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計算機發展史
一、機械計算機時代的拓荒者
在西歐,由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大變革,大大促進了自然科學技術的進展,人們長期被神權
E抑的制造力得到空前釋放。其E制造一臺能幫助人進行計算的機器,就是最耀眼的思想火花之一。從那時
起,一個又一個科學家為把這一思想火花變成引導人類進入自由王國的火炬而不懈努力。但限于當時的科技
總體水平,大都失敗了,這就是拓荒者的共同命運:往往見不到豐碩的果實。后人在享用這甜美的時候,應
該能從中品出一些汗水與淚水的滋味……
1614:蘇格蘭人JohnNapier(1550-1617)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提到他發明了一種能夠計算四則運算
與方根運算的精巧裝置。
1623:WilhelmSchickard(1592-1635)制作了一個能進行六位以內數加減法,并能通過鈴聲輸出答案
的“計算鐘“。通過轉動齒輪來進行操作。
1625:WilliamOughtred(1575-1660)發明計算尺
1642:法國數學家Pascal在WILLIAMOughtred計算尺的基礎上將計算尺加以改進,能進行八位計
算。同時還賣出了許多,成為一種時髦的商品。
1668:英國人SamuelMorl制作了一個非十進制的加法裝置,適宜計算錢幣。
1671:德國數學家GottfriedLeibniz設計了一架能夠進行乘法,最終答案能夠最大達到16位°
1775:英國Charles制作成功了一臺與Leibniz's的計算機類似的機器。但更先進一些。
1776:德國人MathieusHahn成功的制作了一臺乘法器。
1801:Joseph-MaireJacuard開發了一臺能用穿孔K?片操縱的自動織布機。
1820:法國人CharlesXavierThomasdeColmar(1785-1870),制作成功第一臺成品計算機,非常的
可靠,能夠放在桌面上,在后來的90多年間一直在市場上出售。
1822:英國人CharlesBabbage(1792-1871)設計了差分機與分析機,其中設計的理論非常的超前,類
似于百年后的電子計算機,特別是利用卡片輸入程序與數據的設計被后人所使用。
1832:Babbage與JosephClement制成了一個差分機的成品,開始能夠進行6位數的運算。后來進展
到20位、30位,尺寸將近一個房子那么大。結果以穿孔的形式輸出。但限于當時的制造技術,他們的設
計難以制成。
1834:斯德哥爾摩的GeorgeScheutz用木頭做了?臺差分機。
1834:Babbage設想制造?臺通用的分析機,在只讀存儲器(穿孔卡片)中存儲程序與數據,Babbage
在以后的時間繼續他的研究工作,并于1840年將操作數提高到了40位,并基本實現了操縱中心(CPU)
與存儲程序的設想,而且程序能夠根據條件進行跳轉,能在幾秒內作出通常的加法,幾分鐘內作出乘除法。
1842:Babbage的差分機項目由于研制費用昂貴,被政府取消。但他自己仍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于他的
分析機研究。
1843:Scheutz與他的兒子EdvardScheutz制造了一臺差分機,瑞典政府同意維續支持他們的研究工
作。
1847:Babbage花兩年時間設計了一臺較簡易的、31位的差分機,但沒有人感興趣并支持他造出這臺機
器。但后來倫敦科學博物館用現代技術復制出這臺機器后發現,它確實能準確的工作。
1848:英國數學家GeorgeBocle創立二進制代數學。提早差不多?個世紀為現代二進制計算機鋪平了道
路。
1853:令Babbage感到高興的是,Scheutzes制造成功了真正意義上的比例差分機,能進行15位數的
運算。象Babbage所設想的那樣輸出結果。后來倫敦的BrianDonkin又造出了更可靠的第二臺。
1858:第一臺制表機被Albany的Dudley天文臺買走。第二臺被英國政府買走。但天文臺并沒有將其充
分利用,后來被送進了博物館。而第二臺卻被幸運的使用了很長時間。
1871:Babbage制造了分析機的部分部件與印表機。
1878:紐約的西班牙人RamonVerea,制造成功桌面計算器。比前面提到的都要快。但他對將其推向市
場不感興趣,只是想說明,西班牙人能夠比美國人做的更好。
1879:一個調查委員會開始研究分析機是否可行,最后他們的結論是:分析機根本不可能工作。如今
Babbage已經去世了。調查之后,人們將他的分析機完全遺忘J但HowardAiken例外。
1885:這時期更多的計算機涌現出來。如美國、俄國、瑞典等。他們開始用有槽的圓柱代替易出故障的齒
輪。
1886:芝加哥的DorrE.Felt(1862-1930),制造了第一臺用按鍵操作的計算器,而且速度非常快,按健
抬起,結果也就出來了。
1889:Felt推出桌面印表計算器。
1890:1890美國人口普杳。1880年的普杳人工用了7年的時同進行統計。這意味著18go年晌統計將會
超過10年。美國人口普查部門希望能得到一臺機器幫助提高普查的效率。HermanHollerith,建立制表
機公司的那個人,后來他的公司進展成了IBM公司。借鑒了Babbage的發明,用穿孔卡片存儲數據,并
設計了機器。結果僅僅用了6個周就得出了準確的數據(62622250人)。HermanHollerith大發其
財。
1892:圣多美與普林西比的WilliamS.Burroughs(1857-1898),制作成功了一臺比Felt的功能更強的
機器,真正開創了辦公自動化工業。
1896:HermanHollerith創辦了IBM公司的前身。
1906:HenryBabbage,CharlesBabbage的兒子,在R.W.Munro的支持下,完成了父親設計的分
析機,但也僅能證明它能工作,而沒有將其作為產品推出。
二、電子計算機最初的日子里
在這之前的計算機,都是基于機械運行方式,盡管有個別產品開始引入一些電學內容,卻都是從屬與機
械的,還沒有進入計算機的靈活:邏輯運算領域。而在這之后,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進展,計算機就開始了
