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高校歷屆考古學考研試題_第1頁
各大高校歷屆考古學考研試題_第2頁
各大高校歷屆考古學考研試題_第3頁
各大高校歷屆考古學考研試題_第4頁
各大高校歷屆考古學考研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考古通論·要學就要學得專業《考古通論》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示例:一、名詞解釋1南方古猿2莫維斯線3興隆洼文化4牛河梁5新莽嘉量6馮素弗墓7文思院8熹平石經9炳靈寺石窟10園冶二、簡述1中國鐵器的出現及其意義2西漢帝陵的布局特點3瓷器的出現時間及地域三、大題1試述華北舊石器文化兩大系統說的內容及其意義2從姜寨聚落的布局分析仰韶時期的社會組織3從考古材料論周代的喪葬制度4簡述我國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變革【答案】1、從上新世延續到更新世中期的一大類形態接近猿類的早期人科化石。歸屬于人南方古猿身材比現代人短,頜骨和牙齒都大,腦容量小,直立行走。南方古猿生存的時代由上新世延續到更新世中期。迄今發現的化石最早距今約370萬年前,最晚的估計約距今50萬年。目前公認的南方古猿化石僅發現于非洲。亞洲爪哇的粗健猿人也被有的學者認為屬于南方古猿。中國湖北恩施地區發現過4枚牙齒也曾被報道為屬于南方古猿,但化石太少,還有待于發現更多材料才能予以肯定。各地發現的南方古猿大體上可分為纖細型和粗壯型兩型。2、參見《“手斧”研究與莫維斯理論》中紅字部分。3興隆洼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因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洼遺址的發掘得名,年代公元6200-5400年間。主要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和教來河以及大凌河流域。主要遺址包括白音長汗、查海、北京上垞、北埝頭遺址。興隆洼文化的房址多長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單間建筑,成排分布,窖穴多在房址附近。聚落外有環濠,有大量的居室葬。陶器燒成溫度低,多手制。常見壓印“之”字紋,基本器類為筒形罐。石器有打制、磨制、琢制和壓削四類,器形以鋤形器最有特色。發現有細石器。

4牛河梁:中國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宗教祭祀的遺址。位于遼寧省建平與凌源兩縣交界地帶。發現女神廟、積石冢群,出土大型女神塑像和豬龍等玉器,對中國文化起源、文明起源史以及宗教史、建筑史、美術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女神廟位于牛河梁主梁頂南側平臺上,建筑為半地穴式,由一個多室和一個單室兩組建筑組成,廟址內堆滿了神像和動物塑像殘塊;以大墓為中心的積石冢已發現多處,大墓四周用大型石塊疊筑成規則的石墻,周圍或上部附葬小墓,上部封土積石成壇,出土精美玉器等。

5新莽嘉量:

新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所制的銅質標準量器。形如帶雙耳的圓筒,上為斛,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上為合,下為龠,共有5種標準容量。“嘉”為美好和標準之意,“嘉量”即標準量器。新莽嘉量為傳世品。新莽嘉量制造技術精湛,比例準確,是研究秦漢量制的重要材料。該器器壁正面有81字總銘,敘述王莽自托為黃帝、虞舜苗裔及制定合于古制的度量衡制度等內容。每一種量器又各有分銘,記五量的名稱、容積、徑、深及底的面積。王莽之制,基本繼承了秦制。

6馮素弗墓:

十六國時期北燕貴族馮素弗夫婦墓,共兩座。位于遼寧省北票縣。據《晉書》記載,馮素弗為北燕天王馮跋之弟,北燕國的建造者之一,死于太平七年(415)。該墓是十六國時期考古的重要發現之一,對了解當時中原和北方民族的文化關系有重要價值。兩墓為同冢異穴。都是長方形石槨結構,東西向。槨頂蓋以極厚的石板,槨內繪壁畫,有星象、人物、建筑等內容。木棺彩畫羽人、建筑等圖像,棺環、棺釘鐵質而飾金,說明當時沿用漢制,皇族勛臣葬用“畫棺”。其妻屬墓葬一青年女性,槨內殉犬,應為鮮卑習俗。兩墓出土遺物有陶、銅、鐵、玉、漆、玻璃等器,其中龜鈕金質“范陽公章”與鎏金銅質“大司馬章”,說明北燕的官制和印制皆用漢制。

7文思院:

中國古代官府手工業生產部門,法門寺出土唐代金銀器中就有文思院作品,五代宋明時期的考古遺存中也發現有文思院的產品。

8熹平石經: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本儒家經書,也稱為“漢石經”、“一字石經”。熹平四年(175)漢靈帝命蔡邕等參校諸本文字經書后,用隸書寫《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七經,請名手刊刻。光和六年(183)完成,立于洛陽太學所在的鴻都門外,共46塊碑,供時人校訂文字。石經以一家本為主而各有校記,備列學官所立諸家異同于后。這對糾正俗儒的穿鑿附會和臆造別字,維護文字的統一,起了積極作用。太學遺址在今河南偃師縣佃莊公社太學村,石碑已毀。宋代以來有殘石出土,近代人馬衡匯為《漢石經集存》。考證其源流的有顧炎武的《石經考》、萬斯同的《石經考》和張國淦的《歷代石經考》等

9炳靈寺石窟:

中國十六國時期至明代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肅省永靖縣西南40公里劉家峽水庫的大寺溝西岸。窟群包括上寺、下寺和上、下二寺之間的洞溝三部分,現存窟龕195個,其中以下寺的窟龕數量為最多,編號183個。炳靈寺石窟唐稱靈巖寺,。據有關文獻和現存實物分析,它開創于十六國時期的西秦,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各代都有續鑿或修繕,其中以唐代開窟造像最多。明代以后,逐漸蕭條和湮沒,炳靈寺石窟中的各代造像,除少數為泥塑和石胎泥塑外,絕大部分為石雕,每個窟龕內,除造像外,均繪壁畫。現存造像,大小共776尊,其中泥塑和石胎泥塑82尊。壁畫殘留約900余平方米。

10園冶:

中國明代論述造園藝術的理論著作。明代計成著。計成,此書在造園史和園林美學上有重要地位?,F在國內外學術界認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造園學專著?!秷@冶》正文3卷,前為“興造論”,后為“園說”。“興造論”是全書的總論,“園說”分相地、立基、屋宇、裝折、門窗、墻垣、鋪地、掇山、選石、借景共10部分,并附圖式200余幅。

簡述

1中國鐵器的出現及其意義?

中國開始使用鐵器的年代目前尚無定論。考古發現最早的鐵器屬于春秋時代,其中多數發現于湖南省長沙地區。戰國中期以后,出土的鐵器遍及當時的七國地區,應用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農業、手工業部門中并已占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區的軍隊,裝備基本上也以鐵制武器為主。戰國時期的鐵器還經由朝鮮傳入日本。西漢時期,應用鐵器的地域更為遼闊,器類、數量顯著增加,質量又有提高。東漢時期鐵器最終取代了青銅器。根據早期鐵器的金相檢驗,中國的塊煉鐵和生鐵可能是同時產生的。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是戰國冶鐵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此時早期的塊煉鐵已提高到塊煉滲碳鋼,白口生鐵已發展為展性鑄鐵。至遲到西漢中葉,灰口鐵、鑄鐵脫碳鋼興起,隨后又出現生鐵炒鋼(包括熟鐵)的新工藝。東漢時期,炒鋼、百煉鋼繼續發展,到南北朝時灌鋼工藝問世。至此,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冶煉技術體系已基本建立。在人工煉鐵以前,世界上許多文化發達較早的民族,都有過偶爾利用隕鐵制器的歷史,中國商代臺西遺址和劉家河商代墓葬中,發現過刃部用隕鐵鍛制的銅鉞。但隕鐵是天體隕落的流星鐵,與人工煉鐵的性質根本不同。隕鐵制器與人工煉鐵的發明沒有必然的聯系。鐵器的出現改進了生產工具,提高了生產效率,極大的發展了生產力;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春秋戰國時代也成為制度變革的重要時期。

2西漢帝陵的布局特點?

漢承秦制,基本上改變了商周時期的“集中公墓制”,而代之以“獨立陵園制”。西漢11個皇帝的陵園,文帝的霸陵在今西安市東郊鳳凰嘴,宣帝的杜陵在今西安市三兆鎮之南,其他9陵都在今西安市北面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西漢帝陵從形式上可分兩類:一類是霸陵以山為陵的形式,墓葬開鑿于山崖中,不另起墳丘,應屬崖墓。其他10陵則屬另一類,都筑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墳丘,以茂陵墳丘最大。漢代帝后合葬同塋而不同陵,后陵皆在帝陵之東,墳丘亦較帝陵為小。惟呂后墳丘大小幾乎與高祖長陵墳丘相等。從陽陵開始,在帝后墳丘的四周筑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墻,每面垣墻的中央各辟一門,門外立雙闕。這種圍墳丘一周的方形陵園,是西漢帝后陵園的通制。陵園之旁建寢殿和廟。寢殿距陵園稍近,殿內陳設皇帝生前起居用具和衣冠,按時供奉。近年在有些陵園之旁發現大面積的建筑遺址,可能就是寢殿遺跡。各陵有廟,內藏皇帝的木主,大都距陵園較遠,與寢殿不在一處,并各有名號。西漢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東,是陵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歷年年入葬,形成了很大的陪葬墓地。漢武帝茂陵陪葬墓中有著名的衛青、霍去病墓。其他如安陵、陽陵、平陵、杜陵、渭陵的陪葬墓,也都很有次序的排列在帝陵之東。從長陵開始置陵邑。漢朝建都長安以后,便將齊、楚諸國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遷到長陵邑來。自此而后,往往把高官豪富之家遷到各陵邑中去,將有實力的豪族控制在長安,以便鞏固漢朝的統治。因此,在各陵置邑移民是西漢初期的一項很重要的鞏固政權的措施。

3瓷器的出現時間及地域?

