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1-143-2020 四川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1頁
DBJ51-143-2020 四川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2頁
DBJ51-143-2020 四川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3頁
DBJ51-143-2020 四川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4頁
DBJ51-143-2020 四川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案號J14915-20192020-04-08發(fā)布2020-10-01實施四川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發(fā)布四川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Designstandardforenergyefficiencyofpublicbuildingsin3川建標發(fā)(2020)73號DBJ51/143-2020,備案號為:J14915-2019,自2020年10月12020年4月8日5(川建標發(fā)〔2015〕34號)的要求,由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道北段866號;郵編:610042;電話E-mail:參編單位: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6主要起草人:戎向陽劉明非高慶龍鄒秋生程永前余南陽司鵬飛劉希臣姬文剛主要審查人:劉小舟7 23建筑與建筑熱工 63.1一般規(guī)定 63.2建筑設計 8 4.1一般規(guī)定 4.2冷源與熱源 5給水排水 425.1一般規(guī)定 425.2給水與排水系統(tǒng)設計 425.3生活熱水 476.1一般規(guī)定 6.3照明 87可再生能源利用 7.1一般規(guī)定 7.2太陽能利用 7.3熱泵系統(tǒng) 8建筑設備監(jiān)控與能源管理 8.1一般規(guī)定 8.5建筑設備能耗監(jiān)測與能源管理 附錄B熱當量體形系數計算方法 附錄C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計算 附錄E管道與設備保溫及保冷厚度 75 引用標準名錄 9 23Buildingandenv 6 8 3.4Buildingenvelopperformancetrade-off 4Heating,ven 4.1Generalrequireme 214.3Airconditioningan 42 44 47 48 energymanagement 8.2EnergyConsumptionmemonitoringofhvacsystem 8.3Measurementandmonitoringofwater 8.5Constructionequipmentenergymanagement AppendixAClimaticzone AppendixBCalculationmethodofthermalequivalent AppendixCBuildingenvtrade-off AppendixDBuildingenvelopthermal 73AppendixEInsulationthickn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Listofquotedsta Addition:Explanation 11.0.1為了在四川省公共建筑設計中貫徹執(zhí)行國家及地方的相1.0.2本標準適用于四川省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公共建筑節(jié)能1.0.6當建筑高度超過150m或單棟建筑地上建筑面積大于1.0.7施工圖設計文件中應說明該工程項目所采用的節(jié)能措1.0.8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22.0.1高海拔嚴寒(寒冷)地區(qū)plateau-severecold(cold)climate海拔高度在2000m以上,氣候嚴寒(寒冷)干燥,長冬無夏的地區(qū),稱為高海拔嚴寒(寒冷)地區(qū)。本標準也簡稱為高寒2.0.2透光幕墻transparentcurtainwall2.0.4熱當量體形系數thermalequivalentbodycoefficient2.0.5單一立面窗墻面積比singlefacadewindowtowallratio2.0.6太陽得熱系數(SHGC)solarheatgaincoefficient通過透光圍護結構(門窗或透光幕墻)的太陽輻射室內得熱量與投射到透光圍護結構(門窗或透光幕墻)外表面上的太陽輻32.0.7綜合太陽得熱系數(SHGC?)integratedsolarheatgain綜合太陽得熱系數為外窗(含透光幕墻)本身的太陽得熱系陽得熱系數等于外窗(含透光幕墻)本身的太陽得熱系數。2.0.8可見光透射比visibletransmittance2.0.9規(guī)定性指標設計法prescriptivein建筑與建筑熱工性能、機電系統(tǒng)性能完全符合規(guī)定性指標限值的設計方法。