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體溫調節講解_第1頁
第二節體溫調節講解_第2頁
第二節體溫調節講解_第3頁
第二節體溫調節講解_第4頁
第二節體溫調節講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節體溫調節1、何為體溫?人的體溫維持恒定的意義?2、常采用的測量體溫的部位在哪?其正常值是多少?3、體溫的正常生理變動受哪些因素影響?4、在環境溫度發生改變時,人的體溫如何維持恒定?(體溫調節機制)概念:指機體深部的平均溫度,即體核溫度。意義:體溫的相對恒定是機體新陳代謝和一切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需條件。

T<22℃→心跳停止;T>43℃→酶變性而死亡;T=27℃→低溫麻醉。一、人體正常體溫及生理變動(一)正常體溫

1.肛溫:正常為36.9~37.9℃。2.口溫:約比直腸低0.2℃,為36.7~37.7℃。

3.腋溫:約比口腔低0.3℃,為36.0~37.4℃。臨床常用口溫和腋溫。測定腋溫時要注意夾緊體溫計和測量時間(約需10min)。

(二)體溫的正常變動

1.晝夜變化一般是清晨2~6時最低,下午1~6時最高,波動幅度一般不超過1℃。2.性別差異

⑴成年女子體溫平均比男子高0.3℃。⑵女子基礎體溫隨月經周期而產生周期性變動。排卵前日最低,排卵后升高

0.3~0.6℃

。3.年齡差異新生兒體溫>成年人>老年人。

4.其他

肌肉活動時,肌肉代謝明顯增強,產熱增加,癲癇病人發作后T↑;小兒哭鬧時T↑

情緒激動、精神緊張、進食等情況,都會影響體溫。全身麻醉時,會因抑制體溫調節中樞和擴張血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體溫降低

二、機體的產熱和散熱

機體能夠維持體溫相對恒定,是由于在體溫調節機制下,產熱和散熱取得相對平衡的結果。

(一)產熱過程

1.主要產熱器官:

內臟器官、骨骼肌、腦

安靜時:內臟器官,特別是肝臟

運動或勞動時:骨骼肌占90%2、產熱方式

1、基礎代謝產熱2、額外代謝產熱:細胞代謝↑的各種激素3、肌肉活動產熱:骨骼肌活動→產熱↑;寒戰→骨骼肌活動→產熱↑機體在寒冷環境中的產熱方式

(1)寒戰產熱:寒冷性肌緊張(戰栗前肌緊張)

骨骼肌緊張性增強的基礎上發生的不隨意的節律性收縮(頻率為9-11次/分)

特點:屈肌和伸肌同時收縮,不做外功,產熱量增加很高,代謝率增加4-5倍意義:有利于維持機體在寒冷環境中的體熱平衡。

(2)非寒戰產熱

---又稱代謝產熱(能量代謝的多環節)特點:褐色脂肪組織(brownfattissue)

產熱量占70%

耗氧量多。新生兒不發生戰栗部位:

腹股溝、腋窩、肩胛下區、頸部大血管周圍

(二)散熱

散熱部位主:皮膚面積大與外界接觸血流豐富有汗腺次:肺、尿、糞1、散熱方式:輻射、對流、傳導和蒸發⑴輻射散熱:指體熱以熱射線形式傳給溫度較低的周圍環境中的散熱方式。條件:體表溫度高于環境溫度影響因素

機體的有效輻射面積皮膚與環境的溫度差⑵傳導散熱:指體熱直接傳給與機體相接觸的低溫物體的散熱方式。影響因素:

溫度差、接觸面積、導熱性能臨床應用:水的比熱大,導熱性能好,用冰帽、冰袋等給高熱病人降溫。

⑶對流散熱:指體熱憑借空氣流動交換熱量的散熱方式。

影響因素:風速

當環境溫度升高到接近或等于皮膚溫度時,蒸發便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熱形式。⑷蒸發散熱:指體液的水分在皮膚和粘膜表面由液態轉化為氣態,同時帶走大量熱量的散熱方式。蒸發1g水散熱2.43kJ分不感蒸發和可感蒸發兩種形式當氣溫≥體溫時,蒸發是唯一的散熱途徑不感蒸發:又稱不顯汗。皮膚和呼吸道水分滲出而被蒸發掉,這種水分蒸發不被覺察,稱為不感蒸發。與汗腺的活動無關。

