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二oo七年五月三T-日
附件
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臨床診療指南
第一篇
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創傷簡介
一、創傷的基本含義與特點
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雖在單位管轄范圍但允許社會機
動車通行的地方,包括廣場、公共停車場等用于公眾通行的場所。交通事故是指車輛在道路
上因過錯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
(-)道路交通事故創傷發生的特點:
1.發生率高,在臨床醫學上屬常見病、多發病;
2.傷情復雜。往往是多發傷、復合傷并存,表現為多個部位損傷,或多種因素的損傷;
3.發病突然,病情兇險,變化快。休克、昏迷等早期并發癥發生率高;
4.現場急救至關重要。往往影響著臨床救治時機和創傷的轉歸;
5.致殘率高。
這些都要求現場急救人員、事故處理人員、醫務人員等有關工作人員盡最大努力爭取時間,
搶救傷員生命,避免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道路交通事故人員創傷是特殊類型的損傷。由運動的車輛和人之間交互作用而形成。機制復
雜,傷情多變。其中最多見的和最典型的是撞擊傷。就撞擊傷而言,由于受傷者所處的具體
條件的不同,傷情可有很大差異。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受傷部位發生率較高的是頭部和下肢,
其次為體表和上肢。重傷的發生率較高,約占創傷的40%,多為多發傷。創傷的性質以挫
傷、撕裂傷、輾壓傷和閉合性骨折最為多見。
(二)不同受傷人員的傷情特點:
1.機動車內人員傷情特點:
道路交通事故創傷中,司機與前排乘坐人員受傷發生率較后排人員為高。
機動車內人員受傷的基本機理是慣性作用所致,在車輛被撞擊的瞬間,由于車輛的突然減速,
司乘人員受慣性作用撞向車前部,甚至經前窗拋出而受傷。就受傷部位而言,司機較多發生
頭面部、上肢、其次是胸部、脊柱和股部的損傷;乘客較多發生鎖骨和肱骨的損傷。
翻車事故時,乘客可被拋出致摔傷、減速傷、創傷性窒息、砸傷等:發生車輛追尾事故時,
乘客可受揮鞭傷,出現頸髓、顱內損傷等;困在車內的乘客經多次拋投、撞擊、擠壓,造成
嚴重多發傷。
2、摩托車駕駛員的傷情特點:
摩托車駕駛員在駕車行駛時,上半身基本上沒有保護,易受傷。在乘客座位上的人員,多數
是在撞擊時被拋出而致摔傷。摩托車創傷致死者中80%的摩托車駕駛員和90%的摩托車搭
乘人員死于頭頸部創傷。
3.騎自行車人的傷情特點:
一般說,自行車速較慢,沖擊力不大,因自身因素發生的創傷多較輕。當機動車與其相撞而
發生創傷時,騎自行車人被撞倒,如頭部先著地,則造成顱腦傷,其次是上肢和下肢損傷。
或繼發輾壓傷,或在受第二次撞擊造成腹部內臟損傷。
4.行人的傷情特點:
在道路交通事故創傷中,行人的受傷多是由機動車輛撞傷,其受傷的作用力一是撞擊力,二
是摔傷或輾壓。再者,行人因受撞擊時所處的位置不同和車輛類型不同,傷情特點各異。小
車正面撞擊行人,直接碰撞行人的下肢或腰部,行人常被彈至車體上方,碰撞到擋風玻璃、
車頂而致傷,繼而,摔至地面,可發生頭顱或軟組織損傷,又可遭受輾壓;若側面撞擊,先
被拋出,后遭另外車輛輾壓。大型車輛撞擊,多撞擊行人的頭部或胸腹部,易造成兩手、兩
膝和頭面部損傷。
二、道路交通事故人員創傷的基本分類
創傷分類有幾種方法,如按體表有無傷口分類,按人體的受傷部位分類,按致傷因素分類等。
這里簡單介紹按體表有無傷口常用的基本分類法,以供相關人員對創傷的性質和傷情有一個
概括性了解和掌握。
依據體表結構的完整性是否受到破壞即體表有無開放的傷口將創傷分為開放性和閉合性兩
大類。一般來說,開放性創傷容易診斷,易發生傷口污染而繼發感染;閉合性創傷診斷有時
相當困難(如某些內臟傷),常需要一定時間的臨床密切觀察期或一定的檢查手段才能排除
或確診。多數閉合性損傷可無明顯感染,但某些情況下(如空腔臟器破裂)也可以造成嚴重
的感染。
(一)開放性創傷
在交通事故人員創傷中按受傷機制不同一般可分為擦傷、撕裂傷、切割傷和刺傷:
1.擦傷:是創傷中最輕的?種,是皮膚的淺表損傷,通常僅有受傷皮膚表面擦痕,有少數點
狀出血或滲血、滲液。
2.撕裂傷:是由鈍性暴力作用于人體造成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撕裂,多由行駛車輛的拖拉、碾
挫所致。傷口呈碎裂狀,創緣多不規則,污染多較嚴重。
3.切割傷:為銳利物體切開體表所致,如破碎的玻璃、斷裂的金屬材料,塑料材料等,傷口
創緣較整齊,傷口大小及深淺不一,嚴重者可傷及深部的血管、神經、肌肉,甚至臟器。出
血較多。
4.刺傷:由尖細的銳性物體刺入體內所致,刺傷的傷口多較小,但較深,有時會傷及內臟器
官。
(―)閉合性創傷
閉合性損傷按受傷機制和表現形式的不同通常分為挫傷、擠壓傷、扭傷、沖擊傷和震蕩傷:
1.挫傷:系鈍性暴力或重物打擊所致的皮下軟組織的損傷,多因車輛碰撞、顛覆、墜落造成,
主要表現為傷部腫脹、皮下瘀血,嚴重者可有肌纖維的撕裂和深部形成血腫。如果作用力的
方向為螺旋方向稱為捻挫,其損傷更為嚴重。
2.擠壓傷:肢體或軀干大面積的、長時間的受到外部重物的擠壓或固定體位的自壓所造成的
肌肉組織損傷。局部出現嚴重水腫,血管內可發生血栓形成,組織細胞可發生變性壞死,可
發生擠壓綜合征。擠壓傷與挫傷相似,但受力更大,接觸面積大,受壓時間長。對人體傷害
較挫傷更重。
3.扭傷:是關節部位一側受到過大的牽張力,相關的韌帶超過其正常活動范圍而造成的損傷。
關節可能會出現一過性的半脫位和韌帶纖維部分撕裂,并有內出血、局部腫脹、皮膚青紫和
活動障礙。嚴重的扭傷可傷及肌肉及肌腱,以至發生關節軟骨損傷、骨撕脫等。
4.震蕩傷:是頭部或身體某些部位受到鈍力打擊,造成暫時性的意識喪失或功能障礙,無明
顯的器質性改變。如腦震蕩、脊髓震蕩、視網膜震蕩等。
5.關節脫位和半脫位:不勻稱的暴力作用于關節所致。按骨骼完全脫離或部分脫離關節面分
為:關節脫位和半脫位。暴力同時造成關節囊損傷,重者復位后易復發。
6.閉合型骨折:骨組織受到強暴力作用造成部分或全部斷裂。雖然體表沒有傷口,但有時造
成鄰近的神經血管損傷。
7.閉合性內臟傷:人體受暴力損傷,體表完好無損但能量傳入體內造成傷害。如頭部受傷時,
出現顱內出血、腦挫傷:腹部受撞擊時,肝、脾破裂;汽車乘員的安全帶傷時,出現內臟出
血、脊柱骨折等。
此外,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除機械性創傷外還可能發生由車輛損毀引發的火災、爆炸、落水等
所致的燒傷、沖擊傷、溺水等損傷,其損傷的情況視部位、程度而不同。
三、道路交通事故創傷診斷與處理的基本原則
(-)診斷的基本原則
1.做好傷情的早期判斷
道路交通事故的人員創傷多為多部位、多臟器損傷,傷情多較嚴重,傷死率較高。首先根據
傷員的傷情做出早期判斷,對意識狀態、有無傷口、受傷部位、肢體活動情況、出血情況等
有一個全面掌握,尤其要注意威脅傷員生命的重要體征血壓、脈搏、呼吸的變化,注意呼吸
道是否通暢,呼吸運動是否有力,血壓是否下降,脈博是否快速、細弱等,以便快速急救。
2.了解受傷史,分析受傷機制
道路交通事故創傷的傷員一般比較危重,在搶救的同時應盡可能采集受傷史,了解受傷的過
程,通過對外傷機制的分析可以對創傷做出大致的判斷。
(二)損傷的基本機制
1.慣性作用
因車輛的突然加速或減速引起或因快速行進的車輛突然剎車停駛,車內乘員慣性向前,身體
的某些部位與車體相撞而致傷,如司機前胸撞擊到方向盤可引進胸部挫傷;頭面部撞擊汽車
