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年級上冊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1頁
江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年級上冊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2頁
江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年級上冊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3頁
江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年級上冊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4頁
江西省部分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年級上冊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月考考試

高一語文試題

姓名:—分數:—

卷I(閱讀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在《論語?雍也》中,我們能看到傳世文獻中最早關于“儒”的講法。孔子告誡子夏:“女為君子

儒,毋為小人儒。”君子求義,小人重利。孔子告誡子夏,做“儒”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義為

尚。可見這里的“儒”應該是表示一種職業身份。君子、小人是對從業者道德水平的評價。

那么儒是一種什么樣的職業呢?《說文解字》中講:“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許慎認

為“儒”是術士。所謂術士是指法術之士,和鬼神相結交,類似于巫婆、神漢、薩滿、道士、和尚等。事

實上''儒"字在殷商時代就已出現,我們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甲骨文中的儒字,“4”,從大從水,大

指人,人身上有水。金文中的儒字,“靄”,水在人上,水變成了雨字,演變成“需”,可以理解為沐浴

濡身的樣子。沐浴濡身為什么和儒有關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儀式,在與鬼神等結交前必須齋

戒沐浴以示尊重。《禮記?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離婁》中也講“齋戒沐浴則可以事上

帝”。所以“儒”作為職業主要的任務是為人襄禮,祭祖事神,辦理喪事。孔子三十歲,以知禮而聞名,

曾經從事這種工作。“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于是日哭則不歌。”孔子幫助別人辦理喪事,從

未吃飽過。有人去世,作為襄禮的儒卻大吃大喝,是無德的表現,孔子顯然不會如此,并且他于當日不再

唱歌。孔子是位音樂素養很高的人,弦樂不斷,但當有人離世,身為襄禮,孔子心有戚戚焉,推己及人,

不再歌詠。

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為“子需”,其主要職責是為王室主持賓祭典禮,祭祀

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屬。根據徐中舒先生的考證,“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為

“父辛”,因為從事“儒”這個職業而位高權重,所以職業的稱謂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稱為“子需”。

可見當時的“儒”還是有很高的地位。但到了春秋時期,儒的地位已經下降了,《禮記?儒行》講到“今

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人們對從事“儒”這個職業的人輕慢無禮,并諷刺挖苦,直到“孔子

至舍,哀公館之,不敢以儒為戲”。也就是魯哀公認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們才改變了對儒者的態

度。

可見,在孔子所處的時代,“儒”還是指處理喪葬等祭祀事務的神職人員,是術士之稱。但至孔子

始,儒的含義發生了變化,成為對孔子所開立學派的特稱。我們現在使用“儒”字,已經不再將它與術士

相關聯,而更多意味著詩書禮樂等人文傳統。

(摘編自史懷剛《人文的世界?說“儒”釋義》)

材料二:

在周代社會中,“胥”是極其重要的鄉族基層官吏。《周禮?地官司徒》論閭胥之職稱:“閭胥各掌

其閭之政令。以歲時,各數其閭之眾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喪、紀之數,聚眾庶。既比

則讀法,書其勤敏任恤者。”由此可見,“胥”乃是在鄉間主持禮樂、祭祀、行政、教育、文化的重要人

物。

孔子年輕時,正是從“胥”出身。《史記》記孔子幼時“年少好禮”,“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及稍長,又嘗為季氏族任小吏以及助祭和侯相。這正是孔子出身于“胥”這個階層的確切證據。又孔子一

生,以博學多知、誨人不倦著稱于當世,而這又符合“胥”的另一個語義:“胥,有才智之稱也。”《論

語?憲問》記孔子言論謂:“文之以禮樂,亦可以成人矣。”孔子一生事業,所務在“克己復禮”,“唯

禮樂之用所先”。儒家之學,獨傳在六經六藝,而重點則在禮樂。胥是商周時的禮官、樂師,兼為傳授六

經六藝的教師。由此可見,孔子所創的儒家,所繼承的其實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謂“儒”,實來自

