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歷史階段重點內容總結清單-2025屆高三歷史統編版(2019)二輪復習_第1頁
中國經濟歷史階段重點內容總結清單-2025屆高三歷史統編版(2019)二輪復習_第2頁
中國經濟歷史階段重點內容總結清單-2025屆高三歷史統編版(2019)二輪復習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經濟歷史階段重點內容總結遠古農業起源,南稻北粟,刀耕火種,土地氏族公有。青銅冶煉,繅絲織綢。夏商商朝出現原始瓷器,貝殼貨幣。西周井田制(土地不能轉讓和買賣)農業技術提高,仍以木石工具為主?!肮ど淌彻佟?,官府壟斷工商業。《周禮》指導城市營建。稅制:貢賦制。春秋戰國鐵犁牛耕推廣,私田大量開墾,井田制崩潰,土地私有確立,小農經濟形成,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出現。封建地主經濟是封建專制統治的經濟基礎。春秋戰國時的壟作法。戰國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工商食官”崩潰,民間手工業出現。稅制: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魯國“初稅畝”,承認土地私有、征收農業稅。秦朝秦半兩錢。秦馳道,靈渠。秦漢稅制:田租較輕,人口稅與更賦(勞役和兵役)較重。漢朝西漢初年實行道家“無為而治”的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耦犁、耬車、代田法。關中的漕渠、白渠和龍首渠。高爐煉鐵、炒鋼技術。東漢時的杜詩發明了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漢武帝厲行抑商,推行鹽鐵官營和算緡告緡,擴大財源、鞏固統治,與民爭利、掠奪民財,抑制私商和土地兼并。五銖錢。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開辟。東漢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青瓷出現。魏晉

南北

朝耕耙耱技術。曹魏出現翻車。東晉出現草市。南北朝的灌鋼法。北朝白瓷出現。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均田制。東漢末年北方戰亂,兩晉之際“五胡亂華”、“永嘉南遷”,經濟重心開始南移。隋唐

五代曲轅犁,筒車。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秘色瓷,中國瓷器開始大量出口。絲織業吸收波斯技術;絲織品的生產重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商業發展,出現邸店、柜坊、飛錢。廣州設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唐朝長安城的政治和軍事職能突出,坊和市界限森嚴。均田制盛行。隋朝開鑿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唐末五代,均田制崩潰;北方戰亂,經濟衰退,南方成為中央財政主要來源。稅制:唐朝前期租庸調制,田租、勞役和兵役、紡織品;唐朝后期兩稅法,夏秋兩次主要按土地、財產多少征稅。宋朝推廣稻麥復種制。高轉筒車。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導致土地高度集中,土地租佃發展。制瓷業五大名窯。“重農抑商”政策松動,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商業徹底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商業空前繁榮,對外貿易發達。城市的經濟功能增強,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商稅收入成為宋朝的重要財源,海外貿易稅收成為南宋的重要財源。方田均稅法,清丈田地,均平稅收負擔。南宋時期,“蘇湖熟,天下足。”經濟重心由北方的中原-關中轉移到南方的江浙(江南)地區。宋朝以前,對外交往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宋朝以來,海上絲綢之路日益重要。

【補充】中國古代稅制發展趨勢:①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變為以土地、財產為主。②征稅時間由不定時變為基本定時。③由勞役稅、實物稅等多種稅變為單一貨幣稅。④工商稅地位趨向提高。說明的問題:政府對人民的人身控制趨向松弛;商品經濟發展推動財產稅地位的提高和稅收貨幣化。元朝對隋唐大運河“裁彎取直”,強化政治中心大都與經濟財政中心江浙的聯系。蒙元統治者對商業的相對重視,海陸絲綢之路的暢通,國內外貿易的發達。青花瓷出現。黃道婆推廣棉紡織技術。元大都(北京)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泉州設有市舶司,對外貿易發達,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明朝風力水車。魚鱗圖冊。美洲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的引進,人口增長,經濟作物種植擴大。明清土地租佃關系的發達,地租貨幣化,佃農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明初“海禁”,禁民不禁官,朝貢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晉商與徽商。明后期“海禁”松弛,中國對外貿易長期出超,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和城市繁榮。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江南民營絲織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稅制:一條鞭法,賦稅徭役合并征銀,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少來分擔。清朝

前中

期農耕經濟的繁榮與停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落后于世界潮流。玉米、甘薯廣泛推廣?!翱登⑹馈保匀唤洕唵卧偕a模式未能有效提高生產力。人口激增,社會問題與生態破壞。明清移民:“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促進農業發展,“兩湖熟,天下足”;“闖關東、走西口”緩解遷出地人口壓力、促進邊疆開發和鞏固。江浙工商業日益發達。稅制:攤丁入畝,即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強化“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1840