擋風玻璃造成頜面傷;顱頸交界處的韌帶、關節、骨骼及冷髓和腦組織亦可發生損傷。
2.撞擊作用
車輛直接碰撞造成人員損傷,撞擊力可以直接或間接作用人體,也可將人拋出而致摔傷。
3.擠壓作用
人體被車輪輾壓,可以造成碾壓部位變形,組織被牽拉撕裂,重者可造成骨折或內臟損傷。
4.安全帶傷
高速行駛的車輛突然減速或急剎車,通過座位安全帶固定的人員,固定的部位由于減速力量、
擠壓力、傳導力可致腸系膜根部、腹腔臟器、腰椎等損傷。
5.燒傷:
由于肇事車輛燃燒起火而傷及乘員。
(三)體格檢查
創傷的檢查要以首先觀察傷員的生命體征、其次檢查受傷部位和其它方面的變化的原則進
行。
L傷情初步估計
重點觀察傷員的呼吸、脈搏、血壓、意識、體溫等方面的變化,初步分析判斷傷情。
2.重點檢查受傷部位
(1)頭部創傷要注意檢查顱骨、瞳孔、鼻腔、耳道、腱反射等。
(2)胸部創傷要注意檢查胸廓形狀,呼吸運動等。
(3)腹部創傷要檢查壓痛、肌緊張、移動性濁音等。
(4)四肢創傷要檢查骨折、關節脫位、血腫等。
3.傷口的檢查
注意檢查傷口的大小、深度、出血狀況、外露組織、有無血管、神經損傷或可能傷及的臟器,
傷口污染情況,有無異物存留等。
4.閉合傷損傷的檢查
除常規物理檢查外,常需借助于輔助檢查。
5.輔助檢查
(1)診斷性穿刺:包括胸腔穿刺和腹腔穿刺,用以判斷有無內臟損傷,如血氣胸、消化道
損傷、腹腔內出血等。
(2)實驗室檢查:除按臨床診療規范要的檢查外,尤其要做血常規檢查、出、凝血時間,
對部分傷后全身改變或并發癥的傷員,還要注意檢查電解及相關項目。
(3)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用于骨折、胸或腹部傷及異物存留等。
2)CT>MRI檢查:有利于顱腦損傷的定位和腹部實質性臟器、脊髓及某些特殊部位的骨折
損傷的診斷。
3)超聲檢查:主要用于心臟損傷的診斷。
4)血管造影:用以確定血管損傷。
5)肌電圖及體表誘發電位檢查對脊髓及周圍神經損傷的診斷有輔助意義。
6)導管術檢查:插入導尿管可有助于泌尿系損傷的診斷,胸、腹部創傷置入腔內導管可動
態觀察內臟出血或破裂情況。
6.手術探查
手術探查是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手段,既可明確診斷,更有利于搶救和進一步治療。
(四)處理的基本原則
在道路交通事故損傷中,對受傷比較輕微或簡單的創傷處置自然容易,而對那些嚴重的損傷
或復雜的復合傷處置起來就比較困難。在緊急情況下,由于傷情在不斷變化,有些閉合性損
傷診斷的明確還需一個臨床過程,在這種情況下,要求醫護人員邊搶救、邊診斷、邊治療,
不失時機地救治傷員。
1.急救:詳見附件——創傷現場急救常識。
2.治療:
(1)局部處理:
1)閉合性創傷:處理原則是復位、局部制動。內臟損傷、血管損傷或神經損傷時,需手術
治療。
2)開放性創傷傷口處理:
道路交通事故人員創傷的傷口多有不同程度污染,或傷口中存留異物或失活組織、死腔大,
或血管損傷影響血運等,受傷時間與傷口處理的時間間隔長短也影響傷口處置方法的選擇,
一般情況下在傷U清擴下行一期縫合,縫合時注意無菌操作,傷U沖洗、消毒,血凝塊、異
物和失活組織的清除,注意組織對合,消滅死腔。
必要時充分引流,延期或二期縫合。
(2)全身治療:
1)維持有效呼吸
對胸外傷中多發性肋骨骨折、開放性氣胸、張力性氣胸和血胸采用胸腔閉式引流等胸科治療,
必要時采用呼吸機等措施。
2)維持循環功能
主要是止血、補充有效循環血容量和控制休克。
3)抗生素的應用
根據傷口污染程度和機體抗感染的能力決定抗生素的應用。
決定用藥時,應根據污染或感染的可能致病菌種選擇首選和遞選的抗生素種類,謹防濫用抗
生素造成的不良后果。(詳見附件四,《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
4)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及專科特用藥物。
5)對癥處理
止痛,鎮靜等。
6)體液的調整
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7)營養供給
對不能進食或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的傷員要注意合理營養供應,供給營養時主要是滿足熱量消
耗和糾正氮負平衡,也需要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營養補給的途徑最安全的是胃腸道,對
不能經口進食而胃腸功能基本正常的傷員可采用鼻飼或空腸造屢。對腸吸收功能障礙的傷員
可采用腸外營養療法。
8)手術選擇
對有開放性傷口、出血、穿刺傷傷及重要器官或閉合性內臟破裂以及骨折往往需要手術治療。
對需手術止血防治休克的要立即手術,對閉合性內臟損傷需手術探查的也要立即行手術探
查。
3.并發癥的治療(見創傷早期并發癥)。
第二篇
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醫療處置原則和認定
第一條醫療機構對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受傷人員應當及時搶救,不得因搶救費用未及時支付
而拖延救治。
第二條《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臨床診療指南》明確道路交通事故中受傷人員的診療原則、
方法和內容;規范醫療機構對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進行診療的行為;適用于評價對道路交
通事故受傷人員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受傷人員實施的診療內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第三條在對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進行臨床診療的過程中,各項臨床檢查、治療包括用藥
和使用醫用材料?,以及病房和病床等標準在當地基本醫療保險規定的范圍內選擇。
第四條處置原則和認定只限于對道路交通事故人員創傷及其并發癥、合并癥的醫療處置,
不包括傷者自身的既往傷病和伴發病等的處置。后二者需考慮傷病的參與度,劃分為完全、
主要、同等、次要、輕微及無因果關系等六個等級。
第五條各項臨床處置,只有在相關醫療文書齊全時,方可認定。
(-)門診病人的各種醫療費用正式票據,須附有:
I.與費用相對應的藥品處方、檢查報告單、診療內容等;
2.診斷證明書對應診斷的病歷。
(-)住院病人醫療費用正式票據,須附有:
1.所有費用的明細清單;
2.對應處置的醫囑單;
3.診斷證明書、住院病歷、出院記錄。
第六條臨床診療應達到臨床醫學一般原則所承認的治愈(即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或體征
固定。具體時限可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安全行業標準《人身損害受傷人員誤工損失日評
定準則》(GA?521-2004),必要時申請司法鑒定。
第七條因道路交通事故損傷所致的人體殘廢(傷殘impairment),包括:精神的、生理功能
的和解剖結構的異常,及其導致的生活、工作和社會活動能力不同程度喪失,參照中華人民
共和國國家標準《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GB18667-2002)由相關司法鑒定機構
進行鑒定。
第三篇
第一章顱腦創傷
頭皮挫傷
[Scalpcontusion.SC](S00.0)