“胥”,亦即“需”。

需在商代乃是一種禮官和祭師。而在周代則是禮官、樂官、祭師,又兼學師。在《周禮》中,需以近

聲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變遷中,需增“人”旁,又書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

胥,就是春秋以后“儒”與“儒家”的前身。他們在社會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職業的特殊使他們沿襲有特

殊的裝束,亦即所謂“儒冠、儒服”。其特征是“逢衣淺帶,解果其冠”。即寬大恢宏的衣袍與崔嵬高聳

的禮帽。

同時,胥又是周代社會中廣義的有才智之士,即知識分子的美稱。所以春秋以后形成的諸子百家,凡

有道術者,皆可在這一意義上稱為“儒”,即“術士”。但是儒的本義則始終是禮樂之師。“儒以道得

民”,“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古之儒者,博學于六藝之文”,乃是正統意義上的“儒”。

孔子所開創的以禮樂為教的儒家,正沿循著“儒”的這一語義發展而來。

(摘編自何新《諸子的真相?儒的由來與演變》)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對子夏的告誡以及孔子幫助別人辦理喪事時的表現,說明儒對從業者有道德要求。

B.儒在殷商時地位崇高,春秋時卻成為人們嘲弄的對象,直至孔子出現,才重新贏得人們的敬重。

C.儒因為地位、職業特殊,商周以來,逐漸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裝束:衣袍寬大恢宏,禮帽崔嵬高聳。

D.儒也曾經是對知識分子的美稱,春秋以后形成的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都可以稱為儒。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通過古文字的字形推演以及前人考古成果的引用來考釋“儒”的涵義。

B.材料二從“近聲假借”“文字變遷”的角度梳理了“需”“胥”與“儒”的關系。

C.“儒”為“術士之稱”,然而,材料一、材料二對“術士”的理解并不相同。

D.從“需”到“胥”再到“儒”的發展變化可見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靈活性。

3.下列孔子的言論中,最能體現“儒”職業特點的一項是()

A.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B.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C.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D.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4.兩則材料對“儒”內涵的演變有不同認識,請簡要分析。

5.《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根據材料,試找

出能夠證明這一學說的依據。

【答案】1.B“直至孔子出現,才重新贏得人們的敬重”錯誤,原文是“也就是魯哀公認可了孔子‘儒‘

的身份后,人們才改變了對儒者的態度”。

2.D“可見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靈活性”錯誤,根據“需在商代乃是一種禮官和祭師。而在周代則

是禮官、樂官、祭師,又兼學師。在《周禮》中,需以近聲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變遷中,

需增‘人'旁,又書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與‘儒家’前身。他們在社會中

有特殊的地位。其職業的特殊使他們沿襲有特殊的裝束,亦即所謂'儒冠、儒服'”可知,從“需”到“胥”

再到“儒”的發展變化反映了儒家發展興起的過程。

3.D根據“但是儒的本義則始終是禮樂之師”“孔子所開創的以禮樂為教的儒家,正沿循著‘儒’”的

這一語義發展而來”可知,“儒”這一職業強調禮樂。

A.意思是“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音樂呢?”強調仁。

B.意思是“君子懂得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強調義。

C.意思是“質樸多于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于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

起,這才能成為君子”,強調文、質雙修。

D.意思是“不符合禮的不看,不符合禮的不聽,不符合禮的不說,不符合禮的不做”,強調禮。

4.材料一、殷商時期,儒是一種術士職業,主要的任務是為人襄禮,祭祖事神,辦理喪事。至孔子始,成

為儒家學派的特稱。現在的“儒”,意指詩書禮樂等人文傳統。材料二、“儒”,實來自“胥”、“需”,

是禮官、樂師,兼為傳授六經六藝的教師。儒的本義是禮樂之師。孔子所開創的儒家,沿循著“儒”的本義

發展而來。

5.儒在周代即是胥,《周禮?地官司徒》明確了它的職責,因此可以說“出于司徒之官”。儒在商代即是需,

代表人物“子需”,是商王武丁的重要的臣屬,因此可以說“助人君”。儒在商周時,既是祭師,可以結交

鬼神,又是襄禮,可以助成人事,因此可以說“順陰陽”。儒的本義是禮樂之師(或者說“兼為傳授六經六

藝的教師”),因此可以說“明教化”。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秋收

茅盾

二百里內的十多個小鄉鎮上,幾乎天天有饑餓的農民“聚眾滋擾”。老通寶知道自己的小兒子多多頭

也干了這犯“王法”的事,于是整夜睡不安穩,“不回來倒干凈,地痞胚子,我不認賬這個兒子。”

