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3講鴉片斗爭、太平天國運動、甲午斗爭和八國聯軍侵華【認讀導引】兩大線索:列強的侵略,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程;中國社會各階級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探究歷程。四大主題:列強侵華斗爭的結果、影響;中國農夫階級的抗爭——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第3講鴉片斗爭、太平天國運動、甲午斗爭和八國聯軍侵華“天朝上國”的暮年悲歌——鴉片斗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主干整合·厘清史實]一、兩次鴉片斗爭1.鴉片斗爭(1)背景根本緣由19世紀上半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急需打開中國市場內部緣由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已經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干脆緣由為扭轉貿易逆差,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找尋借口1839年6月,林則徐“虎門銷煙”(2)過程①1840年6月,英艦侵入廣東海面,封鎖珠江口,斗爭爆發。②1841年年初,英軍占據香港島。③1842年8月,清政府戰敗求和。(3)結果①清政府被迫簽訂不同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a.割地: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b.賠款:2100萬銀元。c.通商口岸: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d.協定關稅:中國對英國進出口貨物收取關稅由雙方商定。②補充條約:1843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③1844年,美國和法國又分別強迫清政府簽訂了《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4)影響:中國起先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斗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獲得侵華權益而發動的侵略斗爭,虎門銷煙只是為其供應借口。2.其次次鴉片斗爭(1)緣由①根本緣由:鴉片斗爭以后,西方列強并不滿意于從中國攫取到的權益。②干脆緣由:修約要求遭到拒絕。(2)過程①1856年10月,英法聯軍對中國發動其次次鴉片斗爭。②1857年年底,英法聯軍攻陷廣州,接著北上天津。③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北京,火燒圓明園,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3)結果條約內容《天津條約》①準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②中國增開沿海沿江10個通商口岸③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游歷、通商、傳教④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航行⑤給英法兩國巨額賠款《北京條約》①承認《天津條約》有效②增開天津為通商口岸③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④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4)影響:使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受到更嚴峻的侵害,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其次次鴉片斗爭是鴉片斗爭的接著和擴大二、太平天國運動1.背景鴉片斗爭后,外國資本主義的血腥掠奪、本國封建勢力的殘酷剝削,導致社會沖突日益激化。2.過程(1)興起: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2)發展建制1851年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了政權定都1853年3月,攻占南京,改稱“天京”,定為都城全盛1853年5月,先后派兵北伐和西征,以期推翻清朝統治轉折1856年秋,“天京事變”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3)失敗: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3.綱領綱領內容評價《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1)規定以戶為單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實行圣庫制度(2)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勻稱,無人不飽暖”的人間天國反映了數千年來農夫要求獲得土地的愿望,但是肯定平均主義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資政新篇》(1859年)(1)向西方學習,由公眾選舉官吏(2)發展工商業,嘉獎技術獨創(3)開設新式學堂,培育人才這是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它不是農夫政權的必定產物,未曾實施4.