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魯教五四新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希臘化時代研究的歷史與現狀》中指出:“希臘化時代,是指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后的三個世紀里,古希臘文明和小亞細亞、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種進程。”如果說以前的文明都是孤立發展的話,那么“希臘化”恰恰是使分散的希臘、埃及、西亞和印度文明走向了一體。它使原先的文明能在更廣闊的空間爭相怒放。由此可知希臘化時代A.突出的表現為暴力沖突與政治聯姻B.推動了不同地區文明的交流和交融C.對不同地區的文明造成毀滅性打擊D.希臘文明對其他文明采用排斥方式2、有學者說:“浪漫主義者由于有表現他內心感受的無窮欲望而從事創作,他在自我中看到世界的主要目的。而在世紀末,這個自我崩潰了、英雄主義也行不通了。”下列可用來印證這一觀點的歷史事件是A.1872年《日出·印象》油畫的誕生B.1877年《天鵝湖》芭蕾舞劇的表演C.1880年《思想者》雕塑作品的創作D.1937年畢加索創作了《格爾尼卡》3、下列對文化傳承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文化繼承就是原封不動地繼承傳統B.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C.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D.文化傳承是指文化在繼承基礎上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的繼承4、有學者認為,世界最早的且名副其實的“絲綢之路”,是三星堆文明時期四川絲綢銷售到印度洋,得到作為古代貨幣的數千枚印度洋的齒貝。絲綢從四川經云南、緬甸、孟加拉灣到達恒河平原。漢代張騫在“大夏”發現印度商人轉銷“蜀布”。由以上材料可知A.地緣政治是古代東西方交流必然條件B.古代印度擁有較強大的對外貿易能力C.印度在古代絲綢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D.中印外交關系有著較復雜的歷史淵源5、咖啡館作為一種文化力量,對英國的社交形態以及政治和商業活動都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下列關于咖啡館的影響,說法不正確的是A.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B.催生了聊天、聚會的社交新風尚C.促進經濟、文化等信息的交流D.直接推動了英國政治體制的改革6、16世紀,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極力推廣天主教,排斥當地宗教信仰,遭到當地人的強烈反對。17世紀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達盧佩圣母像卻逐漸流行開來,成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據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A.改變了區域人口結構B.摧毀了美洲本土文化C.影響了歐洲宗教改革D.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7、漢唐時期佛教文化傳入、唐宋時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傳入,中國文化在外來文化不斷傳入中不僅沒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再創中國文化的輝煌,然后再回饋給世界其他國家。這一文化現象的世界意義主要體現在()A.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B.貢獻中國智慧方案C.推動文明間交流融合D.形成了中華文化圈評卷人得分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8、史實: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
推論:荷馬史詩是歐洲第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題(共9題,共18分)9、聯合國教科文組自2000年來;通過慶祝“世界母語日”(每年2月21日)來宣傳世界語言和文化多樣性。
材料一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古漢語的傳播歷史悠久。兩千多年前,《周禮》及《札記》中就提到“通譯”。東漢初年,隨著佛教等宗教文化傳播,也有大批外國人或外族人到中國學習漢語,唐代達到一個頂峰,明清也出現過熱潮。追溯外國的漢語教學歷史,早在公元372年朝鮮就正式設立太學講授漢語;公元l世紀至10世紀佛教傳入越南,為研讀佛經,越南人開始學習漢語和漢字;據史料記載,大約公元一世紀,我國漢字開始傳入日本。古漢語的傳播促進了日語中的平假名、片假名的產生;豐富了日語詞匯;對日本語音也有一些影響。——李文《跨文化語境中古漢語傳播的語言學意義》材料二近代以來中國外語教育的六次高潮
材料三隨著中國英語教育的發展,中式英語應運而生。英語的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必定存在著辯證關系,中式英語也必然有著自身的現實價值和潛在價值。總部位于美國的全球語言監測機構(GLM)的報告稱,逐字翻譯的中式英語Longtimenosee!(好久不見),FourBooks(四書),FiveClassics(五經),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科舉制度),FamilyFontractResponsibilitySystem(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OneChinaPolicy(一個中國政策),KnowledgeEconomy.(知識經濟),PeacefulRising(和平崛起)等等,現己成為標準的英文詞組。——據顏研、余承法《“中式英語”的認知學闡釋》整理(1)據材料一;古漢語的對外傳播有何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中國古代漢語不斷外傳的原因有哪些?
