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課件_第1頁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課件_第2頁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課件_第3頁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課件_第4頁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鄧州市衛生學校解剖教研室人體解剖學電子教案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一)下肢骨

共62塊,也分為下肢帶骨和自由下肢骨兩部分。下肢帶骨即髖骨,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髕骨、脛骨、腓骨及7塊跗骨、5塊跖骨和14塊趾骨。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1.髖骨

髖骨為不規則的扁骨。16歲以前由髂骨、坐骨及恥骨以軟骨連結而組成,成年后軟骨骨化,三骨在髖臼處互相愈合。髖臼是髖骨外面中央的環形關節窩,由髂、坐、恥三骨的體構成,與股骨頭相關節,其底部中央粗糙,無關節軟骨附著,稱為髖臼窩。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1)髂骨

位于髖骨的后上部,分為髂骨體和髂骨翼兩部。髂骨體位于髂骨的下部,參與構成髖臼后上部。由體向上方伸出的扇形骨板叫髂骨翼,翼的內面凹陷名髂窩,為大骨盆的側壁,窩的下方以弓狀線與髂骨體分界。弓狀線前端有一隆起名髂恥隆起,髂窩的后分粗糙,有一近橫位的耳狀面,與骶骨的耳狀面相關節。髂骨翼的上緣肥厚且呈弓形向上凸彎,叫髂嵴。翼的前緣彎曲向下,有上、下兩個骨突,分別叫做髂前上棘和髂前下棘。翼的后緣也有上、下兩骨突,分別命名為髂后上棘和髂后下棘。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

髂嵴髂前上棘髂結節坐骨棘耳狀面髖臼坐骨結節

弓狀線恥骨梳

恥骨結節閉孔恥骨聯合面髂后上棘坐骨大切跡坐骨小切跡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2)坐骨

坐骨位于髖骨的后下部,可分為坐骨體及坐骨支兩部分。坐骨體構成髖臼的后下部和小骨盆的側壁。體的后緣有一向后伸出的三角形骨突,叫做坐骨棘。坐骨棘與髂后下棘之間的骨緣呈弧形凹陷,叫做坐骨大切跡,坐骨棘下方的骨緣小缺口叫做坐骨小切跡。由體向下延續為坐骨上支,繼而轉折向前內方,叫做坐骨下支,其前端與恥骨下支相連。坐骨上、下支移行處的后部,骨面粗糙而肥厚,名坐骨結節,是坐位時體重的承受點。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3)恥骨

恥骨位于髖骨的前下部,可分為恥骨體及恥骨支兩部分。恥骨體構成髖臼的前下部和小骨盆的側壁。由體向前下內方伸出的骨條叫做恥骨上支,繼而以銳角轉折向下外方叫做恥骨下支。恥骨上、下支移行處的內側面為一卵圓形粗糙面,叫做恥骨聯合面,與對側同名面之間以纖維軟骨連接,構成恥骨聯合。恥骨上支的上緣有一銳利的骨嵴,叫做恥骨梳,其后端起于髂恥隆起,前端終于恥骨結節。恥骨結節內側的骨嵴稱為恥骨嵴。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2.股骨

是全身最長的骨。兩端一體結構。上端:朝向內上方,其末端膨大呈球形,叫股骨頭,與髖臼相關節。頭的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叫做股骨頭凹,為股骨頭韌帶的附著處。頭的外下方較細的部分稱股骨頸。頸與體的夾角稱頸干角,約為120~130°。頸體交界處的外側,有一向上的隆起,叫做大轉子,其內下方較小的隆起叫做小轉子。大轉子的內側面有一凹陷稱為轉子窩。大、小轉子間,前有轉子間線,后有轉子間嵴相連。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體:粗壯,為圓柱形,全體微向前凸。前面光滑,后面有一縱行的骨嵴,叫做粗線。粗線可分內側、外側兩唇,兩唇在體的中部靠近,而向上、下兩端則逐漸分離。外側唇向上外移行為臀肌粗隆,內側唇向上前止于小轉子。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下端:為兩個膨大的隆起,向后方卷曲,分別叫做內側髁和外側髁。兩髁的下面和后面都有關節面與脛骨上端相關節,前面的光滑關節面接髕骨,稱為髕面。在后方,兩髁之間有一深凹陷,叫做髁間窩。內側髁的內側面和外側髁的外側面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別叫做內上髁和外上髁。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

