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附中實驗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_第1頁
河南大學附中實驗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_第2頁
河南大學附中實驗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_第3頁
河南大學附中實驗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_第4頁
河南大學附中實驗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大學附中實驗學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卷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與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類似,現今中國的地理格局則與一次大碰撞息息相關。約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撞擊速度極快,能量極大,引發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誕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地殼厚度可達80千米。其環境之獨特,可與地球南、北極并列,被稱為“第三極”。在青藏高原上,許多巨大的山脈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級山峰、絕大多數的7000米級山峰,以及數不勝數的5000~6000米級山峰。因此,這次大碰撞堪稱5億年來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還沒有釋放完畢。青藏高原誕生的同時,大碰撞的力量也開始向外圍擴散。此前已經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擠壓,進一步抬升,包括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至此,中國大地上出現了顯著的三級階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為第一級階梯;海拔為1000~2000米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等,構成了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以東,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為第三級階梯。中國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級階梯的差異,使得地貌景觀極富變化。萬千山嶺、大美江河,就在這三級階梯上依次顯現。大碰撞對中國的影響不止于地貌。科學家們發現,作為大碰撞的最大產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臺超級“風機”,它將顛覆原本控制中國的行星風系。如果不考慮地形等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氣將以一種非常規律的方式流動,這便是行星風系。在北緯30°附近的亞熱帶地區,行星風系控制下的氣流不斷從高空下沉至地面。溫度越來越高,水汽也越來越不易凝結,難以形成降雨。受此影響,北緯30°附近出現了大面積的干旱地帶,從北非到西亞,幾乎連成一片。如果沒有意外,同樣位于北緯30°附近的中國南方地區,也會比現在干燥得多。但是“意外”還是降臨了。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陽能不斷加熱地表上方的空氣。大氣受熱上升,地面氣壓降低,高原開始“抽吸”外圍的氣流進行補給,一個大型“抽風機”制造完成。南亞季風、東亞季風都被“抽吸”進入大陸。南亞季風裹挾著大量的水汽彌漫群山。氣流或從山間峽谷魚貫而入,形成洶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馬拉雅山脈南緣聚集,形成大量降水。東亞季風從海洋深入中華腹地,充沛的水汽驅散了北緯30°的干旱,一個煙雨江南誕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煙雨江南誕生的同時,青藏高原也阻擋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處內陸而干旱少雨的中國西北地區變得更加干旱。不僅如此,冬季,強勁的西風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不得不改變路徑。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塵,沿著青藏高原北部邊緣向東推進,沙塵顆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降落,形成了黃土堆積厚度最高達400米的黃土高原。煙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氣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國的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區、青藏高寒區,就此成形。高原“抽風機”重塑了中國的氣候。一座“超級水塔”又在高原上豎立起來,中國的水系也將為之一變。隨著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氣層中的水汽凝結,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積月累,壓實形成冰川,厚度可達數百米,猶如絕境長城。其長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如一條條巨龍,沿著山谷傾瀉而下,又好像樹枝一樣延伸,漫流無際。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萬多條。其覆蓋面積約4.4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冰川面積的80%以上。青藏高原還擁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數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眾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為一座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超級水塔”。