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市州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含答案_第1頁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含答案_第2頁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含答案_第3頁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含答案_第4頁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資源網()您身邊的高考專家(AI教學)訂購熱線北省部分市州2024年秋季高二年級期末質量監測歷史(附答案)本試卷共6頁,19題。全卷滿分100分??荚囉脮r75分鐘?!镒?荚図樌镒⒁馐马?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認真核準準考證號條形碼上的以上信息,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胡適曾評論《墨子》一書:“在一百年前,清朝的學者懂得此書還不多。到了近來,有人知道光學、幾何學、力學、工程學等,一看《墨子》,才知道其中有許多部分是必須用這些科學的知識方才能懂的。后來有人知道了論理學、心理學等,懂得《墨子》更多了?!边@反映了《墨子》一書A.體現百家爭鳴學說精華B.蘊含一定的現代價值C.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工具D.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2.下表為明代田產買賣契約中,有女性作為主體參與契約簽訂的情況(單位:份)。母妻嫂媳明清資料叢編第一集12120明清資料叢編第二集10201中國歷代契約萃編5000合計27321據表可知明代A.契約的應用更加廣泛B.女性地位全面提高C.土地流轉的進程加快D.契約社會開始形成3.《大清律例》明確規定:“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賢神像,違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妝扮者與之同罪;其神仙道扮及義夫節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者,不在禁限?!边@一規定A.激化了滿漢矛盾B.提升了戲曲品味C.強化了社會教化D.否定了傳統道德4.近代中國買辦的興起始于1842年,但他們在中西方之間充當商業中介的作用是1860年以后,才變得重要起來。這反映了A.自然經濟的瓦解B.民族工業的發展C.通商口岸的擴大D.海關主權的喪失5.下表為1875-1879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商品輸入中國所得的稅單數(單位:張)。國家年份英國美國德國法國俄國18751251010770255577281876233521474818611022187728919851911321118783215095379911901879405848621115060總計13751552195601490831據表推斷合理的是A.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B.俄國侵占大批中國領土C.美國推行“門戶開放”政策D.貿易導致英語人才稀缺6.抗戰勝利后解放區的學校采用自編教材,教材封面畫有玉米、稻谷等農作物,中心人物是進行農村生產勞動的兒童。僅隔一年的新版教材重視科學文化,增加了學科內容,教材封面呈現了飛機、火車、地球儀等元素,中心人物是一對讀書的學生。這種變化主要反映了A.國共力量的消長B.編寫水平的提高C.蘇聯教育的影響D.教育規律的作用7.下圖顯示了新中國從土地改革運動開始到人民公社體制建立的社會變遷。該圖揭示了A.國家對基層的動員能力加強B.新中國農民翻身當家做主人C.土地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基礎D.落后國家現代化的必由之路8.1992年我國大幅放開和調整了價格,1993年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物價改革在繼續調整價格的同時,著重進行了建立健全價格調控機制和價格法制建設。這有利于A.健全現代企業制度B.建立市場經濟體制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全面深化國企改革9.羅馬帝國曾經規定日耳曼人進城要納稅,但免稅的政策也經常被推行,如對受災的城市減稅,有的城市因為捐了一筆巨款而被免稅,特洛亞人被認為是羅馬種族的奠基者得到永遠免稅的待遇。這說明羅馬帝國A.鼓勵自治城市的發展B.實行民族歧視政策C.沒有統一的征稅標準D.中央集權制度衰亡10.有學者認為:每個地方社區都有自給自足的經濟,被割裂的社區之間很少交往。交往減少,變動和機會也同時減少了,社會進入一種安睡中的養息。