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有創機械通氣氣道內吸引技術操作標準解讀_第1頁
成人有創機械通氣氣道內吸引技術操作標準解讀_第2頁
成人有創機械通氣氣道內吸引技術操作標準解讀_第3頁
成人有創機械通氣氣道內吸引技術操作標準解讀_第4頁
成人有創機械通氣氣道內吸引技術操作標準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成人有創機械通氣氣道內吸引技術操作標準解讀內容框架范圍:本標準適用也全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護理人員規范性引用文件:2個-WS/T313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WS/T311醫院隔離技術規范術語和定義:5個內容框架標準規定了成人有創機械通氣氣道內吸引基本要求:二級條目5條識別吸引指征:二級條目7條確定吸引方式:二級條目2條(三級條目7條)選擇吸引(吸痰)管:二級條目7條操作要點:二級條目15條資料性附錄:2個術語與定義機械通氣mechanicalventilation在患者自然通氣和(或)氧合功能出現障礙時,運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機)使患者恢復有效通氣并改善氧合的技術方法術語與定義人工氣道artificialairway為了保證氣道通暢而在生理氣道與空氣或其他氣源之間建立的有效連接聚焦:氣管插管、氣管切開術語與定義氣管插管深度是指氣管插管的前端距牙槽嵴的距離,一般指導管尖端距離隆突3-5cm成年男性氣管插管的深度距門齒22-26cm成年女性氣管插管的深度距門齒20-24cm經鼻腔插管:需分別增加2-3cm術語與定義氣道內吸引endotrachealsuctioning將吸引(吸痰)管置入人工氣道,吸引出氣道內的痰液、血液、誤吸的胃內容物及其他異物的技術操作開放式氣道內吸引open-endotrachealsuctioning將患者的人工氣道與呼吸機的連接斷開后,吸引(吸痰)管通過人工氣道置入氣道內進行吸引的方法密閉式氣道內吸引closed-endotrachealsuctioning吸引裝置與呼吸機結合,允許患者在呼吸機不斷開的情況下,吸引(吸痰)管通過人工氣道置入進行吸引的方法基本要求應按需實施氣道內吸引,應至少每2h通過肺部聽診等方式評估一次氣道內吸引指征應進行氣道溫濕化,Y型管溫度應在34°C~41°C之間、相對濕度100%應每隔6?8h測量一次氣囊壓,并使其維持在25?30cmH20應遵循無菌原則,手衛生應遵守WS/T313的規定對于患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患者,應按照WS/T311中的規定進行隔離和自我防護應按需實施氣道內吸引,應至少每2h通過肺部聽診等方式評估一次氣道內吸引指征建議只在有分泌物時進行氣道內吸痰,而非常規吸痰參考文獻:AmericanAssociationforRespiratoryCare.AARC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Endotrachealsuctioningofmechanicallyventilatedpatientswithartificialairways2010.RespirCare.2010Jun;55(6):758-64根據患者需要,每兩小時或更短時間進行評估參考文獻:澳大利亞臨床變革機構(ACI)2014年發布的循證指南《SuctioninganAdultICUPatientwithanArtificialAirway:AClinicalPractice》應進行氣道溫濕化,Y型管溫度應在34°C?41°C之間、相對濕度100%推薦有創機械通氣的患者均進行氣道濕化推薦對于無創通氣的患者進行主動濕化,可增加依從性和舒適度對有創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濕化時,推薦Y型管溫度保持在34-41°C,相對濕度100%參考文獻:美國呼吸治療協會2012年發布的循證指南《HumidificationDuringInvasiveandNoninvasiveMechanicalVentilation:2012應每隔6?8h測量一次氣囊壓,并使其維持在25?30cmH2O推薦意見2:不能采用根據經驗判定充氣的指觸法給予氣囊充氣(推薦級別:C級)國內外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麻醉師、急救醫師仍然采用指觸法經驗判斷氣囊充氣是否足夠,這往往導致過度充氣的發生。氣囊壓力甚至高達210mmHg(1mmHg=0.133kPa),即使有豐富經驗的醫師也不例外,因此,不宜采用根據經驗判定充氣的指觸法充氣。推薦意見3:應使氣囊充氣后壓力維持在25~30cmH20(推薦級別顧)。可采用自動充氣泵維持氣囊壓(推薦級別:B級);無該裝置時每隔6~8h重新手動測量氣囊壓力,每次測量時充氣壓力宜高于理想值2cmH2O;應及時清理測壓管內的積水。