官。在漢代,諫官有諫議大夫之屬。諫議大夫的職責是追隨皇帝,專門在皇帝身邊諫諍和諷議皇帝的言行……因此在這種諫議制度之下,皇帝是不可為所欲為的。如果皇帝想要做臣民眼中的明君,對這些意見是不可不理會。3.中國古代選官任官制度中體現的開明在中國的選官制度下,選官任官的權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據一定的客觀標準,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這便是君主專制統治下的開明。……無論是漢代的察舉制,還是后來的九品中正制,其標準都是依據地方輿論和公共意見,而不是皇帝個人的意志,這就體現出一種開明性。4.儒家思想廣泛影響下君主專制統治中的開明民本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歷代君主統治的基本治國方略。國以民為本,君以安民為道,治國應愛民、重民、保民、足民、富民,這是君主實施“德治”和“仁政”的核心政治訴求。如輕徭薄賦、抑制土地兼并、改革賦稅土地制度,放松對人口的控制、興修水利等等。這種重視民意,以民為本的統治應該是君主專制下開明統治的最好體現。——《論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下的開明性》『素養解讀』史料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開明性”的歷史認識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中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歷史解釋”是指以史實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新考綱中將其細化為“能力目標”的層級上。具體要求如下:(1)辨別歷史事實和歷史敘述歷史事實是指曾經真實發生的事件。它不能等同于史書記載的歷史,因為歷史在統治者的影響下有可能出現偽史,使人們不能真實、全面的了解歷史事件。歷史敘述是對于歷史真實事件的描述、記錄。(2)理解歷史敘述和歷史結論“歷史結論”是在對歷史現象的理性認識和基本判斷基礎上形成的最終論斷,是人的一種主觀認識。(3)說明歷史現象與歷史觀點“歷史現象”是指歷史表象,是客觀存在的歷史。“歷史觀點”是指某人或者某類人對歷史的一些看法等,也屬于人的主觀認識。(4)(在比較中)發現歷史問題,論證歷史問題,獨立提出觀點。『考題例證』(2018·廣西桂林模擬)伏爾泰盡力稱贊中國的開明君主制。他認為,中國的君主制度不是獨裁。他給“獨裁”下了一個定義:“君主可以不遵循一定形式,只憑個人意志,毫無理由地剝奪臣民的財產或生命而不觸犯法律。”下列史實不能佐證此觀點的是()A.皇帝所下的敕令,必須加蓋“中書門下”印才是合法的B.選官任官標準由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來共同完成C.重視民意,以民為本成為君主治國的核心D.皇帝金口玉言,具有超越法律的屬性解析君主也要按照一定的法理、傳統政治理念實行統治,而不能完全憑借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從加蓋“中書門下”印、不以皇帝個人意志為選官標準到重視民意都體現了古代皇帝的開明性,A、B、C三項符合題中觀點。D項皇帝意志超越法律明顯錯誤,故符合題意。答案D『命題突破』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不可只用“黑暗專制”四字一筆抹殺的。在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統治之下存在著開明性。從中國古代政府的組織和職權分配制度、選官任官的制度等制度的設置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政治在君主專制下有明顯的開明性,即君主也要按照一定的法理、傳統政治理念實行統治,而不能完全憑借自己的意志去行事。除去制度設置的保障,儒家思想中的政治思想和其對君主的道德修養的要求也一定程度制約君主不能實行絕對的獨裁專制,而要在統治中注重民意,在專制下實行一定程度的開明統治。(時間:45分鐘分值:85分)一、選擇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17·全國名校聯盟聯考)清順治皇帝說:“爾等(內閣大學士)職司票擬,一應章奏有成規者,爾等不過照例擬旨,凡有改正者,皆朕親裁。”這說明()A.軍機處分割了內閣權力B.內閣的票擬權被剝奪C.內閣制約著皇權的濫用D.內閣權力受到了限制解析軍機處始設于雍正皇帝時期,故A項錯誤;內閣享有票擬權,故B項錯誤;內閣作為皇帝的內侍機構,為專制皇權服務,故C項錯誤;據材料“皆朕親裁”可知內閣權力受到了皇權限制,故D項正確。答案D2.(2018·江西重點中學聯考)《清史稿》:“任軍機者,自親王外,其領袖者必大學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這表明()A.