【主要診斷依據】
1.頭部撞擊于鈍物上或頭部被重物擊中;
2.頭皮完整連續。少數頭發折斷和脫落;局部腫脹,皮下瘀血;壓痛:
3.無需特殊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局部清潔,預防感染。
【提示】
頭皮挫傷多系輕傷。如果致傷外力呈螺旋方向時,也可造成嚴重損傷;
有時合并頭皮血腫,甚至顱內戰傷,需CT檢查作為鑒別手段。
頭皮裂傷
[Scalplaceration.SL](SOLO)
【主要診斷依據】
1.明確的頭部著力點。致傷物可為鈍物或銳器。受傷機制可能是加速、減速或擠壓;
2.傷及頭皮全層,頭皮組織部分或完全斷裂,有外出血。
【基本治療原則】
1.加壓包扎止血;
2.清創術;
3.防治感染。
【提示】
發生頭皮裂傷時,應急用干凈紗布或毛巾壓迫包扎止血,勿用異物填塞。盡早清創,除去傷
口內異物,止血,注意有無顱骨骨折及腦膜損傷。
頭皮撕脫傷
[Scalpavulsion](S08.0)
【主要診斷依據】
1.多見于女性。長發受外力撕拽,或細長的銳器刺入頭皮后挑撕;
2.頭皮連同帽狀腱膜撕脫,頭皮整層缺損,顱骨外露。
【基本治療原則】
1.加壓包扎止血;低溫保護頭皮組織,爭取在12小時內清創縫合;
2.頭皮整塊撕脫者,可行小血管吻合術,頭皮再植;
3.大面積的頭皮、顱骨與骨膜缺損者,可待肉芽組織生長后植皮;
4.防治感染;
5.出血量多時輸血。
【提示】
1.細心護理、觀察,以防皮片壞死;
2.注意是否合并頸椎骨折。
頭皮血腫
[Scalphematoma](S00.0)
【主要診斷依據】
L頭部被鈍物擊傷或頭部撞擊于鈍物匕
2.按照血腫所處的頭皮層次不同,可分為:
(1)皮下血腫(Subcutaneoushematoma):
血腫范圍位于頭皮內。血腫周圍軟組織腫脹,觸之有凹陷感。
(2)帽狀腱膜下血腫(Subgalealhematoma):
血腫彌散于帽腱狀膜下層,出血可迅速擴散,有的可使整個頭部明顯變形。
(3)骨膜下血腫(Subperiostealhematoma):
3.多因顱骨發生變形或骨折所致。血腫范圍常不超過顱縫。
【基本治療原則】
1.較小的頭皮血腫,無需特殊處理,經過1~2周左右多能自行吸收;
2.較大的血腫常需穿刺抽除,同時局部壓迫包扎;
3.穿刺治療無效、血腫不消或繼續增大時,可切開清除血腫并止血。
【提示】
頭皮血腫可能并發顱骨骨折,甚至顱內損傷,需X線或CT檢查。已經感染的血腫均需切開
引流。
顱蓋骨骨折
[Fractureofcalvaria](S02.0,S02.KS02.7、S02.8、S02.9)
【主要診斷依據】
1.頭部著力點明確;
2.按骨折形狀不同,可分為:
(1)線形骨折:
頭顱X線平片、CT檢查示單發或多發骨折線。
(2)凹陷性骨折:
頭顱X線平片顯示骨碎片重迭或骨片移位,或顱骨局部凹陷。
(3)粉碎性骨折:
頭顱X線平片示多條交叉的骨折線。
3.按照骨折端的皮膚黏膜是否與外界相通,可分為開放性骨折和閉合性骨折。
【基本治療原則】
1.線狀骨折、輕微凹陷性骨折、無骨折片移位的粉碎性骨折都可待其自愈;
2.下列情況需手術處理:
(1)骨折并發顱內血腫;
(2)凹陷性骨折位于功能區域,凹陷深達1cm以上,凹陷范圍較大,引起腦受壓;
(3)骨折片刺破硬腦膜,引起腦挫傷、出血;
(4)骨折片傷及大靜脈竇;
(5)開放性顱骨骨折、傷口不愈、有碎骨片存留。
3.開放性骨折須清創、抗感染治療。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顱蓋骨骨折可能合并顱內血腫、腦挫傷及顱神經損傷。
【提示】
1.發現顱蓋骨骨折時,要警惕合并顱內血腫,48小時內注意觀察病情變化。若病情加重,
應及時行頭顱CT檢查;
2.骨折片插入腦內或壓迫功能區,引起癲癇發作,應及早手術;
3.嬰幼兒的線形骨折常在3~4個月內愈合,逾期不愈合者應考慮兒童生長骨折,進行治療;
4.異物經頭顱骨刺入腦內,現場不得拔出,可截斷顱外部分以便轉送。異物刺入顱內的部分,
須手術處理。
顱底骨折
[Fractureofbasalskull](S02.1)
【主要診斷依據】
1.頭部有明確著力點;
2.各部位骨折特點:
(1)顱前窩骨折(Fractureofanteriorfossa):血液及腦脊液自鼻腔、口腔流出,可出現腦
脊液鼻漏,雙眼“熊貓眼”征;
(2)顱中窩骨折(Fractureofmiddlefossa):血液及腦脊液自外耳孔流出,顆部腫脹,常合
并同側面神經損傷,耳后瘀血斑(巴特爾征Battle'ssign);
(3)顱后窩骨折(Fractureofposteriorfossa):枕部腫脹,可出現咽后壁血腫,常出現聲音嘶
啞,吞咽困難等。
3.依據上述臨床癥狀,行CT掃描或CT顱底薄層掃描三維重建確診。或進行腰穿注入美蘭
試驗。
【基本治療原則】
1.這類骨折多數無需特殊治療,著重處理合并的腦損傷、腦脊液耳、鼻漏、氣腦和癲癇;神
經營養治療;
2.注意病情變化,預防顱內感染。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顱底骨折常伴有腦挫傷、顱神經損傷、腦干損傷、顱內枳氣(氣顱,Pneumocephalus)、腦脊
液漏、頸內動脈海綿竇櫻及顱內感染等并發癥。
【提示】
顱底骨折大多為顱蓋和顱底骨折的聯合骨折,絕大多數是線形骨折,個別為凹陷和粉碎性骨
折。按其發生部位可分為:顱前窩骨折、顱中窩骨折、顱后窩骨折。顱底骨折一般為內開放
性損傷,骨折本身無需特殊處理,治療重點為預防感染及并發的顱內損傷。
腦震蕩
[Cerebralconcussion](S06.0)
【主要診斷依據】
1.有明確的頭部撞擊史。
2.短暫意識障礙,程度較輕。有逆行性遺忘;
3.可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一般數日內消失:
4.可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如情緒不穩、易激惹、心煩、注意力及記憶力下降、心悸、
多汗、失眠等。
【基本治療原則】
一般無需住院治療,可鎮靜、止痛等對癥治療;
囑病人安靜,臥床休息;
消除顧慮。
【提示】
典型的腦震蕩?般無須特殊檢查。頭部CT作為顱內損傷等的排除性檢查,須警惕多發傷。
腦挫裂傷
[Cerebralcontusionandlaceration.CCL](S06)
【主要診斷依據】
1.頭部有明確的撞擊點;
2.意識障礙,時間多較長,一般在半小時以上,長則可達數日、數月;
3.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水腫、顱高壓等癥狀的,以劇烈頭痛、煩躁及昏迷為主;
4.CT檢查可以明確腦挫裂傷的部位和范圍,以及是否合并其他顱內異常。
【基本治療原則】
1.輕癥可按腦震蕩處理,應入院觀察治療。密切注意血壓、呼吸、心率、瞳孔、意識和肢體
活動等方面的變化;
2.昏迷病人應保持呼吸道通暢;
3.防治腦水腫:
(1)限制液體入量;
(2)脫水利尿治療;
(3)激素治療;
(4)嚴重者可選擇冬眠低溫治療。
4.伴有腦疝征象者考慮手術去骨瓣減壓或清除損傷灶;
5.對癥支持治療;
6.神經營養性藥物治療;
7.加強護理、預防并發癥治療。
【主要并發癥及后遺癥】
1.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
2.腦室出血(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
3.丘腦下部損傷(Hypothalamusinjury)。
【提示】
1.腦挫裂傷可根據臨床表現、腰穿及CT檢查等確診;需住院觀察治療;
2.腦挫裂傷常伴有腦積水和彌漫性腦腫脹。病情加重時應及時搶救,復查CT;
3.腦挫裂傷是腦實質的挫傷和裂傷及局部散在腦內出血點。發生在著力部位稱沖擊傷,發生
