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湖北省孝感市新高考聯考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起點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青年是最能反映時代特征的群體,青年的思想動態也直接映射出社會的前沿思潮。從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滿懷對高物質生活、高社會地位的向往和奮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對職場的厭倦、對競爭的排斥,到今天尋找化解時代困境的途徑,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價值,這一過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創新與變革,也從單純的抱怨走向了對文明的傳承和發展進一步融入了國家發展大局。從表面上看,這是青年在面對激烈社會變遷時的應對策略;更深層次地分析,這些變化展現了中國青年集體情緒的轉變。青年集體情緒的形成與其面臨的社會挑戰有直接聯系。雖然在一些時期內,青年的集體情緒中出現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還出現了精神內耗的加重、“脫不下孔乙己的長衫”等不良現象。但縱觀整個發展歷程,青年對時代的挑戰并沒有采取消極頹廢的行為實踐。其實,“佛系”與“躺平”更多是一種自我嘲諷和心理安慰,通過口頭的擺爛來緩解內心的焦慮與不安。“精神內耗”的出現也從側面反映了青年在應對社會壓力、尋求自我實現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堅韌品質。當今的青年正在嘗試平衡物質滿足與精神滿足:既希望實現物質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個人實現、事業和理想。“集體情緒”是社會情緒的一種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會群體經歷了相同的歷史事件、社會結構、政策引導后,形成共同的、持續的、有價值導向的社會心理反應,尤其是對個人發展、目標追求、人生價值的情緒表達。它與群體情緒的不同之處在于:群體情緒是具有同質性或存在于同一時空環境下的群體,針對某一突發事件或歷史事件,在時間爆發出的群體心理沖動,在一個時間段內可能會因不同事件形成多個群體情緒;集體情緒則是一個世代群體的整體心理動態,能夠維持較長時間,對孤立社會事件的敏感性更弱。(摘編自陸士楨、蔡康鑫《改革開放以來青年集體情緒的轉變與政策因應——從尋求物質滿足到精神滿足的平衡》)材料二:“精神內耗”不能簡單地跟抑郁、焦慮畫等號,但可以說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精神內耗”狀態,沒有及時覺察并采取有效的應對方法,就很可能導致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許多學者都以“疾風暴雨期”來比喻青春期,步入青春期之后,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識的高漲,其內在世界也開始豐富起來,容易產生自我沖突和矛盾心理。許多青少年對周圍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對師長的言論有自己的判斷,對各類社會現象有自己的思考。但這也帶來了新問題:他們的一些想法未必符合實際,“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來自現實的打擊會讓部分青少年看清自己想法的幼稚性,但也有可能讓他們更執著于自己的想法,結果在一次次與現實的碰撞中,灰頭土臉地敗下陣來,從而陷入自我懷疑,步入精神內耗的循環。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中寫道:“內耗體質的人,無法分清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一個人如果分不清這些,就容易受到別人情緒的影響,把別人的期待當成自己的期待,把別人的情感當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發展的標志,是能夠分清你、我需求間的差別,通過這種區分建立邊界感,這就是課題分離。如果一些孩子過度看重同伴的想法,為了滿足同伴意愿而不斷猜測、一味迎合,就會讓自己“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學會課題分離能幫助人們將認知資源分配在最應關注的問題上,集聚心理能量克服當下面臨的壓力和困境。在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中,“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即自我渴望達到的成就目標。目標的過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動太少,腦海中的兩個“小人”不斷斗爭陷入內耗。處于教育內卷的時代,青少年不但承擔著沉重的學習壓力,還肩負著父母的高期待,但因為自身興趣、能力的不匹配,他們或許始終無法滿足家長的預期,不少孩子會因此被“無用感”包圍。旁人可以用100%的專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們先內耗了50%,行動力自然隨之降低,而后在惡性循環中變得越來越消極、越來越疲憊。反芻思維是一種慢性習慣,可以經由后天培養。積極的反芻思維分為兩種情況:遇到開心的事時,享受快樂;面臨煩心的事時,積極應對。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種種原因誘發消極的反芻思維,在腦海中循環“播放”消極、負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比如:奮進努力后考試失敗的經歷,人際關系的不和諧,被父母忽視、不認可等。消極反芻思維會無限放大個體的焦慮、失敗,讓它們沉湎于過去的痛苦,沒有勇氣面對現實挑戰。精神內耗者要學習使用觀察者心態處理內心的自我沖突,知道自己面對的問題很多都是被允許和接納的。教育者也要提供相應支持,及時傾聽青少年心聲,幫助學生調整狀態,引導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陽。(摘編自馬地那·那司爾吾拉、楊東《“精神內耗”背后的心理動因是什么——以青少年群體為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改革開放之初的迷茫到今天對人生價值的追求,這一過程體現了青年集體情緒的轉變。B.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其成因之一有可能是長時間的精神內耗。C.從“躺平”“佛系”到“精神內耗”,青年經歷了由消極擺爛到努力突破困境限制的過程。D.經過引導和培養,消極的反芻思維有可能轉化為積極的反芻思維。2.根據材料,下列不屬于“集體情緒”表現的一項是()A.脫貧攻堅目標確定后,廣大青年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戰場,珍惜時代機遇、擔負時代使命,在擔當中盡責、在盡責中成長。B.“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時,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感動和鼓舞了無數人。C.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一次次重大突破,青年們普遍感受到自豪與振奮,為國家的科技實力感到驕傲,還有不少青年立志投身航天事業。D.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在離不開、回不去、又卷不進的矛盾困境之下,青年人選擇了所謂的“躺平”與“佛系”。3.如果你的同學總是困于“精神內耗”,糾結過去的遺憾,擔心未來的不測,忽視了當下的每一天。下列最適合用來勸勉他的詩句是()A.“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蘇軾《赤壁賦》)B.“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C.“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定風波》)D.“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4.結合材料,簡要概括青少年群體精神內耗的原因。5.張同學最近很苦惱,接連幾次考試成績都不如意,她覺得辜負了父母的期待,感到很自責。最近又和同學發生了一點口角,她在晚上一遍遍復盤,課堂上也很難專心聽講。請你結合材料,給張同學的精神內耗指出破解之道。【答案】1.C2.B3.D4.①自我意識高漲,對周圍事物敏感。②未能實現課題分離,分不清他我需求。③目標過于理想化,想得多行動少。④消極的反芻思維,放大焦慮和失敗。5.①以觀察者心態看待問題,正視內心的自我沖突,接納自我的不完美。②調整思維,積極反芻,適當降低目標,學會分清他我需求,不過分看重父母和他人期待。③教育者提供支持,給予其包容與關愛,及時傾聽其心聲,幫助其調整狀態。