軍機大臣位高權重 B.內閣學士的地位尊崇C.軍機處控制了內閣 D.軍機與內閣相互牽制解析軍機大臣位高權重說法錯誤,故A項錯誤;據材料“其領袖者必大學士”可知重用內閣大學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可知是地位尊崇,故B項正確;材料未提內閣,故C項錯誤;材料也未體現軍機處與內閣相互牽制,故D項錯誤。答案B3.(2018·遼寧大連調研)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寫道“時年24歲的萬歷皇帝,一方面依賴內閣,另一方面又以司禮監太監加以牽制,后來創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荒誕奇跡”。這反映了()A.專制皇權空前加強 B.皇帝與司禮監關系密切C.中央集權大大加強 D.內閣與司禮監互相牽制解析材料反映皇帝利用內閣和司禮監互相牽制,不用上朝即可控制朝政,故反映出皇權空前加強,故A項正確。皇帝與司禮監關系密切,體現不出“時年24歲的萬歷皇帝,一方面依賴內閣,另一方面又以司禮監太監加以牽制”,故B項錯誤;中央集權是指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材料沒有體現,故C項錯誤;內閣與司禮監互相牽制是材料內容,但不能體現出材料現象的本質,故D項錯誤。答案A4.(2017·湖南考前演練)明嘉靖時胡世寧曾上疏說: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內閣首輔的地位開始突出,倍受大臣們的尊崇,稱其為首相,內閣中的其他成員也多為首輔舉薦,他們事事附和首輔,不敢有什么意見。材料中的現象()A.反映了中樞體制出現創新B.是君主專制加強的結果C.說明內閣首輔取得決策權D.表明權力制衡已被打破解析明代時期設置內閣,廢除丞相,本身即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結果,首輔的權力來自于皇權,其地位與皇帝的信任有關,故B項正確。“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內閣首輔的地位開始突出”可見內閣體制沒有新的變化,故A項錯誤;“內閣首輔”能夠參與決策取決于皇帝的信任與授權,隨時可能收回,故C項錯誤;“首輔雖然對大臣有一定的影響,但其權力來源于君主,是君主權力加強的表現形式,故D項錯誤。答案B5.(2017·四川瀘州診斷)清朝數次進行撰修全國性地圖、地志的工作。康熙《皇輿全覽圖》和乾隆《乾隆內府輿圖》,是我國古代水平最高的實測地圖。從康熙到嘉慶前后三次修訂《大清一統志》,是我國古代最完善的一部全國地理志。這一做法()A.有利于形成全國統一市場B.加強了專制國家體制C.標志地理測量技術的成熟D.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解析完善地理志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了解和管控,從而強化中央集權,故D項正確。統一國家建立就有利于建立統一市場,故A項錯誤;強化專制主要適用于皇帝權力與中央官員權力及機構之間的關系,而非地理志的完善,故B項錯誤;材料中并未提出地理測量技術成熟的具體標準,故C項錯誤。答案D6.(2017·湖南衡陽三模)明初規定“凡內外管屬衙門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須從卑回避”,吏部選任官員“南北更調,定為常例”;改御史臺為都察院,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加重其職權;后又設六科給事中,使之成為另一套獨立的監察體系。由此可見,明代監察制度()A.利于政治風清氣正 B.防止了官員的腐敗C.開始形成獨立體系 D.推動人才選拔公正解析“凡內外管屬衙門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須從卑回避”“南北更調,定為常例”這些規定有利于形成清廉的風氣,故A項正確;在封建君主專制之下,無法完全防止官員的腐敗,故B項錯誤;“成為另一套獨立的監察體系”可見在此之前已經有獨立的監察體系,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提到人才選拔制度,故D項錯誤。答案A7.(2018·河北保定調研)兩漢時期皇帝曾把外戚作為輔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漢初期的呂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鳳。但明中期以后,選后妃、駙馬卻有意選寒徽之家。這一變化()A.反映了皇權專制的不斷強化B.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臺C.與明朝丞相制度的廢除有關D.