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一歷史同步講義(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學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2024高一歷史同步講義(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學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2024高一歷史同步講義(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學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2024高一歷史同步講義(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學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2024高一歷史同步講義(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學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目標任務目標任務課程標準學習目標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1.通過學習兩漢的政治、經濟、文化相關史實,運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理解兩漢政治制度、國家統一與社會經濟、文化的關系,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唯物史觀)2.通過梳理兩漢時期的時空坐標、重大事件,認識兩漢所處的特定的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時空觀念)3.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使學生了解兩漢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史料實證)4.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漢代儒學思想與治國理念、文學作品與漢代社會背景的內在聯系,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歷史解釋)5.通過學習兩漢時期的文化成就,體會“特定時期的文化是特定時期經濟、政治的產物”,在此基礎上,樹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心態。(家國情懷)002預習導學1.黃老“無為”:黃老是戰國時出現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故名。其思想實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并兼采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而成。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學主張君主應“無為而治”,即順其自然,盡量減少主動行為和干預,而達到治世。漢初有鑒于秦亡的歷史教 光 訓以及社會經濟凋敝的現狀,黃老思想盛行,統治者推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絲綢之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后,我國與中亞、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西漢時主要商路東起漢都長安,向西經河西走廊到達敦煌,從敦煌向西分南北兩道:南道沿昆侖山北麓經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經羅布泊沿天山南麓經庫車、阿克蘇至疏勒。由疏勒越蔥嶺或南往印度,或西經波斯往地中海諸國。在整個古代和中世紀亦多通過此路交流其他商品。當時中國的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盛譽,通過這兩條通道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所以西方人便把我國稱為“絲國”,把這條商路稱為“絲綢之路”。董仲舒:西漢廣川(今河北棗強)人,治《公羊春秋》。景帝時為博士。武帝時被舉為賢良,對策深得武帝贊賞,拜江都王相。后因言災異事獲罪下獄,不久赦免,再拜膠西王相。后托病辭官,專心治學著書,但朝廷每有大事,仍派人咨詢。著有《春秋繁露》一書。董仲舒適應大一統國家需要,提出“尊崇儒術”,并建議建太學,設博士弟子員,傳授經學,被武帝采納。其學以儒家思想為中心,雜取陰陽五行思想,提出“天人感應說”,為王朝統治的合法性制造理論依據,對后世影響深遠。郎吏:指郎中、中郎、侍郎等職,也稱郎官,始于先秦。秦漢時屬郎中令(漢武帝時改為光祿勛),職掌守衛宮殿門戶,出充車騎,為皇帝近衛官。西漢時置議郎,掌顧問應對。漢武帝時還設期門、羽林等郎。東漢時尚書臺改為政務中樞,分曹理事,初入臺稱守尚書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郎吏是秦漢高級官吏的主要來源,漢初多從高官及富家子弟中選拔,武帝以后察舉也成為重要的選拔途徑。魏晉以后,郎吏逐漸演變為職官,隋唐以后六部皆置郎中。此外又設員外郎,為散官。0202預習任務一:繪制漢朝發展的時間軸預習任務二:結合教材與所學完成填空(1)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政治上推恩令內外朝制察舉制任用酷吏設刺史經濟上思想上疆域上民族上漢武帝時期的軍事措施措施目的結果最終結果公元前129年開始,北伐匈奴。