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學年邵陽武岡市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1頁
2024學年邵陽武岡市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2頁
2024學年邵陽武岡市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3頁
2024學年邵陽武岡市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4頁
2024學年邵陽武岡市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學年邵陽武岡市高二語文上學期期中考試卷

考試時量150分鐘,滿分150分2024.11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在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晚清科考政策發生變化,除了詩文,還新增時務、天

算、輿地等內容,為適應這種變革,吳江鄉間有賈家三子開始接觸上海報紙以補充新知,兄弟三人通過

報紙既可知道外面的事,又可借此消遣,一天足有兩三個時辰用在報上。眼界開了,行動也就開始,他

們托人在洋貨店買回來一盞火油洋燈,一亮如同白晝,油燈那點搖曳之火就顯得可憐無比。自此三兄弟

更加留心看報,凡見有外洋新到器具,即托人購買。僅此仍不解渴,他們想去上海見見世面。謀劃再三,

三兄弟私下租了一條船,半夜時分偷偷奔向上海。

倘若這是一段史實,按照現有的研究思路,我們會關注什么呢?或許是當時的吳江鄉下已經可以看

到多少報紙,都是些什么報,它們又是通過什么渠道傳播的;或許是當地讀者都是哪些人,主要讀什么,

報紙對他們產生了什么作用;當然也可以分析報紙在上海向周邊輻射影響的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

等。這樣的一些研究都從各自不同層面觸及報紙及其影響,其價值不言而喻。然而,所有這些研究相加,

讓人覺得仍未擊中這個故事的真正命意。比如為什么是讀報讓人知道外面的事?為什么報紙可以是購買

洋貨的指導?報紙的這種誘導力量來自哪里?總而言之,如果沒有報紙的話,這一切就不會發生。那么,

報紙是什么呢?

很遺憾,在我們的研究中的確沒有人去追究報紙是什么,而是把報紙當作了一個不證自明的物品。

這不僅把報紙常識化了,而且也難以切實把握研究者慣常重視的報紙內容及其作用(比如與書籍有何不

同)。這種所謂的報紙歷史研究也就名不副實,實際上是沒有“報紙”的報紙研究。歷史學家達恩頓就

曾表達過類似意思,他說,研究者們總是希望通過考查印刷的世界,就能打開一扇透視法國大革命的新

窗口,但他們從來沒有打算了解這種主要傳播工具是如何貢獻于現代的第一次偉大革命,可以說,這場

大革命如果沒有印刷報刊,就不可能推翻舊的君主專制。

報刊與歷史研究中存在的這種現象,絕不是歷史研究獨家的問題,無論是社科還是人文學界,都普

遍存在“媒介盲”的狀況。其中一些研究者在關于媒介的構成、歷史及影響研究方面,路徑固然不一,

但在關注媒介內容、角色和傳播的知識及其構成,而輕視乃至忽視媒介本身上,則是大同小異。如果我

們轉變研究視野,將媒介看成一種改變時空和社會關系的新的傳播方式,①而不是當作一個空瓶,我們

的研究——比如關于上面提到的吳江賈家兄弟故事的研究——還會只是圍著其內容打轉嗎?

報刊是一種媒介,沒有人會提出異議;但為什么一定是媒介,媒介到底是什么,想必沒有多少人能

夠回答。如何理解媒介,總是與以什么樣的方式看待它密切相關。當把媒介看成負載內容的一塊白板,

②一個透明的玻璃缸時,除了緊盯“媒介內容”這一片“滋味鮮美的肉”,就不可能還會想到其他什么

東西。且不說這種“工具論”的媒介觀,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就是從今天我們自身的媒介體驗(比