股骨頭

股骨頸小轉子粗線臀肌粗隆內側髁外側髁髁間窩大轉子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3.髕骨

髕骨是人體內最大的籽骨,包埋于股四頭肌腱內,為三角形的扁平骨。底朝上,尖向下,前面粗糙,后面為光滑的關節面,與股骨的髕面相對,參與膝關節的構成。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4.脛骨

腓骨

脛骨位于小腿的內側,腓骨位于小腿的外側。脛骨為主體,上端單獨與股骨下端相接,腓骨未參與膝關節的組成,而以微動關節及韌帶連接于脛骨外側。但兩骨的下端都參與踝關節的構成。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脛骨

上端膨大,形成內側髁和外側髁,與股骨下端的內、外側髁以及髕骨共同構成膝關節。兩髁之間的骨面隆凸叫做髁間隆起。上端的前面有一粗糙的隆起,叫做脛骨粗隆,是骨四頭肌的附著處。外側髁的后下面有一關節面,接腓骨小頭,叫做腓關節面。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

體的前緣特別銳利叫做前嵴,由皮膚表面可以摸到。下端膨大,下面有與距骨相接的關節面,內側有伸向下的骨突,叫做內踝。外側有與腓骨相接的三角形凹隱,叫做腓骨切跡。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腓骨頭腓骨頸

外踝外側髁內側髁髁間隆起脛骨粗隆

內踝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腓骨

腓骨細長,也分為一體和兩端。上端膨大叫做腓骨小頭,由皮膚表面可以觸及。小頭內上面有關節面與脛骨上端外面的關節面相關節,小頭下方縮細叫做腓骨頸。腓骨體細長,其骨間嵴與脛骨同名嵴相對,為骨間膜的附著處。下端稍膨大,叫外踝,外踝的內面有呈三角形的關節面,和脛骨下端的關節面共同構成關節窩,與距骨相關節。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5.足骨

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跟骨距骨足舟骨楔骨跖骨趾骨骰骨跗骨屬于短骨,位于足骨的近側部,相當于手的腕骨,共7塊??煞譃槿?,即近側列相疊的距骨和跟骨,中間列的舟骨,遠側列的第1~3楔骨和骰骨。口訣:一、二、三楔骰內舟,上距下跟后出頭。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跖骨為小型小骨,位于足骨的中間部,共5塊,其形狀大致與掌骨相當,但比掌骨長而粗壯。從內向外分別稱為第1、2、3、4、5跖骨。趾骨共14塊,形狀和排列與指骨相似,但都較短小。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二)下肢骨連結1.下肢帶骨連結骶髂關節:由骶骨和髂骨耳狀面構成,屬于平面關節。恥骨聯合:恥骨聯合面構成,屬于半關節。骨盆:由兩塊髖骨,一塊骶骨和一塊尾骨構成。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骨盆骨盆由骶、尾骨和左右髖骨及其韌帶連結而成。被斜行的界線(后方起于骶骨岬,經髂骨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到恥骨聯合上緣連線)分為兩部:界線以上叫大骨盆,又稱假骨盆,其骨腔是腹腔的髂窩部;界線以下叫小骨盆,又稱真骨盆,其內腔即盆腔。骨盆的前界為恥骨和恥骨聯合,后界為骶、尾骨的前面,兩側為髖骨的內面、閉孔膜及韌帶,側壁上有坐骨大、小孔。小骨盆有上、下兩口,上口又稱為入口,由界線圍線;下口又稱為出口,高低不平,呈菱形,其周界由后方前為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下支、恥骨下支、恥骨聯合下緣。兩側恥骨下支在恥骨聯合下緣所形成的夾角叫恥骨角,男性約為70~75°,女性角度較大,約為90~100°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髖關節由股骨頭和髖臼構成。屬于球窩關節。關節面大小差異小,關節囊厚而緊,韌帶多而粗大。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在髖臼的邊緣有關節盂緣附著,加深了關節窩的深度。周圍有韌帶加強。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

髖關節為多軸性關節,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但由于股骨頭深嵌在髖臼中,髖臼又有關節盂緣加深,包繞股骨頭近2/3,所以關節頭與關節窩二者的面積差甚小,故運動范圍較小。加之關節囊厚,限制關節運動幅度的韌帶堅韌有力,因此,與肩關節相比,該關節的穩固性大。而靈活性則甚差。這種結構特征是人類直立步行,重力通過髖關節傳遞等機能的反映。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膝關節