【解析】這篇文章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探討了青年群體在社會變遷中的集體情緒轉變及其背后的心理動因。材料一從宏觀角度描述了青年集體情緒的演變過程,強調了青年在面對社會挑戰時的應對策略和心理變化。材料二則從微觀角度深入剖析了“精神內耗”的成因及其對青少年的影響,提供了心理學理論支持和實際應對方法。整體而言,文章邏輯清晰,論據充分,既有理論深度,又具現實指導意義。【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C.“從‘躺平’‘佛系’到‘精神內耗’”錯,根據材料一第3段“青年的集體情緒中出現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精神內耗’的出現也從側面反映了青年在應對社會壓力、尋求自我實現方面所做的努力”,可知這幾種情緒沒有孰先孰后之分;“消極擺爛”錯,結合材料一第3段“但縱觀整個發展歷程,青年對時代的挑戰并沒有采取消極頹廢的行為實踐。其實,‘佛系’與‘躺平’更多是一種自我嘲諷和心理安慰,通過口頭的擺爛來緩解內心的焦慮與不安”,可知“佛系”“躺平”并非消極擺爛。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B.“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盛典”播出是某一突發事件,瞬時間感動無數人,屬于群體情緒。A.脫貧攻堅不是某一突發事件或歷史事件,維持時間長,屬于集體情緒。C.中國的航天事業維持時間長,不是某一突發或歷史事件,屬于集體情緒。D.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持續時間長,是一個世代的整體心理,屬于集體情緒。故選B。【3題詳解】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A.勸人超脫世俗、順應自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脫,不適合。B.勸慰人不要失去希望,說不定下一個轉角就會出現新的契機,不適合。C.勸人坦然面對人生的風雨,不適合。D.勸人不要糾結過去的人事,應該抓住當下的美好時光,適合。故選D。【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由“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識的高漲,其內在世界也開始豐富起來,容易產生自我沖突和矛盾心理。許多青少年對周圍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對師長的言論有自己的判斷,對各類社會現象有自己的思考”,可概括:自我意識高漲,對周圍事物敏感。②由“一個人如果分不清這些,就容易受到別人情緒的影響,把別人的期待當成自己的期待,把別人的情感當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發展的標志,是能夠分清你、我需求間的差別,通過這種區分建立邊界感,這就是課題分離”,可概括:未能實現課題分離,分不清他我需求。③由“目標的過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動太少,腦海中的兩個“小人”不斷斗爭,陷入內耗”“旁人可以用100%的專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們先內耗了50%,行動力自然隨之降低,而后在惡性循環中變得越來越消極、越來越疲憊”,可概括:目標過于理想化,想得多行動少。④由“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種種原因誘發消極的反芻思維,在腦海中循環“播放”消極、負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消極反芻思維會無限放大個體的焦慮、失敗,讓它們沉湎于過去的痛苦,沒有勇氣面對現實挑戰”,可概括:消極的反芻思維,放大焦慮和失敗。【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①根據“精神內耗者要學習使用觀察者心態處理內心的自我沖突,知道自己面對的問題很多都是被允許和接納的”,結合小麗目前的處境,尤其是陷入糾結與矛盾中,可得出建議:以觀察者心態看待問題,正視內心的自我沖突,接納自我的不完美。②根據“消極反芻思維會無限放大個體的焦慮、失敗,讓它們沉湎于過去的痛苦,沒有勇氣面對現實挑戰”,結合小麗“接連幾次考試成績都不如意”“覺得辜負了父母的期待”“又和同學發生了一點口角”等真實情況,可得出建議:調整思維,積極反芻,適當降低目標,學會分清他我需求,不過分看重父母和他人期待。③根據“教育者也要提供相應支持,及時傾聽青少年心聲,幫助學生調整狀態,引導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陽”,可得出建議:教育者提供支持,給予其包容與關愛,及時傾聽其心聲,幫助其調整狀態。(二)現代文閱讀Ⅱ(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小中醫黃昶我第一次見小中醫是在他爺爺的鋪子里。我辭了工作,搭車回到老家的小鎮子上。還未把凳子坐熱,母親就遣我去老中醫的鋪頭撿藥。藥是我爸慣喝的那一例,他咳嗽已有段時間,除了他自己,全家人都知道是癌。一進門就看到小中醫了,他站在朝街心開放的柜臺前,吃力地舂打著擂缽,使的是一把拳頭大的銅臼杵。身后掛一扇壘到天花板的柜墻,其中填滿寫有藥材名字的抽屜,有幾個拉開了忘記推回,迎上窗欞折下的一束光,可洞見塵粉整團整團地往下落。他見客來也不抬頭,仍是搗藥。我走至離柜臺兩步遠處,問他老中醫的去向。他抬頭看我一眼,說幾日前過了,現在是他來當掌柜。我又問知不知道老中醫仍在時給我爸開些什么藥,想了想又補上一句,我爸是萬福路上賣水泡豆腐的,豆腐李。小中醫聽罷,先不點頭,彎下腰去從賬桌下拾出一大把單子,扶正眼鏡來一張張地看翻找了十來張后才“唔”地應了一聲,問我爸得的是不是鼻咽炎。我想了一會兒,告訴他,是也不是。他沒有理會我的啞謎,轉身到后面柜墻中抓出幾把藥材來,嘴里不住念叨:生地四錢、牡丹皮三錢、旱蓮草、石斛、蟬蛻、薄荷、桑葉、綠萼梅、甘草…抓到一半,似乎忘記后面是哪一味,又將藥方從頭到尾背過,背到一半時,竟連藥方也忘了:旱蓮草、石斛、嬋蛻、薄荷……薄荷……后面是桑葉。我瞟了一眼桌上的單子。是……是,桑葉、綠萼梅、甘草……他嘴里將藥方續上,兩手在數個抽屜柜中間騰挪推拉了好一會兒,總歸是撿齊了。我伸手接過,詢完價錢之后取出手機來想要付款,四處都不見收款的二維碼。他向我指明柜臺上用透明膠布貼好的字條:只收現金。這讓我犯難,渾身上下翻找,死活掏不出一張紙幣來。他見我難堪,開口說,老頭的規矩,沒辦法……藥你先拿回去吧,之后過路順便給上就行。回到家里,煎上藥,我媽陪著我在廚房里看火。我想到藥店里發生的事,打聽了一些小中醫的事。她說,這小孩懂事是懂事,可惜沒有靈氣,想來是出生那天凍壞了。小中醫讀書賣力,但就是讀不好,老中醫想要他學醫,他就報了個醫科大學,讀西醫,讀了兩年實在讀不下去了,就回家跟老中醫溫習他祖上的老本行,據說也一直沒學明白,中間換過兩次工作,都是半桶水。回憶起他抓藥時的窘態,似乎和我媽說的不差,只是看他舂藥,又有著幾分認真的熱誠在里面,這二者一交錯,就勾勒出小中醫的痛來了。我替他可惜,再想到自己,恐怕還更要不如的:他好歹正在繼承家業,我爸的豆腐攤只怕他自己要帶到地下去了。印象里我爸跟我提過兩次豆腐的事,聽來和說來都像是玩笑。他說,等我這代完了,咱家這手藝肯定就要失傳了,附近起碼三個鎮里里外外再吃不到用石膏點鹵的老豆腐了。有一次又說,兒子,我辛辛苦苦一輩子供你讀大學,就別想著我這豆腐攤了,沒勁,既然去了外面,總得給我混出個像樣點的名堂來才好。這件事越想就越是頭痛,正好火芽連著抖了三下,我媽掀開蓋子,說藥已經煎好了。自我爸得病以來,我媽細心了不少。無論哪一份藥,沒有不先過她的嘴的,這次也是,她舉碗到嘴邊呷了一小口,說味道有些不對。我問她哪里不對,她說較老中醫開的更酸一些。她追問,我便說反正只是一些利咽的藥真要不同也不會有大問題。她想了想,將碗取過,拿到洗碗池處倒掉了。過了一會兒,她說以后得換一家中醫鋪頭撿藥。傍晚,我取了錢出門去中藥鋪。走到鋪頭前,卷閘門拉到一半。想著他應該是去吃晚飯就在門口抽煙等他。幾分鐘后,他回來了。我取出煙盒來要給他分煙,他擺擺手說不會抽,只是又直直盯著我擒到身側的香煙看。我有些不解,又難以開口問他,好在是他先說話。你那個煙灰能給我不?什么?煙灰,我取一些來做藥。煙灰也能做藥?能的,煙灰也是草木灰……我試過許多次,效果似乎還更好些。我夸他很有創新精神。他說不算創造,什么破爛都可以往肚子里面放,這是我們最為偉大的包容精神。說完又背了一段晦澀的古文: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問是什么意思,他告訴我,無論什么東西,總歸有點用,到了有用的地方,就該有用,這是中醫里的學問。我覺得有點繞,便不再接他的話,從口袋里掏出藥錢來遞給他。他走進柜臺里,抓出一大把紙幣來給我找錢。等了半分鐘,他將藥錢遞還給我,說找不開。我想了想,說先放你那吧,反正以后也要來抓藥,就當預付。他臉上顯出喜色,但仍要將錢還我。為什么?我不懂。其實來找我開過藥的人,很少有再來的。他伸手撓撓頭發,我怕叔叔哪天覺得藥不管用了,錢壓在這里,你們不好意思要回去。我不敢跟他說他的藥甚至沒能到病人嘴里,只得哄騙他,說我爸喝了,說喉嚨舒服多了讓我多給他抓一些回去。他臉上又顯現出新一層的喜色來,說下一劑要給叔叔用些好的藥材,白天的那份用的都是劣質舊貨,沒想到還能這么有效。他急急忙忙往后面抽屜里取藥,接著說,很多人都覺得中醫無用,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做下去。