當水塔的閘門打開時,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勢向四周奔流,中國乃至亞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國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則匯入塔里木盆地,它們各自滋潤出一片綠洲。在中國東部,黃河、長江順著三級階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華文明;在中國西南部,瀾滄江、怒江、獨龍江、雅魯藏布江、象泉河、獅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國門,成為亞洲諸多文明的源泉。最后該輪到生命登場了??墒?,像青藏高原這樣的高寒之地,又將如何對生命產生影響呢?西藏阿里扎達盆地,溝壑縱橫,看起來干旱荒蕪,了無生機。2010年,科學家在這里發現了幾塊化石,它們屬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類——布氏豹。一些科學家認為,豹亞科動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們曾走下高原,進入東亞、南亞,演化出了古中華虎、云豹;后又進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還進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獅、花豹。不僅豹亞科,許多“北極動物”同樣起源于青藏高原。原來,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動物們為適應寒冷的環境,不斷演化,譬如長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萬年前,大冰期降臨,原本溫暖的北極地區變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動物們早已適應寒冷的環境,包括北極狐、披毛犀在內的動物,順利從青藏高原擴散到北極,并開辟出了全新的家園。如今,在青藏高原廣袤的土地上,在眾多的垂直山地之間,依然生活著中國40%的維管植物、43%的陸棲脊椎動物,堪稱中國生物多樣性的基石。大碰撞碰出了一個“大中國”,并影響到中國的地貌、氣候、水系、生命等諸多方面,且這一影響目前還在繼續。(摘編自星球研究所/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這里是中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后產生的巨大能量。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給中國的氣候帶來的一系列影響。C.“超級水塔”的“超級”體現在水資源的數量、覆蓋面積和海拔方面。D.“北極動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動物。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類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現今中國的地理格局則與一次大碰撞息息相關。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無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響。B.位于北緯30°附近的中國南方地區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響,氣候變得適宜,而世界上同緯度地區的其他一些地方,卻降雨驟減,出現了大面積的干旱地帶。C.青藏高原冰川有4萬多條,長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厚度可達數百米,其覆蓋面積約4.4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冰川面積的80%以上。D.青藏高原的隆升對生物圈的演化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為物種的起源、全球遷徙創造了條件,奠定了第三極和更廣闊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基石。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在青藏高原產生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擠壓后土層堆積厚度進一步增加。B.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大興安嶺分別屬于第一階梯、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這三級階梯就是根據海拔不同所進行的分類。C.行星風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氣的一種流動方式,它的流動本來是非常規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會打破其規律。D.較之高原,平原地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更少,因此行星風系控制下的氣流可以從高空下沉至地面,這讓降雨難以形成,氣候會變得較為干燥。4.東部季風區夏季氣候的主要特點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氣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5.好的科普文應該具備哪些要素?請結合文本材料進行分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桑木扁挑殷金來父親有三根扁挑,一根桑木的,一根竹子的,一根荔枝木的。竹子和荔枝木的扁挑直直的,無論挑怎樣重的東西,都是一副平直的身板。桑木扁挑有些特別,它一副彎曲的樣子。挑貨物時,彎弓向上,擔子放在兩頭的卡子上,擔子過重,扁挑兩頭就向下垂;擔子過輕,兩頭翹起,也不好挑擔。但是父親喜歡這樣一根扁挑。挑在肩上,扁挑會隨著人的步子上下跳動,隨著壓力的大小或高或低地起伏。人跟著扁挑的跳動掌握著節奏,擔子和人保持協調了,就會舉重若輕,身輕如燕,再重的擔子也變得歡快輕盈。這根扁挑跟著父親也不知道有多少年月了,已經由原來的梨白變成陳白蒼樸之色,但是桑樹的經脈紋絡卻更加清晰。