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語義指向分析_第1頁
第六章-語義指向分析_第2頁
第六章-語義指向分析_第3頁
第六章-語義指向分析_第4頁
第六章-語義指向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語義指向分析(一)什么是語義指向

語義指向是指句法結構中某一成分跟另一成分或幾個成分在語義上的直接關聯性。

在句法結構中,句法成分之間具有一定方向性和一定目標的語義聯系叫做語義指向。句法成分的語義聯系的方向稱為“指”,句法成分的語義所指向的目標叫做“向”。

漢語語法學界討論的語義指向一般指附加性句法成分(定語、狀語、補語)同句法結構中其他成分的語義聯系。

由于語義指向具有方向性和目標性,在實際分析中,人們一般用“→”來表示句法成分的語義指向。(二)什么是語義指向分析

通過分析句法結構中某一成分的語義指向來揭示并說明、解釋某一或某些語法現象的句法分析方法就叫語義指向分析法。(三)語義指向分析理論的形成過程自《馬氏文通》問世以來,隨著語法分析方法的改進和理論的多元化,學界對語義指向的認識經歷了三個階段:

1、朦朧階段,即從《馬氏文通》問世到60年代初丁聲樹等《現代漢語語法講話》(1961)的出版。

2、萌芽階段,即從60年代初文煉(1960)、李臨定(1963)提出“說明”的概念,到80年代中期劉寧生(1984)提出完整的“語義指向”概念。

3、探索階段,即從劉寧生(1984)首次使用“語義指向”術語到現在。(四)語義指向分析的內容(范圍)目前對語義指向研究的范圍存在四種意見:

(1)以研究的需要來確定范圍,如動詞是否應包括在語義指向研究的范圍之內要根據研究的需要來定;

(2)以形成不同語義聯系的位置來控制語義指向研究的范圍;

(3)語義指向只研究非直接成分之間存在的語義聯系;

(4)比較寬泛,凡有語義聯系的結構單位都可進行語義指向分析。首先,從句法成分看:

1、謂語[1]我找個老師問一下。[2]我找個老師教一下。[3]我找個老師討論一下。[4]我找個人一起去。[5]三頓飯就把他吃厭了。

2、定語[1]他晚年過著幸福的生活。[2]他干了一整天的活。[3]孩子們每人買了兩塊錢的菜。[4]他做了50塊錢的衣服。[5]她昨天想了一天的心事。[6]小王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期。

3、狀語[1]我沒買多少書,只買了一本書。[2]我沒買什么,只買了一本書。[3]我沒做什么,只買了一本書。[4]小王慢慢地走上領獎臺。[5]我圓圓地畫了一個圈。[6]我狼狽地摔了一跤。4、補語[1]砍倒了。[2]砍累了。[3]砍鈍了。[4]砍快了。[5]砍破了。補語在語義上則可以指向不同的句法成分,這些成分跟補語有的是直接成分關系,有的則是非直接成分關系,如“砍倒了”的“倒”一般指向受事,“砍累了”的“累”則指向施事,“砍鈍了”的“鈍”又指向了工具,“砍快了”的“快”才真正指向述語,而“砍破了”的“破”則既可能指向受事,也可能指向施事,還可能指向工具,這說明單個的“砍破了”是有歧義的,這里的歧義就在于補語“破”有不同的語義指向的可能。其次,從類型學上看:前后、順逆、鄰隔、交錯、專兼、單多。從類型學上講,漢語屬于SVO型語言,句子總體像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現在的問題是,無論S部分,還是V部分,亦或O部分,都有可能分出修飾語和中心語來,那么它們在句中的語義指向方向或方式究竟是怎樣的?有沒有系統性和規律性?有哪些因素在影響它們的指向方向或方式?此處重點討論第一個問題,力求從不同側面概括出語義指向的結構模式,同時也對不同的結構模式的生成機制作一些初步的討論。1、前指與后指

前指就是在一個語義指向結構體中,指向成分前指被指成分構成的語義指向模式,后指則是指向成分后指被指成分構成的語義指向模式。[1]領導在開會。[2]領導開完會了。“開會”前指“領導”。“完”后指“會”。

