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識大全征文_第1頁
地理知識大全征文_第2頁
地理知識大全征文_第3頁
地理知識大全征文_第4頁
地理知識大全征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理知識大全征文TOC\o"1-2"\h\u23131第一章地球與宇宙 2298551.1地球的形狀與結構 380861.2地球的運動 3301041.3宇宙概述 3251691.4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313723第二章自然地理環境 4323282.1地形與地貌 4286252.2氣候與氣候類型 4161212.3水文與水資源 548402.4生物與生物多樣性 53288第三章人口與城市地理 5204783.1人口分布與增長 5320323.2人口遷移與城市化 6137393.3城市地理特征 684893.4城市規劃與發展 624706第四章農業地理 665054.1農業生產概述 6216444.1.1農業生產的分類 7208774.1.2農業生產的影響因素 7285394.2農業地域類型 7139014.2.1東南沿海農業區 786264.2.2華北平原農業區 7314624.2.3西南高原農業區 7195384.3農業技術與發展 7295374.3.1良種選育 7217424.3.2農業機械化 7291964.3.3農業信息化 8172974.4農業與環境保護 8189034.4.1農藥、化肥減量使用 897824.4.2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8257114.4.3生態農業建設 83316第五章工業地理 846805.1工業概述 8195425.2工業布局與區域發展 8112625.3工業政策與規劃 9245145.4工業與環境 96065第六章交通地理 10214746.1交通概述 1067276.2交通網絡與布局 1085416.2.1交通網絡 10234836.2.2交通布局 10251996.3交通規劃與管理 10324796.3.1交通規劃 10251126.3.2交通管理 11287356.4交通與區域發展 11148506.4.1交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11279086.4.2交通加強區域聯系 1172426.4.3交通影響區域布局 112569第七章旅游地理 1142977.1旅游資源與類型 1111537.1.1自然旅游資源 12270417.1.2人文旅游資源 12125087.1.3社會旅游資源 1243617.2旅游市場與需求 12168507.2.1旅游市場需求 1288887.2.2旅游市場供給 12124717.3旅游規劃與管理 1354647.3.1旅游規劃 1365377.3.2旅游管理 1374037.4旅游與可持續發展 13123757.4.1旅游與環境保護 13299647.4.2旅游與社區發展 1425328第八章地理信息系統 14313388.1地理信息系統概述 1443498.1.1地理信息系統的定義 14299398.1.2地理信息系統的組成 14220008.1.3地理信息系統的功能 14165248.2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 14316018.2.1城市規劃與管理 14123578.2.2資源與環境監測 1582418.2.3農業與林業 15103428.2.4國防與軍事 15159438.3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 1535428.3.1遙感技術概述 15218918.3.2遙感數據在地理信息系統中的應用 15239658.3.3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的集成 15249298.4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 1555208.4.1大數據時代的地理信息系統 15162538.4.2云計算與地理信息系統 1580568.4.3人工智能與地理信息系統 1647898.4.4跨學科融合 16第一章地球與宇宙1.1地球的形狀與結構地球,作為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其形狀與結構對人類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地球并非一個完美的球體,而是一個略微扁平的旋轉橢球體。其赤道半徑約為6378公里,極半徑約為6357公里,兩者相差約21公里。地球的結構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殼是地球表面一層薄薄的巖石層,平均厚度約為17公里。地殼下面是地幔,厚度約為2900公里,主要由硅酸鹽巖石組成。地幔下面是地核,分為液態外核和固態內核,外核主要由鐵、鎳等金屬組成,內核則主要由鐵、鎳和少量硅酸鹽組成。1.2地球的運動地球的運動主要包括自轉和公轉。地球自轉是指地球圍繞自身軸線的旋轉,周期為一天。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同時也使得地球表面產生離心力,使得地球呈現出略微扁平的形狀。地球公轉是指地球圍繞太陽的運動,周期為一年。地球公轉產生了四季變化,使得地球表面溫度和氣候得以調節。地球公轉的軌道呈橢圓形,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因此地球在公轉過程中,離太陽的距離會發生變化,從而產生季節。1.3宇宙概述宇宙,是指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天體和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總體。宇宙起源于約138億年前的大爆炸,經歷了膨脹、冷卻和恒星、星系形成的演化過程。宇宙無限廣闊,包含無數個星系、恒星、行星和其他天體。宇宙的結構可以分為宇宙背景輻射、恒星、星系、星系團、超星系團等層次。宇宙背景輻射是宇宙早期狀態的輻射遺跡,為研究宇宙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體,由氣體和塵埃聚集形成。星系是由恒星、星團、星際物質和暗物質組成的龐大天體系統。星系團和超星系團則是由多個星系組成的更大結構。1.4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地球在宇宙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作為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地球擁有適宜的氣候、豐富的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為人類和眾多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同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也使得我們能夠觀測到豐富多彩的天文現象,如日出、日落、月亮、行星和恒星等。但是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并非唯一。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個星系、恒星和行星,地球只是其中的一員。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將不斷深入,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也將得到更加全面的揭示。第二章自然地理環境2.1地形與地貌地形與地貌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地區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產生深遠影響。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大致可分為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五種類型。山地:我國山地面積廣大,約占國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山地地形起伏大,海拔高度差異明顯,氣候、植被和土壤類型多樣。著名山地有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天山等。