事實上,走入黑幕的歐洲不是走入黑暗的歐洲。明確的責任原則束縛了人,也穩定了社會關系。這一論斷A.肯定了西歐封建制度的合理性B.指出了自然經濟導致西歐落后C.批判了基督教使西歐喪失活力D.滲透了歐洲中心主義的歷史觀11.三十年戰爭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把對神圣羅馬帝國和基督教‘統一’的否定付諸實踐,重新整合了歐洲分散的行為體,改變了歐洲的政治結構和文化紐帶?!边@反映當時歐洲A.大國強權政治興起B.大陸均勢政策實行C.民族意識初步覺醒D.主權國家地位確立12.下表是主要國家奴隸制度廢除時間表。國家廢除奴隸販運廢除奴役行為英國1805-18071833美國18071865法國1815-18181848西班牙18171873-1880葡萄牙18361869-1875據表可推知,奴隸制度A.不適應工業革命的發展B.與國家政體相適應C.是非洲貧窮落后的根源D.違背啟蒙運動理念13.下表是1870-1913年世界貿易與世界生產的年均增長率表(單位:%)。年份世界貿易世界生產1870-19003.23.71900—19133.84.2該表可論證①世界大戰已無可避免②世界市場規模擴大③生產與市場長期失衡④壟斷組織方興未艾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4.布雷頓森林體系將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元既是一國貨幣,必須維持幣值的穩定;又是世界貨幣,必須服務于國際貿易的發展與變化。這就必然導致A.冷戰的爆發B.體系的崩潰C.關稅的保護D.貿易的沖突15.20世紀70-8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表現為城市人口向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遷移,這是城市的一種分散化發展方式,是治愈各種“城市病”的自我調節手段。這體現“逆城市化”是A.人口城市化進程的終結B.社會經濟要素均質調節C.城市與社會發展的背離D.經濟滯脹制約城市發展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古代中國的荒政](14分)材料-有災則有荒,因災害造成饑荒可能會使小農不得不出賣僅有的一點土地甚至人身自由來換得救命的口糧,作為徭役賦稅主力的編戶齊民由此就變成了地方豪族的佃戶或家奴。當大一統王朝初始時,總農戶中約有60-70%是自耕農,當自耕農占比下降到不足30%時,社會秩序的崩潰就難以避免了。災害使農民失去土地和家園后,他們如果不依附地方富戶豪族就會變成流民,當流民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還可能演變為直指王朝統治者的動亂。——摘編自趙德昊《形塑國家韌性:論中國古代大一統國家的長期延續與不斷重建》材料二荒政實踐對中央政府能力的強化不僅使其能夠用于救災,荒政所帶來的財政壓力也推動了大一統國家在財稅體制上的變革,唐代兩稅之一的地稅就源于備荒義倉的建設,在唐玄宗時期義倉糧儲的數量幾乎達到了政府可支配的糧食總量的三分之二?;恼鞒讨锌睘暮唾c災對官僚組織體系的要求最高,前者要求官僚能深入災區對受災程度進行詳實的評估,后者則要求將國家救濟發放到人,這要求國家的公共行政能夠專業化、精準化施治。古代荒政的開展常常需要調撥外地的糧食和錢財,除了常見的移粟就民外,早在漢代時還有因水災轉移七十萬民眾至關中的做法,轉移和安置的費用都由國家承擔。——摘編自陳樺、劉宗志《救災與濟貧:中國封建時代的社會救助活動》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災害造成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國古代荒政實踐的特點,并分析其作用。(8分)17.[近代中英貿易](14分)材料-五口通商時期英國對華貿易出口額(單位:英鎊)年份出口額年份出口額184052419818491537109184186257018501574145184296938118512161268184314561801852250359918442305617185317495971845239482718541000716184617914391855127794418471503969185624499821848144595918572876447——摘自嚴中平《英國資產階級紡織利益集團與兩次鴉片戰爭史資料》材料二中英年均正常貿易額(單位:英鎊)年份中國對英出口額中國自英進口額中國凈出口額1837-1839427385891156033622981842-18465323388178388835395001854-1858915700119642427192759——摘編自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述這一時期英國對華貿易出口額的階段變化。(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這一時期中英貿易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8分)18.