中國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燒制出了原始瓷器,東漢時期燒制出了真正的瓷器。經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制瓷技術有了很大提高,到宋元明清時期,中國制瓷業進入發展興盛時期,商代出現的原始瓷器,最早是鄭州二里岡時期的。鄭州商代中期的居住遺址和墓葬中也有發現。湖北黃陂盤龍城的商代中期墓葬中也出土原始瓷器,胎呈白或灰白色,用氧化鋁含量高和氧化鐵含量低的瓷土制成,釉是石灰釉,呈青或青綠色,燒成溫度在1200℃以上。商代晚期的原始瓷器在河南安陽殷墟、輝縣琉璃閣,河北藁城,山東濟南大辛莊、益都及江西清江吳城等地均有發現。原始瓷器選料不精,工藝簡陋,釉層厚薄不勻,且易剝落,釉色青黃或黃褐,與真正的瓷器尚有距離。西周時期的原始瓷器發現較普遍,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陽,陜西長安、寶雞,甘肅靈臺,安徽屯溪,江蘇句容等地均有發現,比商代的原始瓷器有了較大發展。東漢時期,由于對制瓷原料的精選,對胎釉配方、成型工具和窯爐結構進行了改進,燒造技術大大提高,出現了符合瓷器標準的青釉瓷器。浙江上虞縣上浦小仙壇東漢晚期龍窯窯址內出土斜方格紋青瓷罍,胎釉結合緊密,在還原氣氛中燒成,因而青釉色澤純正,少見開片,釉層較原始瓷增厚,透明而有光澤,沒有流釉現象。東漢時期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此時期也能燒造黑釉瓷,與青瓷同窯燒造,只是黑釉瓷的胎釉質量及工藝都不如青瓷。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瓷器制瓷工藝有了很大進步,主要生產青釉瓷器。以浙江越窯的青瓷質量最高,胎呈灰白色,質地致密,釉色均勻。江蘇宜興的均山窯、浙江溫州的甌窯和浙江金華的婺州窯所產青瓷,也各有特色。西晉時婺州窯為了彌補胎質粗糙的缺陷,還應用化妝土。在青釉瓷器上還出現了飾褐色點彩或彩繪的新工藝。東晉時浙江德清窯的黑釉器,色澤光亮,猶如漆器。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現了白釉瓷器,河南安陽北齊范粹墓中出土的白瓷器,釉呈乳濁淡青色,說明它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大題

1試述華北舊石器文化兩大系統說的內容及其意義?

華北的舊石器在技術上至少存在兩大傳統:一是以大型石器為特征的“河-丁村系”,另一是以小型石器為特征的“周口店第1地點-峙峪系”。屬于前一傳統的有藍田、河、三門峽、丁村等石器文化,屬于后一傳統的則有周口店第1地點(北京人遺址)、第15地點、許家窯、薩拉烏蘇、峙峪、小南海等石器文化。兩大傳統在打制技術和石器類型上各具特色在“河-丁村系”中,碰砧法在打片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用礫石加工的石器較多,用交互方法打制的石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石器的基本類型有砍斫器、三棱大尖狀器、手斧、石球和刮削器等;其中以砍斫器最多。在“周口店第1地點-峙峪系”中,砸擊法在打片中使用較普遍,石器多用石片加工而成,單面打擊的石器占有主要地位。石器的基本類型有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砍斫器等;其中刮削器數量最多,式樣也最豐富。上述兩個傳統至遲在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中、后階段已經形成。而在早期最早階段的3個地點中,已見端倪:西侯度石器和“河-丁村系”的關系比較密切,小長梁和東谷坨的石器十分可能是“周口店第1地點-峙峪系”的先驅。到了舊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小型石器傳統保持著強強大的影響,屬于這個傳統的遺存遍布于華北各地,相反,大型石器傳統的影響在縮小,其分布范圍似乎限于汾河流域。另一方面,則出現了一些風格上和上述兩大傳統不大一樣的文化。突出的例子之一是水洞溝文化。另外,下川文化的石器雖然也是以小型為主,但普遍采用了間接打片和用壓制法修理石器的新技術,別具特點。

2從姜寨聚落的布局分析仰韶時期的社會組織?

姜寨遺址的發掘為研究關中地區仰韶文化的發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據;揭露了半坡類型的一處聚落遺址,其保存之完好,布局之清晰是前所未有的;發現的大量遺跡、遺物,充實了仰韶文化諸方面的內容。姜寨遺址的村落布局,半坡類型聚落的總體布局分為居住區燒陶窯場和墓地三部分。居住區西南以臨河為天然屏障,東、南、北三面有人工壕溝環繞,輪廓呈橢圓形。居住區內有中心廣場,周圍分布著100多座房子,分為5群。每個建筑群以一座大房子為主體,還包括十幾座或二十幾座中小型房屋,門均朝向中心廣場。房屋附近分布有儲藏東西的地窖群、家畜圈欄以及許多兒童甕棺葬。窯場在村西臨河岸邊。村東越過壕溝即為墓葬區,南北分布著3片墓地。就整個村落遺跡特別由5組建筑群來看,可能居住著由若干氏族組成的一個胞族或一個較小的部落。仰韶文化的房基平面多呈方形或圓形,分大、中、小型3種。有地穴、半地穴及地面建筑3類。大型房址只有半坡類型的4座,都是方形,其中半地穴式及地面建筑各2座,面積均達80平方米左右,一般都有門道,門內設一個大型深穴連通灶坑。灶坑兩側至墻邊還筑有低平的方形土臺。中、小型房子面積一般為20平方米左右。有少數居住面用草泥涂抹并經火燒。房屋中央都有一個灶面或淺穴灶坑。半地穴式者下部以穴壁為墻,穴壁四周還有若干小柱洞,地面起筑的多以木骨涂草泥為墻。姜寨遺址發現半坡類型墓葬約400座。成人土坑墓集中在溝外的墓地,主要是單人仰身直肢一次葬,少數為單人或數人的二次葬,死者絕大多數頭向西,普遍有數量不多的隨葬品。兒童甕棺葬大都分散或成群分布在房屋附近,也有些與成人一樣同埋在公共墓地,葬具是夾砂紅陶甕上扣一個陶缽或盆,也有罐、缽相扣者,僅極少數的甕棺內有數件隨葬品。史家類型墓葬約200多座,除少數甕棺葬外,大部為土坑墓。盛行多人二次合葬,一個坑內常有20具左右人骨,多的達七、八十具,一般都分排分層頭朝西整齊堆放。這些同坑埋葬的死者,在氏族內部當具有更親近的血緣關系。半坡晚期類型墓葬極少,仍有兒童甕棺葬,土坑墓內單人仰身直肢葬的死者頭向東北。

3從考古材料論周代的喪葬制度?

考古發現的西周大墓,有亞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等,與商代墓葬形制有相似之處。周陜西周公廟遺址發現的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大墓,懷疑為西周王陵。諸侯、貴族的大墓,有的是設有兩個墓道的中字形墓,有的是設有一個墓道的“甲字形墓”。河南省??h辛村衛國墓地多系中字形墓,其形制與商代的陵墓相似。除上述兩種類型的大墓以外,絕大多數的墓僅有長方形的墓室,不設墓道,它們的規模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別。文獻記載,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即所謂“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脊虐l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槨室內置雙重棺,可見記載大體上是可信的。諸侯、貴族墓的隨葬品,仍以各種青銅禮器為主,但和商代相比,酒器減少,食器增多。在各種食器之中,鼎和簋是最重要的。周代的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東周,則是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簋與鼎配合使用,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簋,亦有明確的規定。這在考古發掘中也得到了證明。例如,在河南省陜縣上村嶺虢國墓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貴族墓分別隨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規模也依次減小。其中“七鼎墓”已被證實為虢太子墓。諸侯、貴族墓附近設有“車馬坑”,其規模視墓主人的身份而定。以虢國墓地為例,虢太子墓的車馬坑埋車10輛、馬20匹,兩座“五鼎墓”的車馬坑各埋車5輛,馬10匹???h衛侯墓的車馬坑,規模最大的埋車12輛、馬72匹。殉人在西周前期仍很普遍,中期以后稍減少。但直到春秋戰國時代,有些大墓依然使用人殉。西周已經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為夫妻分別葬在兩個互相緊靠的墓坑中,即所謂“異穴合葬”。陜西省寶雞茹家莊西周中期的伯墓及其夫人井姬墓的發現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這種異穴合葬的制度更為普遍。例如,在山西省長治分水嶺的晉、韓墓地中,凡屬大、中型的貴族墓,都是兩兩成對,并列在一起,一葬男性,一葬女性,當為夫妻無疑。另外請參考2002年“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級意義”一題答案,可對本題進行適當補充。

