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區莆田錦江中學高三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涵江區莆田錦江中學高三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涵江區莆田錦江中學高三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涵江區莆田錦江中學高三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涵江區莆田錦江中學高三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涵江區莆田錦江中學高三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高三上期中考語文參考答案

1.C2.D3.C

4.①“鴻溝"凸顯作者對扶貧實踐與知識體系脫節這一現象的震驚,表現出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凸顯將扶貧成就呈現在知識體系中的必要。

②“很大差距”表明作者對我國經濟學家在扶貧研究方面滯后于外國學者感到擔憂。

③“巨大成就"體現作者對我國扶貧工作成效的充分肯定和贊揚。

5.①力促中國成為學術大國、思想大國;

②提高我國的“軟實力”,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

③彰顯屬于我國的巨大成就,彰顯本國發展經驗及特色;

④形成原創性的知識結構,避免學術界遭遇“卡脖子";

⑤促進我國專業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對本國建設與發展行動體系進行指導;

⑥體現我國對世界社會科學知識生產的貢獻。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是由于我國的硬實力無法與西方媒體的軟實力相抗衡”錯,材料一是“我國的形象仍在國際社會中遭遇西方媒體的污名化傳播,這是由于西方媒體背后有帶有本國特色的知識體系作為‘軟實力’的基礎;而我國相對而言,只是媒介技術、信息傳播等‘硬實力’的增長,背后的知識體系支撐較弱”,可見,不是因為我國的硬實力無法與西方媒體的軟實力相抗衡,而是因為我國的軟實力即知識體系相對于西方媒體背后帶有本國特色的知識體系來說比較弱。

故選C。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推理和判斷的能力。

D.“其他國家構建知識體系也要經歷這兩個階段”錯,說法絕對。我國構建的是“自主的社會工作知識體系”,如果不需要構建自主的知識體系,則不需要本土化。

故選D。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C.“是對比論證”錯,文章將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工程研究進行比較,只是為了突出人文社會科學的特殊性,不屬于對比論證。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

“鴻溝”,是比喻性的詞匯,常常用于形容社會或個人之間的差距或分歧。結合“改革開放40多年來,約有8億多人脫貧;黨的十八大以后,約1億多人脫貧。但是這樣的數據并未反應在我們的學術發展與知識體系建設中”分析,“一個顯著的例子是扶貧實踐和知識之間的鴻溝"中的“鴻溝”,是指扶貧實踐與知識體系脫節了,表明這一問題的嚴重和緊迫,凸顯作者對此震驚,凸顯加快構建知識體系的必要。

“中國的經濟學家與二位學者所研究的內容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意為外國學者對扶貧研究遭遇我國學者,我國經濟學家扶貧研究遠遠落后外國學者。其中“很大差距”,表明作者對我國經濟學家在扶貧研究方面滯后于外國學者感到擔憂。

結合“改革開放40多年來,約有8億多人脫貧;黨的十八大以后,約1億多人脫貧"可知,“巨大成就”是指我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體現作者對此肯定和贊揚。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中國不僅要成為學術大國,更要力爭成為思想大國"概括:力促中國成為學術大國、思想大國;

由材料一“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軟實力(softpower)’還不夠強”“我國的形象仍在國際社會中遭遇西方媒體的污名化傳播,這是由于西方媒體背后有帶有本國特色的知識體系作為‘軟實力’的基礎"概括:提高我國的“軟實力”,提高我國國際影響力;

由材料二“通過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而彰顯本國發展經驗及特色,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概括:彰顯屬于我國的巨大成就,彰顯本國發展經驗及特色;

由材料一“自主性的知識體系要求擁有原創性的知識結構,避免學術界‘卡脖子’的現象”概括:形成原創性的知識結構,避免學術界遭遇“卡脖子";

由材料二“對本國建設與發展行動體系的指導意義,一方面依托相關知識對國家建設各個方面的實踐及相關政策加以闡釋,另一方面也對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實踐加以引導”概括:促進我國專業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對本國建設與發展行動體系進行指導;

由材料二“以此體現我國對世界社會科學知識生產的貢獻"概括:體現我國對世界社會科學知識生產的貢獻。

6.D7.C

8.(1)家庭的不幸。兩個姐姐的夭折,父親的早死,死亡的陰影籠罩著她們母女。(2)生活的艱辛。父親去世使她早熟,與母親相依為命,撐起這個清貧的家庭。(3)未來的不確定。竹林里閑適安靜的生活能否繼續,純凈之美能否保持,沒有答案。(答對1點得2分,答對2點得4分,答對3點得滿分)

9.示例一:竹林是小說的核心意象。

(1)竹林是小說的主要背景,營造了一個清靜和諧、與世無爭的環境。(2)竹林代表三姑娘美麗寧靜的心靈,竹林烘托三姑娘碧意盎然的青春氣息。(3)竹林是三姑娘一家的所在地,三姑娘的人生命運和竹林相關。(4)竹林代表對恬淡寧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對生命純真自然的姿態的贊美。(理由每點2分,答對3點即可滿分)