我對他多了些理解,又認同他的不被認同,問他,那你自己覺得有用嗎?他的手僵了一會兒,最后竟停下來,將手扶在頭上沉思。等哪天我想好了再告訴你……但我覺得……總歸有點用。幾天后,我爸去世了。在葬禮上,我最后一次見到小中醫。他說,有些事物總歸會被淘汰掉,但是淘汰掉的東西不一定就沒有用。所有的東西都會是有用的,總會找到那個需要它的地方發揮出作用來。(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關于“煙灰做藥”的對話,不僅豐富了主人公的形象,還引發了小中醫對有用和無用的看法。B.歸鄉的我和留守的小中醫境遇類似,因這在交流中對他的處境和醫術有著更多的理解和包容。C.小中醫先后兩次“臉上顯出喜色”,前者是源自我對他醫術的信任,后者是源自我對他的同情。D.文中敘寫我與小中醫的三次見面,故事表面重復,實際上詳略得當,逐步揭示了小說的主題。7.關于文中開頭寫小中醫為“我”父親撿藥這個情節,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中醫念叨藥名、重新背藥方、忘藥方等各種行為,說明他是個醫術平平、略顯笨拙的人。B.“掛一扇壘到天花板的柜墻”“一大把單子”等細節,彰顯出老家這個中藥鋪曾經生意興隆。C.“只收現金”這一規矩,表明小中醫對祖制的傳承,也暗示出意識的保守和經營狀況的窘迫。D.小說從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講述為父親治病的經歷和小中醫的形象,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8.這篇小說多處使用了伏筆,請從文本中舉出兩例,并簡要說明這種手法的好處。9.有人認為文中插敘的“我”的父親讓我繼承家業的故事應該刪去,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表明你的看法并闡述理由。【答案】6.C7.A8.①如“全家人都知道是癌”,為后文“找藥方”“葬禮”等情節埋下伏筆;媽媽介紹小中醫“沒有靈氣,讀不好書”,為下文小中醫說“很少有再來找他”“不知道能不能做下去”等情節埋下伏筆。②伏筆的設置,使小說結構緊湊,情節發展合理:也有助于塑造人物,增強小說的吸引力。9.參考一:不能刪。①情節上,故事發展更合邏輯。與上文“辭職回鄉”和下文“我理解小中醫”等情節相勾連,讓整個情節順暢自然。②主題上,小說主旨更為凸顯。父親讓我繼承家業的矛盾心理,與小中醫的故事相互印證,突顯了傳統技藝堅守與變革的主題。③效果上,豐富了小說的內容,避免了平鋪直敘,能增加閱讀趣味。參考二:可以刪。①情節結構上,小說以找小中醫撿藥為主線,插入的情節與主要情節關聯不大,刪除去后緊扣標題,情節更圓合緊湊。②人物形象上,小說主要表現小中醫的形象,父親讓我繼承家業的故事對小說主要人物的形象表現作用不大。③主題上,刪去后更能集中表現小中醫的技藝傳承及尷尬現狀,主題集中鮮明突出,引人思考。【解析】這篇小說通過“我”與小中醫的三次見面,描繪了一個小鎮中醫的形象。小中醫雖醫術平平,但對祖業有著執著的熱情。小說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對話,展現了小中醫的窘態與熱誠,反映了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的尷尬處境。插敘的“我”父親的故事,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揭示了傳承與變遷的矛盾。小說語言樸實,情感真摯,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人文關懷。【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賞析作品的藝術特色的能力。C.“后者是源自我對他的同情”說法有誤。第二次應是“認可”,不是“同情”,“同情”不會使他露出喜色。故選C。【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A.“小中醫念叨藥名……說明他是個醫術平平、略顯笨拙的人”說法有誤。念叨藥名可能是許多尋常人也會有的行為,看不出他的醫術水平。故選A。【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作品的藝術手法的能力。文章一開頭就說明“藥是我爸慣喝的那一例,他咳嗽已有段時間,除了他自己,全家人都知道是癌”。這既說明我們都有意瞞著爸爸,不讓他知道自己的真實病情,因此才有后文抓藥情節中小中醫找藥方,“問我爸得的是不是鼻咽炎。我想了一會兒,告訴他,是也不是”的情節。而且,癌癥說明爸爸已病入膏肓,而這也讓文末“幾天后,我爸去世了。在葬禮上,我最后一次見到小中醫”的情節變得合理。文中,當提到小中醫時,媽媽的評價是“懂事是懂事,可惜沒有靈氣”“讀書賣力,但就是讀不好”“都是半桶水”,可以想見許多像媽媽一樣的鄉親們,對于小中醫的醫術并不認可。如此,也就自然地引出了后文小中醫說“很少有再來找他”“不知道能不能做下去”等情節。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伏筆的設置,使小說結構緊湊,也讓“我”找小中醫開藥、還錢等情節發展合理;此外,經過一系列的伏筆,小中醫的形象也更為飽滿,增強了小說的吸引力。【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不能刪。①文章一開頭說“我辭了工作,搭車回到老家的小鎮子上”,這說明此時辭職的“我”重新面臨擇業的選擇。在這種情境下,父親讓“我”繼承家業的故事也就合情合理了。而對“我”來說,繼承家業也就是繼承了祖祖輩輩以之為業的傳統,這與小中醫繼承老中醫衣缽,回歸中醫傳統的處境相似。因此,這部分內容,能夠與上文“辭職回鄉”和下文“我理解小中醫”等情節相勾連,讓整個情節順暢自然。②從文章主題來說,文末小中醫有關“有用”與“無用”的話,其實是對全文主題的點睛。在學西醫與繼承中醫之間,小中醫選擇了回歸并堅守傳統,而對“我”來說,是否要繼承父親衣缽,把祖傳的石膏點鹵的老豆腐傳承下去的思想矛盾,也是對于傳統技藝堅守與變革的文章主題的凸顯。③從表達效果上,在敘述父親生病、找小中醫抓藥給予他交流的情節之外,又添加父親讓“我”繼承家業的故事,能夠豐富小說內容,也讓文章產生波瀾,避免了平鋪直敘,增加閱讀趣味。可以刪。①情節上,文章講述為父親治病的經歷,敘寫我與小中醫的三次見面,插敘“我”的父親讓我繼承家業的故事與主要情節關聯不大,刪去不影響故事情節的完整和緊湊。②人物上,小說主人公是小中醫,插敘部分與主要人物關系不大,刪掉,不影響小中醫的形象。③主題上,小說主要表現小中醫技藝傳承及尷尬現狀,插敘部分是“我”的父親讓我繼承家業的故事,刪掉更能突出主題,引發讀者思考。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魏王泰有寵于上,或言三品以上多輕魏王。上怒,引三品以上,作色讓之曰:“隋文帝時,一品以下皆為諸王所顛躓,彼豈非天子兒邪!朕但不聽諸子縱橫耳,聞三品以上皆輕之,我若縱之,豈不能折辱公輩乎!”房玄齡等皆惶懼流汗拜謝。魏征獨正色曰:“臣竊計當今群臣,必無敢輕魏王者。在禮,臣、子一也。三品以上皆公卿,陛下所尊禮。若紀綱大壞,固所不論;圣明在上,魏王必無頓辱群臣之理。隋文帝驕其諸子,使多行無禮,卒皆夷滅,又足法乎?”上悅曰:“理到之語,不得不服。朕以私愛忘公義,向者之忿,自謂不疑,及聞征言,方知理屈。”上聞州刺史程名振善用兵,召問方略,嘉其才敏,勞勉之,曰:“卿有將相之器,朕方將任使。”名振失不拜謝,上試責怒,以觀其所為,曰:“山東鄙夫,得一刺史,以為富貴極邪!敢于天子之側,言語粗疏;又復不拜!”名振謝曰:“臣疏野之人未嘗親奉圣問適方心思所對故忘拜耳。”舉止自若,應對愈明辯。上乃嘆曰:“房玄齡處朕左右二十余年每見朕譴責余人,顏色無主。名振平生未嘗見朕,朕一旦責之,曾無震懾,真奇士也!”即日拜右驍衛將軍。(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材料二:貞觀十一年,魏征上疏曰:臣數年以來,每奉明旨,深懼群臣莫肯盡言。臣竊思之,自比來人或上書,事有得失,惟見述其短,未有稱其長。且所言當理,未必加于寵秩;意或乖忤,將有恥辱隨之。莫能盡節,實由于此。欲必使乎致諫,在乎好之而已。故齊桓好服紫,而合境無異色;楚王好細腰,而后宮多餓死。夫以耳目之玩,人猶死而不違,況圣明之君求忠正之士,信不為難。若徒有其言,而內無其實,欲其必至,不可得也。(節選自《貞觀政要·公平》)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臣疏野之人A未嘗B親奉C圣問D適方E心思F所對G故H忘拜耳。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謝,意為道歉或謝罪,與后文“名振失不拜謝”中的“謝”意思相同。B.愛,意為喜愛,與《齊桓晉文之事》“百姓皆以王為愛也”中的“愛”意思不同。C.善,意為擅長,與《鴻門宴》“素善留侯張良”中的“善”意思不同。D.短,文中指短處,與《燭之武退秦師》“越國以鄙遠”中的“遠”用法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有人稟告三品以上大臣多輕視魏王李泰,太宗召集有關人員嚴加指責,表示如果自己放縱諸皇子橫行霸道,大臣也會受到諸皇子的羞辱。B.魏征首先判斷朝中群臣不會輕視魏王,接著指出太宗能對三品以上的公卿以禮相待魏王是圣明的人,自然也不會隨意羞辱大臣。C.面對太宗假裝惱怒的試探觀察,程名振舉止自如,應答明晰而有條理,太宗大為感嘆當天就任命程名振為右驍衛將軍。D.齊桓公喜歡紫色服飾,以致舉國效仿;楚王喜歡細腰美女,導致很多后宮佳麗因節食而餓死。魏征引述這兩則史實以勸諫唐太宗。