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龍縣防旱抗旱預案_第1頁
安龍縣防旱抗旱預案_第2頁
安龍縣防旱抗旱預案_第3頁
安龍縣防旱抗旱預案_第4頁
安龍縣防旱抗旱預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龍縣防旱抗旱預案

安龍縣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

2014年3月16日

目錄

第一章總則....................................1

第一節編制依據.............................1

第二節編制目的..............................1

第三節編制的指導思想.......................2

第四節編制原則.............................2

第五節抗旱預案編制的組織...................3

第二章自然環境與干旱災害概況.................3

第一節地理位置與自然特征..................3

第二節農業生產概況.........................7

第三節干旱特征和災害.......................9

第三章抗旱設施現狀及存在的問題...............16

第一節抗旱設施現狀.......................16

第二節抗旱能力評價.......................17

第三節存在的問題..........................19

第四章防旱抗旱預案...........................21

第一節旱災量級劃分.......................21

第二節旱災區域劃分.......................22

第三節防旱抗旱非工程措施.................23

第四節防旱抗旱非工程措施.................26

第五節抗御輕旱預案.......................31

第六節抗御中旱預案.......................32

第七節抗御大旱預案.......................34

第八節抗御特大旱預案.....................36

第五章附則...................................39

第一節領導與指揮.............................39

安龍縣防旱抗旱預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節編制依據

依據黔西南州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關于做好

縣級抗旱預案編制的通知》(州汛旱字[2002]21號)和安龍縣《流

域規劃》、《農業區劃》、《水中長期供求計劃》、《節水規劃》

以及《農業種植結溝調整計劃》,結合安龍縣歷史旱情實際,為

使防旱抗旱工作規范化,不斷提高防旱抗旱效益,特編制本防旱

缺旱預案。

第二節編制目的

為減輕干旱災害,做到“防抗并舉”有計劃、有準備地抵

御干旱,科學抗旱,在現有工程設施的條件下,針對可能發生的

干旱災害而制定防御方案,為各級政府領導指揮實施抗旱提供決

策依據,最大限度地減少旱災造成的損失。預案制訂的防旱抗旱

水、農業生產等各項規劃的實施進行逐步修訂完善,具有實用性

和可操作性。

第五節抗旱預案編制的組織

為認真搞好我縣抗旱預案的編制工作,縣人民政府成立了

《抗旱預案編制領導小組》。

組長:韋世歐(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副組長:徐元忠(縣水利局局長)

成員:詹書海(縣農業辦公室主任)

劉繼泉(縣農業局局長)

蔣發祥(縣民政局局長)

張揚(縣林業局局長)

韋興達(縣防汛辦副主任)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編寫小組在縣防辦抗旱辦公室,韋

興達兼任辦公室主任,向正輝兼任辦公室副主任,編寫小組由:

韋興達、向正輝、胡雨等組成。

第二章自然環境與干旱災害概況

第一節地理位置與自然特征

1、地理位置

安龍縣位于貴州高原的西南部,隸屬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

自治洲。地處東徑104°59'?106°41,北緯24°55,~25。

23,之間。東與冊亨縣、東北與貞豐縣,北與興仁縣,西與興義

市接壤,南與南盤江為界,與廣西隆林縣隔江相望。

2、土地面積

總國土面積2237.6平方公里,耕地30.9705萬畝(其中:

水田14.7555萬畝,旱地16.215萬畝),園地2.2625萬畝,林

地95.6095萬畝,牧地82.7555萬畝。

3、人口社會經濟

全縣全個鄉鎮,287個村,1890個村民組,2011年底總人

口為43萬人,在總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2.394萬人,占總人口的

52.08%,少數民族人口為20.606萬人,占總人口的47.92%;農

業人口為39.6159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92.13%。平均人口密度

為190人/kn?。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265畝,其中:人均旱

澇保收面積0.329畝。

4、地形地貌

安龍縣處于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傾斜過渡的斜坡地帶上,

中部平緩,北高南低,與高西低,西北與東南隔中部平緩地事呈

馬鞍狀起伏,境內最高點是龍頭大山的龍公山,海拔1966.4米,

最低點為巴貓河與南盤江交匯處,海拔407米。南北相距49750,

相對高差1559米,地形比降為31%。??h境西北部層巒迭嶂,高

寨山最高點,縣境東南以仙鶴坪為最高點,龍頭大山高拳山,仙

鶴坪,構成了境內山脈走向的主要骨架和標志。

5、氣候狀況

我縣屬亞熱帶氣候,除南盤江河谷及少數河谷外,全縣氣

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干濕季節分明,無霜期長,但境

內地形復雜,相對高差大,小氣候多樣,旱澇災害常交潛發生。

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25.9mm左右,暴雨中心在西北部,年降雨

量在1424mm以上,地區分部特點是西部多于東部,南部多于北

部。豐水期(5月一9月)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5%,枯水期占15%;