2.0.10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buildingenvelopethermalperformancetrade-off2.0.11建筑節(jié)能整體性能化設計方法theperformance-based2.0.12參照建筑referencebuilding42.0.13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IPLV)integratedpartload設計冷(熱)負荷(kW)的比值。f52.0.19建筑設備能源管理系統(tǒng)energymanagementsystemof2.0.20能耗監(jiān)測系統(tǒng)energyconsumptionmonitoringsystem2.0.21集熱器瞬時效率截距collectorinstantaneousefficiency2.0.22集熱器總熱損系數collectoroverallheatlosscoefficien集熱器中吸熱體對環(huán)境空氣的平均傳熱系數,單位為W/62單棟建筑面積不大于300m2,且項目總面積不大于暖度日數HDD18及空調度日數CDD26等指標,將氣候分區(qū)(海拔H修—區(qū)(Ⅱ)——當H>3000m拔嚴寒地區(qū)寒冷B區(qū)——夏熱冬冷地區(qū)(Ⅲ)當H≥2500m,拔寒冷地區(qū)溫和地區(qū)73.1.3室外氣象參數及權衡判斷計算所用的典型氣象年數據應3.1.4公共建筑與居住建筑組成一幢建筑時,除商業(yè)服務網點或符合商業(yè)服務網點要求的小區(qū)配套服務用房按現行地方標準3.1.5夏熱冬冷和溫和A區(qū)總體規(guī)劃應考慮減輕熱島效應,并3.1.7建筑設計應遵循被動節(jié)能技術優(yōu)先的原則,充分利用天3.1.9建筑總平面設計及平面布置中,應合理確定能源設備機8單棟建筑面積A/m23.2.2高寒地區(qū)甲類公共建筑南向立面窗墻面積比(含透光幕墻)不宜小于0.60,其他立面窗墻面積比(含透光幕墻)均不宜3.2.4甲類公共建筑單一立面窗墻面積比(含透光幕墻)小于93.2.5夏熱冬冷地區(qū)、溫和A區(qū)的建筑各朝向外窗(含透光幕墻)均應采取遮陽措施。當設置外遮陽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3.2.7單一立面外窗(含透光幕墻)的有效通風換氣面積應符1甲類公共建筑外窗(含透光幕墻)應設可開啟窗扇,其有效通風換氣面積不宜小于所在房間外墻面積的10%;當透光幕2乙類公共建筑外窗有效通風換氣面積不宜小于窗面積的3.2.8外窗(含透光幕墻)的有效通風換氣面積應為開啟扇面3.2.9高寒地區(qū)建筑的外門應設置門斗;夏熱冬冷地區(qū)需要頻3.2.11建筑設計應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天然采光不能滿足照明3.2.12人員長期停留房間的內表面可見光反射比宜符合表3.2.13選用的電梯、自動扶梯、自動人行步道應具備以下節(jié)能2自動扶梯、自動人行步道應具備空載時暫停或低速運行3.3.1根據建筑熱工設計的氣候分區(qū),甲類公共建筑的圍護結圍護結構部位傳熱系數K[W/(m2·K)]外墻(包括非透光幕墻)圍護結構部位傳熱系數K/[W/(m2·K)](包括透光幕墻)窗墻面積比≤0.20窗(包括透光幕墻)南向窗,SHGC?>0.5南向窗,SHGC≤0.5屋頂透光部分(屋頂透光部分面積≤20%)圍護結構部位保溫材料層熱阻R/[(m2·K)/W]變形縫(兩側墻內保溫時)圍護結構部位(東、南、西向/北向)(東、南、西向/北向)外墻(包括非透光幕墻)一非供暖樓梯間與供暖房間一非南向單一立面外窗(包括透光幕墻)窗墻面積比≤0.20一 窗墻面積比>0.80外窗(包幕墻)南向窗,SHGC?>0.5南向窗,SHGC?≤0.5(屋頂透光部分面積≤20%)圍護結構部位保溫材料層熱阻R/[(m2·K)/W](與土壤接觸的墻)(兩側墻內保溫時)(東、南、西/北)熱情性指標≤2.5 (包括非透明幕墻)熱惰性指標≤2.5 (包括透光幕墻)窗墻面積比≤0.20 窗墻面積比>0.80屋頂透光部分(屋頂透光部分面積比≤0.20)圍護結構部位(東、南、西向/北向)圍護結構熱惰性指標 圍護結構熱惰性指標光幕墻)圍護結構熱惰性指標 圍護結構熱惰性指標圍護結構部位綜合太陽得熱系數SHGC?(東、南、西向/北向)(包括透光幕墻)窗墻面積比≤0.20 屋頂透光部分(屋頂透光部分面積≤20%)3.3.2乙類公共建筑的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應符合表3.3.2-1和表圍護結構部位傳熱系數K/[W/(m2·K)]高海拔寒冷地區(qū)(包括非透光幕墻) 地下車庫和供暖房間 圍護結構傳熱系數K[W/(m2·K)]外窗(包括透光幕墻)區(qū)區(qū)光幕墻)1外墻的傳熱系數應為包括結構性熱橋在內的平均傳熱2外窗(含透光幕墻)的傳熱系數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民3當設置外遮陽構件時,外窗(含透光幕墻)的綜合太陽110層及以上建筑外窗的氣密性不應低于7級;3.3.6建筑幕墻的氣密性應符合國家標準《建筑幕墻》3.4.1進行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前,應對設計建筑的熱工性能進行核查;當滿足下列基本要求時,方可進行權衡氣候分區(qū)高海拔嚴寒地區(qū)地區(qū)地區(qū)溫和A區(qū)溫和B區(qū)2外墻(含非透光幕墻)的傳熱系數基本要求應符合表氣候分區(qū)寒地區(qū)寒冷地區(qū)地區(qū)溫和B區(qū)3當單一立面的窗墻面積比大于或等于0.40時,外窗(含透光幕墻)的傳熱系數和綜合太陽得熱系數基本要求應符合表氣候分區(qū)窗墻面積比系數SHGC?