示例一:水是小說的核心意象。

(1)水清澈美好,與竹林共同創建了閑適安靜的生活環境。(2)水的清澈美麗,正是三姑娘純凈心靈的寫照,三姑娘的性格如“水”,滿蓄著水鄉女兒的似水柔情。(3)小說情節與“水"相關,故事起于“水”,承于“水”,轉于“水”,最后合于“水"。(4)“水”也是小說的語言風格特征,小說語言素淡、柔美,充滿詩意,有一種清澈如溪流的風格。(理由每點2分,答對3點即可滿分)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內容的理解能力。

D.“‘我’是小說的線索人物"錯誤。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但“我”并不是貫穿文章的主要人物,所以“我"不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濃烈熾熱的情感”錯誤。本文的風格為恬淡寧靜,所以抒發的情感也是恬淡的。

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句子的分析和鑒賞能力。

C.“年輕靦腆,受不了顧客的玩笑"錯誤。三姑娘從籃子里抓起一把擲在原來稱就了的堆里表現出三姑娘善良、內心的美好。

故選C。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她對我們訴一大串,我們才知道她的阿三頭上本來還有兩個姑娘,而現在只要讓她有這一個,不再三朝兩病的就好了”“三姑娘八歲的時候,就能夠代替媽媽洗衣。然而綠團團的坡上,從此也不見老程的蹤跡了——這只要看竹林的那邊河壩上面,高聳著一個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樣的土堆,堆前豎著三四根吊著被雨粘住的紙幡殘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義"可知,三姑娘有來年各個姐姐都不幸夭折,而三姑娘的父親在三姑娘八歲的時候也早早去世,死亡的陰影籠罩著她們母女。所以,家庭的不幸使得所展現的世界中籠罩著淡淡的哀愁。

由原文“燈光下也立刻照見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籃園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三姑娘最后留給我的印象,也就在賣菜這一件事。三姑娘這時已經是十二三歲的姑娘,因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單衣,顏色淡得同月色一般。這自然是舊的了,因為我們從沒有看見三姑娘穿過新衣"可知,父親去世使她早熟,與母親相依為命,撐起這個清貧的家庭。所以,生活的艱辛使得所展現的世界中籠罩著淡淡的哀愁。

由原文“從此我沒有見到三姑娘”可知,從那次買菜“我"就再也沒見過三姑娘,直到今年清明歸壩上才又再次見到三姑娘,竹林里閑適安靜的生活能否繼續,純凈之美能否保持,沒有答案。所以,未來的不確定使得所展現的世界中籠罩著淡淡的哀愁。

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意象的把握能力。

示例一:竹林是小說的核心意象。

原文“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兩邊都是菜園:十二年前,它們的主人是一個很和氣的漢子,大家呼他老程”“老程有一個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愛笑。……我們從此就呼她三姑娘"春天來了,林里的竹子,園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綠得可愛”,三姑娘一家生活在竹林的茅屋中,清幽的竹林是小說主要背景,是小說情節發生的典型環境,清幽的竹林為小說渲染了一種清新悠遠、靜穆空靈的意境,營造了一個清靜和諧、與世無爭的環境。

由原文“鑼鼓喧天,驚不了她母女兩個,正如驚不了棲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們順便也邀請一聲‘三姐’。三姑娘總是微笑的推辭。媽媽則極力鼓勵著一路去,然而別的人漸漸走得遠了,自己的不還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邊嗎?"三姑娘同媽媽間的爭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過于乖巧”可知,三姑娘有一顆寧靜的心靈,所以竹林的碧綠盎然能夠烘托出三姐的青春氣息。

由原文“出城一條河,過河西走,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兩邊都是菜園:十二年前,它們的主人是一個很和氣的漢子,大家呼他老程"可知,竹林是三姑娘一家的所在地。老程在世的時候,在菜園種菜,在壩上打魚。老程去世后,三姑娘和母親在這里相依為命,所以,竹林是三姑娘一家的所在地,三姑娘的人生命運和竹林相關。

由原文“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樣,雀子在奏他們的晚歌,然而對于聽慣了的人只能夠增加靜寂”可知,竹林代表對恬淡寧靜的田園生活的向往,對生命純真自然的姿態的贊美。

示例一:水是小說的核心意象。

本文的主要背景是清幽的竹林,而老程在世的時候,不僅在竹林邊種菜,而且在壩上打魚,過得是一種閑適平靜的生活,老程去世后,三姑娘和母親在竹林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在竹林中過著靜寂的生活。而文章結尾寫到,“我"暫時面對流水,讓三姑娘低頭過去。所以“水”與竹林共同創建了閑適安靜的生活環境。

正二月間城里賽龍燈,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鄰近各村的女人大大小小牽成一串從這街沖到那街,但是看不到三姑娘以及三姑娘的母親,鑼鼓喧天,驚不了她母女兩個。即使是三姑娘穿的竹布單衣,顏色也是淡的同月色一樣。所以本文描寫了三姑娘的純凈,她的性格和水一樣清澈美麗,滿蓄著水鄉女兒的似水柔情。

本文的開篇寫到三姑娘一家在壩腳下的竹林中生活,老程和三姑娘在水邊打魚,三姑娘八歲的時候,老程去世。老程去世后,三姑娘和母親在水邊相依為命,在一次賣菜之后,“我"在壩上就再也沒有見過三姑娘,今年清明“我”遠道回家再次水邊見到了三姑娘,所以,小說情節與“水"相關,故事起于“水”,承于“水”,轉于“水”,最后合于“水"。