區分前指和后指有助于考察結構相同,但語義所指的方向或方式可能不同的同形結構。例如:[3]小晴小心翼翼地捧著花籃。[4]小晴穩穩當當地捧著玫瑰花籃。

同是狀語,“小心翼翼”前指“小晴”,而“穩穩當當”后指“花籃”。

值得一提的是,前指后指的分別有助于揭示某些成分,尤其是某些副詞的說一不二的指向情況。例如(星號代表句子有語病,下同):[5]a.他們共同學習。

b.他們共同學習英語和法語。*c.他共同學習英語和法語。[6]a.他們互相學習。*b.他們互相學習英語和法語。*c.他互相學習英語和法語。

從對比句看出,“共同”和“互相”都只能前指主語,而且主語須是復數人稱。不同之處是“共同”修飾的及物動詞還可以帶賓語,“互相”修飾的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副詞也有只能后指的,例如:[7]a.究竟誰是班長?*b.誰究竟是班長?*c.究竟張三是班長。[8]a.到底什么是語言學?*b.什么到底是語言學?*c.到底研究語言的科學是語言學。

究竟”和“到底”用法一樣。但是它們的用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它們所指向的成分須是一個有形的疑問成分。二是它們所指向的疑問成分必須置于它們的后面(即只能后指)并盡量靠近。試比較(句前的問號代表該句可接受性弱,下同):[9]a.你吃過晚飯后究竟去不去看電影??b.你究竟吃過晚飯后去不去看電影?[10]a.你下班后到底去哪兒??b.你到底下班后去哪兒?

有一些前指副詞或后指副詞可能會因為它們限制的范圍的不確定性,往往需要借助上下文提供語義聯項(注:某些指向成分在跟被指成分組合成語義指向結構體時,這個被指成分還聯系著另一個語義成分,這個跟被指成分同時聯系著的語義成分叫做語義聯項。),其語義指向才能具體明確。例如,“我只喝了一瓶牛奶”中的“只”,既可以限制動作行為的范圍(“喝了牛奶”),也可以限制數量的多少(一瓶),還可以限制事物的種類(牛奶)。但在下列句子中,由于加點詞語提供了語義聯項,“只”的指向就變得明確具體了:

[11]a.我沒干什么,只喝了一瓶牛奶。

b.我只喝了一瓶牛奶,他卻喝了三瓶。

c.我只喝了一瓶牛奶,他還喝了一瓶檸檬汁。2、順指與逆指

前指與后指是以指向成分為參照來考察被指成分與之在線形序列上位置的前后關系。下面是同一個語義指向結構體在不同的句法結構中反映出來的語義指向方式的順逆問題。及物動詞在語義上同時牽涉到施事和受事,如果排除其他因素,它們在線形序列上正常的次序應當是施事在前,受事在后。例如,“他吃蘋果”不能說成“蘋果吃他”。形容詞反映事物的性質或狀態,因此,在一個形容詞做謂語的簡單述謂結構中,形容詞置于所描述的事物的后面也是正常的語序。如“她聰明”,不能把“聰明”置于句首。我們把一個句法成分按照它和別的成分形成的自然的語義指向方式稱為順指。如果一個句法成分和別的成分的語義指向方式不是按照自然邏輯順序形成的,我們便把這種語義指向關系稱為逆指。前指與后指、順指與逆指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考察語義指向的。因此,前指可能是順指,也可能是逆指;后指可能是逆指,也可能是順指。例如:

[12]a.蘋果他吃了三個。

b.他(吃蘋果)吃壞了肚子。[12]a的“蘋果”和“他”都是“吃”的前指成分,具體地說,“蘋果”是“吃”的逆指受事,“他”是“吃”的順指施事。在[12]b中,“肚子”同是“他”和“壞”的后指成分,但“他”順指“肚子”(他的肚子),而“壞”則逆指“肚子”(肚子壞)。相對順指而言,逆指反映了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上和事實上的不對應性。因此,由逆指構成的語義指向結構往往更多地牽涉到說話人的表達意圖(語用)、個人體驗等因素。也因為這樣,由逆指構成的語義指向結構體往往比順指能附載更多的言外信息。試比較:[13]a.老王有一筐蘋果爛了。

b.老王爛了一筐蘋果。[14]a.有一個人從前面走來。

b.前面走來一個人。[15]a.三個人吃一鍋飯。

b.一鍋飯吃三個人。

[13]a的“爛”順指“蘋果”,b的“爛”逆指“蘋果”,兩相對比,b更強調老王所遭受的損失。[14]a的“走來”順指“一個人”,b的“走來”逆指“一個人”,兩相對比,b更強調事物從無到有,由遠及近的呈現過程。[15]a和b相比,b更強調對“一鍋飯”的處置情況。由于逆指是說話人因表達需要而采用的與客觀事理邏輯相逆的一種手段,這種因指向方式變異而產生的附載于結構上的意義,事實上與說話人的主觀認識或態度有著緊密的聯系。

