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8《克氏原螯蝦苗種繁育技術規程》編制說明一、工作簡況1.任務來源2024年9月30日,由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申請地方標準的立項,根據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下達的2024年度第九批江西省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批準《克氏原螯蝦苗種繁育技術規程》地方標準的制定。2.起草單位起草單位: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協作單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江西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吉水大美生態漁業發展有限公司。3.主要起草人(以表格形式將內容明確)姓名性別職務/職稱工作單位任務分工二、制定標準的必要性和意義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clarkii)屬十足目螯蝦科,俗稱小龍蝦。克氏原螯蝦原產于美國中南部和墨西哥東北部,自20世紀30年代從日本傳入我國,由于其生長迅速、營養價值和商業價值高,克氏原螯蝦人工養殖發展迅速,養殖分布范圍現已擴大到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已成為我國水產業產量最高的甲殼類水產動物。據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21)統計,2020年克氏原螯蝦養殖總面積達到2184.63萬畝,年產量為2393699噸,養殖業產值約為748.38億元,產量占全國淡水蝦類養殖產量的68.75%。然而,現階段克氏原螯蝦苗種繁育技術水平低,優良苗種供給能力嚴重不足,苗種問題一直是困擾克氏原螯蝦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在小龍蝦苗種培育方面,2005年以前,小龍蝦養殖是靠收購天然水域捕撈的野生苗種。2005年以后,各地池塘自然繁育和人工繁殖逐步開展,解決了小范圍苗種供應問題。2010-2013年,湖北省研發了稻蝦綜合種養模式及稻田繁養一體化技術,實現了在生產一定成蝦的同時,每畝提供25-50公斤的大規格蝦種,突破了小龍蝦規模化苗種繁育技術,該技術在江蘇、安徽、江西、湖南等小龍蝦主產省區推廣應用,解決了小龍蝦規模化苗種供應問題。江蘇省通過熟化完善池塘結構、親蝦選購、水質調控、水草設置、孵化方式優化等關鍵技術參數,有效提高了池塘小龍蝦苗種繁育的質量和產量。盡管如此,小龍蝦種業體系建設、苗種繁育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嚴重滯后于養殖發展需求。當前苗種繁育主要依靠養殖者自繁自育,苗種質量不穩定,捕撈、運輸、放養后的成活率較低等問題突出。針對當前小龍蝦苗種繁育的基礎研究薄弱、集約化程度不高、人工可控水平差、單位水體生產效率低以及苗種質量不穩定、死亡率高、個體大小差異懸殊等問題,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先后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漁農工程化耦合生態種養技術及模式》(2019-2022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小龍蝦優質苗種繁育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2020-2022年)等多個與小龍蝦苗種繁育相關的研究項目,通過對小龍蝦性腺發育、成熟交配、產卵孵化、早期發育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征的系統研究,重點研發了小龍蝦成熟親本快速判別、親本安全運輸與合理放養技術、集約化高效孵化、苗種高效培育等關鍵環節技術,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見工作基礎),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基于相關技術集成,集成了小龍蝦苗種集約化高效繁育技術。