由機械向電子時代的過渡,電子越來越成為計算機的主體,機械越來越成為從屬,二者的地位發生了變化,
計算機也開始了質的轉變。下面就是這一過渡時期的要緊事件:
1906:美國的LeeDeForest發明了電子管。在這之前造出數字電子計算機是不可能的。這為電子計
算機的進展奠定了基礎。
1924年2月:IBM,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公司成立。
1935:IBM推出IBM601機。這是?臺能在?秒鐘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計算機。這臺機器不管在自然科
學還是在商業意義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約造了1500臺。
1937:英國劍橋大學的AlanM.Turing(1912-英54)出版了他的論文,并提出了被后人稱之為“圖靈機”
的數學模型。
1937:BELL試驗室的GeorgeStibitz展示了用繼電器表示二進制的裝置。盡管僅僅是個展示品,但卻是
第一臺二進制電子計算機。
1938:ClaudeE.Shannon發表了用繼電器進行邏輯表示的論文。
1938:柏林的KonradZuse與他的助手們完成了一個機械可編程二進制形式的計算機,其理論基礎是
Boolean代數。后來命名為Z1。它的功能比較強大,用類似電影膠片的東西作為存儲介質。能夠運算七位
指數與16位小數。能夠用一個鍵盤輸入數字,用幻泡顯小結果。
1939年1月1日:加利福尼亞的DavidHewlet與WilliamPackard在他們的車庫里造出了Hewlett-
Packard計算機。名字是兩人用投硬幣的方式決定的。包含兩人名字的一部分。
1939年11月:美國JohnV.Atanasoff與他的學生CliffordBerry完成了一臺16位的加法器,這是第
一臺真空管計算機。
1939: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軍事需要大大促進了計算機技術的進展。
1939:Zuse與Schreyer開始在他們的Z1計算機的基礎上進展Z2計算機。并用繼電器改進它的存儲與
計算單元。但這個項目由于Zuse服兵役被中斷了一年。
1939/1940:Schreyer利用真空管完成了一個10位的加法器,并使用了筑燈做存儲裝置。
1940年1月:Bell實驗室的SamuelWilliams與Stibitz制造成功了一個能進行復雜運算的計算機。大
量使用了繼電器,并借鑒了一些電話技術,使用了先進的編碼技術。
1941夏季:Atanaso仟與學生Berry完成了能解線性代數方程的計算機,取名叫“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用電容作存儲器,用穿孔卡片作輔助存儲器,那些孔實際上是“燒”上的。時鐘頻率是
60HZ,完成一次加法運算用時一?秒。
1941年12月:德國Zuse制作完成了Z3計算機的研制。這是第一臺可編程的電子計算機。可處理7位
指數、14位小數。使用了大量的真空管。每秒鐘能作3到4次加法運算。一次乘法需要3到5杪。
1943:1943年到1959年時期的計算機通常被稱作第一代計算機。使用真空管,所有的程序都是用機器碼
編寫,使用穿孔卡片。典型的機器就是:UNIVACo
1943年1月:MarkI,自動順序操縱計算機在美國研制成功。整個機器有51英尺長,重5噸,75萬個
零部件,使用了3304個繼電器,60個開關作為機械只讀存儲器。程序存儲在紙帶上,數據能夠來自紙帶
或者卡片閱讀器。被用來為美國海軍計和彈道火力表。
1943年4月:MaxNewman、Wynn-Williams與他們的研究小組研制成功"HeathRobinson",這是一
臺密碼破譯機,嚴格說不是一臺計算機。但是其使用了一些邏輯部件與真空管,其光學裝置每秒鐘能讀入
2000個字符。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43年9月:Williams與Stibitz完成了"RelayInterpolator",后來命名為"ModelHRelay
Calculator^這是一臺可編程計算機。同樣使用紙帶輸入程序與數據。其運行更可靠,每個數用7個繼電
器表示,可進行浮點運算。
1943年12月:最早的可編程計算機在英國推出,包含2400個真空管,目的是為了破譯德國的密碼,每
秒能翻譯大約5000個字符,但使用完后不久就遭到了毀壞。據說是由于在翻譯俄語的時候出現了錯誤。
1946: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與Computer):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電子計算
機。開始研制于1943年,完成于1946年。負責人是JohnW.Mauchly與J.PresperEckert。重30
噸,18000個電子管,功率25千瓦。要緊用于計算彈道與氫彈的研制。
三、晶體管計算機的進展
真空管時代的計算機盡管已經步入了現代計算機的范疇,但其體積之大、能耗之高、故障之多、價格之
貴大大制約了它的普及應用。直到晶體管被發明出來,電子計算機才找到了騰飛的起點,一發而不可收……
1947:Bell實驗室的WilliamB.Shockley,JohnBardeen與WalterH.Brattain.發明了晶體管,開
發了電子時代新紀元。
1949:EDSAC:劍橋大學的Wilkes與他的小組建成了一臺存儲程序的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仍是紙帶。
1949:EDVAC(electronicdiscretevariablecomputer):第一臺使用磁帶的計算機。這是一個突破,
能夠多次在其上存儲程序。這臺機器是JohnvonNeumann提議建造的。
1949:"未來的計算機不可能超過1.5噸。”這是當時科學雜志的大膽預測。
1950:軟磁盤由東京帝國大學的YoshiroNakamats發明。其銷售權由IBM公司獲得。開創存儲時代新
紀元。
1950:英國數學家與計算機先驅AlanTuring說:計算機將會具有人的智糕,假如一個人與一臺機器對
話,關于提出與問答的問題,這人人不能區別到底對話的是機器還是人,那么這臺機器就具有了人的智能。