隨著歲月的增長,它也像父親一樣歷練出了風吹雨打的痕跡。這是它的年輪和生命閃爍光芒的時刻,是一根扁挑最精力充沛的時候。父親說,桑木扁挑日子越老,韌性越好,經受過風霜雪雨的鍛打,筋骨彌堅。就是完全變成了一張弓,卸下了擔子,也能立馬恢復回去。相反,剛做的扁挑還沒有韌性,還沒能鍛煉出一副好筋骨,易脆易裂,挑擔子容易折斷。父親為了找到一根好扁挑的料,費盡了心機。直到發現這一棵野桑樹時,眼前一亮。那根野桑彎曲著,起滿大小不一的樹疙瘩,但父親卻一眼看出了這是一根做扁挑的好料,立即用鎬挖回去,請木匠把它削出來,滿意得嘿嘿直笑。自此父親就把這根扁挑拿在手里,再沒丟過。扁挑和父親形影不離,大小的擔子,輕重不同的農活,扁挑都是父親的肩。父親把自己和扁挑捆在一起,肩上有扁挑壓磨出的痕跡,扁挑上有父親捏出來的印子。父親和扁挑十分默契,父親前傾,扁挑就向后收著。父親上坡,扁挑就向前拽著。擔子重了,扁挑就在父親肩上垂下來又立即向上舉著,給父親留出緩氣輕松的空隙。父親憑著和扁挑的這種肝膽相照,把日子的春播秋收緊緊地捏在手里,把家挑在了肩上。農村的扁挑經?;ハ嘟鑱斫枞?,特別是農忙播種季節。那次金樹哥請活,來到我家借扁挑。他看來看去,看中了父親那根經常挑擔子的桑木扁挑,立即拿在手里眼饞著說:“二叔,我拿這根?!备赣H猶豫著把桑木扁挑遞給他,告誡道:“不習慣挑擔子,最好改用別的扁挑?!苯饦涓邕B連答應,心里并不以為然。夜色時分,就聽金樹哥在我家屋外氣憤憤地大聲說:“這是根什么扁挑,一擔谷剛挑在肩上,就掉在地上,把家伙什兒摔壞了不說,還耽誤了一天活路。”這根看上去十分聽話的扁挑,看樣子也是會發脾氣的呢!父親笑瞇瞇地說:“金樹,挑擔子得順著它的性兒,和扁挑形成默契,扁挑在肩上才會聽話,成為你的好幫手。你剛學挑擔子,最好用平直的扁挑,穩當一點。等到肩磨習慣了,能吐氣換氣了,能輕松地左右換肩了,再用這根扁挑。你現在力道火候都還欠缺,用這根扁挑,就顯得力不從心?!备赣H和桑木扁挑心領神會的默契,是日積月累一天天搭在一起磨出來的?!靶Q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比嵘F蒲?,葉片長到銅錢大小,就到了一年最為繁忙的蠶桑季了。這個時候,父親就不分晝夜地開始搶時間,挑著擔子把肥料送到地里,再騰出時間,把蠶箔、竹筐、蠶架挑到河邊清洗消毒。蠶子睡一眠的時候,又挑著擔子提前到親戚家尋找編蠶蔟的稻谷草。到了蠶子四齡,就放下一切農活,白日黑夜,把桑葉用扁挑從地里一挑一挑地挑回來,把蠶沙一挑一挑地運到院壩里儲存。這個時候,也正是包谷洋芋爭先恐后長個兒的時候,(1)父親一天就像一陣溜煙,被莊稼攆著在跑,肩上的擔子從沒空過。蠶子放大食時,父親的擔子更重了。遇著雨天,連著雨水也一起放在擔子里挑回來,扁挑也隨時向下低垂佝僂著身子。父親也有空擔的時候,那一年正是蠶子煉葉的時候,一陣倒春寒,地里的桑葉都蔫了。父親出去一整天,挑著一副空擔子回來了。那夜父親的擔子里只有倒春寒的冷雨,擔子看上去顯得十分焦愁沉重,挑繩在扁挑上擰成一團,濕漉漉的桑木扁挑顯得瘦骨伶仃。蠶季忙完后,父親就可以把這根扁挑擱在地壟之間休息。一邊叼著煙斗,一邊有滋有味地喝著母親送來的釅茶,十分愜意地看著抽穗拔節的莊稼。(2)歇下來的桑木扁挑,就躺在父親的身邊,吸著地氣,像有一條小溪在里面汩汩流動,身子骨漲著精神,更顯得光潔白潤。父親在忙,扁挑跟著在忙。父親早晨出去挑著希望,傍晚挑回來充實和收獲。不但有陽光還有雨水,有充盈還有虧損。但是父親并不在意,只要這根扁挑沒有擱下,擔子就不會擱下,就一直能挑著擔子迎送春夏秋冬,寒來暑往。上學后,我很少再注意那根角落里的扁挑。再后來,有幾次從單位回家,突然發現那根桑木扁挑不見了。我問兩鬢斑白的父親,父親說,你二哥拿去給人挑泥塊,已經壞了。我的內心突然覺得失去了什么,良久地看著父親。父親依然在忙這忙那,扛著年邁的腰身。那根桑木扁挑終因有了一些年代,再無法承受過重的擔子。(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寫竹子和荔枝木的扁挑都有一副平直的身板,而桑木扁挑卻是一副彎曲的樣子。意在表現父親喜好挑戰有難度的事情。B.桑木扁挑由原來的梨白變成陳白蒼樸之色,是因為歲月的增長和風霜雪雨的侵蝕,然而它的筋骨卻因此被鍛打得堅不可摧。C.文章引用《詩經》中的“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是為了說明桑木扁挑的來歷。D.桑木扁挑在父親肩上與他配合默契,但到了金樹哥手上就變得似乎有“脾氣”了;說明父親摸透并順應了桑木扁挑的習性。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父親一眼看中那棵彎曲著的野桑樹,斷定它是一根做扁挑的好料,這是源于父親經年累月挑擔子積累下來的直覺和經驗。B.文章運用比喻、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來描寫桑樹扁挑,寫出了桑木扁挑和父親形影不離、彼此心領神會的協調和默契。C.在父親“找好料—削扁挑—不離扁挑—借扁挑—蠶季扁挑忙”等生活場景中,桑木扁挑既是結構線索,也是情感寄托點。D.文章語言樸實,筆調細膩,情感真摯。通過對父親勞動生活的回憶和描寫,抒發了作者對那根桑木扁挑的懷念與贊美之情。8.請賞析文中劃橫線的句子。(1)父親一天就像一陣溜煙,被莊稼攆著在跑,肩上的擔子從沒空過。(2)歇下來的桑木扁挑,就躺在父親的身邊,吸著地氣,像有一條小溪在里面汩汩流動,身子骨漲著精神,更顯得光潔白潤。9.文章反復出現的“桑木扁挑”有哪些豐富的內涵?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節選自荀子《勸學》)材料二: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沒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學也。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務也。民之初載,其矇未知。譬如寶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見,白日照焉,則群物斯辨矣。學者,心之白日也。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經人倫;為美觀,故可以供神明。夫聽黃鐘之聲,然后知擊缶之細;視袞龍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學之困。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顧所由來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倚立而思遠,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矯首而徇飛,不如修翼之必獲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務學之必達也。故君子心不茍愿,必以求學;身不茍動,必以從師;言不茍出,必以博聞。