近年來,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克氏原螯蝦產業的發展,明確要求把稻蝦綜合種養作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2020年全省小龍蝦養殖產量達到19萬噸,已形成超過百億元的水產支柱性產業。2020年8月21日,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研究制定了《江西省小龍蝦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方案》預期目標到2022年全省小龍蝦養殖面積發展到300萬畝,產量達30萬噸以上;同時強調加強良種選育擴繁,2022年,全省小龍蝦苗種產量達到200億尾以上。然而現階段江西省小龍蝦苗種繁育技術水平低,早苗供給能力嚴重不足,稻田自繁自育的苗種規格參差不齊,質量難以保障、長時間運輸放養后死亡率高,沒有發揮出稻蝦綜合種養的應有效益。現階段,克氏原螯蝦苗種主要來源于稻田自繁自育苗種,目前尚缺乏一套相對完整、行之有效的苗種集約化繁育技術規范來支撐和指導克氏原螯蝦苗種的集約化生產。因此,優化集成克氏原螯蝦苗種集約化高效繁育技術,制定克氏原螯蝦集約化繁育技術規程,對指導克氏原螯蝦苗種集約化繁育工作的合理有序開展和支撐全省乃至全國小龍蝦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三、主要起草過程本項目標準起草單位和協作單位成立了標準起草編制小組,聯合制定了工作計劃,落實了實施方案并明確了分工。標準編制組收集了國內外相關資料,進行了歸類、分析與統計,在此基礎上進行標準編制。(1)編制起草階段:標準起草小組進行了江西省克氏原螯蝦苗種繁育的調查工作,并根據GB/T1.1-2009以及克氏原螯蝦苗種繁育技術等相關文獻資料,開展本標準的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標準的結構主要包括克氏原螯蝦苗種集約化繁育的環境條件、親本來源、親本質量、檢驗檢疫、親本運輸條件、親本投放、苗種繁育和日常管理等技術要求。根據標準的基本結構,對克氏原螯蝦苗種集約化繁育技術規范進行制定。由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和農業農村部發布了《GB11607漁業水質標準》《GB13078飼料衛生標準》《GB/T18407.4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NY5070無公害食品水產品中漁藥殘留限量》和《SC/T9101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要求》等與本標準相關的國家或行業標準,本標準中包括的環境條件、親本來源、檢驗檢疫、水質管理等技術要求的主要內容在上述標準中均有相應規定,因此這些內容在本標準中主要是按照上述標準相應條款的規定執行,只對部分細節進行了補充規定。親本蝦質量直接影響苗種集約化繁育的效果。因此,編制人員從親本蝦的收集方式、收集時間、規格以及外觀等方面規定了克氏原螯蝦親本蝦的質量。根據先前資料和已有的研究基礎,在親本蝦收集時間、規格以及外觀判別等方面進行了相關試驗驗證,并確定了相關技術參數。親本運輸是克氏原螯蝦苗種集約化繁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標準編制小組人員自2019年以來先后跟蹤了11批次的克氏原螯蝦親本運輸工作,每次運輸過程中均記錄了運輸時間、運輸方式、運輸時氣溫、運輸途中情況、親本蝦的規格、數量以及運輸成活率和放養后一周的成活率。同時,先后走訪調查了江西、湖北、安徽等多家克氏原螯蝦養殖企業和養殖戶,對其親本蝦的運輸情況進行了調研。基于此,規定了克氏原螯蝦親本的運輸方法。親本繁殖、受精卵孵化與苗種培育環節直接關系集約化繁育工作的成敗。標準編制小組人員通過系列室內受控實驗和水泥池生產試驗,在現有研究工作基礎上確定了克氏原螯蝦親本蝦交配產卵、抱卵蝦孵化以及苗種培育階段的生境構建、飼料營養、水質管理等技術參數。基于上述結果的整合和修改,于2024年10月完成了《克氏原螯蝦苗種繁育技術規程》的征求意見稿和編制說明。