全年日照時數最多達1928.7小時,歷年平均為1160.5小時;境

內年平均氣溫為15.4C;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最低氣溫為6.9℃,

極端最低氣溫一8.9℃;七月份最熱,月平均最高氣溫為21.8C,

極端最高氣溫34℃;年平均陸面蒸發量為624.7mm,水面蒸發

量為1048mm(E601蒸發器),以夏秋季節蒸發量較大,常造

成稻田脫水,旱地缺墻,旱情加劇。

6、河流水系分布

全縣流域面積大于20平方公里,河長大于10公里,有開

發利用價值的河流共有19條,總長412.7公里,集雨總面積

2020.92平方公里(其中縣外河流面積407.28平方公里)。河域

多年平均降雨量1240毫米。降雨總量275682萬m3,多年平均

徑流量29.65立方米/秒,常年水徑流總量119269萬立方米(偏

枯年94422立方米,特枯年65847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深

557毫米,水能理論蘊藏量95422千瓦。

由于受地質結構影響,縣境內河流比降大,且明暗交替變

化,多數河流均以伏流出界。

縣本地表水和地下水,西部屬南盤江水系,東北部屬北盤

江水系。

①南盤江水系

南盤江經云南流經巴結鎮入縣境內萬峰湖鎮豈皓村與清永

河匯合流入本縣,沿縣境南界流入冊亨,是安龍縣與廣西自治區

隆林縣的界河??h內河段長約48公里,南盤江水系集雨面積

1174.5平方公里,常水年降雨量1185毫米,降水總量69440立

方米,干、支流總長199.4公里,平均徑流深495.5毫米,水資

源總量29111萬立方米。該水系主要河流為白水河,其次為八

坎河、坡腳河、巴貓河諸河。

②北盤江水系

北盤江水系域面積1198.22平方公里,其中:縣外河流域面

積346.2平方公里,干、支流總長213.12公里,降水總量44986

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6.87立方米/秒,徑流深629毫米,

水資源總量106422萬立方米,該水系以筏子河為主,其次為北

鄉河、打由河、陡塘河、納馬河和樂居河等河流。

我縣地質構造復雜,屬巖溶地貌,大部分地區屬巖石裸露,

土層很滿,降水滲入量很少地下水發育較差,境內地下水資源總

量21102.1萬立方米,占全縣水資源總量的12.8%,但分布不均,

增加了開發利用的難度,制約著我縣工農業生產及經濟的發展。

第二節農業生產概況

1、農田基本情況

全縣農耕地30.9萬畝,其中水田14.7555萬畝,水田占農

耕地面積47.75%,旱地16.215萬畝,旱地占農耕地面積的

52.25%o

縣境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形復雜多樣,地質以可溶以

碳酸鹽為主,兼有非巖溶地分布,地質巖易風化,不利于涵養水

分,荒山禿嶺。一遇大雨,山洪暴發,由于耕地分布的海拔位置

高,又處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土壤鹽藉淋溶嚴重,土層瘠薄,

碳酸鹽巖面積大,巖溶發育,生態系統相當脆弱,旱作物土土質

疏松,孔隙變大,含水保水能力差,抗蝕能力弱,加之谷坡陡峻,

水土流失嚴重。因此,蓄水保水及抗旱能力很低。

2、林業及生態環境

縣有森林面積141.1898萬畝,天然林48.56km2,封山育林

13.821萬畝,林木覆蓋率為26.7%。森林多分布于北部高山或環

縣境內四周。

根據安龍縣2002年應用遙感技術調查土壤侵蝕面積資料,

全縣水土流失面積538km2,以縣之南部及西部較重。按流失程

度統計,微度1699.6km2,輕度333.56km2,中度161.4km2,強

度32.28km2,極強度10.76km2。全縣尚有59.2639萬畝荒山荒地

需要綠化,36.2749萬畝25。以上的陡坡地需要退耕還林還草。

3、農業生產基礎條件

自然條件及水土資源是農業賴以發展的基礎。由于地區不

同,形成的社會經濟條件各異,我縣農業人口多,農村勞動力富

余,國民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經濟組織健全,特別是農村聯產

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和農村商品糧基地的發展,為農業生產奠定了

堅實的基礎。

近十年來,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完成改土面積8.4

萬畝,其中:坡土改梯土5.964萬畝,坡土改梯田1.075萬畝,

荒坡改梯土0.479萬畝,荒坡改梯田0021畝,中低產田改造和

開荒營造經濟林0.84萬畝。良種良法推廣成效顯著,水利設施

配套建設加快。

但由于歷史和自然等原因,我縣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差,農

業灌溉總體上還是靠天降雨,干旱災害仍然是制約我縣國民經濟

發展的主要因素。

4、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

據2011年報統計,仝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為73.6695萬畝(含

復種面積下同)其中:

(一)糧食作物53.5395萬畝

(1)夏糧18.1530萬畝(小麥13.6305萬畝,洋芋2.4420

萬畝)。

(2)秋糧35.385萬畝(水稻14.487萬畝,玉米14.8905萬

畝,豆類6.919萬畝)。

(二)經濟作物9.663萬畝(油菜子4.332萬畝,烤煙1.224

萬畝,芭蕉芋2.8785萬畝,糖料1.2285萬畝)。

(三)蔬菜瓜類4.1265萬畝。

(四)藥村16200噸。

水稻栽播面積是秋糧播中面積的31.4%,2003年水稻總產

量為7.1367萬噸,新安、龍廣、德臥、龍山、木咱等鄉鎮優質

米的主產區。

5、農業結構調整

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實施“十五”農業綜合開發計劃,

我縣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將圍繞建設小康

社會這條主線,朝著農業產業化方向,以科技為支撐、市場為導

向,著力在“糧、畜、煙、果、菜、藥”等方面進行戰略性調整。

第三節干旱特征和災害

1、干旱特征分析

(1)干旱是我縣自然災害性氣候中危害最大的一種,按其

出現時段可分為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春旱和夏旱對農業生

產影響較大,按滑動間雨量少于常年間期的80%,縣連續7天以

上基本無雨的天氣過程作為一次旱期,以干旱小于15天為小旱,

16—30天為中旱,大于30天為大旱的標準,縣境歷年平均每年

發生干旱8.8次,以春旱為多,夏旱其次。

(2)旱災危害程度大。春旱造成小麥、油菜結實率低,馬

鈴薯減產,影響水稻育秧、玉米育苗;夏旱影響水稻栽秧和栽后

干死,又影響水稻抽穗及早玉米不能授粉結實;秋旱使油菜、小

麥、牧草不能及時播種,影響次年夏收糧油、牧草產量,故稱“秋

干絕糧”;冬旱導致小麥,油菜提早撥節抽穗,造成次年夏糧政

產。

(3)階段性規律明顯,在一段較長的歷史時期中,干旱災

害呈高頻、低額相間出現的特征,是干旱的階段性規律。從長期

的旱情統計分析:1992年和1996年為干旱高頻期,每年一旱1989

或1991年為干旱頻期,平均2年一旱;輕旱以上量級年年有,

即十年有九年發生春旱,重旱平均3年一次;2002年曾進入了

特重干旱年。

(4)季節性特性。

春季、受干熱風控制,形成溫高,西南風大,蒸發性的干

熱天氣。出現次數多。維持時間長,春旱嚴重。歷年春旱頻率為

97.2%o其中,中旱年占47%,大旱年約每三年發生一次。最長

一次旱期是1963年3月25日至6月7日,持續74天,盛夏是

境上空若暖氣流勢力強感,大多出現復旱,兩年干旱頻率為

78.1%,其中,小旱年占40.9%,中旱年占27.2%,大旱年約二

十年一現。最長一次旱期出現在1966年7月2日至8月24日,

持續44天。秋冬旱較為頻繁,但對農業生產影響不大。

(5)持續性特征

無論是史料或現代災害統計都表明,連季旱和連年旱都出

現過,且災害較為嚴重,如在春旱發生重、中旱年份中,上年

冬至次年春持續干旱的有(1971、1973、1975、1981、1986、1993),

發生頻率為20%o

(6)區域性特征

由于安龍縣地形復雜,山巒起伏,高差懸殊,自然地

理條件對氣候起到了再分配的作用。按地表形態地貌類型

劃分,可分為壩地、丘陵、山地地貌,壩地主要沿斷層條

帶狀分布于縣境中部巖溶地區,坡度小于15。,占全縣總

面積的11.26%,丘陵主要分布在縣境中部,如普坪、新橋、

德臥的白沙堡一帶,山地主要分布于縣境四周,根據海拔

及切割深度,又分為低山、低中山、中中山、泥土淺薄、

水源缺乏,如篤山鄉、平樂鄉等,丘陵平壩地勢平坦,如

龍廣、德臥耕地連片,土地肥沃,河渠縱橫,水流豐富,

是主要產糧區。

(7)近幾年來還存在首先澇后旱的超勢。一般在六月末,

七月初有一次較大的洪澇災害,造成水利工程大量毀壞,七月、

八月直至九月連續干旱。如果水毀工程不能及時搶修,當年抗旱

效益難以充分發揮。

2、歷史旱災概況

①干旱災害記錄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夏、安籠所大旱,饑民通野。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夏,南籠府大旱,饑民遍地,貴

州巡撫宮北麟令盡量常年倉米賑災,至七月所有倉米顆粒不存。

民國十九年(1930)年,縣境大部分地區遭受旱災,自三

月初至六月十七日,滴雨未下,包谷禾苗兒手全部干枯,秧插不

上,糧價飛漲,人心恐慌。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縣境大部分地亞遭受旱災,載插

季節無水打田插秧。全縣有53179畝田地未栽種。興隆、龍山兩

區災情最重,占全縣受災面積的27.6%,全縣受災戶21405戶,

省府主席吳昌鼎向縣府發出訓會,要求詳查上報,以便救濟。

1952年,全縣受旱災,自5月中旬至7月中旬,近兩月內

滴雨未下,有28600畝田地未栽種。

1957年,春旱嚴重,栽播種不下,秧撒不下,人畜飲水困

難。5月6月,夏皇持續,已栽禾苗大半干死,全縣90%有農戶

嚴重缺糧,挖菊根、摘野菜充饑。

1972年,縣境遭受旱災,因干旱而枯死,無水栽插不上的

田地共48040畝。

1984年7月夏旱,連晴少雨天氣特續25天,自7月中旬日

趨嚴重。

②干旱分布

干旱是我縣自然災害性氣候中危害最大的一種,按其出現

的時間可分為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主要是春旱、初夏旱對

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大,且出現的頻率多,涉及的范圍廣。

1、春旱(3月上旬?5月上旬)

縣境兩年平均每年發生干旱8.8次,以春旱居多。春季縣境

常受干熱風控制。形成氣溫高,風大,蒸發快的干熱天氣,這種

天氣出現最多,維持時間長,春旱就嚴重,兩年春旱頻率為

97.2%,其中,中旱年占47%,大旱年約每三年一次。從1971

年到2000年30年中,縣內春季發生大旱年10年(1972、1974、

1977、1980、1983、1986、1989、1992、1995、1998)中早年

14年(1973、1976、1978、1982、1984、1985、1987、1990、

1991、1994、1996、1997)輕旱年6年(1971、1973>1975、1981、

1986>1993年),出現頻率分別為:33.33%、46.67%、20%。

即平均3年出現一次重旱,幾乎兩年出現一次中旱,連年有旱情,

并且冬春連旱。

2、初夏旱(5月中旬?6月中旬)

縣境內兩年出現夏旱頻率接近90%,以北部最重,南部較

輕,平均每年2次,中重旱出現率分別為64%和52%。1971年

—2000年20年間縣內出現重旱3年(1988、1995、1998)中旱

年14年(1972、1974、1976、1978>1980、1984、1985、1986、

1990、1992、1993、1994、1996、1997)輕旱年10年(1973、

1975、1977、1979、1982、1983、1989、1991、1999、2000),

無旱年3年(1971、1981、1986)出現頻率分別為10.33%、79.34%、

10.33%,在重旱年中,也常伴有春旱連初夏旱,占比重為35.54%,

我縣秋旱、冬旱不明顯,這里不再敘述。

3、現代典型干旱年從1971年至2000年30年中,共計發

生春旱29年,年次頻率為97%。一般每年春旱都發生在三至四

月份,五月逐漸減輕,持續時間15—30天的,平均二年出現一

次。30天以上的三年出現一次。我縣的冬秋旱比較輕,持續時

間短,夏旱最長的一次是1966年的7月2日至8月24日,44

天旱期內連續無降水,僅為常年同期平均雨量的4.6%左右。

全縣范圍內1963、1966、1995、1998年都是大旱之年,而

1963年和1995年二年旱災最為嚴重,據統計,1995年受旱稻田

4.25萬畝,玉米0.482萬畝,給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損

失。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4、農村人畜飲水困難

自80年代初以來,經各鄉鎮多次調查統計,縣水利局復核,

全縣共有取水距離1000m以外,或垂直取水高度在100m以上的

飲水困難人11.55萬人,大牲畜6.6萬頭/匹,缺水人口占全縣總

人口的45.8%。自198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水利電力部關于

加速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問題的報告的通知》(國辦發[1984]67號)