公元前119年取得了漠北之戰的絕對性勝利穩定和開拓邊疆匈奴戰敗,邊疆逐漸穩定漢光武帝時期統治措施領域措施目的政治裁并郡縣,裁剪官吏,節省開支整治吏治,懲處貪污腐敗經濟文化重視儒學(4)完成兩漢時期文化填空分類內容影響史學西漢司馬遷:《史記》首創紀傳體通史體裁,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東漢班固:《漢書》文學漢賦、樂府詩、五言詩鋪陳排比,辭藻華麗;反映社會真實情況;語言樸實科技醫學《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精通外科手術、健身方法數學農學其他《周髀算經》;東漢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著《靈憲》蔡倫改進造紙術,促進中國、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003課堂探究提升探究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材料: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漢書·食貨志》材料: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班固:《漢書·諸侯王表序》材料:夏,五月,兵皆罷歸家。詔: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訓辯告,勿笞辱軍吏卒。——司馬光:《資治通鑒》材料: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毋煩民。——司馬遷:《史記·文帝本紀》材料: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班固:《漢書·食貨志》結合材料與地圖,分析西漢建立之初面臨著哪些問題?指出統治者給出了什么解決方案?效果如何。總結歸納:問題:國家分裂,諸侯并起;經濟凋敝、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社會動蕩不安解決方案:經濟:注重農業生產,輕徭薄賦糾秦之弊、承秦之益政治:實現郡國并行制、勤儉治國糾秦之弊、承秦之益社會:移風易俗,提倡節儉,以德化民思想:奉行“黃老之學”效果:經濟得到明顯恢復,穩固統治,社會趨于穩定,出現“文景之治”。漢初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寬松的社會環境。探究二西漢的強盛(一)政治1.推恩令諸侯(父)諸侯國諸侯(父)諸侯國(嫡長子)諸侯國(父)長子次子三子材料: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十里,上足以奉供職,下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京師。材料: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十里,上足以奉供職,下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京師。——《史記》材料: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材料: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任賞四條,二千石選置不平,茍阿所愛,蔽賢寵頑。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托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損政令——《通典·職官》十三州刺史分布圖十三州刺史分布圖結合教材與教材,指出刺史的職責有哪些?分析刺史制度的“刺史”一職有何特點?其根本目的是什么?總結歸納:職責:考察地方治理情況,斷治冤獄,可用重刑;及時把情況向中央政府匯報,以作為對地方官吏的獎懲依據特點:以卑臨尊,以小博大目的:規范地方統治,強化中央集權設中朝、察舉制察舉制方式:自上而下的推選察舉制方式:自上而下的推選標準:“孝廉利弊:利于選拔人才,加強中央集權;后期為豪強地主所壟斷經濟: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均輸平準、抑制工商三銖錢五銖錢三銖錢五銖錢四銖錢西漢央企之父:桑弘羊材料: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史記?吳王濞列傳》名詞解釋: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平抑物價。設均輸官,把應由各地輸京的物品轉運至各地販賣。在長安和主要城市設立掌管物價的官吏,利用均輸官所儲物資,根據市場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結合圖片與教材,分析,漢武帝實行一系列經濟措施有何影響,這些措施都體現了何種核心特點?十三州刺史分布圖總結歸納:影響:政府獲利、增加財政收入、穩定經濟秩序。特點:行政干預經濟,統制經濟十三州刺史分布圖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材料:天子受命于天,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材料:道是三綱五常。君臣、父子、夫妻之間,尊卑秩序永恒不變的。材料: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材料: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裁判;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的誘引。結果,始皇失敗了,武帝成功了。