君子之于學也,其不懈,猶上天之動,猶日月之行,終身亹亹②,沒而后已。故雖有其才而無其志,亦不能興其功也。志者,學之帥也;才者,學之徒也。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為之者億兆,而成之者無幾,故君子必立其志。(節選自徐幹《治學》)【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wěiwěi):勤勉不倦的樣子。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顧所由來A則杳B然C其遠D以其難E而懈之F誤G且非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跬步,古代“跬”相當于現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腳,“步”相當于現在的兩步,即跨出兩腳。B.金石,在古代既指金屬和石頭,又指用來鐫刻文字、頌功記事的鐘鼎碑碣等,文中指的是前者。C.學者,古今異義,在文中是指“求學的人”,和“古之學者必有師”中的“學者”意思一樣。D.神明,在文中可以理解為“神的總稱”,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神明”并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荀子善于把深奧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淺顯貼切的比喻,以此來闡述道理,像材料一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設喻,反復強調了“善假于物也”的觀點。B.荀子在材料一第二段中除了設喻,還使用了對比論證,比如“騏驥”“駑馬”的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C.徐幹以寶物在暗室讓人難以發現來比喻人不學而處于蒙昧的狀態,以太陽能夠照亮暗室讓人發現寶物來比喻學習能夠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道理形象化。D.材料二第五段整散結合,整齊和諧,節奏感強,富有氣勢,有力地論述了治學要付諸行動的道理,告訴我們,與其內心幻想,不如去學習,去從師。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2)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14.分析材料二最后一段論述治學的思路。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閣夜①杜甫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②數處起漁樵。臥龍躍馬③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咀ⅰ竣僭撛娛谴髿v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閣時所作。當時西川軍閥混戰,連年不息,吐蕃也不斷侵襲蜀地。②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歌謠。③臥龍躍馬:指夔州西郊的武侯廟和東南的白帝廟,代指諸葛亮和公孫述。15.下列對本詩相關內容和藝術手法上的鑒賞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中“歲暮”指冬季,“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個“催”字形象地說明夜長晝短,使人感慨光陰荏苒。B.頷聯視聽結合寫所聞所見,鼓角聲表明黎明前軍隊已在加緊活動,表現出夔州一帶的現狀。C.頸聯刻畫了夔州的典型環境,“野哭”富有時代感,“夷歌”具有地方性。D.尾聯寫幸而有音樂和書籍與自己相伴,任憑世事不定,也不會感到寂寥。16.杜甫在《登高》一詩中發出“艱難苦恨繁霜鬢”的慨嘆,本詩也有類似的感情,請結合“艱難”二字具體分析本詩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赤壁賦》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進行了對比:曹操當時是舳艫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曹操當時是“,”,而你我只是舉匏樽以相屬。(2)古詩詞中的“猿猴”意象并非信手而用,大都寄寓了某種情懷。比如杜甫的《登高》中“”,借猿啼營造悲苦凄清氣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借猿啼表達凄涼之情: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則描寫了謝靈運住過的地方猿啼凄清的環境。(3)古代對人的稱呼大有講究,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一句以字稱人,表其德行,表達詞人對英雄豪杰的贊嘆之情“”一句以小字稱人,表達對英雄的贊佩,有親切之感。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數字技術發展和新媒體傳播的環境下,微紀錄片?!度绻麌鴮殨f話》《“字”從遇見你》都是其中的典型。這些紀錄片雖然時長短,但內容豐富多彩、制作精良。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張延利認為,微紀錄片回應著新媒體時代觀眾對于精簡影像的需求。一方面,短小的篇幅適應碎片化傳播,也更加貼近快節奏生活之下的受眾偏好;另一方面,微紀錄片可以在電視、主流視頻網站、短視頻平臺以及社交媒體多個平臺上播出,形成四方聚力的互動傳播模式,最終達到“”的傳播效果?!丁白帧睆挠鲆娔恪返谝患竟?5集,每集用5分鐘的輕巧體量一個漢字,再由每5個字組成一個主題,高度濃縮又生動形象的語言,讓綿延千年的文字故事更加通俗易懂?!洞┰綍r空的古籍》在每集12分鐘里分別講述了9個小故事,每一集的故事都緊扣“古籍活化”這個話題。“千年來,‘中國’二字從內心的渴求,直到固定的國號,來自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共識。在全世界,這種穿越時間的,也是個僅有的特例?!边@是《“字”從遇見你》由“中”而闡發的見解,也同樣適用于今日歷史文化紀錄片對觀眾的積極影響。中華民族正是在接續不斷的文明傳承中汲取養分、開枝散葉,歷史文化紀錄佳片也將成為勾勒文明經緯、延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的優質載體。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相時而動