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隋文帝驕其諸子,使多行無禮,卒皆夷滅,又足法乎?(2)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征《諫太宗十思疏》)14.材料二中,群臣“莫肯盡言”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概括。【答案】10.ADG11.A12.B13.(1)隋文帝放縱他的兒子們,致使他們做了很多無禮之事,最后全都殺掉,(這)又值得效法嗎?(2)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監察人民,用威風怒氣來威嚇人民,(臣民)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念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順,而內心里卻不服氣。14.①所述之事無論得失都遭批評;②言之有理不一定能得寵升官:③不合圣意就會被羞辱。【解析】這篇文言文選自《資治通鑒·唐紀》和《貞觀政要·公平》,通過魏征和程名振的事例,展現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治國理政中的智慧和寬容。魏征敢于直言進諫,指出太宗因私愛而失公義,太宗虛心接受,體現了君臣之間的坦誠互動。程名振則在面對皇帝的試探時從容應對,顯示了其才智和膽識。文章通過這些事例,強調了忠言直諫和君主納諫的重要性,反映了貞觀之治的政治風貌。【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我本是粗略草率之人,未曾親身恭奉過皇上的垂問,剛才只想著如何對答,所以忘記叩頭(謝恩)了。“臣疏野之人”判斷句,其后A處斷開;“親奉”作謂語,“圣問”作賓語,省略主語“我”,賓語后D處斷開;“故”表結果的連詞,用于句首,G處斷開。故選ADG。【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A.錯誤。意思不同。道歉或謝罪/感謝。句意:房玄齡等人都惶恐得汗流滿面,磕頭謝罪。/程名振失禮沒有叩頭謝恩。B.正確。喜愛/吝嗇。句意:朕因私情溺愛而忘記公義。/老百姓都認為大王是吝嗇一頭牛。C.正確。擅長/與……交好。句意:太宗聽說州刺史程名振善于用兵打仗。/一向與留侯張良交好。D.正確。都為形容詞作名詞。短處/遠地。句意:只看到您批評他的短處。/越過別的國家把遙遠的地方作為秦國的邊邑。故選A。【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魏王是圣明的人”錯誤。“圣明在上”的“圣明”意為“英明圣哲,無所不曉”,是封建時代稱頌帝、后之詞,此處指太宗。故選B。【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驕”,放縱;“夷滅”,被殺掉;“法”,效法。(2)“董”,監察;“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狀語后置,應為“以嚴刑董之,以威怒振之”;“貌”,表面上。【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①根據原文“臣竊思之,自比來人或上書,事有得失,惟見述其短,未有稱其長”可知,所述之事無論得失都遭批評;②根據原文“且所言當理,未必加于寵秩”可知,言之有理不一定能得寵升官;③根據原文“意或乖忤,將有恥辱隨之”可知,不合圣意就會被羞辱。參考譯文:材料一:魏王李泰深得太宗寵愛,有人稟奏稱三品以上大臣多輕視魏王。太宗大怒,召見三品以上大臣,嚴厲地責備他們說:“隋文帝的時候,一品以下大臣均被親王們所羞辱操縱,魏王難道不是帝王的兒子嗎?朕不過不想聽任皇子們橫行霸道罷了,聽說三品以上大臣都輕視他(魏王李泰),我如果放縱他們(皇子們),(他們)難道不能羞辱你們嗎?”房玄齡等人都惶恐得汗流滿面,磕頭謝罪。惟獨魏征正色地說:“我考慮當今的大臣們,一定不敢輕視魏王。依照禮制,大臣與皇子地位相等。三品以上都是公卿大臣,是陛下尊重禮待的人。假如綱紀敗壞,固然不必說它;陛下圣明,魏王一定沒有羞辱大臣的道理。隋文帝放縱他的兒子們,致使他們做了很多無禮之事,最后全被殺掉,(這)又值得效法嗎?”太宗高興地說:“說得條條在理,朕不得不佩服。朕因私情溺愛而忘記公義,剛才惱怒的時候,自己覺得有道理,等聽到魏征的一番話,方知沒有道理。”太宗聽說州刺史程名振善于用兵打仗,便召見并詢問他方法謀略,贊揚他才思敏捷,慰勉他,說:“你有將相之才,朕將要對你有所任用。”程名振失禮沒有叩頭謝恩,太宗假裝惱怒,來觀察他的反應,說:“山東一個山村野夫,得到一個刺史職位,(便)認為富貴之極了!竟敢在天子身邊,言語粗俗,而且還不叩頭謝恩!”程名振謝罪道:“我本是粗略草率之人,未曾親身恭奉過皇上的垂問,剛才只想著如何對答,所以忘記叩頭(謝恩)了。”舉止自如,應答更為明晰而有條理。太宗于是感嘆道:“房玄齡在我身邊二十多年,每次看見我斥責別人,臉色(惶恐),六神無主。程名振從來沒有見過我,我一時責備他,(他)竟然毫無懼色,真是奇人啊!”當天(就)任命程名振為右驍衛將軍。材料二:貞觀十一年,魏征上疏說:我數年以來,每次接到陛下的旨意,都非常擔憂群臣不肯把話都說出來。我私下思考了這個問題,(發現)近來臣子上書,所述之事無論得失,只看到您批評他的短處,而不見表揚其長處。而且(就算)言之有理,也不一定能得寵升官;一旦違背或忤逆圣意,恥辱就將隨之而來。(群臣)不能盡臣子的職分,確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一定想要讓臣下大膽進諫,在于(君王就要)喜好這樣做。因此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結果)整個國境之內(的臣民)沒有穿其他顏色的服飾;楚王喜歡細腰(的美女),(結果)后宮佳麗很多都(因節食而)餓死了。像這些供耳目玩賞的行為,國人尚且愿意犧牲性命而不違背,何況是圣明的國君渴求忠誠正直之士,確實并非難事。如果只有一句空話,而內心沒有切實實行(的打算),想要這個結果一定實現,是不可能的。(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水調歌頭·聞采石戰勝①張孝祥雪洗虜塵靜,風約楚云留。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剩喜然犀處②,駭浪與天浮。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勛業故優游。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注】①寫于紹興三十一年冬,虞允文在采石磯擊潰金主完顏亮的部隊之際。②剩喜:甚喜,非常高興。然犀處:《晉書·溫嶠傳》載溫嶠奉命平蘇峻之反,“至牛渚磯(即采石磯),水深不可測,世云其下多怪物。嶠遂毀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指采石之戰的雄偉場面。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起首“雪洗”一語雙關,實指聞勝之喜,內含洗雪“靖康恥”之意,“約”“留”寫未能參戰之遺憾。B.“剪燭看吳鉤”句借助“看吳鉤”且是“剪燭”夜看的動作,表達自己內心的迫切愿望和強烈沖動。C.本詞中談及周瑜的“勛業故優游”與蘇軾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D.“渺渺喚人愁”兩句寫時過境遷,古戰場已成歷史陳跡,流露出詞人喜聞捷報后的歷史虛無感。16.張孝祥為豪放詞人,本詞“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與《念奴嬌·過洞庭》“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的表現手法、情感有何不同?【答案】15.D16.①本詞用典,前半句化用了蘇軾“我欲乘風歸去”或宗愨“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后半句用祖逖“中流擊楫”的典故,抒發了自己收復中原、從戎報國的壯志豪情。②《念奴嬌·過洞庭》主要采用想象、夸張的手法,以江水為酒,以北斗為酒器,以自然萬象為賓客,陪伴其縱情豪飲,體現詞人雖遭貶謫卻能超越世俗的寵辱得失的豪邁曠達之氣。【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D.“流露出詞人喜聞捷報后的歷史虛無感”理解有誤,“渺渺喚人愁”的感慨,暗寫中原失地,尚待收復,抒發了詞人殺敵建功、收復中原失地的愿望和對異族入侵的悲慨。故選D。【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現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詞中“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一句,前半句“我欲乘風去”化用了蘇軾“我欲乘風歸去”或宗愨“乘長風破萬里浪”,而后半句化用東晉祖逖“中流擊楫”的典故,說明當前江淮失地尚待收復,詞人希望自己能奔赴戰場,借宗愨乘風破浪和祖逖中流擊楫的故事,表達了自己報效國家的愿望,抒發了詞人想收復中原、從戎報國的壯志豪情。而《念奴嬌·過洞庭》“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一句中,則是詞人想象的情景,意思是:讓我捧盡西江清澈的江水,細細地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請天地萬象統統來做我的賓客。