——顧頡剛:《中國歷史眾生相》材料:思想的統一促進了政治的統一,同時促進了人們統一觀念的形成,這種觀念在長時期統一的狀態下,又會強化人們對于統一的認同和文化的認同,從而培養出同質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隨著這種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將成為一種穩定的民族情感的紐帶,成為維護統一的力量。——王保國:《文化紐帶與國家統一》結合材料與教材,1.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觀點?2.漢武帝為什么會接受他的主張?甚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統一思想有何影響?總結歸納:主要觀點: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三綱五常原因:從理論上解決了漢武帝國家“大一統”的需要(以思想的大一統鞏固政治的大一統)積極影響: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2)促使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3)有利于社會道德建設和社會穩定。消極影響扼殺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學術發展。課堂探究:認識西漢國家治理的特點及認識西漢國家治理對中國歷史的意義材料:〔曹〕參代〔蕭〕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史記·曹相國世家》材料: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數,而〔董〕仲舒以賢良對策焉。……對曰:《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材料:〔太子〕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漢書·元帝紀》材料: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實施統一制度、法令。通過察舉制度的實施,構建起研習儒經、崇尚教化、執行統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隊伍。漢朝盛時“編戶齊民”有5900多萬人,儒家倡導的忠義孝悌等倫理,成為民眾日常行為的規范。漢朝境內的百姓,不復以“燕人”“齊人”“秦人”相區別,而是“某郡某縣”人,他們雖方言有異,卻使用著統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改變的文字。經歷兩漢四個多世紀的統治,統一的觀念深入人心,“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在先秦以來華夏融合的基礎上,漢朝境內的人們逐漸被稱為“漢人。——據《漢書》《后漢書》等小結:特點:西漢前期,以道家的“黃老無為”思想為治國主導方針,至中期則轉變為以儒術緣飾法治的“霸王道雜之”政策,后者事實上成為以后中國歷代王朝的基本治國精神。意義:(1)確立了中國的基本疆域和創立了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基本模式(2)強化了民族認同;形成了追求統一的價值觀探究三東漢的興衰閱讀教材,概括西漢晚期社會和秦朝晚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歸納總結:不同:土地兼并嚴重,外戚奪權。相同:賦稅徭役沉重,百姓流亡;階級矛盾激化、社會矛盾激化;最終爆發農民起義東漢皇帝即位年齡材料:名詞解釋:黨錮之禍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與宦官發生的黨爭。黨錮之禍共發生過兩次,均以士大夫的失敗而告終。最終,靈帝在宦官的挾持下,下令凡“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錮。黨錮之禍傷及了漢朝的根本,為黃巾起義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了伏筆。材料:名詞解釋:黨錮之禍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與宦官發生的黨爭。黨錮之禍共發生過兩次,均以士大夫的失敗而告終。最終,靈帝在宦官的挾持下,下令凡“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錮。黨錮之禍傷及了漢朝的根本,為黃巾起義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了伏筆。和帝1027殤帝12安帝1331順帝1130沖帝23質帝89桓帝1536靈帝1234少帝1414獻帝954難點突破:結合所學分析東漢朝政亂象的實質是什么?歸納總結:過度加強皇權的后果:皇權異化材料: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睇盼則人從其目之所視,喜怒則人隨其心之所慮。——《后漢書·仲長統列傳》材料: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后來發展到)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漢書·儒林傳》結合材料與所學,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與東漢政權衰亡的關系。沉重賦稅,農民賣身為奴歸納總結:沉重賦稅,農民賣身為奴地方割據豪強控制著大量土地,形成莊園經濟經濟地方割據豪強控制著大量土地,形成莊園經濟政治:豪強通過察舉制、儒學入仕途徑壟斷官職軍事:地方混亂,地方豪強擁兵自重思維提升聯系本課學習的兩漢尤其是漢武帝時期的歷史,說說秦漢時期的文明有什么典型特征?國家發展處于什么歷史地位?歸納總結:氣勢恢宏、世界前列、中外交流頻繁、統一性與多樣性并存。地位: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時期,儒法國家在漢朝建立,主流價值觀形成,國家疆域基本奠定。