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號
中國標準文獻分類號
團體標準
T/UPSCxxxx.1-xxxx
特色村鎮空間基因傳承與導控系列導則
第1部分:魯南尼山丘陵區西南麓地區
Seriesofguidelinesforthespacegenetics’
inheritanceforcharacteristicsruralsettlement——
Part1:SouthwestfootofNishanhillyareain
southernShandong
(征求意見稿)
xxxx-xx-xx發布xxxx-xx-xx實施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發布
T/UPSCXXXX.1-XXXX
特色村鎮空間基因傳承與導控系列導則
第1部分:魯南尼山丘陵區西南麓地區
1范圍
本文件提出了魯南尼山丘陵區西南麓特色村鎮地區(地區位于山東省魯南尼山丘陵區西南麓,以棗
莊市北部山地丘陵鄉鎮為主,核心范圍為山亭區全境和滕州市龍陽鎮、東郭鎮、木石鎮、羊莊鎮、柴胡
店鎮)的空間基因傳承與規劃設計的技術導則。
本文件適用于魯南尼山丘陵區西南麓特色村鎮地區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實施,具有相似共性特征的
地區可參照使用。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TD/T1065-2021國土空間規劃城市設計指南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特色村鎮characteristicsruralsettlement
特色村鎮是指能夠體現鮮明地域特征的村莊和鄉鎮。特色村鎮既包括納入遺產保護體系的名鎮名
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也涵蓋了大量尚未納入名錄、但能夠反映地域特征的村鎮。
特色村鎮地區characteristicsruralarea
特色村鎮地區是包括多個特色村鎮在內的連片區域,是在綜合分析自然地理、社會人文等方面特征
的基礎上,將具有顯著共性特征的特色村鎮通過空間區劃等方法識別提取出來的鄉村地區空間單元,該
單元整體上呈現出有別于其他地區的空間特色,具有與本地區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和生產方式等相適應
的鄉土景觀。
空間基因spacegene
空間基因是歷史發展進程中村鎮空間與當地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經濟發展、政治制度等深層結構
的互動中,形成的一些獨特的、相對穩定的空間組合模式,能夠傳遞特定的信息并控制空間形態的演化。
空間基因既是聚落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長期互動契合與演化的產物,承載著不同地域特有的信息,形
成地方特色的標識,又起著維護三者和諧關系的作用。空間基因具有相對穩定性和空間層級性。
特征因子characteristicsfactor
特征因子是空間基因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特征因子包括具體空間要素及其組合規則。每個空間
基因都包括一組或多組特征因子。
特色場景characteristicsscene
特色場景是指具有一定共識性、能夠充分反映地方特征或獨特價值的、可感知的場景,包括歷史場
景和現實場景。
1
T/UPSCXXXX.1-XXXX
河谷單元rivervalleyunit
本地區村鎮聚落在多條狹長河谷中呈線性分布,每個狹長河谷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小流域單元和聚
落空間組織單元,以山丘為界,包含多個相互密切聯系的村鎮和一條小河流。各單元之間由高等級的國
省道串聯,多個單元交匯處多為規模較大的鎮和集鎮。