[二戰后的德法和解](15分)材料一因歐洲戰后地位衰弱而催生出的歐洲聯合的要求,迫使德國必須主動采取措施同其主要鄰國和宿敵(特別是法國)改善關系,實現和解。二戰后,美國政府對德政策的基本立場是:堅持將歐洲一體化視為解決“德國問題”的唯一可行途徑,努力把德國納入西方“自由國家集團”,為美國的冷戰與遏制政策服務。1950年5月,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說:“一旦法德建立起生產上的統一合作關系,兩國之間再次兵戎相見的可怕場景將變得難以想象。”共同的宗教信仰拉近了兩國領導人心靈之間的距離,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當屬同為天主教徒的阿登納和舒曼之間的親密互動。法國耶穌會神父讓·杜·里弗創辦《文獻》雜志,積極向法國的宗教人士、知識分子介紹德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和正面的宗教思想,而不斷成長壯大的法國新教教徒也紛紛加入到重塑兩國關系的隊伍中去?!幾孕忑埑稇鸷蟮聡徒庹哐芯俊凡牧隙斀駮r代,所有令德國苦惱的問題都源自于自己在歐洲大陸的“一枝獨秀”,它的優秀給歐洲鄰國造成壓力,歐洲既需要它,又討厭它。依靠德國,同時又防范德國,這就是歐洲整合的哲學,也是德國處境的悖論。立足歐洲,依靠歐洲,永遠是德國外交政策的底線。對于德國要把歐盟打造成為一個“超國家政治實體”的設想,法國人卻不置可否,這也延續了他們一貫的外交風格與政策理念。法國人認為,德國所暢想的模式一方面與法國傳統民族主義思想不符,另一方面也使法國看到了德國要把歐洲打造成“德國的歐洲”的企圖,認為德國“始終還在做德意志民族神圣羅馬帝國的迷夢”。法國支持歐洲一體化建設,但法國從不認為有一種所謂的“歐洲民族精神”可以替代現有的“國家民族精神”?!幾孕忑埑稇鸷蟮聡徒庹哐芯俊?1)根據材料一,分析二戰后德法和解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當今時代的德法關系,并予以評述。(9分)19.[疫病與文明](12分)著名歷史學家麥克尼爾認為,瘟疫遏制了波斯帝國的擴張,妨礙了古代早期中國南方的發展,形成了印度次大陸抵抗外敵的天然疾病屏障。瘟疫、疫病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巨大。歷史時段瘟疫事例歐洲中世紀(14世紀)黑死病黑死病在3年內橫掃歐洲,20年間導致2500萬歐洲人死亡,影響了西方文明的一切方面,帶來了宗教的改變,導致了農奴的解放。哥倫布“發現”美洲(15世紀)天花、麻疹、霍亂等在歐洲殖民者對美洲的擴張過程中,各種疫病使得美洲土著90%的人口毀滅,歐洲殖民者不得不想辦法尋找勞動力,引起了大規模非洲黑人奴隸的販賣活動,改變了美洲人口結構。明朝末年(17世紀)鼠疫晚明時期,在大規模旱災與國家賦役壓力下,農民戰爭在陜北率先爆發,不僅滅亡了明朝政權,而且造成北方地區大量人口死亡,引發了大規模瘟疫的普遍流行。為應對瘟疫,明朝士人吳有性棄學從醫,著成醫學名著《溫疫論》。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湖北省部分市州2024年秋季高二年級期末質量檢測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12345678910答案BACCDAABCA題號1112131415答案DACBB1.【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本題考查《墨子》一書的文化價值。根據材料可知,《墨子》與現代知識體系有相通之處,蘊含了現代價值,故答案為B項。A.墨家的思想無法代表百家爭鳴思想的整體精華,排除;C.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思想持否定態度,《墨子》不可能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工具,排除。D.《墨子》是軸心時代思想成果,雖然與現代學科有相通之處,但并不具有百科全書性質,排除。2.【參考答案】A【試題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契約。根據材料可知,四種不同身份的女性參與契約簽訂,說明明代契約應用主體范圍拓展,故答案為A項。B.女性地位全面提高要通過比較才能得出結論,材料中無相關信息,排除。C.本題數據強調契約簽訂的主體,并非側重田產買賣,排除。D.中國古代并未形成近代化的契約社會,排除。3.【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本題考查清朝法律的社會治理功能。根據材料可知,《大清律例》禁止和允許的事項,是以儒家提倡的道德精神為準則的,以儒家精神教化社會,故答案為C。A.材料中未涉及民族關系,所倡導的儒家道德不可能激化滿漢矛盾,排除。B.法律的強制規定無關戲曲品味,排除。D.材料強調對傳統道德的肯定,排除。4.