秦漢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004體系構建005記憶清單1、西漢初年的統治①尊奉黃老無為思想②采取“與民休息”政策③“漢承秦制”,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國并行制④漢景帝時,削減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2、漢武帝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1)政治①頒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②設置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權③察舉制④設刺史,對地方進行巡視監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2)經濟: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推行均輸平準;抑制工商業者。(3)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4)開拓疆域①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北擊匈奴,奪取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②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③加強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3、兩漢的文化成就(1)史學《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寫,首創了紀傳體通史體裁《漢書》:東漢班固撰寫,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2)科技醫學:①《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②《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東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數學:《九章算術》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其他:造紙術: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拓展延伸:1.秦漢時期的共同時代特點:經濟上:鐵犁牛耕,重農抑商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文化上:思想一統,漢朝儒家文化成為主流思想2..秦朝崩潰及兩漢衰亡的原因秦朝的滅亡:危機急劇爆發。秦朝在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過程,急于求成①統治者窮奢極欲,大量修建大型工程,過重徭役賦稅②對外擴張,窮兵黷武③過嚴的法律刑罰④焚書坑儒鉗制思想⑤最終導致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農民起義爆發,最終走向滅亡。兩漢的衰亡:危機的逐漸積累。①地方豪強勢力過大,影響中央集權(漢初、西漢后期、東漢末年三次出現地方勢力強大威脅中央的局面)②皇權異化。(西漢末期外戚干政,東漢末年出現宦官、外戚干政問題均是皇權異化表現)③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矛盾尖銳,最終爆發起義。00601強化訓練一、選擇題1.江村大墓(漢文帝霸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的臺塬上,修建年代大約在前179年至前157年,江村大墓中陶俑數量眾多,陪葬品簡樸,無奢侈物件。這一墓葬反映出()A.社會貧富分化嚴重B.治國思想的踐行C.封建特權受到限制D.禮樂制度的復興2.西漢初年沿承秦制,嚴厲限制關中地區與關東地區的人員、馬匹等往來,出入其間必須持有官府發給的“傳”來作為通行憑證。這些措施旨在()A.控制關東經濟B.保障邊境安寧C.解決王國問題D.增強中央威權3.漢景帝時,竇太后因寵愛小兒子梁孝王,便一直試圖讓景帝立弟弟梁孝王為儲。大臣袁盎引《春秋經》中宋宣公事例據理力爭,“微言大義”,力陳嫡子正系嗣位的正統性,成功阻止了竇太后的企圖,于是景帝之子劉徹被立為太子。這說明當時()A.宗法觀念仍然受到高度重視B.主流思想正統地位的鞏固C.皇權中的母族影響大大削弱D.儒家經典的權威不容違背4.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的《新語》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陸賈的上述思想()A.適應了休養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國理念C.為尊崇儒術提供依據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5.漢武帝時期,分天下為十三州,設刺史,秩六百石(約為中下等縣令級別),周行郡國,以“六條問事”,如:強宗豪……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詔守利等。由此可知,漢武帝時期的刺史制度()A.體現了專制集權統治的強化B.擴大了中央的監察范圍C.兼顧了行政與監察的高效能D.解除了王國帶來的威脅6.據統計,在抑商政策實行之前,漢武帝只在建元初期實行過一次有條件的復除(免除百姓租稅),即免除八十歲以上老人之家二人的人頭稅,九十歲以上老人之家的軍賦。抑商政策開始實行后,漢武帝先后實行過7次復除,其中6次復除的實行均無關災情。據此判斷抑商政策()A.導致國民生活普遍貧困B.改善了政府的財政狀況C.滲透了黃老之學的理念D.