本文的語言風格非常地素淡柔美,田園式的描寫使得文章充滿詩意,有一種清澈如溪流的風格。所以,“水”也是小說的語言風格特征。

10.CFH11.D12.C

13.(1)晏子舉起長戈對馬夫說:“你替我們國君養馬卻殺死了馬,你的罪該判以死刑。"(“臨”,面對,對;最后一個“而”,同“爾”,你的;“當”,判處。)(每點1分,句意1分)

(2)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使國家蒙受恥辱,我還能夠與諸侯們齊名嗎?(有一樣的地位嗎?)(“今見戮于刖跪”,被動句,翻譯成“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戮”,羞辱,侮辱;“齊”,與……等同,一樣。)(每點1分,句意1分)

14.①為糾正國君的錯誤而勸諫,并非為一己之私利。晏子諫景公不殺馬夫,是為保護景公的仁德不受損傷。②婉言諷諫。晏子勸諫景公賞賜并禮待刖跪時,從君民關系切入,語言委婉曲折,富有啟發性。③善于揣度國君的心理,長于權衡時機。晏子抓住了景公既悔又愧,還有點記恨的復雜心理,相機給予景公建議。(答對1點得2分,答對2點得4分,答對3點得滿分)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智慧的人揣度君王的心思權衡時機,掌握事情的緩急而處理適宜,對上不危及君王,對下也不危害自身。

“智者度君權時”中“智者"作主語,“度君”“權時"兩個并列短語是謂語部分,所以在C處斷開。

“緩急”為并列成分做“調"的賓語,不斷開;“處其宜”也是動賓結構,不斷開;“而"表順承,聯結兩個短語,中間不斷開,所以在F處斷開。

“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是對稱結構,所以在H處斷開。

故選CFH。

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固:堅持、堅決。/固:險固地勢。句意:堅持進諫又危害自身性命。/秦孝公占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

B.正確。殆:危險。句意:對自己來說,又不會造成自身生命危險。/指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于用兵。

C.正確。賜:恩惠。句意:我依靠大夫您的恩惠輔助。/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

D.錯誤。“天子立五廟”錯誤,根據《過秦論》中的“七廟隳"可知,古代天子立七廟。

故選D。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刖跪未辨認……齊景公即為國君”錯誤。并非“未辨認出齊景是國君”,而是認為其行為舉止不妥當,不合君禮,沒有君王儀態。

故選C。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觀點的能力。

材料二中,圉人殺馬,景公大怒,晏子是假裝生氣,借斥責圉人勸諫景公,體現了晏子忠心勸諫,矯君之失,保護了君主的名聲。結合材料一“人臣之所以蹇蹇為難而諫其君者,非為身也,將欲以匡君之過,矯君之失也”,臣子勸諫君主的原因,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想要糾正君主的過錯,改正君主的失誤。綜合來看,晏子諫景公的行為是為糾正國君的錯誤而勸諫,并非為一己之私利。

材料二中,景公行為不當,刖跪規勸,景公感到差慚而不去上朝,晏子勸諫時以退為進,晏子并不急于為圉人開脫,而是先論其罪過,讓景公放松防備,容易接受他的觀點。于是景公下令加倍賞賜刖跪,并免除了他的賦稅。材料一說進諫的方法有五種,“危身而終不用,則諫亦無功矣"是不可取的。綜合來看,晏子勸諫景公時從君民關系切入,語言委婉曲折,富有啟發性。

材料二中晏子了解景公的性格特點,抓住景公悔、愧、恨等復雜心理,比景公于明君,令景公釋懷。根據材料一中“夫不諫則危君。固諫則危身。智者度君權時,調其緩急,而處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國而國不危,在身而身不殆”,可知臣子進諫要權衡時勢。綜合來看,晏子善于揣度國君的心理,長于權衡時機。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周易》上說:“王室的臣子忠貞正直,不是為了自身的緣故。"臣子忠貞正直地迎著困難去勸諫他的君主的原因,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想要糾正君主的過錯,改正君主的失誤。君主出現過失,那是國家危亡的先兆;看見君主有過失卻不勸諫,這是忽視君主的危亡。忽視君主的危亡,是忠臣不忍為之的。如果進諫三次仍不被采納就要離開,不離開就會斷送性命。斷送性命的行為,是有德行的人不會做的事。所以進諫的方法有五種:一是直言進諫,二是和顏悅色、低聲下氣進諫,三是忠心耿耿進諫,四是魯莽剛直進諫,五是委婉進諫。孔子說:“我還是比較贊成以委婉的態度進諫啊!”不進諫就會危及君王安危,堅持進諫又危害自身性命,與其危害君王,不如使自身受損。自身遭受危害而進諫始終沒有被采用,那么所諫之言也就沒什么用處了。智慧的人揣度君王的心思權衡時機,掌握事情的緩急而處理適宜,對上不危及君王,對下也不危害自身。所以(這樣進諫)對國家來說,可使國家不受危害,對自己來說,又不會造成自身生命危險。從前陳靈公不聽泄冶的勸諫并將其殺死,曹羈三次勸諫曹君,曹君都未采納,于是他便離開了,《春秋》評論要義雖然他們都稱得上賢能,但曹羈的方法更符合禮。