如手機的使用)來看,這一觀念也是完全不適用的。由此及彼,當能刺激我們反思現有媒介與歷史研究

中的媒介觀,借此重新理解媒介,從媒介是什么入手,重新建立一個考察媒介的視角,顯得尤為重要。

直白地說,在很多人眼里,媒介似乎是無須厘定的,因為它已經是明擺在那里的一個個實物——人

人都看得到的東西;或者說媒介已不是自然媒介物,而是一個社會機構,雖然二者都有處于中間位置之

義。

就每個具體研究而言,這樣理解似乎沒有什么大的問題。然而若稍作追究,就會發現事情不那么簡

單。報紙、廣播、電視差別很大,其制作、傳遞、呈現和接收方式都不一樣,為什么都一概稱之為媒介,

其依據是什么?什么東西可以被稱為媒介,什么樣的研究可以被認定為媒介研究?當我們一提媒介,本

能的反應就是手中攤開的報紙,與家人一起圍坐觀看的電視機,飄揚出悅耳聲音的收音機,黑暗中人影

晃動的銀幕的時候,我們的理解就已經失落了媒介所含有的“中間”之義——亦即在學術上理解媒介本

該具有的“恰當的方式”。所以,記住下面這句話就顯得十分關鍵:理解媒介,不僅指理解單個的媒介

形式——電、打字機、紙張、網絡——而且要從媒介這個角度來考慮問題。“媒介角度”即意味著媒介

不僅僅是一個物品、一個對象,更是一個考察社會、人乃至世界的站點。這一“角度”或者視角,就是

媒介的“居中”或“中間”位置。報紙、廣播、電視之所以是“媒介”,就在于它們共同的“媒介性”

——處在中間位置的“調節機構”,更為切近的表達即“交轉性”。

(摘編自黃旦《理解媒介的威力——重識媒介與歷史》)

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對吳江賈家三兄弟來說,報紙不僅是增加新知識、了解外界事情的窗口,而且也成為購買洋貨的誘因。

B.沒有“報紙”的報紙研究是指研究者沒有關注報紙本身究竟是什么,而是注重研究報紙內容及其作用。

C.研究者希望通過考查印刷的世界,對法國大革命有新發現,其實忽視了媒介本身,是“媒介盲”的表

現。

D.認為圍坐觀看的電視機是媒介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這種理解失去了媒介所含有的“中間”之義。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認為現有研究思路“讓人覺得仍未擊中這個故事的真正命意”,是說研究者們未真正理解李伯元

在書中記述這個故事的社會意義。

B.如果從新的視角考察媒介,我們對媒介的理解與傳統就會有所區別,可以深入認識媒介是什么,也可

能擴大媒介研究的視野和范圍。

C.我們本能地把手中攤開的報紙當作媒介,是因為我們認為報紙和廣播、電視一樣都可以向我們傳遞信

息,它的媒介性質毋庸置疑。

D.雖然人們有時候把媒介界定為一種自然媒介物或一個社會機構,但是二者的“居中”或“中間”位置

并未因這種不恰當的理解而改變。

3.下列選項中,能夠體現媒介“中間”含義的一項是(3分)()

A.在視覺文化研究中,研究者以“視覺性”為脈絡,把藝術、圖像、廣告、肥皂劇等全都納入研究的范

圍。

B.電視劇《人世間》在講述故事與塑造人物之間達到了高度的藝術平衡,彰顯了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創

作的新高度。

C.通過研究《新青年》雜志作為公共交談平臺的運作方式,揭示其內容的形成,透視當時社會思想文化

的變革軌跡。

D.手機既能接收音頻、視頻,又能接收圖文、數據,這一卓越的物理性能賦予了手機強大的媒介融合能

力。

4.文中畫線的句子中,為什么把媒介稱為“空瓶”和“透明的玻璃缸”?(4分)

5.為了讓讀者理解“媒介的‘中間'之義”,作者是如何逐步展開論述的?請簡要概括。(6分)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雪中的河西走廊