杜絕了外戚與朝廷官員的勾結解析根據題意,從兩漢依靠外戚到明代任用寒門,體現了明朝君主專制的加強,故A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外戚并未淡出政治舞臺,故B項錯誤;明朝廢除丞相制度是君主專制加強的表現,故C項錯誤;D項表述中“杜絕”太過絕對,故D項錯誤。答案A8.(2018·河北保定調研)乾隆朝入值軍機大臣大多為六至七員,嘉慶朝則以四至五員為常。乾隆朝,軍機章京的選任范圍是內閣及各部院衙門司員。嘉慶時,不但確定了軍機章京的員額,而且皇帝開始直接插手軍機章京的選任。這反映了清朝軍機處()A.人員構成復雜 B.日益完善,備受重視C.其官員隨時增減 D.大臣的職責不夠明朗解析據材料“乾隆朝入值軍機大臣大多為六至七員”、“嘉慶時,不但確定了軍機章京的員額,而且皇帝開始直接插手軍機章京的選任”得出軍機處的發展日益完善、備受重視,故B項正確。據材料“軍機章京的選任范圍是內閣及各部院衙門司員”,故A項錯誤;材料“嘉慶時,不但確定了軍機章京的員額”并未說明官員隨時增減,故C項錯誤;根據題目中“皇帝開始直接插手軍機章京的選任”強調的是君主對軍機處的控制權限的不斷增強,并未牽涉大臣的職責不夠明朗的問題,故D項錯誤。答案B9.(2018·廣東茂名檢測)王昶在《軍機處題名記》所載,“內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門提督、內務府太監之敬事房,外則十八省及邊疆將軍、辦事大臣,迄于屬國,有事無不綜匯”。材料表明軍機處()A.具有較高的行政效率 B.是國家重要的監察機構C.是權力最大的決策機構 D.是國家重要的軍政部門解析A項在材料無體現,故A項錯誤;軍機處不是監察機構,B項在材料無體現,故B項錯誤;材料“有事無不綜匯”不能說明軍機處就是權力最大的決策機構,軍機處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是皇帝的私人秘書處,故C項錯誤;據材料可得軍機處總攬全國軍、政大權,是國家重要的軍政部門,故D項正確。答案D10.(2018·山西孝義模擬)從康熙帝開始,官員將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給皇帝,皇帝朱批后發回,這樣既快又保密。康熙時只有百余官員有密奏權,雍正時擴大到1200余人。這反映了清朝()A.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強化B.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C.對官員的監察和控制加強D.中央到地方行政機構完善解析據材料“康熙時只有百余官員有密奏權,雍正時擴大到1200余人”可知,清朝時期封建君主對地方的監控和管理日益細密和嚴苛,這必然有利于專制皇權的進一步加強,故A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涉及地方的權力調整,而且這些官員也未必都是地方的封疆大吏,故B項錯誤;密奏是一種秘密的奏報方式,并不等同監察機構,故C項錯誤;密奏權的推行,并不利于而且也不等于地方行政機構的完善,故D項錯誤。答案A11.(2018·廣東汕頭模擬)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與總督、巡撫這一級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統轄關系,后來總督、巡撫的屬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遞奏折的權利。這一改變()A.遏制了地方官僚腐敗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 D.擴大了地方行政權限解析材料并未反映官僚的腐敗現象,故A項錯誤;材料中說明的是中央對地方官吏的管理,不能體現出行政效率的提高,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皇帝對地方的管理由總督、巡撫到地方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遞奏折的權利,說明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故C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擴大了地方行政權限,故D項錯誤。答案C12.(2017·河北衡水中學猜題卷)明代以后不再設置宰相的官職,實際上執行宰相之職的是殿閣大學士。而明清時期,大多皇帝對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從一般,言語粗暴。這說明()A.內閣大學士是名副其實的宰相B.明清的君主專制獨裁程度極高C.內閣權力不來源于皇帝D.明清所有君主親自批閱所有奏折解析據材料可知,明代以后不再設置宰相的官職,是加強君主專制的體現,而明清時期,大多皇帝對臣下上奏的批答都像命令仆從一般,言語粗暴,更能說明明清的君主專制獨裁程度極高,故B項正確。內閣大學士有宰相之名而無宰相之實,故A項錯誤;內閣權力的大小完全取決于皇帝給予他們多少權力,故C項錯誤;明清所有君主親自批閱所有奏折過于絕對,故D項錯誤。