(2)征求意見和送審階段:征求意見稿完成后,分別向南昌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江西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研究所、江西省水生生物保護救助中心、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九江市農業科學院、贛州市畜牧水產研究所等9家單位的9位專家征求了意見,征求意見的單位的類型覆蓋科研、行業主管、行業技術推廣、大專院校、檢測機構等,以提高意見的代表性和廣泛性。9位專家共提出建議52條,起草人撰寫了意見匯總表,并根據意見對標準進行了修改完善和說明。四、標準編制的原則和依據,與現行法律、法規、標準的關系(一)標準編制原則和依據本標準嚴格遵循國家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相關規定,充分考慮與其它相關標準及法律法規的協調性。標準編制嚴格按照GB/T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的要求進行編制起草。編制說明按國家技術監督局“國家標準管理辦法”第三章第十六條和《農業農村部國家(行業)標準的計劃編制、制定和審查管理辦法》第二章的基本要求而編寫。(二)與現行法律、法規、標準的關系目前國內沒有針對克氏原螯蝦苗種集約化繁育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方面,在標準網以“克氏原螯蝦”和“小龍蝦”作為關鍵詞搜索,共檢索到與克氏原螯蝦相關的標準78項,其中水產行業標準1項,其余均為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78項標準中涉及繁育和苗種培育的標準有11項,均為省級及以下地方標準,其中安徽省5項、湖北省3項、江蘇省2項,山東省1項。11項標準中與集約化苗種繁育相關的標準僅1項,江西省暫無克氏原螯蝦苗種集約化繁育相關的標準及規程。五、主要條款的說明1.克氏原螯蝦親本適宜規格遴選選育最佳規格的親本進行培育對于增強克氏原螯蝦的繁殖性能至關重要。本研究通過性腺指數(GSI)、卵巢發育速度、卵巢同步成熟率和繁殖力、孵化率評價不同規格克氏原螯蝦親本的繁殖性能和經濟效益。實驗在池塘中的9個20m2透水圍隔中進行,每個圍隔設有水葫蘆作為遮蔽物,覆蓋50%水面面積。實驗共設計3種處理,每個實驗重復中放入100尾雌蝦及50尾雄蝦(雌雄規格相似):(D1)15-20g個體,(D2)25-30g個體,(D3)35-40g個體。每個實驗處理均設有3個重復。結果發現:克氏原螯蝦的規格大小并不決定性腺指數,在經過60天的培育后,三個處理組克氏原螯蝦體重與實驗開始時均無顯著性差異,此時三種處理組的性腺指數和卵巢成熟率也均無顯著性差異。相比于中規格實驗蝦處理組,小規格和大規格實驗蝦處理組的卵巢成熟時間相對較短。大規格實驗蝦的產卵量最大(381.27±49.51顆/尾),中規格實驗蝦的產卵量次之(300±82.58顆/尾),小規格實驗蝦的產卵量最少(279.30±23.13顆/尾)。大規格、中規格和小規格實驗蝦處理組的平均孵化率分別為64.47%、62.25%和83.72%。大規格實驗蝦處理組能獲得相對較多的出苗量和綜合經濟收益。考慮到在8月或9月克氏原螯蝦親本蝦遴選過程中,35-40g的個體占比較少,因此適當降低親本蝦最小規格,建議親本蝦以30-40g個體為宜(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試驗報告--2020YFD0900303-2)。2.克氏原螯蝦成熟親本快速判別通過野外和室內的定期采樣檢測,從定性和定量兩個角度出發,選取小龍蝦的外部形態特征及內部組織學特征,系統性地研究克氏原螯蝦在性成熟的過程中兩者之間的關系,尋找能夠表征克氏原螯蝦性成熟的且易于判別的外部形態特征。實驗在每年的7-11月間進行,每10天采樣觀察檢測一次,每次采樣60尾,雌雄個體各30尾,拍照并測量記錄選取的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然后解剖,固定保存雌蝦卵巢用于制備石蠟切片,凍存雌雄蝦肝胰腺。用于定期監測繁殖期克氏原螯蝦的形態變化與卵巢發育分期。結果顯示:成熟雌蝦的尾部會出現白色圓粒狀物質的富集,四期卵巢的雌蝦尾部已出現較明顯的白色物質,但分布較稀疏,五期-六期卵巢的雌蝦尾部出現明顯的白色物質,白點富集成片狀,幾乎充滿尾扇,可作為判別雌蝦成熟的重要性狀;以小龍蝦尾部出現白色圓粒狀物質富集判別雌蝦是否成熟,準確率高于84%。而成熟雄蝦建議選擇體色為紅褐色且體表光滑的個體,以腹肢發育至Ⅳ期或Ⅴ期且第三、第四對步足上有明顯的深紅色倒刺為宜(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試驗報告--2020YFD0900303-2)。