4總則
指導思想
以彰顯鄉村地域特色、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導向,以保護本地區價值特色為出
發點,以空間基因識別提取和傳承為核心,提出本地區特色村鎮保護與改造的指引,實現多目標的可持
續發展。
基本原則
順應自然:整體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村鎮生命共同體,延續丘陵河谷、平崮梯田的自然山水格局和鄉
土農業景觀,延續河谷串珠、依山面谷、低山緩坡的聚落選址理念。
傳承文脈:突出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傳承以魯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延續歷史聚落體系,彰顯
以石為材的聚落營建特色,創新形式表達和營建技藝。
激發活力:兼顧保護與改造,積極培育富有活力和地方特色的場所,順應城鄉生活方式的轉變,創
新培育丘陵地區特色產業,激發內在活力,促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5價值特色
魯南尼山丘陵區西南麓地區是我國華北丘陵河谷地區農耕文明的集中體現,在溝壟梯田農業系統、
河谷丘陵聚落體系、儒家文化營建思想以及近當代社會主義建設理念上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村鎮聚落與溝壟梯田系統耦合共生的典型代表
應對山地丘陵地區人多地少、土地瘠薄、缺水易災等問題,形成了以溝壟梯田為特色,農業生產系
統和聚落生活系統垂直分層、耦合共生的營建理念,是華北丘陵地區梯田地景的典型代表之一。
河谷丘陵地區四級聚落體系的典型樣本
適應丘陵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口分布特征,以河谷走廊為脈絡,串聯形成“鎮-集鎮-中心村-一般
村”的四級聚落體系,有利于提供不同等級規模和功能類型的公共服務和道路交通設施。
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的有機結合
在順應淺丘河谷自然地形的基礎上,該地區保留規整格網的聚落肌理和方正合院的民居形制,是中
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崇方尚正、講求秩序等營建理念的重要體現。
體現當代社會主義鄉村規劃建設理念
當代土地分配、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對鄉村空間形態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七十年代左右
該地區大部分鄉村開展村莊規劃并基本實施,強化了緊湊團塊聚落、坡地格網街巷等規劃布局特色,體
現了社會主義平均平等、集約利用土地的規劃建設理念。
6空間基因識別
特色場景
6.1.1山水田園共生、河谷串珠的聚落
整體呈現山頂平崮、陡坡樹林、緩坡梯田、谷底平田的山水田園場景,聚落沿河谷兩側緩坡分布,
不同規模的村鎮聚落呈串珠狀分布在多條河谷中,由各級公路串聯,形成如樹枝狀分布的聚落網絡,場
景示意如圖1。
2
T/UPSCXXXX.1-XXXX
圖1山水田園聚落共生共融特色場景
6.1.2集中緊湊、格網街巷的聚落
聚落總體布局集中緊湊,整體形態大多呈現團塊狀,少數受地形限制呈現帶狀,聚落街巷網絡順應
坡地地形,呈現規則或者不規則的格網狀,坡度越平緩的地方越規則,坡度越大的地方越不規則,場景
示意如圖2。
圖2坡地格網的街巷網絡特色場景
6.1.3街頭門口的日常休閑
村民日常習慣于在人流較多的街巷交匯處、家門口休閑聊天,隨意而舒適,場景示意如圖3。
3
T/UPSCXXXX.1-XXXX
圖3街頭村口的休閑聊天特色場景
6.1.4沿街而設的集市活動
鎮和集鎮有沿街而設的定期集市,集市日周邊村鎮居民前來趕集,人來人往、比較熱鬧,集市散去
后街道恢復日常通行功能,相對冷清,場景示意如圖4。
圖4沿街而設的集市活動特色場景
