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考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備考提升指導與精練20現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含解析_第1頁
統考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備考提升指導與精練20現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含解析_第2頁
統考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備考提升指導與精練20現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含解析_第3頁
統考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備考提升指導與精練20現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含解析_第4頁
統考版2025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備考提升指導與精練20現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現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優培優培20現代中國的政治與外交高考學問點命題探討高考學問點命題探討1.(2024年北京卷,18,4分)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我黨同黨外民主子士長期合作的政策,必需在全黨思想上和工作上確定下來。我們必需把黨外大多數民主子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樣,同他們懇切地坦白地商議和解決那些必需商議和解決的問題。”能體現這一思想的是①《共同綱領》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③政治協商制度④民主集中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內容可知毛澤東主要論述了中共與黨外人士及民主黨派合作問題,能體現這一思想的有《共同綱領》,《共同綱領》由中共和各民主黨派及社會賢達人士共同制定;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政黨制度。①③符合題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沒有體現政黨制度的特點。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它既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群眾路途在黨的生活中的運用。與材料強調的“同黨外民主子士長期合作的政”的主旨不符。綜上所述,①③符合題意,故選C項。2.(2024年4月浙江選考,14,2分)請看下圖報影,下列項中對該報章內容解讀正確的是A.北京這個千年古都成為人民政權的首都B.北京市人大、政協等相關政權組織已經產生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D.該消息標記著“北平”正式更名為“北京”【答案】A【解析】圖片報紙中規定印刷牌匾中“北平”改為北京,說明北京將成為人民政權的首都,故A項正確。新中國成立之初沒有人大,是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大,故B項錯誤。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于1949年1月,故C錯誤。1949年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通過,正式將北平改為北京,并確定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故D項錯誤。提分訓練提分訓練一、選擇題1.在1953年全國規模的基層選舉中,江蘇一些農夫表示選人“就像開汽車,開的好到社會主義,開的不好下泥塘。普選搞好了,生產更有了保證。”這一現象A.推動人民政協制度的發展完善

B.成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保證C.有利于保障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D.反映大規模經濟建設尚未開展【答案】C【解析】“就像開汽車,開的好到社會主義,開的不好下泥塘。普選搞好了,生產更有了保證”表明民主政治建設搞得好能夠保證生產,促進經濟建設,故選C項;1953年全國規模的基層選舉選的是人大代表,因此無法推動人民政協制度的發展完善,解除A項;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保證是三大改造,不是全國規模的基層選舉,解除B項;1953年起先“一五安排”,全國大規模經濟建設已經綻開,解除D項。2.“民主是一個陀螺:它只有像陀螺那樣運轉起來才有意義。……關鍵是要使民主的程序和機制運轉起來,以便使那些在憲法和法律中規定的民主權利,得以真正的實現。”推動我國“陀螺”正常運轉的根本保障是A.中共領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中共領導下法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D.基層民主選舉制度【答案】C【解析】中共領導是根本保障,與材料中“關鍵是要使民主的程序和機制運轉起來”相符,故選C項;是政黨制度,與材料中“根本保障”不符,解除A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與材料中“根本保障”不符,解除B項;只是民主制度的一個詳細方面,解除D項。3.1998年,青島四方區瑞昌路街道的其次、六居委會啟動社區直選。2000年,民政部起先在全國范圍內推動社區建設。2002年,社區直選普及。這些措施表明我國A.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拉開序幕

B.基層民主選舉獲得不斷發展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完善

D.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體系【答案】B【解析】城市居委會屬于基層民主選舉的范疇,民政部在全國范圍內推動社區建設,普及社區直選,說明我國基層民主選舉獲得不斷發展,故選B項;社區居委會是城市基層自治組織,并非農村基層自治組織,解除A項;社區直選屬于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不屬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范疇,解除C項;社區直選屬于基層選舉制度的范疇,實現社區直選并不等同于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解除D項。4.以下表格的信息說明時間表現1982年憲法制定前夕鄧小平指出:“要使我們的憲法更加完備、周密、精確,能夠切實保證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國家各級組織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權利。”1982年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進行重新規定,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改為其次章。20世紀90年頭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視,這個時候有關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體現了“管理法”的色調。A.法律使人民獲得感增加

