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俗于詩”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蘇軾《水調歌頭》為例_第1頁
“融俗于詩”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蘇軾《水調歌頭》為例_第2頁
“融俗于詩”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蘇軾《水調歌頭》為例_第3頁
“融俗于詩”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蘇軾《水調歌頭》為例_第4頁
“融俗于詩”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蘇軾《水調歌頭》為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二)民俗文化課堂教學實錄及課堂效果調查課堂實施環節一、歌曲導入聽古詩教師進入教室進行課前準備,準備需要播放的古詩詞歌曲,正式上課后,提醒學生準備開始聽歌曲。播放王菲《水調歌頭》歌曲的視頻師:同學們,在這首歌曲中,你們感受到了什么?生:我好像看到了……我覺得這首歌很溫柔我覺得這首歌非常優美師:非常好,同學們說的都非常準確,這首歌聽起來讓人感覺到有一種很溫柔的感覺,女歌手的聲音也非常動聽。這個視頻的動畫也講了一個很美好又帶有遺憾的愛情故事。那么帶著這種氣氛,我們今天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水調歌頭》。二、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師:首先我們來學習如何正確朗誦這首古詩詞。大家請看黑板,我們一起來朗讀這首詩。《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shuǐ),水)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diào),調)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ɡē),歌)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tóu),頭)·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mínɡ),明)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uè),月)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jǐ),幾)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shí),時)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ǒu),有)》【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zuò),作)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zhě),者)】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sū),蘇)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shì),軾)【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cháo),朝)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dài),代)】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sònɡ),宋)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bǐnɡ),丙)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chén),辰)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zhōnɡ),中)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qiū),秋),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huān),歡)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ǐn),飲)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dá),達)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dàn),旦),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dà),大)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zuì),醉),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zuò),作)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cǐ),此)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piān),篇),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jiān),兼)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huái),懷)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zǐ),子)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óu),由)。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mínɡ),明)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uè),月)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jǐ),幾)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shí),時)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ǒu),有)?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bǎ),把)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jiǔ),酒)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wèn),問)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qīnɡ),青)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tiān),天)。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bù),不)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zhī),知)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tiān),天)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shànɡ),上)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ɡōnɡ),宮)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què),闕),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jīn),今)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xī),夕)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shì),是)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hé),何)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nián),年)。