4
T/UPSCXXXX.1-XXXX
6.1.5方正合院的建筑布局
不同時期的村莊住宅,建筑形式多變,但基本保留合院形式,正房講究朝南向為正,絕大部分宅院
平面力求方正,場景示意如圖5。
圖5方正合院的建筑布局特色場景
6.1.6石頭材質的建成環境
傳統民居和街巷建設大多就地取材,建石頭宅院、臺階、街巷,風格質樸厚重,具有濃郁地方特色,
場景示意如圖6。
圖6石頭材質的建成環境特色場景
空間基因
6.2.1山林村田水關系:依山面谷、向陽而居、垂直分層、坡度定址
山谷中聚落與農業、生態空間呈現“河溪-耕地-聚落-園地-林地-平崮”6類空間要素的序結構關系,
體現了聚落與自然山水田園共生共融的營建理念,塑造了山丘連綿、梯田層疊、林田分層的大地景觀。
5
T/UPSCXXXX.1-XXXX
特征因子1:平面關系——依山面谷,向陽而居
空間要素:聚落、山丘、谷地
組合規則:每個河谷單元內聚落依山面谷,選址于盡可能向陽的坡面,南坡為先,東坡、西坡次之,
北坡較少,聚落分布方式如圖7。
林帶
崮頂
東南
梯田帶
東南
溝谷田
西南
溝谷田
溪流
南
梯田帶
崮頂
林帶林帶
崮頂
圖7河谷聚落分布平面模式
特征因子2:剖面關系——垂直分層、坡度定址
空間要素:村、山、田、園、林、河溪
組合規則:垂直方向上按照地形高程形成“山頂崮-山坡林-山麓園-山腳村-溝谷田-谷底河”的序
結構,垂直分布模式如圖8。山頂多為平坦的崮頂,部分崮頂有作為防御設施的山寨遺存;山嶺上部陡
坡土層淺薄,主要為林地;山嶺中下部緩坡地區(坡度一般小于15°)沿等高線開墾梯田,以石筑堰,
種植果樹、花椒、花生、甘薯等地方特色農業作物;山腳淺丘緩坡(坡度一般為3°-5°)為聚落;溝
谷地勢平緩(坡度一般小于3°),土壤肥沃,多為良田;谷底低處為河、溪或者沖溝。
6
T/UPSCXXXX.1-XXXX
山麓園山坡林
山嶺中下部緩坡地帶,坡度8°-15°,呈階海拔300-500米,坡度15°-30°,土層淺薄,宜用于林地
梯或環山水平帶狀
楊柏樹
花椒
桃子葡萄樹
溝谷田山頂崮
在山嶺溝谷間,坡度0-
以裸露的石質山嶺為主
3°,呈支脈狀,土層深厚
花生土豆
圖8旱作梯田系統的垂直分布模式
影響要素與作用機制
受到丘陵地形限制,河谷可耕種土地有限,土壤蓄水能力不足,水土流失問題突出。山坡開墾梯田,
增加農業用地,攔截天然降水;陡坡難以耕種,通過種植林地涵養水源,保護生態;山腳建設村莊,可
避開河谷山洪,少占溝谷良田,并便于就近取水和耕種。同時聚落一般選址于向陽坡面,可適應冬季寒
冷干燥氣候。
山林村田水空間基因生成了聚落與山水田園共生共融的地景格局。
6.2.2聚落體系:四級聚落、河谷單元、枝狀網絡
聚落之間呈現層次分明的等級關系和枝狀網絡形態的空間組織關系,反映了自然地理條件、生產方
式和社會文化的長期影響,塑造了以河谷小流域為生態、生產、生活單元、以國省鄉道串聯各單元中心
的聚落體系空間結構。
特征因子1:等級體系——四級聚落服務體系
空間要素:鎮、集鎮、中心村、一般村
組合規則:鄉村地區的鎮、集鎮、中心村、一般村組成金字塔形的多層級聚落等級體系。鎮為高等
級服務中心和就業中心,服務半徑5-6公里,基本覆蓋全鎮范圍;集鎮是鎮域的次級服務中心,服務半
徑約3-5公里;中心村服務鄰近的多個一般村,半徑1.5-2公里,服務0.5萬人左右;形成層次分明、相
互支撐的四級聚落等級體系,各級聚落等級如表1。
7
T/UPSCXXXX.1-XXXX
表1各級聚落職能等級
聚落等級主要職能/設施服務半徑服務人口
行政辦公,衛生院,初中,小學、幼兒園,集
鎮5-6公里3-9萬人
市,商業,工業倉儲等
集鎮鎮的辦事處、小學、幼兒園、集市3-5公里1-1.5萬人
中心村小學、幼兒園1.5-2公里約0.5萬人
一般村農業生產和生活,衛生室本村本村
特征因子2:空間組織——河谷單元、枝狀網絡
空間要素:鎮村聚落,公路,河谷
組合規則:以河谷小流域為基本單元,以國省道為主脈、縣鄉道為次脈、村道為支脈,串聯各級聚
落,形成枝狀網絡空間結構,聚落體系空間結構如圖9。每個河谷單元是一個相對完整的聚落空間組織
單元,包含多個聚落,呈串珠狀分布;單元交匯處多為規模較大的鎮和集鎮,由國省道進行串聯。
村
村
中心村村
中心村