一、簡答題:1、石器制作的間接打擊法及其幾種方法。

2、良渚文化的玉禮器

3、簡述商至西周青銅器在形制方面的演化

4、漢代五銖錢的變化二、問答題:

1、概述華北地區“匼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點峙峪系”的石器特征、生態環境和經濟生活。

2、用考古資料分析仰韶文化早期的社會形態。

3、闡述二里頭文化兩個類型的文化特征。

4、概述漢魏洛陽城的地理位置、沿襲過程、平面布局。一、簡答題:

1、簡述北京猿人的頭骨特征。

2、概述河姆渡文化的文化特征。

3、簡述西周時期的“列鼎制度”。

4、簡述隋唐墓葬的形制特征。二、問答題:(任選三題,每題20分,共60分)

1、分析丁村文化的文化時代和文化特征。

2、分析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文化時代、文化特征及其所處社會形態(用考古資料分析)。

3、用鄭州商城和安陽殷墟的考古資料分析商代所處的社會形態。

4、概述戰國都城的特征。一、簡答題:

1、山頂洞人

2、大溪文化

3、三星堆器物坑

4、碳十四年代

5、夏商周斷代工程

6、漢長安城

7、龍門石窟

8、青花瓷二、問答題:(五題中選做三題,每題26分,共78分)

1、概述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主要發現和分布特點

2、概述黃河中下游地區龍山時代文化的主要發現和區系特點

3、概述西周宮室建筑的基本發現、特點和對中國宮廷建筑的影響

4、概述漢代諸侯王陵墓的主要發現和墓室建筑的結構特征

5、概述唐代長安城的考古發現和城市布局特點

一、名詞解釋:

1、南京(湯山)人

2、石家河文化

3、尸鄉溝商城

4、滿城漢墓

5、長沙走馬樓吳簡

6、唐長安城

7、莫高窟

8、明孝陵二、問答題:(每題26分,5題中選做3題,共78分)

9、試述周口店遺址的主要發現及其意義

10、試述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展序列和文化特征

11、試述西周貴族墓葬所反映的等級制度的基本內涵

12、試述兩漢王陵考古的主要發現

13、試述唐代城市考古的主要發現

一、名詞解釋:

1、丁村文化

2、屈家嶺文化

3、二里頭文化

4、獅子山漢墓

5、六朝建康城

6、隋唐揚州城

7、云岡石窟

8、明十三陵二、問答題:(每題26分,5題中選做3題,共78分)

1、試述華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主要發現和基本特點

2、試述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編年序列和文化特征

3、試述商代都城考古的主要發現及其意義

4、試述東晉南朝墓葬形制的基本特征

5、試述西安地區隋唐墓葬形制的基本特征一、名詞解釋:

1、丁村遺址

2、龍山文化與龍山時代

3、侯馬盟書

4、漢陽陵

5、六朝建康城

6、永寧寺遺址

7、南唐二陵

8、應縣木塔二、問答題:

9、試述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序列及其基本特點

10、試述長江中游地區夏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的基本發現及其特征

11、試述秦始皇陵考古的主要發現及其意義

12、試述隋唐兩京地區墓葬的形制演變特點

13、試述元大都遺址的主要發現和布局特點一、名詞解釋

1、北京(直立)人

2、良渚文化

3、二里岡上、下層文化

4、馬王堆漢墓

5、南朝陵墓石刻

6、唐大明宮遺址

7、白沙宋墓

8、麥積山石窟二、問答題

1、試述考古遺存中斷代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特點

2、試述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為文化的發展序列及其基本特點

3、試述長江下游地區夏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的基本發現和特征

4、試述南京及周邊地區發現的兩晉家族墓地的主要特點

5、試述隋唐洛陽城遺址的考古發現和城市布局特點

6、試述明代南京都城的布局特點、保存現狀與存在的問題一、名詞解釋

1、龍山文化2、二里頭遺址3、黃腸題湊墓

4、長沙窯5、魂瓶6、昭陵六駿

7、土墩墓

8、9、“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壁畫

10、仿木結構磚印壁畫墓二、問答題

11、試述考古研究中斷代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特點

12、試述太湖流域、杭州灣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編年序列和主要特點

13、試述漢唐都城的平面布局和主要特點

14、試舉兩例我國近十年來重大考古發現

名詞解釋

1.水洞溝文化

2.良渚古城

3.獅子山漢墓

4.侯馬鑄銅遺址

5.安伽墓

6.昭陵六俊7.元大都

8.天龍山石窟二、問答

1.考古學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及特點

2.長江中游新石器文化序列及特點

3.黃河下游夏商文化特點

4.鄂城周邊六朝墓葬

5.隋唐揚州城遺址文化遺存及布局特點

6.明十三陵名詞解釋1、裴文中2、紅山文化3、偃師商城4、尼雅遺址5、象山王氏墓葬6、南唐二陵7、西夏王陵8、云岡石窟二、問答1、考古文化研究中的側年方法及其特點2、環渤海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3、伊洛河地區夏商時期考古發現及其特點4、南京地區六朝墓葬的特點5、鞏縣宋陵的布局特點6、隋唐長安城的考古發現及其特點(論述題題目大致如此)名詞解釋1、呂大臨2、水溝洞文化3、寺墩遺址4、上村嶺虢國墓地5、居延遺址6、司馬金龍墓7、白沙宋墓8、上林湖窯址二、簡答9、試述考古遺址中古植物遺骸對研究古代經濟生活和環境變化的作用和意義10、試述狩獵和采集是經濟時代的…和特點11、試述中原地區早期國家的標志和特點12、試述漢代諸侯王墓的埋葬制度和特點13、試述唐大明宮的主要發現和特點14、試述元大都的布局特點和對后世城市發展的意義名詞解釋1、石璋如2、李家溝遺址3、石峽文化4、何尊5、走馬樓吳簡6、棲霞山石窟7、虞弘墓8、長沙銅官窯二、簡答9、從新考古學角度論述為什么“考古學思想已經腐朽”?10、你如何理解蘇秉琦先生所提出的“古文化、古城、古國”三階段理論11、簡述長江上游地區三星堆文化的內涵12、從“黃腸題湊”的墓葬形式如何反應漢代墓葬的等級制度13、唐代長安城里坊制度的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14、從考古學角度談“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及影響《考古通論》部分名詞解釋第一章第一節01.文化遺存指人類在社會活動中所遺留下來的遺跡和遺物;既包括人們加工過的實物,還包括未經加工但使用過的實物。遺跡即不可搬動者,如宮殿、房基、礦井、城堡、墳墓、路土等;遺物為可搬動者,如各種生產生活用具或裝飾品等。02.考古地層學一群人定居于某地,在活動的過程中,必定會在天然的“生土”之上遺留下一些文化遺存和其他有機物。天長地久,這些遺留物和自然力作用搬運來的其他物質,會形成一種顏色、質地不同于“生土”的“熟土”。考古學中就將這種熟土稱為文化層或文化堆積。如果后人又在此居住,則會在原來的文化層上再堆積新的文化層,長此以往,文化層將越來越厚,層次也會越來越多。按理,新的文化層總會迭壓或破壞(打破)老的文化層,易言之,新的文化層的年代總是晚于老的文化層。在考古發掘中根據這個原則,使用各種技術和手段把不同的文化層層次分辨出來,確定孰早孰晚。03.考古類型學認識考古發掘所獲的一群文化遺存,首先必須對其個體進行比較,進而認識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最后才是整體;但不同類的東西不能進行比較??脊蓬愋蛯W就是把用途、制法相同的文化遺存歸成一類,并確定它們的標準型式(或稱標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異程度的遞增或遞減,排比出各類文化遺存的演變系列。這個演變系列一般就是文化遺存在時間上的演變過程,從而體現出文化遺存個體的相對早晚時序以及源流關系。進而認識整體的文化遺存。04.考古學文化一群人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所創造并遺留下來的、具有自生特點的文化遺存群,即可甄別為一個考古學文化??梢韵胍?,這一群人很可能在血緣上同一血統,在經濟上相互依存,具有包括精神文化在內的可辨認的統一文化,在意識上一般自我認同和排他。而具有這4點特征的人們共同體,即可被認為是一個族的共同體。因此,一個考古學文化的創造者與一個族的共同體有密切聯系。05.碳-14測年凡以碳水化合物為養料的生物機體中都含有碳-14同位素。因為生物體中的碳-14一方面按5730±40年衰變,同時吸收補充,所以其濃度與當時大氣中碳-14的濃度平衡。但生物體一旦死亡,就只衰變不補充了。這樣只要測出生物體中碳-14的濃度的減少程度,就知道它的死亡年代了。這可用來測定5萬年以內的死亡生物的年代。06.進化論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Darwin)和阿爾弗雷德.華萊士(AlfredWallace)是進化論的奠基人?,F在人們對生物進化論的一般認識是:進化是普遍的生物現象,每一個細胞、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演變歷史,都隨著時間的發展而變化,它們目前的狀態是它們本身進化演變的結果,進化導致物種分化,生物不再被認為是一大堆彼此毫無聯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變的物種。生物世界是一個統一的自然譜系,各種生物,歸根結底,都來自一個最原始的生命類型。生物不僅有一個復雜的縱深層次(從生物圈到生物大分子),它還具有個體發育歷史和種系進化歷史,有一個極廣闊的歷史橫幅?!涍^了科學與宗教的激烈斗爭,多學科的取長補短,終于取得了結論:人類起源于動物。但是人類起源于什么動物,什么時候、在哪里、經過什么途徑演變成為了智慧動物?引起了更多學人的不懈探索。第一章第二節01.“敦煌文物”莫高窟也叫“千佛洞”。位于甘肅省敦煌市東南。據唐代碑記,創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現存最早洞窟的時間相當于北魏,以后又經歷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清等朝代,上下1500多年。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廢,至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以后,又受到人們的注意。光緒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元箓發現“藏經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4萬多件。此后莫高窟更引人注目。1907年英國的A.斯坦因掠走寫本文書24箱和繪、繡的佛畫5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從敦煌掠走5箱寫本。兩次共掠走遺書、文物1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1910年藏經洞中劫余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羅振玉《流沙訪古記》中曾提及端制軍(端方)聞之扼腕,且欲購回其中部分)。1911年日本人桔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弄走約600件經卷。1914年俄國人С.Φ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并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L.華爾納用特制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這些盜竊和破壞,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損失。1944年,在莫高窟建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1951年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進行敦煌學的研究和對莫高窟的保護?,F尚存有壁畫和雕塑作品(莫高窟開鑿在礫巖上,不能雕刻,故采用泥塑)的共492窟,計有歷代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3000余身(圓雕像2000余身和影塑1000余身)。