楊獻平

傍晚,車過廣元,定西、隴西被掠過,真正的西北天地在一片參差不齊的山巒之間豁然洞開。兩山

夾一河的蘭州,在冬夜,感覺空蕩,除了黑峻畿的樓宇和連片燈火,一切寂靜。

對河西乃至西北地區,我一直葆有不竭的愛意與熱情,其中原因,我也說不清,大致是內心質地與

之比較契合的緣故。但對于一方地域來說,早就看慣了諸多的過客,無論什么年代,也無論怎樣的一個

人來到和離開,它都可以無動于衷,而把每一個路過它的古人和今人當作一片黃葉看待,心神不驚,來

去無感。

2

河西乃古老的雍涼之地。至今,人們津津樂道的便是霍去病長驅千里的輝煌戰績,以及匈奴“失我

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古歌。前者的武功只是在他的年代,為人

們所崇敬;后者則以其失敗和消失的悲愴令人扼腕嘆息。史書上的各種記載,其作者顯然也各有看法。

霍去病“開河西”,相當程度上得益于匈奴渾邪王的主動投降,促使他率部投降的原因,則是伊稚

斜單于要將之召到蘢城問罪。渾邪王憂懼,秘密派人接觸西漢,霍去病引兵接應,從而使得整個河西走

廊盡入西漢版圖。

這一夜,我的睡眠照例舒適和酣暢。醒來,蘭州早已過了。一個人站在窗前,一抬眼,就被大地上

厚厚的積雪震撼了。那些已經板結如鐵板一塊的雪,大致是一周之前下的,不厚,但天高地闊。雪不規

則地覆蓋在戈壁莽原之上,體現的是人間大地自有的起伏性——任何事物都不只是一副面孔,再平坦的

地方,也有高低之分。

岑參和高適等人當年的河西走廊,大抵也是這副模樣。也或許,盛唐的河西走廊要繁華一些。蘭州

向西的道路上,諸多的人馬往來不絕,有藍顏黃發的昭武九姓國人,也有帶著琉璃、象牙、瑪瑙等方物

前來朝貢的使者,還有諸多不知名的探險者與旅行者,心懷高貴的求道者與修行人。

車到武威南站,月臺上的雪,不規則地堆了一層,有些潔白,有些臟污。而天空是藍色的,日光看

起來濃烈,可沒有一點溫度。這使我想起岑參的一些詩句,“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沙塵撲馬汗,

霧露凝貂裘”。這些詩句,與軍旅有關,與帝國命運有關,也與自身的內心精神有關。

前些年去武威,我參觀了雷塔漢墓,在姿勢凌絕的“馬踏飛燕”之下,仰望到脖子發酸,仍舊感嘆

不止,只覺得那種工藝手段極具想象力,堪稱“天才之作”與“神靈所為”。相對于物,人的智慧、思

想,更多的情感與精神潤澤、滋養和哺育,才真正不朽。

每次到酒泉,想起的第一個人名是左宗棠------個真正的戰略家。他與李鴻章的爭執,體現了這位

臣子的遠大之心、超前智慧。針對李鴻章主張加強海防的說法,他提出了塞防觀。左宗棠言,“重新疆

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陜、甘、山西各邊時虞侵

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安眠之日”。

類左宗棠者,乃清末中國一等一人杰,其眼界,尤其是全局意識和鐵血精神,非李鴻章可比。左宗

棠所處時代極為危難,但對新疆失地慨然收復,正是其大戰略之體現。今人對李鴻章的贊美之詞,多牽

強附會甚至杜撰。當然,歷史人物,后人各有說法。因為,歷史只是寫史者想要傳達的某些過往的事實

及其態度。

無論怎樣的年代,對作家詩人來說,基本的人文情懷、公道之心、事實之言要有。兀自信從諸多無

妄之說、道聽之言,是為懶惰,更是無獨立識見、思想與判斷之表現。

很多年前,我從南太行故鄉參軍至酒泉,驀然看到諸多的柳樹。當地人說,這是左公柳。傳說,左

宗棠當年抬棺西征之時,沿途所見,黃沙戈壁,風沙漫漫,凋敝異常,遂令部隊種植柳樹。

在河西,每次看到柳樹我都不由自主地想到左宗棠的名言;“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破書萬卷,神交故人。

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在河西走廊,無論何時何地,總有一種"神交故人"的感覺。

人和地域,其實是相互塑造與成就的。河西大地上的每一處,都是生命的棲息地,都可以安放身心

甚至靈魂。

打開窗戶,河西走廊乃至整個中國西北撲面而來。天地蒼茫,本就稀疏的城市和村莊,隱遁于茫茫

雪原。抬頭仰望,密集的星辰在極冷的高空以冷靜與悠遠的神情有滋有味,滿懷悲憫地俯瞰著人間的滄

桑流變。

(有刪改)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相較于作者對河西的熱情,這一地域對作者的來去無動于衷。

B.霍去病“開河西”的成功是當年匈奴族群內部產生裂痕所致。

C.相對于物,人的智慧、思想、情感與精神的潤澤才真正不朽。

3

D.左宗棠提出的“塞防觀”,體現了他超前的智慧及其戰略眼光。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酒泉地區的柳樹象征了左宗棠那種堅韌、淡泊的精神特質。

B.文章多處引用古詩文,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和文化底蘊。

C.文章虛實結合,歷史與現實交織,表現了深沉的盛衰之嘆。

D.文章語言厚重典雅,描寫大氣恢弘,給人以歷史滄桑之感。

8.“移步換景”是游記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這種手法易給人支離破碎的感覺,且有記流水賬之嫌。請

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避免這種弊病的。(4分)

9.夏金蘭教授評論楊獻平的散文說:“作者的游歷絕不是浮光掠影的瀏覽,無論寫景還是寫人,都融入

了作者的哲思。”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作者的“哲思”。(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燕昭王使樂毅為上將軍。樂毅于是并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燕昭王大說,

封樂毅于昌國,號為昌國君。于是收齊鹵獲以歸,而使樂毅復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樂毅下齊七十余城,