中心村
中心村
集鎮
村
村道
村
村
鎮
中心村
村
圖9聚落體系的枝狀網絡空間結構
影響要素與作用機制
丘陵地區聚落規模偏小,人口密度較低,四級聚落體系有益于優化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給。在鎮與行
政村的兩級等級體系基礎上,強化集鎮和中心村的服務功能,其中集鎮就近提供定期集市等次級公共服
務,成為日常商業貿易、文化交往的重要節點,中心村提供小學等基本公共服務,滿足均衡布局需求。
四級聚落體系以河谷為走廊呈串珠狀布局,國省道等高等級道路可跨越河谷單元,縣鄉村道一般在河谷
單元內串聯各聚落。
8
T/UPSCXXXX.1-XXXX
聚落體系空間基因生成了本地區河谷串珠的聚落空間格局。
6.2.3聚落形態:緊湊團塊、中小規模
山谷中聚落以中小規模為主,呈現集中緊湊的團塊形態。
特征因子:聚落平面形態-緊湊團塊、中小規模
空間要素:各戶宅院、道路
組合規則:自然村規模差異較大,小者僅有10余戶,大者500-600戶,多數在50-300戶之間。大部
分村莊呈現緊湊的團塊狀,長寬比在2:1以內,聚落形態如圖10;宅院之間比較緊湊,除了必要的道路
和陡坎、沖溝、樹林等無法建房的空間外一般緊鄰建設;少數狹窄谷地中的村莊長寬比超過2:1,沿等
高線帶狀緊湊布局。
L=270米
L:D=1.3
L:D=1.2
米
L:D=0.8
D=320
L:D=0.5
L:D=2.1
米
D=230
L=500米
圖10緊湊團塊的聚落形態
影響要素與作用機制
聚落集中緊湊布局可節省耕地資源,便于鄰里互助交流、共享設施和安全防護。因地形限制和耕地
資源有限,該地區聚落規模與鄰近平原地區相比普遍偏小。
聚落形態基因生成了本地區小尺度、團塊狀、集中緊湊的聚落空間形態。
6.2.4公共空間:坡地網格、隨形就勢、社廟集市、街頭門口
聚落公共空間系統主要以街巷為骨架,以社廟集市為主要節點,在總體規整的肌理上,順應地形產
生比較豐富的變化。
特征因子1:街巷肌理——坡地格網、隨形就勢
空間要素:街巷、宅院、地形
組合規則:聚落街巷隨坡就勢,順應地形,形成坡地格網的街巷網絡形態。地形平緩地區比較規整,
少數村莊受地形限制,具有魚骨狀、復合狀等相對自由街巷形態,街巷肌理如圖11。一般以南北向街巷
9
T/UPSCXXXX.1-XXXX
較密的雙戶縱列式布局為主,部分坡度較大的南坡聚落采用東西向街巷較密的多戶橫排式布局,宅院布
局方式如圖12。
網格街巷魚骨街巷復合街巷
圖11街巷肌理模式
多戶橫排式布局雙戶縱列式布局
街巷:東西向密,南北向疏街巷:南北向密,東西向疏
圖12不同坡向聚落的宅院布局模式
特征因子2:街巷尺度——寬街窄巷、宜人尺度
空間要素:街、巷、房
組合規則:聚落街巷尺度總體親切宜人,村莊建筑大部分在2層及以下。主街寬度8-10米,高寬比
以1/2-1為主。次巷狹窄,寬度一般不超過5米,高寬比多大于1,街巷尺度如圖13。兩側界面以房墻、
院墻為主,門、窗占比小,界面連續、相對封閉。
米
米
5
5
-
-
H=3
H=3
界面
界面
主街寬度D=8-10米次巷寬度D=3-5米
圖13村莊主街和次巷的尺度
特征因子3:公共活動空間——社廟集市、井塘廣場、街角墻邊
空間要素:社廟、聚落、街巷、廣場、門口
10
T/UPSCXXXX.1-XXXX
組合規則:該地區滿足從外向共享到鄰里交往不同層次的公共活動,形成村口村邊、村內主街、村
內中心、街角墻邊等不同類型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分布如圖14。不同位置的公共空間承擔多樣的公共
活動,公共分揀要素類型如圖15,社廟寺觀一般位于村口、村邊、河邊等聚落邊緣,是本村及周邊鎮村
祈福祭祀的重要場所;集市活動每月按照農歷定期舉辦,一般沿在鎮或集鎮的主要對外交通性道路露天
而設;村委會或商店門口的小廣場,以及水井或水塘廢棄改造的中心公共景觀是村鎮內部的節慶集會或
交往活動的主要場所;村民的日常閑聊隨時隨地發生,一般位于家門口的街巷交匯或者墻角處。
山邊
廟
集市水塘墻角
廟廟
河邊村委會/商店
村口街巷交匯
圖14公共空間分布類型
村委會
水塘
土地廟
社廟寺觀沿街集市井塘廣場+村委會/商店街角墻邊
