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_第1頁
綠色建筑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_第2頁
綠色建筑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_第3頁
綠色建筑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_第4頁
綠色建筑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綠色建筑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TOC\o"1-2"\h\u4330第1章引言 3238201.1研究背景 3321211.2研究目的與意義 392571.3研究方法與框架 35345第2章綠色建筑基本理論 4241422.1綠色建筑的定義與特征 444792.2綠色建筑的發展歷程 4253332.3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58487第3章可持續發展理論 5132523.1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原則 596043.1.1內涵 5245553.1.2原則 572823.2可持續發展理論與綠色建筑的關系 650203.3可持續發展策略在綠色建筑中的應用 661623.3.1設計階段 6154253.3.2施工階段 6114423.3.3運營階段 6121163.3.4拆除與回收階段 710941第4章綠色建筑設計策略 7289354.1生態選址與規劃 7279764.1.1保護自然生態 7248634.1.2提高土地利用率 725564.1.3創造綠色景觀 719644.1.4節能與環保 7218744.2建筑形態與結構優化 7185704.2.1合理利用空間 718474.2.2選用高效結構體系 7153014.2.3采光與通風優化 7253544.2.4節能措施 867514.3綠色建筑材料選擇與應用 8146254.3.1選用環保型材料 8271464.3.2節材與循環利用 8239214.3.3節能減排 8101854.3.4生態修復功能 8302804.4建筑室內環境質量優化 8288334.4.1室內空氣質量控制 8176064.4.2溫濕度調控 8247624.4.3噪音與振動控制 8240434.4.4照明優化 825760第5章綠色建筑能源策略 8167315.1能源需求分析與評估 8218985.2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 9253555.3高效能源系統設計 9165895.4能源監測與優化 910089第6章綠色建筑水資源策略 9317136.1水資源利用與保護 935246.1.1水資源利用原則 9290966.1.2水資源保護措施 10253466.2雨水收集與利用 10150626.2.1雨水收集系統設計 10263346.2.2雨水利用途徑 10252596.3廢水處理與回用 10246486.3.1廢水處理技術 106006.3.2廢水回用途徑 10168006.4綠色景觀水系統設計 10288806.4.1景觀水體設計 11173736.4.2景觀水系優化 1129133第7章綠色建筑生態環境策略 11225007.1生態景觀設計 11261967.1.1生態景觀設計原則 1119467.1.2生態景觀設計方法 11209867.2生物多樣性保護 11277617.2.1生物多樣性保護意義 11255307.2.2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 11203567.3綠色建筑與城市生態融合 12261477.3.1綠色建筑與城市生態的關系 12265007.3.2城市生態融合策略 12230607.4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 1228117.4.1生態環境監測內容 12226437.4.2生態環境評價方法 128624第8章綠色建筑經濟性分析 12313588.1綠色建筑投資與成本 12138778.1.1投資結構分析 12178228.1.2成本分析 13207128.2綠色建筑經濟效益評估 13161078.2.1評估方法 13204598.2.2評估指標 13112048.3綠色建筑市場與政策分析 14194198.3.1市場現狀 14287088.3.2政策環境 14223548.4綠色建筑經濟激勵措施 14165378.4.1層面 1460168.4.2企業層面 14197258.4.3社會層面 15261899.1國內綠色建筑案例 15293799.1.1案例一:上海世博園區綠色建筑群 15294259.1.2案例二:深圳建科大廈 15141229.2國外綠色建筑案例 15153299.2.1案例一:美國紐約市的OneWorldTradeCenter 1567879.2.2案例二:英國倫敦的TheShard 15218849.3案例對比與啟示 1521479.4綠色建筑發展趨勢 1619177第10章綠色建筑與可持續發展策略展望 16757610.1綠色建筑政策與法規建議 16485510.2綠色建筑技術創新與發展方向 163021210.3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綠色建筑教育 16845910.4綠色建筑與可持續發展未來挑戰與機遇 17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全球氣候變化和資源枯竭問題日益嚴重,綠色建筑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在我國得到了廣泛關注。綠色建筑旨在降低建筑對環境的影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創造健康、舒適的生產和生活環境。但是在實際發展中,綠色建筑設計仍面臨諸多挑戰,如設計理念、技術應用、政策支持等。