蚍蜉撼大樹

聚集

一以貫之B.應運而生

四兩撥千斤

聚焦

一脈相承C.相時而動

四兩撥千斤

聚集

一脈相承D.應運而生

蚍蜉撼大樹

聚焦

一以貫之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千年來,“中國”二字從內心的渴求,直到固定的國號,是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共識。B.千年來,從來自內心的渴求,到成為固定的國號,“中國”二字是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共識。C.千年來,從內心的渴求,直到固定的國號,“中國”二字來自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共識。D.千年來,“中國”二字從內心的渴求,直到成為固定的國號,都來自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共識。20.下列選自《紅樓夢》的語句,與文中結尾畫橫線句子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A.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B.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C.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D.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里的圓缺就是指“月相”變化。①,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在一月中,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有規律地變化著,月相也在不斷變化。②,且不透明,靠反射太陽光發亮。它與太陽相對位置不同(黃經差),便會呈現出各種形狀,出現不同的月相。如日月黃經差為90°時,太陽落山,月球已經在頭頂,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這時被太陽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被我們看到,稱之為“上弦月”。上弦月和下弦月,蛾眉月和殘月(我國習慣上把下半月的“蛾眉月”稱為“殘月”),③,但它們出現的時間、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蛾眉月和上弦月分別出現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西的,即西半邊亮;殘月和下弦月分別出現在黎明和后半夜的東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東的,即東半邊亮。月相變化是周期性的,每29.53天完成一次從新月到殘月的變化周期,也叫一個朔望月周期。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2.下列對文中“月相變化規律圖”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月相變化是由于月球相對于太陽的位置變化而形成的。B.唐代詩人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月”是“蛾眉月”。C.我們可以利用日月黃經差來判斷月相,當黃金差為180o時稱為“滿月”。D.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地球上的人們無法看到月球,這時的月相稱為“新月”。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明媚的陽光下,秋風拂過,落木蕭蕭,翩然飄落,人行道上漸漸織起令人心醉的金色地毯。許多道路都進入了一年中最美的時刻。今年,這幅“落木畫卷”將讓市民共享。上海市楊浦區綠化市容局宣布,江灣城路即日起暫時調整清掃保潔模式,打造全市首條“落葉不掃”道路,用“無邊落木”與“秋槐落蕊”來留住秋日況味。公告一出,贏得環衛工人的一片喝彩之聲,市民們也紛紛駐足流連,打卡拍照,并為市政部門的“浪漫情懷”點贊。針對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樣的看法和思考?請據此寫一篇議論文。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D2.B3.C4.第一問:東部季風區高溫多雨。第二問:影響大氣循環;東亞季風被“抽吸”進入大陸,帶來充沛的水汽,形成大量降水。5.①科學性:在介紹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運用較多的科學術語和科學研究成果;②邏輯性:從根本成因到后續影響,主次分明,邏輯清晰;③嚴謹性:對關于科學判斷的陳述加以適當界定,列出關鍵數字,更加精準;④通俗性: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運用打比方等手法,將青藏高原的特點等專業性內容生動形象地呈現?!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北極動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動物”錯。原文是“不僅豹亞科,許多‘北極動物’同樣起源于青藏高原”,可見“北極動物”中有一部分起源于青藏高原,“北極動物”范圍大,并不是僅僅指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動物。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B.“降雨驟減”錯。原文是“在北緯30°附近的亞熱帶地區,行星風系控制下的氣流不斷從高空下沉至地面。溫度越來越高,水汽也越來越不易凝結,難以形成降雨。受此影響,北緯30°附近出現了大面積的干旱地帶,從北非到西亞,幾乎連成一片。如果沒有意外,同樣位于北緯30°附近的中國南方地區,也會比現在干燥得多”,可見造成北緯30°附近亞熱帶地區受行星風系控制干旱少雨;青藏高原的出現改變了位于北緯30°附近的中國南方地區的氣候,但青藏高原并未造成世界上同緯度地區其他地方“降雨驟減”,因為這些地方本來就是干旱少雨的。