圖15公共空間要素類型
影響要素與作用機制
本地區地形大多平緩,村莊規劃建設主要采取較為規整的格網形式,有利于公平分配宅基地、集約
用地,少數受地形限制采取不規則路網以便減少工程量。該地區以雜姓混居為主,宗祠數量較少,公共
空間大多基于地緣關系,以日常生產生活交往活動為主。社廟寺觀的村鎮地緣邊界的標志性符號,供奉
土地廟、山神廟、人祖廟(伏羲廟)等,是地域特色的農耕習俗;以街為市的露天集市每月按照農歷定
期舉行,仍發揮重要的商品交易和社會交往作用。過去蓄水、養殖、浣洗等的水塘水井,以及大隊生產
等的場院倉庫等廢棄空間,逐漸被改造為村鎮中心重要的公共交往場所。村民日常休閑聊天多在人流比
較多、夏日遮蔭、冬日向陽的隨意性街角墻角空間。
公共空間基因,生成了便捷實用、豐富多樣、舒適隨意的聚落公共空間系統。
6.2.5宅院組合:均質統一、方正規整、靈活實用、組合多變
宅基地的規模尺寸每個村莊內基本統一,“民居-院落”組合形成以合院為基本原型的生活生產單
元,組合方式靈活多變,注重實用。
特征因子1:宅院平面形態——均質統一、方正規整
空間要素:房、院、街巷
組合規則:同一村莊的宅基地一般形成尺度統一的單元復制,面寬約14-16米,進深約15-17米,面
積約220-280平方米,建筑層數一般為1-2層。正房一般三開間或四開間,形成三間兩所、明三暗四等不
同形式;院落形制方正,以偏南向為主。傳統院落進深(D)與正房面寬(L)的比例近似1:1;院落空
間相對開闊,面積約為60-100平方米,約占宅基地比例30%-40%;院落進深(D)與正房高度(H)比約
為2-3,院落尺度如圖16。新型民居宅基地面積不變,但建筑面積擴大,院落縮小。
11
T/UPSCXXXX.1-XXXX
7米10.5米7米
米
8
米
米
10
10
48°
55°43°
三合院二合院簡化四合院
院落尺寸:7米X10米院落尺寸:10米X10.5米院落尺寸:7米X8米
院落面積:約70平方米院落面積:約105平方米院落面積:約56平方米
院落占比:約28%院落占比:約42%院落占比:約22%
D:H=7/3≈2.33D:H=10.5/3≈3.5D:H=7/3≈2.33
L:D≈1
D
H
L
D
圖16院落空間比例尺度分析
特征因子2:房屋組合——靈活實用、組合多變
空間要素:正房、廂房、院墻
組合規則:合院是宅院組合的基本空間形式,以庭院為中心,建筑圍合。合院形制根據各戶經濟水
平和功能需求靈活多變,以三合院、二合院為主,由正房、兩側或單側廂房組合而成,合院組合形式如
圖17。部分宅院局部加建倒座形成簡化四合院,或僅建有正房。部分傳統民居建有高大炮樓,與宅院巧
妙組合在一起,形成豐富變化。
三合院:正房+東西廂房二合院:取消單側廂房簡易四合院:局部加建倒座單棟正房:無廂房
正房正房正房正房
西東西東
廂
廂廂廂廂
房
房房房房
圖17不同合院組合形式示意
影響要素與作用機制
鄉村宅基地制度提供了統一的建房基本單元,體現公平平等的社會主義鄉村建設理念。合院式宅院
布局適應華北地區的氣候特征,開闊院落可滿足冬季防風保溫和夏季通風散熱的需求,同時有利于農具
12
T/UPSCXXXX.1-XXXX
擺放和庭院經濟。受儒家傳統文化崇方尚正、禮制嚴謹的理念影響,宅院布局規整、嚴謹;中軸線上的
正房處于坐北朝南的最佳朝向,作為家中長輩居住,正兩側廂房作為附屬陪襯,一般為晚輩居住或附屬
功能。
宅院組合空間基因生成了以方正合院為原型、兼具統一均質與豐富多樣的聚落宅院景觀。
6.2.6色彩材質:以石為材,質樸厚重
本地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形成石頭民居為特色的地域傳統建筑樣式,建筑風格質樸厚重。
特征因子:材質組合——以石為材,質樸厚重
空間要素:石、瓦、磚、水泥、草、木、土、金屬等建材
組合規則:傳統聚落營建多就地取材,以石為材,建筑材質如圖18,建造石街石巷、石院石房、石
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橋石欄,石頭炮樓,屋頂有石片、草頂、瓦頂,木門木窗,整體風貌質樸厚重,
建筑材質如圖19。近些年新型民居多采用磚或水泥建材,金屬門窗,但墻基、院墻多用石頭,延續了質