答案B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018·山東淄博調研)(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規模的都城營建活動對關中地區的森林造成了毀滅性破壞,而且隨著關中地區人口的大幅度增長,人口與環境的關系日益緊張。農業生產的過度開發,加劇了關中地區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造成了農業經濟的停滯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說,因長安糧食供應困難,而洛陽有運河,運輸方便,故建為東都。自唐高宗時到玄宗開元二十四年間,皇帝均住在洛陽。五代時期,除后唐都洛陽外,其他朝代均都開封。宋太祖趙匡胤建都非在洛陽、長安,而在河南開封。北宋大權集中于中央政府,鑒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鑒于長安離江淮太遠,洛陽雖較佳,但開封更好,故建都于開封。——摘編自全漢羿《中國社會經濟通史》等材料二朱元璋定都南京,為中國統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個皇帝。居于長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險固,氣象十分雄偉。但是,北方邊疆的防御問題,北方元朝殘余勢力的存在等,都關系著國家的安全,南京遠離要防,不便用兵,對北方的控制鞭長莫及。朱元璋曾有遷都的意向,但終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對政治中心脫離軍事中心的危害很有體會,成功地遷都北京。北京雖然遠離全國經濟最發達的江南地區,但有京杭大運河連接江南經濟中心,還可以通過海運從東南補給京師。明朝對國都的選址問題,爭論一直非常激烈。——摘編自李傳永《論中國歷代都城之變遷》(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變遷的主要特征并簡析其原因。(13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述朱棣遷都北京。(12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特征,從時間唐朝至北宋,從長安到洛陽到開封得出:由西向東轉移(由關中到中原地區轉移);都城多在北方;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軍事中心盡可能保持一致;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關中地區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造成了農業經濟的停滯甚至衰退”得出關中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糧食短缺;據材料“因長安糧食供應困難,而洛陽有運河,運輸方便……北宋大權集中于中央政府,鑒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鑒于長安離江淮太遠,洛陽雖較佳,但開封更好”得出大運河的開通,洛陽、開封地理位置優越;江南經濟發展,經濟重心的南移;戰亂和民族關系的影響。第(2)問可以從背景、影響和認識進行,其中背景,據材料中“北方邊疆的防御問題”,“對政治中心脫離軍事中心的危害很有體會,但有京杭大運河連接江南經濟中心,還可以通過海運從東南補給京師”得出歷史上統一政權的都城多在北方;元朝殘余勢力存在,南京遠離要防;意在加強北方邊疆的防御。影響,加強了北方地區的軍事力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租車公司車隊管理辦法
- 美國生豬屠宰管理辦法
- 航空人員情緒管理辦法
- 藥品直播注冊管理辦法
- 藥品進口管理辦法疫苗
- 藥師聘用登記管理辦法
- 西安城市租賃管理辦法
- 西安用水用電管理辦法
- 西昌小區管理辦法規定
- 西藏配飾庫存管理辦法
- 2025年鄉村全科助理醫師助理醫師資格證考試必刷題庫(500題)
- 景區抽成合同協議
- 網絡安全知識手冊
- 鐵路公司質量管理制度
- 物業公司接管公寓樓項目工作時間倒推計劃表(T日為入駐日)
- DB1304T 500-2025民用水表、電能表、燃氣表計量糾紛處理規范
- 湖南省長沙市寧鄉市2025年五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統考試題含答案
- 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題(含答案)
- 軟件質量保證措施及案例
- 粉塵防爆培訓教育
- 勞務派遣許可申請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