此處詞人運用想象、夸張的手法,聯系詞人當時的處境,體現詞人雖遭貶謫卻能超越世俗的寵辱得失的豪邁曠達之氣。(三)名句名篇默寫(6分)17.補寫出下面句子空缺部分。(1)“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不使用一根釘子,全靠榫卯結構。”這其實是一個誤解,你在《阿房宮賦》中就能找到例證“__________,__________”。(2)蘇洵的《六國論》中認為齊、趙二國雖不賂秦,但齊國因為“__________”而導致滅國;趙國沒能堅持抗秦到底,也為秦所滅,作者感慨“__________”。(3)古詩詞中頻現江波湖韻之美,如《桂枝香·過洞庭》“__________”一句運用比喻寫出江水的澄澈綿延,《念奴嬌·過洞庭》“__________”一句運用夸張手法寫出洞庭湖的明凈廣闊。【答案】(1)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2)與嬴而不助五國也惜其用武而不終也(3)千里澄江似練玉鑒瓊田三萬頃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我國青年網絡互動興趣的持續高漲,不僅帶來了自身行為習慣的改變,也豐富了社會性話語實踐,一個顯著現象是網絡新詞不斷涌現,刷新公眾視野,突破漢語表達傳統,給人一種①的感覺。網絡新詞作為網絡用戶自發創造的一種語匯,雜糅中外文字、表情符號、數字或圖片等表達方式,并以此為基底形成話語風格,呈現出青少年亞文化的特質。網絡用戶面對其所關注的現實議題時,往往通過語言變異的形式表達看法、心情和態度。(甲),如有受突發事件刺激后與眾不同的認識,有對待某種普遍現象的情感訴求,有借助網絡平臺獲得共情、尋求社會救濟的愿望。約定俗成的網絡新詞,一般會自覺繞開敏感詞匯、規避言論風險,避免因言辭的尖刻犀利而激起新的矛盾或沖突。比如,用“awsl”表示高興稱贊時說“YYDS”,不喜歡就是“很下頭”。青少年作為我國互聯網使用的主流人群,其語言表達和語用習慣天然地帶有這一群體社會化過程的痕跡。簡、萌、倒、錯的游戲化展演是網絡新詞的鮮明特征。簡,即簡單,語句、音節短小,方便交流,富有效率。萌,即萌態,童言童語,可愛有趣。倒,即顛,不分長幼、性別、身份,②。錯,即錯位,古今中外的話語詞匯皆為所用。這些特點使網絡新詞③、形象易懂、充滿情趣。(乙),網絡語言的游戲化展演可以視為青少年對峙成人文化、主流文化的一種特殊方式,如“宅”“社恐”“逃避達人”等的出現,折射出“90后”“00后”的成長焦慮以及人際交往恐懼心理。“蘿莉”“小姐姐”等則表現出這一群體對成人身份的逃避心理。受制于升學、社會壓力的年輕人,網絡使個性化的“自我”雖然獲得了自由表達的領地,也能夠集結成社區、團隊,建構出新的價值系統,確立屬于自己的文化參與空間。18.在文中橫線①②③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0.文中最后一段畫橫線的部分有兩處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21.下列句子中的“可以”與文中加點的“可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B.這是一張五千塊錢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C.他為大家忙前忙后,實在熱情得可以。D.此地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可以一游。【答案】18.①耳目一新②一視同仁(隨心所欲、暢所欲言)③簡單明了(一目了然)19.甲:網絡語言所涉及(展現)的角度十分廣泛乙:從文化心理層面(因素、角度、方面)來看20.原句改為:對受制于升學、社會壓力的年輕人來說(或:在受制于升學、社會壓力的年輕人那里),網絡使個性化的“自我”不僅獲得了自由表達的領地,也能夠集結成社區、團隊。21.A【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①此處指網絡新詞帶給人的感覺,結合“刷新”“突破”可知是說其讓人有新鮮感,可填“耳目一新”。耳目一新:聽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一樣,感到很新鮮。②“不分長幼、性別、身份”體現的是身份平等,這些人可以盡情表達,可填“一視同仁”“隨心所欲”“暢所欲言”。一視同仁:原指圣人對百姓一樣看待,同施仁愛。后多表示對人同樣看待,不分厚薄。隨心所欲:指隨著自己心里想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暢所欲言:把想說的話痛痛快快地說出來。③網絡新詞的鮮明特征是簡、萌、倒、錯,這些特征可歸納為兩方面的特點:簡單和情趣。故此處應說明網絡語言具有簡單易懂的特點,可填“簡單明了”“一目了然”。簡單明了:簡明扼要,一看就懂。一目了然:一眼就把一切看得清清楚楚。【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空,后文“如有……有……有……”是對填空處的具體舉例,并且這幾個例子角度各異,涉及范圍部分廣泛,故此處可填:網絡語言所涉及/展現的角度十分廣泛。第二空,“青少年對峙成人文化、主流文化的一種特殊方式”表明這是文化層面上的一種文化態度表達,而此后舉例中“人際交往恐懼心理”“逃避心理”都側重于心理層面,兩相結合。根據語境,此處應該是作狀語,引出后句,所以此處可填:從文化心理層面/因素/方面來看。【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處,“受制于升學、社會壓力的年輕人,網絡使……”中途易轍,可改為“對受制于升學、社會壓力的年輕人來說”或“在受制于升學、社會壓力的年輕人那里”,使之作狀語。第二處,關聯詞搭配不當。此處“獲得了自由表達的領地”與“集結成社區、團隊”是遞進關系,“雖然”換成“不僅”。【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可以”,助動詞,表示能夠。A.助動詞,表示能夠;B.助動詞,表示許可;C.形容詞,表程度,厲害;D.助動詞,值得。故選A。22.學校舉辦戲劇文化節,擬將名著名篇《紅樓夢》《祝福》《雷雨》搬上舞臺。作為戲劇社成員,請就你最想飾演的某一人物的個性化語言,說明你的表演設想及理由。要求:參照示例,選例典型;說明具體,理由充分;100字左右。示例:我設想王熙鳳初見黛玉時一句“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在表演中,應當是隨她腳步由幕后自遠及近地來到臺前,聲音清亮,毫不拖沓,伴有笑意。因為王熙鳳性格潑辣,出場之語定不柔弱,且她身份尊貴頗受賈母喜愛,所以雖言來遲但必然歡快,須一掃臺上之前因相見而痛哭的悲戚傷感。我設想:【答案】示例:我設想晴雯在抄檢大觀園時的一句“不過是個狗仗人勢的東西,要看便看,盡都隨你!”表演中,讓她挽著長發闖進舞臺,挑著眉毛,冷笑著向王善保家的說出這番話。話音未落,便雙手將箱子“嚯啷”一聲掀開,提著底子把其中之物盡都倒出。以其桀驁不馴的處世行徑,顯出其反抗精神。【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人物形象、情節內容的把握能力。本題給出了學校舉辦戲劇文化節的背景,也給出了選擇范圍——《紅樓夢》《祝福》《雷雨》,要求從這三部作品中選擇最想飾演的一個人物,根據其個性化語言,設計表演設想,并說明理由。本題實際上是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人物形象、相關情節的把握能力。所選人物必須出自三部作品,而且要有一句人物的個性化語言,據此先找出人物說這句話的具體場景,然后根據人物性格特點,設計說這句話的語氣,以及其他相關的動作等。要體現出“表演”特點。題目給了王熙鳳的例子,其典型語言是初見黛玉時的“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設計表演情景是“隨她腳步由幕后自遠及近地來到臺前,聲音清亮,毫不拖沓,伴有笑意”,這與她在賈府中的地位,時刻逗賈母開心和她潑辣的性格相符。考生可以仿照這個事例選擇其他人物來設計。比如選擇《祝福》中的祥林嫂,其個性化語言是“我真傻,真的”,這是阿毛死后她在魯鎮反復向人說的一句話,此時的祥林嫂屢次被生活打擊,又被封建禮教壓迫,已經有些麻木,但還不至于絕望,因此可以設計她的眼神是悲傷空洞的,不看誰,只自顧自想著前方說話;語氣是悲傷緩慢的,表現她的喪子之痛。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紛繁的生活中,人們往往習慣于走相同的路線,看相同的景物,到同樣的目的地。習慣讓人有種莫名的安全感,但也可能讓你錯失良多。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首先描述了一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沿用固定路線、重復相同行為,指出這是“習慣”的作用。隨后,材料強調了習慣的雙刃劍屬性:雖然習慣能帶來便捷和舒適,但過度依賴習慣也可能導致錯失機遇、阻礙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材料的核心在于探討習慣的兩面性及其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提示我們在享受習慣帶來的便利時,也要警惕其可能帶來的局限性。本次作文材料的關鍵詞是“習慣”,它指的是一種持久、穩定的行為模式或思維方式。材料中“習慣”的內涵是:常規思維所呈現的行為模式,它既能帶來安全感,也可能導致惰性、阻礙創新。