在對沖部位稱對沖傷。兩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腦水腫。根據受傷力度大小、損傷部位,腦挫裂
傷有輕重程度之分。傷情較重人員,昏迷時間長,可危及生命。
腦干損傷
[Brainsteminjury](S06.3)
【主要診斷依據】
1.明顯頭部旋轉損傷或甩鞭損傷:
2.多有嚴重的意識障礙,持續時間較長,恢復較慢。雙瞳孔大、小多變。生命體征不穩定。
受損嚴重者,病人可長期昏迷;
3.MRI或CT檢查可反映腦干的形態變化,判斷腦干的出血水腫等。
【基本治療原則】
1.一般治療與重癥腦挫裂傷的治療相同,如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鼻飼,改善腦組織代謝
等。應加強護理,防止并發癥。有條件者可行高壓氧治療;
2.手術治療的目的主要是解除引起繼發性腦干損傷的各種原因。
【提示】
原發性腦干性損傷是指外傷時山于外力方向與腦中心點有夾角,致使腦干扭轉、牽拉、撞擊
形成的損傷。繼發性腦干損傷是指顱內血腫,局限性腦組織水腫、腫脹,造成腦干受壓形成
的損傷。腦干損傷的病死率及重殘率較高。
下丘腦損傷
[Hypothalamusinjury](S06.3)
【主要診斷依據】
1.頭部受到直接撞擊、擠壓;
2.臨床表現:
(1)意識障礙:輕者嗜睡或睡眠紊亂,重者呈昏迷狀態;
(2)體溫調節功能障礙:可出現中樞性高熱,或體溫不升,或體溫忽高忽低;
(3)尿崩癥(Diabetesinsipidus):每II尿量4000ml以上,尿比重1.005以下;
(4)植物神經功能紊亂(Vegetativenervefunctionaldisturbance):血壓波動不穩,呼吸淺快
或淺慢。嚴重者出現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5)內分泌功能失調(Endocrinedysfunction):血糖持續性升高,多飲多尿等。
3.尿常規見尿比重下降;
4.CT或MRI檢查有助于診斷。
【基本治療原則】
1.一般治療:按腦挫裂傷的治療原則處理;
2.特殊治療:
(1)尿崩癥的治療:應用垂體后葉素,注意維持水、電解質的平衡:
(2)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止血、保護消化道粘膜。
【提示】
下丘腦損傷常與彌漫性腦挫裂傷/或腦干損傷并存,出現特有的下丘腦綜合征。丘腦下
部損傷系重癥顱腦損傷,死亡率高。
硬腦膜外血腫
[Epiduralhematoma](S06.4)
【主要診斷依據】
1.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頭外傷后發生短暫昏迷,隨后清醒,再次發生昏迷,并有腦疝表現;
2.在中間清醒期內常有劇烈頭痛、惡心、嘔吐、躁動不安;可有偏癱、失語;
3.頭部CT檢查為主要診斷依據。
【基本治療原則】
1.血腫較小,癥狀較輕者可藥物治療,但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必要時
復查CT;
2.血腫較大者、立即手術清除血腫;
3.對癥支持治療。
【提示】
1.硬腦膜外血腫病人約95%伴有顱骨骨折。硬腦膜外血腫是指血液積聚于顱骨與硬腦膜之
間的血腫。硬腦膜外血腫在道路交通事故所致顱腦損傷中是最為常見的?類顱內血腫,及時
診治與治療效果密切相關;
2.CT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時手術者,預后大多良好;
3.病情危急來不及作CT檢查時,可根據頭顱損傷部位、骨折線和體征來定位。及時進行顱
骨鉆孔探查并行血腫清除。
急性硬腦膜下血腫
[Acutesubduralhematoma](S06.5)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后昏迷較重,有或無“中間清醒或好轉期”;
2.有腦挫裂傷和進行性腦受壓征象;
3.頭部CT檢查可顯示血腫部位和大小;
4.顱骨鉆孔探查抽吸、引流硬腦膜下血腫。
【基本治療原則】
1.手術治療:清除血腫、止血和減壓;
2.非手術治療:血腫較小,臨床癥狀穩定時可采用。但應密切注意病情變化,必要時復查
CT;
3.對癥治療。
【提示】
急性硬腦膜下血腫可表現為昏迷進行性加重,CT檢查有診斷意義。急性期3天內硬腦膜下
血腫常繼發于嚴重腦挫裂傷,血腫位于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丫-期出現顱內壓增高、腦受壓
等,重者可發生腦疝(Brainhernia)。
腦內血腫
[Intracerebralhematoma](S06.81)
【主要診斷依據】
1.臨床表現:
(1)遲發血腫:血腫常在傷后24~72小時發生,意識障礙逐漸加重,或意識由清醒轉為昏
迷。
(2)意識障礙的特點:著力部位血腫為沖擊傷所致。意識障礙輕,可有中間清醒期;著力
點對側血腫為對沖傷血腫。意識障礙呈進行加重;各型腦內血腫均可出現頭痛、嘔吐等顱內
壓增高癥狀,局灶體征與血腫部位有關,可出現偏癱、失語、癲癇等。
2.CT檢查可確定血腫的部位、性質和大小,腦組織受壓移位的程度。傷后重復CT檢查可
以確定腦內血腫的發展情況,為手術提供可靠數據。
【基本治療原則】
1.一般治療:
(1)重癥病人給予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必要時氣管切開等處理。注意病人的生命體征
變化,警惕合并傷:
(2)鎮靜止痛藥物有助于抑制病人因頭痛所致的躁動癥狀,緩解顱內壓的進一步升高:
(3)有腦脊液漏的病人禁止堵塞鼻.孔及外耳孔,防治感染。
2.手術治療:
幕上血腫>30ml,幕下血腫>10ml,有明顯占位效應,伴有嚴重顱內壓增高表現、和/或意
識障礙進行性加重者,應及早手術治療。
【提示】
腦內血腫是指腦實質內的血腫,多發生于腦葉,也可發生于小腦、腦基底節等部位,血腫可
破入腦室。由于血腫的占位效應,它可以導致顱內壓增高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
小腦幕下血腫(后顱窩血腫)
[Hematomaofposteriorcranial](S06.402)
【主要診斷依據】
1.枕部受直接暴力作用;
2.臨床表現:
(1)枕部疼痛;枕下或乳突區皮下淤血;
(2)傷后多有明顯的清醒期,繼發性昏迷多在24小時后出現;
(3)急性顱內壓增高,劇烈頭痛,頻繁嘔吐,意識障礙等;
(4)腦干受壓征象:體溫升高、脈搏增快、呼吸急促、血壓增高、頸項強直或強迫頭位,
以及錐體束征等;
(5)少數病人出現小腦體征:肢體肌張力低下、腱反射減弱,眼球震顫和肢體共濟失調等;
(6)病情發展出現幕上疝時有瞳孔改變。
3.頭顱X線檢查,多有枕骨骨折;
4.推動脈造影;
5.CT檢查可明確診斷。
【基本治療原則】
1.手術治療:清除血腫、解除顱內高壓;
2.預防感染;
3.對癥支持治療。
【提示】
小腦幕下血腫系指外傷后顱內血腫積聚在后顱窩內,亦稱后顱窩血腫。常合并有枕骨骨折。
遲發性顱內血腫
[Delayedintracranialhematoma](S06.801)
【主要診斷依據】
1.頭部外傷史;
2.臨床表現:
(1)傷后經歷了一段病情穩定期后,出現進行性意識障礙加重等顱內壓增高的表現;
(2)依顱內血腫的部位出現相應癥狀和體征。
3.CT檢查。需多次檢查對比方可明確診斷。
【基本治療原則】
1.手術治療:依顱內血腫的部位采取相應手術方法;
2.預防感染;
3.對癥支持治療。
【提示】
遲發性顱內血腫指傷后首次CT未發現血腫,以后CT復查發現血腫或在原無血腫的部位發