3、鄰指與隔指

鄰指就是指向成分與被指成分直接構成語義指向結構體,其間不插入別的與該語義指向結構無關的成分;隔指則是指向成分和被指成分之間插進了別的成分,致使指向成分間接地指向被指成分。例如:

[16]“小明有塊金表很漂亮。”“很漂亮”鄰指“金表”,“小明有塊金表很得意。”“很得意”則隔指“小明”。鄰指可以按指向成分所指方向的前后以及指向方式的順逆,細分為四種情況。(1)前向順鄰指。前向順鄰指就是指向成分前向順指它前面的被指成分,其間不插入別的成分。例如:

[17]“戰士們個個都身懷絕技。”(2)后向順鄰指。

后向順鄰指就是指向成分后向順指緊鄰它后面的被指成分,主要包括及物動詞后緊跟的受事,介詞和連詞所直接介引和關聯的成分。就其涉及的范圍看,后向順鄰指遠不及前向順鄰指寬泛。

[18]“我吃蘋果。”

[19]“我們在球場打球。”

[20]“我和小唐都去過北京。”(3)前向逆鄰指。

前向逆鄰指就是指向成分前向逆指它前面的被指成分,其間不插入別的成分。與后向順鄰指類似,前向逆鄰指也是很受局限的。最典型的是受事成分直接充當主語時,跟謂語動詞所構成的語義指向方式,例如:[21]“房間打掃干凈了。”[22]“衣服穿舊了。”(4)后向逆鄰指。

后向逆鄰指就是指向成分后向逆指緊隨其后的被指成分。與前向順鄰指類似,后向逆鄰指涉及的范圍也十分寬泛,如:[23]“小王家來客人了。”[24]“這孩子好記性。”隔指反映了人們認識事物的多維性與言語線形組合的一維性的矛盾,可分為五類。(1)前向順隔指。

前向順隔指就是指向成分前向順指它前面的被指成分,其間被插入了別的成分。例如:

[25]“讓大家過個快樂的春節。”(2)后向順隔指。

后向順隔指是指向成分后向順指它后面的被指成分,其間被插入了別的成分。后向順隔指的被指成分主要包括動詞后被隔開的受事等客體角色,以及介詞、連詞后面被別的語義成分隔開的介引或并列成分等。

[26]“我吃了一個蘋果。”

[27]“我們在廣西大學的球場打球。”

[28]“我和廣西大學的小唐都去過北京。”

領屬主賓句中主語和賓語的領屬關系也屬于后向順隔指模式。

[29]“他摸著自己的手說。”(3)前向逆隔指。

前向逆隔指就是指向成分與前向逆指的被指成分之間被插入了別的成分。常見的是受事成分前置構成的語義指向模式,主要出現在受事主語句、被字句、把字句、主謂謂語句的部分類型中。例如:

[30]“玻璃真的打破了?”

[31]“樹上的棗子被孩子們一個個地摘得精光。”

[32]“他身體健康。”(4)后向逆隔指。與前向逆隔指相比,后向逆隔指有更豐富的表現形式。除了表容許義動詞充當謂語的施事后置句以及存現句外,狀語、定語、補語等也都常有后向逆隔指的情形。

[33]同意這個計劃嗎,你?