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wǒ),我)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ù),欲)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chénɡ),乘)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fēnɡ),風)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ɡuī),歸)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qù),去),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òu),又)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kǒnɡ),恐)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qiónɡ),瓊)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lóu),樓)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ù),玉)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ǔ),宇),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ɡāo),高)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chù),處)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bú),不)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shènɡ),勝)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hán),寒)。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qǐ),起)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wǔ),舞)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nònɡ),弄)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qīnɡ),清)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ǐnɡ),影),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hé),何)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sì),似)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zài),在)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rén),人)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jiān),間)。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zhuǎn),轉)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zhū),朱)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ɡé),閣),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dī),低)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qǐ),綺)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hù),戶),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zhào),照)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wú),無)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mián),眠)。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bù),不)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īnɡ),應)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ǒu),有)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hèn),恨),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hé),何)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shì),事)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zhǎnɡ),長)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xiànɡ),向)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bié),別)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shí),時)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uán),圓)?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rén),人)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ǒu),有)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bēi),悲)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huān),歡)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lí),離)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hé),合),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uè),月)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ǒu),有)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īn),陰)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qínɡ),晴)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uán),圓)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quē),缺),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cǐ),此)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shì),事)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ɡǔ),古)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nán),難)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quán),全)。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dàn),但)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yuàn),愿)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rén),人)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chánɡ),長)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jiǔ),久),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qiān),千)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lǐ),里)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ɡònɡ),共)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chán),嬋)EQ\*jc0\*"Font:宋體"\*hps12\o\ad(\s\up11(juān),娟)。教師有感情地進行示范朗讀,每句詩領讀三遍,糾正個別發音。然后請學生朗讀。可以問是否有積極的學生想要主動朗讀,有的話選舉手的同學,沒有的話可以請平時愛朗誦的同學進行試讀,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糾正,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古詩的內容,且在學生跟讀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注意學生的發音情況并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師:非常好,看來同學們對這首詩包含的情感已經有了基礎的體驗。三、講解詩詞中的重點意象和詩詞大意師:每首古詩都有自己的情感和意義。那請問同學們,這首詩中表達的是怎樣一種感情呢?生:不知道。開心?這是過節,節日是開心吧。我覺得是傷心,里面說了“恨”,hate,傷心。師:嗯,大家想的都有自己的道理。那我在這里想問大家,你們過中秋節嗎?你們的中秋節是什么樣子呢?生:……(各種回答)師:大家的中秋節都很有意思,看來你們已經大概知道了一些中秋節的習俗。中秋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據說這一夜的月亮最大最圓最亮,因此在很久以前,人們就有中秋之夜團聚賞月的習俗,而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描述的就是詩人在中秋節獨自賞月的感受和想法。我們先來看小序。丙辰年的中秋,詩人獨自飲酒,醉酒后寫下這首詩詞,同時抒發了對親人的懷念之情。中秋佳節,剛才我們已經說過了,是什么樣的日子?生:一起賞月。吃月餅。師:很好,月圓之夜,詩人看到月亮,因此格外想念自己的親人,也就是詩中提到的弟弟子由。我們看這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大家知道,酒一般是什么作用呢?生:讓人高興。師:沒錯,中國有個詞語叫“借酒澆愁”,“酒”好像一直有著讓人忘卻煩惱的功能。所以我們能看出詩人的情感是什么?生:傷心。難過。思念。師:那么在這么好的節日,為什么詩人感到憂愁呢?生:想念弟弟。師:非常好,就是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想念”,這不僅是這首詩詞的重要主題,也是中秋節的重要主題。中秋佳節,親人聚在一起吃月餅、賞月亮,這是一份獨特的儀式感,也充滿了溫情。馬上要到中秋節,老師也為大家準備了一份特別的儀式感,想不想體驗?生:想!(助教將大月餅端上來,切開給學生分食。)師:這是老師為大家準備的月餅。同學們很多人都是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學習,一定也非常想念自己的親人。臨近這種美好的節日,老師也希望能將這份美麗的情感傳遞給每一位同學。師:同學們,月餅好吃嗎?生:好吃!師:中秋節的習俗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吃月餅和賞月,但是大家要知道,中秋節的習俗并不只有這兩個。在古時候,人們相信有月神的存在,為了祈求保佑,人們會在中秋節的晚上祭拜月神,也被稱為“拜月娘”“拜月光”。拜月要擺許多祭品,如蘋果、李子等。祭月賞月,通過月亮傳遞人們的思念和愿望,也表達了人們美好的祝愿。我們現在的賞月活動,也是由拜月演化而來。中秋節我們還有點燈的習俗,同學們知道嗎?生:不知道。我知道元宵節會點燈。師:沒錯,除開元宵節,中秋節的賞燈規模就是最大的。在中秋節,古人會制作各種燈籠,到處懸掛來慶賀節日。大家知道中秋節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動物是什么嗎?生:我知道,兔子。師:沒錯,就是我們所說的“玉兔”,傳說玉兔是中國的月神嫦娥的寵物,因此很多與中秋節有關的物品都會帶有兔子元素。(教師拿出兔子花燈展示)師:同學們看,這是什么?生:燈籠!師:那接下來我們就用這個燈籠作為道具,進行一個有趣的小游戲。四、活動練習師:上節課我們請同學回去預先準備一些與中秋節和月亮有關的中國古詩。不知道同學們準備得怎么樣呢?我們現在就用這個兔子花燈,做一個我們之前玩過的“擊鼓傳花”的小游戲。我記得課前A同學準備了笛子是嗎?A:是的老師,我準備的歌曲是《荷塘月色》。師:跟我們的主題也非常相符呢。那我們就以A同學的笛聲計時,笛聲停下時花燈停在哪位同學手里,就請這位同學為我們帶來一句與中秋或者月亮有關的詩,好嗎?(活動進行。)五、布置作業,總結教學小結:教師對本節課進行課堂小結,回顧重要的民俗內容和詩歌中所傳遞的情感。加深同學們對于中秋節的印象和理解。作業:1.學完《水調歌頭》這首詩,請同學們一起合作探究,用畫筆來畫出你的中秋節過節情景,下節課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2.下課后復習課堂上所學過的民俗知識,將中秋節的民俗講給自己的家人和朋友。3.預習下一個要學習的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提前了解重陽節相關的民俗文化活動,并找一個自己國家類似的節日進行對比。“融俗于詩”課堂的效果調查本次小班課堂學生共15人,年齡主要在20-25的區間,國籍集中在亞洲區域,分別處于菲律賓、印尼、俄羅斯、越南等國家,大約半數是華裔,生活習俗與中國有一定的相似性。學生的HSK等級在4-6級左右,都處于中級以上水平,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都較好。課堂氛圍上,直觀可見,較以往課堂而言,“融俗于詩”課堂的氣氛更加活躍,學生的參與熱情更高。教學結果上,課后隨機抽檢的小測驗表現出,測驗試題的正確率較高。這表面學生在“融俗于詩”課堂中的學習效率更高,對知識點的記憶更加牢固。學生的學習興趣上,教師的課后訪談表現出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和學習熱情明顯更高,愿意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綜上,“融俗于詩”的課堂效果總體來說良好,有繼續進行的價值。