【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經濟的特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近代中國買辦的重要性是跟近代中國經濟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步的,1860年后條約口岸擴大,中外經濟聯系加強,買辦的重要性增加,故答案為C。A.自然經濟限制了買辦的發展,但買辦的發展體現了自然經濟逐漸被打破,排除。B.買辦指代受雇于外商并協助其在中國進行貿易活動的中間人和經理人,側重西方經濟的滲透,排除。D.1842年海關主權就已喪失,排除。5.【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外貿易。根據材料可知,1875-1879年英、美對華貿易最為頻繁,對英語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可以推知英語人才在當時的匱乏,故答案為D。A.19世紀上半期英國就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且表中整體信息并不只涉及英國情況,排除。B.雖然俄國侵占中國是以占領中國領土為主要方式,但表中信息側重貿易頻次,排除。C.美國推行“門戶開放”政策的時間為1899年,與表中時間不符,排除。6.【參考答案】A【試題解析】本題考查解放區的教育。根據材料可知,在僅隔一年的時間,解放區教材變化巨大,這折射了國共政治力量的消長,教育要迅速適應新的政治形勢,解放軍在軍事上挫敗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并在前期巨大軍備差異的基礎上突出對軍事工業人才的需求;同時從長遠看,奪取全國政權后也急需培養知識型人材,而這個變化只能是國共政治力量的消長帶來的。故選A。B.新版教材重視科學文化,增加了學科內容,是教育理念的變化而不是編寫水平,排除。C.蘇聯教育的影響主要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排除。D.教育規律的作用是長時段的,不是僅隔一年的短期內體現的,排除。7.【參考答案】A【試題解析】本題考查新中國初期社會變遷。根據材料可知,土地改革運動擊碎了地主士紳階層,使農民直接跟國家政權建立聯系,國家對基層的動員能力加強(圖示中糧食“統購統銷”、人民公社化是其體現),故選A。B.從土改到“統購統銷”、人民公社與城鄉二元體制強調的是國家對基層的組織與社會制度的變革,新中國農民翻身當家做主人只是社會變遷的表現之一,表達不全面,排除。C.土地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表述無問題,但材料不局限于經濟領域的變遷,而側重組織結構變化,排除。D.落后國家發展現代化,并沒有固定的模式,要結合本國國情,表述絕對化,排除。8.【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本題考查我國市場經濟建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市場經濟建立,價格問題是關鍵,1992年我國大幅放開和調整了價格,隨后在價格調控機制和價格法制方面健全、建設,這是市場經濟建立的基礎,故選B。A.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與科學管理,價格改革不是其核心層面,排除。C.價格機制的建立健全是規范市場經濟的運行,雖然對人民生活水平產生一定影響,但并非材料主要目的,排除。D.價格改革涉及國企,但價格機制覆蓋面更為廣泛,選項側重面單一,排除。9.【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本題考查羅馬帝國的治理。根據材料可知,羅馬帝國針對不同的人與城市采取不同的納稅標準,具有很大的彈性和不穩定性,征稅不具備全國統一標準,故選C。A.自治城市產生于中世紀晚期,羅馬帝國時期尚未形成自治城市,排除。B.對日耳曼人進城要納稅有一定的民族歧視性,但材料還包含對城市主體的納稅政策內容,排除。D.僅從納稅政策得不出中央集權制度衰亡的結論,納稅政策也是中央集權制度發揮作用的表現之一,排除。10.【參考答案】A【試題解析】據材料表述“安睡中的養息”“不是走入黑暗”“穩定了社會關系”,可知材料對中世紀歐洲穩定性具有一定認可,故選A。B.材料既包含封建莊園經濟的封閉性,也存在封君封臣的權利義務關系,選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材料強調西歐封建制度的合理性,排除。D.缺乏材料依據,未體現歐洲中心主義,排除。11.【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本題考查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否定了以基督教為紐帶的神圣羅馬帝國,確立了主權國家的地位,故選D。A與B中,大國強權政治與歐洲軍事政策是維也納體系的特征與內容,排除。C.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是西歐民族意識覺醒的標志性事件,排除。