02.“有字甲骨”1898年冬天,商人范壽軒因估售古董,曾到后來的甲骨文專家王襄家中談起有字龍骨一事。孟定生在座聞之,意為古簡,詣車訪求。翌秋,孟攜龜板至王齋求售,世人始知有字甲骨。長期以來人們流傳甲骨文是清末國子監祭酒王懿榮于1899年發現的。那是因為當年王氏曾以二兩銀子一字的高價四處搜求甲骨文,風騷一時所致。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王懿榮悲憤自殺,他所收藏的甲骨文便轉到劉鶚手中,同時劉氏也四出搜求,所獲不少。羅振玉看到劉氏的甲骨文,知是稀世之寶,便縱容他選擇部分拓印成冊,于是我國第一部甲骨文著錄書《鐵云藏龜》于1903年問世。次年,孫詒讓就根據《鐵云藏龜》寫就了《契文舉例》,考釋甲骨文字。經歷這樣的“歷史”,甲骨文的身價就更高了,客觀上招來老鄉的四處濫掘,中間商隱匿“產地”。羅振玉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探到甲骨文出自安陽,從而考證了那是商代后期的王都。保護和科學地發掘殷墟遺址,已成為當時學術界乃至政界的當務之急。1928年,發掘開始。當時由董作賓具體準備和主持,目的就是為了“尋找由字甲骨”。但最后至1937年還是進行了十五次發掘。發掘了宮殿基址、10座王陵、1200多座墓葬和祭祀坑,獲得了大量陶器、青銅器和24794片甲骨等重要文化遺存。03.“區系類型”1970年代末,中國考古學資料已有相當積累,也甄別了若干個考古學文化,這些考古學文化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這是隨著考古學文化更多地被確認,和個案研究達到一定深度時必然產生的學術課題。蘇秉琦教授在《文物》1981年第5期上發表了《關于考古學文化的的區系類型問題》,把研究單個考古學文化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到全國的考古工作中去。說明中國史前時代存在著相對穩定的六大文化區系。各文化區內各有其文化系列和文化支系(文化類型),既區別于其他文化區的文化類型,又與之發生聯系相互影響,形成中華文化之整體。對此理解后,各地考古工作者在本“區系”內,著力于文化類型的劃分,淵源、特征、發展道路、文化關系的分析,厘清各自“區系”的文化,最后從順理成章地歸納中國古代史。04.“殷墟十五次發掘”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設立了考古組,這是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設立的考古學機構??脊沤M組織了15次殷墟發掘(至1937年)。發掘均由政府出資,選定接受過田野考古訓練的年輕學者主持,按照中國人自己的計劃,遵照現代考古學的理論指導來進行。發掘成果包括10座大型陵墓和上千座“人牲”祭祀坑等遺跡,以及包括大量有字甲骨在內的遺物。更主要的是,通過15次發掘促成了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在中國的成熟,造就了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因此北認為是中國考古學科形成的標志。第二章01、北京人1921年,奧地利學者師丹斯基在北京西南48公里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l第一顆“中國猿人”(后調整其學名叫“北京猿人”,俗稱北京人)臼齒,引起轟動,1927年正式發掘,1929年發現了第1個完整的直立人頭蓋骨化石。此后一直到抗日戰爭開始時的發掘中,又相繼發現了4個較為完整的頭蓋骨及下頜骨、牙齒、肢骨等人類化石和大量的文化遺物。不幸的是,這些珍貴的化石在1941年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后下落不明,成為舉世聞名的文化丑聞。從周口店第一地點的文化層堆積來看。早期人類使用這個洞穴或在附近活動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綜合不同方法所測定的年代數據顯示,早期人類使用周口店第一地點的第一階段為距今50~40萬年,第二階段為距今40~30萬年,第三階段為距今30~20萬年。根據所獲資料,認識了北京猿人體質特征和文化特征。1、體質特征腦骨還保持許多原始性的性狀:例如,頭骨前額較低平,頭骨最寬處在耳孔稍上方頭骨壁較厚,平均厚度為9、7毫米。平均腦量為1075毫升(現代人平均約為1400毫升)。吻部顯著向前突出。男女兩性的頭骨差別很明顯,男性比女性的粗壯得多。肢骨的原始性質:例如,股骨體上從前后方向看比較扁平,這些與現生猿類接近;股骨和脛骨在內部結構方面:髓腔細小而管壁很厚,海綿骨質致密。其股骨髓腔直徑占骨體最小直徑的1/3,而現代人則為1/2,其脛骨髓腔更小。從北京猿人的整個體質特征看,其身體各部分的進化速度并不一致。肢骨與現代人差別很小,但頭骨則有較多的原始性質。這種頭骨原始而肢骨進步的現象,在北京人發現之初并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法國學者步勒和沃弗雷曾解釋為周口點存在過兩種人類:一種是原始的北京人,另一種是“進步的人”,后者吃了前者的肉,留小了頭骨)。其實這種現象在東南亞的爪哇直立人,還有后來發現的東非坦桑尼亞、肯尼亞等地的直立人標本也可見到,應是人類進化的鑲嵌現象的表現。2、文化特征北京猿人曾經使用的石器原料多達40余種,其中以脈石英為最多數,約占全部材料的88、8%。石器可分為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石錐、雕刻器和石球等6類刮削器是周口店遺址發現最多的石器種類,占石器總數的75%,以石片為毛坯,形體都比較小,重量很少超過20克。大型石器中的砍砸器(早期稱斧狀器)最為重要,占石器總數的5、4%。02、丁村人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縣城南約5公里處的汾河東岸,這里分布著一系列舊石器地點。丁村人化石包括1954年在第100地點發現的3枚牙齒化石和1976年發現的右頂骨后部骨片。從已發現的化石情況看,其體質特征與北京猿人和現代蒙古人種都有相似之處。具有鏟形門齒和頂枕間骨等特征,說明丁村人介于北京猿人與現代蒙古人種之間的過渡類型。主要文化遺物是石制品。根據1950年代的研究,丁村石器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石核石器,另一類為石片石器,并以石片石器為主。石器類型包括砍砸器、大尖狀器、石球、小尖狀器和刮削器等。由于尖狀器的形狀和制作都具有特色,故被稱為丁村三棱尖狀器。丁村舊石器工業具有很鮮明的特點,但對其文化性質卻有不同的認識。一些西方學者往往將丁村舊石器同歐洲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阿舍利或中期的莫斯特文化相比照。因而強調文化的外來因素。與此相反,中國學者則認為丁村舊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是中國舊石器文化區域性漸進發展中的重要一環。盡管中國學者都承認丁村舊石器工業是以大型石器為主的、獨具特色的,但對其文化傳統卻有不同認識。一種認為是華北舊石器文化兩大系統中大石器系統的典型代表,即合河—丁村系(大石片砍砸器—大三棱尖狀器系統);另一種則認為丁村只是華北舊石器時代中期突然出現的大石器文化,其來龍去脈尚不清楚。03、山頂洞人山頂洞遺址位于周口點北京猿人遺址的頂部,1930年因清理尋找北京人遺址堆積的界線而發現。1933~34年發掘期間,發現了豐富的人類化石、文化遺物和大量的動物化石。文化遺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和裝飾品。在山頂洞堆積中發現的動物化石有54個種類,其中48種為哺乳動物。在哺乳動物中,僅有最后鬣狗、洞熊和鴕鳥為絕滅種,占整個群體的12.1%,其余均為現生種類。這說明山頂洞的時代應為晚更新世的較晚階段。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文化層堆積的年代為距今2.7萬年,開始階段的堆積為3.4萬年左右。山頂洞人類化石的材料包括8個個體。其中有2個成年男性,3個成年女性,1個少年,2個幼兒。在3個完整的頭骨中,有1個60歲左右的老年男性,1個中年女性和1個青年女性。其共同特征是:前額隆起,顱穹隆的圓隆程度,腦量達1300-1500毫升,頭骨最高處在頂結節附近,矢狀脊小,頭骨壁較薄,前頜部后縮,牙齒細小,齒冠較高。這些特征都說明山頂洞人屬于典型的晚期智人類型。德國學者F.魏敦瑞認為,老年男性頭骨的測量指數接近西歐的克魯馬農人,但據形態觀察,又可確定為原始的蒙古人種。中年女性的類似愛斯基摩人,青年女性則類似美拉尼西亞人。后來中國學者吳新智重新研究認為,老年男性的頭骨的鼻骨較窄、有鼻前窩,顴骨突出且較直,都是典型的蒙古人種的特征。中年女性的測量數據也顯示與現代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國人有密切關系?;蛘哒f,這些測量數據除了晚期智人的共同具有的原始特征以外,主要方面都與現代蒙古人種接近,反映的是正在形成中蒙古人種的特點。山頂洞人的原始技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從骨針和裝飾品的制作可以看到,當時已經掌握了鉆孔技術,不但可以單面直鉆,而且可以對鉆。另一項技術成就是磨制技術的出現,盡管這種技術還是初步的,并且只用于加工裝飾品類的非生產性制品,但無疑為這種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此,他們的生計手段大為改善,并促進了原始經濟的發展。海蚶和厚殼蚌均非周口店所出產,海蚶是海產品,周口店當時距??隙☉幸欢尉嚯x;厚殼蚌今天多生活在長江流域一帶。這些無論是山頂洞人自己采集的產品,還是通過交換而來的,都反映了他們的生活范圍已經很大,原始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第三章第二節01、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距今約7000年前融合了黃河中游地區的其他文化,而形成的以關中地區為中心的考古學文化,延續2000年。