(2)運用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國社會的時代變遷。(任選三個時期)由此指出教育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3)綜上所述,就中式英語的產生從文明演進的角度談談你的見解。10、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問題。
材料一唐安史定后,有魏生者因避亂,將妻入嶺南天寶末,祿山作亂,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輾轉流寓于楚州安宜縣(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蘇境內)。——《太平廣記》材料二東周(洛陽)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中間畿內(指洛陽附近),不滿千戶東至鄭(今鄭州)、卞(今開封),達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懷(今河南沁陽一帶),經于相土(相州),人煙斷絕,千里蕭條。——《舊唐書·郭子儀傳》材料三唐江南九州戶數表(單位:戶)。州名。
蘇州。
鄂州。
洪州。
饒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漢州。
開元。
戶數。
68093
19190
55404
14062
34381
13513
12330
30754
477
元和。
戶數。
100808
38618
91129
46116
41025
18047
18000
35571
889
——《元和郡縣圖志》(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年)(1)分別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歷史現象。
(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導致材料三中歷史現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歷史現象對當時及以后的中國歷史有何影響?1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古印歐人為追逐理想的放牧環境而遷徙。在遷徙時;一個部落內的所有成員集體行動,參加遷徙或戰爭雅利安人征服了古印度河流域的本土文明,并建立了以梵語為載體的印度文明;亞該亞人和多里安人入侵了希臘半島,并建立了以古希臘語為載體的古希臘文明;古意大利人入侵了亞平寧半島,并在半島上建立了以拉丁語為載體的羅馬文明。后來,羅馬帝國幾乎統一了整個歐洲,并將仍處于游牧狀態的諸民族,如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擋在帝國的邊境之外。
(1)根據材料;說明印歐人的遷移有什么特點。
(2)根據材料,指出印歐人的遷移產生了什么影響。12、下表為19世紀以來與美國相關的人口遷徙信息表,據此可知()。時間遷徙事件名稱出發地目的地涉及人口涉及人群15—19世紀奴隸貿易非洲西部美洲約1億黑色人種1630—1640年清教徒移民歐洲(以英國為主)北美殖民地約8萬白色人種18—19世紀西進運動美國東部美國西部約700萬世界各地移民
A.美國是當今族群融合度最高的地區B.不同地區的移民自發到達美洲大陸C.人口的不斷增長推動美國領土擴張D.美國文化多元與人口遷徙密不可分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紙由中國俘虜傳到撒麻耳干(今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大食將領)吉雅德·本·薩利赫擒獲了這些戰俘,其中有紙匠,這些手工業從此發展起來。產品不僅可以供應本地的需要,而且成為撒麻耳干人外銷主要的貨物。——扎伊哈尼《道里郡國志》材料二: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屬國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獻波羅樹;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拃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新唐書》材料三:商務部綜合司司長儲士家日前對媒體透露,目前有16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我國簽訂了198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此外,我國還與44個國家建立雙邊投資合作工作組,與7個國家建立貿易暢通工作組,以推進與有關國家貿易投資的發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現象?產生了什么影響?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別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
(3)從上述三則材料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啟示?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據統計,據統計,1940世紀4年代,新(新加坡)馬(馬來亞)地區的華僑約為1911萬人,916600年,英屬馬來亞華僑總數為222655人,其中新加坡華僑為19人。世紀后期,曾游歷南洋的洋務派智囊馬建忠記載:“埠(檳城)中督理瑪·馬克謂,本埠殷商,盡系華民”。同治年的《游歷筆記》載,“新加坡華人皆閩廣人,善貿易,紳商富戶甚多。其中華街,大小店鋪、廟宇、會館、戲園、酒樓、茶店成備其間,閩人十之七,廣人十之二三。”檳榔嶼、新加坡先后成為南洋華工的集散地。新馬地區經濟的骨干行業采錫和樹膠,所用幾乎全是華僑勞工。——摘編自莊國土《鴉片戰爭后東南亞華僑的人口結構》20材料二701984世紀年代末,新加坡政府推廣儒家倫理運動。政府規定自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新馬地區華僑數量快速增長的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加坡政府獨立后文化建設的影響。年始,在中學三、四年級的德育課程中增設儒家倫理課程。此后,還邀請海外一些著名儒學專家訪問新加坡,在政府新聞界的協助下舉行專題討論與演講。新加坡社會各界也都很重視對儒家文化的研究和弘揚。