皆為郡縣以屬燕,獨莒、即墨未服。會燕昭王死,子立為燕惠王。惠王自為太子時嘗不快于樂毅,及即

位,齊之田單聞之,乃縱反間于燕,目:“齊城不下者兩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

欲連兵且留齊,南面而王齊。齊之所患,唯恐他將之來。”于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得齊反間,乃使騎

劫代將,而召樂毅。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誅,遂西降趙。齊田單后與騎劫戰,果設詐誑燕軍,

遂破騎劫于即墨下。而轉戰逐燕,盡復得齊城。燕惠王后悔使騎劫代樂毅,又怨樂毅之降趙,恐趙用樂

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日:“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歸趙。將軍自為

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日: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跡,

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誹謗,墮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于君子矣。

(節選自《史記?樂毅列傳》)

材料二:

嗟夫!樂毅戰國之雄,未知大道,而竊嘗聞之,則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論者以為燕惠王不肖,用反

間,以騎劫代將,卒走樂生。此其所以無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當時使昭王尚在反間不得

行樂毅終亦必敗何也?燕之并齊,非秦、楚、三晉之利。樂毅以百倍之眾,數歲而不能下兩城者,非其

智力不足,蓋欲以仁義服齊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齊人苦浴王之暴,樂毅茍退而休兵,治

其政令,寬其賦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齊人無復斗志,則田單者獨誰與戰哉!當戰國時,兵強相

吞者,豈獨在我?以燕、齊之眾壓其城,而急攻之,可滅此而后食,其誰目不可。嗚呼,欲王則王,不

王則審所處,無使兩失焉而為天下笑也。

(節選自蘇軾《樂毅論》)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

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然當時A使昭王尚在B反間C不得行D樂毅E終F亦必敗G何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南面,古代多以朝南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謂樂毅想在齊國稱王。

B.固,本來,與《過秦論》中“臨不測之淵,以為固”的“固”詞義不同。

C.遇,對待,與《鴻門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遇”意思不相同。

4

D.竊,私下,與《答司馬諫議書》中“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的“竊”用法相

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當時燕昭王把在齊國奪取繳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

B.燕惠王聽說齊國最擔心的就是換成其他將領帶兵攻打,于是用騎劫代替樂毅做將領,最終失去所有戰

果。

C.樂毅在回復燕惠王的信中表示,自己離開燕國是為了避免災禍,并不在意是否報答先王。

D.樂毅用百倍于敵人的兵力,連續幾年都攻不下兩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謀和力量不夠,而是因為他打

算用仁義來使齊國的百姓順服,所以不能夠狠心猛攻城池。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齊田單后與騎劫戰,果設詐誑燕軍,遂破騎劫于即墨下。

(2)且謝之曰:“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歸趙。”

14.在蘇軾看來,樂毅不能取得伐齊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分)

(-)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楓樹林。偷生長避地,適遠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注】此詩是大歷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陽前往長沙途中所作。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春岸”兩句描寫了詩人南行途中所見到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夾岸;云帆一片,楓樹成林。

B.“沾襟”與“長使英雄淚滿襟”都表達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無奈與愁苦。

C.“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這兩句對仗工整,使詩人矛盾的心情凸顯得淋漓盡致,給人以深刻的

印象。

D.《登高》和本詩都寫了景,都是以樂襯哀。都是通過在他鄉所見的秀麗風光抒發了自己悲涼愁苦之情,

極為沉痛。

16.杜甫一生愁腸百結,《登高》一詩中也有諸多“愁”情,這兩首詩中有哪些相同的愁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論語泰伯》中論述"±”要抱負遠大、剛強勇毅、責任重大的兩句是“:

(2)《大學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論身份高低,都應加強個人品性修養作為根本的句子是

(3)《春江花月夜》中用兩個“初”字把現實的景物升華到一個深沉寥廓的哲學境界的句子是:

“??,,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題。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飲料瓶中的飲料一般都不是裝得滿滿的,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間。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在飲料瓶中留有一定的空間可以預防瓶內液體受熱膨脹時造成瓶爆裂的危險。當飲料被暴露

在高溫環境時,A,如果飲料瓶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這種膨脹,就可能導致瓶子破裂。其次,飲料瓶

在運輸過程中需要承受一定的壓力變化。B,就可能發生在運輸途中由于外部壓力變化導致瓶子變

5

形或破裂的危險。留出一定空間可以幫助減少這種風險,確保瓶子在運輸過程中能夠承受壓力。再次,

飲料瓶的設計C。飲料瓶內留出一定的空間可以避免發生因液體充滿而導致瓶蓋難以旋開的情況,

使瓶蓋更容易被打開。

①此外,飲料瓶在封閉時需要留出一些空間,②以避免在運輸或打開瓶蓋時防止液體溢出。③如果

瓶子完全裝滿,④當打開瓶蓋時,⑤液體可能會溢出或噴出,⑥造成不能充分利用的浪費和不便。

18.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

個字。(6分)