評價(1)作用:沉重打擊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及外國侵略者,揭開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2)局限:農夫階級不是新的社會生產力的代表者,提不出科學的民主革命綱領,不行能建立一個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新社會。[教材拓展]中國外交從“朝貢體系”到“不同等條約體系”(1)“朝貢體系”:立足點是“華夷觀”思想,體現了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在該體系下,“朝貢—冊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實質上是宗主認同外交,形成了萬邦來朝、八方來儀的盛世景象。在“朝貢體系”影響下,東亞地區漸漸形成一個以漢字與儒學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2)“不同等條約體系”:即在中國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同等條約所確立的西方列強在華特權制度的總稱。其法律依據是1842年《南京條約》以來的全部不同等條約。這個“不同等條約體系”的本質特征是西方列強通過斗爭手段簽訂不同等條約,在中國享有各種特權,使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3)“不同等條約體系”客觀上逼迫中國推動近代化。首先,不同等條約將中國卷入了全球化進程,經濟上起先與世界經濟接軌;其次,使中國外交從朝貢外交轉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節、遞交國書等符合了國際慣例;再次,“不同等條約體系”使中國有了談判意識和條約意識。[素養提升·融會貫穿]?探究鴉片斗爭的影響史料一領事裁判權發生于條約之中,欲去領事裁判權,必先改正條約……非先編訂完全之法律,斷不能達改正條約之望。條約不改正,則領事裁判權永無撤廢之日,我國國權,亦永無復原之時矣。——楊廷棟《論改正條約與編訂法律有連結之關系》(1902年)史料二我們反思這場斗爭……中國文明從清朝的封閉和黑暗的中世紀文化,重新回到全面開放和多樣化的近代文明轉型。在近代文明的轉型中,世界力圖“變更中國”,而我們不能只是仇恨和生氣,我們不能狹隘地站在愛新覺羅家族政權的立場上,而是應當站在文明中國的立場上。——裴鈺《變更中國——鴉片斗爭英國出兵170周年反思》[思索](1)依據史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觀點,并寫出列強最早在中國取得領事裁判權的時間和影響。(2)史料二中作者的主要觀點如何?[解讀](1)史料一反映了領事裁判權對中國司法主權的破壞,留意“我國國權,亦永無復原之時矣”這一信息。(2)史料二反映的是鴉片斗爭對中國向近代化文明轉化方面產生的影響。[試答](1)觀點:通過法律途徑修訂不同等條約,廢除領事裁判權。時間:19世紀40年頭(鴉片斗爭后)。影響:破壞了中國司法主權完整,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國家。(2)觀點:鴉片斗爭是使中國重新回到全面開放和多樣化的近代文明轉型的轉折點。兩次鴉片斗爭推動中國傳統觀念轉變(1)面對嚴峻的內外形勢,先進的中國人慢慢拋棄傳統的主觀主義和志向主義而轉向現實主義。(2)在夷夏觀方面,起先向近代民族主義轉變,能夠正視西方在軍事、工業等方面的先進和中國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口號。(3)在本末觀方面,起先拋棄工商末業的思想,激勵發展工商業,希望以此解決民生問題,維護國家利益。(4)在義利觀方面,雖然仍舊提倡“義”,但對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義利并重、以義統利,激勵個人合法的求利行為。(5)在人才觀方面,為適應對外交涉、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及發展民生的須要,提倡重視好用人才的培育和運用。以唯物史觀看待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作用材料一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不僅沉重打擊了清王朝,而且使舊有的政治派別和社會成分發生了變更,產生了新的政治派別,并由此引起傳統的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更。這一變更主要反映在中心權力的下移,漢人官員權力的增長,洋務派和清流派官僚集團的形成。此后,不僅有了早期現代化思想意識的萌生,而且為早期現代化活動的產生供應了有利條件。——虞和平、謝放《早期現代化的嘗試(1865-1895年)》材料二《資政新篇》從三個方面對傳統社會提出了挑戰:一是出現了敢于言利、激勵致富,反對“重義輕利”的觀點,這就挑戰了傳統的義利觀。二是提倡工商業,提高工商業者的社會地位,這就挑戰了傳統的“本末觀”。三是主見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發展近代工業,促使社會資金轉向工商業生產,反對把貨幣當作貯存手段,這就挑戰了傳統的“價值觀”。——王翔《資政新篇與洋務思想的文化學比較》思索:依據材料一、二,概括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提示】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腐朽的清王朝,動搖了其反動統治,使得傳統的政治和權力結構變更;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對于傳統的“價值觀”提出挑戰。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雙重作用促進作用(1)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減輕了中國近代化的阻礙因素(2)《資政新篇》最早提動身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對當時的思想和經濟發展均有影響(3)催生了洋務運動的產生。