材料二

齊景公有匹馬,他的馬夫殺死了它,齊景公大怒,操起長戈要親自去殺馬夫。晏子說:“這樣會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罪過就死了,我請求替您數說他的罪過,讓他知道自己的罪過再殺死他。"齊景公說:“好吧。”晏子舉起長戈對馬夫說:“你替我們國君養馬卻殺死了馬,你的罪該判以死刑;你讓我們國君因為馬的緣故而殺養馬人,你的罪又該判以死刑;你使我們國君因為馬的緣故而殺人,傳到四方鄰國諸侯,你的罪又該判以死刑。"齊景公說:“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傷害了我仁愛的名聲啊。”

齊景公大白天披頭散發,乘著六匹馬駕的車,載著婦人,馳出王宮正門。(守門的)刖跪打景公的馬并使其返回,(刖跪)說:“你不是我們的國君。"景公羞慚而不上朝。晏子進宮請見。景公說:“先前我有過錯。披散著頭發,駕六馬之車馳出正門,刖跪打馬并把車子趕了回來,說:‘你不是我們的國君。’我依靠大夫您的恩惠輔助,得以率領百姓敬守宗廟。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使國家蒙受恥辱,我還能夠與諸侯們齊名嗎?”晏子回答道:“國君不要記恨憎惡這件事。我聽說,臣下不能忠諫直言,上面就會有昏庸不明的君王;民眾多忌諱直言,君王就會有驕縱的行為。古時候,賢明的君王在上,下面就會有直言忠諫;國君好善,百姓就不再諱言。現在國君有過失行為,刖跪敢于直言加以禁止,這是國君的福分啊,所以臣前來慶賀。我請求君王獎賞他,借此來表明國君好善的美德;禮遇他,借此來表明國君接受諫言的態度。"景公笑道:“(這樣)可以嗎?”晏子答:“可以。"于是下令賞賜給刖跪加倍的財產并免去賦稅,一時朝中安定無事。

15.C

16.①表達了詩人面對《大雅》《頌》聲所代表的質樸詩風衰落的憂慮。②從中透露出詩人改革詩風的熱情、急迫心理。③也透露出詩人渴望與志同道合的知己合作,引領詩歌發展的新潮流,開啟詩歌發展的新時代的愿望。(每點2分)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

C.“可以讓人衣冠鮮明靚麗,獲得榮譽”錯,“且"是“姑且”“暫時"之意,是詩人對“棘刺沐猴”式只從形式上下功夫行為的批評。

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此詩針對科舉的詩賦取士,辛辣地批評了只重視形式,不注重詩歌社會責任的現象和風氣,并批評在這種風氣驅使下,詩歌創作方法矯揉造作,所產生的作品,華麗浮靡,背離雅頌之風,于是呼吁詩歌創作回歸正道。

①前句“《大雅》思文王,《頌》聲久崩淪"是說詩經中的風雅頌,只存在文王的年代了。表達了詩人面對《大雅》《頌》聲所代表的質樸詩風衰落的憂慮。

②根據注釋,“運斤成風”,指精湛的技藝,高明的手段;“郢中質"指施展技藝、手段的必要合作者。“安得郢中質,一揮成斧斤?”真希望有人像郢中客一樣,運斧如風。透露出詩人改革詩風的熱情、急迫心理。

③呼吁詩歌創作回歸正道,志同道合的詩人能夠出現,透露出詩人渴望與志同道合的知己合作,引領詩歌發展的新潮流,開啟詩歌發展的新時代的愿望。

【答案】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下臨深潭微風鼓浪/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每空1分)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既"羈”“蛟"等,要理解字義去記憶。

18.A

19.①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②現在的刀削面做法與之類似。③唐代就出現了這種風俗。(每句2分)

20.甲:天寒地凍乙:熱氣騰騰丙:驕陽似火(每空1分)

21.錯誤1:“其制作方法與饅頭有不少類似”,改為“其制作方法與饅頭類似"或“其制作方法與饅頭有很多相似之處”;

錯誤2:避諱與后面的“名諱"語義重復,去掉“避諱”中的“諱"字。(每處1分)

22.示例:炒餅、烙餅、燴餅、灌餅、煎餅、飛餅、燜餅。(每寫對1分給1分,最多得4分)

【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

文中加點處破折號用法是對前文進行解釋說明。

A.解釋說明。

B.話題突然轉變。

C.對前文進行概括或總結。

D.聲音延長。

故選A。

19.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根據“就是餅撕碎了泡在湯里,類似今天羊肉泡饃或牛肉罩餅。實則不然”可知,有些人根據自己的主觀想象認為湯餅是將餅撕碎泡在湯里,故此處可填: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

②根據“不過改用刀削而已"可知,湯餅的制作方法與刀削面相似只是用的工具不同,故此處可填:現在的刀削面做法與之類似。

③根據“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有《贈進士張盟》詩云:‘憶爾懸弧弓,余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可見”可知,舉劉禹錫的《贈進士張盟》詩為例證明在唐朝就有食湯餅的風俗,故此處可填:唐代就出現了這種風俗。

20.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甲:語境指在冬天的早晨起床后天氣非常寒冷,可填“天寒地凍"。天寒地凍:意思是形容天氣極為寒冷。