膝關節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構成,為人體最大且構造最復雜,損傷機會亦較多的關節。關節囊較薄而松弛,關節囊的周圍有韌帶加固。前方的叫髕韌帶,是股四頭肌肌腱的延續(髕骨為該肌腱內的籽骨)。后方有腘斜韌帶加強,內側有脛側副韌帶,外側為腓側副韌帶。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股骨脛骨髕骨髕韌帶半月板髕上囊翼狀襞前交叉韌帶后交叉韌帶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

由于股骨內、外側髁的關節面呈球面凸隆,而脛骨髁的關節窩較淺,彼此很不適合,在關節內,生有由纖維軟骨構成的半月板。半月板的外緣較厚,與關節囊緊密愈著,內緣薄而游離;上面略凹陷,對向股骨髁,下面平坦,朝向脛骨髁。內側半月板大而較薄,呈“C”形。外側半月板較小,呈“0”形。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彈性,能緩沖重力,起著保護關節面的作用。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

由于半月板的存在,將膝關節腔分為不完全分隔的上、下兩腔,除使關節頭和關節窩更加適應外,也增加了運動的靈活性,如屈伸運動主要在上關節腔進行,而屈膝時的輕度的回旋運動則主要在下腔完成。此外,半月板還具有一定的活動性,屈膝時,半月板向后移,伸膝時則向前移。在強力驟然運動時,易造成損傷,甚至撕裂。當膝關節處于關屈而脛骨固定時,股骨下端由于外力驟然過度旋內、伸直,可導致內側半月板撕裂;同理,如該時股骨下端驟然外旋、伸直,外側半月板也可發生破裂。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

膝關節內有兩條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附著于脛骨髁間前窩,斜向后外上方,止于股骨外側髁內面的后份,有制止脛骨前移的作用。后交叉韌帶位于前交叉韌帶的后內側,較前交叉韌帶短,起自脛骨髁間后窩及外側半月板的后端,斜向前上內方,附于股骨內側髁外面的前份,具有限制脛骨后移的作用。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3)小腿骨的連結

腿的脛骨和腓骨連結得很牢固,活動性極小。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踝關節

踝關節由脛、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故又名距骨小腿關節。脛骨的下關節面及內、外踝關節面共同作成的“冂”形的關節窩,容納距骨滑車(關節頭)。由于滑車關節面前寬后窄,當足背屈時,較寬的前部進入窩內,關節穩定;但在跖屈時,如走下坡路時滑車較窄的后部進入窩內,踝關節松動且能作側方運動,此時踝關節容易發生扭傷,其中以內翻損傷最多見,因為外踝比內踝長而低,可阻止距骨過度外翻。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關節囊前后較薄,兩側較厚,并有韌帶加強。踝關節的內側有一強韌的三角形韌帶叫脛側副韌帶。外側有腓側副韌帶連結于外踝與距、跟骨之間。后邊有距腓后韌帶,前邊有距腓前韌帶。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

踝關節屬滑車關節,可沿通過橫貫距骨體的冠狀軸做背屈及跖屈運動。足尖向上,足與小腿間的角度小于90°叫背屈,反之,足尖向下,足與小腿間的角度大于直角叫做跖屈。在跖屈時,足可做一定范圍的側方運動。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4)足部的其他關節

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5)足弓

足弓是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等具有彈性和收縮力的組織共同構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可分為縱弓及橫弓。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足縱弓又分為內側縱弓和外側縱弓兩部。

內側縱弓在足的內側緣,由跟骨、距骨、舟骨、3塊楔骨和內側第1~3跖骨構成,弓背的最高點為距骨頭。于直立姿勢時,在前后兩個支點。前支點為第1~3跖骨小頭,后支點為跟骨結節。此弓曲度大,彈性強,適于跳躍并能緩沖震蕩。

外側縱弓在足的外側緣,由跟骨、骰骨及第4、5跖骨構成,骰骨為弓的最高點。前、后支點分別為第4、5跖骨小頭和跟結節的跖面。此弓曲度小、彈性弱,主要與直立負重姿勢的維持有關。運動系統--下肢骨及其連接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從踝關節經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頭,向后傳向跟骨,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固性。當身體跳躍或從高處落下著地時,足弓彈性起著重要的緩沖震蕩的作用。在行走,尤其是長途跋涉時,足弓的彈性對身體重力下傳和地面反彈力間的節奏有著緩沖作用,同時還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