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0130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_第1頁
DZ0130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_第2頁
DZ0130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_第3頁
DZ0130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_第4頁
DZ0130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Z0130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篇一: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DZ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DZ0130·1~0130·13-94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1994-03-30發布1994-10-01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發布-955-DZ0130·1~0130·13-94目錄DZ013021—94總則DZ013022—94巖石礦物鑒定質量要求和檢查辦法DZ013023—94巖礦分析質量要求和檢查辦法DZ013024—94水質分析質量要求和檢查辦法DZ013025—94煤質分析質量要求和檢查辦法DZ013026—941∶5萬和1∶20萬化探樣品分析質量要求和檢查辦法DZ013027—94非金屬礦的物化性質和工藝性能試驗DZ013028—94巖土物理力學性質試驗DZ013029—94選礦冶金試驗DZ0130210—94石油地質實驗測試DZ0130211—94海洋地質實驗測試DZ0130212—94地質實驗測試樣品副樣管理DZ0130213—94巖礦分析試樣制備規程-95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DZ0130·1—94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1總則1.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本總則規定了巖石礦物鑒定,巖礦分析,水質分析,煤質分析,非金屬礦物物化性能,巖土力學性質,選冶試驗,石油、海洋實驗測試等規范中有關質量保證、樣品、測試、質量監控、質量評估、數據處理、質量審查、資料歸檔的通用原則。本總則適用于巖石礦物鑒定,巖礦分析,水質分析,煤質分析等實驗測試質量管理規范。1.2質量保證1.2.1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工作總的質量目標,是為了保證量值的統一和測試數據的準確可靠,能真實地反映測試對象的特征,滿足用戶對測試數據質量的期望;符合有關技術標準、規范或規定。1.2.2地質礦產實驗室質量體系的各基本要素的要求是確保測試質量的基礎。1.2.3本規范是對這些主要要素的基本的、具體的要求和規定。1.3樣品1.3.1地質礦產實驗室的測試主要為委托性的,對來樣進行測試。因此,對送來的樣品必須按樣品性質、用戶要求、包裝、編號、樣品重量等逐項查對、驗收、填表和登記。1.3.2對某些評價性的樣品,應參與采樣,并了解采樣規范和抽樣方式等。1.3.3對送來的樣品應按明了、統一、便于查找等原則編排批號和樣號。1.3.4巖礦分析、化探分析樣品按《巖礦分析試樣制備規程》中的要求和規定進行制樣和保存,在制樣過程中防止損失、污染和不均勻性。確保用于分析測試的樣品代表原始樣品。