樸厚重風格。地區北部盛產夾砂頁巖、砂巖,總體灰黃色調;南部盛產石灰巖,總體青灰色調,石質環
境要素如圖20。
建國前:片巖+石片頂1950年代:片巖+茅草頂1980年代:規整大石塊(柳葉飄)+瓦頂
圖18不同時期以石材為主要建筑材質的民居
圖19以石頭制作的生產生活環境要素
13
T/UPSCXXXX.1-XXXX
部
材料色彩暖灰青灰暖白黃褐朱紅
位
黃灰、灰白、
石材
黃褐灰相間
墻
片巖灰白
體
白色、淺黃、
黏土(粉飾)
咖啡色間色塊石黃灰色塊石灰白色條石深灰色秸稈
青色、灰色、
青磚(粉飾)
淺黃色
屋紅磚淺紅色
頂
小青瓦青色、灰色褐色秸稈青灰色小青瓦青灰色青磚淺紅色紅磚
秸稈灰色、褐色
細木材(刷漆)黃色、褐色
部鐵飾朱紅、黑色
黃色黏土白色黏土紅色漆飾黑色漆飾
圖20厚重質樸的色彩
影響要素與作用機制
傳統民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形成石材砌筑的傳統建造技術。受魯文化影響形成厚重質樸的審美
風格,民居建筑注重實用,無過多修飾。
色彩材質空間基因生成了本地區質樸厚重的建筑風貌。
7空間基因傳承與規劃導控
傳承條件評估
7.1.1空間基因傳承的重大挑戰
本地區空間基因的傳承面臨以下挑戰:
礦山開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
本地礦山開采破壞山體,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退化以及地下水污染等問題,對生態環境造成
一定破壞。
梯田農業尚未實現現代化生產
梯田因地塊面積小、農業機械使用困難、種植成本高,需要大量依賴人力投入,特色農業還不發達,
部分梯田面臨拋荒、缺乏維護。
傳統石頭建筑難以滿足當代日常生活需求
傳統石頭民居開窗小、空間小,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難以滿足當代日常生活需求,除少數旅游類
村落外,大多數處于空置狀態,保存情況較差。
農村空心化導致大量宅院閑置
本地區城鎮化快速發展,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村莊“空心化”、“老齡化”現象突出,數量較
多的農村宅院處于完全閑置或廢棄倒塌狀態。
7.1.2空間基因傳承的有利條件
本地區空間基因傳承的有利條件如下:
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導向
14
T/UPSCXXXX.1-XXXX
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修復破損山體、進行流域治理、合理劃定耕地園地林地,有利于保留地域特色梯
田生態農業系統,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
地域特色的保護發展日益受到各方重視
具有本土特色和鄉土氣息的鄉村聚落日益受到群眾青睞,成為休閑旅游的重要載體;地方重視保護
利用石頭民居聚落,通過修通道路,完善水電基礎設施,引導村民發展特色農業和文旅產業,推動傳統
民居聚落的可持續發展。
強調土地資源集約利用
國家要求切實保護耕地,大力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推動鄉村地區高質量發展,有利于保護和延續當
地緊湊團塊、格網密巷的聚落格局。
規劃建設引導
7.2.1保護修復丘陵生態農業景觀
以河谷為單元繼續開展小流域生態綜合整治,協調推進生態修復、耕地保護、特色農業和旅游業發
展,提升完善“山頂側柏山腰果、山下梯田糧油菜”的特色丘陵生態農業景觀,農業景觀格局如圖21。
嚴格按照標準關閉露天礦山,陡坡施行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緩坡整修梯田和砌壘石堰,保持水土,引
導發展特色種植業;溝谷建設高標準農田,實施退房還岸、退地還濕。
陡坡:退耕還林
緩坡:整修梯田,特色種植
溝谷:高標準農業,流域整治