12.【參考答案】A【試題解析】本題考查奴隸制度的廢除。根據材料可知,各國廢除奴役行為的時間是各國工業革命正在進行或者即將完成的時間,奴隸制度不能適應工業革命對大量自由勞動力的需要,故選A。B與D,奴隸制度的存廢與資本主義國家根本利益相關,國家政體與啟蒙思想對其有一定影響,但并非根源性因素,排除。C.奴隸制度是導致非洲貧窮落后的根源之一,但材料的主旨在于奴隸制度的廢除,奴隸也不是特指非洲奴隸,排除。13.【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由材料可知,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早期,世界貿易的發展滯后于世界生產的發展速度,體現供需失衡,但整體有所增長。說明世界市場規模擴大的同時,生產與市場長期失衡。因此②③正確,故選C。①生產與市場的失衡不直接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排除。④壟斷組織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結果,材料中未體現資本主義的壟斷性,排除。14.【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本題考查二戰后國際經濟與貨幣體系。根據材料可知,布雷頓森林體系具有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既要維持幣值穩定,又要服務于國際貿易的發展變化,存在悖論,說明布雷頓森林體系必然要崩潰,故選B。A.冷戰的爆發主要起源于國家利益沖突和意識形態等國際政治矛盾,排除。C.關稅保護是國際貿易不平衡的產物,是稅收體系層面,排除。D.貿易沖突跟各國經濟特點和經濟政策密切相關,排除。15.【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本題考查城市化進程。根據材料可知,城市人口向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遷移,對于城市而言是一種反向遷移,是對城市資源過度消耗的重新配置,實質是均衡城鄉社會經濟要素,故選B。A.人口城市化進程處于不斷發展中,“終結”表述絕對,排除。C.城市與社會發展相背離是錯誤命題,城市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體現,排除。D.西方經濟滯脹時段在20世紀70年代,是指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是對經濟全領域的影響,并不直接作用于城市化,排除。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古代中國的荒政](14分)(1)影響:沖擊小農經濟;削弱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影響國家賦稅、兵役、徭役;沖擊社會秩序;導致社會動亂。(6分)(2)特點:政府主導;實施手段多樣;基層治理專業化(共4分,一點2分,答對兩點即可滿分)作用:強化了中央集權體制和中央政府的能力;推動了國家財稅體制變革;強化了國家糧食儲備;強化了大一統國家認知;推動了不同區域的交流與融合。(共4分,一點2分,答對兩點即可滿分)17.[近代中英貿易](14分)(1)階段變化: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對華貿易出口額有限(1840-1842);不平等條約簽訂與五口通商后,英國對華貿易出現小熱潮(1843-1845);隨著來華商品的滯銷,1846-1854對華貿易出口額總趨勢下降嚴重;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對華貿易回升。(共6分,一點2分,答對三點即可滿分)(2)特點:中國對英凈出口額逐年增加,貿易順差大。(2分)原因:中國自然經濟對進口商品的頑強抵抗;人民普遍貧困化嚴重,購買力低;英國商品不適合中國市場需求;鴉片走私未納入正常貿易統計數據。(共6分,一點2分,答對三點即可滿分)18.[二戰后的德法和解](15分)(1)原因:歐洲聯合的現實需求;美國實行歐洲一體化政策的結果;服務于冷戰的需要;避免戰爭的心理動機;兩國經濟合作的需要;共同的歷史文化認知;兩國領導人的推動;民間力量的推動。(共6分,一點2分,答對三點即可滿分)(2)關系:合作與斗爭兼具。(2分)評述:德法兩國均支持歐洲一體化,德國要依靠歐洲而必須處理好德法關系。歷史上德法兩國矛盾深重,普法戰爭、兩世界大戰,法國都深受德國之害,因而長期對德保持戒備心理。二戰后兩極格局出現,德法作為歐洲大陸主要國家,承擔著維護歐洲利益、推進歐洲一體化重任。當今時代,歐盟是歐洲國家的立足之本,離開歐盟,無論是德國還是法國都沒有未來,歐盟是德法存在巨大分歧但依然能互相協商合作的根本保障,兩國必然會求同存異,彼此妥協。兩國既合作又斗爭的關系有利于歐盟的可持續發展。(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