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人教版選修4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家單元檢測_第1頁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人教版選修4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家單元檢測_第2頁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人教版選修4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家單元檢測_第3頁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人教版選修4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家單元檢測_第4頁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人教版選修4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家單元檢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單元檢測(一)(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1.“大地在我腳下……夷平六國是誰,哪個統一稱霸,誰人戰績高過孤家?”請問這首主題歌所描述的是中國古代的哪位帝王()A.秦始皇 B.唐太宗C.漢武帝 D.康熙帝答案A解析從材料中的“夷平六國”“統一稱霸”等信息可以看出該主題歌描述的是秦始皇。2.以下是秦朝從中央到地方官僚機構的一幅簡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秦朝代表中央負責監察郡縣官吏的是()A.御史大夫 B.郡守C.縣令 D.監御史答案D解析秦朝在中央機構中行使監察職能的是御史大夫,但在地方機構中代表中央御史大夫行使監察職能的則是郡一級的監御史。正確選項是D項。3.秦始皇統一國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國家統一,其中最有利于消除地方與中央對立的舉措是()A.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B.實行分封制C.實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D.修筑以咸陽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歷史理解能力。題中涉及的是地方與中央,A項屬于中央機構與此無關,B項分封制與秦朝無關,D項促進交流,有利于控制地方,但不是最主要的。C項則從經濟和政治兩方面來體現,有利于解決中央與地方的對立。4.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13年咸陽一位商人坐馬車來到象郡,用他攜帶的200枚秦半兩錢買了三個象牙和109斤水稻,根據所學知識判斷這一記載()A.屬實 B.不可能是事實C.不能判斷 D.有可能是事實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秦當時已“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半兩錢”,增設象郡,并修筑以咸陽為中心的水陸交通。因此史書記載的有可能是事實。5.歷史學家顧頡剛說:“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裁制;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的誘引。結果,始皇失敗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關于秦始皇的評論,可能需要依據()A.統一文字、焚書令、秦朝速亡B.統一度量衡、修筑長城、秦朝速亡C.焚書令、秦朝速亡、科舉制度D.焚書令、秦朝速亡、后世沒有采用該手段答案D解析秦始皇“不要人民讀書”,發布了焚書令,但秦朝迅速滅亡了。漢武帝采用的是另一種形式“要人民只讀一種書”,成功了。證明這種評論的依據是秦朝的政策和史實及后世的成果,故D項正確。6.唐太宗自評:“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嘗黜責一人。”這段話體現的唐太宗的統治思想是()A.“存百姓” B.知人善任C.濟世安民 D.輕刑薄賦答案B解析據“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嘗黜責一人”可判斷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故選B。7.唐太宗對少數民族采取多種策略,既有戰爭,也有和親,唐朝通過對東突厥的戰爭()①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嚴重威脅②鞏固了北方的邊防③加速了漢族與突厥族經濟文化的聯系④限制了突厥族社會經濟的發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解析通過漢族與突厥族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突厥族社會經濟的發展。8.電視連續劇《貞觀長歌》,生動地刻畫了“貞觀之治”的繁榮景象。下列關于“貞觀之治”的認識,正確的是()A.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時代有名的“治世”B.唐太宗個人作用是這一局面出現的決定性因素C.唐太宗知人善任、虛懷納諫是這一局面出現的重要因素D.隋末農民戰爭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訓,調整政策,從而出現了“貞觀之治”答案C解析“貞觀之治”是建立在封建剝削基礎上的,“百姓富足安康”有誤,排除A;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唐太宗的個人因素固然非常重要,但并非決定性因素,排除B、D項,故選C。9.唐太宗的開明政策和貞觀年間的一系列制度創新,造就了當時唐朝的哪些時代風貌()①兼收并蓄②博大開放③昂揚進取④經濟繁榮,無土地兼并A.①②③ B.①②③④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①②③均是其時代風貌。在唐太宗時期存在土地兼并,只是不嚴重,因為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發展的必然結果,④錯。10.唐太宗在《帝范》中寫道:“若崇美以廣德,則業泰身安,若肆情以從非,則業傾身喪。且成遲敗速者國基也,失易得難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A.基本上對自己的統治持否定態度B.注重反省和總結經驗教訓C.美化自己并掩飾統治期間的過錯D.對最高統治者的地位已無興趣答案B解析解題關鍵是明白題干中材料的意思。從“若……則……”可以看出這是晚年的唐太宗的自我反省,表明晚年的唐太宗注重反省和總結經驗教訓。11.在鄭成功收復管理臺灣二十多年后,踞守于臺灣的鄭經之子鄭克塽又投降清朝,對這兩種行為評價正確的是()A.兩者都應肯定B.兩者都應否定C.否定前者、肯定后者D.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答案A解析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回臺灣,是維護國家主權的反侵略行為,應予以肯定。