圖21丘陵生態農業景觀格局示意
7.2.2完善提升枝狀網絡的聚落體系
延續經過漫長歷史形成的鎮-集鎮-中心村-一般村莊四級歷史聚落體系,合理引導保持河谷串珠的
村鎮居民點分布格局。不得不搬遷撤并的村莊應“留痕”,保留部分代表性建筑、構筑物等作為標識。
村鎮建設優先利用既有村鎮建設用地進行更新,如需新建、擴建,應盡可能避開良田、林地和泄洪通道,
村鎮體系示意如圖22。
15
T/UPSCXXXX.1-XXXX
村鎮沿河谷串珠布局
村鎮改擴建盡可能避開良田、林
地和泄洪通道
圖22丘陵地區“河谷串珠”鎮村體系建設示意
7.2.3堅持集中緊湊的聚落形態
村鎮改造、擴建、新建,應保持團塊聚落、集中緊湊的空間形態,一般情況下不建議脫離既有建成
區建設新區或沿公路線性發展,以節約耕地、方便居民交往聯系。結合自然地理條件、土地供給、農業
耕作和設施服務半徑等合理確定村鎮規模,聚落形態布局如圖23。
村鎮改擴建應保持團塊聚落、村鎮改擴建不建議脫離建成
集中緊湊的空間布局區,沿公路線性蔓延
圖23集中緊湊的村鎮布局(左)和脫離建成區沿路蔓延建設(右)
16
T/UPSCXXXX.1-XXXX
7.2.4延續坡地格網的街巷肌理
丘陵地區應遵循自然山水格局,延續隨形就勢、坡地格網的街巷網絡,街巷格局示意如圖24,新建
街巷避免忽視地形的機械格網,鼓勵局部變化增加街巷空間的多樣性和街巷生活的趣味性。
街巷順應地形,形成狹窄谷地隨坡就不推薦忽視地形
相對規整的坡地格勢,路網自由多的機械格網路網
圖24建議隨坡就勢的坡地格網或自由街巷(左、中)和不建議忽視地形的網格街巷(右)
7.2.5活化利用閑置宅基地
鼓勵村集體回收或村民自行改造,合理盤活利用長期閑置的宅基地。結合交通區位和景觀資源分類
引導,考慮增補村民公共活動廣場、口袋公園等交往休閑空間,以及公共服務、停車場等功能,閑置宅
院改造如圖25。
閑置宅基地改造為口袋公
閑置宅基地
園、停車場、公共服務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商平臺客服外包與電商運營策略合作合同
- 集成化管理建筑塑料管材采購與施工安裝合同
- 2025年小學教師教案檢查總結模版
- 2023年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期中檢測卷及答案1
- 2023年全國“安全生產月”《安全知識》答題活動考試題庫(含答案)
- 濰坊護理職業學院《信息技術基礎與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海事大學《微積分上》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創建節水型企業的工作總結模版
- 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2024-2025學年初三第二學期期末練習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四川電子機械職業技術學院《科技論文寫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鏟車裝載機知識培訓課件
- 2025年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 家政經理培訓課件
- 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 四川省南充市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化學(含答案)
- 國際教育規劃合同8篇
- 整裝定制合同協議
- 產品研發項目管理制度
- 2025年全國中學生漢字聽寫大會比賽題庫及解析(共八套)
- 關于臨期商品的處理管理辦法
- 新能源全面入市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136號文政策解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