3.小龍蝦親本蝦安全運輸技術克氏原螯蝦親蝦經長途運輸后的成活率直接關系最終的苗種產量和經濟效益。為研究克氏原螯蝦親蝦運輸過程中離水時間對其成活率的影響,選擇在7月、8月和9月三個月份對不同離水時間(1h、3h、5h、7h、9h)親蝦的成活和生長進行了研究,探討了克氏原螯蝦親蝦運輸后高死亡率的原因及安全運輸對策。結果表明,在9h離水運輸時間內,親蝦在運輸階段的成活率均能達到95%以上。在下池暫養階段,三個試驗月份的親蝦隨著離水運輸時間的增長,其成活率均呈現下降趨勢;1h離水運輸處理組親蝦的成活率顯著高于7h和9h處理組;3個不同運輸月份之間親蝦的成活率呈現顯著差異,7月最低,9月最高。所有處理組親蝦在養殖期間的死亡集中在放養后的一周內,其中放養后第2-5天的死亡率占總死亡率60.1%。相同離水運輸時間條件下,不同月份運輸的親蝦在養殖階段的生長呈現顯著差異。基于以上結果,提出親蝦運輸應選擇在九月份上中旬(白露前后一個星期),氣溫不超過25℃,就近選擇質量有保障的親本,離水運輸時間不宜超過2h(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科技報告--2019YFD0900304_01)。4.溫度對克氏原螯蝦繁殖性能及胚胎發育的影響主要評估了溫度對克氏原螯蝦的繁殖性能和胚胎發育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胚胎發育的模型。研究共設有5個溫度處理組:17℃、21℃、25℃、29℃和33℃,每個處理組共設置12個重復,每個重復共放置4只雌蝦和4只雄蝦。結果發現在21℃和25℃下,克氏原螯蝦的攝食率和繁殖力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組。在17℃、21℃和25℃下,克氏原螯蝦的產卵率顯著提高。胚胎發育研究結果顯示當溫度高于29℃時,胚胎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畸形并隨后死亡。在17℃、21℃和25℃下,胚胎均能正常孵化,但在17℃下,受精卵的孵化時間顯著長于21℃和25℃。不同溫度條件下胚胎發育的預測模型為:D(胚胎發育時間,天)=3140837(T-2.03)-3.76。基于以上結果可以認為調控水溫是一種高效的人為誘導克氏原螯蝦產卵及優化胚胎發育的方式,并建議克氏原螯蝦繁殖的適宜溫度為21℃-25℃,胚胎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5℃。同時通過胚胎發育模型,可以預測克氏原螯蝦幼蝦出現的時間,從而合理有效地安排生產活動,優化幼蝦養殖環境,提高養殖產量(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科技報告--2019YFD0900304_02;Jinetal.,2020)。5.密度和遮蔽物對克氏原螯蝦抱卵、孵化效果和非特異性免疫性能的影響主要探討了放養密度與遮蔽物對小龍蝦抱卵、孵化效果、免疫狀態的影響及其相互作用,以期優化人工育苗過程,促進克氏原螯蝦人工規模化繁育技術的建立。試驗共設計4種處理[(D1)20ind./箱,(D2)60ind./箱,(D3)60ind./箱+封閉式遮蔽物,(D4)60ind./箱+開放式遮蔽物],每種處理均設置3個以上的重復;實驗在塑料養殖箱(0.85×0.85×0.75m,L:W:H)內進行,水深約0.55m,全部實驗水箱中均放入相同生物量的水葫蘆,覆蓋度占50%。結果顯示設置有遮蔽物的處理組(包括封閉式遮蔽物及開放式遮蔽物)抱卵蝦的孵化量及出苗量均高于同等密度條件下無遮蔽物的處理組,且開放式遮蔽物處理組抱卵蝦孵化率高于封閉式遮蔽物處理組,但二者的抱卵蝦孵化率與低密度條件下無遮蔽物處理組的抱卵蝦孵化率無顯著差異。以上研究結果表明密度脅迫會將健康成本強加給繁育雌性,導致雌性的免疫酶活性升高,抱卵蝦容易死亡,進而引起嚴重的卵損失。而開放式遮蔽物能夠有效地緩解脅迫帶來的負面影響,提高克氏原螯蝦的免疫性能和孵化能力,從而整體提升單位面積的出苗量和綜合經濟效益。基于本試驗結果,創制了一種適用于小龍蝦集約化繁殖的多層階梯式抱卵孵化裝置及方法,并授權了國家發明專利《一種克氏原螯蝦高效抱卵孵化裝置及實驗方法》(專利號ZL202010750965.8)(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科技報告--2019YFD0900304_02)。6.