鄭克塽投降清朝,有利于國家統一的實現,有利于臺灣地區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應予以肯定。12.中俄《尼布楚條約》中說:“凡嶺南一帶土地及流入黑龍江大小諸川,應歸中國管轄;共嶺北一帶土地及川流,應歸俄國管轄。”對條約中的“中國”,理解正確的是()①這里的中國指中原地區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國”國號③清政府對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號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維護的是中國的主權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解答本題的簡便方法是使用排除法。①的表述明顯錯誤,這里的“中國”在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中,是一個國家的稱謂,絕不是指中原地區。由此,排除A、B兩項。③明顯錯誤,不符合歷史事實,如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在日本又稱為日清戰爭。13.電視劇《宮》的女主人公晴川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間,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有()①軍機大臣跪見皇上②孔廟中懸掛著皇帝親書的“萬世師表”③皇上在多倫與內外蒙古首領會盟④皇帝下旨設立安西都護府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答案D解析①中軍機處是雍正時設立的;④是唐朝時設立的;②③內容均發生于康熙時期,故正確答案為D。14.盛世是指興盛的時代,一般公認的盛世有西漢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這些盛世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包括()①國家統一,社會穩定②經濟繁榮③統治者采取安民政策④加強思想控制,嚴禁外來思想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 D.③④答案B解析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是所有盛世的表現;統治者采取安民政策都是盛世的原因之一。因此,①②③是三個盛世的共同特點,而只有唐太宗時對外來文化是兼容并包的,故④不是共同特點。15.某中學歷史研究型學習小組的選題是《中國封建王朝落日輝煌的實踐》,請問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為研究對象()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從“封建王朝落日輝煌”可判斷是康熙帝。二、非選擇題(第16題22分,第17題18分,共40分)1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材料二唐太宗曰:“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見賢則欲置諸懷,見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與不肖則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朕踐祚(即位)以來,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狄夷,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資治通鑒》卷198材料三300年前,17世紀末,中國的康熙皇帝……善于吸收新鮮知識,康熙還向洋教士學幾何題;康熙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改革稅制,力度不可謂不大,也開創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績。材料四300年前,我國曾經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康熙對當時的工業化萌芽不感興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體化的進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業經濟的產物——堅船利炮打垮了中國小農經濟的大刀長矛,其實直到1860年中國和印度還分居世界工業產量(以手工業產量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21世紀社會的新趨勢——知識經濟》請回答:(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秦王嬴政對中國歷史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成今日之功”的原因。(6分)(3)根據材料三、四,對康熙的作為作簡要評價。(不能照抄原文)試分析康熙對當時的工業化萌芽不感興趣的社會原因。(10分)答案(1)結束春秋戰國時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實現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大統一;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2)善于用人;虛懷納諫;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3)善于吸收新知識,重視農業,對工業化不感興趣。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繼續推行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政策;程朱理學思想的束縛,使人們對世界缺乏認識。解析第(1)問結合材料內容并聯系所學答出秦王嬴政在實現國家統一、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方面的貢獻。第(2)問理解材料信息得出唐太宗的用人理念和民族政策。第(3)問根據材料信息進行歸納,并從自然經濟、程朱理學思想的束縛等角度分析出社會原因。17.在中國歷史上,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們以卓越的領袖才能和超人的膽略智慧,創造出不凡的業績,分別對中國歷史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下面的不凡評價是對這三位政治家的濃縮概括。A.知人善任,開明開放B.鞏固統一,維護主權C.創立新制,締造統一請在下面表格中的人物后面寫出與他們相符的序號,并說明相應的理由。(18分)古代政治家評價序號選擇該序號的理由答案古代政治家評價序號選擇該序號的理由C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或創立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等;兼并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