華人社團組織,如南洋學會、亞洲研究會、中華總商會等,在這一過程中都極為活躍。新加坡華人從原先全面認同西方文化,逐漸轉向認同糅合馬來文化、印度文化精華部分的儒家文化。15、徽派建筑和徽州村落民俗文化是珍貴的中國古代文化遺產a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徽州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其自然地理特征以“八山一水一分田”著稱,地處眾山環繞之中,水系縱橫。明清時期徽州民居的建筑逐步演變為樓下高大寬敞、樓上簡易的形式。“粉墻黛瓦馬頭墻”是其顯著的外觀特征,白色粉墻,便于吸收水汽,保持墻體干燥;而基于阻擋火勢需要,修建了高出屋面的馬頭山墻。白墻黑瓦,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如詩如畫;跌落起伏的馬頭沖破了一般墻體的單調,增加了建筑的美感。徽州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其自然地理特征以“八山一水一分田”著稱,地處眾山環繞之中,水系縱橫。明清時期徽州民居的建筑逐步演變為樓下高大寬敞、樓上簡易的形式。“粉墻黛瓦馬頭墻”是其顯著的外觀特征,白色粉墻,便于吸收水汽,保持墻體干燥;而基于阻擋火勢需要,修建了高出屋面的馬頭山墻。白墻黑瓦,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如詩如畫;跌落起伏的馬頭沖破了一般墻體的單調,增加了建筑的美感。——摘編自陳安生《試論徽派建筑形成的幾個條件》明清時期,徽商致富后,購置土地,修建祠堂,同時還修譜志書,收歸族人將宗族組織和制度確立了下來。徽州宗族用族譜家訓等內容嚴格約束族人,褒揚善行,懲戒惡行,如績溪《章氏家訓》教導后人勤“耕”勤“讀”,西遞《胡氏家訓》推崇“儒仕”等,并通過鄉規民約加強對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優良民俗。材料二明清時期,徽商致富后,購置土地,修建祠堂,同時還修譜志書,收歸族人將宗族組織和制度確立了下來。徽州宗族用族譜家訓等內容嚴格約束族人,褒揚善行,懲戒惡行,如績溪《章氏家訓》教導后人勤“耕”勤“讀”,西遞《胡氏家訓》推崇“儒仕”等,并通過鄉規民約加強對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優良民俗。
(1)概括材料一中徽州民居建筑的設計理念。
(2)根據材料二;簡析明清時期徽州村落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
(3)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如何傳承村落民俗文化?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在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交融,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在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交融,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19世紀末20世紀初,梁啟超指出:“同種族、同宗教、同習俗”的中國人要“相視如同胞,組織完備之政府,以謀公益而御他族”。孫中山提出:“仿美利堅民族底(的)規模,將漢族改為中華民族,組成一個完全底(的)民族國家”。民國初期,梁啟超說:“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之一觀念浮于其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之一員也。”孫中山也指出:“漢族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于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材料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梁啟超指出:“同種族、同宗教、同習俗”的中國人要“相視如同胞,組織完備之政府,以謀公益而御他族”。孫中山提出:“仿美利堅民族底(的)規模,將漢族改為中華民族,組成一個完全底(的)民族國家”。民國初期,梁啟超說:“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之一觀念浮于其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之一員也。”孫中山也指出:“漢族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民相見于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的內涵,結合所學知識用史實予以說明。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華民族由古代的“自在的民族實體”逐漸轉變為近代的“自覺的民族實體”的原因。17、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1月1日零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啟動。中外歷史上,人口的遷移;流動和人口增長對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材料一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統一天山南北,為盡快恢復戰后新疆經濟,清政府實行各種形式的屯田,鼓勵內地民眾出關屯墾。新疆建省前后,清政府廢除民族隔離政策,鼓勵內地民眾前往天山南北屯墾;經商。道光二十二年,林則徐途經哈密,記道:“其語與華言大異,然能華言者亦多。”隨著大量漢人進入新疆,加上清政府廣設義塾、開辦學堂,教授少數民族兒童學習漢語文,內地語言文化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得到廣泛傳播。1856年俄國人瓦里漢諾夫到喀什噶爾考察時發現當地維吾爾族“向中國人學到一些藝術和技藝,借用不少詞匯,中國的一些建筑、服裝、闊綽奢侈的用語和詞匯移入當地人的語言中,尤為眾多的詞匯借用于書面行文中