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支持7.《史記·平準書》稱:“漢連兵三歲,誅羌,滅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俗治,毋賦稅。”據此可知,“郡”的設置()A.源于戰爭,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同于分封,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C.因俗而治,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D.交納土貢,不利于加強邊疆治理8.表1反映了西漢不同類型列侯的數目變化。據表中信息可知()表1時期異姓功臣侯異族歸義侯高祖六年—高祖十二年131/惠帝元年—景帝中元五年477景帝中元六年—武帝太初四年4140A.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B.中央行政制度發生了調整C.南匈奴內遷數量不斷增加D.異姓諸侯王勢力逐漸壯大9.漢高祖陸續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而漢朝中央直接管轄的只有15個郡,這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隱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開通大運河B.中央派文臣任知州C.頒布“推恩令”D.支持商鞅進行變法10.在漢武帝的支持下,桑弘羊派出大農部丞分赴各地,并指派各地“均輸官”分管,“令遠方各以其物,如異時商賈所轉販者為賦,而相灌輸”。同時在京師設平準官,接受各地聚積運來的貨物,“賤買貴賣”。這一政策的施行()A.體現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B.阻礙了商品正常流通C.提高了地方官員工作效率D.沖擊了重農抑商政策11.董仲舒認為,世界由天、地、人三者構成,受命于天的圣人為王,王代天施政,是溝通天人的紐帶,王在人間具有最高權威,是世俗權力中心的原點。董仲舒這一思想()A.拋棄了先秦儒學的思想內核B.旨在勸誡統治者順應自然C.奠定了中央集權的理論基礎D.迎合了當時統治者的需要12.下表是我國西北地區出土的部分漢代的文物統計表。這說明當時()文物名稱出土地點備注銀壺青海大通上孫家寨產于帕提亞(安息帝國)箜篌新疆且末扎滾魯克產于且末,源自西亞、中亞的角形豎琴,受到印度豎琴影響雙面神小陶塑新疆和田縣約特干雙面神為希臘雅努斯(Janus)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獅紋栽絨毯、鷹蛇飛人罽新疆尉犁縣營盤墓地羅馬風格織物A.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文化交流B.古代中國政府重視對外貿易發展C.統治集團積極開拓海陸絲綢之路D.藝術創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響13.由東漢章帝統一儒家經義的《白虎通義》中云,“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東漢士大夫據此以身作則、推行教化、忠孝成俗,許多官員崇尚簡樸,反對奢華。造成這一現象主要原因是()A.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B.察舉制度的形成C.儒學主體地位的確立D.士人階層的壯大14.東漢后期,太學生聯合世族官員結為“部黨”,借助儒家倫理大肆營造輿論,開展反對宦官擅權的政治斗爭,時稱“黨人清議”,最終遭到鎮壓。東漢時期的清議運動()A.塑造了清正的輿論環境B.折射出政壇的黑暗腐朽C.客觀上使外戚勢力崛起D.凸顯了儒學的教化功能15.下面為甘肅敦煌莫高窟323屬的初唐壁畫《張騫出使西域》及其簡介。據此判斷,該壁畫()A.客觀真實地再現了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B.說明佛教在初唐傳入西域C.折射出唐代西北地區市民文化的獨特性D.兼具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西漢前期的墓葬一般比較節儉,真正的厚葬臨于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以后,漢代帝王的厚葬現象開始十分突出,喪葬耗費尤為驚人。1968年在河北滿城發掘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竇綰夫婦墓葬中,隨葬品豪華奢侈,“厚葬多藏,器用如生人”。不僅墓制模仿生前的地面住宅,隨葬品也盡量做到應有盡有,包括人生前所用的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可以說處處都是生人的翻版。農民和其他勞動者階層在權貴富豪競奢厚葬的影響下,也紛紛慕效,厚葬成為一時風氣。喪葬本來有嚴格的禮制,但漢代舊禮已破,新禮又未確立,人們往往隨心所欲,自行其是,競相僭越。昭帝時,賢良文學認為:“生不能致其愛敬,死以奢侈相高。雖無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幣者稱以為孝,顯名立于世,光榮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發屋賣業。”——摘編自王惠茗《兩漢時期的厚葬之風》材料二“世俗輕愚信禍福者,畏死不懼義,重死不顧生,竭財以事神,空家以送終。”“無益于奉終,無境于孝行,但作煩攪擾,傷害吏民。”厚葬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受得起的消費,對于廣大貧苦農民來說,他們“生有終身之勤,死有暴骨之憂”。漢墓十墓九空,絕非夸張,可以說厚葬之初,也是盜墓之始。就漢代而言,厚葬與“雖有其財,而無其尊,不得逾制”的封建禮制背道而馳,破壞尊卑之序,沖擊封建統治秩序。——據王充《論衡·薄葬》、班固《漢書·成帝紀》等整理(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漢武帝以后厚葬現象盛行的原因。(8分)(2)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簡析漢代厚葬現象盛行的危害。(6分)