就材料而言,文章可以聚焦于“如何在享受‘習慣’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保持突破的勇氣和創新的意識”,探討如何將“習慣”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最終實現個人和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行文思路上,文章開篇可以用一個生活化的例子,引出“習慣”這一話題,并簡述其在我們生活中的普遍性。文章主體部分,分析“習慣”的兩面性。可以采用對比論證的方法,闡述“習慣”帶來的安全感和效率,以及可能導致的思維僵化、缺乏創新等問題。首先,列舉并闡述因循舊習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如思維僵化、效率低下、錯失發展機遇等,并結合具體事例進行論證。接著,強調打破“習慣”在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如激發新思維、推動技術進步、創造就業機會等。并結合具體事例和數據進行論證。進一步提出如何激發和培養個人和團隊的突破“習慣”的思維和意識,如鼓勵思考、提供創新平臺、學習新知識和技能、實踐嘗試與持續改進等。文章結尾重申突破“習慣”、擁抱創新的重要性,并提出展望或發出呼吁。立意:1.沖破固習的束縛,綻放創新的精彩。2.正視慣性的力量,激發習慣之動力。3.行成于良習,毀于惡習。湖北省孝感市新高考聯考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9月起點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青年是最能反映時代特征的群體,青年的思想動態也直接映射出社會的前沿思潮。從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滿懷對高物質生活、高社會地位的向往和奮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對職場的厭倦、對競爭的排斥,到今天尋找化解時代困境的途徑,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價值,這一過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創新與變革,也從單純的抱怨走向了對文明的傳承和發展進一步融入了國家發展大局。從表面上看,這是青年在面對激烈社會變遷時的應對策略;更深層次地分析,這些變化展現了中國青年集體情緒的轉變。青年集體情緒的形成與其面臨的社會挑戰有直接聯系。雖然在一些時期內,青年的集體情緒中出現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還出現了精神內耗的加重、“脫不下孔乙己的長衫”等不良現象。但縱觀整個發展歷程,青年對時代的挑戰并沒有采取消極頹廢的行為實踐。其實,“佛系”與“躺平”更多是一種自我嘲諷和心理安慰,通過口頭的擺爛來緩解內心的焦慮與不安。“精神內耗”的出現也從側面反映了青年在應對社會壓力、尋求自我實現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堅韌品質。當今的青年正在嘗試平衡物質滿足與精神滿足:既希望實現物質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個人實現、事業和理想。“集體情緒”是社會情緒的一種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會群體經歷了相同的歷史事件、社會結構、政策引導后,形成共同的、持續的、有價值導向的社會心理反應,尤其是對個人發展、目標追求、人生價值的情緒表達。它與群體情緒的不同之處在于:群體情緒是具有同質性或存在于同一時空環境下的群體,針對某一突發事件或歷史事件,在時間爆發出的群體心理沖動,在一個時間段內可能會因不同事件形成多個群體情緒;集體情緒則是一個世代群體的整體心理動態,能夠維持較長時間,對孤立社會事件的敏感性更弱。(摘編自陸士楨、蔡康鑫《改革開放以來青年集體情緒的轉變與政策因應——從尋求物質滿足到精神滿足的平衡》)材料二:“精神內耗”不能簡單地跟抑郁、焦慮畫等號,但可以說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精神內耗”狀態,沒有及時覺察并采取有效的應對方法,就很可能導致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許多學者都以“疾風暴雨期”來比喻青春期,步入青春期之后,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識的高漲,其內在世界也開始豐富起來,容易產生自我沖突和矛盾心理。許多青少年對周圍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對師長的言論有自己的判斷,對各類社會現象有自己的思考。但這也帶來了新問題:他們的一些想法未必符合實際,“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來自現實的打擊會讓部分青少年看清自己想法的幼稚性,但也有可能讓他們更執著于自己的想法,結果在一次次與現實的碰撞中,灰頭土臉地敗下陣來,從而陷入自我懷疑,步入精神內耗的循環。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中寫道:“內耗體質的人,無法分清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一個人如果分不清這些,就容易受到別人情緒的影響,把別人的期待當成自己的期待,把別人的情感當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發展的標志,是能夠分清你、我需求間的差別,通過這種區分建立邊界感,這就是課題分離。如果一些孩子過度看重同伴的想法,為了滿足同伴意愿而不斷猜測、一味迎合,就會讓自己“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學會課題分離能幫助人們將認知資源分配在最應關注的問題上,集聚心理能量克服當下面臨的壓力和困境。在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中,“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即自我渴望達到的成就目標。目標的過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動太少,腦海中的兩個“小人”不斷斗爭陷入內耗。處于教育內卷的時代,青少年不但承擔著沉重的學習壓力,還肩負著父母的高期待,但因為自身興趣、能力的不匹配,他們或許始終無法滿足家長的預期,不少孩子會因此被“無用感”包圍。旁人可以用100%的專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們先內耗了50%,行動力自然隨之降低,而后在惡性循環中變得越來越消極、越來越疲憊。反芻思維是一種慢性習慣,可以經由后天培養。積極的反芻思維分為兩種情況:遇到開心的事時,享受快樂;面臨煩心的事時,積極應對。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種種原因誘發消極的反芻思維,在腦海中循環“播放”消極、負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比如:奮進努力后考試失敗的經歷,人際關系的不和諧,被父母忽視、不認可等。消極反芻思維會無限放大個體的焦慮、失敗,讓它們沉湎于過去的痛苦,沒有勇氣面對現實挑戰。精神內耗者要學習使用觀察者心態處理內心的自我沖突,知道自己面對的問題很多都是被允許和接納的。教育者也要提供相應支持,及時傾聽青少年心聲,幫助學生調整狀態,引導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陽。(摘編自馬地那·那司爾吾拉、楊東《“精神內耗”背后的心理動因是什么——以青少年群體為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改革開放之初的迷茫到今天對人生價值的追求,這一過程體現了青年集體情緒的轉變。B.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其成因之一有可能是長時間的精神內耗。C.從“躺平”“佛系”到“精神內耗”,青年經歷了由消極擺爛到努力突破困境限制的過程。D.經過引導和培養,消極的反芻思維有可能轉化為積極的反芻思維。2.根據材料,下列不屬于“集體情緒”表現的一項是()A.脫貧攻堅目標確定后,廣大青年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戰場,珍惜時代機遇、擔負時代使命,在擔當中盡責、在盡責中成長。B.“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時,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感動和鼓舞了無數人。C.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一次次重大突破,青年們普遍感受到自豪與振奮,為國家的科技實力感到驕傲,還有不少青年立志投身航天事業。D.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在離不開、回不去、又卷不進的矛盾困境之下,青年人選擇了所謂的“躺平”與“佛系”。