高海拔嚴寒地區(qū) 窗墻面積比>0.60高海拔寒冷地區(qū) 窗墻面積比>0.70夏熱冬冷地區(qū)窗墻面積比>0.70窗墻面積比>0.70 窗墻面積比>0.703.4.2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應首先計算參照建3.4.3參照建筑的形狀、大小、朝向、窗墻面積比、內部的空光部分的面積大于本標準第3.2.6條的規(guī)定時,參照建筑的屋頂3.4.4參照建筑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參數取值應按本標準第一致。當本標準第3.3.1條對外窗(含透光幕墻)太陽得熱系數未作規(guī)定時,參照建筑外窗(含透光幕墻)的太陽得熱系數應與3.4.5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計算應符合本標準附錄C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jié)設計規(guī)范》4.1.3符合下列情況之一時,宜采用分散設置的空調裝置或4需增設空調系統(tǒng),而難以設置機房和管道的既有公共6除高寒地區(qū)外,城市燃氣供應充足的地區(qū),宜采用燃氣7高寒地區(qū)在不具備太陽能利用條件時宜采用空氣源熱泵8夏熱冬冷地區(qū)、溫和地區(qū)的中、小型空調系統(tǒng)宜采用空9夏季室外空氣設計露點溫度較低的地區(qū),宜采用蒸發(fā)冷10全年進行空氣調節(jié),且各房間或區(qū)域負荷特性相差較1電力供應充足,且電力供給側及相關管理部門鼓勵需求3以供冷為主、供暖負荷非常小,且無法利用熱泵或其他4以供冷為主、供暖負荷小,無法利用熱泵或其他方式提5利用可再生能源發(fā)電,且其發(fā)電量能滿足自身電加熱用1單臺鍋爐的設計容量應以保證其具有長時間較高運行效率的原則確定,實際運行負荷率不宜低于50%;2在保證鍋爐具有長時間較高運行效率的前提下,各臺鍋3當供暖系統(tǒng)的設計回水水溫小于或等于50℃時,宜采用4.2.5在名義工況和規(guī)定條件下,鍋爐的熱效率不應低于表%重油輕油4.2.6高寒地區(qū)選用的鍋爐應適合高原氣候條件的運行,保證4.2.7除下列情況外,不應采用蒸汽鍋爐作1廚房、洗衣、高溫消毒以及工藝性濕度控制等必須采用2蒸汽熱負荷在總熱負荷中的比例大于70%且總熱負荷不4.2.8集中空調系統(tǒng)的冷水(熱泵)機組臺數及單機制冷量(制熱量)選擇,應能適應負荷全年變化規(guī)律,滿足季節(jié)及部分負荷4.2.10采用分布式能源站作為冷熱源時,宜采用由自身發(fā)電驅4.2.11采用電機驅動的蒸氣壓縮循環(huán)冷水(熱泵)機組時,2水冷變頻離心式機組的性能系數(COP)不應低于表3水冷變頻螺桿式機組的性能系數(COP)不應低于表表4.2.11名義制冷工況和規(guī)定條件下冷水(熱泵)區(qū)活塞式/渦冷卻活塞式/渦3水冷變頻離心式冷水機組的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4水冷變頻螺桿式冷水機組的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寒地區(qū)高海拔寒冷地區(qū)溫和地區(qū)冷地區(qū)冷卻4.2.13空調系統(tǒng)的電冷源綜合制冷性能系數(SCOP)不應低于表4.2.13的數值。對多臺冷水機組、冷卻水泵和冷卻塔組成的冷水系統(tǒng),應將實際參與運行的所有設備的名義制冷量和耗電功率綜合統(tǒng)計計算,當機組類型不同時,其限值應按冷量加權的方類型綜合制冷性能系數SCOP(W/W)高海拔嚴寒地區(qū)高海拔寒冷地區(qū)溫和地區(qū)冷地區(qū)444444.2.14電機驅動的蒸氣壓縮循環(huán)冷水(熱泵)機組的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IPLV)應按式(4.2.14)計算。IPLV=1.2%×A+32.8%×B+39.7%×C+26.3%×式中A——100%負荷時的性能系數(W/W),冷卻水進水溫度30℃/冷凝器進氣干球溫度35℃;B——75%負荷時的性能系數(W/W),冷卻水進水溫度26℃/冷凝器進氣干球溫度31.5℃;C——50%負荷時的性能系數(W/W),冷卻水進水溫度D——25%負荷時的性能系數(W/W),冷卻水進水溫度和規(guī)定條件下的能效比(EER)不應低于表4.2.15的數值。寒地區(qū)高海拔寒冷地區(qū)溫和地區(qū)冷地區(qū)4.2.16空氣源、風冷、蒸發(fā)冷卻式冷水(熱泵)式機組室外機1應確保進風與排風通暢,在排出空氣與吸入空氣之間不2應避免污濁氣流的影響;制冷綜合性能系數IPLV(C)高海拔嚴寒地區(qū)高海拔寒冷地區(qū)溫和地區(qū)夏熱冬冷地區(qū)冷(溫)水進/出口溫度/℃性能系數(W/W)12/7(供冷)——/60(供熱)一 4.3.2空調冷水、空調熱水、供暖熱水設計參數應符合下列5℃,空調冷水供回水溫差不應小于5℃;經技術經濟比較合理2采用直燃式冷(溫)水機組、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等3空調熱水供水溫度宜采用50℃~60℃;空調熱水的供回4散熱器供暖系統(tǒng)、一次熱媒水系統(tǒng)供回水溫度宜采用75/50℃,且供水溫度不應大于85℃,供回水溫差不宜小于5地面輻射供暖系統(tǒng)供水溫度宜采用35℃~45℃,不應大于60℃;供回水溫差不宜小于5℃。6采用其他系統(tǒng)時,冷熱水參數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4.3.3集中空調水管道制式和系統(tǒng)類型的選擇,應符合下列1當建筑所有區(qū)域只要求按季節(jié)同時進行供冷和供熱轉換2除設置一臺冷水機組的小型工程外,不應采用定流量3水溫和供回水溫差要求一致且各區(qū)域管路壓力損失相差4系統(tǒng)作用半徑較大、設計水流阻力較高的大型工程,空5冷熱源設備集中且用戶分散的大規(guī)模區(qū)域供能空調水系水溫(溫差)要求不同時,可采用多級泵系統(tǒng)。