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在青藏高原產生之前就已經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擠壓后土層堆積厚度進一步增加”錯。原文是“青藏高原誕生的同時,大碰撞的力量也開始向外圍擴散。此前已經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擠壓,進一步抬升,包括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可見應是“進一步抬升”,而非“土層堆積厚度進一步增加”;B.“大興安嶺”錯。原文是“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以東,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為第三級階梯”,可見應是“大興安嶺以東”;D.“平原地區……因此行星風系控制下的氣流可以從高空下沉至地面,這讓降雨難以形成,氣候會變得較為干燥”錯。原文是“如果不考慮地形等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氣將以一種非常規律的方式流動,這便是行星風系……”,“平原地區”與“高原地區”地形不同,因而行星風系的控制會有變化,不能得出“氣候會變得較為干燥”的結論。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一問:東部季風區背靠內陸高原,面向海洋。根據原文“東亞季風從海洋深入中華腹地,充沛的水汽驅散了北緯30°的干旱”,可知東部季風區高溫多雨。第二問:根據“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陽能不斷加熱地表上方的空氣。大氣受熱上升,地面氣壓降低,高原開始“抽吸”外圍的氣流進行補給,一個大型‘抽風機’制造完成”“東亞季風……被‘抽吸’進入大陸”“東亞季風從海洋深入中華腹地,充沛的水汽驅散了北緯30°的干旱,一個煙雨江南誕生了”,可知青藏高原影響了大氣循環;東亞季風被“抽吸”進入大陸,帶來充沛的水汽,形成大量降水。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體裁特征的能力??破瘴氖侵敢詼\顯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公眾接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文章。其要素應該包含科學性、邏輯性、嚴謹性和通俗性。①科學性:在介紹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運用較多的科學術語和科學研究成果。如本文介紹青藏高原的形成對中國地貌、氣候、水系、生命的影響,這是科學研究的成果;在介紹青藏高原對中國氣候的影響時,用到了一個術語——行星風系,“如果不考慮地形等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氣將以一種非常規律的方式流動,這便是行星風系”。這些都體現出了文章的科學性。②邏輯性:從根本成因到后續影響,主次分明,邏輯清晰。文章先介紹青藏高原的成因,“約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撞擊速度極快,能量極大,引發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誕生了”,然后依次介紹對地貌的影響,對氣候、水系、生命的影響,地貌影響到了氣候,氣候又影響到了水系,最后影響到生命,環環相扣,邏輯清晰嚴謹。③嚴謹性:對關于科學判斷的陳述加以適當界定,列出關鍵數字,更加精準。如“如果不考慮地形等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氣將以一種非常規律的方式流動,這便是行星風系”中“如果不考慮地形等諸多因素”使表達嚴謹;如“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級山峰、絕大多數的7000米級山峰,以及數不勝數的5000~6000米級山峰”中“囊括”“絕大多數”也體現了表達的嚴謹性,而諸多數字的羅列則體現出精確性。④通俗性: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運用打比方等手法,將青藏高原的特點等專業性內容生動形象地呈現。如把青藏高原比喻為一座大型“抽風機”,生動地解釋了青藏高原是如何影響到中國北緯°附近地區的氣候的,體現了文章的通俗性。6.D7.D8.(1)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刻畫了父親在整個蠶桑季,不分晝夜地搶時間勞作的繁忙和辛苦,蘊含著作者對父親的敬佩之情。(2)這句話采用通感、比擬的修辭手法,把歇下來的桑木扁挑當做父親最親密的伙伴,寫出了它的昂揚樂觀,傳達出桑木扁挑跟著父親辛勤勞作后的自豪和驕傲。9.①桑木扁挑歷經鍛打,筋骨強韌,承受極限的能力強。懂得進退收縮,始終保持著樂觀昂揚的姿態。②桑木扁挑和父親形影不離,默契協調,心意相通。父親前傾,扁挑就向后收著。父親上坡,扁挑就向前拽著。擔子重了,扁挑就在父親肩上垂下來又立即向上舉著,給父親留出緩氣輕松的空隙。父親忙,扁挑也跟著忙。③桑木扁挑象征著父親的形象:勤勞、樸實、堅韌、樂觀,寒來暑往,父親都把家挑在肩上,挑著希望、充實和收獲,也挑著艱辛、虧損和沉重。④桑木扁挑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挑擔的人只有經過歷練,肩磨習慣了,動作熟練了,力道火候都掌握到位了,才能輕松自如地挑起那把桑木扁挑。【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意在表現父親喜好挑戰有難度的事情”分析錯誤,此處作者強調父親喜愛彎曲的桑木扁挑,意在突出父親的獨特。B.“然而它的筋骨卻因此被鍛打得堅不可摧”過于絕對。從文章的最后一段“有幾次從單位回家,突然發現那根桑木扁挑不見了。我問兩鬢斑白的父親,父親說,你二哥拿去給人挑泥塊,已經壞了”可知,桑木扁挑最后是壞了,可見其并非堅不可摧。C.“為了說明桑木扁挑的來歷”說法錯誤,引用詩句意在表現蠶桑季是父親最忙碌的時節。故選D。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通過對父親勞動生活的回憶和描寫,抒發了作者對那根桑木扁挑的懷念與贊美之情”分析錯誤。