其它樣品的制備,在本規范中有關部分分別列出。1.4測試1.4.1按照樣品性質、用戶對測試質量的要求和測試數據利用的對象等,分別選擇采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企業標準所規定的測試方法。1.4.2所選用測試方法的準確度、精密度和檢出限(或報出率)等均應達到或優于用戶對該類樣品的要求。1.4.3新制定的測試方法,對其各項質量參數(準確度、精密度和檢出限等)和對該類樣品的適應性進行測量,確證其達到要求。并按規定程序經過審批確認為具有質量保證能力,方可使用。1.4.4計量器具應按規定定期進行檢驗或自校,標準溶液或測量參比應保證其準確性。1.4.5藥品試劑、純水等的質量,電壓、溫度、濕度、環境條件均應滿足確保該類樣品測試質量的要求。1.4.6分析測試人員在測試過程中的各步驟,均應進行認真的、有效的觀察、測量、記錄、檢查、核對、計算、處理等,確保各項條件受控。1.4.7使用儀器測量,應首先對測量值的穩定性進行考查;對長期穩定性進行比較,凡是直接出數據的測量儀器應有一定的溯源性考查。1.4.8對比較性的測試方法,標準曲線點數、各點濃度、空白等均應合理、有效。1.4.9在干擾校正中,由于干擾元素量大或校正系數大等原因,對待測元素引起的測量誤差,影響結果的可靠性不容忽視。1.4.10在痕量或超痕量測定中,當空白值與測定值接近時,由空白值大小及其波動性對痕量元素結果可靠性的影響不容忽視。-959-篇二:3-16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DZ0130.2-94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2巖石礦物鑒定質量要求和檢查辦法2.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本規范規定了巖礦鑒定、重砂鑒定、煤巖鑒定以及地質樣品X-射線分析、差熱分析、紅外光譜分析、孢粉分析、電子探針分析、電子顯微鏡分析、同位素地質年齡樣品分析等測試質量的基本要求。本規范適用于地礦行業單位,作為驗收地質成果和審批礦產勘探報告中的測試質量的依據。2.2引用標準略2.2.1GB8899-88《煤的顯微組分組和礦物的測定方法》。2.2.2GB6948-86《煤的鏡質組反射率測定方法》。2.3樣品的采集和送樣2.4巖礦制片2.4.1光薄片根據要求選擇巖石、礦石上有代表性的部位,并按規定或在特殊標定的方位切片,不能隨意切割。制片時應確保樣品編號無誤。2.4.2普通薄片面積應22mm×22mm、厚0.03mm,厚薄均勻,清潔整齊;煤巖薄片沿垂直層理方向磨制(小口徑巖芯樣除外)。厚度為0.01~0.03mm,薄片透明,片面完整。薄片應無氣泡、無裂紋、無掉塊,無特殊要求應加有蓋片。蓋片應略大于相應的礦(巖)片面積,碳酸鹽類薄片留出三分之一部分不加蓋片,以備染色。載玻片厚度以不大于1.5mm為宜。粘片樹膠的折射率應保持在1.537~1.540范圍內,使用其他粘片膠時應說明其折射率。2.4.3顯微定量用砂片,其礦物含量和粒度大小應具代表性;制片前,必須采用四分法縮分取樣,按粒度確定制片數量,并根據粒度變化,分級取樣、制片。2.4.4巖組分析薄片,其標本定向方向應平行于載玻片的某一邊。如垂直+b方向磨片時,要將-b端平面粘在載玻片上。防止巖片扭動、破碎。定向標記必須清晰、準確地標注在薄片上。載玻片厚度不超過1~1.2mm。蓋片面積為26mm×47mm或24mm×32mm,磨去蓋載玻片四周棱角,以防損壞費氏臺玻璃半球。2.4.5氣液包體薄片要峽谷面拋光,厚度0.1~0.7mm,以保持含包裹體礦物的透明度良好為宜;制片過程中濕度不超過80℃,以保證低溫氣液包裹體不致爆破。2.4.6一般含金屬礦物的礦石光片,較硬礦物應無擦痕,較軟礦物可略有不妨礙觀察的輕微擦痕,軟硬礦物之間的突起界線差別不宜太大;中心和邊部磨光程度應基本一致,表面光滑,具有鏡面反射特點,細小礦物和膠結礦物應能顯露良好。煤巖光片直徑為20~25mm,煤樣粒度小于1mm,膠結物與煤粒面積之比為1:2。