乙:語境指人們在極熱的暑時還吃非常燙的湯餅,可填“熱氣騰騰”。熱氣騰騰:指熱氣蒸騰的樣子;形容氣氛熱烈或情緒高漲。

丙:語境指在非常炎熱的時候吃熱湯餅,可填“驕陽似火"。驕陽似火:強烈的陽光好像烈火一樣;形容天氣非常炎熱。

21.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語病:

第一處:成分殘缺,“其制作方法與饅頭有不少類似”,句式雜糅導致成分殘缺,改為“其制作方法與饅頭類似"或“其制作方法與饅頭有很多相似之處”;

第二處:重復贅余,“避諱"與后面的“名諱”語義重復,去掉“避諱"中的“諱”字。

22.本題考查學生正確分析詞語結構的能力。

“蒸餅"湯餅”從構詞角度看都使用了“制作方法+餅"的結構,所以從生活中選擇詞語時,應注意“餅”前的字應是“制作方法”,這個字應含有動詞的詞性。

【答案】例文:

善假人工智能,迎接美好未來

近日,ChatGPT在網絡上的火爆,使人工智能如同光化學煙霧一般盤繞于現代化城市的上空。由此引發的熱議不禁讓人們開始深思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威脅?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

誠然,人工智能也許永遠也不可能像人類一樣思考。首先,人工智能的“模式化”無法取代人類智能的“差異化"。AI僅僅是通過所給的既定算法進行框架內的數據運算,而人類由于個體感觀與經驗的獨特性而呈現出千姿百態的思維模式。其次,人工智能的“理性化”無法取代人類智能的“感性化”,人類具有生物所獨特的欲望、情緒、意志,會對不同的經歷產生共情,對不同的事件產生自我的價值判斷,而人工智能做不到,它只是一個冷冰冰的計算工具,它的工作是計算而非思考。

然而,人類過度依賴人工智能,將會對個體的思維模式產生巨大的威脅,從而在社會上掀起“思維革命”的軒然大波。對于個體思考而言,人類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會使自己本獨特的思維趨于同質化思維,逐漸成為馬爾庫塞筆下“單向度的人"。其次,人類將變得越來越追求“工具理性”,追求效率至上,而放棄對于情感與價值判斷的思考,從而出現了哈貝馬斯所言的“系統對生活世界的殖民”,這將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紐帶被理性所侵蝕,無助感的增加以及歸屬感的缺乏使人類的情感發生異化,人類道德開始淪喪。久而久之,若愈來愈多的人深陷“AI式思維模式”的怪圈中,這將會是一個“面目全非"的社會,社會動蕩,道德淪喪,人不過是一群行尸走肉的工具罷了。

揆諸當下,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能與那些追求效率的工作十分適配,并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人類的思考并不是講求效率至上的活動,這是人類所獨有的“差異化,感性化”的人類智能活動。我們不應被人工智能扼殺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不應被人工智能奪去人類差異化,感性化的個性。人類應學會合理運用人工智能,保持人類智能,做到兩者的和諧統一,這既使我們的物質世界更加便利,也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自足。同時不斷更新自己,審時度勢,與時俱進,讓自己成為最稀缺的資源,這樣才能更好地迎接和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人類應借助人工智能來反思自我的人類智能將何去何從。正如狄更斯所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而這衡量的圭臬,行舟的船舵正處于我們自己手中。

只要我們永葆人類文明發展中不曾遺失“人之特性”,人類這艘巨輪仍會在科技海洋中行穩致遠。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材料有兩段,第一段交代人工智能發展的趨勢以及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便捷和危機。第二段說明科技革命能夠推動人類的發展,也給人類提出新的課題,并指出在人工智能時代,“能夠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地表述‘我’、更新‘我’的人,才是不可替代的。"很明顯,材料的最后一句是本題立意的關鍵所在。

圍繞人工智能時代帶來的利與弊,以及人工智能帶給人類新的課題,考生可以有以下幾個思考方向和立意:

1.與人工智能和諧共生:盡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人類,給人類帶來很多的便捷,但真正的創意和深度、情感表達仍然是人類獨有的,人類和人工智能并不是對立的關系。我們應該學會與人工智能和諧共生,利用人工智能的優勢來彌補我們的不足,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2.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與機遇: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不僅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對于新青年來說,這意味著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適應和創新,以在這個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發展方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斷提升自己,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3.技術與人類的辯證關系:人工智能技術雖然強大,但它缺乏人類的情感、道德和創造性。在AI時代,技術為生活帶來便捷與創新,而人文則賦予了技術深度與溫度。這種融合不僅推動了科技的進步,更在深層次上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作為新青年,我們應積極探索技術與人文的融合之道,為構建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力量。

4.未來社會的多元視角:人工智能時代將帶來怎樣的社會變革?這是一個多元化的問題,需要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思考。例如,技術樂觀主義者可能看到無限的可能性,而技術悲觀主義者可能擔憂失業和社會不平等。不管如何,要想更好迎接人工智能時代,最重要的“我”能夠審時度勢、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不可代替性。

當然,審題立意時也不能完全否定人工智能的作用,這種立場忽略了人工智能在多個領域的積極貢獻,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同時,也不能過度強調人工智能的威脅,雖然人工智能確實帶來了一些挑戰,但過度強調其威脅可能導致忽視人類自身的潛力和價值。