1951:GraceMurrayHopper完成了高級語言編譯器。
1951:Whirlwind:美國空軍的第一個計算機操縱實時防御系統冊制完成。
1951:UNIVAC-1:第一臺商用計算機系統。設計者:J.PrespsrEckert與JohnMauchly,被美國人
口普查部門用于人口普查,標志著計算機的應用進入了一個新的、商業應用的時代。
1952:EDVAC(ElectronicDiscreteVariableComputer):由VonNeumann領導設計并完成。取
名:電子離散變量計算機。
1953:如今世界上大約有100臺計算機在運轉。
1953:磁芯存儲器被開發出來。
1954:IBM的JohnBackus與池的研究小組開始開發FORTRAN(FORmulaTRANslation),1957年
完成。是一種適合科學研究使用的計算機高級語言。
1956:第一次有關人工智能的會議在Dartmouth學院召開。
1957:IBM開發成功第?臺點陣打印機。
1957:FORTRAN高級語言開發成功。
四、集成電路,現代計算機插上騰飛的翅膀
盡管晶體管的使用大大縮小了計算機的體枳、降低了其價格,減少了故障。但離人們的要求仍差很遠,
而且各行業對計算機也產生了較天的需求,生產性能更強、更輕便、更便宜的機器成了當務之急,而集成電
路的發明正如''及時雨〃,當春乃發生。其高度的集成性,不僅僅使體枳得以減小,更使速度加快,故障減
少。人們開始制造革命性的微處理器。計算機技術通過多年的積存,終于駛上了用硅鋪就的高速公路。
1958年9月12日:在RobertNoyce(INTEL公司的創始人)的領導下,發明了集成電路。不久又推出
了微處理器。但由于在發明微處理器時借鑒了日本公司的技術,因此日本對其專利不承認,由于日本沒有得
到應有的利益。過了30年,日本才承認,這樣日本公司能夠從中得到一部分利潤了。但到2001年,這個
專利也就失效了。
1959:1959年到1964年間設計的計算機通常被稱之第二代計算機。大量使用了晶體管與印刷電路。計算
機體積不斷縮小,功能不斷增強,能夠運行FORTRAN與COBOL,接收英文字符命令。出現大量應用軟
件。
1959:GraceMurrayHopper開始開發COBOL(COmmonBusiness-OrientatedLanguage)語言,
完成于1961年。
1960:ALGOL:第一個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推出。
1961:IBM的KennthIverson推出APL編程語言。
1963:PDP-8:DEC公司推出第一臺小型計算機。
1964:1964年到1972年的計算機通常被稱之第三代計算機。大量使用集成電路,典型的機型是
I3M360系列。
1964:IBM公布PL/1編程語言。
1964:公布IBM360首套系列兼容機。
1964:DEC公布PDB-8小型計算機。
1965:摩爾定律發表,處理器的性能每年提高一倍。后來其內容又發生了改變。
1965:LoftiZadeh創立模糊邏件用來處理近似值問題。
1965:ThomasE.Kurtz與JohnKemeny完成BASIC(BeginnersAllPurposeSymbolic
InstructionCode)語言的開發。特別適合計算機教育與初學者使用,得到了廣泛的推廣。
1965:DouglasEnglebart提出鼠標器的設想,但沒有進一步的研究。直到1983年被蘋果電腦公司大量
使用。
1965:第一臺超級計算機CD6600開發成功。
1967:NiklausWirth開始開發PASCAL語言,1971年完成。
1968:RobertNoyce與他的幾個朋友創辦了INTEL公司。
1968:SeymourPaper與他的研究小組在MIT開發了LOGO語言。
1969:ARPANET計劃開始啟動:這是現代INTERNET的雛形。
1969年4月7日:第一個網絡辦議標準RFC推出。
1969:EIA(ElectronicIndustriesAssocia
1970-1980
1970:第一塊RAM芯片由INTEL推出,容量IK。
1970:KenThomson與DennisRitchie開始開發UNIX操作系統。
1970:Forth編程語言開發完成。
1970:Internet的雛形ARPAnet(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network)基本完成。開始
向非軍用部門開放,許多大學與商業部門開始接入。
1971年11月15H:Marcian巳Hott在INTEL公司開發成功第一塊微處理器4004,含2300個晶體
管,是個4位系統,時鐘頻率108KHz,每秒執行6萬條指令。
在后來的日子里,處理器進展要緊指標一覽:
處理器:4004主頻:108KHz每秒百萬條指令:0.06
處理器:8080主頻:2MHz每秒百萬條指令:0.5
處理器:68000主頻:8MHz每秒百萬條指令:0.7
處理器:8086主頻:8MHz每秒百萬條指令:0.8
處理器:68000主頻:16MHz每秒百萬條指令:1.3
處理器:68020主頻:16MHz每秒百萬條指令:2.6
處理器:80286主頻:12MHz每秒百萬條指令:2.7
處理器:68030主頻:16MHz每秒百萬條指令:3.9
處理器:386SX主頻:20MHz號秒百萬條指令:6
處理器:68030主頻:25MHz每秒百萬條指令:6.3
處理器:68030主頻:40MHz每秒百萬條指令:10
處理器:386DX主頻:33MHz每秒百萬條指令:10
處理器:486DX主頻:25MHz每秒百萬條指令:20
處理器:486DX2-50主頻:50MHz每秒百萬條指令:35
處理器:486DX4/100主頻:103MHz每秒百萬條指令:60
處理器:Pentium主頻:66MHz每秒百萬條指令:100
處理器:Pentium主頻:133MHz每秒百萬條指令:240
處理器:Pentium主頻:233MHzMMX每秒百萬條指令:435
處理器:PentiumPro主頻:200MHz每秒百萬條指令:440
處理器:PentiumII主頻:233MHz每秒百萬條指令:560
處理器:PentiumII主頻:333MHz每秒百萬條指令:770
1971:PASCAL語言開發完成。