現了新的血腫。遲發性顱內血腫常見于傷后72小時內。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Chronicsubduralhematoma](S06.502)
【主要診斷依據】
1.臨床癥狀常在外傷3周以后出現。
2.慢性顱內增高癥狀如頭痛、嘔吐和視神經乳頭水腫、偏癱、癲癇等癥狀,至晚期可出現腦
疝。部分病人以精神癥狀較為突出或以局灶性腦癥狀為主。
3.頭部CT檢查多可明確診斷。
【基本治療原則】
1.手術治療:顱骨鉆孔閉式引流;
2.血腫量少的,可保守治療。
開放性顱腦損傷
[Openedcraniocerebralinjury](S06.911)
【主要診斷依據】
1.傷口出血,部分可見腦脊液和腦組織外溢;
2.輕者無意識障礙,重者可持續昏迷;
3.部分病人可因顱內血腫或顱內感染而出現顱內壓增高表現;
4.頭部CT檢查可明確損傷部位和范圍,并可確定顱內是否有異物和出血、血腫等情況。
【基本治療原則】
1.及時清創:
2.防治感染;
3.防治腦水腫;
4.對癥支持治療.;
5.抗癲癇治療;
6.預防應激性潰瘍。
【提示】
開放性顱腦損傷是指顱骨和硬腦膜破損,腦組織直接或間接與外界相通。臨床表現因受傷原
因、方式和外力大小不同而差別懸殊,但大多數均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創口出血、易污染。
視神經損傷
[Injuryofopticnerve](S04.001)
【主要診斷依據】
1.多為單側受損,常因額部或額顆部的損傷所引起,特別是眶外上緣的直接暴力;
2.傷后立即出現視力障礙,表現為失明或視敏度下降;
3.不完全視神經損傷,可于傷后數日或數周視力即有所改善,如果逾時一個月沒有改善,往
往永久性失明或弱視;
4.傷后3~6周眼底可見原發性視神經萎縮,視網膜動脈變細。
【基本治療原則】
1.傷后早期視力進行性下降,并伴有視神經管骨折變形,應手術治療,傷后視力立即喪失且
有恢復趨勢,應禁忌手術;
2.神經營養藥及血管擴張藥,必要時可行血液稀釋療法。
面神經損傷
[Injuryoffacialnervu](S04.501)
【主要診斷依據】
1.多為顆部或乳突部著力,伴有顱中窩及乳突部骨折;
2.早發型傷后立即出現面肌癱瘓,患側失去表情,口角偏向健側,眼瞼閉合不全;
3.遲發型常于傷后5~7天出現面肌癱瘓,預后較好;
4.可做電興奮和肌電圖檢查判定損傷程度。
【基本治療原則】
1.早期以非手術治療為主;
2.手術治療僅適用于神經已斷裂或嚴重面癱經4~6個月非手術治療無效者。
【提示】
面神經損傷大多有恢復可能性,勿急于手術。
急性腦腫脹
[Acutebrainedema](S06.1)
【主要診斷依據】
1.頭部外傷史;
2.臨床表現:傷后進行性顱內壓增高,出現早,發展快。可在短時間內發生腦疝;
3.CT檢查見腦中線結構不移位,腦室、腦池有受壓現象,白質無明顯水腫征。
【基本治療原則】
1.脫水治療;
2.激素類藥物治療;
3.預防感染;
4.降溫、營養、支持治療;
5.必要時去骨瓣減壓。
【提示】
急性腦腫脹是顱腦損傷的并發癥,系因廣泛的腦實質損傷造成的彌漫性腦組織急性腫脹。
腦膨出
[EncephaloceleJ(S06.804)
【主要診斷依據】
1.頭部外傷史;
2.臨床表現:局部頭皮膨隆變薄,腦組織向外呈葭狀突出;
3.CT檢查可明確診斷。
【基本治療原則】
1.感染急性期應用大劑量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2.脫水藥物治療;
3.局部換藥;
4.手術治療:重新切開傷口徹底清理顱內情況,盡可能修補硬腦膜和顱骨缺損。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腦蕈(腦疝的一種);
2.顱內感染(Intracranialinfection)。
腦有液漏
[Cerebrospinalfluidfistula](G96.007)
【主要診斷依據】
1.病史:外傷造成顱底骨折伴硬腦膜撕裂;
2.臨床表現:鼻腔、咽部(鼻漏)或外耳道(耳漏)處有液體溢出,初為血性,以后逐漸轉
為清亮。(輪暈試驗陽性);
3.實驗室檢查:漏出液含糖且與腦脊液含糖量相當;
4.X線須位顱底片或斷層片檢查,CT薄分層片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保守治療:頭高臥位休息,禁忌阻塞鼻孔和外耳孔,保持局部清潔。限制液體入量。全身
應用抗生素。超過1個月仍未停止漏液者,可考慮手術;
2.手術治療:
(1)開放性顱腦損傷大量漏液和經久不愈的間斷小量漏液需手術治療;
(2)行腦脊液漏修補;
(3)術后預防感染。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顱內感染;
2.顱內低壓綜合征。
外傷性癲癇
[Traumaticepilepsy](T90.503)
【主要診斷依據】
1.頭部外傷史;
2.有典型癲癇發作:癲癇發作的癥狀多樣,常分為大發作、小發作、局限性發作、精神運動
性發作,也有的只表現為短暫的意識喪失;
3.腦電圖(EEG)檢查;
4.CT和MRI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藥物治療:依發作類型選擇藥物,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單一藥物無效時聯合用藥,堅持
長期、規律服藥;
2.手術治療:正規藥物治療2~3年仍不能控制癲癇發作且發作頻繁的,應考慮手術治療,切除
腦瘢痕及致癇病灶。
【提示】
外傷后癲癇是顱腦外傷后的嚴重并發癥,系顱腦外傷后修復的過程中形成瘢痕組織而引起。
分為外傷后早期癲癇和外傷后晚期癲癇。
外傷后腦積水
[Post-traumatichydrocephalus](G91.3)
【主要診斷依據】
1.頭部外傷史;
2.臨床表現:急性者以進行性顱內壓增高為主,使意識障礙更加嚴重,但一般缺乏局灶癥狀
或體征。慢性者多為正常顱壓腦積水,病人逐漸癡呆,反映遲鈍,行為異常等;
3.CT檢查見腦室擴大,內呈低密度影。
【基本治療原則】
一般需手術治療。
【提示】
外傷后腦積水為外傷性腦室內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的并發癥。系因腦室內血腫堵塞,或
血腫機化形成的瘢痕、膜帶,影響腦脊液循環通路而發生。
顱骨缺損
[Skulldefect](Z90.007)
【主要診斷依據】
1.頭部外傷史;
2.缺損直徑〉女m可出現臨床癥狀,如頭昏、頭痛、惡心、嘔吐、癲癇、體位性眩暈、易激
怒、焦躁不安及局部壓痛等;
3.CT檢查可明確診斷。
【基本治療原則】
1.急性期預防感染;
2.手術修補顱骨缺損。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頭皮及顱內感染。
第二章眼部創傷
眼瞼外傷
[Blepharaltrauma](SOO.1、SO1.1)
【主要診斷依據】
1.眼瞼擦傷:僅有眼瞼皮膚表層擦傷,傷處表面可有少量點狀、條狀滲血;
2.眼瞼挫傷:鈍挫傷所致的眼瞼水腫和出血,皮膚呈青紫色;
3.眼瞼撕裂傷:撕拉力所致的眼瞼傷口、出血,眼瞼多層組織嚴重裂傷,可深達肌層、瞼板
和瞼結膜;
4.眼瞼切割傷:銳器所致的眼瞼傷口、出血,眼瞼多層組織嚴重裂傷,可深達肌層、瞼板和
瞼結膜;
5.眼瞼血腫:由鈍挫傷所致的眼瞼皮下瘀血、腫脹明顯,皮膚呈青紫色或烏黑色。
【基本治療原則】
1.眼瞼擦傷予以清洗傷處、涂擦消毒液;
2.眼瞼挫傷:早期冷敷,48小時后熱敷。裂傷應清創縫合,預防感染;
3.眼瞼切割傷:清創縫合,防治感染;
4.眼瞼撕裂傷:同眼瞼切割傷的處理;
5.眼瞼血腫:早期冷敷,48小時后熱敷。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局部感染;