洋務運動前期創辦的部分軍事工業都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阻礙作用(1)《天朝田畝制度》旨在建立小農經濟的肯定平均主義的天國,嚴峻脫離現實,根本無法實現,與發展資本主義的時代潮流相違反(2)太平天國運動破壞了富裕地區的生產力,遲滯了這些省份的近代化進程(3)中國內亂給外國侵略者可乘之機,列強發動了其次次鴉片斗爭,使中國丟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時機[跟蹤訓練·即學即用]1.(2024·呂梁一模)鴉片斗爭期間一些民眾向英軍出售糧食、畜禽、淡水,以圖獲利,另一些民眾為他們充當苦力,從事運輸,以求工值。至于英軍在行進甚至開戰之時,成群的民眾躲在遠處觀看這難得一見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獻中屢見不鮮。材料反映了()A.民眾的民族國家意識尚未形成B.英國的利誘政策特別有效C.英方記載有違基本的事實D.民眾對清朝封建統治嚴峻不滿A[由材料鴉片斗爭期間民眾的表現可知,當時中國民眾尚未形成民族國家意識,很多人還看不到民族國家利益的存在,沒有意識到英國軍隊的侵略性,故選A項;民眾主動為英軍服務,并非英軍利誘,解除B項;據材料“英方文獻中屢見不鮮”可知,英方記載有肯定的可信性,解除C項;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國民眾和英軍的關系,沒有涉及民眾對清朝封建統治的看法,解除D項。]2.(2024·深圳二模)1841年,英軍對廣州發動進攻,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三元里廣闊民眾義憤填膺,擊退來犯英軍。周邊百余村的團練手持戈矛犁鋤,“將方、圓兩炮臺四面圍住,各處設伏”,使得英軍“潛避兩炮臺中,不敢出入”。三元里抗英說明()A.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小生產者存在固有階級局限C.戰斗的意志是確定斗爭成敗的關鍵D.民眾團結抗爭勇于反擊侵略D[材料“廣闊民眾義憤填膺,擊退來犯英軍”體現出民眾團結抗擊外來侵略,故選D項;A項是1842年《南京條約》的簽訂帶來的影響,解除A項;材料反映出民眾的抗爭精神,與農夫階級的局限性無關,解除B項;戰斗的意志只能部分影響斗爭成敗,實力才是取勝的關鍵,解除C項。]3.雷頤的《走向革命——細說晚清七十年》說,太平天國的志向,至少前期,不能說不真誠,但實踐的結果卻與自己的志向恰相對。……在人類歷史上,如此大規模的烏托邦試驗的確罕見,或許,這便是太平天國更深遠的意義所在。材料中的“烏托邦”是()A.農夫不切實際的空想 B.空想社會主義的實踐C.資本主義的奇妙設想 D.公允公正的社會模式A[《天朝田畝制度》體現了歷代農夫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勻稱,無人不保暖”社會的志向,但這種肯定平均的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實現均貧富,違反了社會發展的規律,無法調動人們的勞動主動性,是根本無法實現的空想,即“烏托邦”,故選A項;空想社會主義流行于19世紀初期的西歐,主見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壓迫和剝削、沒有資本主義弊端的志向社會,解除B項;太平天國運動是農夫階級領導的運動,解除C項;“烏托邦”是“無處不勻稱,無人不保暖”的志向社會,而不是公允公正的社會模式,解除D項。]4.1861年,英國駐華公使館參贊巴夏禮照會太平天國,以維護英國在華商務利益為由,要求太平軍不得進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內。對此,太平天國聲明:“我軍肩負重任,為上帝光復全國,不能棄寸土于不顧。”這說明太平天國()A.堅守閉關鎖國政策B.渴求國家統一與民主政治C.缺乏近代外交觀念D.具有劇烈的國家主權意識D[由材料“我軍肩負重任,為上帝光復全國,不能棄寸土于不顧”可知,太平天國英勇反抗西方列強的入侵,具有國家主權意識,故選D項;鴉片斗爭已經打破了清政府閉關鎖國的政策,解除A項;民主政治的表述不符合太平天國運動,解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太平天國對西方列強侵擾中國的看法而非外交觀念,解除C項。]近代中華民族的兩場噩夢——甲午斗爭和八國聯軍侵華[主干整合·厘清史實]一、甲午中日斗爭1.背景(1)根本緣由:日本明治維新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對外擴張道路。(2)導火線:1894年5月,朝鮮爆發農夫起義,日本乘機派兵入朝。2.過程(1)豐島海戰:日本突襲中國運兵船,不宣而戰。(2)平壤戰役:清軍失利,退回國內。(3)黃海大戰:中國戰敗,日本限制黃海。(4)遼東戰役:日軍占據了遼東半島。(5)威海衛戰役:日軍攻占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3.結果:簽訂《馬關條約》(1)割地: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全部附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2)賠款: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3)開埠: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4)設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只按進口貨納稅。4.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商品輸出與資本輸出(1)商品輸出:主要是通過簽訂不同等條約,取得各種特權,掠奪原料和向中國傾銷商品。