4.3.4空調冷水、空調熱水、供暖熱水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水泵應滿足1當采用冷水機組變流量的一級泵變流量系統(tǒng)時,水泵應2當采用冷水機組定流量的一級泵變流量系統(tǒng)時,水泵運4.3.8在選配空調冷(熱)水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水泵時,應計算空調冷(熱)水系統(tǒng)耗電輸冷(熱)比[EC(H)R-a],并應標注在施工圖的設計說明中。空調冷(熱)水系統(tǒng)耗電輸冷(熱)比計算應式中EC(H)R-a——空調冷(熱)水系統(tǒng)循環(huán)水泵的耗電輸冷G——每臺運行水泵的設計流量(m3/h)。H——每臺運行水泵對應的設計揚程(m)。η6——每臺運行水泵對應的設計工作點效率。△T——規(guī)定的計算供回水溫差(℃),冷水系統(tǒng)取5℃;熱水系統(tǒng)按照氣候分區(qū)確定溫差: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取15℃,夏熱冬冷地區(qū)取10℃。對空氣源熱泵、溴化鋰機組、水源熱泵等機組的熱水供回水溫差應按機組實際參數確定;對直接提供高溫冷水的機組,冷水供回水溫差應按機組實際參數確A——與水泵流量有關的計算系數,按表4.3.8-1選取。多臺水泵并聯(lián)運行時,A值應按較大流量選取。B——與機房及用戶的水阻力有關的計算系數,按表4.3.8-2選取。兩管制冷水管道的B值應按四管制單冷管道的B值選取;多級泵冷水系統(tǒng),每增加一級泵,B值可增加5;多級泵熱水系統(tǒng),每增加一級α——與ZL有關的計算系數,按表4.3.8-3或表4.3.8-4選取。兩管制冷水系統(tǒng)α計算式應與四管制冷水系表4.3.8-1A值系統(tǒng)組成四管制單冷、單熱管道B值一級泵 一熱水系統(tǒng)二級泵熱水系統(tǒng)系統(tǒng)地區(qū)熱水高海拔嚴寒4.3.9空調系統(tǒng)、供暖系統(tǒng)的膨脹水量宜回收。4.3.10空調冷卻水系統(tǒng)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具有過濾、緩蝕、阻垢、殺菌、滅藻等水處理功能;2冷卻塔設置位置應保證通風良好,遠離高溫熱源或有害3冷卻塔補水總管上應設置水流量計量裝置;4當在室內設置冷卻水集水箱時,冷卻塔布水器與集水箱設計水位之間的高差不應超過8m;5冷卻水系統(tǒng)中冷卻塔為多臺時,供回水管路連接應可實現部分負荷工況下充分利用冷卻塔的換熱能力;6當多臺冷卻塔與冷卻水泵或冷水機組之間通過共用集管連接時,應使各臺冷卻塔并聯(lián)環(huán)路的壓力損失大致相同。4.3.11集中供暖系統(tǒng)應采用熱水作為熱媒。4.3.12在選配集中供暖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水泵時,應計算集中供暖系統(tǒng)耗電輸熱比(EHR-h),并應標注在施工圖的設計說明中。集中供暖系統(tǒng)耗電輸熱比應按下式計算:式中EHR-h——集中供暖系統(tǒng)耗電輸熱比。G——每臺運行水泵的設計流量(m3/h)。H——每臺運行水泵對應的設計揚程(m)。Q——設計熱負荷(kW)。△T——設計供回水溫差(℃)。統(tǒng)時B取17,二級泵系統(tǒng)時B取21。當ΣL≤400m時,α=0.0115;4.3.15當輸送冷媒溫度低于其管道外環(huán)境溫度且不允許冷媒2室內溫度、濕度不同的空調區(qū)及空氣處理要求不同的空4.4.2當通風系統(tǒng)、空調風系統(tǒng)使用時間較長4.4.3設計變風量全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時,應采用變頻自動調節(jié)風4.4.4全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的送風量應根據空氣處理過程,通過空1送風高度小于或等于5m時,送風溫差不宜小于5℃;2送風高度大于5m時,送風溫差不宜小于10℃。4.4.5建筑空間高度大于等于10m且體積大于10000m3時,4.4.6夏季空氣調節(jié)室外計算濕球溫度低、溫度日較差大的地2系統(tǒng)所服務的各空調區(qū)排風量大于按負荷計算出的送不宜大于4,且不應超過10。ncp——電機及傳動效率(%),ncp取0.855;ηp——風機效率(%),按設計圖中標注的效率。Ws限值/[W/(m3/h)]辦公建筑定風量系統(tǒng)辦公建筑變風量系統(tǒng)商業(yè)、酒店建筑全空氣系統(tǒng)于50%;2風機盤管或多聯(lián)空調機等空調末端裝置加空調新風的空X=Von/Vst式中Y——修正后的系統(tǒng)新風量在送風量中的比例;V?—總送風量,即系統(tǒng)中所有房間送風量之和(m3h);X——未修正的系統(tǒng)新風量在送風量中的比例;Von——系統(tǒng)中所有房間的新風量之和(m3h);Z——需求最大的房間的新風比;4.4.14在人員密度較大且變化較大的房間,宜對空調系統(tǒng)采取新風需求控制,可根據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檢測值調節(jié)新風量;同時排風量宜適應新風量的變化以維持正確的壓差。4.4.15設有集中排風的空調系統(tǒng)經技術經濟比較合理時,宜設置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4.4.16空氣能量回收系統(tǒng)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能量回收裝置的類型,應根據處理風量、新排風中顯熱量和潛熱量的構成以及排風中污染物種類等選擇;2能量回收系統(tǒng)排風量與新風量的比值應為0.75~1.33;3能量回收裝置在規(guī)定工況下的交換效率,應達到現行國家標準《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GB/T21087的規(guī)定;4能量回收裝置的回收能量計算,應考慮積塵的影響;6全年運行的空調系統(tǒng)中的能量回收裝置,宜設旁通通路。