3.如果你的同學總是困于“精神內耗”,糾結過去的遺憾,擔心未來的不測,忽視了當下的每一天。下列最適合用來勸勉他的詩句是()A.“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蘇軾《赤壁賦》)B.“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C.“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定風波》)D.“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4.結合材料,簡要概括青少年群體精神內耗的原因。5.張同學最近很苦惱,接連幾次考試成績都不如意,她覺得辜負了父母的期待,感到很自責。最近又和同學發生了一點口角,她在晚上一遍遍復盤,課堂上也很難專心聽講。請你結合材料,給張同學的精神內耗指出破解之道。【答案】1.C2.B3.D4.①自我意識高漲,對周圍事物敏感。②未能實現課題分離,分不清他我需求。③目標過于理想化,想得多行動少。④消極的反芻思維,放大焦慮和失敗。5.①以觀察者心態看待問題,正視內心的自我沖突,接納自我的不完美。②調整思維,積極反芻,適當降低目標,學會分清他我需求,不過分看重父母和他人期待。③教育者提供支持,給予其包容與關愛,及時傾聽其心聲,幫助其調整狀態。【解析】這篇文章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探討了青年群體在社會變遷中的集體情緒轉變及其背后的心理動因。材料一從宏觀角度描述了青年集體情緒的演變過程,強調了青年在面對社會挑戰時的應對策略和心理變化。材料二則從微觀角度深入剖析了“精神內耗”的成因及其對青少年的影響,提供了心理學理論支持和實際應對方法。整體而言,文章邏輯清晰,論據充分,既有理論深度,又具現實指導意義。【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C.“從‘躺平’‘佛系’到‘精神內耗’”錯,根據材料一第3段“青年的集體情緒中出現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精神內耗’的出現也從側面反映了青年在應對社會壓力、尋求自我實現方面所做的努力”,可知這幾種情緒沒有孰先孰后之分;“消極擺爛”錯,結合材料一第3段“但縱觀整個發展歷程,青年對時代的挑戰并沒有采取消極頹廢的行為實踐。其實,‘佛系’與‘躺平’更多是一種自我嘲諷和心理安慰,通過口頭的擺爛來緩解內心的焦慮與不安”,可知“佛系”“躺平”并非消極擺爛。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B.“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盛典”播出是某一突發事件,瞬時間感動無數人,屬于群體情緒。A.脫貧攻堅不是某一突發事件或歷史事件,維持時間長,屬于集體情緒。C.中國的航天事業維持時間長,不是某一突發或歷史事件,屬于集體情緒。D.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持續時間長,是一個世代的整體心理,屬于集體情緒。故選B。【3題詳解】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A.勸人超脫世俗、順應自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脫,不適合。B.勸慰人不要失去希望,說不定下一個轉角就會出現新的契機,不適合。C.勸人坦然面對人生的風雨,不適合。D.勸人不要糾結過去的人事,應該抓住當下的美好時光,適合。故選D。【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由“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識的高漲,其內在世界也開始豐富起來,容易產生自我沖突和矛盾心理。許多青少年對周圍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對師長的言論有自己的判斷,對各類社會現象有自己的思考”,可概括:自我意識高漲,對周圍事物敏感。②由“一個人如果分不清這些,就容易受到別人情緒的影響,把別人的期待當成自己的期待,把別人的情感當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發展的標志,是能夠分清你、我需求間的差別,通過這種區分建立邊界感,這就是課題分離”,可概括:未能實現課題分離,分不清他我需求。③由“目標的過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動太少,腦海中的兩個“小人”不斷斗爭,陷入內耗”“旁人可以用100%的專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們先內耗了50%,行動力自然隨之降低,而后在惡性循環中變得越來越消極、越來越疲憊”,可概括:目標過于理想化,想得多行動少。④由“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種種原因誘發消極的反芻思維,在腦海中循環“播放”消極、負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消極反芻思維會無限放大個體的焦慮、失敗,讓它們沉湎于過去的痛苦,沒有勇氣面對現實挑戰”,可概括:消極的反芻思維,放大焦慮和失敗。【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①根據“精神內耗者要學習使用觀察者心態處理內心的自我沖突,知道自己面對的問題很多都是被允許和接納的”,結合小麗目前的處境,尤其是陷入糾結與矛盾中,可得出建議:以觀察者心態看待問題,正視內心的自我沖突,接納自我的不完美。②根據“消極反芻思維會無限放大個體的焦慮、失敗,讓它們沉湎于過去的痛苦,沒有勇氣面對現實挑戰”,結合小麗“接連幾次考試成績都不如意”“覺得辜負了父母的期待”“又和同學發生了一點口角”等真實情況,可得出建議:調整思維,積極反芻,適當降低目標,學會分清他我需求,不過分看重父母和他人期待。③根據“教育者也要提供相應支持,及時傾聽青少年心聲,幫助學生調整狀態,引導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陽”,可得出建議:教育者提供支持,給予其包容與關愛,及時傾聽其心聲,幫助其調整狀態。(二)現代文閱讀Ⅱ(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小中醫黃昶我第一次見小中醫是在他爺爺的鋪子里。我辭了工作,搭車回到老家的小鎮子上。還未把凳子坐熱,母親就遣我去老中醫的鋪頭撿藥。藥是我爸慣喝的那一例,他咳嗽已有段時間,除了他自己,全家人都知道是癌。一進門就看到小中醫了,他站在朝街心開放的柜臺前,吃力地舂打著擂缽,使的是一把拳頭大的銅臼杵。身后掛一扇壘到天花板的柜墻,其中填滿寫有藥材名字的抽屜,有幾個拉開了忘記推回,迎上窗欞折下的一束光,可洞見塵粉整團整團地往下落。他見客來也不抬頭,仍是搗藥。我走至離柜臺兩步遠處,問他老中醫的去向。他抬頭看我一眼,說幾日前過了,現在是他來當掌柜。我又問知不知道老中醫仍在時給我爸開些什么藥,想了想又補上一句,我爸是萬福路上賣水泡豆腐的,豆腐李。小中醫聽罷,先不點頭,彎下腰去從賬桌下拾出一大把單子,扶正眼鏡來一張張地看翻找了十來張后才“唔”地應了一聲,問我爸得的是不是鼻咽炎。我想了一會兒,告訴他,是也不是。他沒有理會我的啞謎,轉身到后面柜墻中抓出幾把藥材來,嘴里不住念叨:生地四錢、牡丹皮三錢、旱蓮草、石斛、蟬蛻、薄荷、桑葉、綠萼梅、甘草…抓到一半,似乎忘記后面是哪一味,又將藥方從頭到尾背過,背到一半時,竟連藥方也忘了:旱蓮草、石斛、嬋蛻、薄荷……薄荷……后面是桑葉。我瞟了一眼桌上的單子。是……是,桑葉、綠萼梅、甘草……他嘴里將藥方續上,兩手在數個抽屜柜中間騰挪推拉了好一會兒,總歸是撿齊了。我伸手接過,詢完價錢之后取出手機來想要付款,四處都不見收款的二維碼。他向我指明柜臺上用透明膠布貼好的字條:只收現金。這讓我犯難,渾身上下翻找,死活掏不出一張紙幣來。他見我難堪,開口說,老頭的規矩,沒辦法……藥你先拿回去吧,之后過路順便給上就行。回到家里,煎上藥,我媽陪著我在廚房里看火。我想到藥店里發生的事,打聽了一些小中醫的事。她說,這小孩懂事是懂事,可惜沒有靈氣,想來是出生那天凍壞了。小中醫讀書賣力,但就是讀不好,老中醫想要他學醫,他就報了個醫科大學,讀西醫,讀了兩年實在讀不下去了,就回家跟老中醫溫習他祖上的老本行,據說也一直沒學明白,中間換過兩次工作,都是半桶水。回憶起他抓藥時的窘態,似乎和我媽說的不差,只是看他舂藥,又有著幾分認真的熱誠在里面,這二者一交錯,就勾勒出小中醫的痛來了。我替他可惜,再想到自己,恐怕還更要不如的:他好歹正在繼承家業,我爸的豆腐攤只怕他自己要帶到地下去了。印象里我爸跟我提過兩次豆腐的事,聽來和說來都像是玩笑。他說,等我這代完了,咱家這手藝肯定就要失傳了,附近起碼三個鎮里里外外再吃不到用石膏點鹵的老豆腐了。有一次又說,兒子,我辛辛苦苦一輩子供你讀大學,就別想著我這豆腐攤了,沒勁,既然去了外面,總得給我混出個像樣點的名堂來才好。這件事越想就越是頭痛,正好火芽連著抖了三下,我媽掀開蓋子,說藥已經煎好了。自我爸得病以來,我媽細心了不少。無論哪一份藥,沒有不先過她的嘴的,這次也是,她舉碗到嘴邊呷了一小口,說味道有些不對。我問她哪里不對,她說較老中醫開的更酸一些。她追問,我便說反正只是一些利咽的藥真要不同也不會有大問題。她想了想,將碗取過,拿到洗碗池處倒掉了。過了一會兒,她說以后得換一家中醫鋪頭撿藥。傍晚,我取了錢出門去中藥鋪。走到鋪頭前,卷閘門拉到一半。