被圍的市鎮不得不首先開了那“方便之門”:農民可以向米店賒米,到秋收的時候,一石還一石;當

鋪里來一次免息放贖;鎮上的商會籌措一百五十擔米交給村長去分俵。

保安隊與“方便之門”雙管齊下,居然那“搶米囤”的風潮漸漸平下去;這時已經是陰歷六月底,農

事也迫近到眉毛梢了。

老通寶一家總算仰仗那風潮,這一晌來天天是一頓飯,兩頓粥,而且除了風潮前阿四賒來的三斗米是

冤枉債而外,竟也沒有添上什么新債。現在又要種田了,阿四和四大娘覺得那就是強迫他們把債臺增高。

老通寶看見兒子媳婦那樣懶懶地不起勁,就更加暴躁。

“明天,后天,一定要分秧了!阿四,還不打算打算肥料?”“上年還剩下一包肥田粉在這里呀!”

阿四有氣無力地回答。突然老通寶跳了起來,惡狠狠地看定了他的兒子說:

“什么肥田粉!毒藥!洋鬼子害人的毒藥!我就知道祖宗傳下來的豆餅好!豆餅力道長!肥田粉吊過

了壯氣,那田還能用么?今年一定要用豆餅了!”

“哪來的錢去買一張餅呢?”

“放屁!照你說,就不用種田了!不種田,吃什么,用什么,拿什么來還債?”

第二天一清早,小陳老爺剛剛抽足了鴉片打算睡覺,老通寶突然來借錢了。數目不多,一張豆餅的代

價。一心想睡覺的小陳老爺再三推托不開,只好答應出面到豆餅行去賒。

老通寶一路上有說有笑,到家后他把那餅放在廊檐下,卻板起了臉孔對兒子媳婦說:“死了才不來管

你們呀!什么債,你們不要多問,你們只替我做!”

春蠶時期的幻想,現在又在老通寶的倔強的頭腦里蓬勃發長,正和田里那些秧一樣,拔似的長得非常

快。河里的水卻也飛快地往下縮。好容易從那干涸的河里車起了渾濁的泥水來,經過那六七丈遠的溝,便

被那燥渴的泥土截收了一半。

田里那些壯健的稻梗就同患了貧血癥似的一天一天見得黃萎了。老通寶看著心疼,急得搓手跺腳沒辦

法。四大娘冷一句熱一句抱怨:白費了人工,而且多欠出一張豆餅的債!

不單是老通寶家,誰家的田不是三五天內就要干裂的像龜甲呀!

唯一的辦法是到鎮上去租一架“洋水車”救急。老通寶一聽到“洋”字,就有點不高興。況且他也不

大相信那洋水車會有那么大法力。正在這樣懷疑著的老通寶還沒開口,四大娘卻先憤憤地叫了起來;

“洋水車倒好。可是租錢呢?沒有錢呀!聽說踏滿一用田就要一塊多錢!”

“天老爺顯靈。今晚上落一場雨,就好了!”他急急忙忙跑到村外小橋頭那座簡陋不堪的“財神堂”

前磕了許多響頭,許了大大的愿心。

這一夜,老通寶整夜沒有合眼。

正午時分,毒太陽就同火燙一般,那些守在小橋上的人忽然發一聲喊:來了!——那就是洋水車!

“水就從這管口里出來,灌到田里!”

