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新科版必修一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895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毫無疑問,在這些土地上蘊含著大量的黃金,我身邊的這些印度人說他們在這些島上挖金子這里還有寶石,有名貴的珍珠,我認為不用帶著回西班牙,只要帶到(蒙古)大汗的那些大城市里就能賣得很好。”該日記的作者最有可能是A.迪亞士B.達伽馬C.哥倫布D.麥哲倫2、1932年共產國際向中共明確指示只有推翻國民黨政府,才能真正進行民族戰爭。但在1935年又要求中共同包括國民黨在內的各黨派采取聯合行動,爭取建立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統一戰線。這一轉變A.有利于中共開展土地革命B.有助于聯合抗日局面形成C.推動國民大革命的興起D.壯大反抗國民黨的力量3、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認為,“皇帝所決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為人民已把他們的全部權力通過王權法移轉給他”。這說明A.羅馬法蘊含一定的契約精神B.羅馬法體現了“君權神授”原則C.羅馬皇帝享有國家最高權力D.羅馬貴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條文4、從1954到1958年,蘇聯政府投資67億盧布,動員數十萬志愿者,共開盡荒地四千多萬公頃,同期全國糧食產量增長50%以上,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由這些新開墾的土地提供的。據此可知當時蘇聯A.經濟政策保持了連續性B.克服了農業集體化弊端C.開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D.農業領域成為改革重點5、漢初,三公位高權重,漢武帝任用尚書、侍中、中書令等心腹侍從以分三公之權,此后三公權力日益削弱。到魏晉南北朝,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主持的三省正式取代三公掌握相權。魏晉南北朝的三省制A.強化了皇帝的權力B.強化了中央集權君主專制C.同三公一樣不利于君主集權D.增強了官僚制度的專業性6、下表是新中國1954年憲法制定的部分過程。由此可知;1954年憲法的制定。
。時間概況1954年3月形成憲法草案初稿,各大城市組織八千多人討論,修改后形成憲法草案1954年6月憲法草案公布,交全國討論。兩個多月中有一億五千多萬人參加討論并提出意見1954年9月中央政府委員會通過修改稿,形成提交第一屆全國人大的討論稿
A.體現了人民民主的原則B.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與發展C.因缺乏經驗而過程漫長D.反映了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特點7、東漢后期至三國時期,蜀中人物品題(評論人物、議論時政)盛行。辭官最為品題所重視。當時似乎有這種規律,每辭官一次,在社會上的名氣就升一節,故許多人以辭官為手段,來撈取更大的名氣。與品題之風盛行相關的政治制度是A.世襲制B.郡縣制C.察舉制D.科舉制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5題,共10分)8、_____年,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_____,定都________,是為隋文帝。______年,隋滅____,結束南北分裂的局面。9、甲骨文:
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寫在________、________上的占卜記錄,證實了文獻中有關________的歷史記載。
10、主張:
①萬物本原為抽象的“________”。這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史觀。
②包含樸素的辯證法。
③政治上主張________,無為而治,甚至退回到________的時代。
11、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1)1934年;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這時,“左”傾錯誤領導人又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
(2)國民黨當局集結重兵,布好口袋形陣勢,企圖將紅軍一網打盡。危急關頭,毛澤東根據敵我雙方的________,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原定計劃,立即改向敵軍力量較薄弱的________挺進。1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________;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2)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________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
(3)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________。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9題,共18分)13、如圖所示雜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被讀者稱為青年界的“良師益友”。
A.正確B.錯誤14、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革命任務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過渡到革命的第二階段,提出了“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主張以暴力的方式取得政權。A.正確B.錯誤15、西漢通過察舉制把選拔人才的權力,從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A.正確B.錯誤16、如圖所反映的歷史事件中;青年學生成為主力軍。
A.正確B.錯誤17、1979年,為了解決香港問題,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并于1997年得到成功運用。A.正確B.錯誤18、到1978年,中國已基本解決了過去幾千年沒有解決的溫飽問題。到二十世紀末,中國擁有的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數量躍居世界第一位。A.正確B.錯誤19、“一國兩制”方針正式成為我國的國策的標志是20世紀90年代初鄧小平完整的“一國兩制”理論的形成。A.正確B.錯誤20、浦東的開發和開放,成為我國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A.正確B.錯誤21、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美國積極參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目的在于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反映了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題(共2題,共18分)22、社會轉型和文明嬗變是歷史發展的突出旋律。