參考答案一、課后練習答案選擇題題號12345678910答案BDAAABCACA題號111213141516答案DACBBD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漢初治國思想,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解釋的素養。漢初,國家推行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實行“與民休息”政策。江村大墓中陪葬品簡樸,是漢初帝王節儉的表現,與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吻合,故選B項;江村大墓是漢文帝之墓,其不能反映當時貧富分化嚴重,故排除A項;陪葬品簡樸,是漢初統治者自覺踐行節儉思想的結果,并非封建特權受限,故排除C項;材料未反映禮樂制度的復興,故排除D項。2.【答案】D【解析】關中地區是西漢的政治、經濟中心,漢初國家形勢很不穩定,嚴厲限制關中地區與關東地區的往來,有利于確保關中地區對西漢其它地區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故選D項;材料說的是嚴厲限制關中地區與關東地區的人員、馬匹等往來,不是要控制關東經濟,排除A項;關中地區屬于京畿地區,不是邊境,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關中和關東的往來問題,沒有專門針對王國問題,排除C項。3.【答案】A【解析】據材料分析可知,竇太后因寵愛小兒子梁孝王,便一直試圖讓景帝立弟弟梁孝王為儲,大臣力陳嫡子正系嗣位的正統性,成功阻止了竇太后的企圖,說明傳統的宗法觀念仍然影響重大,故選A項;結合所學,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確立,排除B項;據材料分析可知,竇太后試圖立梁孝王為儲,說明了皇權中母族影響力仍然較大,排除C項;據材料分析可知,大臣引用儒家經典是為了闡明嫡子正系嗣位的正統性,該做法受宗法觀念的影響,并非儒家經典的權威性表現,排除D項。4.【答案】A【解析】據材料“故無為者乃有為也”可知陸賈借助帝舜治理國家的經驗表達了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迎合了漢初社會凋敝、亟需恢復生產的社會需要,故選A項;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是黃老之學與道家無為思想的體現,是對法家嚴刑峻法和儒家積極有為思想的修正,排除B項;陸賈無為而治的思想強調順其自然,與尊崇儒術所強調的積極有為的思想相違背,排除C項;漢初統治者在無為而治的思想指導下減少中央政府對地方的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地方王國勢力的膨脹,排除D項。5.【答案】A【解析】據材料“設刺史......周行郡國”可知,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進行巡視監察,有利于強化專制集權統治,故選A項;漢武帝時期的刺史制度是對中央掌握下的郡國進行監察,而非擴大了中央的監察范圍,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的刺史屬于監察官,不具備行政職責,東漢時期的刺史負有行政職責,排除C項;刺史的職責是監察地方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時期通過推恩令的實施解除了王國帶來的威脅,排除D項。6.【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在漢武帝實行了抑商政策以后,國家減稅的行為就增多了,一定程度上說明鹽鐵官營等政策客觀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幫助支撐起國家開支,故選B項;小農經濟一直占據封建社會經濟主導,抑商政策多針對商人,并不一定會導致普遍貧困,且材料推導不出民眾生活狀況的變化,排除A項;漢武帝尊崇儒術,并未堅持黃老之學的思想,排除C項;材料從政府政策角度看抑商政策,推導不出民眾對該政策的態度,排除D項。7.【答案】C【解析】據材料“置初郡十七,且以其俗治,毋賦稅”可知,漢代經過三年戰爭,征服南方地區,且在當地設郡,因俗而治,并未免除賦稅,這一系列政策有助于促進南方地區民族融合,故選C項;漢朝通過戰爭平定南越等地,但“郡”的設置并非來源于戰爭,排除A項;郡縣制與分封制有很大區別,且分封制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經瓦解,排除B項;材料說明中央政府對南越等地區免除賦稅,沒說明南越等地需要交納土貢,且交納土貢不一定不利于邊疆治理,排除D項。8.【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從漢高祖到漢武帝,異姓功臣列侯數量減少,異族歸義侯數量增加,結合所學,漢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極力削弱異姓王侯,漢武帝時期積極開疆拓土,又使異族歸義侯大增,這實際上反映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日益鞏固,故選A項;材料主要說的是地方上不同類型的列侯,如異姓功臣侯和異族歸義侯的數目變動情況,不涉及中央行政制度,排除B項;東漢初年,匈奴才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排除C項;材料顯示的是異姓諸侯勢力的下降,而非壯大,排除D項。9.