因此,深入研究綠色建筑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策略,對推動我國綠色建筑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2研究目的與意義本研究旨在探討綠色建筑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策略,分析現有綠色建筑設計中的問題與不足,為優化綠色建筑設計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研究意義如下:(1)有助于提高綠色建筑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降低建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2)有助于推動綠色建筑技術進步,提高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3)有助于完善我國綠色建筑政策體系,促進綠色建筑產業的健康發展。1.3研究方法與框架本研究采用文獻分析、案例研究和實地調研等方法,結合可持續發展理論、綠色建筑設計原理和相關政策法規,構建綠色建筑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策略的研究框架。具體研究方法與框架如下:(1)收集國內外綠色建筑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相關文獻,進行綜述分析,總結現有研究成果和存在的問題。(2)選取典型綠色建筑案例,分析其設計理念、技術措施和實施效果,提煉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3)針對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結合實地調研數據,提出綠色建筑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策略。(4)從政策、技術、經濟、社會等多角度,探討綠色建筑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策略的實施路徑和保障措施。通過以上研究,為我國綠色建筑設計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推動建筑行業轉型升級,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第2章綠色建筑基本理論2.1綠色建筑的定義與特征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設計、施工、運營、維護、拆除等全過程中,充分考慮生態環保、節能降耗、低碳減排、以人為本、功能合理、健康舒適等原則,以降低建筑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影響,實現經濟、環境、社會三者的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具有以下特征:(1)節能降耗:綠色建筑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建筑物的朝向、體型、通風、采光等因素,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環保低碳:綠色建筑采用環保、低碳、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減少建筑對環境的污染。(3)以人為本:綠色建筑關注室內空氣質量、溫濕度、光照、聲環境等方面,為用戶提供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4)功能合理:綠色建筑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基礎上,合理布局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建筑對自然資源的占用。(5)生態平衡:綠色建筑注重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和諧共生,保護生態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2.2綠色建筑的發展歷程綠色建筑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建筑師保羅·索列里提出的“生態建筑”概念。此后,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綠色建筑逐漸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以下是綠色建筑的發展歷程:(1)20世紀6070年代:綠色建筑概念提出,主要關注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2)20世紀8090年代:綠色建筑開始進入實踐階段,各國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和標準,推廣綠色建筑。(3)21世紀初至今:綠色建筑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可,成為建筑行業的發展趨勢,各國紛紛開展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研究和推廣。2.3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是對建筑項目在綠色建筑方面的表現進行評估的工具,旨在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和應用。目前國內外較為知名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包括:(1)美國的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評價體系:主要關注建筑的節能、環保、室內環境質量、可持續發展等方面。(2)英國的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評價體系:涵蓋能源、交通、水資源、材料、室內環境、生態等方面。(3)中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包括《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等,主要評價建筑的節能、環保、室內環境質量、功能合理等方面。(4)德國的DGNB評價體系:注重建筑的節能、環保、經濟性、功能性和社會性等方面。這些評價體系為建筑行業的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指導。