材料一牛津大學歷史學者彼得?弗蘭科潘筆下的“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貿易通道的統稱.它仿佛是一條無形的紐帶,將沿途的一個個亞歐文明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斷地發生劇烈碰撞,最終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摘編自《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書評
(1)根據材料一;在上圖中描繪出2世紀前后,東西方海路;陸路貿易路線示意圖(兩條)。
材料二有人說:14—17世紀,是歐洲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也是人類“發現”的時代。(2)你如何理解社會“轉型”或“發現”?任選一方面;結合相關史實加以說明。
材料三16世紀以來的世界歷史進程,可以理解為資本主義文明的形成和演進歷程。現代文明的發展歷程分為邁向現代文明、現代文明的誕生與確立、改良與局部擴散、危機與革新、全球擴展五個階段,下表是對第二、第三階段的概括總結。。階段基本特征第二階段現代文明的誕生與確立(1640-1815)
西歐在科學、工業和政治領域里發生三大革命,新興的整體世界文明開始萌生、發展;率先開展三大革命的英國,恃其強大的經濟政治實力大肆殖民擴張,終于在1815年基本確立了它的世界霸主地位。美國、法國也順應現代文明的腳步,進行革命和戰爭。第三階段現代文明的改良與局部擴散。
(1815—1914)
現代文明諸基本原則在歐美、日本的推廣以及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的初步沖擊,其形式不僅表現為歐美工業化的逐步推進和世界廣大區域內此起彼伏的戰爭、起義、革命與改革浪潮,而且還表現為風起云涌于歐美的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3)依據現代文明第二階段和所學;概括“現代文明”的基本特征。
(4)請結合材料及相關史實,對“現代文明第三個階段”進行論述。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節選自(明)朱柏廬《朱子家訓》中國的近代家庭教育起步較晚。1903年,張百熙等人編訂《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強調了家庭通過現代科學的方法撫養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責任。民國初年,廣東省省長朱慶瀾撰寫《家庭教育》一書,書中除繼承了對未成年子弟教育的優良傳統外,還根據當時國民的弱點和近代國家發展的要求強調了“制茍且的教育”“公德的教育”“軍國民的教育”等理念。南京國民政府于20世紀40年代先后頒布了《家庭教育實驗區設施辦法》等法規積極推行家庭教育,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教育、衛生等四個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實驗區在政治方面的目標為“了解并信仰三民主義;具有注意時事的習慣;能積極參與地方自治活動及各種民眾組織”。《推行家庭教育辦法》中特別規定“各級學校推行家庭教育,教職員學生均應參加,并以女教職員學生為主體,推行各項工作。此外,南京國民政府規定在各級政府組織均應設置家庭教育組織機構,負責推行家庭教育”。——摘編自呂雯慧《略論近代政府對家庭教育的改造》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近代家庭教育出現的變化,并分析其影響。材料二中國的近代家庭教育起步較晚。1903年,張百熙等人編訂《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強調了家庭通過現代科學的方法撫養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責任。民國初年,廣東省省長朱慶瀾撰寫《家庭教育》一書,書中除繼承了對未成年子弟教育的優良傳統外,還根據當時國民的弱點和近代國家發展的要求強調了“制茍且的教育”“公德的教育”“軍國民的教育”等理念。南京國民政府于20世紀40年代先后頒布了《家庭教育實驗區設施辦法》等法規積極推行家庭教育,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教育、衛生等四個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實驗區在政治方面的目標為“了解并信仰三民主義;具有注意時事的習慣;能積極參與地方自治活動及各種民眾組織”。《推行家庭教育辦法》中特別規定“各級學校推行家庭教育,教職員學生均應參加,并以女教職員學生為主體,推行各項工作。此外,南京國民政府規定在各級政府組織均應設置家庭教育組織機構,負責推行家庭教育”。評卷人得分五、論述題(共2題,共12分)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根據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歷史經驗,可以就現代化問題提出如下一組命題:根據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歷史經驗,可以就現代化問題提出如下一組命題:1()一個國家經濟愈落后,就不可能從傳統政治體制向現代民主體制直接過渡,而需要通過若干中介階段;2()一個國家經濟愈落后,首先解決的問題是國權問題(民族解放)而不是民權(個人解放)問題,是民族的生存權而不是個人的人權;3()一個國家經濟愈落后,就愈需要權力集中;4()一個國家經濟愈落后,工業化的啟動就就愈需要強大的國家導向與政治推動;5()一個國家經濟愈落后,農村勢力(上層地主階級、下層農民階級)在社會變革中就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根據材料,圍繞“中國現代化”自擬一個論題,并運用中國近現代的具體史實予以論證。(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摘編自羅榮渠《現代化新論續篇》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美蘇冷戰結束后,美國以全力防止世界上再出現對其世界領導地位構成挑戰或威脅的國家或國家集團出現作為其政策取向。相較于此,歐盟則謀求能夠和美國“平起平坐”,改變“美主歐從”的態勢。美歐雙方都力爭維護既得利益,同時又都想擴張自己的勢力和影響,但雙方因國情和在世界所處的地位不同,在“單邊主義”和“有效多邊主義”上各有側重,由此導致政策取向上相左,也進一步消解了雙方的凝聚力。
——摘編自丁原洪《世界格局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動》根據上述材料,圍繞“美歐關系”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評卷人得分六、簡答題(共3題,共12分)26、黃宗羲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罷丞相始也。”談談你對黃宗羲觀點的理解。27、中國近代史上;日本先后發動了兩次大規模侵華戰爭,即19世紀90年代的甲午戰爭和20世紀30年代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兩次侵略戰爭中均發生了日軍屠城暴行;請分別列舉典型事件。