立意:

1.善假人工智能,迎接美好未來。

2.不斷更新自我,才能更好迎接人工智能時代。

3.借用科技力量,助力自我發展。

4.提升自身能力,做人工智能的主人。莆田錦江中學2024-2025學年上學期期中考試卷

高三語文

(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得益于改革開放,中國很快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物質方面,我國完全符合大國標準。在制度層面,我們也形成了符合自己國情特點的制度體系。但衡量一個國家是否達到大國的標準,不僅要符合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的現代化,更要在知識層面達到現代化的標準。

在知識層面,我國仍在砥礪前行,還沒有達到應有的地位。無論在學科建設還是在學術成果方面,我們還有巨大的發展和改善空間。下一步如何走?這是未來知識體系建設與知識強國建設不可避免的研究課題。中國不僅要成為學術大國,更要力爭成為思想大國。

憑經驗來看,不論是國內的還是在海外留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都可以在美國、歐洲頂尖的社會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但是很多文章都屬于西方的命題,西方的命題加上副標題“evidencefromChina”,即所謂“西方的命題,中國的證據”。此種命題,歸根到底是針對西方問題所提出來的命題,和中國社會相關度比較低。人文社會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和工程研究,自然科學和工程是普遍性的語言,即通用性語言;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屬性,是社會在前,科學在后,要先懂社會的實踐才用得上科學的理論。

再者,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軟實力(softpower)"還不夠強。近年來,我國綜合實力發展迅速,網絡技術發展與媒體信息傳播能力方面,都在將我國推向科技強國。但我國的形象仍在國際社會中遭遇西方媒體的污名化傳播,這是由于西方媒體背后有帶有本國特色的知識體系作為“軟實力”的基礎;而我國相對而言,只是媒介技術、信息傳播等“硬實力"的增長,背后的知識體系支撐較弱。錢學森先生曾提出“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改革開放促成了巨大的經濟成就,教育也進行了多次改革和更新,但在培養重量級的學術大家方面仍有差距。

一個顯著的例子是扶貧實踐和知識之間的鴻溝。改革開放40多年來,約有8億多人脫貧;黨的十八大以后,約1億多人脫貧。但是這樣的數據并未反應在我們的學術發展與知識體系建設中。埃絲特·迪弗洛和阿比吉特·巴納吉兩位經濟學家因為研究扶貧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閱讀二位學者的書可以看出中國的經濟學家與二位學者所研究的內容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我們在扶貧方面的巨大成就,沒有呈現在知識體系中。

因此,在未來的學術研究中,要在保證意識形態導向正確的前提下擴大研究眼界、充實研究領域,爭取構建起自主性完備的知識體系。建立起完備的知識體系,是學界專家的科研使命,也是黨和國家的要求。自主性的知識體系要求擁有原創性的知識結構,避免學術界“卡脖子”的現象。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量應用西方技術,自主原創性的內容較少;現在進入科創時代,已實現從應用到原創的轉型。知識界也一樣,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與科學力量的發展,中國亟需構建一套基于中國實踐經驗的社會科學體系。

(摘編自鄭永年《如何構建知識強國》)

材料二:

作為一個專業行動領域,社會工作需要有扎實的知識體系為其行動的基礎與向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知識體系發展經歷了“拿來主義"和“本土化”兩個階段,現在進入以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為主的階段。在未來的發展中,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對我國專業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知識"是對某一方面客觀現實及其規律性的總結提煉,包括經驗知識、理論知識、行動知識等。而“知識體系”則是指在某一方面全部知識的有序總和。當代社會科學知識生產是一個由各國的知識生產者共同構成的全球性生產體系,其生產出來的社會科學知識既具有全球通用性,也具有國家民族性與地方性特征。盡管當代社會科學知識有很強的國際傳播與交流的特性,但各國的社會科學知識生產仍主要是依托民族國家構建的學術體系,并重點反映本國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情況。因此,各個國家的社會科學知識生產和知識體系建構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于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大國更應如此。

中國自主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的建構是在一個民族國家自主建立和發展的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的行動體系。中國自主社會科學知識體系建構具有以下基本特點:一是由本國自主,即由本國學者在政府和社會的引導支持下自主建構相關知識體系并開發和生產相關知識;二是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基于但不限于本國的社會實踐。因此,這種建構既能應用于本國,也能對全人類的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作出貢獻。

加強中國自主社會科學知識體系建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是通過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而彰顯本國發展經驗及特色,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二是以此體現我國對世界社會科學知識生產的貢獻;三是對本國建設與發展行動體系的指導意義,一方面依托相關知識對國家建設各個方面的實踐及相關政策加以闡釋,另一方面也對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實踐加以引導。

(摘編自關信平《中國自主社會工作知識體系建構的若干思考》)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實現經濟的飛躍,但在物質、制度與知識層面的發展還不平衡,尚未完全達到大國標準。

B.自然科學和工程是普遍性語言,人文社會科學是特殊性語言,構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體系需要先研究中國社會實踐。

C.我國形象在國際社會中遭遇西方媒體的污名化傳播,是由于我國的硬實力無法與西方媒體的軟實力相抗衡。

D.中國自主社會科學知識體系的建構由本國自主、基于但不限于本國的社會實踐,既有益于本國也有助于世界。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西方的命題,中國的證據"式的文章與中國社會相關度比較低,因此對解決中國問題作用不大。