——趙海霞《論清代新疆民族遷徙及對民族關系的影響》材料二排外主義在美國存在了將近一個世紀后;在19世紀末由民間運動發展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勢力,滲入到美國移民政策中,成為了國家政策。1882年通過了《排華法案》,1897年到1917年,國會又迫于“限制移民聯盟”的壓力,要求對移民強制進行讀寫測試,后來這一條也成為了法律。1921年,美國又出臺了《1921年移民法》,這部新的移民法規定,除了對移民強制進行讀寫測試,還對各國每年的移民數額進行限制,即每年各國移民美國的人數是1910年人口普查時該種族在美國人口的3%,這就意味著,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國人口中所占比例較小的非西歐民族受到了更嚴格的限制。
——瞿茜、李其榮《論二戰前美國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義》(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清朝人口流入新疆的原因及其意義。
(2)根據材料二與所學知識,概括美國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移民政策中推行排外主義的特點及原因。評卷人得分四、簡答題(共3題,共21分)18、歷史語境中的語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紀;英語主要是英格蘭人的語言。到18世紀中后期,英語已擴展到英國的殖民地,并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廣泛使用。二戰后,英語逐漸超越其他語言,成為科教領域和眾多國際組織的通用語言,被稱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
(2)閱讀材料二,分析英語發展成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的歷史原因。19、閱讀材料,探討在西方文化及價值觀沖擊下,中國青少年應該如何把握思想觀念的定位。20、美國將選擇孔子代表“世界傳統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B【分析】【詳解】
由材料“古希臘文明和小亞細亞、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種進程”“使分散的希臘、埃及、西亞和印度文明走向了一體”可知,希臘化時代推動了不同地區文明的交流和交融,故B項正確;材料“它使原先的文明能在更廣闊的空間爭相怒放”說明希臘化時代并沒有對不同地區的文明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更沒有采用排斥的方式,故C、D兩項錯誤;A項中的政治聯姻材料中沒有體現,故錯誤。2、D【分析】【分析】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畢加索創作的《格爾尼卡》屬于現代主義藝術,與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不同,體現了“自我崩潰”和英雄主義的過時,D項符合題意;印象派的代表作品《日出·印象》突出的是光色效果,與“自我崩潰了、英雄主義也行不通了”等不符,A項錯誤;芭蕾舞劇《天鵝湖》體現的是俄羅斯的民族藝術,B項錯誤;羅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并非現代主義藝術,C項錯誤。3、A【分析】【分析】
【詳解】
文化傳承肯定不會是“原封不動”地繼承,它是在繼承中有創新,在創新中促發展,故A項錯誤,符合題意;BCD的說法與文化傳承的特點相符,但不符合題意,排除。4、C【分析】【分析】
【詳解】
題干中“印度洋”“恒河”“印度商人”都在強調在絲綢之路貿易中印度的重要性;故C正確;A項說法絕對,錯誤;題干體現的是印度在古代絲綢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不是強調古代印度擁有較強大的對外貿易能力,B錯誤;題干并未體現中印外交關系有著較復雜的歷史淵源,D錯誤。
【點睛】5、D【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政治體制變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并非是咖啡館的推動,因此D錯誤,符合題意;ABC均是關于對咖啡館的正確描述,不符合題意。故選D。6、A【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17世紀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達盧佩圣母像卻逐漸流行開來,成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可知,材料以墨西哥的象征之一—瓜達盧佩圣母像敘述了西班牙殖民者極力推廣天主教與墨西哥本土宗教信仰,從沖突到兼容的史實。殖民勢力的持續侵略改造著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改變了墨西哥人口結構,A項正確;瓜達盧佩圣母像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排除B項;材料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關系,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征服墨西哥,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7、C【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斷交流,推動了世界文明間的發展,C項正確;D項體現外來文明對中華文化的影響,與主旨強調文明間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A項;BD項只是體現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與主旨強調文明間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BD項。故選C項。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8、B【分析】【詳解】
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是關于荷馬史詩內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馬史詩的地位,因此史實和推論邏輯不符,錯誤。三、材料分析題(共9題,共18分)9、略
【分析】【詳解】