1972:1972年以后的計算機習慣上被稱之第四代計算機。基于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后來的超大規模集成電
路。計算機功能更強,體枳更小。人們開始懷疑計算機能否繼續縮小,特別是發熱量問題能否解決?人們開
妗探討第五代計算機的開發。
1972:C語言的開發完成。其要素設計者是UNIX系統的開發者之一DennisRitche。這是一個非常強大
的語言,開發系統軟件,特別受人喜愛。
1972:Hewlett-Packard發明了第一個手持計算器。
1972年4月1日:INTEL推出8008微處理器。
1972:ARPANET開始走向世界,INTERNET革命拉開序幕。
1973:街機游戲Pong公布,得到廣泛的歡迎。發明者NolanBushnell,后來Atari的創立者。
1974:第一個具有并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CLIP-4推出。
五、計算機技術漸入輝煌
在這之前,計第機技術要緊集中在大型機與小型機領域進展,但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與微處理器技術
的進步,計算機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技術障礙已層層突破。特別是從INTEL公布其面向個人機的微處理器
8080之后,這一浪潮便洶涌澎湃起來,同時也涌現了一大批信息時代的弄潮兒,如喬布斯、比爾?蓋茨等,
至今他們對計算機產業的進展還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如今段,互聯網技術、多媒休技術也得到了空前的
進展,計算機真正開始改變人們的生活。
1974年4月1口:INTEL公布其8位的微處理器芯片8080。
1974年12月:MITS公布Altair8800,第一臺商用個人計算機,價值397美元,內存有256個字節。
1975:BillGates與PaulAllen完成了第一個在MITS的Altair計算機上運行的BASIC程序。
1975:IBM公司介紹了他的激光打印機技術。1988年向市場推出其彩色激光打印機。
1975:BillGates與PaulAllen創辦MicorSoft公司。現在成為最大、最成功的軟件公司。三年后就收入
50萬美元,增加到15個人。1992年達28億美元,1萬名雇員。其最大的突破性進展是在1981年為
13M的PC機開發操作系統,從此后便開始了對計算機業的巨大影響。
1975:IBM5100公布。
1976:StephenWozinak與StephenJobs創辦蘋果計算機公司。并推出其AppleI計算機。
1976:Zilog推出Z80處理器。8位微處理器。CP/M就是面向其開發的操作系統。許多著名的軟件如:
Wordstar與dBaseII基于此款處理器。
1976:6502,8位微處理器公布,專為AppleH計算機使用。
1976:Cray1,第一臺商用超級計算機。集成了20萬個晶體管,每秒進行1.5億次浮點運算。
1977年5月:AppleII型計算機公布。
1978:CommodorePet公布:有8KRAM,盒式磁帶機,9英寸顯示器。
1978年6月8日:INTEL公布其16位微處理器8086。但因其非常昂貴,又推出8位的8088滿足市場
對低價處理器的需要,并被IBM的第一代PC機所使用。其可用的時鐘頻率為4.77、8、lOMHZo大約有
300條指令,集成了29000根晶體管。
1979:街機游戲”太空入侵者”公布,引起轟動。很快便使得類似的游戲機大規模流行起來,其收入超過了
美國電影業。
1979:JeanIchbiah開發完成Ada計算機語言。
1979年6月1日:INTEL公布了8位的8088微處理器,純粹為了迎合低價電腦的需要。
1979:CommodorePET公布了使用1MHz的6502處理器,單色顯示器、8K內存的計算機,同時能夠
根據需要購買更多的內存擴充。
1979:發明了低密盤。
1979:Motorola公司公布68000微處理器。要緊供應Apple公司的Macintosh,后繼產品68020用在
MacintoshII機型上。
1979:IBM公司眼看著個人計算機市場被蘋果等電腦公司占有,決定也開發自己的個人計算機,為了盡快
的推出白己的產品,他們大量的二作是與第三方合作,其中微軟公司就承擔了其操作系統的開發工作。很快
他們便在1981年8月12日推出了IBM-PCo但同時也為微軟后來的螂起,施足了肥料。
1980:''只要有1兆內存就足夠DOS盡情表演了〃。微軟公司開發DOS初期時說。今天來聽這句話有何感
想呢?
1980年10月:MS-DOS/PC-DOS開發工作開始了。但微軟并沒有自己獨立的操作系統,他們買來別人
的操作系統并加以改進。但.IBM測試時竟發現有300個BUG。因此他們又繼續改進,最初的DOS1.0有
4000行匯編程序。
1981:Xerox開始致力于圖形用戶界面、圖標、菜單與定位設備(如鼠標)的研制。結果研窕成果為蘋果
所借鑒。而蘋果電腦公司后來又指控微軟剽竊了他們的設計,開發了WINDOWS系列軟件。
1981:INTEL公布的80186/80188芯片,很少被人使用,由于其寄存器等與其他不兼容。但其使用了直
接存儲器訪問技術與時間片分時技術。
1981年8月12日:IBM公布其個人計算機,售價2880美元。該機有64K內存、單色顯示器、可選的盒
式磁帶驅動器、兩個160KB單面軟盤驅動器。這臺機器取得了比預想的還要大的成功。
1981年8月12日:MDA(MonoDisplayAdapter,textonly)能夠顯示文本的單色顯示器隨IBM-PC
機公布。
1981年8月12日:MS-DOS1.0,PC-DOS1.0公布。Microsoft是受IBM委托開發DOS操作系統,
他們從TimPaterson那里購買了一個叫86-DOS的程序并加以改進。從IBM賣出去的叫PC-DOS。從
Microsoft賣出去的叫MS-DOS,Micorsoft與IBM的合作一直到1991年的DOS5.0為止。最初的
DOS1.0非常的簡陰,每張盤上只一個根目錄,不支持子目錄。直到1983年3月的2.0版才有所改觀。
MS-DOS在1995年往常一直是與IBM-PC兼容的操作系統,WINDOWS95推出并迅速占領Tt?場之后,