B.依法治國理念不斷強化C.社會主義民主基礎擴大

D.國家關注公民基本權利【答案】B【解析】從材料反映的我國對憲法的修改、公民權利的規定和法的作用得到重視,可知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不斷完善民主與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的理念不斷加強,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國家領導人對于憲法的相識以及憲法內容的修改和法律的特色,沒有涉及人民群眾對于法律的感受,解除A項;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是人民當家作主,與材料體現的是憲法和法律等相關內容不符,解除C項;材料只在1982年修正的憲法里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另外兩則信息沒有涉及公民基本權利的內容,故關注公民基本權利不是材料的全面概括,解除D項。5.1980年8月,鄧小平在會見外國記者時指出,“我們過去的一些制度,事實上受了封建主義的影響,包括個人迷信、家長制或家長作風,甚至包括干部職務終身制。我們現在正在探討避開重復這種現象,打算從改革體制著手。”這一相識源于A.“文革”對民主法制的破壞

B.撥亂反正工作的順當進行C.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

D.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答案】A【解析】據材料“1980年”“包括個人迷信、家長制或家長作風,甚至包括干部職務終身制”“我們現在正在探討避開重復這種現象,打算從改革體制著手”,可知由于“文革”期間民主法制建設慘遭踐踏和破壞,鄧小平打算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故選A項;撥亂反正是訂正“文革”錯誤的表現,與設問要求“源于(緣由)”不符,解除B項;依法治國方略提出于1997年,解除C項;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而材料提到的是政治改革,解除D項。6.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進入新階段。這部憲法的頒布A.確立了新型國家的政制架構

B.為撥亂反正供應了法律依據C.規范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實踐

D.確定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答案】C【解析】據材料“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進入新階段”,可知該法是規范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實踐,故選C項;1954年第一屆人大確立了新型國家的政制架構,解除A項;1982年撥亂反正的工作已基本完成,材料對1982年憲法的作用主要陳述是對法律體系的作用,解除B項;1992年十四大確定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解除D項。7.1963年,《人民日報》社論指出:“香港、澳門這類問題,屬于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強加于中國的一系列不同等條約的問題……我們一貫主見,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經過談判和平解決,在未解決以前維護現狀。中國人民并不須要在香港澳門問題上顯示武力,來證明自己反對帝國主義的志氣和堅決性。”這表明當時中國A.已有一國兩制的構想

B.致力于與西方建交談判C.放棄統一港澳的努力

D.主見短暫維護港澳現狀【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我們一貫主見,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經過談判和平解決,在未解決以前維護現狀”可知當時中國政府主見短暫維護港澳現狀,故選D項;一國兩制的構想形成于80年頭,與材料所述時間“1963年”不符,解除A項;依據材料“中國人民并不須要在香港澳門問題上顯示武力,來證明自己反對帝國主義的志氣和堅決性”可知當時中國政府主見同英國談判和平解決香港問題,而非同西方國家進行建交談判,解除B項;依據材料“我們一貫主見,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經過談判和平解決”可知當時中國政府未放棄統一港澳的努力,解除C項。8.新中國成立后,共和國的領導人和外交家們用自己的才智和魄力,在外交舞臺上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演出。下表是關于新中國對外關系的策略與史實,對應正確的是

選項策略史實A“另起爐灶”同蘇聯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C“求同存異”方針1955年,促進日內瓦會議取得圓滿勝利D全方位外交1971年,中國復原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答案】B【解析】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相互敬重領土主權、互不侵擾、互不干涉內政、同等互惠、和平共處"。其次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又分別與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一樣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原則,與材料中“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相符,故選B項;材料中“同蘇聯”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主要體現了"一邊倒",就是中國政府在外交上堅決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解除A項;是1954年,而非“1955年”,解除C項;全方位外交,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特殊是新世紀以來,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而非“1971年”,解除D項。9.1964年中、法兩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確定建立外交關系。有人對此評論“法國不管美國的公開威逼和抗議而承認人民中國,給了美國一記洪亮的耳光。”此評論說明①中法建交是中國加強同西方國家關系的重大突破②兩極格局下法國力圖擺脫美國限制實現獨立自主③有利于打破美國等反華勢力對中國的封鎖、包圍④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內部出現分化,已經土崩瓦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中法建交標記著中國加強同西歐國家關系的一個重大突破,是中國同西方世界之間打開了相互認知和交往的大門,故①正確;兩極格局下隨著歐洲聯合不斷的加強,法國起先推行獨立的外交政策,擺脫美國的限制,故②正確;法國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中法建交打破了美國長期以來孤立中國的政策,故③正確;“土崩瓦解”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故④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10.20世紀70年頭初,美國維持對華嚴格的貿易管制,這種管制中的“治外法權”成為美國與西方盟國經濟摩擦的火種。尼克松承認,近20年來,美國始終在世界上鼓吹和帶頭孤立封鎖新中國,不但沒有奏效,反而遭致自己對華利益的巨大損失。這說明A.經濟發展提中學國國際地位