(1)特點:根據材料“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古漢語的傳播歷史悠久”可知,歷史悠久;根據材料“兩千多年前,《周禮》及《札記》中就提到‘通譯’。東漢初年,隨著佛教等宗教文化傳播,也有大批外國人或外族人到中國學習漢語”可知,從傳播形式來看,有隨著宗教文化傳播,也有教學傳播等,傳播形式多樣;根據材料“公元l世紀至10世紀佛教傳入越南,為研讀佛經,越南人開始學習漢語和漢字”可知,隨佛教傳播而傳播;根據材料“追溯外國的漢語教學歷史,早在公元372年朝鮮就正式設立太學講授漢語;公元l世紀至10世紀佛教傳入越南,為研讀佛經,越南人開始學習漢語和漢字”;“據史料記載,大約公元一世紀,我國漢字開始傳入日本”可知,主要影響東亞近鄰國家。
原因:根據材料“唐代達到一個頂峰;明清也出現過熱潮”并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國國力強盛,推動古漢語的對外傳播;明清以前的中國對外政策較為開放;根據材料“東漢初年,隨著佛教等宗教文化傳播,也有大批外國人或外族人到中國學習漢語”;“公元l世紀至10世紀佛教傳入越南,為研讀佛經,越南人開始學習漢語和漢字”并所學知識可知,宗教文化傳播的推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陸海“絲綢之路”的開辟,對外交通的暢通,也便利了古代漢語不斷外傳;從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特質來看,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傳承和吸引力也是漢語傳播的重要條件。
(2)變遷:根據圖表材料;結合所學從1862年-19世紀末洋務運動的內容進行分析;從1919年前后新文化運動;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的影響進行分析;從1945年抗戰勝利前后美蘇與國共關系進行分析;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美蘇冷戰格局的國際環境及外交政策進行分析;從1964年中蘇關系進行闡述;從1978年后中國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進行回答。
影響:結合所學從人才培養;中外交往及經濟文化交流進行概括闡述。
(3)根據材料“隨著中國英語教育的發展,中式英語應運而生。英語的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必定存在著辯證關系,中式英語也必然有著自身的現實價值和潛在價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它豐富了英語文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世界文明發展的開放性、包容性、多樣性;推動了全球化的發展等方面分析概括,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析】(1)特點:歷史悠久;傳播形式多樣;隨佛教傳播而傳播;主要影響東亞近鄰國家。
原因:古代中國國力強盛;中國文化具有吸引力;陸海“絲綢之路”的開辟;對外交通的暢通;明清以前的中國對外政策較為開放;宗教文化傳播的推動。
(2)變遷:19世紀中后期;洋務運動開展,為培養翻譯人才開設外語教育。
1919年前后;在新文化運動;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等影響下,先進的中國人紛紛從國外尋求救國道路。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后);美帝國主義扶蔣反共,而蘇聯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故出現國統區的英語熱和解放區的俄語熱。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西方“冷戰”;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1964年;在中蘇關系不斷惡化的情況下,教育部把第一外語由俄語改為英語。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加強與西方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外語教育出現持續高潮。
影響:培養了大批近代化人才;是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橋梁工程;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3)見解:它豐富了英語文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世界文明發展的開放性、包容性、多樣性;推動了全球化的發展。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0、略
【分析】【詳解】
(1)通過仔細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材料一反映的是因避亂而人口南遷;材料二反映的是安史之亂后中原地帶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材料三反映的則是江南人口急劇的增加。
(2)導致材料三中歷史現象的原因主要從北方戰亂多;南方戰亂少;所以人口大量的南遷導致了江南人口的急劇增加。
(3)材料三中的歷史現象對當時及以后的中國歷史的影響主要從給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促進南方經濟的發展、為經濟中心南移打下基礎、改變人口布局等角度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即可。【解析】(1)材料一反映的是為逃避戰亂,北方居民紛紛遷往南方;材料二反映的是安史之亂導致中原荒涼殘破,人口大量減少;材料三反映的是南方與北方的情況相反,南方人口數量劇增。
(2)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所造成的破壞主要在北方,南方戰亂較少,相對安定;北方居民的大量南遷。
(3)導致我國人口的大遷移,改變了我國人口的分布狀況;給南方帶來了勞動力,促進南方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產生了重要影響。11、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第(1)問;根據材料“一個部落內的所有成員集體行動,參加遷徙或戰爭”這一信息回答即可;