-1860經濟的半殖民地化與近代化。鴉片貿易與白銀外流、銀貴錢賤。關稅自主權遭到破壞,中國開始被卷入世界市場,外商對中國市場控制的加強,中國外貿日益處于不利地位。外商企業出現。自然經濟對外國商品的抵制。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1860

-18941865年中國外貿首次出現逆差,此后逆差趨于擴大。1861-1895年洋務運動,中國工業化的開端。洋務企業是早期的官僚資本。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帶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壯大,推動民主進步思想的傳播,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1894

-1912列強對華經濟掠奪的加深,商品輸出為主變為資本輸出為主,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清政府的財政危機與對外借款。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領導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甲午之后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辛丑之后清政府鼓勵資本主義發展,“抑商”政策逐步廢止。1912-

19191912-1919: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的春天”。北洋政府推動資本主義發展。張謇、周學熙創辦實業的成就,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辛亥革命后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群眾的反帝愛國運動。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社會環境沒有得到徹底改變。1919

-1928一戰結束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軍閥混戰、社會動蕩,民族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結束,趨向于蕭條停滯,但仍繼續發展。

【政治】蔣介石取得英、美、日及江浙財閥的支持,發動四一二反共政變,叛變革命;4月18日成立南京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發動七一五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國民革命失??;9月寧漢合流。1928年6月北伐軍占領北京,張作霖退回東北;12月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北洋軍閥統治結束,南京國民政府基本統一中國。1927

-1937進步:南京政府推動經濟建設。民族資本主義較快的發展。基本恢復關稅自主權。1931年以后的對日經濟戰備逐步加強。1935年“國民經濟建設運動”與1935年“法幣政策”的實施。局限:外國在華資本龐大,掌控中國經濟命脈,英美與日本爭奪中國市場,半殖民地特征顯著;封建自然經濟仍占主體;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民族工業的發展主要是輕工業,重工業落后,工業體系殘缺;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少數城市,工業布局失衡。1937

-1945抗日戰爭嚴重破壞經濟發展。為躲避戰亂,東部沿海工業遷往西部,川渝等內陸地區工業一度發展較快。日本的對華經濟掠奪,轉嫁戰爭負擔。國民政府實行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控制,一方面服務于抗戰需要,另一方面使官僚資本迅速膨脹,加劇政治腐敗,導致民族資本日益萎縮。沿海地區淪陷,國民政府喪失主要財源地,軍費開支龐大,財政赤字激增,貨幣超發,通貨膨脹嚴重,民生凋敝。中共的“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政策,限制封建剝削,聯合農民和地主共同抗戰。1945

-1949國共內戰對經濟的破壞。國民政府濫發紙幣以滿足軍費需要,導致惡性通貨膨脹,人民被嚴重掠奪。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簽訂,美國在華經濟勢力迅速擴張。官僚資本急劇膨脹。民族工業陷入絕境。1947年中共開始土地改革。1949

-1952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策。恢復被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1952年工農業生產超過1936年,經濟恢復完成。土地改革(1950--1952),廢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實行農民土地私有制。一定程度上鼓勵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沒收外國在華資本和國民政府官僚資本,轉化為國有企業。1953

-19561953-1957年:一五計劃,發展生產力(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變革生產關系(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并舉。工業項目集中在東北,便于接受蘇聯援助;加快內陸地區工業發展,縮小內陸與沿海工業差距和增強軍事工業的安全。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為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1956

-19661956年中共八大對經濟建設道路的成功探索,“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八大路線被“左”傾路線取代。1958年“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1960年“左”傾錯誤的泛濫,1959-1961年嚴重的經濟困難與大饑荒。1961-1965年實行“八字方針”,經濟恢復和發展;但仍然肯定“三面紅旗”,糾正“左”傾錯誤并不徹底。1966

-19761967、1968年,“文革”動亂導致經濟嚴重混亂和滑坡。周恩來糾正極“左”、恢復調整國民經濟,促成1973年經濟復蘇。1975年鄧小平領導“全面整頓”,試圖系統糾正“文革”錯誤,促成經濟迅速回升。1958-1976年,長期的“左”傾錯誤與建設經驗的欠缺,導致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擴大。1976

-1978經濟發展得到逐步重視,經濟形勢逐步好轉。一度出現“左”傾冒進。改革開放的醞釀。1978

-19921978年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0年建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開始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從此,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由農村和農業轉移到城市和工業,以國有企業改制為主要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