不感蒸發是持續進行的。人體不感蒸發量約1000ml/日。

∴臨床上給病人補液時應考慮到由不感蒸發丟失的體液量。

皮膚:0.6-0.8L/d呼吸:0.2-0.4L/d1L/d可感蒸發:又稱發汗,是汗腺分泌的汗液形成可見汗滴后從體表蒸發帶走熱量的一種散熱形式。受環境溫度和濕度的影響寒冷或溫暖情況:無汗液分泌或少量安靜狀態:環境溫度30℃時開始出汗,速度取決于參加活動汗腺數量和活動強度。影響因素:勞動強度、環境溫度、濕度、風速炎熱的氣候,短時間內發汗量可達1.5L/h。

溫熱性發汗精神性發汗汗腺全身絕大部分汗腺分泌(手掌、足跖除外)手掌、足跖、前額和腋窩等部位汗腺神經支配交感神經的膽堿能節后纖維腎上腺素能神經纖維刺激溫熱刺激情緒激動或精神緊張意義加強散熱,對體溫調節有重要作用。與體溫調節無關,可能與濕潤手掌和足跖,增加摩擦力有關。

2、散熱的調節:

⑴皮膚血流量的調節

⑵發汗的調節皮膚血流量:1.皮膚血管系統的特點:含豐富的血管叢以及動—靜脈吻合支,可大幅度使皮膚血流量變動。皮膚血管系統受交感縮血管神經纖維支配。2.調節過程:1.寒冷→中樞緊張性↑→血管收縮→皮膚血流量↓→皮膚溫度↓→散熱↓2.炎熱→中樞緊張性↓→血管舒張→皮膚血流量↑→皮膚溫度↑

→散熱↑三、體溫調節行為性體溫調節自主性體溫調節

自主性體溫調節:

機體在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控制下增減皮膚血液、出汗、戰栗及改變代謝率,維持產熱=散熱過程的動態平衡。行為性體溫調節:

機體在不同的溫度環境中的姿勢和行為,特別是人為了保溫或降溫所采取的措施,通過增減衣著、開電扇、空調等行為維持體溫穩定的調節。后者以前者為基礎,是對前者的補充。(一)溫度感受器1.外周溫度感受器:皮膚、粘膜、腹腔、內臟熱感受器冷感受器2.中樞溫度感受器:下丘腦、腦干網狀結構和脊髓熱敏神經元:溫度升高其放電頻率增加冷敏神經元:溫度下降其放電頻率增加(二)體溫調節中樞雖然從脊髓到大腦皮層的整個CNS中都存在調節體溫的中樞結構調節體溫的基本中樞位于下丘腦

視前區-下丘腦前部(PO/AH

)在體溫調節中起著調定點的作用(三)體溫調節機制

“調定點”學說

正常情況下,PO/AH起著調定點的作用,把體溫設定在37℃左右,此時產熱和散熱保持平衡。體溫熱敏神經元散熱>產熱體溫回到調定點體溫冷敏神經元產熱>散熱體溫回到調定點試解釋致熱源引起發熱的機制

使PO/AH上移,使產熱和散熱在新的調定點達到平衡。即只有在更高的溫度下熱敏神經元才興奮開始散熱,因此發熱開始前先出現惡寒戰栗等產熱反應,直到體溫升高到39℃才出現散熱反應。臨床上發熱的病人如何降低體溫?

降溫措施 理論依據冰袋、冰帽 增強傳導散熱電扇、通風 增強對流散熱降低室溫.減衣 增強輻射散熱酒清擦浴 增加蒸發散熱用阿司匹林 下調調定點用抗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