(2)兩次侵華戰爭不同的結局對中國臺灣省的命運;民族意識和中國革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我們今天學習和了解這段歷史,有何現實意義?28、在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作出了三次工作重心轉移的決定。(1)中國共產黨實行了哪三次工作重心的轉移?
(2)依據所學知識,說明不同時期實行工作重心轉移的原因。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C【分析】【詳解】
由材料信息“這些土地上蘊含著大量的黃金”“我身邊的這些印度人說”“我認為不用帶著回西班牙”可知,該日記的作者是西班牙支持下到達美洲的哥倫布,此后西班牙在美洲攫取了大量貴重金屬,故C項正確;迪亞士在葡萄牙支持下到達了好望角,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項錯誤;達伽馬在葡萄牙支持下繞過了非洲到達了印度,但是在印度沒有挖掘到黃金,故B項錯誤;西班牙支持下的麥哲倫及其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項錯誤。2、B【分析】【分析】
【詳解】
1932年共產國際向中共明確指示只有推翻國民黨政府,才能真正進行民族戰爭。但在1935年又要求中共同包括國民黨在內的各黨派采取聯合行動,爭取建立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統一戰線。這一轉變說明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2年國共兩黨對峙,階級矛盾是主要矛盾,而1935年華北事變后,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因此共產國際對中共指示的轉變有助于聯合抗日局面的形成,B正確;1935年的指示要求中共與國民黨聯合,這顯然與土地革命不符,排除A;國民大革命結束時間是1927年,排除C;1935年的指示并不是要求中共反抗國民黨,排除D。3、A【分析】從材料反映的皇帝的決定有法律效力的原因是“因為人民已把他們的全部權力通過王權法移轉給他”來看,是因為皇帝和人民之間的契約使得決定有法律效力。故答案為A項。材料反映的是“君權民授”,排除B項;C項材料沒有反映,排除;材料沒有涉及“貴族意志”的法律效力,排除D項。4、D【分析】【詳解】
1954到1958年即赫魯曉夫時期,蘇聯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人力,開墾荒地,發展糧食生產,說明當時蘇聯農業領域是改革重點,D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當時蘇聯經濟政策保持了連續性,A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蘇聯克服了農業集體化弊端,B項錯誤;蘇聯并未實行過市場經濟體制,C項錯誤。5、A【分析】【分析】
【詳解】
三省正式取代三公,三省長官均為宰相,相權更加分散,且相互牽制,強化了皇權,故答案為A項;三省制的形成與強化中央集權沒有關系,排除B項;三省制的形成加強了君主集權,排除C項;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專業性一般是指唐代六部制,而魏晉南北朝時尚未形成,排除D項。6、A【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1954年憲法制定的部分過程”表中的內容可知,1954年憲法是經過廣大人民群眾討論并提出意見,后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的,充分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A項正確;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排除B項;漫長一般是指延伸得很長,這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特點是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排除D項。故選A項。7、C【分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獲取材料信息;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從題干中“東漢后期至三國時期”“在社會上的名氣就升一節”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可判斷出該選官制度是察舉制,故C項正確;世襲制與題干中的“名節”無關,故A項錯誤;郡縣制是秦朝推行的,且與“名節”無關,故B項錯誤;科舉制是隋唐時期開始的按考試成績選官的制度,故D項錯誤。
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察舉制二、填空題(共5題,共10分)8、略
【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581年,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589年,隋滅陳,結束南北分裂的局面。【解析】581年隋長安589年陳9、略
【分析】【詳解】
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占卜記錄,證實了文獻中有關商朝的歷史記載。【解析】龜甲獸骨商朝10、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思想核心是“道”。政治上主張順其自然,無主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解析】道順其自然小國寡民11、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國民黨當局集結重兵,布好口袋形陣勢,企圖將紅軍一網打盡。危急關頭,毛澤東根據敵我雙方的軍事態勢,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原定計劃,立即改向敵軍力量較薄弱的貴州挺進。所以①處應填“軍事態勢”;②處應填“貴州”。【解析】軍事態勢貴州12、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人新紀元。故①帝國主義;②新民主主義;③新紀元。【解析】帝國主義新民主主義新紀元三、判斷題(共9題,共18分)13、A【分析】【詳解】
聯系教材,《新青年》1915年創刊,主要發表抨擊封建思想、宣傳民主科學的文章,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被讀者稱為青年界的“良師益友”。故題干表述正確。14、B【分析】【詳解】
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革命任務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過渡到革命的第二階段,提出了“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但幻想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權。故判斷為錯誤。15、B【分析】【詳解】