其鼎盛時期(第二、三期,6000~5000年間)的文化遺存的特點是:1、生產工具制作較精,也比較多樣。石器制作中掌握了切割法和管鉆法。有石質和陶質的刀以收割;有魚鉤、鏃、魚叉等漁獵工具等;出現了最早的酒(2004年的新材料認為中國最早的酒出現在距今約9000年前的河南賈湖遺存中)。2、用石鏟翻土刀耕火種,除了種植粟、黍、稻之外還種植蔬菜(白菜或芥菜)。可肯定的家畜有豬和狗,不太肯定的家畜是羊和馬,家禽可能有雞。采集和漁獵是經濟的補充。3、陶器主要有缽(碗)、盆、瓶、罐、甕(缸)五類,分別代表食器、盛器、水器、炊器和儲藏器這樣5種家居基本用途的器皿。還有竹、草編制器可供使用。紡織和制革業也發展起來。易言之,這是穩定、殷實的家居生活的反映。結合甘肅蘭州白道溝坪的陶器作坊遺址和部分陶器已采用先進的輪制技術,說明陶器逐漸成為交換的產品。4、前期各個聚落的規模相近,經濟發展水平相當,彼此間相對封閉。后期各個聚落的規模差別顯著,甚至出現了中心聚落。聚落內的房子,前期無論是大房子還是中、小房子,都是單間的。后期則出現套間和特殊功能的房子。聚落布局得井然有序,大體說前期是凝聚、內向式的。后期是凝聚、相向式的。5、意識和觀念。仰韶文化前期是原始公產制社會的高峰時期,至后期就逐漸發生分化。前期人們的氏族觀念特別強。后期家族的觀念強于氏族。此外,仰韶文化前期彩陶主題花紋,可能寓意“人神結合”。后期的多采用二方連續的圖案化裝飾,反映了人們寓宗教和藝術于上生活中的意識。02、大溪-屈家嶺文化1、大溪文化由四川省巫山縣大溪遺址而得名,以長江中游西段兩岸為分布中心。年代在距今6400~5300年間;屈家嶺文化由湖北省京山縣屈家嶺遺址而得名,以江漢平原為分布中心后代在距今5000~4600年間??梢暈橐粋€系列的文化。2、生產工具中除了常見的穿孔石鏟、斜雙肩石錛和石鐮外,有些遺址發現較多的石鋤和橢圓形石片切割器等打制石器。甚至出現專業的石器作坊。紡織技術業得到了相當的發展。3、以稻作農業為主,在建筑遺跡的紅燒土中普遍發現稻谷殼印痕經過鑒定為人工栽培的粳稻。有些遺址更發現了成片的水稻田和小型的灌溉設施。除豬、狗外,雞、牛、羊可能也已成為家禽家畜。漁獵采集等輔助經濟仍占一定比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比重在減弱。4、陶器中的器類齊全,圈足器發達,凹底器多,這是同時期其他文化所缺乏的。有少量紅陶黑彩、朱繪陶和彩陶,尤其是屈家嶺的薄胎暈染彩陶和彩陶紡輪最具特色。5、早期出現了或為抵擋水患的城墻;晚期則出現一批城址。房屋有半地穴和地面建筑兩種,有少量連間式住房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較多使用竹材建房和紅燒土造房。有的房子還有撐檐柱洞或專門的檐廊,或在墻外鋪墊一段紅燒土渣地面,形成原始的散水。6、兒童與成人的葬制基本相同、屈肢葬和以魚隨葬是大溪文化特殊的葬俗。03、龍山文化龍山文化得名于1930-31年梁思永和吳金鼎等在山東省歷城縣(今章丘縣)城子崖遺址(位于龍山鎮的河對岸)。由于黑陶乃其主要特征,所以習慣上也稱之為黑陶文化。由于以前的考古水平不高,故日后凡發現有黑陶的遺存,均稱之為龍山文化?,F知,在此眾多是龍山文化遺存中,各文化群間的文化差異還是非常顯著的,不宜劃歸為一個考古學文化。但是龍山文化的名字在人們的頭腦中留連已久,所以又產生了一種折中的叫法,即在各龍山文化之前再加上地區的名稱,以資區別。如中原龍山文化、山東龍山文化、湖北龍山文化等等。與此同時,總括各地龍山文化的內涵,發現其生產能力、社會結構和發展階段又具有共同性,因此也可把各地龍山文化所處的時期叫做龍山時代(約距今4500~4000年間,也即銅石并用時代)。04、咸頭嶺文化咸頭嶺文化是距今約6500~5000年間,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網河平原南部的考古學文化。1)石器有砍伐功能的斧、修整木頭的錛、拍打“樹皮布”的錘和拍、磨制石器或骨器的礪石等,部分為半磨石器。還有為數不多的骨器,或為捕魚工具。2)陶器的泥質陶中,有彩繪的紅陶、表面飾鏤孔和刻劃水波紋等紋飾的白陶。這些盛器的部分可能與宗教活動有關。拍印繩紋的垂腹夾砂罐。3)利用石斧和石錛制造獨木舟。4)總之是利用海島、沙丘和沙堤-瀉湖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發展起來的狩獵漁撈經濟。5)與五嶺南麓甚至湖南西部的人們有一定的交往:與之類似的白陶,在石峽遺址以及湖南北部的湯家崗等遺址至湖南南部沅江中下游一帶均有出土。在肇慶,除了出土與之類似的彩繪陶之外,還有曲肢葬墓葬。05、石峽文化石峽文化是距今約4800~4300年間,分布在南嶺南麓的考古學文化。1)石器加工技術相當高:選料講究,充分利用切割、鉆孔、磨制和拋光技術。有一批與嶺南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的器物:翻土用的石攫和大型的有肩有段石鏟、木工用的大型厚體長身錛和成套卷刃圓鑿、與宗教有關的玉琮、數量眾多制作精良的石鏃等。2)陶器以灰色為主色調,燒成溫度約1000℃,部分為模制,個體大。最多見的是圈足器。其中的貯藏器以藏酒(?)的壺較多,罐則是藏糧食的;其中的盛食器一般都有子母口、略深腹、圜底,圈足有裙狀的和喇叭狀的。三足的炊煮器也不少。其中又以淺腹、近平底、高足的“煎炒器”3)石峽文化墓葬的墓壁多經火燒,流行二次葬,次次都瘞埋隨葬品,而且數量頗多,在已發掘的102座墓中共出隨葬品2400多件,而M42則占有151件。4)現知1970年代石峽遺址的發掘區的北、西、南均有長房子,中間則為墓葬。這雖然是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但卻告訴我們:村落布局略有規劃。5)出土有碳化稻谷。6)上述的情況說明石峽文化的經濟類型是以狩獵采集為輔助的鋤耕農業經濟;人們講究“烹調”、裝飾、宗教娛樂,生活充實、內容豐富;有權威在影響著人們的占有欲膨脹、貧富分化和共同意識。7)接受曇石山文化、良渚文化、甚至典型龍山文化的影響;甚至是經海路來的影響。06、幾何印紋陶文化“幾何印紋”是商至秦漢時期華南地區流行的一種陶器紋飾,頗具特色,乃認識此時此地文化遺存的一把鑰匙,盡管把這些文化遺存稱之為一種考古學文化并不合適。先秦嶺南“幾何印紋”大致的發展過程如下。初期從發生至西周中、晚期之際為初期。1.初見不規整的曲折紋、貝齒紋和葉脈紋等。后逐漸流行以圓圈、折線和直線封閉圖形為元素的紋樣,如曲折、貝齒、葉脈、席紋、圓點、旋渦、方格、菱格和云雷等花紋;并且往往有二、三種紋樣組合出現在一件陶器上。2.石器的制作注重石材的選擇,有切割和管鉆技術,有肩有段石器和矛、鏃等制作較精致,但找不出確鑿的農業工具或翻土工具。有相當數量的骨、牙、蚌器。3.陶器主要是灰陶系列,手制慢輪修整,燒成溫度約1000℃。既有炊煮器也有盛貯器,但缺乏如碗類的“飯食器”4.大聚落中可劃分為幾個功能區:生活區、“廣場”、垃圾區、墓葬區等。而且出現了聚落群和中心聚落。5.墓葬排列有序,有拔牙習俗。河宕遺存中或有家豬。6.青銅器中的部分與嶺北的相似或由彼傳入者。7.總之是一個有較多人口、較大集體、分層化的、大幅度進步了的社會。所以,我們不妨將這個時期的文化視為最發達的漁撈采集經濟文化。中晚期大約至春秋中、晚期之際。1.上述的紋樣衰落,流行以曲線為元素組成類似于青銅器花紋上的“夔龍”紋樣;夔龍本身以及夔龍之間、夔龍紋與其他紋樣的組合,均變化繁復多樣;流暢、生動、自由,代表了幾何印紋的最優美形態;刻劃有旋渦紋的原始瓷豆經常見到。這是中期。春秋晚期與整個戰國時期,幾何印紋簡化。紋樣以一個方格為單位,簡單的連接兩條對角線,復雜的再連接兩條中位線,即所謂的米字紋;旋紋和篦點紋也常見。這是晚期。2.聚落中的石器已少見,出現了相當數量的青銅或鐵工具;頗多的原始瓷器;陶器的燒成溫度在1200℃3.一個墓地中有大墓、小墓的等級差別;墓葬布局有規劃;隨葬品中既有大眾流行的種類,又有個別墓僅出的特殊種類;陶器紋飾雖然多以“夔龍紋”為母題,但具體的式樣繁多,風格自由;等等。說明有權威在管理社會但人們的思想觀念自由。4.有專門燒造陶器的大規模窯場,并將其產品作為紐帶聯系著眾多的聚落。5.青銅器中的部分為嶺北傳入;初步鑒定橫嶺山玉玨的玉材為新疆和田玉;等等。說明與周邊文化交往頻繁。6.至戰國末期,嶺南的總人口約百萬,多數居住在沖積平原,發展了相對發達的農業經濟文化。第四章第一節二里頭文化1.生產工具主要有翻土的鏟、砍伐的斧,切割的刀和收割的鐮,還是石器為最多,青銅器幾乎沒有在農業中使用。由于牛、羊、豬、馬等動物骨骸的普遍存在,說明當時家畜飼養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又由于經常發現用銅、骨、蚌、石、陶等制成的魚叉、魚鉤、網墜、鏃、矛等工具和武器,說明當時漁獵還是經濟的主要輔助部門。2.發現大型的夯土臺基建筑遺跡。根據研究知,這是一座宮殿。在宮殿建筑的“中庭”內還發現有祭祀坑,內有人骨架。3.墓葬有大有小,大的有棺有槨,隨葬品豐厚,小的無一定的腰坑,內無隨葬品。4.有少量青銅禮器被發現,如鼎、觚、爵、斝、盉等。其表面粗糙,無花紋,無鑄銘,顯示了早期的特點。5.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主要器類有大口尊、瓦足簋、夾砂罐、豆和酒器觚、爵、斝、盉等。早期的保留著濃厚的河南龍山文化的作風,如平底器多,多為較細的繩紋,藍紋也較常見,有一定數量的方格紋。晚期的則與鄭州早商的非常接近,如盛行圜底器,器物內壁多有麻點。6.現知豫西晉南是二里頭文化的中心分布區,在陜東、鄂北豫東也有同類遺存分布。其年代大致在B.C1888-1529年之間,因此二里頭文化即夏文化(夏族人在夏王朝時期所創造的文化)。第四章第二節01、“二里崗期文化”“二里崗期文化”包括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安陽洹北花園莊等大量遺存在內的商王朝早期至盤庚遷殷這一段商代前期的文化遺存。在河南、陜西、湖北、河北、山西、山東、安徽、江西等地均發現有這類文化遺存??煞譃樗钠?。二里崗期文化的特征:在農業上已經較多地使用青銅工具,這些工具主要有翻土的鍤和耜、松土的賻、砍伐的斧、修整木頭的斫等。當然還有一些石器、骨器和蚌器,如收割用的石鐮等。種植的主要作物有禾、黍、麥、粟和黃豆等,用石臼加工糧食。商人酗酒成風,釀酒技術相當發達。被稱為五畜的牛、羊、馬、豬、狗在鄭州商城中均可見到,而以牛骨和豬骨為最多。