5.1.6衛(wèi)生器具及配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節(jié)水型衛(wèi)生潔5.2.3給水系統(tǒng)的供水方式及豎向分區(qū)應根據建筑用途、建筑5.2.4大型公共建筑小區(qū)宜分區(qū)域設置二次供水泵站,且每個5.2.5生活給水系統(tǒng)加壓水泵,應根據管網水力計算選擇水泵5.2.6生活供水二次加壓系統(tǒng)當采用城鎮(zhèn)供水管-低位吸水箱-泵組-(高位水箱)-用戶的供水方式時,低位吸水箱的設置位置5.2.7生活供水二次加壓系統(tǒng)當有條件采用高位水箱的供水方5.2.8生活供水二次加壓系統(tǒng)采用變頻泵組直接供水時,變頻水壓等因素,選擇不同類型的高效節(jié)水灌溉方式,并符合下列不提供水泵3大型公共浴室宜采用高位冷、熱水箱重力流供水,當計值宜在60%~80%的范圍;1燈具安裝高度較低的房間宜采用細管直管形三基色熒少于2個。7.1.5可再生能源應用系統(tǒng)宜設置監(jiān)測系統(tǒng)節(jié)能效益的計量7.2.3太陽能資源豐富和較豐富地區(qū)南向透明圍護結構宜采用7.2.4太陽能資源豐富和較豐富地區(qū)的公共建筑,當具有生活7.2.5太陽能資源豐富和較豐富地區(qū)的公共建筑,應優(yōu)先選擇7.2.6以被動式太陽能供暖為主的建筑,其輔助供暖系統(tǒng)的熱7.2.7主動式太陽能供暖的輔助熱源宜選用熱泵設備;滿足電宜低于65%。7.2.8太陽能資源豐富和較豐富地區(qū)的公共建筑,主動式太陽7.2.9太陽能資源豐富和較豐富地區(qū)的公共建筑,太陽能空調多晶硅組件效率截距真空管集熱器瞬時效率截距真空管集熱器總集熱溫度不宜超過60℃,不應超過70℃。1太陽能集熱器安裝方位角宜在-20~+20°的朝向范圍內2放置在建筑外圍護結構上的太陽能集熱器,在冬至日太7.3.2空氣源熱泵機組的性能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標準的規(guī)1具有可靠的、經濟的融霜控制,融霜時間總和不應超過運行周期時間的20%。2冬季設計工況下,夏熱冬冷地區(qū)、溫和地區(qū)的冷熱風機組性能系數(COP)不應小于1.8,冷熱水機組性能系數(COP)不應小于2.0;高寒地區(qū)的冷熱風機組性能系數(COP)不宜小于1.8,冷熱水機組性能系數(COP)不宜小于2.0。4采用空氣源熱泵機組作為供暖系統(tǒng)的熱源時,宜選用單7.3.3地源熱泵系統(tǒng)設計時應選用高能效水源熱泵機組,并宜1應通過工程場地狀況調查和對淺層地能資源的勘察,對2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tǒng)應對地下水采取可靠的回灌措施,確保地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層,且不得對地下水資源造成3地表水水源熱泵系統(tǒng)的取水量不得影響城鎮(zhèn)供水及其他1地埋管的埋管方式應按可使用土地面積、工程勘察結果5應能根據需求供熱量調節(jié)鍋爐的投運臺數和投入燃1應能進行冷水(熱泵)機組、水泵、閥門、冷卻塔等設9冷熱源主機設備3臺以上的,宜采用機組群控方式;當6全新風系統(tǒng)送風末端宜采用設置人離延時關閉控制8.3.4供水系統(tǒng)用水計量宜采用自動遠傳計量的智能化管理8.5.4能耗監(jiān)測系統(tǒng)應充分利用已有電能管理或建◎◎◎◎格◎白玉◎◎O◎理塘◎◎理塘③得榮◎若爾蓋◎◎九寨溝O九寨溝OOO德陽◎◎@◎O資陽◎◎◎◎◎④o遂寧南充O◎瀘州O巴中達州漢源◎漢源◎◎◎◎65OO德昌格理會理會O宜賓◎O6圖A.0.1四川省氣候分區(qū)圖附錄B熱當量體形系數計算方法B.0.1為了綜合考慮各朝向圍護結構得失熱量的差異,在太陽能豐富的高海拔地區(qū),鼓勵建筑師采用長軸朝南的體形,以充分被動利用太陽能,應采用式(B.0.1)計算熱當量體形系數:式中S'——熱當量體形系數;A——各朝向圍護結構面積(m2);度按表B.0.1取值;V——建筑物外表面和底層地面所包圍的體積(m3)。朝向(冬季南向輻射照度)/(W/m2)南(<150)南(150~200)南(≥200)東、西(<150)東、西(150~200)東、西(≥200)北向3建筑的空氣調節(jié)和供暖系統(tǒng)運行時間、室內溫度、照明按表C.0.4-1~表C.0.4-10設置。系統(tǒng)工作時間工作日節(jié)假日醫(yī)療建筑——門診樓工作日節(jié)假日建筑類別下列計算時刻供暖空調區(qū)室內設定溫度/℃工作日空調55555節(jié)假日空調555555555555賓館建空調商場建空調555555建筑類別下列計算時刻供暖空調區(qū)室內設定溫度/℃、辦公建筑教學樓空調5555節(jié)假日空調555555555555住院部空調商場建門診空調555表C.0.4-3照明功率密度值建筑類別照明功率密度/(W/m2)醫(yī)院建筑——門診樓表C.0.4-4照明開關時間辦公建筑、工作日000000節(jié)假日000000000000賓館建筑、商場建筑、辦公建筑、工作日00000節(jié)假日000000000000賓館建筑、商場建筑、表C.0.4-5不同類型房間人均占有的建筑面積建筑類別人均占有的建筑面積/(m2/人)8醫(yī)院建筑—門診樓86表C.0.4-6房間人員逐時在室率辦公建筑、工作日000000節(jié)假日000000000000賓館建筑、商場建筑、00000000000000工作日00000節(jié)假日000000000000賓館建筑、商場建筑、000000000表C.0.4-7不同類型房間的人均新風量建筑類別新風量/[m3/(h·人)]醫(yī)院建筑——門診樓表C.0.4-8新風運行情況辦公建筑、工作日000000111111節(jié)假日000000000000賓館建筑、111111111111111111111111商場建筑、000000011111000000011111辦公建筑、工作日111111100000節(jié)假日000000000000賓館建筑、111111111111111111111111商場建筑、111111111000111111000000注:1表示新風開啟,0表示新風關閉。