B.我國在培養重量級學術大家方面仍有欠缺,說明我國的教育還要繼續進行深入的改革和創新。

C.未來進行學術研究,如果不能保證意識形態導向正確,就容易盲目崇洋媚外,無法實現轉型。

D.我國構建專業社會工作知識體系經歷兩個階段,其他國家構建知識體系也要經歷這兩個階段。

3.下列對兩則材料的論證,分析錯誤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的寫作重點在于“指出問題”,最后一段才涉及“解決問題"。

B.材料二闡釋了知識、知識體系及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構建“是什么”。

C.材料一將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工程研究進行比較,是對比論證。

D.兩則材料都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立足于現實,也著眼于未來。

4.材料一中加點的“鴻溝"很大差距”“巨大成就"等詞語,背后隱藏著作者怎樣的觀點態度?(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強調構建知識體系的自主性,其目的是什么?請簡要概述。(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竹林的故事

廢名

出城一條河,過河西走,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兩邊都是菜園:十二年前,它們的主人是一個很和氣的漢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個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愛笑。我們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問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見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們從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們的先生不在家,我們大家聚在門口擲瓦片,老程家的捏著香紙走我們的面前過去,不一刻又望見她轉來,不筆直的循走原路,勉強帶笑的彎近我們:“先生!替我看看這簽。”我們圍著念菩薩的絕句,問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對我們訴一大串,我們才知道她的阿三頭上本來還有兩個姑娘,而現在只要讓她有這一個,不再三朝兩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種菜,也還打魚賣。四五月間,霪雨之后,河里滿河山水,搓衣的石頭沉在河底,呈現綠團團的坡。老程把搖網朝水里兜來兜去,倘若兜著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著她歡躍的叫聲熱鬧起來,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魚好容易給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著爸爸。流水潺潺,搖網從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點打在水上,浸在水當中的枝條也沖擊著嚓嚓作響。老程從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紅頭繩:“阿三,這個打辮好嗎?”三姑娘搶在手上,一面還接下酒壺,奔向灶角里去。見了媽媽抽筷子,便趕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這一個,老是歸三姑娘照管——踮著腳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實在用不著下酒的菜,對著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歲的時候,就能夠代替媽媽洗衣。然而綠團團的坡上,從此也不見老程的蹤跡了——這只要看竹林的那邊河壩上面,高聳著一個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樣的土堆,堆前豎著三四根吊著被雨粘住的紙幡殘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義。老程家的已經是四十歲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藍大布,系鞋的帶子也不用那水紅顏色了。獨有三姑娘的黑地綠花鞋的尖頭蒙上一層白布,雖然更顯得好看,卻叫人見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樣懶懶的沒有話可說了。

正二月間城里賽龍燈,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還要算鄰近各村上的女人,她們像一陣旋風,大大小小牽成一串從這街沖到那街。然而能夠看得見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媽媽嗎?不,一回也沒有看見!鑼鼓喧天,驚不了她母女兩個,正如驚不了棲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們順便也邀請一聲“三姐”。三姑娘總是微笑的推辭。媽媽則極力鼓勵著一路去,然而別的人漸漸走得遠了,自己的不還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邊嗎?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樣,雀子在奏他們的晚歌,然而對于聽慣了的人只能夠增加靜寂。打破這靜寂的終于還是媽媽:“阿三!你老這樣守著我,到底……"

①“到底!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歡喜玩!”

三姑娘同媽媽間的爭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過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來,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凈,媽媽卻說,“鄉戶人家呵,要這樣?"偶然出門做客,只對著鏡子把散在額上的頭毛梳理梳理,媽媽卻硬從盒子里拿出一枝花來。現在站在壩上,眶子里的眼淚快要迸出來了,媽媽才不作聲。待到點燃了案上的燈,才知道已經走進了茅屋,這期間的時刻竟是在夢中過去了。

燈光下也立刻照見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籃園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媽媽,這比以前大得多了!兩棵怕就有一斤。”

媽媽哪想到屋里還放著明天早晨要賣的菜呢?終于不出聲的嘆一口氣,伴著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最后留給我的印象,也就在賣菜這一件事。三姑娘這時已經是十二三歲的姑娘,因為是暑天,②穿的是竹布單衣,顏色淡得同月色一般。這自然是舊的了,因為我們從沒有看見三姑娘穿過新衣,總之三姑娘是好看罷了。三姑娘是這樣淑靜,愈走近我們,我們的熱鬧便愈是消滅下去。而三姑娘始終是很習慣的,接下銅子又把菜籃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賣青椒,我們大家商議買四兩來煮魚吃。其中有一位是最會說笑的,向著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稱一兩,回頭我們的飯熟了,你也來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們的一餐飯使不得?難道就要我出東西?”

我們大家也都笑了;③不提防三姑娘果然從籃子里抓起一把擲在原來稱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們的飯的。我們沒有什么謝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將來碰一個好姑爺。"

我這樣說。然而三姑娘也就趕跑了。

從此我沒有見到三姑娘。到今年,我遠道回家過清明,陰霧天氣,走到壩上,遠遠望見竹林,我的記憶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風吹起波皺了。正在徘徊,從竹林上壩的小徑,走來兩個婦人,一個站住了,前面的一個且走且回應,而我即刻認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這樣忙,端午中秋接不來,為得先人來了飯也不吃!”