2.眼瞼畸形和淚溢癥(Epiphora);
3.瘢痕形成,眼瞼外翻。
眼周軟組織損傷
[Periocularinjuryofsofttissue](S05.001)
【主要診斷依據】
1.眼部受鈍物打擊或銳器穿刺致傷;
2.眼外肌及其支配神經損傷,可出現眼球運動障礙;
3.眼周軟組織損傷可發生眶內出血引起眠內壓升高,眼球突出。
【基本治療原則】
1.清創術;
2.防治感染;
3.眶內出血,眠壓升高者,可予手術治療。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局部感染;
2.眼眶擠壓綜合征。
眼眉缺損
[Defectofeyebrow](H02.704)
【主要診斷依據】
I.眼眉皮膚受較重的鈍性挫傷或銳器切割傷史:
2.檢查見眼眉皮膚因切割或撕脫而缺損,眉弓裸露。
【基本治療原則】
1.撕脫的眼眉皮膚可以縫合或可供再植時,行初期清創術;
2.眼眉缺損或撕脫損傷過重不能利用時,可行皮瓣移植修復缺損;
3.防治感染。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局部感染;
2.上瞼下垂(Ptosis),瞼裂閉合不全(Lagophthalmus),眼瞼外翻(ectropion)。
球結膜外傷
[Traumaofepibulbarconjunctiva](S05.004sS05.002)
【主要診斷依據】
1.眼部外傷史;
2.球結膜裂傷:球結膜有裂開的傷口;
3.球結膜下出血:球結膜下片狀出血。
【基本治療原則】
1.球結膜裂傷<5mm且傷口整齊者,不必縫合;
2.裂傷>5mm應予縫合;
3.預防感染;
4.球結膜下出血:早期冷敷,24~48小時后熱敷。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局部感染。
眼眶外傷
[Orbitaltrauma]
【主要診斷依據】
1.眼眶部受鈍力打擊或被銳器刺傷;
2.眼眶骨折:局部壓痛、腫脹;眶內壓增高時,眼球輕度突出;
3.眶內出血:眼眶受銳器切割或穿刺傷,可發生眶深部組織損傷,眶內壓急性升高、眼球外
突;
4.眼眶擠壓綜合征:由眼眶外傷致眶內壓增高壓迫神經而致,眼部疼痛,上瞼下垂、復視、
眼球突出;眼底檢查可見視神經乳頭正常或水腫;視力減退;
5.視神經管骨折:傷及視神經時,可出現瞳孔對光反射消失或遲鈍,瞳孔中等散大,視力嚴
重下降;
6.X線或CT檢查,確定有無眶骨骨折。
【基本治療原則】
1.閉合性眶骨骨折一般不予特殊處理,可給予對癥治療;
2.眶內出血導致急性眶內壓增高時可手術止血、減壓;
3.伴有視神經壓迫或損傷時,應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和/或視神經管減壓術;
4.預防感染。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I.開放性外傷,可發生局部感染;
2.視神經損傷,可有視力減退或失明。
角膜創傷
[Cornealtrauma]
【主要診斷依據】
1.角膜受鈍性外力或銳器刺傷;
2.臨床癥狀:疼痛、畏光、流淚,伴有程度不同的視力障礙;
3.眼科檢查:
(1)角膜上皮擦傷:角膜上皮部分缺失,熒光素著染;
(2)角膜挫傷:由鈍性外力所致的角膜基質層水腫、增厚及混濁;
(3)角膜裂傷:由鈍性外力所致的角膜各層不全或全層裂傷;
(4)角膜穿孔:由銳器所致的角膜全層裂傷,有時伴虹膜、晶狀體或玻璃體脫出;
(5)角膜異物:異物存留在角膜表血或深層。
【基本治療原則】
1.角膜上皮擦傷:涂抗生素眼膏包扎,24小時后復查;
2.角膜挫傷:點糖皮質激素和抗生素滴眼液,必要時滴用睫狀肌麻痹劑;
3.角膜裂傷:
(1)不完全裂傷,涂抗生素眼膏、包扎;
(2)角膜穿透傷,傷口小且規則,可自行閉合,應用抗生素眼膏,包扎;傷口大或伴有眼
球內容物脫出時,應予縫合,術后滴用睫狀肌麻痹劑、糖皮質激素和抗生素滴眼液。
4.角膜穿孔:同角膜穿透傷;
5.角膜異物:表面麻醉清除異物,點抗生素滴眼液。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角膜潰瘍;
2.角膜瘢痕;
3.繼發虹膜睫狀體炎;
4.有眼內容脫出時,可并發白內障、繼發青光眼;
5.視力障礙,甚至失明。
鞏膜創傷
[Scleraltrauma]
【主要診斷依據】
1.眼球受鈍性撞擊或被銳器穿通刺傷;
2.臨床癥狀:有明顯的眼痛和刺激癥,視力下降;
3.眼科檢查:
(1)鞏膜裂傷:山鈍力所致的鞏膜裂傷口,周圍有出血;
(2)鞏膜穿透傷:由銳器所致的鞏膜破裂傷口,伴有眼內組織脫出、嵌頓
【基本治療原則】
1.鞏膜傷口長度W3mm且無組織嵌頓自然閉合時,不需縫合;
2.傷口長度>3mm時須水密縫合;
3.用抗生素滴眼液,必要時加用睫狀肌麻痹劑、糖皮質激素滴眼液;
4.必要時全身應用抗生素。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繼發感染;
2.前房積血;
3.玻璃體積血;
4.脈絡膜、視網膜損傷;
5.視力障礙。
虹膜睫狀體創傷
[IridicCiliarytrauma]
【主要診斷依據】
1.眼部外傷史;
2.臨床癥狀:眼痛、視力下降,瞳孔擴大、不圓,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
3.眼科檢查:
(1)虹膜緣撕裂:瞳孔緣不規則,瞳孔欠圓,虹膜基質有縱形裂:
(2)虹膜根部離斷:虹膜根部斷離,瞳孔不規則或呈“D”形,可出現單眼復視。若整個
虹膜從根部完全斷開,稱為“外傷性無虹膜”;
(3)虹膜脫出:虹膜組織經穿通傷口脫出于眼球壁外;
(4)外傷性虹膜胰狀體炎:除眼痛和視物模糊等癥狀外,裂隙燈顯微鏡檢查可見前房閃輝
和細胞;
(5)外傷性瞳孔散大:瞳孔擴約肌受損,瞳孔擴大、不圓、光反應遲鈍;
(6)睫狀體分離:眼壓低,超聲波檢查可發現睫狀體部分或全部脫離;
(7)前房積血:微量出血僅見房水出現紅細胞,出血多時血液積于前房呈一水平面;
(8)前房角后退:虹膜根部向后移位,前房角加寬、變深。
【基本治療原則】
1.瞳孔緣虹膜撕裂:無特殊處理;
2,虹膜根部斷離:小于1/4周且無復視癥狀時,大于1/3或伴有復視時,行虹膜根部縫合術。
術后滴睫狀肌麻痹劑及抗生素滴眼液;
3.虹膜脫出:如果虹膜脫出或嵌頓于傷口時間較短且傷口較清潔時,可還納于眼內,不能還
納時;可予剪除;
4.外傷性虹膜睫狀體炎:應用糖皮質激素滴眼液和散瞳劑;
5.外傷性瞳孔散大:無特殊治療。如畏光嚴重時,可配太陽鏡;
6.睫狀體脫離:先予藥物治療,滴用睫狀肌麻痹劑和糖皮質激素滴眼液。嚴重時需手術治療;
7.前房積血:應用止血劑,可聯合應用糖皮質激素滴眼液,臥床體息,眼壓高時應用降眼壓
藥物,如積血量吸收緩慢且眼壓持續升高,可行前房沖洗術;
8.前房角后退:定期觀察眼壓,如眼壓高按照開角性青光眼處理。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挫傷性虹膜睫狀體炎;
2.外傷性瞳孔散大;
3.視力下降;
4.繼發性青光眼。
晶狀體創傷
[Lenstrauma]
【主要診斷依據】
1.眼部外傷史;
2.臨床表現:
(1)晶狀體半脫位:瞳孔區可見部分晶狀體的赤道部,部分虹膜震顫、單眼復視;
(2)晶狀體全脫位:晶狀體向前脫入前房,或嵌頓于瞳孔區,或向后脫入玻璃體腔內,虹
膜震顫,前房變深,出現高度遠視狀態,如果角鞏膜破裂,也可脫入球結膜下;
(3)外傷性白內障:晶狀體混濁,視力下降。
【基本治療原則】
1.晶狀體全脫位:應予手術摘除;
2.晶狀體半脫位:可試用眼鏡矯正視力,如不能糾正,應考慮手術治療;
3.外傷性白內障:根據晶狀體混濁程度和患者視力需要,考慮白內障摘除和人工晶狀體植入
術。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晶狀體脫入玻璃體腔內時,可繼發青光眼,視網膜脫離等;