電器設備功率/(W/m2)5辦公建筑、工作日000000節(jié)假日000000000000賓館建筑、000000000000商場建筑、00000000000000辦公建筑、工作日00000節(jié)假日000000000000賓館建筑、0000000商場建筑、000000000C.0.5計算參照建筑全年累計耗冷量和累計耗熱量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建筑的形狀、大小、朝向、內部的空間劃分和使用功能、建筑構造尺寸應與設計建筑一致;2建筑圍護結構做法應與建筑設計文件一致,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取值應符合本標準第3.3節(jié)的規(guī)定;3建筑空氣調節(jié)和供暖系統(tǒng)的運行時間、室內溫度、照明功率密度及開關時間、房間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積及在室率、人員新風量及新風機組運行時間表及電器設備功率密度及使用率應與設計建筑一致;4建筑空氣調節(jié)和供暖應采用全年運行的兩管制風機盤管系統(tǒng)。供暖和空氣調節(jié)區(qū)的設置應與設計建筑一致。C.0.6計算設計建筑和參照建筑全年供暖和空調總耗電量時,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冷源應采用電驅動冷水機組;供暖系統(tǒng)熱源應采用燃氣鍋爐,并應符合列(C.0.6-1)規(guī)定:1全年供暖和空調總耗電量應按式(C.0.6-1)計算:E=Eh+Ec2全年空調耗電量應按式(C.0.6-2)計算:3全年供暖耗電量應按式(C.0.6-3)計算:立面1圍護結構部位(包括透光幕墻)(包括透光幕墻)(包括透光幕墻)(包括透光幕墻)——(包括非透光幕墻)— —間的隔墻與樓板 —圍護結構部位(兩側墻內保溫時)圍護結構傳熱系數基本要求透光幕墻)光幕墻)太陽得熱系圍護結構是是/否設計建筑/[(kW·h)/m2]參照建筑/[(kW·h)/m2]電量E.0.1熱管道經濟絕熱厚度可按表E.0.1-1~表E.0.1-3選用。熱設備絕熱厚度可按最大口徑管道的絕熱層厚度再增加5mm選用。最高介質溫度/℃ DN80~DN150~溫度/℃室內≥ ≥ ≥溫度/℃室外 DN50~一 一DN32~DN70~ DN25~≥ DN80~溫度/℃室內 —一DN25~≥一— DN50~≥—一 ≥ 一≥溫度/℃室外≥ DN50~≥ — ≥—一DN70~—≥E.0.2室內空調冷水管道最小絕熱層厚度可按表E.0.2-1、表表E.0.2-1室內空調冷水管道最小絕熱層厚度(介質溫度≥5℃)地區(qū)厚度厚度地區(qū)地區(qū)表E.0.2-2室內空調冷水管道最小絕熱層厚度(介質溫度≥-10℃)地區(qū)聚氨酯發(fā)泡厚度厚度地區(qū)地區(qū)——E.0.3室內生活熱水管經濟絕熱厚度表E.0.3-1室內生活熱水管道經濟絕熱厚度(室內5℃全年≤105d)離心玻璃棉表E.0.3-2室內生活熱水管道經濟絕熱厚度(室內5℃全年≤150d)離心玻璃棉E.0.4室內空調風管絕熱層最小熱阻可按表E.0.4選用。適用介質溫度/℃61為便于在執(zhí)行本規(guī)范條文時區(qū)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2條文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zhí)行的寫法為:“應符引用標準名錄4《建筑外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5《建筑幕墻》GB/T210868《多聯(lián)式空調(熱泵)機組》GB/T188379《多聯(lián)式空調(熱泵)機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20《節(jié)水型衛(wèi)生潔具》GB/T3143622《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5031425《三相配電變壓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2005226《電力變壓器經濟運行》GB/T1346231《高壓鈉燈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36《電磁兼容限值諧波電流發(fā)射限值(設備每相輸入電流39《平板型太陽能集熱器》GB/T6424四川省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 3建筑與建筑熱工 99 3.3圍護結構熱工設計 3.4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 4.3空調、供暖水系統(tǒng) 5給水排水 5.2給水與排水系統(tǒng)設計 5.3生活熱水 6.1一般規(guī)定 6.2供配電系統(tǒng) 6.3照明 7可再生能源利用 7.1一般規(guī)定 7.2太陽能利用 