其最后一個版本命名為DOS7.0,現在微軟的操作系統已經在世界大多數計算機上運行了。
1982:基于TCP/IP協議的INTERNET初具規模。
1982:基于6502微處理器的計算機大受歡迎,特別是在學校大量普及。
1982年1月:Commodore64計算機公布,價格:595美元,
1982年2月:80286公布。時鐘頻率提高到20MHz,并增加了保護模式,可訪問16M內存。支持1GB
以上的虛擬內存。每秒執行270萬條指令,集成了134000個晶體管。
1982:Compaq公司公布了其IBM?PC兼容機。
1982:MIDI(Musical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標準制定。同意計算機連接標準的類似鍵盤數字
樂器。
1982:Sony與Phillips公布了壓縮音頻的紅皮書。很快得到歐美的認同。
1982年3月:MS-DOS1.25PC-DOS1.1
1982年4月:SinclairZXSpectrum公布:基于Z80芯片,時鐘頻率3.5MHz。能顯示8種顏色。
1982年5月:IBM推出雙面320K的軟盤驅動器。
1983年1月:IBMPC在歐洲展示。
1983:Borland公司成立。
1983春季:IBMXT機公布,增加了10兆的硬盤,128KRAM,一個軟驅、單色顯示器、一臺打印機、
能夠增加一個8087數字協處理器。價格5000美元。
1983年3月:MS-DOS2.0.PC-DOS2.0增加了類似UNIX分層目錄的管理形式。
1983年10月:MS-DOS2.25,包含支持其他字符設置,開發東方市場。
1984:DNS(DomainNameServer)域名服務器公布,互連網上有1000多臺主機運行。
1984:Hewlett-Packard公布了優異的激光打印機,HP也在噴墨打印機上保持領先技術。
1984年1月:Apple的Macintosh公布。基于Motorola68000微處理器。能夠尋址16M。
1984年8月:MS-DOS3.0、PC-DOS3.0.IBMAT公布,使用ISA標準,支持大硬盤與L2M高需軟
驅。
1984年9月:Apple公布了有512Kb內存的Macintosh,但其他方面沒有什么提高。
1984底:Compaq開始開發IDE接口,能夠更快的速度傳輸數據,并被許多同行采納,后來更進一步的
EIDE推出,能夠支持到528MB的驅動器。數據傳輸也更快。
1985:Philips與Sony合作推出CD-ROM驅動器。
1985:EGA標準推出。
1985年3月:MS-DOS3.1.PC-DOS3.1。這是第一個提供部分網絡功能支持DOS版本。
1985年10月17H:80386DX推出。時鐘頻率至ij達33MHz,可尋址1GB內存。比286更多的指令。
每秒6百萬條指令,集成275000個晶體管。
1985年11月:MicrosoftWindows公布。但在其3.0版本之全面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需要DOS的支
持,類似蘋果機的操作界面,以致被蘋果控告。訴訟到1997年8月才終止。
1985年12月:MS-DOS3.2,PC-DOS3.2。這是第一個支持3.5英寸磁盤的系統。但也只是支持到
720KB,到3.3版本時方可支持1.44兆。
1986年1月:Apple公布較高性能的Macintosh。有四兆內存,與SCSI適配器。
1986年9月:AmstradAnnounced公布便宜且功能強大的計算機AmstradPC1512。具有CGA圖形
適配器、512KB內存、8086處理器20兆硬盤驅動器。使用了鼠標器與圖形用戶界面,面向家庭設計。
1987:ConnectionMachine超級計算機公布。使用并行處理,每秒鐘2億次運算。
1987:MicrosoftWindows2.0公布,比第一版要成功,但并沒有多大提高。
1987:英國數學家MichaelF.Barnsley找到圖形壓縮的方法。
1987:MacintoshH公布,基于Motorola68020處理器。時鐘16MHz,每秒260萬條指令,有一個
SCSI適配器與一個彩色適配器。
1987年4月2日:IBM推出PS/2系統。最初基于8086處理器與老的XT總線。后來過渡到80386,開
妗使用3.5英寸1.44MB軟盤驅動器。引進了微通道技術,這一系列機型取得了巨大成功。出貨量達到
200萬臺。
1987:IBM公布VGA技術。
1987:IBM公布自己設計的微處理器8514/A。
1987年4月:MS-DOS3.3.PC-DOS3.3.隨IBMPS/2一起公布,支持1.44MB驅動器與硬盤分
區。可為硬盤分出多個邏輯驅動器。
1987年4月:Micros。代與IBM公布S/2Warp操作系統。但并未取得多大成功。
1987年8月:AD-LIB聲卡公布。一個加拿大公司的產品。
1987年10月:CompaqDOS(CPQ-DOS)v3.31公布。支持的硬盤分區大于32Mb。
1988:光計算機投入開發,用光子代替電子,能夠提高計算機的處理速度。
1988:XMS標準建立。
1988:EISA標準建立。
19886月6日:80386SX為了迎合低價電腦的需求而公布。
1988年7月到8月:PC-DOS4.0>MS-DOS4.0.支持EMS內存。但由于存在BUG,后來又陸續推出
4.01a。
1988年9月:IBMPS/2。286公布,基于80286處理器,沒有使用其微通道總線。但其他機器繼續使用
這一總線。
1988年10月:Macintoshlix公布。基于Motorola68030處理器。仍使用16MHz主頻、每秒390
萬條指令,支持128MRAM。
1988年11月:MS-DOS4.01、PC-DOS4.01公布。
1989:TimBerners-Lee創立WorldWideWeb雛形,他工作于歐洲物理粒子研究所。通過超文本鏈
接,新手也能夠輕松上網瀏覽。這大大促進了INTERNET的進展。
1989:Phillips與Sony公布CD-I標準。
1989年1月:MacintoshSE/30公布。基于新型68030處理器。
1989年3月:E-IDE標準確立,能夠支持超過528MB的硬盤容量。可達到33.3MB/s的傳輸速度.并
被許多CD-ROM所使用。
1989年4月10日:80486DX公布,集成120萬個晶體管。其后繼型號時鐘頻率達到100MHz.