天然餌料補充投喂對克氏原螯蝦幼苗培育效果的影響主要探討了小球藻、豐年蟲和水蚯蚓等天然餌料補充投喂對克氏原螯蝦幼苗培育效果的影響,試驗設置配合飼料、配合飼料+小球藻、配合飼料+豐年蟲、配合飼料+水蚯蚓等四種投喂方式,比較了不同投喂方式處理組幼蝦的生長和生理狀況,探究了天然餌料在克氏原螯蝦苗種培育過程中的作用。結果表明發現,在實驗前期,各處理組幼蝦的生長無顯著性差異,但隨著養殖時間的增加,天然餌料的優勢逐漸凸顯,輔助飼喂天然餌料的處理組幼蝦的生長高于配合飼料處理組,但無顯著性差異。同時發現輔助飼喂小球藻、水蚯蚓實驗組的肝胰腺系數要高于對照組,說明通過輔助飼喂天然餌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幼蝦的生理狀態。因此在克氏原螯蝦的苗種培育過程中,在餌料的選擇方面,應避免配合飼料的持續單一投喂,建議采取配合飼料為主、天然餌料為輔的復合投喂模式,以達到良好的培育效果(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試驗報告--2019YFD0900304)。7.稻田克氏原螯蝦幼苗的攝食節律和食物組成特征在稻蝦田中定期采樣,通過食物充塞度和飽滿指數分析了克氏原螯蝦幼蝦的攝食節律性,結果發現克氏原螯蝦幼蝦存在連續攝食的特點,一天中會在07:00-09:00和19:00-21:00出現兩個相對集中的攝食活躍期,飽滿指數在白天09:00達到峰值之后呈現逐漸遞減趨勢,至17:00達到谷底,隨后在夜間開始呈現逐漸遞增趨勢,在21:00達到峰值。基于此結果和生產實際,建議每日在早晨8:00和傍晚18:00各投喂一次(湖北省技術創新專項重大項目驗收報告--2018ABA102)。8.低pH脅迫對克氏原螯蝦幼蝦成活、生長、免疫酶活性的影響主要探究了低pH環境對克氏原螯蝦幼蝦生長、免疫指標產生影響以及在不同低pH水平環境下克氏原螯蝦幼蝦生理指標的差異。結果發現平均體重為0.06g的克氏原螯蝦幼苗在24h、48h、72h、96h時的pH半致死濃度分別為2.85、2.98、3.32、3.44,pH安全濃度為4.44。pH越小對幼蝦機體的損傷效應越強,幼蝦死亡率會隨pH降低而上升;幼蝦處于低pH脅迫環境中,體內的pH變化超出消化酶耐受限度,幼蝦體內消化酶活性就會受到抑制,導致幼蝦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降低,抑制幼蝦的生長(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試驗報告--2020YFD0900303-2)。9.低氧脅迫對克氏原螯蝦生理和免疫抗氧化系統的影響主要研究了克氏原螯蝦幼蝦(1.17±0.03g)和亞成蝦(11.68±0.11g)在不同溫度條件下的耗氧率和窒息點,比較了其在24h急性低氧脅迫條件下(1mg/L、2mg/L、3mg/L)和正常溶解氧條件下(7.5mg/L)的成活、免疫能力和抗氧化基因的表達水平。結果顯示隨著溫度的升高(20-28℃),幼蝦和亞成蝦的耗氧率和窒息點均呈上升趨勢。在相同溫度下,幼蝦的耗氧率和窒息點均顯著高于亞成蝦。三種低溶解氧脅迫環境都會對幼蝦和成蝦的生理產生影響,導致幼蝦和成蝦肝胰臟內SOD、CAT、LDH酶活性顯著上升,MDA、LD含量顯著增加,SODmRNA、CATmRNA表達水平顯著上升,Hsp70mRNA、Crustin4mRNA表達量顯著增加。在相同條件下,幼蝦免疫應激指標出現顯著增加的時間點早于成蝦。以上結果表明低氧脅迫引起了克氏原螯蝦的氧化應激反應,與成蝦相比,幼蝦機體對低氧環境更加敏感,抗氧化系統能更快的對低氧環境產生免疫應答。低氧脅迫增強了克氏原螯蝦免疫、抗氧化反應,并且誘導免疫、抗氧化基因上調以適應低氧環境。雖然小龍蝦苗種和成蝦對低氧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但長時間低氧脅迫會導致蝦體免疫機能的下降,從而引起發病和死亡。基于以上結果,提出克氏原螯蝦集約化繁育過程中的溶解氧不低于5mg/L(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試驗報告--2020YFD0900303-2)。10.克氏原螯蝦苗種集約化繁育技術集成與應用基于現有工作基礎和以上研究結果,集成了基于優良成熟親本遴選、交配產卵適宜生境構建、抱卵孵化條件優化的水泥池克氏原螯蝦苗種集約化高效繁育技術,在江西、湖北等多個企業進行了技術示范應用,示范基地可實現每平方米產10-15mm的克氏原螯蝦苗種2300尾以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試驗報告--2019YFD0900304)。