想著他應該是去吃晚飯就在門口抽煙等他。幾分鐘后,他回來了。我取出煙盒來要給他分煙,他擺擺手說不會抽,只是又直直盯著我擒到身側的香煙看。我有些不解,又難以開口問他,好在是他先說話。你那個煙灰能給我不?什么?煙灰,我取一些來做藥。煙灰也能做藥?能的,煙灰也是草木灰……我試過許多次,效果似乎還更好些。我夸他很有創新精神。他說不算創造,什么破爛都可以往肚子里面放,這是我們最為偉大的包容精神。說完又背了一段晦澀的古文: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問是什么意思,他告訴我,無論什么東西,總歸有點用,到了有用的地方,就該有用,這是中醫里的學問。我覺得有點繞,便不再接他的話,從口袋里掏出藥錢來遞給他。他走進柜臺里,抓出一大把紙幣來給我找錢。等了半分鐘,他將藥錢遞還給我,說找不開。我想了想,說先放你那吧,反正以后也要來抓藥,就當預付。他臉上顯出喜色,但仍要將錢還我。為什么?我不懂。其實來找我開過藥的人,很少有再來的。他伸手撓撓頭發,我怕叔叔哪天覺得藥不管用了,錢壓在這里,你們不好意思要回去。我不敢跟他說他的藥甚至沒能到病人嘴里,只得哄騙他,說我爸喝了,說喉嚨舒服多了讓我多給他抓一些回去。他臉上又顯現出新一層的喜色來,說下一劑要給叔叔用些好的藥材,白天的那份用的都是劣質舊貨,沒想到還能這么有效。他急急忙忙往后面抽屜里取藥,接著說,很多人都覺得中醫無用,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做下去。我對他多了些理解,又認同他的不被認同,問他,那你自己覺得有用嗎?他的手僵了一會兒,最后竟停下來,將手扶在頭上沉思。等哪天我想好了再告訴你……但我覺得……總歸有點用。幾天后,我爸去世了。在葬禮上,我最后一次見到小中醫。他說,有些事物總歸會被淘汰掉,但是淘汰掉的東西不一定就沒有用。所有的東西都會是有用的,總會找到那個需要它的地方發揮出作用來。(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關于“煙灰做藥”的對話,不僅豐富了主人公的形象,還引發了小中醫對有用和無用的看法。B.歸鄉的我和留守的小中醫境遇類似,因這在交流中對他的處境和醫術有著更多的理解和包容。C.小中醫先后兩次“臉上顯出喜色”,前者是源自我對他醫術的信任,后者是源自我對他的同情。D.文中敘寫我與小中醫的三次見面,故事表面重復,實際上詳略得當,逐步揭示了小說的主題。7.關于文中開頭寫小中醫為“我”父親撿藥這個情節,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中醫念叨藥名、重新背藥方、忘藥方等各種行為,說明他是個醫術平平、略顯笨拙的人。B.“掛一扇壘到天花板的柜墻”“一大把單子”等細節,彰顯出老家這個中藥鋪曾經生意興隆。C.“只收現金”這一規矩,表明小中醫對祖制的傳承,也暗示出意識的保守和經營狀況的窘迫。D.小說從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講述為父親治病的經歷和小中醫的形象,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8.這篇小說多處使用了伏筆,請從文本中舉出兩例,并簡要說明這種手法的好處。9.有人認為文中插敘的“我”的父親讓我繼承家業的故事應該刪去,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表明你的看法并闡述理由。【答案】6.C7.A8.①如“全家人都知道是癌”,為后文“找藥方”“葬禮”等情節埋下伏筆;媽媽介紹小中醫“沒有靈氣,讀不好書”,為下文小中醫說“很少有再來找他”“不知道能不能做下去”等情節埋下伏筆。②伏筆的設置,使小說結構緊湊,情節發展合理:也有助于塑造人物,增強小說的吸引力。9.參考一:不能刪。①情節上,故事發展更合邏輯。與上文“辭職回鄉”和下文“我理解小中醫”等情節相勾連,讓整個情節順暢自然。②主題上,小說主旨更為凸顯。父親讓我繼承家業的矛盾心理,與小中醫的故事相互印證,突顯了傳統技藝堅守與變革的主題。③效果上,豐富了小說的內容,避免了平鋪直敘,能增加閱讀趣味。參考二:可以刪。①情節結構上,小說以找小中醫撿藥為主線,插入的情節與主要情節關聯不大,刪除去后緊扣標題,情節更圓合緊湊。②人物形象上,小說主要表現小中醫的形象,父親讓我繼承家業的故事對小說主要人物的形象表現作用不大。③主題上,刪去后更能集中表現小中醫的技藝傳承及尷尬現狀,主題集中鮮明突出,引人思考。【解析】這篇小說通過“我”與小中醫的三次見面,描繪了一個小鎮中醫的形象。小中醫雖醫術平平,但對祖業有著執著的熱情。小說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對話,展現了小中醫的窘態與熱誠,反映了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的尷尬處境。插敘的“我”父親的故事,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揭示了傳承與變遷的矛盾。小說語言樸實,情感真摯,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人文關懷。【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賞析作品的藝術特色的能力。C.“后者是源自我對他的同情”說法有誤。第二次應是“認可”,不是“同情”,“同情”不會使他露出喜色。故選C。【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A.“小中醫念叨藥名……說明他是個醫術平平、略顯笨拙的人”說法有誤。念叨藥名可能是許多尋常人也會有的行為,看不出他的醫術水平。故選A。【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作品的藝術手法的能力。文章一開頭就說明“藥是我爸慣喝的那一例,他咳嗽已有段時間,除了他自己,全家人都知道是癌”。這既說明我們都有意瞞著爸爸,不讓他知道自己的真實病情,因此才有后文抓藥情節中小中醫找藥方,“問我爸得的是不是鼻咽炎。我想了一會兒,告訴他,是也不是”的情節。而且,癌癥說明爸爸已病入膏肓,而這也讓文末“幾天后,我爸去世了。在葬禮上,我最后一次見到小中醫”的情節變得合理。文中,當提到小中醫時,媽媽的評價是“懂事是懂事,可惜沒有靈氣”“讀書賣力,但就是讀不好”“都是半桶水”,可以想見許多像媽媽一樣的鄉親們,對于小中醫的醫術并不認可。如此,也就自然地引出了后文小中醫說“很少有再來找他”“不知道能不能做下去”等情節。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伏筆的設置,使小說結構緊湊,也讓“我”找小中醫開藥、還錢等情節發展合理;此外,經過一系列的伏筆,小中醫的形象也更為飽滿,增強了小說的吸引力。【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不能刪。①文章一開頭說“我辭了工作,搭車回到老家的小鎮子上”,這說明此時辭職的“我”重新面臨擇業的選擇。在這種情境下,父親讓“我”繼承家業的故事也就合情合理了。而對“我”來說,繼承家業也就是繼承了祖祖輩輩以之為業的傳統,這與小中醫繼承老中醫衣缽,回歸中醫傳統的處境相似。因此,這部分內容,能夠與上文“辭職回鄉”和下文“我理解小中醫”等情節相勾連,讓整個情節順暢自然。②從文章主題來說,文末小中醫有關“有用”與“無用”的話,其實是對全文主題的點睛。在學西醫與繼承中醫之間,小中醫選擇了回歸并堅守傳統,而對“我”來說,是否要繼承父親衣缽,把祖傳的石膏點鹵的老豆腐傳承下去的思想矛盾,也是對于傳統技藝堅守與變革的文章主題的凸顯。③從表達效果上,在敘述父親生病、找小中醫抓藥給予他交流的情節之外,又添加父親讓“我”繼承家業的故事,能夠豐富小說內容,也讓文章產生波瀾,避免了平鋪直敘,增加閱讀趣味。可以刪。①情節上,文章講述為父親治病的經歷,敘寫我與小中醫的三次見面,插敘“我”的父親讓我繼承家業的故事與主要情節關聯不大,刪去不影響故事情節的完整和緊湊。②人物上,小說主人公是小中醫,插敘部分與主要人物關系不大,刪掉,不影響小中醫的形象。③主題上,小說主要表現小中醫技藝傳承及尷尬現狀,插敘部分是“我”的父親讓我繼承家業的故事,刪掉更能突出主題,引發讀者思考。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黑龍江xx人工智能產業園項目實施方案
- 公共關系與營銷協調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經濟法知識點控令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試題及答案總覽
- 現代管理學與成果導向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專科經濟法試題及答案復習要點
- 2025市政工程考試概念梳理與試題及答案
- 貴州xx化工園區建設項目實施方案
- 2025年經濟法概論考試全解析與試題及答案
- 市政工程法規知識試題及答案
- 2024年醫院考勤的管理制度
- 卡西歐手表5213(PRG-550)中文說明書
- 2024年度北京市安全員之B證(項目負責人)測試卷(含答案)
- 蘋果電腦macOS效率手冊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課件 第四章 整式的加減 章末復習
- 卸車工合同協議書
- 字節跳動會議管理制度
- 高層建筑基坑開挖圍護施工方案
- 給排水工程畢業設計論文-高層住宅給排水設計
- 房屋改造合同2024年
- JGJ-T221-2010纖維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