【答案】C【解析】據所學可知,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導致王國問題,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繼位后,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使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故選C項;隋煬帝時期開鑿大運河,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排除B項;戰國時期,秦孝公支持商鞅進行變法,富國強兵,排除D項。10.【答案】A【解析】據材料“賤買貴賣”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政策使得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物資,有利于平抑物價,是政府干預經濟的手段,故選A項;據所學可知,這一政策有利于商品的良性流通,而非阻礙了商品正常流通,排除B項;這一政策是政府調節經濟的政策,與地方官員的工作效率無關,排除C項;據材料“如異時商賈所轉販者為賦,而相灌輸”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政策打擊了富商大賈,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排除D項。11.【答案】D【解析】據材料“王在人間具有最高權威,是世俗權力中心的原點”可以看出,董仲舒認為,君權神授,王代天施政,在人間具有最高權威,迎合了統治者強化統治的需要,故選D項;董仲舒的思想并沒有拋棄先秦儒學的思想內核,反而有一定的繼承和發展,排除A項;順應自然是道家思想,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法家思想主張依法治國,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為秦朝的統一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思想理論基礎,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12.【答案】A【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我國西北地區出土的漢代文物有來自西亞、中亞和歐洲的物品,這與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有關,故選A項;材料并未涉及中國政府的態度,排除B項;材料并無有關統治集團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并無文物內容的信息,不能得出藝術創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響,排除D項。13.【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漢代儒學地位,體現對學科素養中時空觀念下的歷史解釋的考查,要求學生獲取與解讀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中的現象做合理解釋。材料中呈現兩方面信息:一是東漢章帝統一儒家經義,二是東漢士大夫根據皇帝統一經義的成果以身作則、推行教化,形成了忠孝成俗,許多官員崇尚簡樸、反對奢華的社會風氣。東漢章帝之所以要統一儒家經義,是因為儒學已經成為正統思想,其主體地位需要官方給出明確統一的理論解釋。而士大夫們嚴格遵行國家統一的儒學經義,更是緣于儒學的正統地位,故選C項。漢初修養生息政策在西漢初年,故排除A項;察舉制形成于西漢武帝時期,不是儒學主導地位確立的原因,故B項時間錯誤;士人有兩種解釋,廣義而言是指知識分子,本題要解釋的是知識分子思想價值取向的原因,與知識分子的壯大無關,狹義而言士人可指儒家知識分子,而儒家知識分子的壯大也是建立在儒學主體地位確立的基礎上的,故D項錯誤。14.【答案】B【解析】據材料“借助儒家倫理……開展反對宦官擅權的政治斗爭”可知,清議運動是東漢末年太學生聯合世族官員為打擊宦官專權而進行的政治斗爭,最終遭到鎮壓,這說明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下政壇的黑暗腐朽,故選B項;據材料“最終遭到鎮壓”可知,“塑造了”一詞說法錯誤,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后期確實是出現了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而清議運動就是士大夫抨擊外戚宦官專權的黑暗統治,故清議運動之前外戚勢力已經崛起,排除C項;據材料“借助儒家倫理大肆營造輿論”可知,清議運動確實是希望利益儒學的教化功能進行政治斗爭,但最終遭到鎮壓,說明其在政治斗爭中的效果有限,排除D項。

15.【答案】D【解析】據材料“祭天金人”“騎馬送張騫出使西域”可知壁畫中的故事呈現了漢武帝送張騫出使西域的場景以及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對研究漢代的對外關系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同時壁畫本身是重要的藝術品,故選D項;壁畫屬于藝術作品,具有較強的主觀色彩,無法確保客觀真實地再現當時的場景,排除A項;佛教在漢代已經傳入了西域,排除B項;壁畫內容與當時國家的重大政治決策和宗教信仰有關,不屬于市民文化的范疇,排除C項。非選擇題17.【答案】(14分)(1)原因:漢武帝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物質財富日益豐富;靈魂不滅觀念的盛行;缺乏健全的禮制,以致競相僭越,助長厚葬之風;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確立,儒家孝道觀念深入人心;漢代選官制度(孝廉為主要評判標準)的影響。(8分,答出四點即可)(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