管理那軟管子的鎮上人很賣弄似的對旁邊的鄉下人說。

突然,那船上的機器發喘似的叫起來。接著,咕的一聲,第一口水從軟管子口里吐出來了,于是就汩

汩汩地直瀉,一點也不為難。

老通寶站得略遠些,瞪出了眼睛,注意地看著。

他也不和兒子媳婦商量,徑拉了保人,擔保了二分月息的八塊錢,也叫那軟管子到他田里放水去了。

太陽落山的時候。老通寶的田里平鋪著一寸深的油綠綠的水,微風吹著,水皺的像老太婆的臉。老通

寶看著很快活,也不理四大娘的嘮嘮叨叨聒著“又是八塊錢的債”!

接著是涼爽的秋風來了。四十多天的亢旱酷熱已成為過去的噩夢。村坊里的人全有喜色。老通寶更斷

言著“有四擔米的收成”,是一個大熟年!有時他小心地撫著那重甸甸下垂的稻穗,便幻想到也許竟有五

擔的收成,而且粒粒谷都是那么壯實!

只要一次好收成,鄉下人就可以翻身,天老爺到底是生眼睛的!

但是鎮上的商人卻也生著眼睛,他們只看見自己的利益,稻還沒收割,鎮上的米價就跌了!到鄉下人

收獲他們幾個月辛苦的生產,把那粒粒壯實的谷打落到稻筒里的時候,鎮上的米價飛快地跌到六元一石!

再到鄉下人不怕眼睛盲地碧谷的時候,鎮上的米價跌到一擔糙米只值四元!最后,鄉下人挑了糙米上市,

就是三元一擔也不容易出脫!米店的老板冷冷地看著哭喪著臉的鄉下人,愛理不理似的冷冷地說:

“這還是今天的盤子呀!明天還要跌!”

然而討債的人卻川流不絕地在村坊里跑,洶洶然嚷著罵著。請他們收米罷?好的!糙米兩元九角,白

米三元六角!

老通寶幻想的肥皂泡整個爆破了!全村坊的農民哭著,嚷著,罵著。“還種什么田!白辛苦了一陣

子,還欠債!”——四大娘發瘋似的見到人就說這一句話。

春蠶的慘痛經驗作成了老通寶一場大病,現在這秋收的慘痛經驗便送了他一條命。當他斷氣的時候,

舌頭已經僵硬不能說話,眼睛卻還是明朗朗的;他的眼睛看著多多頭似乎說:“真想不到你是對的!真奇

怪!”

-―九三三年一月

(有刪改)

【注】《春蠶》《秋收》《殘冬》是茅盾的農村三部曲。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

到《秋收》寫農民在饑餓中的搶糧風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后,終于自發起來進行

武裝斗爭,給我們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動的歷史圖畫。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搶米囤”風潮讓被圍的市鎮打開“方便之門”,人們因此渡過眼前難關,初步顯露出斗爭才會有希望

的主題。

B.文中兩次提及“春蠶”,從“春蠶”到“秋收”愈加悲慘的人物遭際,體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

不爭”的態度。

C.老通寶的心情隨著莊稼起伏多變,喜悅、著急、盼望,最終因希望破滅而送命,小說的節奏也隨之緩

急有變。

D.文中先寫農民豐收在望,繼而寫農民豐收成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產生了出人意料、發人深思的藝

術效果。

7.關于文中的次要人物,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多多頭有著最初的覺醒,干了犯“王法”的事,但老通寶認為這直接觸犯了自己的尊嚴。

B.管理軟管子的鎮上人的賣弄似的話語讓老通寶下定了使用洋水車的決心,推動了情節發展。

C.米店老板冷冷的表情和腔調,表現了事不關己的商人對農民命運的漠不關心和無情嘲弄。

D.四大娘對種田的懷疑和欠債的擔憂,在小說倒數第二段得到了應驗,表現了農民的艱辛與悲苦。

8.社會環境對人物命運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文中老通寶的悲慘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請結合文

本加以分析。

9.好的結尾,往往令人嘆為觀止。本文結尾體現了作者獨特的藝術匠心,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B“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錯,文中作者對破產農民充滿同情,他們深受多重大山迫害,生活