(2)資本輸出:是列強用過剩資本對其他國家進行投資或貸款,在中國詳細表現為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和原料,剝削中國人民,爭做中國債主,搶奪修筑鐵路權,爭奪路礦和辦廠權。二、義和團的抗爭與八國聯軍侵華1.背景(1)甲午斗爭后,中國面臨著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嚴峻危機。(2)義和團運動將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2.過程(1)發動斗爭:1900年6月,英、法、美、日等八國聯合發動斗爭。(2)堅韌阻擊:義和團和清軍在廊坊和楊村英勇抗擊侵略者。(3)攻陷北京:1900年7月,八國聯軍占據天津,8月,攻陷北京。3.結果:簽訂《辛丑條約》(1)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付清,本息共計9.8億多兩。(2)在北京設“使館區”,允許各國駐兵愛護。(3)拆除大沽炮臺以及從北京到大沽沿途的全部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4)恒久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與反帝性質的組織。4.影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義和團的扶清與滅洋(1)扶清:有利于爭取官兵,卻簡單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2)滅洋:能動員廣闊民眾參與反帝斗爭,但卻帶有盲目性、籠統的排外性質。(3)扶清滅洋:具有愛國性質,突出反映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沖突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沖突。[素養提升·融會貫穿]?探究近代西方列強的侵華史料一(甲午斗爭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條款匯聚了國內不同集團的各種要求。陸軍堅持割占遼東半島……海軍希望取得臺灣……財界要求中方賠償白銀二億兩……日本政府……把重點放在賠款、割地、朝鮮的獨立,以及商業與航海方面的特權上。——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年中國的奮斗》史料二[思索](1)依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條款——《馬關條約》”中關于“商業”特權的內容,并說明這一時期列強侵略中國的方式的變更。(2)依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史料二所貫穿的兩條主線,并指出其所體現的核心主題。[解讀](1)解讀史料一應留意“日本政府……把重點放在賠款、割地、朝鮮的獨立,以及商業與航海方面的特權上”這一信息,由此結合所學學問可推知《馬關條約》中開埠通商和投資設廠等方面的內容。(2)史料二中兩次鴉片斗爭、甲午中日斗爭等反映的是列強侵略,“左宗棠收復新疆”“義和團反帝運動”體現的是中國人民的抗拒斗爭。[試答](1)內容: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方式變更:從以商品輸出為主到以資本輸出為主。(2)兩條主線:一是列強侵華,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二是中國軍民抗擊侵略,維護了國家主權。核心主題:維護國家主權(或救亡圖存,維護國家獨立亦可)。以家國情懷相識近代列強侵華對我們的啟示材料中國的現代化是被延誤了的現代化。為什么一個在前現代世界長期發展中居領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現代化世界的轉變過程中如此步履維艱、艱險迭起呢?對于這一問題學術界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基本觀點:一種觀點可稱之為外因論,認為主要是由外來資本主義的滲透和帝國主義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這一探討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種觀點可稱為內因論,即認為中國現代化延誤的主要癥結在于傳統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獨特性、中國歷史發展的停滯性等內在弱點。“傳統—現代性”的對立是這種說明的分析框架。你贊成材料中關于中國現代化被延誤緣由的哪一種觀點?請結合所學學問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200字左右)解析:假如選擇外因論,從政治和經濟等方面論述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假如選擇內因論,從中國封建勢力的頑固、政治運動的頻繁動蕩論證政治表現,從自然經濟和傳統的經濟政策論證經濟表現,從傳統文化論證文化的表現。答案:觀點一:外因論。論證:政治方面,列強通過侵略斗爭迫使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同等條約,破壞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列強在中國扶植代理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逐步確立,使中國近代化失去了獨立發展的可能性;列強的侵略造成近代中國局勢動蕩,缺乏穩定的環境。經濟方面,列強對中國商品輸出,把中國變成了它們傾銷商品的市場和取得廉價原料的基地;中國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的傳統手工業遭到排擠和打擊,農產品日益商品化;列強擴大對中國的資本輸出,限制中國的經濟命脈。