19.文中第三段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

原意。(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題。

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下雨,本來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而

且又在罕見的大旱之中,其珍貴就可想而知了。

“潤物細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小到了“無”的程度。但是,我現在坐在隔成了一

間小房子的陽臺上,頂上有塊大鐵皮。樓上滴下來的檐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于是就不“細

無聲”了。按常理說,我坐在那里,同一種死文字拼命,本來應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境,極靜極靜的心

情,才能安下心來,進入角色,來解讀這天書般的玩意兒。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該是極為討厭的,是

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實卻正相反。我靜靜地坐在那里,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里感到無

量的喜悅,仿佛飲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飄飄欲仙之感了。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

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

心花怒放,風生筆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來,我也仿佛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

界,更難為外人道也。

20.下列詩句所反映的心情與本語段作者心情最相近的一項是(3分)()

A.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B.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C.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D.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21.下列各項中,和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B.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沼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D.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改寫成“這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的聲音,如金聲玉振,

又如黃鐘大呂,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原文表達效果更好?(4分)

四、作文(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你聽說過“盲盒社交”嗎?組織者通過互聯網發布信息,召集多位互不認識的人,一起參加聚餐、

戶外游戲等線下活動。因為參與者互不相識,更不知道在活動中會遇到什么樣的人,整個過程就像“拆

盲盒”,所以網友們稱其為“盲盒社交”。

有人認為這種淺層社交沒有熟人社交的壓力,不僅能結識新朋友,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還能

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也有人認為與陌生人一起活動很難有深入的交流,而且遇到不禮貌之人,還會破

壞友好的聚會氛圍,甚至存在安全風險。

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明確立場和觀點,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

少于800字。

6

參考答案

1.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D.“認為圍坐觀看的電視機是媒介的觀點

是錯誤的”說法錯誤。根據文意,作者并未否認報紙、廣播、電視機等是媒介。故選D。

2.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是說研究者們未真正理

解李伯元在書中記述這個故事的社會意義”錯誤。結合“文明小史”這一書名分析可知,“故事的真正

命意”重點在關于報紙的思考,而故事的社會意義在于故事本身即人物行為的啟示意義。選項曲解文意。

故選Ao

3.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媒介的“中間”含義是媒介處在中間

位置的“調節機構”作用。A.強調研究媒介的范圍。B.強調電視劇作品的價值。C.以《新青年》雜志為

對象,研究其內容來源和傳遞的社會思想文化的變革軌跡,體現媒介“中間”含義。D.強調手機的功能,

均未涉及媒介的“中間”含義。故選C。

4.①兩個句子分別把媒介比作為空瓶和透明的玻璃缸,媒介內容自然就是瓶子或玻璃缸里盛放的東

西。②以瓶子的“空”和玻璃缸的“透明”形象說明人們注重媒介內容,忽視了媒介本身的現象,使“媒

介盲”“工具論”等術語更為通俗易懂。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結合前后文”將媒介看成一種改變時空和社

會關系的新的傳播方式,而不是當作一個空瓶”“當把媒介看成負載內容的一塊白板,一個透明的玻璃

缸時”可知,將媒介當作“空瓶”和“透明的玻璃缸”,媒介內容自然就是瓶子或玻璃缸里盛放的東西。

“社科還是人文學界,都普遍存在‘媒介盲'的狀況”“且不說這種‘工具論'的媒介觀,已經受到越

來越多的質疑,就是從今天我們自身的媒介體驗(比如手機的使用)來看,這一觀念也是完全不適用的”,

兩處文字運用形象的比喻來論述“媒介盲”“工具論”的媒介觀存在的不足,人們只注重媒介內容,說

明不能忽視了媒介本身。使“媒介盲”“工具論”等術語表達得更為通俗易懂。

5.①通過引述前人記載的故事、歷史學家的觀點,引導讀者思考報紙是什么。

②批評當前媒介研究中存在的“媒介盲”和“工具論”的媒介觀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考察媒介的

新視角。

③列舉報紙、廣播、電視等單個媒介,啟發讀者思考媒介的“中間”之義。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文章相關內容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在李伯元的《文明小史》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歷史學家達恩頓就曾表達過類似意思,他說,