艱辛悲苦,沒有怒其不爭。

7.DA.“但老通寶認為這直接觸犯了自己的尊嚴”錯,原文為“老通寶知道自己的小兒子多多頭也干了

這犯‘王法’的事,于是整夜睡不安穩,'不回來倒干凈,地痞胚子,我不認賬這個兒子'”,老通寶是

認為兒子的走法違法,沒有認為直接觸犯了自己的尊嚴,選項無中生有。

B.“管理軟管子的鎮上人的賣弄似的話語讓老通寶下定了使用洋水車的決心”錯,原文有“第一口水從軟

管子口里吐出來了,于是就汩汩汩地直瀉,一點也不為難”,老通寶看到了羊水車的效果,才決定使用

的。

C.“無情嘲弄”錯,原文有“米店的老板冷冷地看著哭喪著臉的鄉下人,愛理不理似的冷冷地說:’這還

是今天的盤子呀!明天還要跌!'”米店老板有的是冷漠和殘酷壓榨,并沒有嘲弄。

8.①官、商、地主等多重盤剝,農民飽受壓迫。②“洋”貨深入農村,傳統穩定的農村經濟受到沖擊。③農

村貧窮落后,種地已經不能擺脫貧困,農民遭遇悲慘。

9.①結尾寫老通寶舌頭僵硬不能說話,作者卻還寫他眼睛明朗,讓他用眼睛似說非說出“真想不到你是對

的,真奇怪!”的話語。②反常的細節,豐富了人物形象。明朗的眼神,眼睛仍似說非說的話透出了老通寶

在生命的終點做出了改變,表現了他對命運的思考。③以此結尾,深化了小說主題,引發讀者思考。中國農

民要想擺脫困境必須覺醒,走革命的道路。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初,鄭武公娶于申,日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①,便姜氏,遂惡之。愛共叔段,

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日:“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

叔。祭仲日:“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

度,非制也,君將不凈。”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口:“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

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日:“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公子呂②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

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縻延。子封口:“可

矣。厚將得眾。“公目:“不義不昵,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目:“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

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

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目:“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遴之。”公

日:“爾有母遺,繁我獨無!”潁考叔日:“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日:“君何患焉?若

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目不然?”公從之,后母子如初。

(節選自《左傳》,有刪改)

材料二:段,鄭伯弟也。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③,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段,弟也,

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

心積慮,成于殺也。

于鄢,遠也,猶日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甚之也。然則為鄭伯置宴奈何緩迫逸賊親親之■道也。

(節選自《尊采傳》有刪改)

【注】①寤生:胎兒腳先出來,難產。②公子呂:鄭國大夫,字子封。③目君:稱呼國君(鄭伯)。按照

《春秋》筆法,凡殺太子或同母弟的君主,只稱他為國君,不再以兄弟相稱,含有貶抑之意。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然則A為鄭伯者B宜C奈何D緩E追逸賊F親G親之H道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驚姜氏”中“驚”的用法,與“非能水也”《勸學》中“水”的用法不同。

B.“君將不堪”的“堪”意為經得起、承受得住,與“疲憊不堪”中的“堪”含義相同。

C.“請以遺之”與“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兩句中“遺”的含義相同。

D.《轂梁傳》也稱作《谷梁傳》與《左傳》《公羊傳》同為解說《春秋》的三傳。

12.下列對材料一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生莊公時難產,姜氏不喜歡莊公,更寵愛小兒子共叔段,甚至多次向武公請求讓共叔段做太子。

B.祭仲認為共叔段掌管下京邑規模不合乎規定,勸說莊公要采取行動以絕后患,但莊公始終沒有任何

動作。

C.共叔段將西部、北部邊境地區暗歸自己管轄,后來又把兩個地區劃入自己的封地,不斷擴張自己的領

土。

D.潁考叔建議莊公挖一條地道直到看見泉水涌出,然后在地道中與姜氏見面,這樣就不算違背誓言,莊

公聽從了潁考叔的建議。

13.把材料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

(2)不義不昵,厚將崩。

14.請結合兩則材料,談談《轂梁傳》作出“賤段而甚鄭伯也”的理由。

【答案】10.BDF“然則為鄭伯者”,此處“者”表提頓,后面B處斷開;