第(2)問,根據材料“建立了以梵語為載體的印度文明”“建立了以古希臘語為載體的古希臘文明”等信息回答即可。【解析】(1)集體行動。
(2)在世界不同地區建立了許多文明。12、D【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遷入美國的人口在人種上和文化上呈現出多元的特征,說明美國文化多元與人口遷徙密不可分,D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洲是當今族群融合度最高的地區而不是美國,排除A項;根據表格中“奴隸貿易”可知移民并非都是自發,排除B項;美國人口的增長與領土擴張沒有必然的聯系,排除C項。故選D項。13、略
【分析】【詳解】
(1)現象:根據材料“紙由中國俘虜傳到撒麻耳干(今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大食將領)吉雅德·本·薩利赫擒獲了這些戰俘;其中有紙匠,這些手工業從此發展起來”,可得出材料一反映了我國造紙術通過戰俘傳入大食。影響:結合所學,造紙術的傳播,對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推動了相關各國的社會進步。
(2)根據材料“摩揭它;本中天竺屬國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獻波羅樹;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可得出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從天竺學來了熬糖法;根據材料“目前有16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我國簽訂了198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此外,我國還與44個國家建立雙邊投資合作工作組,與7個國家建立貿易暢通工作組,以推進與有關國家貿易投資的發展”,可得出材料三反映了中國積極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密切合作。
(3)結合所學分析材料信息,唐代對外交往的頻繁和當代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重要原因是國家經濟文化發達、國力強盛,表明經濟文化發達、國力強盛是對外友好交往的基礎;“一帶一路”取得重要進展和明顯成效,是因為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愿望,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臺,表明適合時代與實際的開放政策是重要條件;唐代我國造紙術通過戰俘傳入大食,我國也從天竺學來了熬糖法,表明相互交流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促進共同發展。【解析】(1)現象:材料一反映了我國造紙術通過戰俘傳入大食。影響:中國先進生產技術的傳播;推動了相關各國的社會進步。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從天竺學來了熬糖法;材料三反映了中國積極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密切合作。
(3)經濟文化發達、國力強盛是對外友好交往的基礎;適合時代與實際的開放政策是重要條件;相互交流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促進共同發展。14、略
【分析】【詳解】
(1)背景:根據材料“19世紀40年代;新(新加坡)馬(馬來亞)地區的華僑約為4萬人,1911年,英屬馬來亞華僑總數為916600人,其中新加坡華僑為222655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晚清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東南沿海的百姓生活艱難;根據材料“新加坡華人皆閩廣人,善貿易,紳商富戶甚多。其中華街,大小店鋪;廟宇、會館、戲園、酒樓、茶店成備其間,閩人十之七,廣人十之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以來,東南沿海居民為了謀生有下南洋的傳統;根據材料“檳榔嶼、新加坡先后成為南洋華工的集散地。新馬地區經濟的骨干行業采錫和樹膠,所用幾乎全是華僑勞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華僑開發南洋,推動新馬地區經濟發展對中國東南沿海百姓產生吸引力;英國殖民者開發馬來半島,需要大量勞動力。
(2)影響:根據材料“20世紀7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推廣儒家倫理運動。政府規定自1984年始,在中學三、四年級的德育課程中增設儒家倫理課程。此后,還邀請海外一些著名儒學專家訪問新加坡,在政府新聞界的協助下舉行專題討論與演講”可知,提升人口的素質;根據材料“新加坡社會各界也都很重視對儒家文化的研究和弘揚。華人社團組織,如南洋學會、亞洲研究會、中華總商會等,在這一過程中都極為活躍”可知,增強了社會凝聚力;根據材料“新加坡華人從原先全面認同西方文化,逐漸轉向認同糅合馬來文化、印度文化精華部分的儒家文化”可知,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根據所學知識,可從新加坡經濟、外交等方面作答,如為新加坡經濟高速發展(實現工業化)創造了有利條件;有利于新加坡擴大國際合作;推動與中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等等。【解析】(1)背景:明清以來;東南沿海居民為了謀生有下南洋的傳統;英國殖民者開發馬來半島,需要大量勞動力;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晚清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東南沿海的百姓生活艱難;華僑開發南洋,推動新馬地區經濟發展對中國東南沿海百姓產生吸引力。(答出其中4點即可)
(2)影響:增強了社會凝聚力;提升人口的素質;為新加坡經濟高速發展(實現工業化)創造了有利條件;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有利于新加坡擴大國際合作;推動與中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答出其中4點即可)15、略
【分析】【詳解】