西漢的察舉制是地方推舉孝廉到中央,中央經過考核最終完成選官用官的環節,說到底還是一種世家大族壟斷的制度,沒有將選官權力收歸中央,因此不利于中央集權,本題說法錯誤,故答案為B。16、B【分析】【詳解】
材料反映的是五四運動,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是主力軍。故錯誤。17、B【分析】【詳解】
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解決臺灣問題,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并于1997年在解決香港問題上得到成功運用。故答案為:錯誤。18、B【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正處于改革開放前夕,中國百業待興,已基本解決了過去幾千年沒有解決的溫飽問題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故題干表述錯誤。19、B【分析】【詳解】
1985年3月第六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正式把“一國兩制”確定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題干表述錯誤。20、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浦東的開發和開放,成為我國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題干表述正確。21、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美國積極參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目的在于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美洲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反映了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題意說法正確。四、材料分析題(共2題,共18分)2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結合所學知識;繪制出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以及基本方向即可。
(2)選取“社會轉型”。可從經濟;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說明。經濟;可從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進行說明。政治,可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建立君主立憲制,實現由封建君主專制向民主政體轉型進行說明。思想,可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批判天主教會神學世界觀,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由宗教神學轉型理性進行說明。選取“發現”。可從“人的發現”、“世界的發現”、“信仰的發現”、“科學的發現”等角度分析說明。“人的發現”,可從文藝復興運動反對天主教會神學世界觀,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進行說明。“世界的發現”,可從新航路開辟,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進行說明。“信仰的發現”,可從宗教改革,馬丁?路德主張因信稱義,加爾文提出“先定論”,否定羅馬教會的權威,提倡個人宗教信仰自由等進行說明。“科學的發現”,可從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動搖了封建神學的基礎,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開端,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進行說明。
(3)根據“西歐在科學;工業和政治領域里發生三大革命”;結合所學得出經濟的工業化,政治的民主化,思想的科學化。
(4)結合所學工業革命的影響;可從促進歐美資本主義發展和殖民擴張,客觀上給殖民地地區帶來先進的文明,促進了當地的近代化,殖民侵略引起亞非拉地區人民的反抗斗爭,工業革命促進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等分析總結。
【點睛】【解析】(1)要求;繪制出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以及基本方向。
(2)要求分角度。
示例一社會轉型。
經濟轉型: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西歐出現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依靠固定地租為生的封建地主階級地位下降,從事商品生產的的資產階級實力上升,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政治方面: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的民主政治體制—君主立憲制,政治上有封建君主專制向民主政體轉型。
思想方面: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將矛頭指向天主教會神學世界觀,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是人性回歸。思想由宗教神學轉型理性。
示例二“發現”
“人的發現”:14—16世紀;歐洲開展文藝復興運動,將矛頭指向天主教會神學世界觀,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是人性回歸和人被發現的時代。
“世界的發現”: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歐洲開辟新航路,使歐洲人發現了歐洲以外的世界,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文明不斷融合,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
“信仰的發現”:16世紀;歐洲進行宗教改革,馬丁·路德主張因信稱義,加爾文在“因信稱義”的基礎上提出“先定論”,都否定羅馬教會的權威,提倡個人宗教信仰自由,促進了思想解放。
“科學的發現”:文藝復興期間;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動搖了封建神學的基礎,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開端;1687年,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這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的概括和綜合,科學時代來臨。