1989年11月:SoundBlasterCard(聲卡)公布。
1990:SVGA標準確立。
1990年3月:Macintoshlifx公布,基于68030CPU,主頻40MHz,使用了更快的SCSI接口。
1990年5月22日:微軟公布V/indows3.0。兼容MS-DOS模式。
1990年10月:MacintoshClassic公布,有支持到256色的顯不適況器。
1990年11月:第一代MPC(多媒體個人電腦標準)公布。處理器至少80286/12MHZ,后來增加到
80386SX/16MHz,及一個光驅,至少150KB/sec的傳輸率。
1991:公布ISA標準。
1991年5月:SoundBlasterPro公布。
1991年6月:MS-DOS5.0、PC-DOS5.0。為了促進OS/2的進展,BillGates說:DOS5.0是DOS
終結者,今后將不再花精力于此。該版木突破了640KB的基木內存限制。這個版木也標志著微軟與IBM在
DOS上的合作的終結。
1992:WindowsNT公布,可尋址2GRAM
1992年4月:Windows3.1公布。
1992年6月:SoundBlaster16ASP公布。
1993:INTERNET開始商業化運行。
1993:經典游戲Doom公布。
1993:Novell并購DigitalResearch,DR-DOS成為NovellDOS,
1993年3月22:Pentium公布。集成了300多萬個晶體管。初期工作在60-66MHZ。每秒鐘執行1億
條指令。
1993年5月:MPC標準2公布。CD-ROM傳輸率要求300KB/sec。在320*240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
幀圖像。
1993年12月:MS-DOS6.0公布,包含一個硬盤壓縮程DoubleSpace,,但一家小公司聲稱,微軟剽竊
了其部分技術。因此在后來的DOS6.2中,微軟將其改名為:DriveSpace。后來WIN95中的DOS成為
DOS7.0,WIN95OSR2中稱之DOS7.10.
1994年3月7日:Intel公布90-100MHzPentium處理器。
1994年9月:PC-DOS6.3公布。
1994年10月10日:Intel公布75MHzPentium處理器。
1994:DoomII公布。開發了PC機游戲廣闊市場。
1994:Netscape1.0瀏覽器公布。
1994:Comm&Conquer(命令與征服)公布。
1995年3月27日:Intel公布120Mhz的Pentium處理器。
19956月1日:Intel公布133Mhz的Pentium處理器。
1995年8月23日:Windows'95公布。大大不一致于其往常的版本。完全脫離MS-DOS,但照顧用戶習
慣還保留了DOS形式。純32位的多任務操作系統。該版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5年11月1日:PentiumPro公布。主頻可達200MHz,每秒鐘完成4.4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
個晶體管。
1995年12月:Netscape公布其JavaScript。
1996:Quake、Civilization2、Command&Conquer-RedAlert等一系列的著名游戲公布。
1996年1月:NetscapeNavigator2.0公布,第一個支持JavaScript的瀏覽器。
1996年1月4H:Intel公布150-166MHZ的Pentium處理器,集成了330萬個晶體管。
1996:Windows'95OSR2公布,修復了部分BUG,擴充了部分功能。
1997:Gr與TheftAuto、Quake2、BladeRunne「等著名游戲公布,3D圖形加速卡大行其道。
1997年1月8日:Intel公布PentiumMMX。對游戲與多媒體功能進行了增強。
1997年4月:IBM的深藍(DeepBlue)計算機,戰勝人類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
1997年5月7口:Intel公布PentiumII,增加了更多的指令與更多CACHEo
1997年6月2日:Intel公布233MHzPentiumMMX.
1997年16日:Apple遇到嚴重的財務危機,微軟伸出援助之手,注資1.5億美元。條件是Apple撤消其
控訴:微軟模仿其視窗界面的起訴,并指出Apple也是模仿了XEROX的設計。
1998年2月:Intel公布333MHzPentiumII處理器。使用0.25微米技術,提高速度,減少發熱量。
1998年6月25日:Microsoft公布Windows'98,一些人企圖肢解微軟,微軟回擊說這會傷害美國的國
家利益。
1999年1月25日:LinuxKernel2.2.0公布。人們對其寄予厚望。
1999年2月22日:AMD公司公布K6-III400MHz。有測試說其性能超過IntelP-IIIo集成2300萬
個晶體管、socket7結構。
再往下就是今天了,與整個人類的進展歷程相比、與傳統科學技術相比,計算機的歷史才剛剛開始書寫,我
們正置身其中,感受其H新月異的變化,被計算機大潮裹挾著絲毫不得停歇。希望在這潮頭有更多的中國弄
潮兒......
計算機網絡
網絡并不新鮮。在計算機時代早期,眾所周知的巨型機時代,計算機世界被稱之分時系統的大系統所統
治。分時系統同意你通過只含顯示器與鍵盤的啞終端來使用主機。啞終端很像PC,但沒有它自己的CPU、
內存與硬盤。靠啞終端,成百上二的用戶能夠同時訪問主機。這是如何工作的?是由于分時系統的威力,它
將主機時間分成片,給用戶分配時間片。片很短,會使用戶產生錯覺,以為主機完全為他所用。
在七十年代,大的分時系統被更小的微機系統所取代。微機系統在小規模上使用了分時系統。因此說,
并不是直到七十年代PC發明后,才想出了今天的網絡。
遠程終端計算機系統是在分時計算機系統基礎上,通過Modem(調制解調器)與PSTN(公用電話
網)向地理上分布的許多遠程線端用戶提供共享資源服務的。這盡管還不能算是真正的計算機網絡系統,但
它是計算機與通信系統結合的最初嘗試。遠程終端用戶大概已經感受到使用“計算機網絡”的味道了。
在遠程終端計算機系統基礎上,人們開始研究把計算機與計算機通過PSTN等已有的通信系統互聯起
來。為了使計算機之間的通信聯接可靠,建立了分層通信體系與相應的網絡通信協議,因此誕生了以資源共
享為要緊目的的計算機網絡。由7網絡中計算機之間具有數據交換的能力,提供了在更大范圍內計算機之間
協同工作、實現分布處理甚至并行處理的能力,聯網用戶之間直接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信息交換的通信能力
也大大增強。
1969年12月,Internet的前身-美國的ARPA網投入運行,它標志著我們常稱的計算機網絡的興起。
這個計算機互聯的網絡系統是一種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技術使計算機網絡的概念、結構與網絡設計方面都
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為后來的計算機網絡打F了基礎。
八十年代初,隨著PC個人微機應用的推廣,PC聯網的需求也隨之增大,各類基于PC互聯的微機局
域網紛紛出臺。這個時期微機局域網系統的典型結構是在共享介質通信網平臺上的共享文件服務器結構,即
為所有聯網PC設置一臺專用的可共享的網絡文件服務器.PC是一臺“麻雀雖小,五粒俱全”的小計算機,每
個PC機用戶的要緊任務仍在自己的PC機上運行,僅在需要訪問共享磁盤文件時才通過網絡訪問文件服務
器,表達了計算機網絡中各計算機之間的協同工作。由于使用了較PSTN速率高得多的同軸電纜、光纖等高
速傳輸介質,使PC網上訪問共享資源的速率與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基于文件服務器的微機網絡對網內計算