以來到2001年底已解決9.24萬人/5.28頭。除已解決的外,尚有

2.31萬人/1.32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急待解決。地處縣境本北部

的篤山、梨樹等地方,由于地形空間分布的垂直差異大,河流深

切,地處中東部巖溶丘岔山地的阿賴龍蛇、石盤、溪流規模小,

井泉稀少,這些地方兩年飲水困難,這些大部分地區山起伏,巖

溶、峰林十分發育,地表及淺部表層都難以找到水,且自然降雨

極易滲漏流失。在缺水村寨,有的一家有五、六個龍潭,下雨時

裝滿水,無雨時取采飲用;有的在房前屋后用石密、石坑裝水蓄

水。有的地方靠接巖漿水,有的取用巖野滲水,有的人家飲用田

水、泥冰I水,有的要到三、五里外去挑水。生活、環境衛生很差,

嚴重影響群眾的身體健康,同時也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5、干旱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影響

干旱頻發對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造成了重大威脅,不

僅直接影響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給人民造成深重的災難,而且

嚴重制約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影響生態環境,影響社會安定,

旱災的輕重對夏糧產量,秋糧產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旱災造成

的經濟損失遠遠超過洪澇、風暴等自然災害,抗旱減災已成為新

時期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否則近年實施的“富民興安”的計劃

將落空,剛剛越過溫飽線的農民又可能返貧。

第三章抗旱設施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一節抗旱設施現狀

1、水利工程

全縣現有已建成的各類水利工程88處,其中:中型水庫1

座,小(一)型水庫5座,?。ǘ┬退畮?9座,小(二)型

以下山塘63處;總庫容為1750.00萬m3,興利庫容為1527萬

m3o引水工程247處,引水流量6.10m3/s;提水工程39處,水

輪泵站5處,電力提灌站33處,機灌站1處。設計灌溉面積14.25

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4.1705萬畝,旱澇保收面積11.80萬畝。

因有的工程運行多年效益衰減,2004年實際灌面積為9.60萬畝,

旱澇保收面積僅占全年農耕地面積的38.18%o

2、城區居民及農村人口供水狀況

城區及16個鄉鎮所在地均已逐步建成不同標準的人畜飲水

工程,農村人畜飲水已解決困難人數的80%,城市居民飲用水量

達每人每天175升左右。已解決工程措施的農村每人每天達40

升左右,大牲畜每頭每天30升。小牲畜每頭每天20升,取水方

式采用水窖、水池、水庫、山塘、管引、渠引和提水解決飲水困

難問題。但由于大多數集中飲水工程已運行10年以上,工程老

化嚴重,維修改造任務繁重,有的水源枯竭,有的管道老化,有

的管理不善,飲水工程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

3、抗旱服務隊建設

安龍縣抗旱排澇服務隊的建設規劃已經貴州省防汛抗旱指

揮部辦公室審查通過,省防汛辦補助資金75萬元購置排灌機具

100臺套,運輸工具車一輛,維修工具、零配和辦公、倉庫、銷

售門市部及檢修車間300平方米。

縣抗旱排澇服務隊主要設備有柴油抽水機90臺套(2.27千

瓦/臺),水泵10臺套,輸水管4500米。機動車一輛,提水能

力為0.23萬立方米/小時。年抗旱效益可達0.8萬畝。

4、社會流動抗旱機具

2004年底共有流動抗旱機具84。臺;其中柴油機720臺/0.83

千瓦,電動機62臺/千瓦,水輪泵120處,年抗旱能力達1.5萬

畝。

5、旱情監測系統

16個鄉鎮已設立有16個雨量站,負責旱情測報,建立了雨

量、氣溫、旱情報告制度,5月1日一9月30日實行日報,旬報

和月報制,省人影辦定期分析旱情動態。

第二節抗旱能力評價

根據現有抗旱設施,進行農業供水分析:

水利工程供水抗旱服務供水社會流動機械具供水自流灌溉供水

旱災頻率

萬n?萬畝萬n?萬畝萬n?)}IH'萬m3萬畝

現狀年(2004年)220010.50350.35800.807352.10

中旱年(P=75%)16009.10480.481101.106831.95

大旱年(p=95%)135()6.4600.601501.505601.60

現狀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為73.6690萬畝,有效農田灌溉面積

為14.1705萬畝,僅占播種面積的19.23%,抗旱能力極低°

經各方面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各類抗旱設施,設備和

物資,充分發揮抗旱能力,在中旱年有效抗旱面積可達1263萬

畝,農作物抗旱保證率為80%。

在重旱年有效抗旱面積可達6.375萬畝,農作物抗旱保證率

只有45%。

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按水中長期供求計劃,現狀年

水利工程供水量如下:

現狀年(2004)水利工程供水量表單位:萬n?

項目年需水量現有可利用供水能力水資源短缺

合計19110439014130

1、農業用水750028604640

2、工業用水87()320550

3、城鎮生活用水65060590

4、另水電供水1009017408350

第三節存在的問題

1、已開發利用的水資源短缺。建國以來,雖然修建了一些

水利工程,但遠遠不能適應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的

需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仍然薄弱,抵御不了較大的干旱災害,

在水利工作中存在重建輕管的現象,設施老化,不配套,病險工

程多,中低產田土比例大,農田水利建設,生態建設還未形成支

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體系,農民人均旱澇保收面積低于全省平均

水平??购倒ぷ?,事關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還未引

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九十年代是我縣干旱的低頻期,特別是糧

食連年豐收而出現的防旱抗旱松懈麻痹思想和大早露頭束手無

策的狀況相當嚴重,因此,我們必須以戰略的眼光,從可持續發

展的戰略高度,增強搞好抗旱工作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全黨動員,全員動手,領導掛帥,部門協作,防抗結合,以

防為主,才能戰勝旱災。

2、水利工程效益衰減嚴重。據2004年水利綜合年報統計,

全縣各類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積14.1705萬畝占設計灌溉面積

14.7855萬畝的96.04%;保證灌溉面積7.68萬畝占有效灌溉面積

的14.1705萬畝的54.19%;一半以上的灌區沒有達到設計要求,

有效灌溉面積衰減。主要原因是工程老化,滲漏嚴重,防滲能力

極低,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98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給予