(3)基本特征為經濟的工業化;政治的民主化、思想的科學化。
(4)示例略23、略
【分析】【詳解】
(1)特點:根據“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居身務期質樸”得出強調修身,重視德育;根據“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得出注重培養社會責任感;根據“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得出綱常倫理色彩鮮明;根據“自奉必須儉約”“媳求淑女,勿計厚奩”得出強調勤儉教育。
成因:根據所學;可從農耕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宗法制度的影響、理學影響、科舉制度的影響等角度分析總結。
(2)變化:根據“《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得出政府的重視和推動;制定相關法律;根據“強調了家庭通過現代科學的方法撫養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責任”得出運用現代科學制度;根據“頒布了《家庭教育實驗區設施辦法》等法規積極推行家庭教育”“南京國民政府規定在各級政府組織均應設置家庭教育組織機構”得出建立家庭教育實驗區,設置家庭教育組織機構;根據“教職員學生均應參加,并以女教職員學生為主體,推行各項工作”得出重視國民教育,帶有政治色彩,男女平等觀念逐漸滲透。
影響:根據材料,可從提高國民素質、培養新式人才、傳播近代思想、推動社會進步等角度分析總結。【解析】(1)特點:強調修身;重視德育;注重培養社會責任感;綱常倫理色彩鮮明;強調勤儉教育;以家訓的形式歷代傳承。
成因:農耕經濟占據主導地位;宗法制度和宗法觀念的影響;理學深入人心;科舉制度的影響;士大夫階層的推動。(不同角度;任意3點)
(2)變化:政府的重視和推動;制定相關法律;運用現代科學制度;建立家庭教育實驗區,設置家庭教育組織機構;重視國民教育,帶有政治色彩,男女平等觀念逐漸滲透。
影響:提高了國民素質;培養了新式人才;傳播了近代思想;推動了社會進步。(不同角度,任意3點)五、論述題(共2題,共12分)24、略
【分析】【詳解】
本題為觀點論證類題目;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首先,圍繞“中國現代化”,根據材料“一個國家經濟愈落后,工業化的啟動就就愈需要強大的國家導向與政治推動”可以提煉出論題“中國現代化需要依靠強大的國家導向與政治推動”;根據材料“一個國家經濟愈落后,農村勢力(上層地主階級;下層農民階級)在社會變革中就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提煉出論題“在中國現代化的啟動和發展中,農村勢力在社會變革中就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次;圍繞所提煉的論題,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詳細論述,如:中國現代化需要依靠強大的國家導向與政治推動,中國現代化自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啟動,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進行的,更需要依靠強大政權力量支持,且展過程比較艱難。19世紀60年代,內憂外患下的清政府,在以洋務派為首的中央和地方官員的推動下,開展了洋務運動,興辦軍用工業和民用企業,引進西方的工廠制度,進行機器大生產,開啟了晚清工業現代化的歷程。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客觀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經濟一窮二白,為改變落后農業國的現狀,中國共產黨以國家政權力量推行一系列政策,通過沒收官僚資本;發展國營經濟、穩定物價、開展土地改革等措施恢復發展國民經濟。1953年又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注意工業化。在總路線的指導下,開展了一五計劃、三大改造,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推動現代化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現代化依靠政權的力量,不僅堅定了中國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也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持續發展。或者,在中國現代化的啟動和發展中,農村勢力在社會變革中就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吸取革命失敗的教訓,逐漸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農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組織下,發揮了重要作用,壯大了中國革命的社會基礎,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開展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有利于新中國政權的鞏固。在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期間,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實行農業合作化運動,實現了農民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重大轉變,繼而逐步確立起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
最后,總結升華,再次說明論題的正確性,如:總之,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工業落后的國家不僅在工業化啟動時需要國家力量的推動,而且在深入發展時同樣需要國家政治的推動,促進工業的發展。或者,總之,農民階級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重要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到重要作用。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示例一論題:中國現代化需要依靠強大的國家導向與政治推動。
論述:中國現代化自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啟動;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進行的,更需要依靠強大政權力量支持,且展過程比較艱難。