觀點二:內因論。論證:政治方面,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守舊勢力的反對與阻撓;政治運動頻繁、長期的社會動蕩。經濟方面,自然經濟長期居主導地位;重農抑商及閉關鎖國政策,使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受到阻礙,封建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思想文化方面,封建禮教的束縛;文字獄和八股取士政策的存在。近代列強侵華對我們的啟示(1)從鴉片斗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斗爭,清政府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驚醒,在“古今一大變局”中被迫一次次地妥協,起先了苦痛的轉型。這啟示我們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主動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中國更要和平崛起。(2)在西方列強的侵略斗爭下,腐朽封建的清政府敗得體無完膚,這就啟示我們要順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3)閉關鎖國沒有出路。在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今日,我們要大力深化改革,主動學習世界先進技術和文化,助推中國夢的實現。[跟蹤訓練·即學即用]1.(2024·呂梁一模)西方軍事理論家約米尼說:“一支軍隊假使實行肯定守勢,則無論它的形勢是如何有利,實力是如何堅毅,終究還是給敵人趕出陣地以外去。”下列最符合此言論的斗爭是()A.中英鴉片斗爭 B.其次次鴉片斗爭C.甲午中日斗爭 D.八國聯軍侵華斗爭C[材料反映出在甲午中日斗爭的黃海戰役中,李鴻章“避戰自保”,吩咐北洋艦隊躲進威海衛港,不準巡海迎敵,最終導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故選C項;在兩次鴉片斗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斗爭期間,清政府都是主動迎敵,中國軍民也是奮起抗拒的,而不是“實行肯定守勢”,解除A、B、D三項。]2.甲午中日斗爭后,列強在中國獲得了大量礦產資源開采權,而日本在這場瓜分中國市場的爭奪中幾乎始終處于被動狀態,直到1899年方才起先有機會染指中國內陸的礦產資源。這主要是因為()A.列強眼紅日本的巨額斗爭收益B.日本開礦技術沒有優勢C.甲午斗爭激起中國的民族憤恨D.中國內陸礦產特別有限C[日本晚于其他列強染指中國內陸的礦產資源的主要緣由應從中國方面總結,甲午斗爭中國的慘敗及被迫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的憤恨心情,這是內因,故選C項。]3.《拳事雜記》記載“團匪起時,痛恨洋物,犯者必殺無赦”;聯軍入京后,則一變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窮褲,必表出之”。19世紀末中國社會的這種變更反映出()A.民眾困難且沖突的心理狀態B.學習西方文化成為社會共識C.清政府淪為列強治華的工具D.西式服裝成為社會主流服飾A[由材料可知,義和團運動發生之初,義和團團員對西洋事物極其痛恨,但八國聯軍進京以后則對洋人洋物畢恭畢敬,這種變更反映出民眾困難且沖突的心理狀態,故A項正確;“學習西方文化成為社會共識”不符合題意,故B項錯誤;清政府淪為列強治華的工具是在《辛丑條約》簽訂后,故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關于服飾的信息,故D項錯誤。]4.“大清國國家允定兩年之久,在各府、廳、州、縣將以后所述之上諭頒行布告:一、西歷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歷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諭,以永禁或設或入與諸國仇敵之會,違者皆斬……”材料表明()A.清政府變更歷法與紀年方式B.國內出現驚慌恐怖氛圍C.清政府變成了“洋人的朝廷”D.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現C[《辛丑條約》規定,禁止任何人參與任何反帝愛國運動,這與“以永禁或設或入與諸國仇敵之會,違者皆斬”的信息相符,由此可知八國聯軍侵華斗爭后,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故選C項,解除D項;材料不是強調清政府變更歷法與紀年方式以及國內出現驚慌恐怖氛圍,解除A、B兩項。]2024-2024年全國卷考情統計學問點卷別命題角度兩次鴉片斗爭、甲午中日斗爭、八國聯軍侵華斗爭2024全國Ⅱ卷·41鴉片斗爭后海關稅率的變更2024全國Ⅰ卷·28甲午中日斗爭中清政府不諳熟近代外交2024全國Ⅲ卷·41近代列強侵華與中國人民探究救國之路2024全國Ⅰ卷·29洋務運動與甲午中日斗爭[命題規律]1.從考查內容看,主要集中在近代中日關系上,涉及甲午中日斗爭的題目較多,而對其他斗爭的考查較少。考查時往往會結合中國外交近代化這一熱點,折射出外交近代化對中國經濟、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影響,對今日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和構建和諧世界有重要意義。2.從考查形式看,多以情境材料為切入點,考查對史料的解讀和獲得信息的實力,仍以選擇題為主,但也少量以12分開放型試題的形式出現,所以要加強不同題型的訓練。3.從命題方向看,中日關系以及外交近代化仍會是考查重點,強調近代以來中國應對列強侵略以及中國的探究和抗爭精神。另外,2024年是《辛丑條約》簽訂120周年,此學問點也要引起重視。