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徐一戎個人事跡介紹(7篇)事跡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跡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既然這樣,那么徐一戎個人事跡介紹有哪些?下面給大家帶來徐一戎個人事跡介紹,供大家參考!徐一戎個人事跡介紹(篇1)為推行北大荒“以稻治澇”戰略,實現種植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徐一戎在花甲之年開始了旱育稀植的科研征程。徐一戎往來于80多個國有農場間,教剛剛學種水田的職工苗怎么育,大棚怎么扣,苗床怎么做,水肥怎么管,秧怎么插,怎樣曬水,怎樣把握水源、密度,怎樣進行淺濕干間歇灌溉。徐一戎精心編制了寒地水稻的栽培圖和模式圖。在這些圖歷中,分蘗期、生育轉換期、長穗期段落清晰。每個時期的葉片伸長、組織分化、穎花分化、減數分裂一目了然。株高、葉長、莖數全部量化。相關的晾田、調水、增溫、加肥措施簡潔實用。為了增產一粒稻米,為了富裕一方人,徐一戎把“器官同伸理論”、“葉齡模式理論”這些在農業大學上的高等課程變成了看圖識字。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黑龍江墾區水稻面積由150多萬畝迅速發展到1000萬畝的8年間,年均增長速度達150多萬畝,最高年份達200多萬畝。徐一戎個人事跡介紹(篇2)為了收集高溫天氣對寒地水稻苗情影響的數據,徐一戎跑遍農墾牡丹江分局的9個農場。“這種情況我也沒遇到過,要好好記錄和分析。現在的公路好走,都是水泥路;過去也是‘水泥路’,除了水就是泥,要走八、九個小時呢!”徐一戎打趣道。每次下地,徐一戎的日程都安排得滿滿當當。陪同他的黑龍江農墾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長解保勝說,早晨7點他就下地,下午回來還要和農戶嘮一陣子,一忙活就到晚上六七點鐘。別人問徐一戎累不累,他總是搖頭。“能不累嗎?你想想,這么大的運動量,年輕人有時還吃不消,何況一個80多歲的老人?這兩年,大家怕影響徐老的健康,請他講課、指導的越來越少,他就把字條天天裝在兜里。”解保勝說。徐一戎個人事跡介紹(篇3)黑龍江省農墾管理局有104個下屬農場,其中87個種植水稻,總計種植面積達1000萬畝。徐一戎去過每個種水稻的農場至少兩遍,有的農場他去過幾遍連他自己都說不清了。對農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的技術指導,講解推廣水稻科研的新成果,檢查水稻育種、生長情況,他的足跡遍及田間地頭。1994年夏天,他在牡丹江分局的13個種有水稻的農場檢查稻子質量,16天每天走五六個生產隊,同行人稱此行是“水稻質量萬里行”。整個行程結束時看汽車的計程表,計數里程13000余公里,平均每天行走800多公里。有細心人作過這樣的統計,徐老每年奔走于各大小農場、科研單位的路程約合8萬公里,相當于繞赤道走上兩圈兒。徐一戎個人事跡介紹(篇4)徐一戎1924年出生。1951年,他來到北大荒蓮江口農業實驗場,擔任技術室副主任。上班后,他把即將開發的10余個農場走了一遍后,看到這些農場有三分之二是低洼地塊,他心底埋藏多年的水稻夢被點燃了。北大荒土質肥沃,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水儲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極為適宜農業發展。但又因為北大荒地處高寒地帶,冬季漫長、寒冷、干燥,最低溫度達到零下40℃,一年中有8個月都在冰雪的統治之下,凍土層最厚達到2.5米,所以人們不敢在這里大面積種植水稻。水稻種植對溫度十分苛求,最怕冷害。過去,在北大荒的種植史上,一直以麥豆種植為主,幾乎與水稻無緣,即使科技發展到今天,自然界的變化對于農業的影響也是不可抗拒的。不信邪的徐一戎一頭扎進稻田里。種子是第一道關口。短短幾年,徐一戎行程近萬里,搜集到近千份水稻種子,進行試種。1984年,徐一戎的“寒地直播水稻早熟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重點推廣的“合江19號”突破直播水稻畝產千斤大關。寒地水稻禁區的大門第一次被叩開,水稻和玉米、大豆一樣,進入北大荒主栽作物的行列。但是,北大荒每三五年就會發生一次低溫冷害,每一次冷害都是水稻的滅頂之災。尤其是水稻進入孕穗期后,如果連續三五天出現17℃以下的低溫,水稻就會遭受低溫冷害大幅減產,大片水稻就會空殼、癟粒,重災區平均畝產竟只有二三十斤。直播技術把水稻的生長過程控制得再好,也無法彌補水稻在特殊冷害年份所欠下的積溫,而積溫不足就會導致水稻大幅減產。恰在此時,一名日本稻農在黑龍江方正縣推廣旱育稀植技術。徐一戎前去考察。