8建筑設備監(jiān)控與能源管理 8.2暖通空調系統(tǒng)能耗計量與監(jiān)控 8.3給水排水系統(tǒng)的計量與監(jiān)控 8.4電能計量 8.5建筑設備能耗監(jiān)測與能源管理 1.0.3本條中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過程中由外部輸入的能源,包括維持建筑環(huán)境的用能(如供暖、制冷、通風、空調和照明等)和各類建筑內活動(如辦公、家電、電梯、生活熱水等)1.0.4不同類型的公共建筑影響能耗的因素較為復雜,建筑的1.0.5當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采用建筑節(jié)能整2.0.9本標準對建筑與建筑熱工性能、機電系統(tǒng)性能提出了規(guī)2.0.12引自《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GB50189—3.1.1引自《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第基本吻合;最冷月平均溫度-4℃的等高線與HDD18=標最冷月干球溫度分別提高3℃、6℃,HDD18提高了20%,綜3.2.3引自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jié)2015第3.2.3條。3.2.7引自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第3.2.8條。3.2.8引自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第3.2.9條。的重要措施,本條對于高寒地區(qū)的外門和夏熱冬冷地區(qū)頻繁啟閉的外門提出了設置門斗的要求。溫和地區(qū)的外門應采取保溫3.2.12引自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GB50189—3.3.1強制性條文,在《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第3.3.1條基礎上細化。四川省高海拔嚴寒、寒冷地區(qū)氣候進行比較為例(見圖1),若爾蓋最冷月溫度均高于哈爾濱和長春5℃以上。同樣,四川省高海拔寒冷地區(qū)也呈現比北方寒冷地區(qū)嚴寒B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四川高海拔嚴寒、寒冷地區(qū)均為太陽資源富集地區(qū)(基本處于2區(qū)),編制組研究表明,該類地區(qū)南向外窗白天可以獲得大量位面積耗熱量均呈下降趨勢(如圖2所示)。基于這些特點,本標窗墻面積比是否滿足準入條件是否是3.4.2公共建筑的設計往往著重考慮建筑外形立面和使用功(如建筑設計方案中的外墻熱工性能達不到本標準的要求,但外3.4.3權衡判斷是一種性能化的設計方法,具體做法就是先構3.4.4參照建筑是進行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時,作為計建筑外墻和屋面的構造、外窗(包括透光幕墻)的太陽得熱3.4.5權衡計算的目的是對圍護結構的整體熱工性能進行判4.1.2強制性條文,與《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GB50189—2015第4.1.1條相同。屋頂式空調機、多聯(lián)式空調(熱泵)機組等。當建筑全年供冷、濟性較差。通常以全年供冷運行時間3個月(非累積小時)和年4.1.4我國北方傳統(tǒng)供暖地區(qū)多采用集中供暖方式,主要是受4.1.6建筑通風被認為是消除室內空氣污染、減低建筑能耗的2對于散發(fā)熱、蒸汽或有害物質的設備,為了不使其在室3對于使用時間不同的區(qū)域獨立設置機械通風系統(tǒng)可以各4某些室內場所熱、濕、有害物質的濃度變化較大,比如4.1.7四川省高寒地區(qū)夏季空氣的焓值低、含濕量低,其室外2廚房的熱加工間排除油煙所需風量很大,建議采用補風4.2.1冷熱源方案受項目所在地能源狀況、環(huán)境、工程特性、1熱源應優(yōu)先采用廢熱或工業(yè)余熱,可變廢為寶,節(jié)約資兩縣尚無溫泉外,其他各縣均有溫泉分布,在地熱豐富的地區(qū),2四川省川西、川西南高原冬季太陽能極為豐富,有條件3四川省江河湖泊豐富,在技術經濟合理的條件下應優(yōu)先4夏熱冬冷地區(qū)的建筑空調冷、熱負荷的比例相對容易實占地面積小等特點,而四川省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達1.43億千瓦,占全國的21.2%,僅次于西藏,是中國最大的水電開發(fā)和西6四川盆地天然氣資源豐富,管網完善,天然氣價格相對7四川高寒地區(qū)除太陽能資源豐富外,水電資源也極其豐蘊藏量的14%,可開發(fā)量約1400萬千瓦,因此,當太陽能利用空調干球溫度為29.7℃、濕球溫度為18.2℃、露點溫度僅為售側豐枯電價調整為枯水期電價上浮5%,豐水期電價下浮5%。量的98.8%,因此,本表規(guī)定值比《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家標準《溴化鋰吸收式冷水機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4.3.1因為閉式循環(huán)系統(tǒng)(包括開式膨脹水箱定壓的系統(tǒng))水2采用直燃式冷(溫)水機組、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等3按現有系統(tǒng)設計中空調末端設備盤管的配置情況及換熱量需求,空調熱水供水溫度50℃~60℃能夠滿足換熱量要求,因此推薦供水溫度為50℃~60℃。