研究者們總是希望通過考查印刷的世界,就能打開一扇透視法國大革命的新窗口,但他們從來沒有打算

了解這種主要傳播工具是如何貢獻于現代的第一次偉大革命,可以說,這場大革命如果沒有印刷報刊,

就不可能推翻舊的君主專制”,首先,通過引述前人記載的賈家兄弟的故事、歷史學家達恩頓的觀點,

引導讀者思考報紙是什么。

“無論是社科還是人文學界,都普遍存在'媒介盲'的狀況”“且不說這種‘工具論'的媒介觀,

己經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就是從今天我們自身的媒介體驗(比如手機的使用)來看,這一觀念也是完

全不適用的……當能刺激我們反思現有媒介與歷史研究中的媒介觀,借此重新理解媒介,從媒介是什么

入手,重新建立一個考察媒介的視角,顯得尤為重要”,然后,批評當前媒介研究中存在的“媒介盲”

和''工具論”的媒介觀存在的不足,提出建立考察媒介的新視角。

“'媒介角度'即意味著媒介不僅僅是一個物品、一個對象,更是一個考察社會、人乃至世界的站

點。這一‘角度’或者視角,就是媒介的‘居中‘或‘中間'位置。報紙、廣播、電視之所以是‘媒介',

就在于它們共同的‘媒介性'一一處在中間位置的‘調節機構'”,最后,列舉報紙、廣播、電視等單

個媒介,啟發讀者思考媒介的“中間”之義。

6.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是當年匈奴族群內部產生裂痕所致”錯誤,絕對化。由原文“相當程度上得益于匈奴渾邪王的

主動投降,促使他率部投降的原因,則是伊稚斜單于要將之召到蘢城問罪”可知,原文說的是“相當程

度上”,選項說法太絕對。故選B。

7

7.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C.“表現了深沉的盛衰之嘆”錯誤,無中生有。歷史與現實交織,給人以歷史滄桑之感,并沒有“表

現了深沉的盛衰之嘆”。故選C。

8.①文本內容中心明確,線索清晰。文本圍繞河西走廊這一中心展示不同的畫面,以作者的所見、

所思為線索,將歷史與現實交織。②文本選材剪裁精當,重點突出。文本主要交代了蘭州、武威、酒泉

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詳略得當。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文章表達技巧的能力。

文本內容中心明確,線索清晰。文本圍繞河西走廊這一中心展示不同的畫面,西北天地是一片參差

不齊的山巒,雪不規則地覆蓋在戈壁莽原之上,天空是藍色的,日光看起來濃烈,天地蒼茫,本就稀疏

的城市和村莊,隱遁于茫茫雪原,這是作者所見,是現實;作者想到霍去病“開河西”,想到岑參、高

適和左宗棠等人,這是作者所思,是歷史。以作者的所見、所思為線索,將歷史與現實交織。

文本選材剪裁精當,重點突出。“兩山夾一河的蘭州,在冬夜,感覺空蕩”,在這里有人們津津樂

道的霍去病;武威南站天空是藍色的,日光看起來濃烈,想起岑參的一些詩句,還有參觀了的雷塔漢墓;

“每次到酒泉,想起的第一個人名是左宗棠一一一個真正的戰略家”。主要交代了蘭州、武威、酒泉及

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詳略得當。

9.①人和地域,是相互塑造與成就的關系。西北的地域特征成就了岑參、左宗棠等歷史人物及其特

質,這些特質影響了后人對這一地域的印象,成為了擁有相同內心質地的人的心靈歸宿。②對于歷史的

種種觀點,文人學者要有獨立的識見、思想與判斷。對霍去病“開河西”的功績,以及對左宗棠、李鴻

章高下的判斷,都不應兀自信從無妄之說、道聽之言,而應循著歷史事實,實事求是地客觀評價。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

“人和地域,其實是相互塑造與成就的“,人和地域,是相互塑造與成就的關系。“這使我想起岑

參的一些詩句,……這些詩句,與軍旅有關,與帝國命運有關,也與自身的內心精神有關”“左宗棠所

處時代極為危難,但對新疆失地慨然收復,正是其大戰略之體現”“左宗棠當年抬棺西征之時,沿途所

見,黃沙戈壁,風沙漫漫,凋敝異常,遂令部隊種植柳樹”,西北的地域特征成就了岑參、左宗棠等歷

史人物及其特質,岑參的詩句與軍旅有關,與帝國命運有關,看到柳樹,就會想到左公柳,這些特質影

響了后人對這一地域的印象,“河西大地上的每一處,都是生命的棲息地,都可以安放身心甚至靈魂”,

成為了擁有相同內心質地的人的心靈歸宿。

對于歷史的種種觀點,文人學者要有獨立的識見、思想與判斷。“無論怎樣的年代,對作家詩人來

說,基本的人文情懷、公道之心、事實之言要有。兀自信從諸多無妄之說、道聽之言,是為懶惰,更是

無獨立識見、思想與判斷之表現”,對霍去病、左宗棠、李鴻章的判斷,都不應兀自信從無妄之說、道

聽之言,而應循著歷史事實,秉持公道之心,實事求是地客觀評價。

10.BDG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然而,假設當時燕昭王還在位,即使齊國的反間計不能得逞,樂毅也終究會失敗。這又是為

什么呢?