但漁獵還是當時人們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陶器以灰陶為主,陶胎薄而均勻。常見的器類是作為炊器的甗、鬲、斝和夾砂罐,食器有豆和簋,盛貯器是盆和大口尊。以細繩紋為主要裝飾。已經出現了成套的青銅禮器。墓葬的大、小規格和隨葬品相差懸殊,但幾乎都有腰坑,較大型的墓葬有隨葬海貝的,但不普遍。經常用人或動物作為犧牲來祭祀,但每次所用的數量很少。卜骨有灼有鉆或有灼無鉆,但不見有鑿者。02、“殷墟文化”殷墟文化簡略點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的文化特征是:1)陶器以灰陶為主,紅陶較少,刻劃白陶已很盛行。作為禮器的觚、爵、斝經常見到。2)青銅器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禮器,多無銘文,偶爾有者多半是“族徽”。3)卜骨或卜甲都有鉆有鑿,卜辭已大量出現。4)除殷墟之外,河北、山東、河南、山西等地也發現此期的青銅器。晚期的文化特征是:1)陶器中的泥質紅陶顯著增多,白陶繼續盛行。作為禮器的觚、爵、斝已經衰落。2)青銅器除了禮器之外還出現了一些雜器。有銘文的器物漸多,但銘文一般仍為族徽,直到最晚期才偶爾出現了幾十個字的短篇銘文。3)卜辭仍大量出現。4)此期的文化遺存分布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地區,但北至內蒙、東北,南至湖南、江西,西至陜西、甘肅,東至海濱均有晚商的青銅器出土。這至少可以說是帝乙、帝辛時期商人的文化影響所及。03、《甲骨文合集》自1900年發現“有字甲骨”至今,搜求或科學發掘共獲得甲骨15萬片(包括國內外的著錄書),但它們分藏或流散于世界各地,難于查閱。早在20世紀50年代,胡厚宣教授就提出編纂《甲骨文合集》的規劃,經過眾學者的多年的努力,十三冊巨著于1984年已經出齊(資料截止1973年)。《合集》材料齊全,在編排上先分為5期: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每一期中又按內容分為階級和國家;社會生產;思想文化;其他等4項和21小類,既有一定的研究,又方便于查檢。另,1973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又在小屯南地發掘獲得7000多片甲骨,其中4511片有刻辭,不遑收入《合集》,另外出版《小屯南地甲骨》(上下冊)。這樣,除了比較零散的甲骨文獻之外,重要的甲骨文史料基本齊全了。04、侯家莊陵區乃位于殷墟的洹河北岸的商代后期王陵區。1934~1935年發掘3次(即殷墟10~12次發掘),1950~1976年有發掘3次。現知,墓地分西區(8座陵)和東區(4座陵),中間靠東有1410多座祭祀坑。王陵有墓道1~4道,墓口面積一般700平方米左右,墓坑深10米以上,均設二層臺、槨室、漆棺和腰坑。王陵大多有殉葬人,最多的M1001超過164人,與墓主同穴者即有96人以上,其余的分葬于槨室外、墓道夯土中、或另設的土坑里;有認為墓道夯土中73人身首分離者,應為人牲而非殉葬人。隨葬品大多被盜,僅發現一些零散的青銅器、玉石器、白陶、陶器和黃金等。05、殷墟西區墓地經過多年的調查與發掘,殷墟的分為和布局已大體搞清。在洹河河奧的24平方公里范圍內,河南岸的小屯村東北地為宮殿、宗廟區,在其周圍還分布有手工業作坊,一般居址和平民墓地等;洹河北岸的侯家莊與武官村北地是王陵區。殷墟外圍有一些簡陋的地面式房基,可能是一般貧民居處。殷墟西區墓地位于洹河南岸孝民屯一帶,是比較單純的墓地,以商代后期中晚階段的小型墓為主。已發掘的939座墓可分為8個墓區,各區分屬不同的“族”。具體體現了商代“族墓地”的埋葬制度。性質相同的墓地還見于大司空村和后崗兩地。06、西北岡祭祀坑乃商代晚期商王殺人祭祀先祖的遺跡,位于殷墟侯家莊王陵區內。遺跡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250米。迄今共發掘祭祀坑1410多個,約占總數的一半以上。祭祀坑大部分為南北向,少數東西向。絕大多數坑中埋人,少數埋動物,個別的埋車子。埋人的有兩種,一種是長方形豎穴(2×1米),所埋人骨有全軀的,有身首分離的,也有無頭軀體,一般均每坑1~10人。另一種是方形豎穴(1.5×1.5米),是專門埋人頭骨的,一般每坑3~39人,多數埋10人。無頭骨架均為男性,年齡多在15~20歲,全軀的多為婦女和兒童。商代祭祀用的人牲,有一些是奴隸,但大部分是戰俘。每次祭祀所用人數,少者幾人,多者達三、四百人。尤以武丁時期所用人牲的數量最多。大多數祭祀坑成組排列,分布有序,并非從屬于某個大墓,應為祭祖。墨西哥阿茲特克人也利用眾多的人牲進行大規模的祭祀,但他們是祭祀神靈,而非先祖。07、“婦好墓”即殷墟5號墓。位于小屯村西北,1976年發掘,墓口面積僅22.4平方米,墓深8米,設二層臺和腰坑,有棺有槨,殉人16個,殉狗6只。出土的青銅器中有100件以上鑄有"帚好"字樣,又根據6件成套鏤孔銅觚上的銘文與甲骨卜辭"帚好"的寫法完全一樣,并且墓葬的年代與第一期甲骨文(武丁時期)賓組卜辭的年代相符合,斷定墓主為殷王武丁諸婦之一“帚好",她是武丁最寵幸的一位王后和女將。該墓是殷墟考古史上唯一可與甲骨文聯系起來并能確定墓葬年代的一座王室墓。隨葬品總數達1928件(不包括小銅泡和小圓玉片)。此外還有逾6800枚貝幣、1枚阿拉伯綬貝,還有紅螺殼。其中主要是青銅器,共460件。其中又以禮器為主,共210件。這些禮器的特點是:器類較齊全;多成對成套之器;方形器居顯著地位;帶蓋之器占相當比例;紋樣繁縟綺麗;普遍鑄有銘文。殷商文化中,有銘青銅器多數有其自身的組合形式和特有的紋樣。其它各種質地的隨葬品如玉、石、寶石、骨、牙、陶、蚌器,整體體現了高度發展的殷商文明的多面性。第四章第三節01、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四川省樂山縣人。1923年畢業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后參加北伐戰爭和南昌起義。1928年旅居日本,此后的十多年間,收集了流散于世的324件兩周青銅器資料,受藝術考古的影響創立了“標準器斷代法”:先在其中選定有銘文且自行表明其年代的器物作為標準器。然后在這些標準器中揣摩其文辭體裁、文字風格、人名事跡、形制和花紋等特征,再根據這些特征來判定其他器物的年代。終于寫就了《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把過去一團混沌的兩周傳世青銅器,厘出一個完整的體系:濫觴期、勃古期、開放期、新式期。并利用到古史研究中來。02、周禮西周禮制的第一部分重要內容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第二部分內容是周人的意識形態。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乃至西周禮制的核心。宗法制確定,在一個家族里,嫡系長子長孫是大宗,庶子孫是小宗。小宗隸屬于大宗,等級地位低。分封制是宗法制基本精神在政治生活中的具體外延。周王自稱天子,王位由嫡長子繼承,稱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貴族的最高家長。天子的庶子分封為諸侯,對天子是小宗,在本國為大宗,其職位也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的庶子則被封為卿大夫,為小宗。卿大夫在自己的采邑內也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成為采邑的大宗,其庶子們又為小宗。這樣,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大宗,掌握著國家的宗廟(太廟)的祭祀大權;同時也成為政治上的共主。周人的意識形態一是其天命思想: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天”是有意志、有感情、能賞善罰惡的人格神,但是“天”又與“宗神”是分離的,只有宗神(天子)德行醇厚,勤勞敬謹,創造了良好的政績,取得“天”的歡心和小民的敬畏,才能被“天”賜予統治地上的王權;否則就會像夏、商那樣失德而亡。二是其倫理思想:強調有孝有德:這里的德是明確自己在與他人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如大宗、小宗);孝是親親關系,主要強調子女對父母的義務,小宗對大宗的義務?!爸芄鞫Y”,他要讓這種思想家喻戶曉,如雷貫耳,要讓每個人都明白自己的角色,因此在日常社會生活的每時每刻、方方面面中體現出來,因而考古資料中也不乏反映。03、琉璃河遺址琉璃河遺址西周時期重要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縣琉璃河鎮北1.5公里的臺地上。面積500余萬平方米。1940年代即已發現,1970年代進行了發掘,發現了城墻,城外有壕,城內有房基。又在城之附近發掘了200多座墓葬,其中大型的墓葬(如M1193)設有墓道和陪葬的車馬坑,出土的青銅器上鑄有“匽侯”銘文,可能是周公的堂弟,也就是召公太保奭(或其長子)的墓葬,這對推斷“封召公奭于燕”始封地的地望具有重要意義。04、《宜侯仄簋》西周早期康王時器,1954年出土于江蘇丹徒煙墩山西周墓葬,以作器者為宜侯仄而得名。銘文長達120多字,記載了宜侯仄受封于周王的情況。是研究西周歷史和分封制度、實施情況的重要資料。05、“周原”遺址作為一個古部族的“周”,始祖乃后稷,聚居的為邰(今陜西武功)傳到公劉,遷到豳(今陜西西彬縣)古公亶父(周文王之父)時,定居于周(今陜西岐山),周文王時,遷都于豐(今陜西長安灃河以西),周武王時,建都于鎬(灃河以東)。一般稱灃河兩岸的周人遺址為“周原遺址”(主要分布在今陜西岐山。扶風兩縣的北部)。西漢以來,這一帶就不斷有西周青銅器出土,相傳著名的《大豐簋》、《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青銅器均于清代末年出土于岐山。1976年起多家考古地位聯合在此開展發掘。所發掘的建筑遺址甚有價值。歧山縣鳳雛村的西周早、中期宮室基址,從平面上看,整個基址是以殿堂為中心,圍繞著殿堂,合理地安排了庭、房、門、廊、階、屏等單體建筑。殿堂開間大,進深也深,可以看出此建筑物比其他各房要高大一些,應該是統治者處理朝政、舉行婚喪、祭祀等典禮的場所,也就是后代文獻中所說的“朝”、“堂”。