2.視力下降。
玻璃體創傷
[Hyaloidtrauma]
【主要診斷依據】
1.眼部外傷史;
2.臨床表現:
(1)玻璃體脫出和嵌頓:玻璃體從角膜或鞏膜傷口中脫出,并嵌頓于傷口;
(2)玻璃體積血:睫狀體,視網膜或脈絡膜的血管損傷所引起,致血液積存于玻璃體腔內。
眼底檢查可見玻璃體內混濁或漂浮物,伴視力減退;
3.眼部超聲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臥床休息;
2.玻璃體脫出和嵌頓:剪除脫出的玻璃體,修補傷口;
3.玻璃體積血:宜在兩周內進行玻璃體切割術。少量積血可待其自然吸收。大量積血時可在
傷后2~3周左右進行玻璃體切除術;
4.預防感染。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眼內感染;
2.視力下降;
3.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脈胳膜創傷
[Opticalchoroidaltrauma](S05.812^H31.3)
【主要診斷依據】
1.眼部外傷史;
2.臨床表現:
(1)脈胳膜出血:可位于視網膜與脈絡膜之間,也可位于脈絡膜上腔,眼底檢查可見青灰
色或烏黑色隆起,并遮擋其下的組織;
(2)脈絡膜破裂:可單發或多發,多數位于后極部及視乳頭周圍,呈弧形,凹面對向視乳
頭。早期破裂處常被出血掩蓋,出血吸收后,露出黃白色瘢痕;
(3)脈絡膜脫離:眼底可見青灰色球形隆起,可單發或多發。眼壓降低,可發生黃斑水腫。
【基本治療原則】
1.脈絡膜出血:可應用止血劑和促進血液吸收的藥物;
2.脈絡膜破裂,無有效治療方法;
3.脈絡膜脫離:應用高滲劑,促進脈胳膜下腔液體吸收。并可用糖皮質激素。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視力下降;
2.黃斑水腫;
4.視網膜下新生血管形成。
視網膜創傷
[Retinaltrauma]
【主要診斷依據】
1.眼部外傷史;
2.臨床表現:
(1)視網膜震蕩:視力輕度下降,眼底檢查可見視網膜水腫、變白;
(2)視網膜挫傷:視力明顯減退,可見視網膜水腫,可伴出血,黃斑部色素紊亂;
(3)視網膜出血:視力明顯減退,檢查視網膜出血鮮紅,后漸變成黃色;
(4)視網膜脫離:視力明顯減退,眼壓多偏低,眼底檢查見脫離的視網膜變為藍灰色,可
發現視網膜裂孔;
(5)黃斑裂孔:中心視力明顯下降,黃班全層或板層裂孔。
【基本治療原則】
1.視網膜震蕩、視網膜挫傷和視網膜出血:可應用糖皮質激素、神經營養藥、血管擴張劑及
維生素類藥物;
2.視網膜脫離:手術封閉裂孔,使視網膜復位。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2.視網膜不能復位。
視神經損傷
[Visualneurotrauma](S04.001)
【主要診斷依據】
1.眼球受到鈍挫外傷:
2.不等程度的視力減退,甚至完全喪失;
3.伴有眶骨骨折。
【基本治療原則】
1.視神經被骨折片壓迫時,手術治療,解除壓迫,加強營養神經;
2.早期可用糖皮質激素和脫水劑;
3.視神經撕脫,無有效治療。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視力減退甚至完全失明。
【提示】
視神經損傷是在眼球受鈍力打擊時發生視神經管骨折壓迫或損傷視神經,或眼球直接受力極
度旋轉向前移位,擠壓眼球使眼內壓突然升高致篩板破裂;或眠穿通傷使視神經向后牽拉,
導致視神經挫傷或撕脫。
眼球穿通傷
[Penetratingwoundofeyeball](S05.6)
【主要診斷依據】
1.眼球被銳器刺傷或割傷;
2.眼球表面有傷口;
3.傷眼疼痛、出血和視力下降;
4.可伴有眼內容物(虹膜、虹膜睫體、晶狀體和玻璃體)脫出。
【基本治療原則】
1.傷口處理:縫合包扎;
2.復雜病例采用二步手術,初期縫合傷口,1~2周后再行相關手術,處理前房或玻璃體積血、
外傷性白內障等;
3.防治感染,眼部及全身應用抗生素;
4.應用糖皮質激素;
5.滴用睫狀肌麻痹劑。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視力下降,直至失明;
2.眼內炎;
3.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ophthalmia);
4.外傷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
【提示】
眼球穿通傷是由脫器的刺入、切割造成眼球壁全層裂開,伴或不伴有眼內損傷或組織脫出。
根據傷口的部位、范圍和損傷程度可分角膜穿通傷,角鞏膜穿通傷,鞏膜穿通傷和眼球貫通
傷。
眼球破裂
[Ophthalmorrhexis](S05.304)
【主要診斷依據】
1.眼球受嚴重挫傷所致;
2.常見破裂部位為角鞏緣、直肌下鞏膜;
3.常有眼壓降低;
4.檢查可見前房及玻璃體積血.,球結膜出血水腫,角膜變形,眼球運動受限;較多玻璃體脫
出忖可見眼球塌陷;
5.視力明顯下降,僅有光感或更差。
【基本治療原則】
1.手術修復眼球。可采用二步手術:先做初期縫合,2周左右后再行相關手術,處理前房或
玻璃體積血、外傷性白內障等;
2.不應初期行眼球摘除術,除非眼球不能縫合;
3.預防感染及對癥治療。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眼內感染;
2.視力障礙甚或喪失;
3.缺失眼球。
眼內異物
[Intraocularforeignbody](S05.501)
【主要診斷依據】
1.銳器穿入眼球或顆粒飛行物射入眼球:
2.檢查可見角膜、鞏膜前部有外傷傷口,若角膜損傷、相應虹膜部位穿孔,晶狀體局限性混
濁,表明有異物進入眼內;
3.若屈光介質尚透明,裂隙燈或檢眼鏡檢查可直接看到眼內異物;
4.X線、超聲或CT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前房及虹膜異物:直接手術取出;
2.晶狀體異物:若晶狀體已混濁,可連同異物摘出;
3.玻璃體內或球壁異物,根據異物的不同情況可采取磁鐵取除,玻璃體手術摘除;
4.防治感染。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視力減退;
2.視網膜毒性改變;
3.眼內感染;
4.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
5.繼發青光眼。
眼內感染
[IntraocularinfectionJ(H44.0)
【主要診斷依據】
1.眼部外傷,眼球壁有傷口或有眼內異物;
2.傷眼疼痛、頭痛;
3.視力下降甚至無光感:
4.球結膜高度水腫,角膜混濁,前房積膿,玻璃體混濁等表現。
【基本治療原則】
1.充分散瞳;
2.局部和全身應用大劑量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
3.適時行玻璃體切除術。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白內障;
2.繼發性青光眼;
3.低眼壓及眼球萎縮;
4.視力明顯下降甚或無光感。
【提示】
眼外傷常可繼發結膜、角膜、鞏膜、虹膜、睫狀體、脈胳膜、玻璃體等眼組織的炎癥,對視
力影響很大。
眼部熱燒傷
[Thermalbornofeye](T26.003)
【主要診斷依據】
1.眼部燒傷史;
2.眼瞼見紅斑、水泡、結膜充血、角膜混濁,嚴重時可見組織壞死。
【基本治療原則】
1.防治感染、促進創面愈合;
2.滴用睫狀肌麻痹劑和抗生素滴眼液;
3.手術治療。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視力下降;