(推薦級別:EW)應遵循無菌原則,手衛生應遵守WS/T313的規定臨床應遵循洗手五個時刻參考文獻:澳大利亞臨床變革機構(ACI)2014年發布的循證指南《SuctioninganAdultICUPatientwithanArtificialAirway:AClinicalPractice》盡管在這一特定領域缺乏嚴格的研究,無菌技術仍應被認為是人工氣道住院患者吸引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考文獻:JBIEvidenceSummary《EndotrachealSuctioning:ClinicianInformation》識別吸引指征氣道內有可聽見、看到的分泌物聽診可聞及肺部粗濕啰音考慮與氣道分泌物相關的血氧飽和度下降和(或)血氣分析指標惡化排除呼吸機管路抖動和積水后,呼吸機監測面板上流量和(或)壓力波形仍呈鋸齒樣改變考慮與氣道分泌物增多相關的機械通氣時潮氣量減小,或容積控制機械通氣時吸氣峰壓增大考慮吸入上呼吸道分泌物或胃內容物等狀況時需留取痰液標本吸引指征可見的、可觸及的或可聽見的分泌物(痰、胃或上部氣道內容物或血液)血氧飽和度低,吸氣峰壓力升高(在容積控制機械通氣/模式下)呼吸速率增加,呼吸功增加或聽診時呼吸音粗糙心血管:患者心律和血壓升高其他:不安/煩躁或發汗呼吸機圖像所示的波形鋸齒狀圖案參考文獻:澳大利亞臨床變革機構(ACI)2014年發布的循證指南《SuctioninganAdultICUPatientwithanArtificialAirway:AClinicalPractice》人工氣道吸引方式遵循最小吸痰頻次原則,按需吸痰淺吸引一以所佩戴的氣管套管的長度來估計,當吸引管遠端能到達氣管套管末端時進行的氣道吸引深吸引一吸引管插入人工氣道直至遇到阻力時,回退吸引管1cm時進行的氣道吸引聲門下分泌物吸引一利用帶有SSD裝置的氣管套管連接負壓吸引裝置,對聲門下氣囊上分泌物進行持續或間斷吸引的技術文獻來源于中華護理學會發布的護理團體標準公告確認吸引方式1.一般情況下應選擇開放式氣道內吸引2.符合以下條件之一,宜選擇密閉式氣道內吸引—呼氣末正壓>10cmH20—平均氣道壓>20cmH20—吸氣時間>1.5s—吸氧濃度>60%一斷開呼吸機將引起血流動力學不穩定一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如肺結核)—呼吸道多重耐藥菌感染密閉式氣道吸引患者吸痰≥6次/d參考文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呼吸治療學組2014年發布《成人氣道分泌物吸引專家共識(草案)》成人高FI02、高PEEP或有肺塌陷風險者建議采用密閉式吸痰吸痰系統的種類對VAP發生率沒有影響。從安全角度考慮(患者和醫護人員會接觸分泌物),推薦使用密閉式吸痰系統參考文獻:美國呼吸治療協會2012年發布的循證指南《EndotrachealSuctioningofmechanicallyventilatedpatientswithartificialairways2012》選擇吸痰管應根據人工氣道的型號選擇適宜型號的吸引(吸痰)管,吸引(吸痰)管管道外徑應不超過人工氣道內徑的50%宜使用有側孔的吸痰管密閉式氣道內吸引時,應使用密閉式吸痰管氣道內吸引操作要點1、應按照附錄B指明的流程進行氣道內吸引2、吸引負壓應控制在-80~-150mmHg(約-11?-20kPa)3、吸引前后應給予30?60s純氧4、開放式氣道內吸引應使用無菌手套,密閉式氣道內吸引可使用清潔手套5、置入吸痰管過程中應不帶負壓氣道內吸引操作要點6、置入過程中感覺有阻力或剌激咳嗽時,應將吸痰管退出1~2cm,然后輕柔旋轉提吸7、從置入到退出吸痰管,宜在15s內8、應先進行口咽部和(或)鼻咽部吸引,再進行氣道內吸引9、更換吸引部位時,應更換吸痰管10、密閉式吸痰管更換頻率參照產品說明書,出現可見污染或套囊破損時應立即更換氣道內吸引操作要點11、吸引過程中應觀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血氧飽和度、心率/律和血壓12、吸引后應評估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呼吸音和機械通氣波形,記錄吸引物的顏色、性狀和量13、每次吸引結束后應及時、充分地沖洗管路。密閉式氣道內吸引應使用滅菌注射用水或無菌生理鹽水,開放式氣道內吸引可用清水14、條件允許時可持續監測氣囊壓15、對于插管時間超過48~72h的患者宜使用帶有聲門下吸引的氣管導管,每1~2h進行聲門下吸引置入過程中感覺有阻力或刺激咳嗽時,應將吸痰管退出1?2cm,然后輕柔旋轉提吸對于高危的患者,應盡量減少對隆突損傷和刺激,以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因此,吸入導管只應沿氣管導管向下插入,直到剛好從管腔中伸出對于不良事件風險不高的患者,可以通過插入導管,直到感覺有點阻力或刺激咳嗽,然后在持續吸入前將導管抽出1-2cm參考文獻:澳大利亞臨床變革機構(ACI)2014年發布的循證指南《SuctioninganAdultICUPatientwithanArtificialAirway:AClinicalPractice》吸入導管應插入隆突,吸出前因縮回1-2cm,或通過測量相同的氣管導管來估算吸入導管的長度參考文獻:JBIEvidenceSummary《EndotrachealSuctioning:ClinicianInformation》常規應先進行口咽部和(或)鼻咽部吸引,再進行氣道內吸引連續吸痰不得超過三次,先進行口咽吸痰使用帶有聲門下吸引的吸痰管,先進行口咽吸痰,其次聲門下吸引、再行氣道吸引參考文獻:克林姆林婦女兒童醫院2016年發布的醫院規范《Guidelineonsuctioningviaanendotrachealtube》每次吸引結束后應及時、充分地沖洗管路。密閉式氣道內吸引應使用滅菌注射用水或無菌生理鹽水,開放式氣道內吸引可用清水用清水、無菌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吸痰管參考文獻:JBIEvidenceSummary2016年《ArtificialAirway:Suctioning》使用滅菌用水沖洗管路參考文獻:克林姆林婦女兒童醫院2016年發布的醫院規范《Guidelineonsuctioningviaanendotrachealtube》人工氣道吸引分泌物量評價I度(稀痰):如米湯或泡沫樣,吸痰后無痰液滯留在管內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