西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大好機遇,在興中灌區(安龍工區)渠

系工程投入1100萬元,對供水設施逐步進行防滲改造和配套,

大大地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數和灌溉保證率。

3、蓄水骨干工程少,調蓄能力差,泥沙淤積嚴重,重旱常

導一致河溪斷流,提水工程和引水工程難以發揮效益,而抗旱效

力最高的是蓄水工程。但現有?。ǘ┬鸵陨纤畮靸H25座,總

庫容1750萬立米,興利庫容1527萬立方米,山塘蓄水工程實際

灌溉面積為2.02萬畝,僅占全縣各類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積

14.9205畝的13.6%,明顯偏少。致使豐水期水資源流失、浪費,

造成洪澇災害。

4、水土流失治理有待加速,據搖感統計,縣境內水土流失

面積538km2,至2003年底累計治理面積59.3km2,尚有中輕度

以上水土流失面積448.7km2未得治理。前五年平均治理面積僅

11.8km2,若不加速治理,將會為子孫后代帶來災難。

5、耕地粗放,廣種薄收,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隨著農業

結構調整,要逐步把“資源型”向“效益型”轉化。

6、由于財力投入不足,我縣推廣運用抗旱新技術力度不夠,

人工增雨投入少,國家擴旱資金、物資的投入應當相應增加。

第四章防旱抗旱預案

第一節旱災量級劃分

根據水利工程現狀,歷史上旱災影響程度及春、夏天氣趨

勢展望,作物分布和干旱時段,對不同程度的春旱、夏旱進行量

級劃分,確定輕旱、中旱和重旱三種旱災量級如下:

春季以季雨量低于180毫米為春旱(即以日雨量小于2毫

米的連續日數為干旱天數)

夏季以季雨量低于180毫米為夏旱(即以日雨量不足2毫

米的連續日數為干旱天數)。

秋季以季雨量低于135毫米為秋旱(即以日雨量小于1.5毫

米的連續日數為干旱天數)。

冬季以季雨量低于45毫米為冬旱(即以日雨量小于0.5毫

米的連續日數為干旱天數)。

以連續干旱天數為確定旱災量級的主要指標:20-40天為

輕旱,41一60天為中旱,61天以上為重旱。

同時,根據各季度,各時段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值減少的程

度和土壤相對濕度的高低,受旱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例和減產幅

度來確定不同季節旱災的量級。

第二節旱災區域劃分

我縣由于受南亞季風環流影響(地形地貌環境的影響)形

成局部地域變化大的多種類型的亞熱帶氣候。按照多年平均降雨

量、蒸發量、氣溫等自然因素和現有水利工程分布狀況,對全縣

16個鄉鎮旱災區域分類如下:

一類地區(即重旱區)有萬峰湖、灑雨、海子、普坪、戈

塘、龍山、篤山等7個鄉鎮、108個行玫村占全縣行政村總數量

的57.83%o這類地區海拔高差差異大,氣候溫差也大,山巒重

疊,土地貧崎,大多是山地,泥土淺薄,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少,

水資源缺乏,水利工程稀少,容易發生干旱。

二類地區(即中旱區)有錢相、興隆、平樂、坡腳等4個

鄉鎮。41個行政村,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22.08%。這類地區山

巒重疊,多石山,有的地方土地肥沃,田土廣闊,河流分布不均,

土質不易含水雨,水利工程薄弱,冬春河水水量小,農業灌溉也

難保障。

三類地區(即輕旱區)有新安、新橋、龍山、德臥等4個

鄉鎮,38個行政村,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20.09%。興中灌區柘

侖渠系水利工程貫穿其中,水利工程分布密集,基本能保證農業

用水灌溉和居民及工業生產用水。

第三節防旱抗旱工程措施

安龍縣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了水利工程的建設工

作,至今已建成各類水利工程近千處,工程類型有蓄水工程(水

庫、山塘)、引水工程、提水工程、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城鎮供

水工程、旱地澆灌工程等,為全縣的工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有發

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蓄水工程:共88處,其中:中型1處:?。ㄒ唬?/p>

型5處;?。ǘ┬?9處;小(二)以下工程63處??側菟?/p>

量1750萬m3o有效灌溉面積14.1705萬畝,保證灌溉面積7.68

萬畝,年供水能力2200萬nP,解決農村2.1萬人,0.81萬頭(匹)

牲畜的飲水。

(二)引水工程:共247處,其中:?。ㄒ唬┬?處,小

(二)型13處,小(二)型以下233處,引水流量6.1m3/s(不

含蓄水渠道引水流量),灌溉面積2.10萬畝,保證灌溉面積2.00

萬畝,年供水量735萬n?,解決農村0.8萬人、0.41萬頭(匹)

牲畜的飲水。

(三)提水工程:共39處,均屬?。ǘ┬吞崴こ?,年

供水量40萬m3,有效灌溉面積0.77萬畝,保證灌溉面積0.36

萬畝,解決0.40萬人,0.22萬頭(匹)牲畜的飲水。

(四)旱地澆灌工程:安龍縣從2001年開始建設了以優質

玉米澆灌為主的旱地澆灌工程,工程形式以水池、水窖、山塘蓄

水、渠道引水、管道引水、提灌站提水為主,全縣共有旱地澆灌

工程22處,管道28公里,渠道12公里,水池(窖)380個,

蓄水30400n?,灌溉面積1.2萬畝。

(五)節水灌溉工程:仝縣共有各類水利工程的渠道總長

513.67公里,節水灌溉工程主要以渠道防滲為主,實施渠道防滲

100公里,共有管灌10公里,節水灌溉面積1.5萬畝。

安龍縣在50-70年代修建的水利工程,由于技術落后,

建設施工條件差,工程灌溉效益低,為了使水利工程在抗旱中發

揮更大的效益,達到更好的灌溉效果,主要抓好如下措施:

1、對現有水利設施配套改造。興修水利是防旱抗旱的根本

措施,為了解決供水不足現狀及長遠發展對水的需求迅速增長的

供需矛盾。水利建設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

理。堅持興利與除害相結合,開源節流并重、防洪抗旱并舉。下

大力氣解決供水設施,水資源不足和水污染問題。在近年內要抓

緊搞好小(二)型以上水利工程配套防滲改造和險病水庫除險加

固,搞好水利工程的經營管理,增加現有灌區的實灌面積。繼續

爭取國家對人飲工程及水利工程建設經費投入和興中灌區建設

項目投入。

2、加強抗旱水源建設。綜合水資源的規化和管理。編制

抗旱水源建設規劃,有計劃地因地制宜地抓好一批重點水源建

設,大中型水源工程一般都有蓄(供)水量大保證率高,經濟效

益好的特點,便于形成大規模的高效農業區,也便于集中解決城

鎮和開發區的供水問題。要大、中小結合,大力新建攔水溝、山

塘、小型水庫、發展集流節水灌溉工程。

3、發展集雨節灌工程。從山區旱地年降水量不均勻,但年

降雨較充沛的實際出發,應在發展水澆池的基礎上修建集雨坪、

集雨水窖。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齊抓。因地制宜建

立適合山區旱地澆灌的水窖體系,使水窖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

形成新的微型灌溉工程機制。以戶或幾戶為單元、定額補助、自

建、自管、自用,減少國家、集體用于維修的再投入,最大限度

地發揮抗旱效益,解決分散農戶人畜飲水困難和部分旱地的抗旱

用水。

4、改造和引進抗旱新設備。按照江河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

置要求,協調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搞好現有機電提水和水輪

泵工程的改造。引進和使用先進的抗旱技術和設備。

5、加速節水工程建設。發展節水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

建立節水型社會,調動全社會節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積極性,千方

百計采取各種形式,緩解缺水矛盾。在今后要逐步實現節水灌溉

化??倢嵤┓桨甘窃诟弋a園區大田作物以低壓管道輸水和噴灌為

主,經濟林果以微灌、滲灌和小管出流灌溉為主;溫室大棚以滴

灌為主;大型灌區以渠道防滲為主;田間推行新型高效節水的浸

潤灌溉技術。

6、加快基本農田建設步伐。以治水為主,同時采取改土(以

坡改梯為主,變坡地“三跑”(跑水、跑肥、跑土)為梯土、三

保田),改制(把水保證率低的田、水改旱、大力推廣間種方式,

提高旱地作物產量,使其成為旱作高產田),庭院經濟(在地邊、

房前、屋后種植經濟林果、增加農民收入)等方式,進一步提高

標準,改善耕作條件,發展高效農業。

7、推廣旱作新技術。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我縣主要靠天然

降水補充土壤水份,風調雨順則糧食豐收,一遇干旱糧食減少,

甚至絕收。搞引水灌溉或節水灌溉雖是解決農田干旱的好辦法,

但因一些地區水源十分有限或工程投資太大而難以實施。因此,

積極推廣旱作農業新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

(1)發膜覆蓋法。該技術已在全省普遍推廣,一可防旱、

二可提前作物播種期,小麥、玉米、瓜果、旱育秧都可使用。

(2)大力推廣抗旱劑、新產品,提高抗旱減災科技含量。

旱地龍抗旱增長劑抗旱新技術是解決缺水山區防旱抗旱的一條

新途徑。經過多年推廣示范,深受農民歡迎。為了更好地推廣應

用旱地龍年計劃推廣應用0.3萬畝。

8、生態建設。實施山坡地退耕還林還草、綠化自然環境、

涵養水源的生態建設。繼續采取“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

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堅決實施陡坡地還林(草),經

過十年努力,初步改變我市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第四節防旱抗旱非工程措施

1、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

縣、鄉鎮人民政府實行抗旱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行政首

長在抗進旱工作方面的主要職責是:

(1)負責組織制訂本縣、本鄉鎮有關抗旱的政策和措施。

組織做好抗旱宣傳和思想動員工作,增強各級干部和廣大群眾的

抗旱意識。動員會社會的力量,不斷提高抗旱能力。負責督促本

地區重大抗旱設施的建設和管理。

(2)負責組建常設抗旱辦事機構,協調解決抗旱經費和物

質等問題,確保抗旱工作順利開展。組織有關部門實施本防旱抗

旱預案,并督促各項措施的落實。

(3)掌握本地區旱情,及時部署,組織指揮當地干部群眾

參加抗旱。堅決貫徹執行上級的抗旱指令,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

盡量減輕旱災損失。發生重大旱情,要及時向上級政府報告,爭

取各方面支持。組織各方面的力量,安排好群眾生活,管好水

利設施,節水灌溉,保持社會穩定。

(4)縣長對全縣的抗旱工作負總責,分管抗旱的副縣長

具體負責。各鄉(鎮)的抗旱工作,由鄉(鎮)長負總貢,分管

抗旱的副鄉(鎮)長必須切實負起責任。建立防旱抗旱領導小組

明確專人辦理防旱抗旱日常工作。如因思想麻痹,工作疏忽或處

置不當而造成重大災害后果的應當承擔領導責任。

2、部門抗旱職責

抗旱工作是社會公益性事業,縣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

各部成員單位要根據分工,各司其職,密切配合。

縣農業局:及時掌握并提供農業干旱災情。組織對受災地

區調運種子、化肥等救災物資,派出農業科技人員進行抗旱救為

的農業生產技術咨詢服務,重點是根據災情和旱情緩解后的條

件選擇適宜救災的作物,對受災作物采取適宜的補救措施,加強

對未受災作物的田間管理。協助各地抗災救災。采取農業措施,

減輕旱災損失。農機部門負責抗旱機具的及時維修,做好抗旱機

具零配件的供應工作。

縣發改局:協調安排抗旱、水源建設、生態工程建設以及

搶修水毀工程的資金和計劃內物資。

縣農辦:協調安排農田基本建設,水毀工程修復、抗旱救

災的資金和物資。

縣水利局:負責水利工程的蓄用水調度,組織向人畜飲水

困難地區緊急輸水,修建臨時管線,在有可能的地區修建應急水

源工程或水窖,挖掘當地水源,組織抗旱服務隊搶修抗旱機具,

積極提供提水機具抗旱,加強行業管理,充分發揮現有水利工程

的效益。提供水情、旱情,組織實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和抗旱應

急工程修復。

縣公安局:負責抗旱秩序和災區社會治安工作。打擊偷竊、

破壞抗旱設施的犯罪分子。協助有關單位確保正常供水、查處水

事糾紛。

縣民政局:擬定干旱災害救濟的工作方針、政策,及時掌

握、提供干旱災情,負責指導協調災民的生活安排,對絕收戶和

重災戶給予救濟,組織生產自救和勞務輸出。

縣財政局:組織抗旱資金,及時下達抗旱經費并監督使用。

縣交通局:優行運送抗旱、救災的人員和物資,確保道路

暢通。

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負責組織廣播電臺、電視臺對抗

旱工作的宣傳,攝錄旱情和抗旱場面,報道抗旱工作中的先進人

物和事跡。

縣衛生局:負責組織并派出醫療隊深入災區開展衛生防疫

和醫療救護工作。對飲用水源進行消毒,宣傳普及衛生防疫知識。

加強改水工程建設,防止飲用污水而造成痢疾等腸道疾病流行。

縣經貿、供銷部門:負責抗旱及救災物資的調撥、供應和

必要的物資儲備。

縣供電局:保證抗旱、救災的電力供應。

縣氣象局:負責監測天氣形勢,及時提供天氣預(情)報

和氣象資料。實施人工影響天氣方案,組織實施人工增雨。

縣石油公司:負責組織抗旱油料的及時供應。

縣糧食局:負責協同糧食產量核查。做好救災糧食的儲運,

供應工作。

縣統計局:協同做好旱災的調查、核實、統計、上報工作。

縣人民武裝部:根據旱情需要,在縣抗旱指揮部的統一指

揮下,擔負重大抗旱任務。

縣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負責抗旱日常工作。下

情上報、上情下達;做好協調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工作。當好縣人

民政府決策指揮的參謀。負責災情統計,核查上報。切實保證各

項抗旱責任制的實行。

各鄉(鎮)人民政府應當配合水利行政主管部門和水利工

程管理單位,采取干部包區域、包水庫、包渠道、包部門的抗旱

工作責任制。

3、設立縣級抗旱基金。每年籌措抗旱資金5萬元。資金來

源包括水利、農辦、計劃、財政等部門,盡量爭取抗旱專項經費。

由縣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進行專戶儲存,用于支付抗

御大旱應急工程費用。在大旱發生時拿得出、用得上。抗旱基金

的使用,有償還能力的要償還、無償還能力的要從其他經費中彌

補、滾動使用、長期發揮效益。使用抗旱基金、修復抗旱應急工

程和水毀工程,如同作戰,為不誤時機應簡化審批手續,確???/p>

旱工作的正常開展。組織社會救助,發動全社會各族人民、黨政

機關、團體及非災區民眾向災區募損款物。

4、抗旱物資儲備。抗旱機具,維修零配件,抗旱劑等抗旱

物資要備全備足,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要建章建制、

加強規范化管理。實行有償使用,調物還物或調錢還錢??购滴?/p>

資及專項經費,做到專帳收支、??钍褂谩?/p>

5、完善旱情監測系統的管理工作。在不同季節按月、按句、

按日上報雨情和旱情。

第五節抗御輕旱預案

1、輕旱指標。當降雨量偏少2—4成、連續干旱20—40天,

受旱面積占播種面積10—20%以內,預計減產1—2成時,為輕

旱。旱情主要是工業用水、環境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基本能保證,

但不足以實現水資源的供需平衡,現有水資源可供水量能滿足

90%以上的需求。旱地作物需水稍嫌不足,當年水資源保供水量

不能滿足農田灌溉需要,需開采部分地下水予以補充。

2、防御對策。輕旱發生時采用以下9條防御對策

(1)掌握旱情趨勢,縣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

布旱情通報。

(2)縣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出防旱工作通

知,并向政府提交抗旱決策建議。

(3)縣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召開由水利、農業、氣象

等部門會議,會商分析旱情趨勢和應對措施。

(4)各相關職能部門要及時檢修抗旱設備,檢查水庫啟閉

設備,制定具體抗旱對策和要求。

(5)水利部門要及時下達塘、庫、水澆池的蓄水供水任務,

下達各類水利工程抗旱灌溉任務,落實抗旱供水計劃。

(6)統籌兼顧,優化配置水量,推廣節水措施,盡量保證

生活用水、生產用水和生態環境用水。

(7)出動抗旱服務隊,幫助提水灌溉。

(8)農業技術部門要派出技術人員深入農村,對缺水的高

榜田、土推廣旱作技術。適時廣泛應用抗旱劑。

(9)大力宣傳節約用水,嚴格按照高耗水企業生產用水。

第六節抗御中旱預案

1、中旱指標。當降雨量偏少4—6成,土壤相對濕度低于

41-45%,連續干旱天數在41—60天,受旱面積占播種面積的

21—49%,預計減產2—3成時,城市可供水量虧缺率0%<DRIc

<20%,土壤相對水分虧缺率40%<DRIAF<50%,或作物需水