機進行了分工:PC機面向用戶,微機服務器專用于提供共享文件資源。因此它實際上就是一種客戶機/服務
器模式。
計算機網絡系統是非常復雜的系統,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涉及到許多復雜的技術問題,為實現計算機網
絡通信,計算機網絡使用的是分層解決網絡技術問題的方法。但是,由了存在不一致的分層網絡系統體系結
構,它們的產品之間很難實現互聯。為此,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1984年正式頒布了“開放系統互連基本
參考模型”OSI國際標準,使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實現了標準化。
進入九十年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與建立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基礎上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得到了迅猛
的進展。特別是1993年美國宣布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l后,全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制定與建立本國的
NIL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進展,使計算機網絡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目前,全球以美國
為核心的高速計算機互聯網絡即Internet已經形成,Internet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識寶庫。而
美國政府又分別于1996年與1997年開始研究進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聯網2(Internet2)與.卜?一代互聯網
(NextGenerationInternet)。能夠說,網絡互聯與高速計算機網絡正成為最新一代的計算機網絡的進展方
向。
(-)什么是計算機網絡
計算機網絡只是是兩臺或者多臺計算機通過電纜連在一起,這樣它們能夠交換信息。
當然,除了網絡,計算機之間也有其他方式交換信息。我們中的大多數都用過一種最原始的“手工網絡”
的方式。那就是你將文件復制到軟盤上,然后把這張盤拿到別人的計算機上.這就是稱之為“手工”的原因
了。
"手工網絡”的問題在于其太慢,再加上要在你的地毯上(假如你的辦公室里鋪了地毯的話)留下痕跡。
有一天,計算機玩家們發現聯網比每隔半年換一次地毯劃算得多。因此,現代計算機網絡誕生了。
有了網絡,你能夠把辦公室口的所有計算機都連上網,在每個計算機里都裝一塊電路板(網卡)。這
樣,你就有地方插電纜,安裝與配置網絡軟件以使網絡工作。因此,你有了可運行的計算機網絡。
我們的網絡朋友們,到底什么是計算機網絡呢?就是用通訊設備與線路,將處在不一致地方與空間位
置、操作相對獨立的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再配置一定的系統與應用軟件,在原本獨立的計算機之間實現軟
硬件資源共享與信息傳遞,那么這個系統就成為計算機網絡了。
(二)計算機網絡的功能
計算機網絡有很多用處,其中最重要的三個功能是:數據通信、資源共享、分布處理。
1.數據通信
數據通信是計算機網絡最基方的功能。它用來快速傳送計算機與終端、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各類信
息,包含文字信件、新聞消息、咨詢信息、圖片資料、報紙版面等。利用這一特點,可實現將分散在各個地
區的單位或者部門用計算機網絡聯系起來,進行統?的調配、操縱與管理。
2.資源共享
“資源”指的是網絡中所有的軟件、硬件與數據資源。“共享”指的是網絡中的用戶都能夠部分或者全部地
享受這些資源。比如,某些地區或者單位的數據庫(如飛機機票、飯店客房等)可供全網使用;某些單位設
計的軟件可供需要的地方有償調月或者辦理一定手續后調用;一些外部設備如打印機,可面向用戶,使不具
有這些設備的地方也能使用女收硬件設備°假如不能實現資源共享,各地區都需要有完整的一套軟、硬件及
數據資源,則將大大地增加全系統的投資費用。
3.分布處理
當某臺計郛機負擔過重時,或者該計算機正在處理某項工作時,網絡可將新任務轉交給空閑的計算機來
完成,這樣處理能均衡各計算機的負載,提高處理問題的實時性;對大型綜合性問題,可將問題各部分交給
不一致的計算機分頭處理,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擴大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即增強有用性。對解決復雜問題來
講,多臺計算機聯合使用并構成高性能的計算機體系,這種協同工作、并行處理要比單獨購置高性能的大型
計算機便宜得多。
(三)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1.從小到大--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因特網
網絡中計算機設備之間的距離可近可遠,即網絡覆蓋地域面枳可大可小。按照聯網的計算機之間的距離
與網絡覆蓋面的不一致,通常分為局域網(LAN,RPLocalareanetwork)、城域網(MAN,即
Metropolitanareanetwork)、廣域網(WAN,即Wideareanetwork)與因特網(Internet)。LAN相當于
某廠、校的內部電話網,MAN猶如某地只能拔通市話的電話網,WAN好像國內直拔電話網,因特網則類似
于國際長途電話網。
局域網(LAN)是由某種類型的電纜把計算機直接連在一起的網絡。把局域網連在一起構成了廣域網
(WAN)0大多數的廣域網是通過電話線路連接的,少數的也使用其它類型的技術,如衛星通訊。Internet
中大多數廣域網連接是通過電話系統。
下面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網絡例子。設想你坐在一所大學的計算中心房間里,里面放滿了計算機。你的計
芽機在這一局域網中,與房間中所有其它的計算機相連,也與整棟建筑內的辦公室的計算機相連。在一個學
校,有很多的局域網。比如,電信系有自己的計算機網絡,管理系、計算機科學系等等也有。這些局域網中
的每一臺機器都連在一個作為主二的高速通路上,構成一個校園的廣域網。
以上是一個大學的例子,很多其它的機構,如公司、政府機關、研究單位、其它種類的學校等,事實上
也是相似的。假如是小機構,能夠只要一個局域網,大機構可把多個局域網連成一個或者多個復朵的廣域
網,通常由專職人員來管理這些網絡。
局域網間是如何連接的?它是通過?種叫做路由器(router)的專門設備來實現的。路由器的作用是提
供從一個網絡到另一個網絡的通路。我們用路由器來連接局域網(構成廣域網)與廣域網(構成更大的廣域
網)。換句話說,我們能夠認為:Internet里的計算機通過大量的路由器連成局域網與廣域網。
2.地位不一致-基于服務器的網絡與對等網絡
在計算機網絡中,倘若每臺計算機的地位平等,都能夠平等地使用其他計算機內部的資源,每臺機器磁
盤上的空間與文件都成為公共財產,這種網就稱之為對等局域網(PeertoPeerLAN),簡稱對等網。在對
等網計算機資源這種共享方式將會導致計算機的速度比平常慢,但對等網非常適合于小型的、任務輕的局域
網,比如在普通辦公室、家庭、游戲廳、學生宿舍內建個小LAN.