“然當時使昭王尚在”此部分獨立成句,表達了一個前提條件,即假定當時秦昭王仍在位的情形,

故在B處斷句;“反間不得行”,“反間”在這里是一個名詞性短語,作主語,“不得行”是謂語,表

述一個完整的意思,結構清晰,故在D處斷句;“何也”是一個疑問詞加語氣助詞的結構,通常用來表

示疑問,在句末獨立成一個疑問表達,故在G處斷句。故選BDG。

11.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象的能力。

A.正確。B.正確。本來/險固的地方。句意: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依據深不可測的黃

河為城池,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C.錯誤。意思相同,均為“對待”。句意:可是又怎么對得住先王待

8

將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不如趁此機會好好對待他。D.正確。句意:只是私下曾經聽聞過王道。/我私

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故選C。

12.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并不在意是否報答先王”錯誤。樂毅在回復燕惠

王的信中表示,自己并不是為了自保而離開燕國,而是為了避免誹謗中傷,不忍心破壞先王的名聲。因

此,并不是“不在意是否報答先王"。故選C。

13.(1)齊國田單后來與騎劫交戰,果然設置騙局用計謀迷惑燕軍,結果在即墨城下把騎劫的軍隊

打得大敗。

【解析】“誑”,迷惑;“破”,擊敗;“遂破騎劫于即墨下”,狀語后置句。

(2)同時向他道歉說:“將軍誤聽傳言,認為跟我有嫌隙,就拋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

【解析】“謝”,道歉;“過”,錯誤地;“隙”,嫌隙;“捐”,拋棄。

14.①燕國兼并齊國,不符合他國利益;②未能急攻,錯失良機;③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齊人斗志。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內容并概括要點的能力。

根據原文“燕之并齊,非秦、楚、三晉之利”可知,燕國兼并齊國,不符合他國利益。

根據原文“樂毅以百倍之眾,數歲而不能下兩城者,非其智力不足,蓋欲以仁義服齊之民,故不忍

急攻而至于此也”可知,未能急攻,錯失良機。

根據原文“夫以齊人苦渭王之暴,樂毅茍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寬其賦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

使齊人無復斗志,則田單者獨誰與戰哉”可知,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齊人斗志。

【概述分析】這篇閱讀材料通過《史記》和蘇軾的《樂毅論》對比展示樂毅伐齊的歷史事件。材料

一講述樂毅的軍事成就及因反間計失勢,被代替后反受燕惠王責難;材料二從蘇軾的視角批評樂毅策略

失當,未能利用時機穩固燕齊關系。兩種敘述反映了不同歷史觀,突顯功過與成敗的復雜性。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燕昭王派樂毅擔任上將軍。樂毅于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在濟

水西邊大敗齊國軍隊。燕昭王大喜,把昌國封給樂毅,封號叫昌國君。當時燕昭王把在齊國奪取繳獲的

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樂毅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

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這時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兒子立為燕惠王。惠王從做太子

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后,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說:

“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只兩個城邑罷了。而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

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朝著南面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憂的,只怕別的

將領到來。”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

并召回樂毅。樂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后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

齊國田單后來與騎劫交戰,果然設置騙局用計謀迷惑燕軍,結果在即墨城下把騎劫的軍隊打得大敗,接

著輾轉戰斗追逐燕軍,收復了齊國的全部城邑。燕惠王很后悔派騎劫代替樂毅,又怨恨樂毅投降趙國,

恐怕趙國任用樂毅乘著燕國兵敗疲困之機攻打燕國。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同時向他道歉說:

“將軍誤聽傳言,認為跟我有嫌隙,就拋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將軍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

么對得住先王待將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呢?”樂毅寫了一封回信給惠王,信中說:免遭殺身之禍而建功立

業,彰明發揚先王的事跡,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誹謗,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

情;面臨難以預測的罪過,把意外地免去災害作為個人漁利的機會,這是恪守道義的人所不敢做出的事

情。古代的君子,絕交時不說別人的壞話;忠良的臣子離開原來的國家,不洗雪自己的罪過和冤屈。我

雖然無能,但多次聆聽君子的教導了。

材料二:

9

唉!樂毅本是戰國時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經聽聞過王道,這就足以使他滅亡

了。議論的人認為,是因為燕惠王不夠賢明,才會被敵人用了反間計,用騎劫頂替樂毅為將,才最終使

樂毅逃離燕國。他們認為樂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齊的成功,完全是命運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揮的過

錯。然而,假設當時燕昭王還在位,即使齊國的反間計不能得逞,樂毅也終究會失敗。這又是為什么呢?