平原:我國平原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如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地區地勢低平,土地肥沃,是我國的重要農業生產基地。高原:我國高原面積較大,主要有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等。高原地區海拔較高,氣候寒冷,生態環境脆弱。丘陵:丘陵地區地勢起伏較大,坡度較緩,土壤貧瘠。我國丘陵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如江南丘陵、閩南丘陵等。盆地:我國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區,如四川盆地、吐魯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盆地地區地勢低洼,氣候干燥,生態環境脆弱。2.2氣候與氣候類型氣候是地理環境的基本要素之一,對地區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和人類活動具有重要影響。我國氣候類型豐富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南海諸島、海南島、臺灣南部等地。氣候特點是全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珠江三角洲等地。氣候特點是夏季炎熱潮濕,冬季溫暖濕潤。溫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東北地區等地。氣候特點是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寒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等地。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嚴酷,夏季溫暖短暫。高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地。氣候特點是海拔高,氣溫低,氣候干燥。2.3水文與水資源水文與水資源是地理環境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對地區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水資源豐富,分布廣泛。河流:我國河流眾多,主要有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遼河等。這些河流為我國農業生產、水力發電和交通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湖泊:我國湖泊眾多,主要有青海湖、洞庭湖、太湖等。湖泊在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發展漁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下水:我國地下水分布廣泛,是重要的飲用水源和工農業用水。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保護對保障我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2.4生物與生物多樣性生物與生物多樣性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地區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我國生物多樣性豐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植物:我國植物種類繁多,主要有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蕨類植物等。其中,種子植物種類居世界第三位。動物:我國動物種類豐富,主要有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等。其中,哺乳動物種類居世界第一位。微生物:我國微生物種類繁多,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生物多樣性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嚴峻挑戰,主要原因是生態環境破壞、生物資源過度利用等。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自然保護區、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等。第三章人口與城市地理3.1人口分布與增長人口分布與增長是地理學中重要的研究內容,其變化與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社會政策等因素密切相關。人口分布不均勻,一般表現為沿海、沿江、沿鐵路線等地區人口密集,而內陸、偏遠地區人口稀少。我國人口分布總體呈現東多西少的格局。人口增長受到出生率、死亡率和遷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人口增長速度逐漸放緩,但總量仍持續上升。合理控制人口增長,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2人口遷移與城市化人口遷移是地理學中的常見現象,表現為人口從農村向城市、從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的流動。人口遷移受到經濟發展、就業機會、教育資源、生態環境等多種因素的驅動。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產業向城市集中的過程。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城市化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社會問題等方面的挑戰。3.3城市地理特征城市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城市空間結構、城市職能、城市規模等方面。城市空間結構表現為中心地理論、城市體系、城市空間格局等;城市職能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城市規模則根據人口數量、用地面積等指標進行劃分。城市地理特征的形成和發展受到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研究城市地理特征,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把握城市發展的規律。3.4城市規劃與發展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空間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網絡、生態環境等進行綜合部署的過程。合理的城市規劃有助于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城市發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以人為本,注重人的需求和生活質量;二是統籌兼顧,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三是因地制宜,發揮地區優勢,突出城市特色;四是長遠規劃,保證城市持續健康發展。在城市規劃與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人口、資源、環境等因素,科學制定規劃方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實現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第四章農業地理4.1農業生產概述農業生產是人類利用土地、氣候、水資源等自然條件和生物資源,通過種植、養殖等手段,生產食品、纖維、燃料等物質資料的過程。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生產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生態平衡和農村經濟發展。我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世界上農業起源最早的地區之一。4.1.1農業生產的分類根據生產對象和生產手段的不同,農業生產可分為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漁業等。