19世紀60年代;內憂外患下的清政府,在以洋務派為首的中央和地方官員的推動下,開展了洋務運動,興辦軍用工業和民用企業,引進西方的工廠制度,進行機器大生產,開啟了晚清工業現代化的歷程。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客觀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經濟一窮二白,為改變落后農業國的現狀,中國共產黨以國家政權力量推行一系列政策,通過沒收官僚資本;發展國營經濟、穩定物價、開展土地改革等措施恢復發展國民經濟。1953年又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變化,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注意工業化。在總路線的指導下,開展了一五計劃、三大改造,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推動現代化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現代化依靠政權的力量,不僅堅定了中國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也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持續發展。
總之;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工業落后的國家不僅在工業化啟動時需要國家力量的推動,而且在深入發展時同樣需要國家政治的推動,促進工業的發展。
示例二論點:在中國現代化的啟動和發展中;農村勢力在社會變革中就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論述: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吸取革命失敗的教訓,逐漸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農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組織下,發揮了重要作用,壯大了中國革命的社會基礎,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開展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土地所有權,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有利于新中國政權的鞏固。在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期間,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實行農業合作化運動,實現了農民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重大轉變,繼而逐步確立起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
總之,農民階級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重要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到重要作用。25、略
【分析】【詳解】
首先總結論題,依據材料中“美歐雙方都力爭維護既得利益,同時又都想擴張自己的勢力和影響,但雙方因國情和在世界所處的地位不同,在‘單邊主義’和‘有效多邊主義’上各有側重,由此導致政策取向上相左,也進一步消解了雙方的凝聚力”可以得出論題:“冷戰”結束削弱了美歐之間的凝聚力。其次進行闡述,結合“冷戰”結束后,美國和歐盟的政策和目標的目的、內容和影響解答即可。最后總結、升華,美歐都是從自身需要制度政策和目標的,而且由于意見相左,削弱了他們之間的凝聚力。【解析】示例:論題:冷戰結束削弱了美歐之間的凝聚力。
闡述: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削弱了美歐合作的基礎。美國為維護世界霸權,極力防止對其構成威脅的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崛起,不利于歐盟的發展;歐盟為擴展自身利益,力圖與美國平起平坐,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美國依靠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推行單邊主義以主導世界,妨礙了歐盟獨立自主的發展;歐盟出于自身利益推行有效多邊主義,成為沖擊美國霸權的重要力量。
總之,美歐基于自身需要制定的政策和目標相左,削弱了它們之間的凝聚力。六、簡答題(共3題,共12分)26、略
【分析】【分析】
【詳解】
首先根據題目要求,閱讀材料并說明確黃宗羲的觀點是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是明朝統治敗壞的開端,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廢除丞相制度,對于明代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產生的不利影響,最后總結升華指出這一做法的實質和黃宗羲這一觀點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相關規律。【解析】理解:黃宗羲認為宰相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明廢除宰相后,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加重了政治的腐敗。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同時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并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日益強化的專制制度,根深蒂固的理學思想,已經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四川綿陽市九洲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辦公室招聘考試筆試試題(含答案)
- 生物科技廠房抵押擔保合同
- 車輛合伙經營汽車維修與配件供應合同
- 安全工作總結個人版
- 安全生產 應急管理
- 崗位分工及職責
- 加氣站安全隱患排查方案
- 安全事故處理條例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國體育場照明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戰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汽車面料行業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
- 2025年中航油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
- 2024年中國中高端電子鋁箔行業市場調查報告
- 2025年中國征信行業發展監測及投資戰略規劃研究報告
- GB/T 27772-2025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蠅類
- 【MOOC】《算法設計與分析》(東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2025年部門預算支出經濟分類科目說明表
- 品管圈PDCA提高手衛生依從性
- 《陸上風電場工程概算定額》NBT 31010-2019
- C7000服務器維護文檔
- 《KYT危險預知活動》PPT課件.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