應該是通過對桑木扁挑的回憶和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父親的懷念與贊美之情。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1)句子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父親比喻為“一陣溜煙”,突出了父親忙碌的狀態。而“被莊稼攆著在跑”則突出了父親為了在農忙時搶時間的繁忙?!凹缟系膿訌臎]空過”則是表現了父親勞作的辛苦。正是通過這些描寫,生動形象地刻畫了父親在整個蠶桑季的繁忙和辛苦,蘊含著作者對父親的敬佩之情。(2)“歇下來的桑木扁挑,就躺在父親的身邊,吸著地氣”“身子骨漲著精神”將桑木扁挑擬人化,桑木扁挑就如父親的一位親密伙伴,在跟著父親辛勤勞作后充滿著自豪。而“像有一條小溪在里面汩汩流動”“更顯得光潔白潤”與“身子骨漲著精神”之間視覺與心里感受的互通,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桑木扁挑的昂揚樂觀。整個句子傳達出桑木扁挑跟著父親辛勤勞作后的自豪和驕傲。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中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桑木扁挑無疑是文章中的重要物象。桑木扁挑中蘊含著多重意蘊。從文中第二段“這根扁挑跟著父親也不知道有多少年月了,已經由原來的梨白變成陳白蒼樸之色,但是桑樹的經脈紋絡卻更加清晰。隨著歲月的增長,它也像父親一樣歷練出了風吹雨打的痕跡。這是它的年輪和生命閃爍光芒的時刻,是一根扁挑最精力充沛的時候。父親說,桑木扁挑日子越老,韌性越好,經受過風霜雪雨的鍛打,筋骨彌堅。就是完全變成了一張弓,卸下了擔子,也能立馬恢復回去”可以總結出:桑木扁挑歷經鍛打,筋骨強韌,承受極限的能力強。懂得進退收縮,始終保持著樂觀昂揚的姿態。從文中第三段“自此父親就把這根扁挑拿在手里,再沒丟過。扁挑和父親形影不離,大小的擔子,輕重不同的農活,扁挑都是父親的肩”“父親和扁挑十分默契,父親前傾,扁挑就向后收著。父親上坡,扁挑就向前拽著。擔子重了,扁挑就在父親肩上垂下來又立即向上舉著,給父親留出緩氣輕松的空隙”“父親和桑木扁挑心領神會的默契,是日積月累一天天搭在一起磨出來的”可以看出:桑木扁挑和父親形影不離,默契協調,心意相通。從最后一段“父親在忙,扁挑跟著在忙。父親早晨出去挑著希望,傍晚挑回來充實和收獲。不但有陽光還有雨水,有充盈還有虧損。但是父親并不在意,只要這根扁挑沒有擱下,擔子就不會擱下,就一直能挑著擔子迎送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可以總結出:桑木扁挑象征著父親的形象:勤勞、樸實、堅韌、樂觀,寒來暑往,父親都把家挑在肩上,挑著希望、充實和收獲,也挑著艱辛、虧損和沉重。最后,通過第四段中父親對金樹的教導,“挑擔子得順著它的性兒,和扁挑形成默契,扁挑在肩上才會聽話,成為你的好幫手。你剛學挑擔子,最好用平直的扁挑,穩當一點。等到肩磨習慣了,能吐氣換氣了,能輕松地左右換肩了,再用這根扁挑。你現在力道火候都還欠缺,用這根扁挑,就顯得力不從心”可知,桑木扁挑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挑擔的人只有經過歷練,肩磨習慣了,動作熟練了,力道火候都掌握到位了,才能輕松自如地挑起那把桑木扁挑。10.ADF11.C12.D13.(1)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飲地下水,這是因為心思專一的緣故。(2)學習就好比是修整裝飾,器物不加修飾,就無法獲得美麗的外觀;人不學習,也就無法擁有美好的品德。14.①作者首先強調治學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堅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②再論述志與才的關系,強調了志的主導作用;③在此基礎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結論?!窘馕觥?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回顧學習活動的走過的路,就遙遠渺茫了,但因為它難而懈怠,這就不僅是認識錯誤,而且是行為完全不正確了?!邦櫋睘閯釉~,回顧,后接賓語“所由來”,結構完整,應在A處斷開;“杳然”和“遠”都是形容詞,根據句意判斷,這里說的是學習活動的走過的路的情況,由“則”領起,故應在“遠”后斷開,即D處斷句;“以”是因為,介詞后接賓語“其”,指學習的路,后面的“之”與“其”是同指,且“之”作“懈”的賓語,其后應斷開,故應在F處斷開。故三處斷句為:ADF。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和識記文化常識的能力。C.“‘學者’意思一樣”錯誤,“學者”,在文中是指“學習”,“者”在這里是判斷句中表停頓,不譯;“古之學者必有師”中的“學者”是指“求學的人”,兩者意思不一樣。句意:學習,就是心靈的太陽。/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D.正確。“神明”,神的總稱;/精神得到提升。句意:才可以供奉給神祇祖先。/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整散結合”分析錯誤,第五段只有整句,沒有散句。故選D。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上”,向上;“下”,向下;“用心”,因為心思;“一”,專一。(2)“則”,就;“無以”,沒有辦法來……,無法做到;“懿”,美好的。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段論述思路的能力。材料二最后一段一共五句話,第一句中“君子之于學也,其不懈”是說學習需要堅持不懈,“沒而后已”是說學習要窮其一生,是個漫長的過程;第二句中“有其才而無其志,亦不能興其功”指出要想成就功業必須立下志向,點明立志的重要性,這是第一層意思;第三句、第四句是第二層,“志者,學之帥也;才者,學之徒也”,指明志向在學習中起主導作用,而才華的作用是次要的;第五句是最后一層,通過對比學習的人多,有成就的人少,得出“故君子必立其志”的結論,再次強調立志的重要性。參考譯文:材料一: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材料二:

從前的君子,能夠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體死亡而名聲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學習。

學習是用來通明精神、暢達思想、和悅情緒、修養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為看重的事情。人剛出生的時候,處于蒙昧的狀態,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寶放在暗室里,想尋找卻看不見,太陽的光輝一照進來,各種東西都一目了然。學習,就是心靈的太陽。

學習就好像是修整裝飾,器物不加修飾,就無法獲得美麗的外觀;人不學習,也就無法擁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器物做得美觀好看,才可以供奉給神祇祖先。

聆聽過了黃鐘的聲音,這樣以后才知道叩擊瓦罐所發出的聲音是多么的細?。荒慷昧说弁醵Y服上的繡龍紋飾,這樣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過學校的教育,這樣以后才知道不學習的困惑。所以學習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顧學習活動的走過的路,就遙遠渺茫了,但因為它難而懈怠,這就不僅是認識錯誤,而且是行為完全不正確了。

倚著器物佇立而想著要到遠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達遠方,仰著頭想追隨鳥兒翱翔長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實現夢想,孤身獨處希望獲取智慧,不如努力學習則一定能達到目標。所以,君子的內心不隨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學習,自身不輕舉妄動,而是一定要追隨老師;說話不信口開河,而一定要廣泛聽取。

君子對于學習,其堅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運轉,就好像是日月的運行,終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雖然有那樣的天賦才華,卻沒有那樣的遠大志向,也不能夠建立那樣大的功業。志向在學習中起的是主導作用,才華在學習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學的人不擔心自己的才學不充足,而擔心志向沒有確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學習的人成千上萬,不計其數,而有所成就的人卻寥寥無幾。因此,君子一定要確立他的志向。15.D16.“艱難苦恨繁霜鬢”一詩兼有對國運和自身命運的慨嘆與傷感之情,本詩也有這兩種情感。感嘆自身命運,表現在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淪落異鄉的凄涼,“催”字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時光催逼,有“天涯”淪落之意;對時局的擔憂和對百姓的關懷,“鼓角”“野哭”寫出戰事不息、百姓凄慘的現實,體現憂國憂民的情懷。尾聯看似自遣之詞,實際上卻充分反映出詩人極為憂憤感傷的情緒?!窘馕觥?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有音樂和書籍與自己相伴,任憑世事不定,也不會感到寂寥”錯?!叭耸隆笔怯H朋的存亡情況,“音書”是消息和書信。該句意思是消息和書信斷絕,只好任憑寂寞孤獨。故選D。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評價詩歌的主旨內容的能力。首先要明確《登高》中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有對國運和自身命運的慨嘆與傷感之情。然后根據題干的提示“本詩也有類似的感情”,圍繞“艱難”二字作深入分析。這種“艱難”首先體現在開首二句,用“歲暮”和“催”字,形象地說明夜長晝短,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歲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之意。其次體現在“五更”二句,從側面烘托出夔州一帶也不太平,詩人把他對時局的深切關懷,深蘊著詩人悲壯深沉的情懷。再次體現在“野哭”二句,寫拂曉前所聞,千家的慟哭傳徹四野,景象凄慘,“野哭”“夷歌”都使詩人倍感悲傷。最后還體現在“臥龍”二句,詩人極目遠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廟和東南的白帝廟,而引出無限感慨。一世之雄,都成了黃土中的枯骨,流露出詩人極為憂憤感傷的情緒,這話看似自遣之詞,實際上卻充分反映出詩人感情上的矛盾與苦惱。17.駕一葉之扁舟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杜鵑啼血猿哀鳴淥水蕩漾清猿啼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人道寄奴曾住【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