第3章可持續發展理論3.1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原則3.1.1內涵可持續發展是指在滿足當代人的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旨在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方面的平衡與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在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資源的有限性、環境的承載力和社會的公平性。3.1.2原則(1)公平性原則:要求在可持續發展中,公平對待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不同代際之間的需求,實現資源與利益的公平分配。(2)持續性原則:強調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應在不超越自然資源與環境承載力范圍內進行,保證資源的永續利用。(3)共同性原則:認為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各國應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4)階段性原則:各國應根據自身發展階段、資源稟賦、文化傳統等因素,制定符合國情的可持續發展戰略。3.2可持續發展理論與綠色建筑的關系可持續發展理論與綠色建筑具有密切的聯系。綠色建筑是在可持續發展理論指導下,以降低建筑對環境的影響為目標,通過創新建筑設計、施工、運營等全過程,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三方面的協調發展。綠色建筑將可持續發展理論融入到建筑實踐中,旨在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環境污染、提高生態效益,為人們創造健康、舒適、高效的生活空間。3.3可持續發展策略在綠色建筑中的應用3.3.1設計階段(1)生態規劃:在建筑選址、規劃布局等方面,充分考慮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生態環境等因素,實現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2)節能設計:優化建筑圍護結構、選用高效節能設備、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能耗。(3)綠色建材:選用環保、節能、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減少建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3.3.2施工階段(1)綠色施工:采用環保施工工藝、提高施工管理水平,降低施工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2)施工廢棄物管理:對施工廢棄物進行分類回收、處理和利用,減少建筑垃圾排放。3.3.3運營階段(1)建筑節能運行:運用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建筑設備的高效運行,降低運營能耗。(2)水資源利用:采用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3)室內環境質量:通過合理設計室內空間、選用低污染裝飾材料、提高空氣質量,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3.3.4拆除與回收階段(1)建筑拆除:采用綠色拆除技術,減少拆除過程中的環境污染。(2)建筑材料回收利用:對拆除后的建筑材料進行分類回收,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第4章綠色建筑設計策略4.1生態選址與規劃生態選址與規劃是綠色建筑設計的基礎,關系到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本節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生態選址與規劃策略:4.1.1保護自然生態在選址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地形、地貌、水資源、植被等因素,保護原有自然生態,避免破壞生態環境。4.1.2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規劃建筑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建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4.1.3創造綠色景觀利用植被、水體等自然元素,創造優美的綠色景觀,提升建筑環境品質。4.1.4節能與環保選址與規劃應充分考慮建筑物的朝向、日照、通風等因素,以達到節能與環保的目的。4.2建筑形態與結構優化建筑形態與結構優化是綠色建筑設計的關鍵環節,對建筑物的能耗和環保功能具有重要影響。4.2.1合理利用空間優化建筑形態,提高空間利用率,減少不必要的空間浪費。4.2.2選用高效結構體系采用輕質高強、節能環保的結構體系,降低建筑材料消耗。4.2.3采光與通風優化通過合理的建筑布局和形態設計,提高室內采光和通風效果,降低能耗。4.2.4節能措施采用先進的節能技術,如隔熱、遮陽、保溫等,降低建筑能耗。4.3綠色建筑材料選擇與應用綠色建筑材料是實現綠色建筑目標的重要環節,本節探討綠色建筑材料的選擇與應用策略。4.3.1選用環保型材料優先選擇無毒、無害、低污染的綠色建筑材料,降低對環境的影響。4.3.2節材與循環利用選用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的建筑材料,降低資源消耗。4.3.3節能減排選用節能型建筑材料,降低建筑運行過程中的能耗。4.3.4生態修復功能選用具有生態修復功能的建筑材料,如具有空氣凈化、調節室內濕度等功能的材料。4.4建筑室內環境質量優化建筑室內環境質量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身心健康,以下為室內環境質量優化策略。4.4.1室內空氣質量控制采用新風系統、空氣凈化等技術,提高室內空氣質量。4.4.2溫濕度調控合理設計室內溫濕度控制系統,提高舒適度。4.4.3噪音與振動控制采用隔音、減震等措施,降低室內噪音與振動。4.4.4照明優化合理設計室內照明系統,提高照明質量,降低能耗。第5章綠色建筑能源策略5.1能源需求分析與評估本節主要對綠色建筑能源需求進行分析與評估。