虧缺率25%<DRIAC<40%O農村每日每戶人畜飲用水量150V

Ws〈200升,即為中旱。旱情主要是現有水資源可供水量只能滿

足80%—90%的需水,各類用水明顯偏緊,特別是初夏用水高峰

期,供水不足對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帶來不便,河流水量減

少或斷流,山泉溪水干涸,部分農村發生人畜飲水困難。旱地春

播困難,夏播出苗推遲。

2、對策和措施。中早發生時,采用如下12條防御對策和

措施

(1)縣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布抗旱工作緊急通知。

一是通報旱情,包括天氣形勢,降水量和未來降雨趨勢,土壤墻

情,受旱面積作物受旱程度,河道來水量、水庫蓄水量。二是下

達蓄水灌溉任務,機泵提水任務和其他抗旱任務。提出抗旱對策

的具體要求。

(2)縣委、縣政府召開會議部署,會商抗旱對策及抗旱措

施,明確各部門的抗旱職責和具體任務,提出具體要求。

(3)堅持先生活、后生產,保證必要生態用水的原則,控

制城市水體的換水文次數,確保城鄉人民基本生活用水。

(4)利用一切水利設施,早引多灌,爭取抗旱主動權。灌

區提前五天放水灌溉,涉農部門的領導和干部深入抗旱第一線,

幫助解決抗旱中的實際困難。

(5)發動城市居民,勵行節約用水,對浪費水的行為實行

嚴格的經濟懲罰。農業生產用水實行定額限量用水。

(6)抗旱服務隊全力出動,早抓、早動,提水、運水,幫

助檢修提水機械,千方百計擴大抗旱面積,幫助解決缺水山區人

畜飲水問題。

(7)大力推廣應用抗旱劑一一旱地龍,利用腐殖酸獨特功

能,縮小植株氣孔張開度,減少水分蒸發,同時利用所含氨基酸

等10多種微量元素的作用,達到抗旱和促進植物生長的多功能

效應。

(8)組織巡回檢查、收集資料、統計災情、及時向上級匯

報、爭取各方支持,

(9)縣財政及時下撥抗旱經費、石油部門及時下撥抗旱油

料指標、物資部門積極作好抗旱物質的供應工作。

(10)部署人工增雨準備工作。

(1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適時進行農作物改種補種。

(12)推廣旱作農業新技術、加強田間管理、深耕蓄水保

墻、耙淋保墻及中耕除草、地膜復蓋、抑制蒸發、保持土壤水分。

第七節抗御大旱預案

1、大旱指標。當降雨量偏少6-8成,土壤相對濕度下降

為40—31%,連續干旱天數在61—80天,干旱面積點播種面積

50—79%,預計減產3—5成時,城市可供水量虧缺率20%<DRIc

<30%,土壤相對水分虧缺率50%VDRIAF<60%或作物需水虧

缺率40%<DRIAC<60%O農村每日每戶人畜飲用水量80<Wc

V150升,即為大旱。旱情主要是一有水資源可供水量只有滿足

城市70%—80%的需水,部分自備水源抽水困難,中小河流大部

分干涸,中小水庫水位接近死庫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宙來水

管網供水地區的用水高峰期間歇性斷水,透雨推遲6月下旬以

后,鄉村發生人畜多水困難。大部分旱地出現干土層需座水播種,

已出的苗大部枯死,樹木生長緩慢,部分稻秧早死絕收。

2、對策和救災措施。當大旱發生時,采取如下13條防御

對策和救災措施

(1)根據預測預報、提前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早作準備。

(2)縣政府發布抗旱救災通知,召開抗旱會議,緊急動員

抗旱。除了通報旱情的嚴重外,要求各鄉鎮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

早部署、早安排、協調有關部門、全力做好抗旱工作。組織和發

動黨政軍民開展聲勢浩大的抗旱斗爭,動員社會各行各業支持抗

旱工作。

(3)縣委、縣政府組織有關領導深入第一線,督促檢查指

導抗旱工作,幫助群眾解決抗旱中的實際困難。到各鄉鎮的抗旱

檢查工作組,實行分片包干、做到下去有任務,回來有匯報,對

帶普通性的問題、縣政府召集有關局、辦領導研究,提出解決辦

法。

(4)出動抗旱宣傳車、利用報刊、廣播等多種形式加強災

情報道的抗旱救災的宣傳工作。

(5)加強災情統計、及時向上報告災情,積極爭取州和省

級的支持,爭取國家特大抗旱補助經費。特大抗旱經費下達后,

要足額及時到位、確保抗旱油、電費補貼,抗旱服務設備購置,

水利設施的搶修等應急需要。

(6)做好水庫、山塘、泉水的水資源統一調度工作,實施

節約用水。

(7)加強水政執法工作,深入重災地區,及時調處水事糾

紛,辦理水事案件,

(8)抗旱服務隊全力投入抗旱。為了提高現有抗旱設備的

利用率,及時解決有水源無設備的問題,全隊所有抗旱設備和人

員統一調配使用。

(9)在灌溉用水緊張時,重點保證城市、鄉鎮和農村居民

的生活用水,做好水資源的統一調配。為飲用水困難的村莊打深

井或緊急輸水,消防部隊在軍事機關的統一領導下,應擔負起向

飲水特困地區災民送水任務。實施應急跨流域調水計劃,啟用后

備水源等。

(10)大力做好提水灌溉用電,用油的供應工作。做好救

災化肥、農藥、種子的調運工作。做好疫情防治工作。鼓勵和助

助群眾科學尋找和發開利用水源。

(11)大力推廣應用抗旱劑、節水劑等科技產品。

(12)氣象部門及時提供天氣形勢分析和預測預報工作,

有條件的地方實施人工增雨措施。

(13)民政部門要做好災情調查和救災工作,及時申報和

發放救災物資,幫助重災鄉村和絕收農戶生產自救,使災民有飯

吃,維護社會安定。

第八節抗御特大干旱預案

1、特大干旱指標。當降雨量偏少8成以上,土壤相對濕度

小于30%,持續干旱80天以上,干旱面積占播種面積的80%,

預計減產5萬以上時,城市可供水量虧缺率DRIc>30%,土壤

相對水分虧缺率DRIAF>60%或作物需水虧缺率DRIAC>60%O

農村每日每戶人畜飲用水量Ws<80升,即為特大干旱。旱情主

要是中小河流幾乎全部干涸,中小型水庫水位低于死庫容,上游

來水和入庫流量基本枯竭,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大部分自備井抽

不出水,自來水管網供水經常發生大面積斷水,農田普遍出現干

土層且厚度超過10厘米,氣溫異常偏高,多大風,蒸發量極大,

春播出苗大部分枯死絕收,夏播作物大面積缺苗,農村人畜飲水

十分困難。

2、對策和救災措施。當特大干旱發生時,除繼續實施防御

大旱的對策和救災措施外,著重采取如下9條防御對策和救災措

施。

(1)縣委、縣政府聯合發出抗旱救災工作緊急通知,召開

動員大會,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投入抗旱。發生特大干旱不僅會

給工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還會給人民生活帶來多方面的

困難,關系到國民經濟穩步發展和社會安定團結大事。各級黨委

政府都要高度重視,黨政共商抗災大事,共同組織力量,深入第

一線,檢查指導抗旱救災工作。同時要加大抗旱減災工作的宣傳

力度,動員全市人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開展抗旱減災工作。

(2)多形式攔截地表水、挖掘地下水。河道流量變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