殿堂之后的建筑,比較隱蔽,大概是貴族及其嬪妃們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后代文獻中所說的“寢”。殿堂前兩側的10間房是為廂房,也稱“個”,當各有專用。整個建筑群的布局,合乎周代“前朝后寢”或“前堂后室”的設計。從結構來說,鳳雛的宮室建筑顯然是從二里頭和殷墟的宮殿直接發展而來的,同時這種把私人生活所在與其處理政務場所非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整體結構,一方面是按當時宗法制度的需要而建造的,同時也是后代殿堂建筑群的濫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所發現的西周青銅器窖藏已有十多起。其中最重要的有1975年氣血漢董家村出土的包括裘衛四器在內的37件,1976年扶風莊白出土的103件微氏家族青銅器群。06、上村嶺遺址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國貴族墓地,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1956~1957年發掘獲得墓葬234座、車馬坑3座、馬坑1座。從墓葬的排列看,當時的墓地有一定的規劃。全部墓葬可分5等級:M1052乃第1等級,重槨罩棺;出土有“虢太子元徒戈”2,鼎7簋6及1組編鐘;附屬于此墓的車馬坑埋車10馬20。M1706為第2等級,隨葬鼎5簋4,車馬坑埋車5馬10。M1802為第3等級,隨葬鼎3簋4及豐富精美的玉石裝飾品。第4等級墓近20座,多出土1鼎或2鼎,無車馬具。第5等級墓約200座,無青銅禮器。該墓地為了解西周的喪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07、“公墓”和“邦墓”“公墓”和“邦墓”在周禮盛行的西周,周族人強調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聚族而葬,即同姓宗族或者同宗的死者埋葬于同一墓地。但這種族葬又有兩種:“公墓”和“邦墓”。公墓是王室、國君等貴族的墓地,歸冢人掌管:事先有一定的規劃,確定墓地的范圍,并畫成圖樣,按照宗法等級關系排定墓位——《周禮.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各以其族?!灿泄φ呔忧?,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其樹數?!卑钅箽w墓大夫掌管?!傲顕褡逶岫破浣睢?。這些死者應當是同族的自由民。族葬制本來是原始氏族社會的公共墓地制的遺留,自由民在社會生活中盡管具有自由的身份,但他們仍然是被統治者,讓這些同宗者“死相迫”是要讓他們認清“生相近”之“禮”:我們是歸附于姬姓嫡長子政權的被統治者。08、周代棺槨制度據記載,周代的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即所謂“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發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槨室內置雙重棺,可見記載是大體可信的。商、周同樣,往往在之后、貴族墓附近設有“車馬坑”,即埋葬真車真馬的埋葬坑。車馬坑的規模冶視墓主人的身份高低而有等差。09、周代“九鼎八簋”制度“九鼎八簋”在周禮盛行的西周時期,諸侯、貴族使用青銅器和死后的隨葬品都有定制。在各種器用中,鼎和簋是最重要的。天子用九鼎配八簋,諸侯用七鼎配六簋,卿用五鼎配四簋,大夫用三鼎配二簋,士用一鼎。這在考古發掘中得到了證明。進入東周,周禮已被破壞殆盡,即所謂孔子痛心疾首的“禮崩樂壞”。這首先表現在“僭越”:低一級的貴族肆意履行高一級的貴族之禮。二是青銅禮器的有無、多寡本來是貴族身份地位的嚴肅體現,但此時卻被視為小事,具體的表現是仿銅陶禮器盛行。這種因經濟實力不夠而以陶器充當禮器的現象,也可理解為僭越,或者是一種“亂禮”。三是宗族的觀念被家族的觀念所代替,具體的表現是夫妻異穴合葬墓甚至家族墓地的逐漸出現。10、西周青銅器紋飾西周早期仍因襲商人遺風,以動物和怪獸為主題的獸面紋為主,三層滿花,對稱而繁縟。西周中晚期則確立的周人的風格:主流上帶狀的、變體的圖案花紋代替了原來通體滿花的、寫實怪獸紋;疏朗的二層花紋代替了繁縟三層花紋;一方面是植物枝葉紋比較流行,另一方面是出現了個體形態的“交龍紋”。人們可以從這里體會到周禮的“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蛘哒f周禮也具有輕松、融洽的一面。11、西周青銅器銘文西周青銅器銘文晚商的青銅器很少有銘文的,有的也只是短銘文,稱“簡銘期”。西周多了起來,并不乏長銘文,稱“長銘期”。如著名的康王時器《大盂鼎》,銘文長達291字。西周初期銘文的內容通常是激揚祖德、刻記功烈之類。到了西周中期以后,銘文就變得“公文程式化”了:紀時、紀地、紀事、賞賜、勉勵和對揚、作器、祝愿。例如《師兌簋》:“隹元年五月初吉甲寅(紀時),晚在周,各康廟,即位,同仲右師兌入門立中廷(紀地)。王乎內史冊命師兌足師和父嗣左右走馬、五邑走馬(紀事)。賜汝乃祖市、五黃、赤舄(賞賜)。兌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丕顯魯休(勉勵和對揚)。用作皇祖城公鼎簋(作器)。師兌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祝愿)?!蔽髦艹跗诘你懳臅w有稱“波磔體”,即字作肥筆,筆道首尾出鋒,粗細不一,喜作波磔,有如“畫字”,尚有書寫者之個性。到西周中期以后,書體則稱為“玉箸體”即筆道柔和,粗細如一,兩頭渾圓,千字同模。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銘文不多,內容也單調,一般是“‘某人’擇某吉金,自作某器”,或“余某某之子,某某之孫”這樣的字句。各地銘文的書體也有較大差異。被稱為“自作體”。第五章第一節01、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今陜西省臨潼縣城東5公里處?,F知秦始皇陵的布局是:高大的冢丘(底部方形,每邊長約350米,現殘高55.05米)四周建有雙重圍墻是為陵園。內建有寢殿和一些附屬建筑。秦始皇陵東面有諸公子、公主的殉葬墓,有埋置陶俑、活馬的從葬坑群,還有模擬軍陣送葬的兵馬俑坑。陵園西面有埋葬役徒的墓地,還有打制石材、燒制磚瓦和堆放建筑材料的場地。02、秦半両秦國半両錢體大而厚重,錢文高挺,書法粗率樸拙,字體狹長,筆劃高低粗細不一。秦朝半両在秦始皇陵陪葬墓出土了一些秦朝圜錢,一般直徑2.5~2.8,方孔邊長0.7~0.8厘米,重2.5~4.0克(秦兩約重15.6克)。這就糾正了《史記.平準書》上所說的“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3、秦簡秦簡指戰國晚期的秦國與秦始皇時期的秦朝的竹簡文書。重要的出土秦簡有兩批,一是“里耶秦簡”,一是“云夢秦簡”。毗鄰重慶的湖南省里耶縣,也是秦勢力南漸西線上的一個據點,雖然竹簡尚在整理之中,但可以預料簡文的史料價值引人注目?!霸茐羟睾啞敝负笔≡茐艨h睡虎地11號墓出土的竹簡,墓主是秦獄吏喜,于秦始皇三十年下葬,1100多枚竹簡的簡文有《編年記》、《語書》、《為吏之道》、《日書》和《秦法律文書》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秦法律文書》。中國古代律文能夠完整保存下來的,以唐律為最早,隋代以前的不過是斷章零篇。這批秦簡保留了秦律的許多內容對研究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法律制度,有重要的價值。又,睡虎地2號墓出土木櫝2件,乃士卒黑夫和驚寫的家書。這是我國出土最早的兩封家信實物,據考訂寫于秦始皇二十四年(B、C、221)。04、隸臣妾隸臣隸妾是古老的名字。早在《尚書.費誓》中已經出現,后在《左傳》中也不難見到(如僖公十七年,昭公七年)。“云夢秦簡”的主要內容是《法律文書》,其中關于隸臣隸妾的條文有57條之多,涉及隸臣妾的來源、贖免,以及他們的地位等情況。學術界一般認為,出土秦簡中的隸臣妾、人奴、人奴妾就是今日所指的奴隸;同時“云夢秦簡”所反映的是戰國晚期和秦始皇時期的社會狀況,因此從秦簡這樣可信的史料中理解隸臣妾,有助于思考中國古代歷史研究中的諸多問題。第五章第二節01、模型明器兩漢,一改前此隨葬實物之風氣,專為隨葬而做的陶質模型明器顯著增多。秦和西漢前期即已存在的陶灶和陶倉,大量流行。以后如水井(括包生活用和灌溉用者)、磨、杵臼、風箱、碓房、豬圈、樓閣(北方流行一種“鉛釉樓閣”,雖然燒成溫度僅有800℃左右,但綠釉晶瑩)、勞作田地、陂塘(四川地區流行)、車馬、船(嶺南流行),家禽家畜,乃至各種細小的生活用具(如熏爐、燈)等,時代越晚,種類和數量越多。隨著占有欲的膨脹,人們對隨葬品的觀念也發生了顯著的改變。02、漢代漆器漢代是中國古代漆器制造業的強盛時期:其一,器類多:從埋葬用的棺槨,起居用的睡床、奩、盒,到飲食用的杯桊碗盤,應有盡有,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案、盤、奩和耳杯。其二,數量大:深入到富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多數貴族墓均又有隨葬。其三,質量精美:漢代漆器有木胎和夾苧胎兩種。后者的做法是先用木頭或泥土制成實心器具來做內模,然后用麻布或繒帛多層反復地附于內模上,去掉內模后做成胎體。“脫胎”之后再反復髹漆而成器。乃漆器中的精品。同時還在漆器上繪畫各種云氣或神獸花紋,有的在器口或器耳鑲扣上金屬,最后拋光成器,費功甚大,所以《鹽鐵論》有云:“一杯桊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漢代漆器業多為官營,如當時的河南郡(治所今洛陽)、廣漢郡(成都)都是主要的官營漆器產地。番禺(今廣州)的漆器水平也基本上與中原北地相當,但仍以木胎為主,而有些卻與交易于海外有關。到了東漢中期,豪強地主私營漆器業發展起來,官營的衰落。03、漢絲織品漢代的中國,從北方到南方,均種桑養蠶,縲絲織帛。在內蒙古的和林格爾東漢墓的壁畫上,見到蠶桑的圖象。在山東、江蘇、四川等的出土漢代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