民俗文化課堂的對比研究(一)“融俗于詩”課堂與傳統古詩詞課堂對比古典詩詞教學一直是對外漢語教育中的重難點,為了改善古典詩詞教學遇到的困境和瓶頸,學界不少專家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一些學者著重闡述古典詩詞教學遇到的困境和相關建議,一些學者提出了一些較為高效的古典詩詞學習方法,還有一些學者從比較新穎的角度,如與多媒體手段相結合等方式改善古典詩詞教學的效果。而“融俗于詩”的新嘗試,能有效改變傳統古詩詞課堂較為乏味、沉悶的缺點。“融俗于詩”以文化習俗作為切入點,用民俗詩詞對外國學生進行中國民俗文化教學,為改善古典詩詞教學面臨的困境尋求解決方案。能使留學生在口談中暢談中國民俗文化的盎然意趣,訓練中文發音和文法才能,體悟中文聲調獨具一格的諧美。2.相較于傳統古詩詞課堂,“融俗于詩”方式較為新穎,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還能幫助學生更深切地體悟中華文化的多彩和邃密。3.“融俗于詩”豐富了對外漢語教學的方法,使古詩詞教學形式多樣化,有利于外國學生知識素養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拓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和方式。(二)“融俗于詩”課堂與傳統民俗文化課堂對比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部分。近年來,有關民俗文化的研究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的地位越來越高。學者們從一開始的關注課堂中民俗文化的缺失,到重視民俗文化在課堂上的的導入和應用效果,思考民俗文化課堂的設置和教材的編纂并提出相關建議等。這一系列過程足以表明學術界對民俗文化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思考不斷深化。但迄今為止,傳統民俗文化課堂依然較多地停留在單純的民俗傳播上,很少與學生的主要學習內容對接,更多地偏向實踐課程。“融俗于詩”的課堂能夠有效改變這種狀況,將學與樂對接,讓學生在學習中國古典詩詞的同時感受中華民俗文化之美。

第四章民俗文化課堂教學總結思考一、“融俗于詩”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融俗于詩”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對中國古典詩詞和中華民俗文化都有較深的了解。由于目前尚未出現標準的民俗文化教材,更沒有“融俗于詩”的標準的教學資料,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參考用書,選擇符合學習者知識水平的相關詩詞和文本資料來進行備課。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尤其應該關注到不同級別、不同地區、不同性格的學習者的真實需求。例如:區分學習者的中文水平等級,注意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學生的文化背景,觀察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的課堂反應等等。以中級和高級第二語言學習者為例。中級水平的課堂,所選取的古詩詞盡量簡短,以經典絕句、律詩或為人所熟知的經典古詩詞為主。這一類的古詩讀起來節奏型較強,朗朗上口,便于學習者進行跟讀訓練。同時這一層級的古詩詞所包含的意象相對常見,表達的情感比較單一化,容易使學生掌握和理解。由于這類詩詞的含義并不深厚,學生熟讀幾遍后基本掌握具體含義,就可以為接下來學習民俗文化知識打下很好的語言基礎。所以,在中級課堂中,時間占比更大的不是理解詩詞,而是向學生介紹民俗,在活動中加深對中華文化的接受和理解。另外,教師在課堂的組織和安排上要努力做到寓教于樂。在對外漢語古詩詞教學課堂,遵循趣味性原則能夠讓學習者樂于接受和理解知識。聽說讀寫僅僅當作是單一的語言要素的訓練,容易使人心生倦怠。嘗試“融俗于詩”這一充滿趣味的方式,可以減少學習過程的枯燥性。學習者在掌握了詩詞大意后學習詩詞背后的文化知識,通過趣味活動來鞏固和拓展知識,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全身感官,提高學習專注力和積極性。同時,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中國古典詩詞數量較多,教師可以重點通過節日來進行教學切入,根據教學日程安排,開展特色活動等。此外,“融俗于詩”的課堂對學生也有一定的要求。對于留學生來說,中國古典詩詞的理解難度較高,這要求學生的漢語水平在中級以上,并且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另外,交互性強的教學模式也要求學生必須按時且保質保量地完成課前預習任務和課后作業。二、“融俗于詩”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遭遇的瓶頸以及解決之道作為一種較為新穎的教學模式,“融俗于詩”的實踐經驗不多,能夠提供借鑒的經驗方法也較少。這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自主選擇教學內容,準備好教學資料和道具。另外,古詩詞教學在對外漢語教育中屬于難點。很多學生難以理解中國古典詩詞的意義和內涵。這也要求教師把握好選取的教學材料的度,在備課時做到精益求精。將民俗文化與中國古典詩詞高質量地結合起來。同時,“融俗于詩”較高的自由度和交互性也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融俗于詩”課堂的實踐意義。三、“融俗于詩”用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注意要點和教學展望“融俗于詩”在課型上更偏重文化課堂,因此教師在上課時應當簡化教學語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詩歌相關的民俗文化介紹給學生,而不必將課堂側重于詩詞講解。而是要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明的璀璨與邃密。另外,“融俗于詩”課堂可以讓學生加入對世界文化民俗的廣泛討論之中,在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感受世界不同地區文化的差異帶來的魅力。這種討論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還能在課堂上鍛煉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讓他們在良好的氛圍中大膽發言,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相信在不斷的深化和發展下,“融俗于詩”的模式能夠更加完善,最終成為一種成熟的教學方式,為傳播中華文化作出貢獻。

結語對外漢語教學是傳揚中華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國的重要方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同時,作為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節日習俗文化,因其獨特的魅力而深受留學生的喜愛。本文所提出并介紹的“融俗于詩”這一新型教學模式。以民俗詩詞來給留學生講授中華民俗,非但能使留學生在口談中暢談中國民俗文化的盎然意趣,訓練中文發音和文法才能,體悟中文聲調獨具一格的諧美。而且可以激起學生學習中文的熱情,能幫助學生更深切地體悟中華文化的多彩和邃密。

參考文獻張如梅.對外漢語教學中民俗文化的缺失[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0,29(06):100-102.左姍華,楊杉梅.民俗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6):195-196.王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國民俗教學研究[D].蘭州大學,201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