“宜奈何”,偏正結構,“奈何”為謂語,句意完整,單獨成句,D處斷開;

“緩追逸賊”,動賓結構,句意完整,F處斷開。

11.CA.正確。“驚”是使動用法;“水”是名詞活用做動詞,游泳。句意:使武姜受到驚嚇。/不是善

于游泳。

B.正確。句意:恐怕對您有所不利。/極度疲乏,不能忍受。

C.錯誤。送給/留下。句意:請讓我帶回去送給她吃。/來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美德。

D.正確。

12.B”始終沒有任何動作”錯誤,根據后文“公聞其期,曰:‘可矣!'"可知,莊公一直在等待時機采

取行動。

13.(1)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呢?不如及早做好打算,別讓禍害滋生蔓延開來。

(2)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擴展得越大,瓦解倒臺得越快。

14.①共叔段喪失了做子弟的原則,應受到鄙薄。②但莊公在共叔段有不義不親之舉開始的時候,并未加以

阻止,而是放任其野心,最終“克段于鄢”,可見莊公的處心積慮、費盡心機。③《轂梁傳》認為莊公可以

采取其他措施,既保住自己君主的地位,而且能夠與家人和諧共處,但莊公并未這樣做。因此鄙薄共叔段,

更鄙薄莊公。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個妻子,叫武姜,她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

驚嚇,所以很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到莊公繼承了君位時,姜氏請求把制這個地方作為共叔段的封地。莊公說:“制是個險要的地方,虢

叔就死在那兒,你要其他地方我都照辦。”姜氏要了京邑,莊公就讓共叔段住在那兒,人們稱他為京城太

叔。祭仲對莊公說:“一般的都邑,城墻超過三百丈長,那就要成為國家的禍害。先王規定的制度:大城

的規模不得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過九分之一。現在京邑的規模不

合乎規定,違反了制度,您可能承受不起這樣做的后果。”莊公說:“姜氏要這么做,我怎么能躲避因此

產生的禍害?”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呢?不如及早做好打算,別讓禍害滋生蔓延開來。一旦

蔓延開來,就難以對付了。野草蔓延尚且難以鏟除,更何況是您受寵的弟弟呢?”莊公說:“不仁義的事

做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你姑且等著瞧吧。”

不久之后,太叔便命令西部、北部邊境地區明屬莊公,暗歸自己管轄。公子呂對莊公說:“國家不能

忍受有兩個君主,對此您打算如何處理?如果想讓位給太叔,那么請允許我去侍奉他。不同意的話,就把

他除了,不要讓百姓們產生疑慮。”莊公說:“用不著這樣,他會自作自受的。”太叔又把那兩個地區劃

入自己的封地,領土一直擴展到原延。公子呂又進言說:“現在可以剿滅他了。土地多了,得到的民眾也

就多了。”莊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擴展得越大,瓦解倒臺得越快。”

太叔修葺城墻,屯聚糧食,修整兵甲武器,訓練好步兵、車兵,將要攻打鄭國國都。姜夫人準備好開

城門接應。莊公打聽到大叔起兵的日期,說:“可以下手了!”并命令公子呂率領兩百輛戰車去攻打京邑。

京邑的人叛離太叔段。太叔段只好逃到鄢邑,莊公又領兵攻打鄢邑。五月二十三日,太叔逃亡到共國。

于是莊公把姜氏安置在城潁,并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再相見!”沒過多久,莊公又后悔了。潁考叔

當時是在潁谷守衛疆界的官員,聽說這件事,就假借貢獻禮物,進見莊公。莊公賞賜他吃飯,他吃的時候

有意把肉放在一邊不吃,莊公詢問原因,潁考叔說:“小人家有母親,小人所能得到的食物她都吃過了,

可是從沒嘗過國君賞賜的肉,請允許我把這肉留給她。”莊公說:“你有母親可以孝敬,唯獨我沒有!”潁

考叔問:“請問這是什么意思?”莊公說出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并告訴他自己后悔的心情。潁考叔回答