[34]操場上出現了蜂擁的人群。

[35]他脆脆地炸了一盤花生。

[36]一個聰明又漂亮的她出現在我的夢中。(5)交錯隔指。

交錯隔指即并列的兩個或兩個以上指向成分分別對被指成分進行交錯說明。例如:

[37]政治的灰塵和政治的微生物玷污我們的清潔的面貌和侵蝕我們的健全的肌體。

4、專指與兼指

專指就是在一定的言語環境中某個指向成分只跟一個被指成分發生語義關系。例如:[38]“妹妹哭醒了弟弟。”

兼指就是一個指向成分同時指向多個被指成分。兼指最常見的是主謂賓句式及其變式句中充當謂語中心語的動詞的語義指向情形。例如:[39]a.圓圓吃蛋糕。

b.蛋糕被圓圓吃了。

c.圓圓把蛋糕吃了。[40]a.苗苗在院子里喂鴿子。

b.他一直低著頭不說一句話。

兼指的特點是兼指成分可以跟相關的被指成分形成多個語義指向結構體。因此,a“在院子里”的語義指向關系可以分解為:苗苗在院子里+鴿子在院子里。b可作類似分析。有的指向成分是專指還是兼指,與上下文語境有關。例如:

[41]a.甲:他不是去歐洲度假。乙:他去歐洲干嗎?甲:搞調查。

b.甲:他不是去歐洲度假。乙:他干嗎去?甲:他去非洲搞調查。兼指的一個特點是指向成分和跟它發生語義聯系的各項被指成分是共生共存的,否則便有可能造成語義多指而產生歧義。

5、單指與多指

在一定的言語環境里,一個指向成分只跟一個被指成分組成語義指向結構體的指向模式叫做語義單指(簡稱單指);把一個指向成分可能跟多個被指成分組成語義指向結構體的指向模式叫做語義多指(簡稱多指)。例如:[42]“病人只給牛奶喝。”[43]“我只借給他一本英語書。”多指顯然要比單指復雜,在結構上可以分為單向多指和雙向多指。(1)單向多指就是多項被指成分同時出現于指向成分的前面或后面。因此,單向多指又可以分為前向多指和后向多指。[44]“香港、澳門,我們都去過。”[45]“他僅去過西安一次。”(2)雙向多指

就是多項被指成分同時出現于指向成分的前后兩個方向。例如:

[46]“爺爺也是讀書人。”(賈平凹《綠化樹》)語義多指往往引起歧義。消除歧義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采用強調重音表示的口氣性焦點,對多指成分的具體所指加以提示;二是增加跟被指成分相關的語義聯項,使指向成分得以凸顯。6、強指與弱指有些句法結構單獨看來,指向成分可以跟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被指成分發生語義關系。但因為語境的制約,實際上只存在一種可能。因此,各個被指成分和指向成分在語義上實際存在著明顯的強弱主次之分。所謂強指,就是指向成分與若干被指成分中的某一個被指成分形成現實的語義指向關系;所謂弱指,就是除了強指以外,指向成分仍與若干被指成分保持著間接的語義指向關系。例如:[47]“告別家鄉的磨房。”“磨房”和“家鄉”可同時歸入“告別”的對象之列,但該結構表達的重點是“告別磨房”。不過,“家鄉”與“磨房”語義上的領屬關涉關系說明“告別磨房”的同時也“告別了家鄉”。強指和弱指在不同的語義結構中有不同的表現,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強指成分和弱指成分是確定的,它們之間有不可逆性,這種情況不會產生歧義,上文討論的結構就是這種情形。二是強指成分和弱指成分不是固定的,它們之間是可逆的,這種情況會產生歧義。

[48]a.告別山區的青年

b.關心職工的領導

[49]a.告別山區的青年明天起程。

b.科教工作組依依不舍地告別山區的青年。

7、顯指與潛指有一種較為特殊的語義指向關系,本來并不存在語義聯系的成分,在一定的語用因素及語義條件下卻可以直接充當該指向成分的被指成分,構成一個形式上的語義指向結構體。把本來跟指向成分沒有直接語義聯系,但通過句法調整使其直接充當被指成分構成的語義指向模式叫做語義顯指,簡稱顯指。這種變化同時使真正的被指成分處于潛隱狀態,把這種潛隱狀態中的語義指向結構叫做語義潛指,簡稱潛指。[50]到[53]即領事顯指[54]到[55]涉事顯指。如:[50]a.這件大衣價格很便宜。

b.這件大衣很便宜。[51]“楓樹的葉子都紅了。”[52]“在這件事情上,你不能裝糊涂。”[53]a.她望著遠方,想著心事。

b.虎哮、雷鳴、馬嘯嘯。[54]a.老師在黑板上寫字。

b.老師在寫黑板。[55]“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8、內指與外指通常情況下,一個語義指向結構體的指向成分和被指成分應是同時存在于一個句子中(注:邢福義“小句”),成為這個句子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被指成分同指向成分同現于一個句子中而構成的語義指向模式,叫做語義內指,如前述各句的語義指向模式。但在一定的語境中,被指成分也有可能不在句中出現,這種語義指向模式叫做語義外指。[58]a.他被粗暴地押上了牛車。