通過收集建筑物相關數據,如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建筑規模、使用功能等,對建筑能源需求進行預測。運用能源模擬軟件對建筑能源消耗進行模擬分析,評估建筑能源使用的合理性。結合我國能源政策,對建筑能源需求進行優化,保證綠色建筑能源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5.2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本節重點探討綠色建筑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術。介紹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基本原理和利用方式。分析各種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案例,如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地源熱泵等。針對具體項目,提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術方案,以降低建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5.3高效能源系統設計本節主要關注綠色建筑中高效能源系統的設計。從建筑圍護結構、空調系統、照明系統等方面入手,分析提高能源效率的途徑。介紹高效能源系統設計方法,如熱泵技術、節能型空調系統、智能照明控制系統等。結合具體項目,提出高效能源系統設計方案,以實現綠色建筑的節能目標。5.4能源監測與優化本節主要探討綠色建筑能源監測與優化的方法。介紹能源監測系統的構成及功能,如能源數據采集、實時監測、能源消耗分析等。通過能源監測數據,分析建筑能源使用的規律,發覺能源浪費環節,并提出相應的優化措施。結合先進的信息技術,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實現建筑能源的智能化管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第6章綠色建筑水資源策略6.1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綠色建筑水資源策略的首要目標是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本章首先探討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的原則和方法,以降低建筑對水資源的消耗,提高用水效率。6.1.1水資源利用原則(1)遵循節水優先原則,充分考慮水資源供需平衡,優化水資源配置。(2)提倡循環用水,實現水資源多層次、多途徑利用。(3)注重雨水、中水等非傳統水源的利用,降低對地下水和市政供水的依賴。6.1.2水資源保護措施(1)采用高效節水設備,提高用水效率。(2)加強用水管理,制定合理的用水計劃和制度。(3)開展水資源監測與評價,及時掌握水資源狀況,為水資源保護提供依據。6.2雨水收集與利用雨水作為重要的非傳統水源,其收集與利用在綠色建筑水資源策略中具有重要意義。6.2.1雨水收集系統設計(1)合理設計雨水收集設施,充分考慮地形、地貌等因素,提高雨水收集效率。(2)選用合適的雨水收集設備,如雨水桶、蓄水池等。(3)保證雨水收集系統的安全性,防止水質污染。6.2.2雨水利用途徑(1)雨水用于綠化、景觀水體補充等非生活用水。(2)雨水處理后回用于生活用水,如沖廁、洗車等。(3)雨水滲透,補充地下水。6.3廢水處理與回用綠色建筑應重視廢水處理與回用,實現廢水的資源化利用。6.3.1廢水處理技術(1)物理處理技術,如沉淀、過濾等。(2)化學處理技術,如中和、氧化還原等。(3)生物處理技術,如活性污泥、生物膜等。6.3.2廢水回用途徑(1)中水回用,用于綠化、沖廁、洗車等。(2)污水處理后回用于冷卻水、景觀水體等。(3)根據廢水性質,選擇合適的回用途徑。6.4綠色景觀水系統設計綠色景觀水系統設計旨在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同時營造生態、美觀的水景觀。6.4.1景觀水體設計(1)根據地形、地貌,設計合適的景觀水體。(2)選用適宜的水生植物,提高水體自凈能力。(3)保持水體生態平衡,防止水體富營養化。6.4.2景觀水系優化(1)采用生態護岸、自然駁岸等設計手法,提高水系生態功能。(2)合理布局水系,實現水系循環流動。(3)注重水系與周邊環境的協調,營造和諧的水景觀。通過以上綠色建筑水資源策略的探討,為我國綠色建筑設計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第7章綠色建筑生態環境策略7.1生態景觀設計7.1.1生態景觀設計原則生態景觀設計應遵循生態學原理,結合地域特點,強調景觀的可持續性。主要包括以下原則: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物種多樣性;景觀連通性;生態循環與節能。7.1.2生態景觀設計方法1)采用本土植物,降低維護成本,提高生態效益;2)構建多層次、多功能的生態空間,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3)注重水景設計,實現雨水收集與利用,降低水資源消耗;4)采用綠色建筑材料,減少環境污染。7.2生物多樣性保護7.2.1生物多樣性保護意義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綠色建筑應充分考慮生物多樣性保護,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7.2.2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1)保護現有生物棲息地,避免破壞生物生境;2)創建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綠色空間,增加生態島嶼和生態廊道;3)采用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植被配置和景觀設計;4)加強對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與繁育。7.3綠色建筑與城市生態融合7.3.1綠色建筑與城市生態的關系綠色建筑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城市生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綠色建筑應與城市生態緊密結合,實現資源互補、環境共生。