說:“您何必為這發愁呢?如果挖個地道見到泉水涌出,在地道中見面,誰會說您違背了誓言呢?”莊公照

他的話做了,后來莊公與姜氏恢復了以往的母子關系。

材料二:

段,是鄭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殺掉太子或同母弟的在《春秋》中被稱為國君,因為他被稱

為國君,所以知道段是弟弟。段,是弟弟,而不稱為弟;是公子,而不稱為公子,這是貶斥他。因為段喪

失了做子弟的原則,鄙薄段而更鄙薄鄭伯。為什么更鄙薄鄭伯呢?更鄙薄鄭伯的處心積慮,費盡心機,以

實現殺伐的目的。

到鄢,說明鄭伯追擊之遠,就像是說把段從母親的懷中奪過來殺掉一樣,所以更嚴厲地鄙薄他。既然

這樣那么作為鄭伯,應該怎么辦?應該慢慢地追趕放走作亂的弟弟,這才是親睦本家人的做法。

(二)古詩閱讀(共2題,共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唐】韋應物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有秋山。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在首聯中通過“曾”“每”二字追憶自己與友人往日的深厚情誼。

B.詩人在頷聯中用“浮云”“流水”進行比喻,表達自己對別后生活的感慨。

C.尾聯中作者運用設問的手法,直接抒發自己對眼前淮上美景的喜愛之情。

D.一個“喜”字貫穿全詩:以敘舊之“歡喜”開篇,以對美景之“喜愛”作結

16.本詩與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都提到“浮云”一詞,但在詞語含義和情感表達上有明顯的差異。請簡

要分析。

【答案】15.D"一個‘喜’字貫穿全詩”錯。頷聯中抒發的是作者對二人別后行蹤不定、年華易逝的傷

感。頸聯中作者將今日的相聚之歡與各自衰老的現狀進行對比,表達自己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全詩情感應是

“悲喜交加”。

16.①韋詩取浮云“漂泊不定、聚散無常”之意,用此意象比喻別后漂泊的“我”與故人,表達了作者對二

人別后居無定所、漂泊流離的境遇的感傷。②王詩既用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和當時的保守勢力,也用來喻指眼

前的困難和障礙,表達了作者高瞻遠矚、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以及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演奏在經歷短暫停頓后,出現了一個激烈的高潮。接著作者運用一個比喻

表現音樂的終止“,”。

(2)杜甫《登高》中抓住“猿”“鳥”等意象,描寫夔州秋天景色的名句是“,

(3)懷古詞中,詞人常以歷史遺跡之冷落荒涼表達興衰之感慨,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

古》中,劉裕曾居住過的地方現在已是“,”。

【答案】①.曲終收撥當心畫②.四弦一聲如裂帛③.風急天高猿嘯哀④.渚清沙白鳥飛

回⑤.斜陽草樹⑥.尋常巷陌

第n卷(表達題)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為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表現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反映了包括春夏秋冬

等季節變化的準確時間、降雨降雪等天氣現象的發生規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發生時刻。對于依

賴農耕的古老中國而言。農人對氣象氣候的準確把握直接影響著來年的收成,二十四節氣為農人預判、把

握氣象氣候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其實踐價值之高①。

在中國廣袤的地域空間和歷史歲月中,二十四節氣衍生出鮮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風民俗和節日

文化。例如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各地形成了②的節令飲食文化,北方較為普遍的習俗有冬至吃

水餃等,而南方常見的習俗則是吃湯圓等。現在,我國臺灣地區依舊保留.看冬至時節用九層糕祭祀祖■先以

市丕忘祖先和不忘自乏的.“根”.的傳統。這些依托二十四節氣形成的民風民俗和節日文化具有濃郁的中國

特色,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③的組成部分。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