[真題研練·感悟考法]還原歷史情景教材主干學問常考常新練點1:甲午中日斗爭的背景(2024·全國Ⅰ卷·29)甲午中日斗爭爆發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肯定的軍備優勢,“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定最終被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推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A.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B.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戰指揮C.近代化努力收到較大成效D.能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救濟C[由材料信息可知,一些西方人認為甲午中日斗爭爆發前夕,中國擁有軍備優勢,這與洋務運動時期興辦軍事企業、編練海軍、舉辦民用工業和新式教化,多方面推動近代化并取得明顯成效有關,故C項正確。]題號命題特點練點1突出主干考查甲午中日斗爭與中國早期近代化的嘗試:洋務運動強化實力引導考生透過現象,理性分析歷史事務所要表現的實質挖掘歷史題源學科考核目標活學活用練點2:列強侵華對中國的影響(2024·全國Ⅰ卷·28)甲午斗爭時期,日本制定輿論宣揚策略,把中國和日本分別“包裝”成野蠻與文明的代表,并運用公關手段讓很多歐美輿論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宣稱,清政府戰敗“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對此,清政府卻無所作為。這反映了()A.歐美輿論宣揚左右了斗爭進程B.日本力圖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C.清朝政府昏庸不諳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體鼓動中國的民主革命C[面對日本的輿論宣揚,清政府卻無所作為,說明其對輿論在外交中的作用沒有醒悟的相識,即清政府并不諳熟近代外交策略,故C項正確。]練點3: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2024·全國Ⅲ卷·28)甲午戰后,梁啟超提出“詩界革命”,曾賦詩“泱泱哉我中華……物產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國言非夸。君不見英日區區三島尚崛起,況乃堂矞吾中華!”這反映出“詩界革命”()A.提倡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動了白話文運動C.適應了救亡圖存的須要 D.成為改良思潮的開端C[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結合時代背景相識“詩界革命”的作用。“詩界革命”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梁啟超等人發起的詩歌改良運動。題干中這首詩創作的背景是甲午斗爭中中國戰敗,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詩歌中蘊含著振興中華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說明“詩界革命”適應了救亡圖存的須要,故選C項;提倡民主革命的是資產階級革命派,解除A項;推動白話文運動的是新文化運動,解除B項;在甲午斗爭以前,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已經出現,解除D項。]題號命題特點練點2視角獨特清政府秉持天朝上國的愚昧思想,缺乏近代外交理念,不重視外交輿論宣揚以史為鑒相識外交宣揚在引導國際輿論方面的重要性,明確搶占輿論制高點的重要性練點3信息豐富時間信息(甲午中日斗爭后)、人物信息(梁啟超)、事務信息(“詩界革命”)還原歷史以“詩界革命”這一文學體裁的變革為切入點,考查維新派對維新變法理論的宣揚[新題快遞·自我評估]1.約翰·湯姆遜在《中國和中國人影像》中記述:“鎮江府位于大運輸河和揚子江的交匯之處,據守著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敵對期間,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鎮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談判的過程。”文中“敵對”行為的后果導致()A.中國社會性質起先發生變更B.列強侵略勢力滲透到中國內地C.西方掀起了瓜分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氫氣安全協議書
- 物權購買協議書
- 轉委托協議書范本
- 酒店培訓系統學習
- 進口液壓油采購合同協議
- 畢業閨蜜協議書
- 實習生用人合同協議書
- 建設工程個人勞務分包合同
- 商品混凝土委托加工合同
- 軟件系統委托合同協議
- 2025年北京市水務局所屬事業單位招聘工作人員101人筆試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屆貴州省遵義第四中學高考語文全真模擬密押卷含解析
- 【MOOC】創業基礎-暨南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中建專項施工電梯專項施工方案
- 全國各省市一覽表
- 餐飲的勞務合同(2篇)
- 山東省濰坊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 含解析
- 2024-2025學年中職歷史世界歷史高教版(2023)教學設計合集
- 阿里云:云上數字政府之:政務云統籌運營建設指南
- 鴿巢問題-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課件案例試卷題
- 《磷污染的物化處理》筆記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