但對于采用豎向分區(qū)且設置目前的一些空調末端設備(例如風機盤管)以10℃溫差來程運行情況表明:對于夏熱冬冷地區(qū),采用10℃溫差時,即使溫差,寒冷地區(qū)和嚴寒地區(qū)推薦15℃溫差。本條規(guī)定與本標準面輻射供暖的安全、壽命和舒適考慮,規(guī)定供水溫度不應超過國內外經驗表明,35℃~45℃是比較合適的范圍,故作此推薦。6采用蓄冷裝置的供冷系統(tǒng)、溫濕度獨立控制系統(tǒng)、區(qū)域4.3.3工程實踐已證明,只需按季節(jié)進行供冷和供熱轉換的空對于各單體建筑用戶分散的區(qū)域供冷等大規(guī)模空調冷水系4.3.4冷水機組變流量的變流量一級泵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水泵、二級節(jié)能評價值進行規(guī)定;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一般認為在最高效率的90%以上范圍均屬于水泵的高效率4.3.7管道走向的合理化布置可提高管路有效性,管道長度縮采用低阻力管件(如長半徑彎頭、阻力系數低第4款關于空調、供暖水環(huán)路劃分的規(guī)定是考慮便于調節(jié)負4.3.8空調冷(熱)水系統(tǒng)耗電輸冷(熱)反映了空調水系統(tǒng)受設備規(guī)格限制,實際項目中極有可能出現系統(tǒng)中冷(熱)源設備的供冷(熱)量略大于設計冷(熱)負荷的情況,而每臺運行水泵的設計流量Q通常與冷(熱)源設備的供冷(熱)量對應配置。在這種情況下,計算EC(H)R-α時Q可按各臺冷(熱)設備供冷(熱)量的總和取值。不應超過8m。Q通常與熱源設備的供熱量對應配置。在這種情況下,計算4.4.1使用時間不同的區(qū)域獨立設置風系統(tǒng)可根據各自的使用4.4.2隨外擾、內擾和室內要求的變化,使用區(qū)域對風量的需運行可節(jié)約運行能耗。對要求不高的系統(tǒng)(如部分通風系統(tǒng)),為調節(jié)風機轉速的方式;變速風機的系統(tǒng)節(jié)能性更加顯著,多工況空氣處理機組風量大于20000m3/h且全年運行時間長時,空氣4.4.3風機的變風量途徑和方法很多,通常變頻調節(jié)通風機轉4.4.4送風溫差加大,送風量可減少,風機能耗、風系統(tǒng)投資4.4.7同一個空氣處理系統(tǒng)中同時有加熱和冷卻過程時,冷熱4.4.8直流式(全新風)空調系統(tǒng)是指不使用回風、采用全新設計工況下的阻力,從而降低風系統(tǒng)輸配能耗;同時鼓勵采用調、通風系統(tǒng),有工藝要求的特殊系統(tǒng)(如廚房排油煙系統(tǒng)、采用活性炭等高阻力部件的凈化系統(tǒng)等)不受此限。因送風射程需求采用高阻力送風口時,Ws值可在本空調系統(tǒng)可達到的最大新風比應至少滿足50%,條件允許時盡量熱回收經濟性變差。當R為1時,空氣能量回收裝置的經濟性、技術性最合理,因此R應接近1,考慮工程實際情況,規(guī)定R=1制冷工況:排風進風干球溫度27℃、濕球溫度19.5℃,新風進風干球溫度35℃、濕球溫度28℃。2制熱工況:排風進風干球溫度21℃、濕球溫度13℃,新風進風干球溫度5℃、濕球溫度2℃。3排風量與新風量的比值R=1。損害。軍團菌繁殖和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0℃~50℃,pH為5.0~8.5,最佳生長溫度為40℃。為了抑制軍團菌生長,保護熱水使供水溫度不低于50℃。5.3.8本條對水加熱、熱交換站室至最遠建筑或6.2.5為便于維護管理,對于相對穩(wěn)定的基本無功功率,應在1設計時即使做到三相平衡,在運行時也會產生差異較大2國家標準《三相異步電動機經濟運行》GB/T12497—3當配電系統(tǒng)中具有相對集中的大功率(如200kV·A及1國家標準《三相配電變壓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20052—2013中規(guī)定配電變壓器能效等級分為3級,其中1級損耗最低。如要滿足節(jié)能評價值要求,就應該選用2級或1級2目前從公共建筑實際運行情況看,很多項目平時正常運期過低,在設計階段計算變壓器的負荷率宜在60%~80%。變壓器經濟運行計算可參照現行國家標準《電力變壓器經濟運行》6.3.3對于部分作業(yè)面照度要求高,但作業(yè)面密度又不大的場6.3.4光源、鎮(zhèn)流器能效限定值、節(jié)能評價值及能效等級的相關現行國家標準有:《單端熒光燈能效限定值及節(jié)能評價值》GB19415、《普通照明用雙端熒光燈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照明光源、鎮(zhèn)流器能效等級為1,2,3級,其中1級最高,3級最低。滿足節(jié)能評價值應選用2級或1級。鎮(zhèn)流器對LPD值的影響以T8熒光燈(36W)為例,如用高品質低損耗電子鎮(zhèn)流器(2級能效),與電感鎮(zhèn)流器相比,照明安裝功率可降低20%,LPD值可下降20%。6.3.5光源的選擇壽命長、顯色性較好,適用于燈具安裝高度較低(通常情況燈具安裝高度低于8m)的房間如辦公室、教室、會議室、診室等選用的發(fā)光二極管(LED)燈不當,會使光線不柔和,讓人感覺不舒服,在這些場合使用發(fā)光二極管(LED)燈要特別注意選用符合照明質量要求的產品。選用發(fā)光二極管(L人員長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間或場所,顯色指數(Ra)不小于80,2按照國家標準《電磁兼容限值諧波電流發(fā)射限值(設基波電流的33%。7.2.3圖4為熱工性能可變的設計策略的透明圍護結構基本構Q燈光/外側窗空氣側內側窗圖4熱工性能可變的設計策略的透明圍護結構構造圖4℃~5℃。如圖5所示。內窗白天開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