b.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如果單從句法上分析,上述句子都可以認為是完全句。然而,一旦涉及語義因素,句子的各個成分的語義關系就大有考究。語義外指反映了客觀事物相互聯系的復雜性,牽涉的因素也十分復雜。不過,從語境的角度看,語義外指可以分為三類:句際外指、泛化外指和場景外指。(1)句際外指

就是一個句子的某一成分作為指向成分,其被指成分不是同現于該句子中,而是異現于上下文別的句子里,有時甚至隱含于上下文中。例如:

[59]盡管那時我也是個孩子,我也需要人的保護,可是想到我能去保護一個人,這又是一件多么驕傲的事啊。(鐵凝《沒有紐扣的紅襯衫》)

[60]我的心突然緊縮,幾乎跳起來,臉上大約也變了色。(魯迅《祝福》)

[61]家家戶戶的院子里都蓋滿了葡萄。頭一年栽下一棵小小的枝椏,第二年就爬滿院落,使得院子和屋里都充滿了綠色。(峻青《秋色賦》)(2)泛化外指

就是句子中的某一指向成分其語義并不具體指向某個客觀實體,其被指成分往往表示一種抽象的、概括的或無法明確的事物。這種事物存在于人們對其認識的經驗中。例如:

[62]“吃一塹,長一智”說的是受一次挫折,增長一分見識。

[63]眼睛是心靈的窗戶。(3)場景外指

就是交際雙方利用共同的語境或背景知識,在交際中省略被指成分而形成的語義外指情形。例如:

[64]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朱自清《荷塘月色》)

[65]六斤剛吃完一大碗飯,拿了空碗,伸手去嚷著要添。七斤嫂正沒好氣,便用筷子在伊的雙丫角中間,直扎下去,大喝道,“誰要你來多嘴!你這偷漢的小寡婦!”(魯迅《風波》)

(五)語義指向分析原則既然語義指向的基礎是詞語之間的詞匯語義兼容關系和次范疇的語義關聯關系,那么,這就是確定句法成分的語義指向的最基本的原則。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輔助性的原則。1.語義兼容原則語義兼容包括詞匯語義兼容和句法語義兼容。只有符合語義兼容關系的指向才有可能是正確的語義指向。因此,語義兼容原則是確定語義指向的首要原則。比如,在下面的例子中,我們依據什么來確定其中狀語的語義指向呢?[66]a.張三懶洋洋地走進教室。

b.小王糊里糊涂地交了考卷。

c.李處長馬馬虎虎地簽了意見。

d.祥林嫂呆呆地坐在河邊。[67]a.小芳長長地辮了根辮子。

b.小梅淡淡地涂了層口紅。

c.老王釅釅地沏了壺茶。

d.王大媽稠稠地煮了鍋粥。[68]a.小李緊緊地握住我的手。

b.司機死死地抓住方向盤。

c.小梅輕輕地走了進來。

d.大劉重重地擊中了小偷。再看下面的例子:[69]北京和上海我都去了。

[70]北京我們都去了。

[71]他把五個包子全吃了。

[72]張三一共買了三本書。

[73]這家工廠七月份總共生產空調五千臺。

[74]他僅僅讀了四年書。

[75]他凈看一些亂七八糟的書。[76]張三只喜歡李四。上述例子中的副詞的語義指向之所以如此確定,這和范圍副詞的次范疇以及與這些次范疇相應的句法語義兼容有密切的關系:上述各例中的副詞都屬于范圍副詞。“范圍”這一范疇是就人和事物、時間、空間、數量而言,換言之,“范圍”范疇同人和事物范疇、時間范疇、空間范疇、數量范疇具有句法語義兼容關系。雖然范圍副詞與表示人和事物、時間、空間、數量的成分在語法上不具有組配關系(例如沒有“我們都、都我們”這樣的語法組合),但是范圍范疇與人和事物、時間、空間、數量這些范疇在句法語義上卻有可組配關系,從范圍上對這些范疇進行確定。而在范圍范疇的次范疇中,更具體的次范疇副詞在語義上對與之組配的成分有更具體的選擇性,從而形成范圍副詞多樣的語義指向。以上我們對語義兼容原則的說明是舉例性的,但是對其他成分、范疇的語義指向的確定也同樣適用。就是說,語義兼容原則是普遍適用的。2.焦點信息原則靜態的多指成分在實際的話語中一般是單指的,而且一般都指向話語中最重要的信息,即焦點信息。因此,焦點信息可以作為確定多指成分在實際話語中的具體指向的依據之一,也就是說,焦點信息原則是確定多指成分的具體指向的原則。例如:

[77]小李

已經

去圖書館

自習了嗎?上例是一個疑問句,句中的每一個畫線成分都可以成為疑問點,即疑問語氣詞“嗎”的語義可以指向每一個畫線成分,也就是說“嗎”是一個多指疑問語氣詞。不過,“嗎”的多指只是在靜態的話語中的情況,一旦進入實際的語境,“嗎”的語義一般只指向某個具體的成分——疑問焦點。在口語中,顯示疑問句中的疑問焦點的手段一般多采用重音(邏輯重音)手段,“嗎”的語義也隨之指向加重音的成分。在書面語中,重音的標記一般都采用加著重號的形式。這樣,上例中“嗎”的語義也就隨之指向加著重號的成分。如下所示:[77]a.小李已經去圖書館自習了嗎?

b.小李已經去圖書館自習了嗎?

c.小李已經去圖書館自習了嗎?

d.小李已經去圖書館自習了嗎?3.共存原則一般情況下,句法結構中的被指成分要與有指成分同現。同現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不能缺位,二是所處位置必須同指向一致,否則就會造成語義空缺,形成病句。例如:[78]a.*張三一塊兒去了學校。

b.*張三都把五個包子吃了。例a.中未出現表示多數的主體成分,所以“一塊兒”的語義指向落空;例b中雖然出現了表多數的被指成分“五個包子”,但是所處位置在“都”之后,與“都”的語義所指方向不一致,所以“都”的語義指向也落空了。共存原則可以這樣表述:在句法結構中,被指成分同有指成分必然共存。被指成分和有指成分可以共存于同一個句法結構之中,也可以分別存在于不同的句法結構之中;被指成分的存在形式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或潛在的。根據共存原則,我們可以確定有指成分的潛在的被指成分。(六)語義指向分析的方法根據語義指向的基礎和確定語義指向的原則,漢語語法學界建立了如下幾種確定語義指向的方法。

1.成分分解—組配法

成分分解—組配法是以詞匯語義兼容關系和語義兼容原則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確定語義指向的方法。含有句法附加成分(定語、狀語、補語)的句法結構,其語義都是復合的。通過句法成分的分解一組配,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出構成復合語義的各個組成部分,從而確定句法附加成分的語義指向。請看下面的例子:[80]a.我們踢贏了球。我們踢球+我們贏了(補語指向主語)

b.我們踢破了球。我們踢球+球破了(補語指向賓語)

c.我們踢完了球。我們踢球+踢完了(補語指向述語)通過句法成分的分解—組配,我們確定了上述例子中補語的語義指向。成分分解—組配法是確定實詞充當的句法成分的語義指向的有效方法。2.消元法和換項法

消元法和換項法都是以句法語義兼容關系和共存原則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確定語義指向的方法。這兩種方法的主要作用是確定有指成分的“項”。如前所述,具體的次范疇在語義上對與之組配的成分有更具體的選擇性。如果有指成分所選擇的被指成分不出現,就會造成語義缺位。例如:[81]a.他一共買了三本書。

b.一共買了三本書。

c.一共三本書。

d.一共三本。

e.*他一共買了書。通過消元操作和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凡是“一共”和表示總量的“三本”同現的句法結構都是合法的;而一旦消去表示總量的“三本”,“一共”的語義指向就會落空,形成不合法的句法結構。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肯定,“一共”的被指成分就是句法結構中表示總量的成分“三本”。再看下面一組例子:[82]a.他究竟去哪個城市?b.*他究竟去廣州?c.他去廣州?[83]a.他究竟去不去?b.*他究竟不去?c.他不去?[84]a.他究竟去了沒有?b.*他究竟去了?c.他去了?