因為燕國想吞并齊國,但是這卻并不符合秦國、楚國和三晉之國(趙、魏、韓)的利益。樂毅用百倍于敵

人的兵力,連續幾年都攻不下兩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謀和力量不夠,而是因為他打算用仁義來使齊國

的百姓順服,所以不能夠狠心猛攻城池而導致這樣的結果。因為齊國人苦于潛王的暴政,樂毅如果這時

候撤退而停止戰爭,治理政務,放寬賦稅、勞役,使農民能夠到回到家鄉,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

齊國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單之輩又利用誰跟他去作戰呢!在戰國時,兵力強盛的國家吞并國力弱小的

國家,難道僅僅是我燕國么?拿燕國和齊國的軍隊圍攻兩座城池,并且加緊攻擊,要有消滅敵人后再吃

飯的決心,難道誰會說不行嗎?哎呀!想稱王就稱王,不想稱王就要明白所處的位置,不能使兩頭都失

去而被天下人譏笑。

15.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都是以樂襯哀”錯誤。《登高》選用了風、天、猿、渚、沙、鳥,落木、長江這些意象,這些

意象是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了一派蕭瑟凄涼的氛圍,所以運用的是以哀景寫哀情的手法。故選D。

16.①羈旅漂泊之苦。《南征》“偷生”兩句表達了詩人躲避戰亂,遠離家鄉,長年顛沛流離,偷

生落淚之悲苦;《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一句寫出了詩人長年作客異鄉的羈旅之苦。

②年老體病之苦。《南征》“老病”一句表現了詩人年老多病、漂泊異鄉之苦;《登高》“百年多

病”表現詩人年老多病之苦。

③孤獨無助之苦。《南征》“未有見知音”,《登高》“獨登臺”,都有孤獨之意,暗含得不到君

王理解和重用的痛苦。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比較閱讀之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羈旅漂泊之苦。《南征》“偷生長避地,適遠更沾襟”,為了活命我經常到異地去避難,如今又

漂泊遠方一路上淚灑衣襟。可見作者正漂泊異鄉,遠離家鄉,為了躲避戰亂,只能在他鄉“偷生”,表

達了濃濃的羈旅之苦、思鄉之苦。《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悲對秋景感慨遠離故鄉長期漂泊,

這一句寫出了詩人長年作客異鄉的羈旅之苦。

②年老體病之苦。《南征》“老病南征日”,意思是當此年老多病乘舟南行的時候。詩人老了,病

了,卻漂泊異鄉,悲苦不堪。《登高》“百年多病獨登臺",晚年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表現詩人年

老多病之苦。

③孤獨無助之苦。《南征》“未有見知音”,可嘆至今還沒有遇到一個知音,仕途坎坷,個中甘苦,

只有自己一人獨享,而縱然有絕世才華,卻未見有一個能理解他的知音,表現了自己孤獨與無人賞識的

痛苦。《登高》“百年多病獨登臺",晚年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獨在異鄉,孤獨惆悵,獨登高臺,

暗含得不到君王理解和重用的痛苦。

【概述分析】【導語】杜甫的《南征》描繪了春江美景,表達了詩人老病南征、懷才不遇的愁苦心

情。詩中“偷生長避地”與“百年歌自苦”展現了詩人避亂漂泊、無人理解的孤獨與無奈。全詩情景交

融,情感深沉。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3)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8.A處:瓶內液體體積會膨脹

B處:如果飲料瓶內沒有足夠的空間

C處:也考慮到了使用便利性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情境補寫的能力。

10

A處:根據上文“在飲料瓶中留有一定的空間可以可以預防瓶內液體受熱膨脹時造成瓶爆裂的危險”

可知,“當飲料被暴露在高溫環境時”時瓶內的液體就會膨脹,所以該空應填“瓶內液體體積會膨脹”。

B處:根據后文“就可能發生在運輸途中由于外部壓力變化導致瓶子變形或破裂的危險”可知,該

空應填可能導致這種危險的原因;再根據后文“留出一定空間可以幫助減少這種風險”可知,沒有足夠

的空間就有可能導致危險,所以該空應填“如果飲料瓶內沒有足夠的空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