其中,種植業和養殖業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體。4.1.2農業生產的影響因素農業生產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土壤、水資源等;社會經濟條件包括人口、勞動力、政策、市場需求等;技術條件包括農業技術、農業機械化水平等。4.2農業地域類型農業地域類型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具有相似農業生產條件、生產結構和生產水平的農業生產區域。我國農業地域類型豐富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種:4.2.1東南沿海農業區該區地處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濕潤,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主要種植水稻、茶葉、柑橘等作物,養殖業發達。4.2.2華北平原農業區該區地處暖溫帶,氣候干燥,土壤較貧瘠。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4.2.3西南高原農業區該區地處高原,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土壤貧瘠。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蕎麥等作物,養殖業以畜牧業為主。4.3農業技術與發展農業技術是推動農業生產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農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撐。4.3.1良種選育良種選育是提高農作物產量的重要途徑。我國在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良種選育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4.3.2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4.3.3農業信息化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管理和市場等方面的應用,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4.4農業與環境保護農業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農業生產過程中,應注重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4.4.1農藥、化肥減量使用過量使用農藥、化肥會導致土壤污染、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推廣生物防治、有機肥料等技術,減少農藥、化肥使用,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4.4.2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業廢棄物如秸稈、畜禽糞便等,具有很高的資源價值。通過資源化利用,既可以減輕環境壓力,又能提高農業效益。4.4.3生態農業建設生態農業是一種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農業生產方式。加強生態農業建設,有助于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第五章工業地理5.1工業概述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深遠影響。工業概述主要涉及工業的定義、分類、發展歷程及其在地理空間上的分布規律。工業是指以機器生產為主要特征,對自然資源進行加工、再加工,生產出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物質生產部門。根據產品性質和生產方式的不同,工業可分為重工業和輕工業兩大類。重工業主要生產生產資料,如鋼鐵、機械、石油化工等;輕工業主要生產生活資料,如紡織、食品、家電等。工業發展歷程可追溯至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已歷經多次產業變革。工業地理分布規律受到自然條件、人文環境、政策導向等多種因素的影響。5.2工業布局與區域發展工業布局是指工業企業在地理空間上的分布與配置。合理的工業布局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工業布局與區域發展的關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工業布局對區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影響:工業布局需充分考慮區域資源的分布特點,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2)工業布局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影響:工業布局有助于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協同發展。(3)工業布局對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工業布局需與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提高基礎設施利用效率。(4)工業布局對區域就業與人口分布的影響:工業布局帶動就業,促進人口流動,影響人口分布。5.3工業政策與規劃工業政策與規劃是對工業發展進行引導和調控的重要手段。工業政策主要包括產業政策、區域政策、技術政策等。工業規劃則是對工業發展目標、方向、布局、產業結構等進行系統設計。工業政策與規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引導工業發展方向:通過政策與規劃明確工業發展的目標、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2)優化工業布局:政策與規劃有助于實現工業布局的合理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3)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政策與規劃引導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產業結構優化。(4)提高工業發展質量:政策與規劃推動工業技術創新,提高工業發展質量。5.4工業與環境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工業污染是影響環境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工業污染來源: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等污染物。(2)工業污染治理:采取技術手段和管理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環境質量。(3)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實現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推動綠色工業發展。(4)工業環境政策: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引導工業企業和地方履行環境保護責任。通過對工業地理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工業發展的規律,為我國工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同時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工業與環境的關系,推動綠色工業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第六章交通地理6.1交通概述交通地理是地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交通運輸的空間分布、布局規律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交通運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加強區域聯系具有重要作用。