[85]a.他究竟去,還是不去?b.*他究竟去?c.他去?[86]a.他究竟何時去?b.*他究竟八月去?c.他八月去?[87]a.他究竟去多久?b.*他究竟去半年?c.他去半年?通過上面的換項操作和消元操作,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把a組例子中的疑問成分換成非疑問成分,變成b組的例子,就會形成不合法的疑問句;而一旦消去b組例子中的狀語“究竟”,變成c組例子,又會成為合法的疑問句。據此,我們可以斷定,上面a組例子中的狀語“究竟”的語義就是指向它后面的疑問成分。

3.移位法

移位法也是以句法語義兼容關系和共存原則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確定語義指向的方法。不同的是,這種方法的主要作用是用來確定有指成分的“指”。請看下面的例子:[88]a.張三是誰?

b.誰是張三?

c.張三到底是誰?

d.*誰到底是張三?

e.到底誰是張三?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句子中沒有副詞“到底”的時候,“張三是誰?”中的“張三”和“誰”的移位較為自由,且不影響句子的合法性;而一旦句子中出現了“到底”,表示疑問點的疑問代詞“誰”就只能出現在“到底”的后面,而不能出現在“到底”的前面。據此,我們可以確定,副詞“到底”的語義是后指的,而且指向疑問成分。

4.對比法否定副詞“沒、沒有”的語義是多指的。對于多指成分的具體的被指成分,口語中可以用加重音的方法顯示,書面上可以用著重號來表示重音。此外我們也可以用對比的方法來顯示多指成分的具體的語義指向。也就是說,對比法也是顯示具體的語義指向的一種方法。例如:[92]a.張三沒殺人,他殺了一只雞。

b.張三沒殺人,張三打人了。

c.張三沒殺人,李四殺人了。例a通過后續句的對比,顯示了否定點“人”;例b通過后續句的對比,顯示否定點“殺”;例c通過后續句的對比,顯示了否定點“張三”。(七)語義指向分析作用事實說明,語義指向分析確實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對多層面立體研究漢語能發揮較好的作用。1、陸儉明等人具體概括為六個方面:

(1)可以進一步幫助分析句子的語義結構,揭示語義結構的特點。語義指向分析不限于直接之間的語義關系,還可以考察其他各種非直接成分之間語義上的直接聯系。語義指向分析就是分析句子的語義結構中的直接成分之間的關系。因此運用語義指向分析方法可以進一步分析句子的語義結構,揭示語義結構的特點。

(2)可以進一步幫助分化歧義句式。

[93]“別砍破了!”

[94]“他上了一天的課。”

[95]“我借了他100元錢。”

[96]“我租了他一間房。”漢語句子存在著許多歧義結構,分化這些歧義結構各自的性質和特點,可以運用不同的方法。一般有層次切分法、成分定性法、變換分析法等。但是有些句子的歧義結構無法用這三種方法來加以分化。例如:

[97]你別鋸壞了。這個句子有歧義,既可以表示為(a)“你別把木頭(或者其他被鋸的東西)鋸壞了”,也可以表示(b)“你別把鋸鋸壞了”。對這種歧義,我們無法用上述的三種方法來加以分化,無論從層次構造、句法關系上,還是從句式變換上看,在表示這兩種意思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其格式都是“NP+別+V+A+了”。分化這種歧義結構,就可以用語義指向分析法。這個格式的補語A(壞)的語義指向不同。表示(a)的意義時,補語A(壞)語義上指向V(鋸)的受事,如木頭等。表示(b)的意義時,補語A(壞)語義上指向V(鋸)的工具,如鋸。這樣就分化了“你別鋸壞了”這一歧義結構。(3)可以幫助解釋某些句法結構的語法意義。語義指向分析方法也能夠用來幫助說明解釋一些比較復雜的結構成分的句法語義功能。比如說“動詞+結果補語”,(也稱動結式述補結構,簡稱動結式)。有的能帶賓語,有的不能帶賓語;有的除了能帶賓語外,還要求一個其他的成分與之共現。用配價概念來說,動結式有一價、二價、三價的區別。那么哪些動結式是一價的,哪些動結式是二價的,哪些動結式是三價的?有哪些規律?動結式的配價有不少因素在起作用,十分復雜,其中語義指向就是一個主要因素。動結式的配價要受動詞和補語共同制約,補語的語義指向往往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