假如網絡所連接的計算機較多,在10臺以上且共享資源較多時,就需要考慮專門設立一個計和機來存儲
與管理需要共享的資源,這臺計算機被稱之文件服務器,其他的計算機稱之工作站,工作站里硬盤的資源就
不必與他人共享。假如想與某人共享一份文件,就務必先把文件從工作站拷貝到文件服務器上,或者者一開
始就把文件安裝在服務器上,這樣其他工作站上的用戶才能訪問到這份文件。這種網絡稱之客戶機/服務器
(Client/Server)網絡。
(四)硬件構成
1.客戶機與服務器
客戶機/服務器系統(Client/ServerSystem)是計算機網絡(特別是Internet)中最重要的應用技術
之一,其系統結構是指把一個大型的計算機應用系統變為多個能互為獨立的子系統,而服務器便是整個應用
系統資源的存儲與管理中心,多臺客戶機則各自處理相應的功能,共同實現完整的應用。用戶使用應用程序
時,首先啟動客戶機通過有關命令告知服務器進行連接以完成各類操作,而服務器則按照此請示提供相應的
服務。
客戶機/服務器(C/S,Client/Server)概念來源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工作方式。比如,在一個
大餐館中,食客向招待員點菜,招待員把食客要求通知廚房的廚帥,廚師按食客要求做好菜讓招待員端給食
客,這就是一種餐館的C/S工作方式。餐館中的招待員與附師進行了分工:招待員直接面向食客,熟悉食
客要求并向食客提供最終服務:廚師看不到食客,但具體運作食客提交的任務。假如把餐館看成一個系統,
則招待員與附師的分工就是一種系統的分工,C/S工作方式就是一種系統分工、協同的工作方式,有的時候
也稱之C/S模式、C/S系統。招待員與廚師的分工關系是一種系統的結構關系,因此C/S實際上也是一
種系統結構模式。
計算機網絡的要緊用途之一是同意共享資源。這種共享是通過相呼應的兩個獨立程序來完成的。每個程
序在相應的計算機上運行。一個程序在服務器中,提供特定資源;另一個程序在客戶機中,它使客戶機能夠
使用服務器上的資源。
比如,你正在計算機上用一人文字處理程序(如Word)進行工作,你告訴程序,你要編輯一個存貯在
網絡的另一臺計算機中的特定的文件。你的程序將給那臺計算機發送一個信號,請求它把這個文件傳輸過
來。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文字處理程序是客戶機,如今同意這種請求并發出這個文件的程序叫服務器,更確
切地說它是?個文件服務器。
在局域網上,硬件就在鄰近同時看得見。通常,人們用"服務器”這個詞來稱運行服務器程序的這臺計算
機。假設有這樣的場面:一位網絡管理員帶著美國總統參觀他的局域網,他在現場指著一臺米色計算機,夸
耀地說"這就是我們的文件服務器!”關于這種恰當有禮的炫耀,總統點頭示意并說:“很好!”
在Internet±,硬件卻通常看不到,這里的“客戶機”與“服務器”通常是分別指載有相應程序的計算機,
個是要求服務的計算機,另一個是可提供服務的計算機。能夠舉一個重要的例子,很多Internet的主機提供
一種叫做WWW的服務(就相當于你現在瀏覽網頁)。WWW同意你用鼠標點擊“鏈接”(簡言之,就是使鼠
標光標變成手形的文本詞句與圖形),每次你點擊一項,WWW程序就執行所要求的任務,一直到你的需要
得到滿足。比如,某個“鏈接”是連到一個特定的信息內容(如“今H新聞”),WWW將檢索這個信息,并把它
顯示給你。
當你用WWW時,要涉及兩個不一致的程序。一個程序安裝在客戶機上,它執行你的鼠標點擊,立即顯
示鏈接的網頁內容,確保你的要求得到執行,這個程序叫做WWW客戶機程序,比如你使用的瀏覽器(IE或
者Netscape)。另一個程序在服務器上,如“阿帕奇”(Apache)Web服務器軟件,它對你的WWW客戶機
所要求的一切進行滿足。
這種系統的絕妙之處,就是客戶機與服務器程序不在同一臺計算機上運行,這些客戶機與服務器程序通
常歸屬不一致的計算機。比如,你可能坐在中國北京的一臺PC機前,通過WWW來閱讀萬里之外的美國國
家安全局的“今日新聞”,看一看美國總統選舉的鬧劇。在這種情況下,WWW客戶機就是你的PC機,它運行
著一個程序,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第三講-從發展型政府到服務型政府
- 2024年國際商業美術設計師考試經驗分享與試題及答案
- 影視拍攝設備租賃及影視廣告投放服務合同
- 2025年中國康體茶桌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家用攝像監視系統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多功能涂布機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吸頂式感應開關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雙面植絨布料樸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印刷鋅版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醫用X射線防護裝置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屆鄂東南省級示范高中聯盟高考英語二模試卷含答案
- 2025購銷合同范本下載
- 2024年家政服務職業技能大賽家庭照護賽項決賽試理論題庫1000題
- (四調)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 地理試卷(含答案)
- 2024年探放水工技能大賽理論考試題庫500題(供參考)
- XX道路危險運輸企業安全管理臺賬標準化表格
- GB/T 13025.7-2012制鹽工業通用試驗方法碘的測定
- 全文《中國式現代化》PPT
- 幼兒園中班課件:《預防感冒》
- 封條模板A4直接打印版
- 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與實施優秀案例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