(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的徽州。根據材料“白色粉墻;便于吸收水汽,保持墻體干燥”可知因地制宜;根據材料“而基于阻擋火勢需要,修建了高出屋面的馬頭山墻”可知強調實用性(注重防水防火);根據材料“白墻黑瓦,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如詩如畫”可知注重藝術性(美感)。
(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的徽州。根據材料“明清時期;徽商致富后”可知商品經濟繁榮(徽商實力雄厚);根據材料“推崇‘儒仕’”可知科舉制的推動;根據材料“通過鄉規民約加強對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優良民俗”可知儒家思想強調倫理教化;根據材料“購置土地,修建祠堂,同時還修譜志書”可知重農抑商觀念的影響;宗法觀念濃厚。
(3)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的徽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從發掘、保護、創新和宣傳等角度分析,可知立足于人文環境和地理區位,發掘村落民俗文化;從實際出發,保護村落民俗文化;注重村落民俗文化的創新;借助鄉賢力量來宣揚和傳播村落民俗文化。【解析】(1)理念:因地制宜;強調實用性(注重防水防火)注重藝術性(美感)。
(2)原因:商品經濟繁榮(徽商實力雄厚)科舉制的推動;儒家思想強調倫理教化;重農抑商觀念的影響;宗法觀念濃厚。
(3)立足于人文環境和地理區位,發掘村落民俗文化;從實際出發,保護村落民俗文化;注重村落民俗文化的創新;借助鄉賢力量來宣揚和傳播村落民俗文化。16、略
【分析】【詳解】
(1)第一小問;根據材料“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交融,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可概括出,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時間里交往、交流、交融,逐漸形成了一個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第二小問,運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展過程的相關知識進行說明。
(2)根據材料“是近百年來在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可得出,列強入侵,民族危機不斷加深,客觀上推動民族意識的不斷覺醒;根據材料二中關于梁啟超、孫中山的史實可得出,先進的中國人對民族發展、救國道路進行探索;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啟蒙思想的傳入、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傳統民族觀念的反思等因素影響著近代的“自覺的民族實體”的形成。【解析】(1)內涵: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時間里交往;交流、交融;逐漸形成了一個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
說明: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文明就呈現出多元一體的分布格局;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華夏認同”觀念;秦漢時期,形成了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經過魏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隋唐再次推動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經歷遼宋夏金的沖突;交往交融,出現了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統一王朝;隨著明清專制集權空前強化,統一多民族國家更趨穩固,現代中國的版圖逐漸定型。(答出其中兩個階段即可)
(2)原因:列強入侵,民族危機不斷加深,客觀上推動民族意識的不斷覺醒;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先進的中國人對傳統民族觀念的反思和對救國道路的探索。(答出其中兩點即可)17、略
【分析】【分析】
【詳解】
(1)概括“清朝統一天山南北;為盡快恢復戰后新疆經濟”得出實現了對新疆的統一,新疆戰后經濟恢復發展的需要;根據“清政府廢除民族隔離政策”“清政府實行各種形式的屯田,鼓勵內地民眾出關屯墾”得出清政府廢除民族隔離政策,鼓勵開荒屯田;根據“鼓勵內地民眾前往天山南北屯墾;經商”,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朝前期內地人口增長快,人地矛盾突出。
意義:根據“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消防機械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公共關系學事件效應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經濟法概論考試注意事項匯整與試題及答案
- 2025-2030年垃圾發電設備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市政工程安全風險評估試題及答案
- 經濟法概論學習路徑與試題
- 2025標準設備租賃合同樣本
- 2025年工程項目管理經濟預測試題及答案
- 公共關系學在危機處理中的創新方法及試題及答案
- 水利水電工程常考知識點分析試題及答案
- 江西新定額2017土建定額說明及解釋
-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十八項電網重大反事故措施(修訂版)-2018版(word文檔良心出品)
- 2019年重慶江津小升初數學真題及答案
- 《菱形的判定》教學設計(共3頁)
- 部編版三下語文《宇宙的另一邊》教學課件PPT
- 電纜井工程量計算
- 《工程勘察設計收費管理規定》計價格200210號文
- 育種學 第6章雜交育種
- 附件一∶ 教育部專家實地評估案頭必備材料
- 火災撲救記錄表
- 鋼芯鋁絞線參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