主要調查研究和試驗報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漁農工程化耦合生態種養技術及模式”科技報告(2019YFD0900304_01;2019YFD0900304_02)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漁農工程化耦合生態種養技術及模式”試驗報告(2019YFD0900304)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小龍蝦苗種高效繁育與病害生態防控技術研發與示范”試驗報告(2020YFD0900303-2)湖北省技術創新專項重大項目“小龍蝦優良苗種集約化高效繁育技術研發與示范”驗收報告(2018ABA102)一種克氏原螯蝦高效抱卵孵化裝置及實驗方法(發明專利,授權時間2022-01-14,專利號ZL202010750965.8;發明人:李為,覃麗蓉,黃豐,張堂林,劉家壽等)。一種測定蝦蟹感知飼料能力裝置及方法(發明專利,授權時間2021-02-04;專利號ZL201910349281.4;發明人:李為,覃麗蓉,張堂林,劉家壽,李鐘杰等)。JixinYu,MantangXiong,ShaowenYe,WeiLi,FeiXiong,JiashouLiu&TanglinZhang.Effectsofstockingdensityandartificialmacrophyteshelteronsurvival,growthandmoltingofjuvenileredswampcrayfish(Procambarusclarkii)underExperimentalConditions.Aquaculture,2020,521:1-6(SCI論文).ShiyuJin,LisaJacquin,FengHuang,MantangXiong,RuojingLi,SovanLek,WeiLi,JiashouLiu,TanglinZhang.OptimizingreproductiveperformanceandembryonicdevelopmentofredswampcrayfishProcambarusclarkiibymanipulatingwatertemperature.Aquaculture,2019,510:32–42(SCI論文).ShiyuJin,LisaJacquin,MantangXiong,RuojingLi,WeiLi,SovanLek,TanglinZhang.Reproductivepatternandpopulationdynamicsofcommercialredswampcrayfish(Procambarusclarkii)fromChina:implicationsforsustainableaquaculturema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物業管理服務合作協議書
- 眼科護士治療操作規范與技能要點
- 安全培訓講師聘用合同及安全技能提升服務
- 海外緊急醫療救援與專業翻譯協作協議
- 小紅書品牌合作人資質審核及服務質量監管合同
- 美容護膚機構投資與品牌建設合同
- 跨區域品牌專柜委托經營管理合作協議
- 智能早教設備采購及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培養合同
- 旅游意外保險理賠處理協議
- 荷塘蓮藕種植與農產品品牌推廣委托管理協議
- 數據庫應用技術-第三次形考作業(第10章~第11章)-國開-參考資料
- MOOC 頸肩腰腿痛中醫防治-暨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村級組織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x
- DB33∕T 715-2018 公路泡沫瀝青冷再生路面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
- 彩色簡約魚骨圖PPT圖表模板
- 高一化學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試題
- PID控制經典PPT
- 油田注入水細菌分析方法+絕跡稀釋法
- 醫師處方權申請
- 簡易充電器課程設計
- 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課外閱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