回來后,他心里像開了一扇天窗般的亮堂:旱育稀植將稻種播在溫室苗床上,待長成秧苗后再插秧入田。這么一來,至少可以幫助秧苗在生長的第一個月搶到300℃的積溫。制約水稻穩產、高產的“緊箍兒”似乎有了解開的可能。徐一戎個人事跡介紹(篇5)夏天,正是田間管理最忙時節,墾區的很多農場分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旱澇災害,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局長隋鳳富每天驅車在相隔幾百里的農場間穿梭檢查、指導工作,忙得飯都顧不上吃。為了節省時間,隋鳳富常常在趕往下一個農場之前,帶上六個包子湊合一頓飯。在二道河農場,正在檢查農忙秋收的隋鳳富說:“盡管6月份以來,我們遇到了低溫寡照和多雨天氣,但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晝夜奮戰在生產一線,抓住有利時機加緊施肥、除草,保證了今年墾區300億斤商品糧奮斗目標的實現。我們再辛苦心里也甜啊!”在墾區,豈止是被農業部評選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三農”模范人物的隋鳳富一個人這般忙碌,千里墾區都沸騰了。在紅興隆分局采訪時,分局黨委書記常紹峰告訴記者:“今年分局取得了糧食大豐收,得益于農場干部職工落實了`白加黑和`5加2工作法。”記者知情后恍然大悟,這個工作法就是自覺地夜以繼日、一周干七天的拼搏精神!徐一戎個人事跡介紹(篇6)南有袁隆平,北有徐一戎,這是中國水稻界兩個摯天的巨柱。在北大荒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百個吃大米的人,可能有九十九個不知道徐一戎,但一百個種水稻的人,有九十九個都知道徐一戎。”徐一戎首次提出寒地水稻冷害防御技術,首次提出寒地水稻“三化”栽培技術,首次完成寒地水稻優質米生產技術系統研究,首次提出寒地水稻主莖11葉品種生育葉齡診斷技術模式圖,首次繪制出寒地直播水稻畝產千斤栽培模式圖,首次編制出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圖例。這些創造性的研究,為我國寒地水稻栽培跨越式發展注入了巨大動力。黑龍江墾區的水稻種植面積由1984年的21.6萬畝,發展到現在的1900多萬畝;畝產由159.7公斤,增長到2009年的564公斤。徐一戎個人事跡介紹(篇7)1991年,建三江墾區發生特大洪澇災害,豐收的果實被大水吞沒。1992年,特大洪澇災害再一次降臨到建三江墾區。兩年的損失相當于30年來國家給建三江墾區的全部投資,相當于100萬臺新出產的拖拉機被水沖走。被洪澇逼進死胡同的建三江人作出一個大膽決定:改只種植小麥大豆為種植水稻,變靠天吃飯為用天吃飯。建三江墾區慕名找到被譽為“寒地水稻之父”的徐一戎,請其“出山”幫助建三江墾區改種水稻。建三江墾區位于我國北部邊陲的三江平原腹地,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是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匯流的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手術室感染管理制度及職責
- 婦產科門診護士崗位職責
- 2025小學數學教材使用教學計劃
- 教育管理干部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 信息技術教研組實訓基地建設計劃
- 醫院檢驗科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
- 學校食堂員工崗位職責一覽
- 學校食堂安全檢查三防措施
- 邊坡錨索施工專項進度計劃
- 學校社團活動統計業務工作流程
- 2025年綏化市中考化學試題卷(含答案解析)
- GB/T 45719-2025半導體器件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晶體管的熱載流子試驗
- 寶媽日常心理護理
- 2025年社會學概論測試題含答案(附解析)
- 2025-2030年環境工程產業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年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考試(E類)《綜合應用能力西醫臨床》試卷真題及完整解析
- 保險公司保單管理制度
- 2025年中國AI翻譯行業市場全景分析及前景機遇研判報告
- 2025-2030中國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年內蒙古眾達人力資源公司招聘題庫帶答案分析
- 水利工程隱患排查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