7.3.2城市生態融合策略1)優化綠色建筑布局,提高城市生態空間利用率;2)構建綠色交通體系,降低建筑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3)推廣綠色建筑技術,提高城市生態質量;4)加強綠色建筑與城市公共空間的聯系,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品質。7.4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7.4.1生態環境監測內容1)土壤質量監測;2)水質監測;3)大氣質量監測;4)生物多樣性監測。7.4.2生態環境評價方法1)采用生態足跡、碳足跡等指標評價綠色建筑的環境效益;2)運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方法,評估綠色建筑對城市生態的貢獻;3)結合實地調查、遙感技術等手段,對綠色建筑生態環境進行動態監測與評價。第8章綠色建筑經濟性分析8.1綠色建筑投資與成本綠色建筑在設計、建造及運營過程中,相較于傳統建筑,注重生態環保、節能降耗、以人為本的原則,因此其投資與成本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節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綠色建筑投資與成本進行分析。8.1.1投資結構分析綠色建筑投資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建筑材料、建筑設備、建筑設計與施工、運營維護等。在投資結構中,綠色建筑更注重以下方面的投入:(1)高功能、環保型建筑材料的應用。(2)高效節能的建筑設備與系統。(3)創新綠色建筑設計與施工技術。(4)智能化運營維護與管理。8.1.2成本分析綠色建筑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直接成本:建筑材料、設備、人工等費用。(2)間接成本:設計、咨詢、審批等費用。(3)隱性成本:綠色建筑在運營過程中,節能、減排等方面的經濟效益。(4)機會成本:綠色建筑相較于傳統建筑,具有更高的投資回報率,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投資風險。8.2綠色建筑經濟效益評估綠色建筑經濟效益評估是對綠色建筑投資與成本效益的量化分析,旨在為投資者、政策制定者和行業參與者提供參考依據。8.2.1評估方法(1)靜態投資回收期法:計算綠色建筑投資成本與收益平衡的時間。(2)動態投資回收期法:考慮時間價值,計算綠色建筑投資成本與收益平衡的時間。(3)凈現值法:計算綠色建筑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各年度現金流入與流出的凈現值。(4)內部收益率法:計算綠色建筑投資項目的內部收益率,評估投資效益。8.2.2評估指標(1)節能效益:評估綠色建筑在設計、建造及運營過程中,節能效果所帶來的經濟效益。(2)減排效益:評估綠色建筑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經濟效益。(3)室內環境質量:評估綠色建筑提供健康、舒適室內環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4)建筑壽命周期成本:評估綠色建筑在整個壽命周期內,投資、運營、維護等成本的經濟效益。8.3綠色建筑市場與政策分析綠色建筑市場與政策分析旨在探討當前綠色建筑市場的發展現狀、政策環境及未來發展趨勢。8.3.1市場現狀(1)市場規模:我國綠色建筑市場逐漸擴大,但仍占比較小,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2)市場競爭:綠色建筑企業數量逐年增加,競爭日益激烈。(3)市場潛力:環保意識的提高,綠色建筑市場需求將持續增長。8.3.2政策環境(1)政策支持:我國積極推動綠色建筑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政策效果:政策對綠色建筑市場的引導作用逐漸顯現,綠色建筑發展態勢良好。(3)政策展望:未來政策將繼續加大對綠色建筑的支持力度,推動綠色建筑市場健康發展。8.4綠色建筑經濟激勵措施為了促進綠色建筑的發展,企業和社會各界應采取一系列經濟激勵措施。8.4.1層面(1)財政補貼:對綠色建筑項目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2)稅收優惠:對綠色建筑項目實施稅收減免政策。(3)綠色信貸:為綠色建筑項目提供低息貸款。8.4.2企業層面(1)綠色建筑產品認證:鼓勵企業研發、生產綠色建筑產品,并給予認證。(2)綠色建筑技術創新:鼓勵企業開展綠色建筑技術創新,提高綠色建筑技術水平。(3)綠色建筑市場推廣:加強綠色建筑市場宣傳與推廣,提高消費者認知度。8.4.3社會層面(1)綠色建筑教育培訓:加強綠色建筑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行業整體素質。(2)綠色建筑宣傳普及:通過媒體、網絡等渠道,普及綠色建筑知識,提高公眾環保意識。(3)綠色建筑國際合作:加強與國際綠色建筑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9.1國內綠色建筑案例9.1.1案例一:上海世博園區綠色建筑群上海世博園區綠色建筑群在設計中融入了多項綠色建筑技術,如節能環保、綠色建材、再生能源利用等。通過采用地源熱泵、太陽能光伏發電、綠色屋頂等先進技術,實現了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的目標。9.1.2案例二:深圳建科大廈深圳建科大廈是我國首個綠色建筑三星級評價標識的項目。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地域氣候特點,采用自然通風、綠色屋頂、節能門窗等綠色建筑技術,有效降低建筑能耗。9.2國外綠色建筑案例9.2.1案例一:美國紐約市的OneWorldTradeCenterOneWorldTradeCenter采用了高效的節能系統,包括綠色屋頂、雨水收集、節能照明等。建筑還采用了先進的結構設計,減少了對地下空間的影響,提高了土地利用率。9.2.2案例二:英國倫敦的TheShardTheShard被譽為歐洲最高的綠色建筑。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了能源、材料、水資源等方面的可持續性。建筑采用了高效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