再沒有別的聲息:三姑娘的鞋踏著沙土。我急于要走過竹林看看,④然而也暫時面對流水,讓三姑娘低頭過去。

(選自廢名小說集《竹林的故事》,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開頭展示了一家三口的和諧生活,這時的三姑娘洋溢著生命活力,與下文她的淡然形成對照。

B.小說按時間先后順序敘述她的成長歷程,到再相逢時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C.三姑娘作為鄉村少女,外在的樸實秀美和內在的靈秀純澈結合在一起,盈溢著田園牧歌式的氣息。

D.“我"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是三姑娘命運的見證者,作者借“我”的所見所聞抒發了濃烈熾熱的情感。

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句子①中“我不歡喜玩"并非三姑娘的真實想法,而是她為了在家守護母親的托辭。

B.句子②沒有直接描寫三姑娘的容顏,但“月色一般”卻讓人可以想象她的恬靜美麗。

C.句子③中“擲在原來稱就了的堆里”,表現出三姑娘年輕靦腆,受不了顧客的玩笑。

D.句子④蘊含著“我”對三姑娘的愛憐、對過往的懷念、對命運的喟嘆等豐富的情感。

8.《竹林的故事》所展現的世界中籠罩著淡淡的哀愁。請概括文中三姑娘的哀愁。(4分)

9.有人認為小說題為“竹林的故事”,“竹林”是解讀小說的關鍵;也有人認為文眼在“水”,小說具有“水”的情致。你傾向于哪一個作為文本的核心意象?請說明你的理由。(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

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為難而諫其君者,非為身也,將欲以匡君之過,矯君之失也。君有過失者,危亡之萌也;見君之過失而不諫,是輕君之危亡也。夫輕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為也。三諫而不用則去,不去則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為也。是故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諷諫。孔子曰:“吾其從諷諫矣乎!”夫不諫則危君,固諫則危身,與其危君寧危身。危身而終不用,則諫亦無功矣。智者度君權時調其緩急而處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國而國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陳靈公不聽泄冶之諫而殺之,曹羈三諫曹君不聽而去,《春秋》序義雖俱賢,而曹羈合禮。

(節選自劉向《說苑·正諫》,有刪改)

材料二:

景公有馬,其圉人殺之,公怒,援戈將自擊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請為君數之,令知其罪而殺之。"公曰:“諾。”晏子舉戈而臨之曰:“汝為吾君養馬而殺之,而罪當死;汝使吾君以馬之故殺圉人,而罪又當死;汝使吾君以馬故殺人,聞于四鄰諸侯,汝罪又當死。"公曰:“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

景公正晝被發,乘六馬,御婦人,以出正閨①。刖跪擊其馬而反之,曰:“爾非吾君也。"公慚而不朝。晏子入見。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發,乘六馬以出正閨,刖跪擊馬而反之,曰:‘爾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賜,得率百姓以守宗廟,今見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猶可以齊于諸侯乎?”晏子對曰:“君無惡焉。臣聞之,下無直辭,上有隱君;民多諱言,君有驕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辭;君上好善,民無諱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辭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來慶。請賞之,以明君之好善;禮之,以明君之受諫。"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資無正,時朝無事。

(節選自劉向《說苑·正諫》,有刪改)

【注】①正閨:正門。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智者度A君權B時C調其緩D急而處E其宜F上不敢危G君H下不以危身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固,釋義為“堅持、堅決”,與《過秦論》中“秦孝公據崤函之固"的“固”用法不同。

B.殆,有疑惑、危險、接近、恐怕等含義。文中的“殆"與“百戰不殆”的“殆"詞義相同。

C.賜,文中指恩惠,與《燭之武退秦師》中“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的“賜"詞義相同。

D.宗廟,指古代帝王、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處所,為了區分親疏貴賤,天子立五廟。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君王言行有過失,臣子應進行勸諫,因為君王出現過失,常常是國家危亡的先兆,若“三諫”仍不被采納可考慮離開。

B.馬匹被殺后,齊景公怒不可遏,不問情由,操起長戈便要親自去刺殺兇手,其性格中暴躁沖動的一面由此可見一斑。

C.刖跪未辨認出大白天披頭散發,乘坐六馬之車,載著婦人出門的齊景公即為國君,于是將其趕回,景公因羞慚不上朝。

D.語言上兩則材料各具特點,材料一以議論為主,理性典雅;材料二以記敘為主,自然生動,寥寥幾語,刖跪形象躍然紙上。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每小題4分)

(1)晏子舉戈而臨之曰:“汝為吾君養馬而殺之,而罪當死。"

(2)今見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猶可以齊于諸侯乎?

14.材料一是關于臣子勸諫君王的相關論述,請結合材料二的具體內容說說晏子對景公的勸諫體現了材料一的哪些觀點。(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古風·三十五

李白

丑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

壽陵失本步,笑殺邯鄲人。

一曲斐然子,雕蟲喪天真。

棘刺造沐猴,三年費精神。

功成無所用,楚楚且華身。

《大雅》思文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