膠結物無內反射、無氣孔,膠結時溫度控制在100℃以內。拋光面應在40位的干物鏡下檢查,光滑平整,無突起,無布紋,無污物,沒有或極少有麻點劃痕。拋光后的光片在空氣或干燥器中干燥12h后方可進行測試。微粒、微量礦物電子探外光片,礦物一般不少于5~10粒,表面光滑、無擦痕。2.4.7一般樣品不煮膠,若需煮膠的樣品,無論采用烘烤注膠或浸泡注膠,濕度以不超過100℃為宜。2.4.8立方體體積應為40mm×40mm×40mm或30mm×30mm×30mm,古地磁樣為20mm×20mm×20mm,允許差為±0.5~1mm。2.4.9單體珊瑚。根據標本大小切割不同形狀薄片。薄片完整,中心對稱,厚薄均勻。群體珊瑚在薄片中至少能見到3~5個個體。2.4.10筳科。一般肉眼可見的廷科切片時可在偏離的中心一邊切片,肉眼不可見的科可按標本兩個方向切片,胎房兩端對稱,厚薄均勻清晰。2.4.11光面要能清晰反映出需要觀察的現象。一般達到細磨即可。2.4.12可溶性礦物(鉀鹽、巖鹽及礬類)、吸水膨脹性礦物(粘土、蒙脫石等)樣品的制片應使用飽和鹽溶液、油類、有機試劑磨制。薄片除要求解理清晰、厚薄均勻外,其他要求與一般薄片相同。2.5礦物分離2.5.1重礦物分離質量要求見表2-12.5.2單礦物分選純度,應滿足各種礦物分析、鑒定的質量要求。其純度應達到98%以上,可鏡下目估確定。2.6巖礦鑒定2.6.1系統巖礦鑒定2.6.1.1巖石、礦石的系統鑒定,必須結合標本和野外地質資料進行綜合研究,力求作到野外宏觀與室內微觀研究相結合。2.6.1.2巖石、礦石中礦物種類要鑒定正確,盡力定出種屬,并提出鑒定依據,重要礦物需取得確定礦物種屬和成因的關鍵數據。凝難、罕見、有特殊意義的和需深入研究的礦物,應采用先進方法及儀器進行測試,力求發現新礦物。2.6.1.3根據需要選擇一定數量的樣品測定礦物含量。2.6.1.4根據送樣目的要求,詳細描述巖石、礦石結構――構造,確定礦物間穿插、交代、包裹等先后順序。闡明巖石、礦石蝕變類型、變質程度和形成特征,注意蝕變與礦化的關系;提供有用礦物粒度大小,嵌布特征等資料。2.6.1.5巖石按統一命名方案,并結合野外地質現象綜合定名。對難以鑒定的巖石,應進行巖石化學或其他特殊方法研究,恢復變質巖石的原巖名稱,要求巖石大類不定錯。2.6.1.6巖石、礦石的結構特征與重要現象,應附一定量照片或素描圖。2.6.1.7系統巖礦鑒定應視關際需要與地質人員共同商定,或作詳細鑒定,或作一般鑒定。均應提交綜合性的系統巖礦鑒定報告。2.6.2零星巖礦鑒定內容視送樣要求和實際情況而定。一般要求定名正確,礦物種族不得定錯,不得遺漏有特殊意義的礦物。準確地劃分結構――構造類型。礦物含量可采用目估法,誤差以不影響正確命名為原則。礦石鑒定除上述要求外,如有必須還應用其他測試手段對有表2-1重砂礦物分離質量要求1篇三:地址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2004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第4部分:區域地球化學調查(1:50000和1:200000)樣品化學成分分析3樣品驗收與試樣制備3.1樣品驗收3.1.1樣品分析委托單位在交付樣品時,應填寫送樣單一式二份,送樣單內容包括圖幅代號、樣品編碼、要求分析項目、送樣日期、送樣人及其他需要說明的內容,并加蓋有委托單位的公章。3.1.2樣品編碼應力求簡單明確,每50個號碼編為一批,每批隨機留出4個空號位置,以備密碼插入4個密碼監控樣。3.1.3每個樣品質量根據分析元素的多少而定。1:50000樣品一般要求60g,1:200000樣品一般要求120g。所送樣品需用牢固的牛皮紙袋盛裝,外面再加套塑料袋,牛皮紙帶上應注明樣品編號和圖幅代號、預留的4個監控試樣應用空牛皮紙袋代替。3.1.4實驗室管理人員對照送樣單認真清點樣品,發現問題及時與送樣單位聯系,妥善處理。經驗收合格后由收樣人在送樣單上簽字,一份交送樣人帶回,另一份留實驗室。