B.美國對華政策超越意識形態C.西方國家反對對華貿易管制

D.中國外交形勢逐步趨向緩和【答案】D【解析】材料中給出時間為“20世紀70年頭初”且尼克松已經承認對中國的激勵封鎖并未奏效,可知接下來即為訪問中國,而尼克松訪華標記著美國放棄了對華封鎖政策,中國外交形勢進入新時期,故選D項;材料中時間正處于我國文化大革命時期,并未有顯著的經濟發展,解除A項;材料中“反而遭致自己對華利益的巨大損失”可知美國對華政策是基于國家利益的考量,與意識形態無關,解除B項;材料中所說“管制中的‘治外法權’成為美國與西方盟國經濟摩擦的火種”是指美國對華開展的特殊政策讓西方國家感到不滿,西方國家并非反對對華貿易管制,而是不滿于美國的專制獨行,解除C項。11.2024年,習近平主席指出,“要接著高舉聯合國這面多邊主義旗幟,充分發揮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二十國集團、歐盟等全球和區域多邊機制的建設性作用,共同推動構建天類命運共同體。”據此可知,新時代中國外交的主要方向是A.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的平安

B.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推動和完善全球多邊治理

D.發展與第三世界國家關系【答案】C【解析】“分發揮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二十國集團、歐盟等全球和區域多邊機制的建設性作用”可見中國傾向于多邊治理的主見,故選C項;“要接著高舉聯合國這面多邊主義旗幟,充分發揮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二十國集團、歐盟等全球和區域多邊機制的建設性作用,共同推動構建天類命運共同體。”無法推斷國家經濟主權的影響,強調多邊主義的溝通方式,解除A項;“要接著高舉聯合國這面多邊主義旗幟”是新時期外交的方向,外交的原則是獨立自主,解除B項;“共同推動構建天類命運共同體”沒有指明以第三世界為主要方向,只要有利于多邊主義,都是交往的對象,解除D項。12.十九大以來,中國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向北同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向南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攜手,向西同中巴經濟走廊聯通,再向西同歐洲重振輝煌的幻想交匯,同時和非洲各國恒久做牢靠摯友和真誠伙伴。這反映出我國外交A.與世界大國的關系不斷發展