本章將從交通概述、交通網絡與布局、交通規劃與管理以及交通與區域發展四個方面對交通地理進行探討。6.2交通網絡與布局6.2.1交通網絡交通網絡是指在一定區域內,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形成的一種空間結構。交通網絡主要包括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和管道等五種運輸方式。各種運輸方式在地理空間上的分布和布局,決定了交通網絡的效率和便捷性。6.2.2交通布局交通布局是指根據區域地理環境、資源分布、經濟發展需求等因素,對交通運輸設施進行合理規劃、配置和建設。交通布局需要遵循以下原則:(1)遵循自然規律,充分利用地理優勢,降低建設成本;(2)適應經濟發展需求,滿足人民群眾出行和貨物運輸的需要;(3)注重環境保護,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4)提高交通網絡效率,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互補。6.3交通規劃與管理6.3.1交通規劃交通規劃是根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區域發展規劃和交通運輸需求,對交通運輸設施進行系統規劃、設計和布局的過程。交通規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預測交通需求,分析交通發展趨勢;(2)確定交通布局,優化交通網絡結構;(3)制定交通政策,引導交通投資方向;(4)評估交通規劃效果,調整規劃方案。6.3.2交通管理交通管理是指對交通運輸活動進行有效組織和協調,保障交通秩序、提高交通效率、保證交通安全的過程。交通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制定交通法規,規范交通行為;(2)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交通設施質量;(3)實施交通管制,維護交通秩序;(4)開展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人民群眾交通安全意識。6.4交通與區域發展交通與區域發展密切相關。一個地區的交通條件直接影響著其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聯系。以下從三個方面闡述交通與區域發展的關系:6.4.1交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區域內的投資環境,吸引外部資金、技術和人才。同時交通網絡的優化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區域產品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6.4.2交通加強區域聯系交通網絡的建設和改善,有助于加強區域間的聯系,促進商品、資本、技術和人才的流動。這有利于發揮各地區優勢,實現資源互補,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6.4.3交通影響區域布局交通布局對區域布局具有深遠影響。合理的交通布局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避免資源過度集中。同時交通布局還可以引導產業布局,促進產業集聚,形成產業鏈。第七章旅游地理7.1旅游資源與類型旅游資源是指能夠吸引游客、具有觀賞、體驗、娛樂、購物等價值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根據旅游資源的性質和特點,可以將旅游資源分為以下幾種類型:7.1.1自然旅游資源自然旅游資源包括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氣候與氣象景觀等。地文景觀如名山大川、峽谷洞穴;水域風光如湖泊、河流、瀑布、海灘;生物景觀如森林、草原、野生動物;氣候與氣象景觀如溫泉、雪山、霧凇等。7.1.2人文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包括歷史遺跡、文化遺產、民俗風情、藝術表演等。歷史遺跡如古建筑、古墓葬、古遺址;文化遺產如世界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風情如節日慶典、民間藝術、民俗風情;藝術表演如戲劇、舞蹈、音樂會等。7.1.3社會旅游資源社會旅游資源包括現代都市、主題公園、購物中心、體育賽事等。現代都市如國際大都市、歷史文化名城;主題公園如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購物中心如大型購物中心、特色商業街;體育賽事如奧運會、世界杯等。7.2旅游市場與需求旅游市場是指旅游產品供需雙方進行交易的場所和過程。旅游需求是指游客對旅游產品的需求,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方式、旅游時間等方面的需求。7.2.1旅游市場需求旅游市場需求受多種因素影響,如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閑暇時間、旅游政策等。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逐漸增長。旅游市場需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國內旅游需求:國內旅游需求是我國旅游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休閑度假、觀光游覽、商務會議等。(2)入境旅游需求:入境旅游需求主要來自外國游客,包括觀光游覽、度假休閑、商務會議等。(3)出境旅游需求:出境旅游需求是指我國游客對國外旅游產品的需求,包括休閑度假、觀光游覽、購物等。7.2.2旅游市場供給旅游市場供給是指旅游企業為滿足游客需求而提供的旅游產品。旅游市場供給包括以下幾方面:(1)旅游基礎設施:包括交通、住宿、餐飲、購物等。(2)旅游服務:包括導游、旅游咨詢、旅游預訂等。(3)旅游產品:包括旅游線路、旅游活動、旅游紀念品等。7.3旅游規劃與管理旅游規劃與管理是保證旅游資源合理利用、旅游市場有序發展的重要環節。7.3.1旅游規劃旅游規劃是對旅游資源、旅游市場、旅游基礎設施等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旅游規劃包括以下內容:(1)旅游資源調查與評價:對旅游資源進行分類、評價,確定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2)旅游市場分析:分析旅游市場需求、市場潛力,確定旅游市場定位。(3)旅游產品設計:根據市場需求,設計旅游線路、旅游活動等。(4)旅游基礎設施規劃:規劃交通、住宿、餐飲等旅游基礎設施。7.3.2旅游管理旅游管理是對旅游行業進行監督、協調、服務的活動。旅游管理包括以下內容:(1)旅游政策法規:制定旅游政策法規,規范旅游市場秩序。(2)旅游市場監管:對旅游企業進行監管,保障游客權益。(3)旅游公共服務:提供旅游咨詢服務、旅游安全保障等。(4)旅游培訓與教育: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升旅游服務質量。7.4旅游與可持續發展旅游與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保護環境、保障當地居民利益的前提下,實現旅游業的持續發展。7.4.1旅游與環境保護旅游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旅游活動可能對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產生負面影響。(2)旅游環境保護措施:采取生態旅游、綠色旅游等措施,減輕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3)環境教育:通過旅游活動,提高游客的環保意識。7.4.2旅游與社區發展旅游與社區發展的關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旅游對社區的影響:旅游活動可能對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產生影響。(2)社區參與旅游開發:鼓勵社區居民參與旅游開發,共享旅游發展成果。(3)社區旅游規劃:根據社區特點,制定合理的旅游規劃。第八章地理信息系統8.1地理信息系統概述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是一種集成了計算機技術、地理學、地圖學、遙感和統計學等多學科知識,用于捕捉、存儲、管理、分析和顯示地理空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