2.瘢痕性瞼外翻;
3.眼瞼閉合不全;
4.角膜瘢痕;
5.瞼球粘連;
6.眼球萎縮。
第三章耳鼻喉及頜面口腔創傷
外耳血腫
[Hematomaofexternalear](S09.805)
【主要診斷依據】
1.耳部外傷史;
2.傷耳疼痛、腫脹;
3.傷耳呈半圓形紫紅色腫塊,質軟,觸之有液體感。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先期(24小時內)冷敷,阻止血液繼續滲出;
(2)血腫抽吸,嚴格消毒下抽出液體,加壓包扎。用于滲血較多者;
(3)預防感染。
2.手術治療:
(1)對凝固的血腫,切開(在血腫最高處)排除所有積血和血塊;
(2)反復抽血無效者,可于無菌操作下切開耳廓,排除血液或取出血塊后加壓包扎。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化膿性軟骨膜炎;
2.耳廓畸形;
3.耳軟骨壞死。
【提示】
1.手術切開時切勿損傷軟骨,注意預防感染:
2.血腫機化可致耳廓增厚變形。
外耳缺損
[Defectofexternalear](S08.102)
【主要診斷依據】
1.外耳外傷史;
2.傷耳疼痛、腫脹;
3.傷耳皮膚撕裂、腫脹、出血,耳廓有缺損畸形。
【基本治療原則】
1.清創縫合;
2.耳廓修復術:
(1)小皮膚缺損可局部轉皮瓣修復,一期或二期進行;
(2)軟骨損傷者,感染控制后考慮二期修復。
3.預防感染。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外耳畸形;
2.感染。
全耳廓斷裂
[Traumaticamputationofear](S08.101)
【主要診斷依據】
1.耳部外傷史;
2.傷耳出血、疼痛、腫脹,皮膚或軟骨大塊缺損;或外耳組織全部撕脫斷離。
【基本治療原則】
L非手術治療:
(1)傷口嚴密消毒,預防感染;
(2)止血、消腫,為手術修復術作準備。
2.手術治療:
(1)清創術。行一期治療者盡量保留皮膚及軟骨組織;
(2)斷耳再植,用于皮膚軟骨尚完整者;
(3)手術失敗或耳廓消失者行耳廓重建術。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傷耳殘缺、畸形。
【提示】
注意是否伴有中耳及內耳損傷。
鼓膜穿孔
[Tympanicmembraneperforation](S09.201)
【主要診斷依據】
1.耳部外傷史;
2.受傷時突感耳內轟鳴,短時耳劇痛。隨之耳悶、耳聾、耳鳴;
3.耳道或鼓室有出血或有血痂;
4.鼓膜穿孔,多為不規則裂孔;
5.鼓膜合并感染時嚴重充血或有膿液;
6.合并顱底骨折時,出現腦脊液耳漏;
7.電測聽及耳鏡檢查;必要時行X線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清潔外耳道;
(2)預防感染;
(3)對于鼓膜穿孔小、觀察三個月穿孔不愈者,用50%三氯醋燒灼穿孔邊緣,表面放置酚
甘油小棉片、硅橡膠薄膜。
2.手術治療:鼓膜修補術,用于穿孔大、外傷半年后仍不愈者。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L耳鳴;
2.耳聾;
3.中耳炎;
4.外耳道骨折,或顱底骨折;
5.腦脊液耳漏。
【提示】
1.禁用耳內沖洗或滴藥;
2.防止污物入耳。
聽骨鏈損傷
[Injuryofauditoryossiclar](S09)
【主要診斷依據】
1.耳部外傷史;
2.耳聾,耳鳴;
3.電測聽呈傳導性耳聾;
4.耳鏡檢查;
5.耳部X線檢查,必要時行CT檢查。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1%麻黃素滴鼻,保持咽鼓管通暢;
(2)預防感染。
2.手術治療:中耳探查,修復聽骨鏈。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耳聾;
2.耳鳴。
迷路震蕩
[Concussionoflabyrinth](S09.802)
【主要診斷依據】
1.耳部外傷史;
2.聽力減退、耳鳴、眩暈、平衡障礙,惡心、嘔吐;
3.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眼震;
4.Romberg征陽性;
5.前庭功能檢查;
6.電測聽阻抗測聽;
7.腦干誘發電位。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休息、鎮靜、止痛。輸液;
(2)頭部抬高30度,避免顱壓升高的動作(撮鼻、劇咳、用力排便);
(3)預防感染。
2.手術治療:鼓室探查術,有窗膜破裂者立即作修補手術。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精神障礙;
2.耳聾。
【提示】
由慣性引起聽覺和前庭末梢感受器移位,或暴力的強大震動波經顱骨傳導到內耳,致腦脊液
壓力突然升高,通過耳內結構的傳導使外淋巴壓力升高,致迷路窗破裂。外傷時外耳道或鼻
咽部局部氣壓驟然升高,也可經中耳向內傳導使迷路窗向內爆裂(內耳窗膜破裂)。
顆骨骨折
[Fractureoftemporalbone](S02.103)
【主要診斷依據】
1.藏枕部外傷史;
2.縱行骨折(占70%~80%)常伴中耳結構受損,主要為耳出血、耳聾。其中1/5病例發生面
癱(能漸恢復);
3.橫行骨折(占20%)的骨折線通過內耳道和骨迷路,可將鼓室內壁、前庭窗、蝸窗折裂,
故常有耳蝸、前庭及面神經受損癥狀。表現:耳聾(感音性耳聾)、眩暈、眼震、面癱和血
鼓室等;
4.混合性骨折(少見)見于顱骨多發性骨折,同時可發生潁骨縱行和橫行骨折;
5.巖尖骨折(很少見)主要損傷第H-VI對顱神經,表現為:弱視、眼裂變小、上瞼下垂、
瞳孔擴大、眼球運動障礙、復視、斜視及面部感覺障礙等;
6.上述各型頻骨骨折均可合并腦膜損傷發生腦脊液耳漏;
7.顱底影像學檢查(X線、CT、MR1)。
【基本治療原則】
1.非手術治療:
(1)半臥位休息;
(2)預防感染;
(3)對癥、支持治療:吸氧、補液、輸血,維持心、肺、腎、腦主要臟器正常功能;
(4)保持呼吸道通暢;
(5)止血。
2.手術治療:可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例如:面神經探查術、鼓室探查術。
【常見并發癥與后遺癥】
1.大出血;
2.腦脊液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隧道火災應急疏散預案(3篇)
- 行政法學的思想史與理論發展試題及答案
- 課后班火災應急預案范文(3篇)
- 通過對話增進理解與信任的高考作文試題及答案
- 軟件設計師考試高效復習試題及答案
- 法學概論的社會影響力研究試題及答案
- 風險管理的未來發展試題及答案
- 量子計算基礎知識考察試題及答案
- 行政法學重點知識試題及答案說明
- 經濟增長與社會福祉的平衡探討試題及答案
- GB/T 3917.2-2009紡織品織物撕破性能第2部分:褲形試樣(單縫)撕破強力的測定
- GB/T 34016-2017防鼠和防蟻電線電纜通則
- GB/T 22026-2008氣霧劑級丙烷(A-108)
- GB/T 14140-2009硅片直徑測量方法
- 尾礦庫重大風險及管控措施
- 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科學模擬測試題附答案
- 康復訓練類輔助器具課件
- PUMA560機器人運動學分析
- UI界面設計交互設計教學
- 2021版檢定和校準實驗室程序文件
- 鋼箱梁計算分析與案例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