B.多邊外交得到不斷發展深化C.同發展中國家關系更加鞏固

D.重視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答案】B【解析】中國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與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開展經貿往來,有利于深化多邊外交,故選B項;與中國開展經貿往來的國家并非都是世界大國,解除A項;與中國開展經貿往來的國家并非都是發展中國家,解除C項;非洲國家不是中國的鄰國,解除D項。二、材料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設置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為視察區;一年之后文帝又將其用做監察區域,派遣官員分州“出刺諸郡”,九州視察區由此與監察區合而為一。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為了加強中心對地方的限制,除京師旁邊七郡外,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益州、幽州、并州,另外有朔方、交趾二郡,稱朔方刺史部、交趾刺史部,共稱十三刺史部,或“十三州”。每區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特地負責巡察該區境內的吏政,檢舉不法的郡國官吏和強宗豪右。東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為州牧,干脆駕馭一州的軍事、行政、民政等大權,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東漢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亂奪取本州軍政大權。——摘編自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材料二依據孫中山先生所創建的民主共和國方案和1925年《國民政府組織大綱》中“設置監察部”的規定,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監察院為國民政府最高監察機關”。1932年,國民政府通過《監察委員保障法》,保障委員的監察權力。監察委員的監察對象上至總統下至地方小吏,凡違反國家法令、貪贓枉法,損害社會和人民利益的,均可彈劾。1937年,國民政府在各省設監察區,派遣監察使。監察使不但行使彈劾權,且負責各區內公務員的行動,人民疾苦和冤情,區內公署之設備等事項。——摘編自張愛華、王占華《南京國民政府的監察實踐初探》材料三2024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保障了我國反腐敗工作在法治軌道上行穩致遠。這對于構建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中國特色監察休系,實現改革與立法的街接,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摘編自陳光中、蘭哲《監察制度改革的重大成就與完善期盼》(1)依據材料一和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漢代地方監察制度的演化并說明其影響。(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述國民政府推動監察工作的緣由。(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改革開放以來加強監察立法的意義。【答案】(1)演化:由臨時性機構變為常設機構;由監察區發展為行政區;監察區數量增加。影響:加強了中心對地方官員的監察力度;有利于政治清明;加強了中心集權,強化了皇權;導致了地方行政區劃的改變;州力氣不斷強大,最終威逼中心集權。(2)緣由:孫中山民主共和國方案的影響;《國民政府組織大綱》的影響;遏制國民政府官員違法及腐敗行為的現實須要;在抗日斗爭期間推動全民族抗戰和統戰的須要;鞏固國民政府統治的須要。(3)意義:實現改革與立法的連接,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完善;構建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監察體系,進一步健全了國家治理體系;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解析】(1)第一小問演化,從材料一“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九州為視察區;一年之后文帝又將其用做監察區域,派遣官員分州‘出刺諸郡’,九州視察區由此與監察區合而為一。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每區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特地負責巡察該區境內的吏政”,可知由臨時性機構變為常設機構;監察區數量增加;從材料一“東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為州牧,干脆駕馭一州的軍事、行政、民政等大權,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可知由監察區發展為行政區。其次小問影響,結合漢朝設置監察區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心對地方的限制,可知漢代地方監察制度演化的影響是加強了中心對地方官員的監察力度;加強了中心集權,強化了皇權;結合材料一關于監察區長官、刺史和州牧的職能的表述,可知影響是有利于政治清明;州力氣不斷強大,最終威逼中心集權;結合材料一關于監察區轉變為行政區的內容,可知影響是導致了地方行政區劃的改變。(2)從材料二“依據孫中山先生所創建的民主共和國方案和1925年《國民政府組織大綱》中‘設置監察部’的規定,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監察院為國民政府最高監察機關’”,可知孫中山民主共和國方案的影響;《國民政府組織大綱》的影響;從材料二“監察委員的監察對象上至總統下至地方小吏,凡違反國家法令、貪贓枉法,損害社會和人民利益的,均可彈劾”,可知遏制國民政府官員違法及腐敗行為的現實須要;鞏固國民政府統治;從材料二“1937年,國民政府在各省設監察區,派遣監察使。監察使不但行使彈劾權,且負責各區內公務員的行動,人民疾苦和冤情,區內公署之設備等事項”以及1937年是中國抗日斗爭時期,可知在抗日斗爭期間推動全民族抗戰和統戰的須要。(3)從材料三“這對于構建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中國特色監察休系,實現改革與立法的街接,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可知構建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監察體系,進一步健全了國家治理體系;實現改革與立法的連接,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完善;結合監察制度是國家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可知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秦漢起先,中國漸漸形成天下共同體的觀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歸仁的道德志向,華夏與蠻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對的,所需分辨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禮教秩序。因此,這一觀念成為普遍適用于華夏、蠻夷在內的全人類的價值。但是晚清以來,在西方的沖擊下中國被迫進入以西方為中心的現代國家主權體系之中,中國社會政治危機與道德、信仰危機先后發生,一種新的共同體意識誕生了,這就是以全球競爭為背景的現代民族國家共同體。——摘編自許紀霖《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材料二現如今,雖然人類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全球化的新時代,但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之前,人類仍舊沒有完全打破資本邏輯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陳舊桎梏。……與過去兩百年世界范圍內的現代化、資本化有所不同,新時代全球化意味著彼此之間突破固有屏障、日益綻開親密的全方位溝通。尤其在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量子通信技術的爆炸式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愈加緊密,人類的普遍交往呈現出“零距離”“零時空”的態勢。——摘編自鄒廣文《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哲學思索》(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古代中國天下共同體觀念的特點,并簡述晚清以來“新的共同體意識”的內涵。(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緣由及意義。【答案】(1)特點:以中國(自我)為中心;以儒家最高志向為準則;儒家禮教秩序成為最重要的評判標準;具有肯定的普遍價值;缺乏近代主權意識。內涵:以民族獨立為核心;以民族同等觀念為準則;追求民主自由;發展資本主義,順應世界潮流。(2)緣由:改革開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