3.2試樣制備3.2.11:50000和1:200000水系沉積物、土壤試樣應采用高鋁瓷、瑪瑙等無污染機具制備,巖石試樣制備可先用配備有高鋁瓷襯的顎式破碎機粗碎后,再用無污染球磨機制備成至所需的試樣粒度。對于金元素,應縮分處部分樣品,用圓盤機或棒磨機長時間磨碎,否則,金元素測試合格率很難保證。3.2.2潮濕的水系沉積物和土壤試樣,加工前應在60℃以下烘干或晾干后再進行制備,以盡量減少易揮發物的損失。4分析質量要求4.1分析方法的選擇4.1.1配套分析方法應具備靈活性,以適應各個圖幅分析不同元素的要求,但無論采取何種分析方法,其方法的檢出限、準確度和精密度應達到本部分規定的要求。4.1.2分析方法的檢出限除基體元素外,所選用的分析方法檢出限(CL)應當滿足表1的要求。表1的檢出限是指一般要求,由于不同的1:50000和1:200000圖幅各元素背景值不一樣,有的呈現低背景,因此所選用的分析方法的檢出限除了應滿足上述要求外,還應以該圖幅各元素的報出率來衡量其檢出限能否滿足要求,凡能報出全圖幅90%以上試樣分析數據(置信水平95%)的,說明所用方法的檢出限完全滿足要求;凡能報出全圖幅80%以上試樣分析數據(置信水平95%)的,說明檢出限基本全滿足要求;低于80%時,說明檢出限尚不能滿足要求,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方法檢出限或選擇其他更有效的分析方法。4.1.3分析方法的準確度和精密度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和準確度可用分析國家Ⅰ級地球化學標準物質(GBW水洗沉積物系列)的方法進行檢驗,被選用的方法應對12個GBW水系沉積物系列標準物質中的每一個樣品進行12次平行分析,作下述兩種計算,計算平均值與該GBW標準物質的標準值之間對數誤差[△lgC(GBW)]或平均值與標準值之間的相對誤差(RE);相對標準偏差(RSD),其結果應符合表2和表3的要求。4.2分析質量控制方法試樣分析質量控制包括5項內容:即國家Ⅰ級標準物質(GBW系列)的密碼分析、各省制備的監控樣品(GRD系列)密碼分析、試樣重復性密碼分析、異常試樣的抽查分析和委托單位的密碼抽查分析。4.2.1準確度控制每一個1:50000圖幅中以密碼形式插入國家Ⅰ級標準物質GBW水系沉積物系列(12個)一次,每一個1:200000圖幅以密碼形式插入國家Ⅰ級標準物質系列(12個)四次(即每四個1:50000圖幅插入一次)與試樣同時分析,計算單個標準物質的測定值與標準值之間的對數差,以控制分析的準確度和各分析實驗室及分析方法之間的系統偏倚。建議12個一級標準物質分散插入各批中,達到每一個1:50000圖幅插入一次。4.2.2精密度控制根據每個1:50000和1:200000圖幅的地質與礦產特點、以及各省(區)控制樣(GRD系列)中各元素含量情況,選定4個控制樣,密碼插入每批(約50個號碼)預先由送樣單位留好的空號內與樣品同時分析,計算單個監控樣測定值與參考值之間的對數差{?lgC},并計算4個監控樣測定值與參考值之間的平均對數差{??lgC(GRD)}值,用以衡量批與批間的系統偏倚,同時計算四個監控樣對數差的標準偏差[S(GRD)]值,以衡量本批試樣分析的精度。4.2.3樣品重復性密碼分析每個1:50000和1:200000圖幅按試樣總數隨機抽取5%的試樣進行重復性密碼分析,計算基本分析值與重復性分析值的相對偏差(RD)。4.2.4異常樣品的抽查分析每批試樣分析完畢,對部分特高和特低含量試樣,應進行抽查分析,抽查數量控制在2%~3%,并計算基本分析值與抽查分析值的相對偏差(RD)。4.2.5每個1:50000和1:200000圖幅分析報告提交后,送樣單位隨機抽取占試樣總數2%~4%試樣,重新編號進行密碼抽查分析,并計算基本分析值與抽查分析值的相對偏差(RD)。4.2.6痕量金元素的分析,由于試樣本身的均勻性等問題,可不按上述質量控制方法和質量指標要求,而采用每一分析批中插入二個國家Ⅰ級標準物質進行質量控制,每個標準物質單獨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