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26課 詩詞五首 提升訓練(解析版)_第1頁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26課 詩詞五首 提升訓練(解析版)_第2頁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26課 詩詞五首 提升訓練(解析版)_第3頁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26課 詩詞五首 提升訓練(解析版)_第4頁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26課 詩詞五首 提升訓練(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6課詩詞五首

【提升訓練】

一、選擇題

1.下列對病句的修改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歷經25年審核,2年等待,首個世界上獲批的供食用轉基因動物——轉基因三文魚終于被端上餐桌。(將

“首個”移至“獲批”前)

B.在西班牙東南部省阿爾梅利亞的海灘上有一只擱淺的小海豚被人們發現,然而卻因為游客好奇爭相和它

合影,導致了它的死亡的原因。(刪去“的原因”)

C.廣州白云機場“海天走廊”16日正式啟用,成為不少國內外感知廣州的“第一站(在"國內外''后面加上“旅

客”)

D.《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中國企業不但世界影響力在不斷提升,而且數量在增加,展現著大國

的經濟實力。(將“展現”改為“顯示”)

【答案】D

【解析】

【詳解】

D項病句的修改不正確。分句間的語序錯誤。將“世界影響力在不斷提升”和“數量在增加”對調。

【點睛】

本題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學生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從內容角度,也可從語法角度。

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見類型及辨識病句的方法,還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語感能力。

2.詩句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B.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C.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D.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答案】D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做“斷句題”要通讀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文

意和常用的斷句方法加以判讀。常見的斷句方法有:語法分析、對話標志、常見虛詞、結構對

稱、固定句式等。D項錯誤,應斷為: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下列句子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B.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C.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D.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考查修辭手法的辨識。A句“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B句“烽火連三

月,家書抵萬金”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C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D句沒有使用修辭。故答案為D。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結廢在人境(簡陋的房屋)

問君何能多(如此,這樣)

B.烽4連三月(借指戰爭)

浮欲不勝簪(簡直)

C.用聲滿天秋色里(軍中號角)

提攜下尤為君死(寶劍)

D.自凈磨洗認前朝(將來)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考查詞語的意義。“自將磨洗認前朝”中的“將”是“拿起”的意思,不是將來。故答案為D。

5.下列句子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A.結廬/在/人境

B.烽火/連三/月

C.黑云/壓城/城欲摧

D.東風/不與/周郎便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語句的句讀劃分。可以先翻譯句子,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進行句讀劃分。注意不

要出現“破句”。本題中的“三月”不應該劃斷。

點睛:文言文朗讀節奏的劃分是有規律可循的:①句首關聯詞或語氣詞之后要停頓;②有些古今異義詞朗

讀時要分開;③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停頓;④需要著重強調的地方,一般要

停頓;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頓;⑥并列短語間要略作停頓;⑦古代的國名、年號、官職、人名、

地名等應作停頓。⑧根據句子表達的意思來句讀。

6.下列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A.首聯寫春望所見:雖然國都已經淪陷,城池殘破,但是山河依舊存在,春天又來到長安城,草木繁密茂

盛。詩人感慨萬千,禁不住贊美眼前明媚的景象。

B.“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通過對“花”“鳥”的描寫,運用觸景生情的藝術手法,淋漓盡致地

表達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頸聯中的“家書抵萬金”一句,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們心中共有的想法,

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D.整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意脈貫通面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

豐富面不蕪雜。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答案】A

【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贊美眼前明媚的景象”表述有誤,詩人記憶中的長安是繁華的,可此時那種繁華之景卻蕩然無存,國都

在淪陷后變得殘破不堪,春天的長安城亂草叢生,傳達的是詩人憂國傷時之情。

故選Ao

二、句子默寫

7.古詩文積累

(1)牧人驅犢返,o

(2)天接云濤連曉霧,o

⑶,似曾相識燕歸來。

(4)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o

(5)王維在《使至塞上》中的,被譽為“獨絕千古”。

(6)杜甫《春望》詩中頷聯是,_________________二

【答案】獵馬帶禽歸星河欲轉千帆舞無可奈何花落去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解析】

【詳解】

這幾個默寫,書寫時注意“獵馬帶禽歸”的“禽”、“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的“倩”、“長河落日圓”的“圓

三、情景默寫

8.根據提示寫句子。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中的“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與陶淵明的“,

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詩句是:,

(3)反映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現他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名句是:,

(4)詩歌蘊含著這樣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囂人境也無“喧囂”之感的詩句

:,o

【答案】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解析】本題考查古詩文情境默寫。默寫時要先讀懂題干,注意題干中的一些提示,如作者陶淵明,“真意

妙趣,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表現他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囂入境也無‘喧

囂’之感”,寫出相應的句子,不要寫錯字、別字。注意“辨”字,不要誤寫。

9.根據理解,用原文填空。

(1)《飲酒(其五)》中體現陶淵明愛菊的名言是:,o

(2)家書是親人間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杜甫《春望》中曾用“,。”的

詩句形容家書的珍貴。

(3)《雁門太守行》中,從聽覺、視覺角度寫出戰爭的激烈場面的詩句:,

(4)《赤壁》中表示議論的句子是:,o

(5)李清照《漁家傲》中描繪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的句子是:

【答案】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

夜紫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解析】

本題屬于基礎題,也是各地中考語文必考題。默寫題不論分幾種類型,都是以記憶、積累為根

本的,然后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賞析。解題時一是要透徹理解詩歌的內容,二是要認

真審題,找出合適的詩句,三是答題時不能寫錯別字。本題中需要注意的易寫錯的字是:籬,

凝。

四、詩歌鑒賞

閱讀《漁家傲》,完成下列各題。

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0.請為“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設計鏡頭:腳本。

鏡頭腳本設計

詞作者景別拍攝角度整體畫面預期感受

—遠景——星河欲轉

11.詞中包含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及“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之意的

一句是“":與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意思相近的一句是“'

【答案】

10.李清照仰視天空云霧繚繞,銀河欲轉,千帆競發。

11.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詳解】

1.本題考查詩歌常識的積累與詩句內容的理解。①根據平時的積累,《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是宋代女詞

人李清照的作品。②“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寫的是天空云霧彌漫,星河上千帆競發之狀,所以

拍攝的角度應是自下往上的仰視。③這句詩的意思是天蒙蒙,晨霧蒙蒙籠云濤。銀河欲轉,千帆如梭逐浪

飄。描述出這句詩展現的畫面即可。

2.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理解。“我報路長嗟日暮”句中的“報”字與上片的“問”字,是跨越兩片的橋梁。“路長日

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然亦有所本。詞人結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離騷》中所表達

的不憚長途遠征,只求日長不暮,以便尋覓天帝,不辭“上下求索”的情懷隱括入律,只用“路長”、“日暮”

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與過程,語言簡凈自然,渾化無跡。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意思是語言達

不到驚人的地步,我就決不罷休。很明顯和本詞中的“學詩謾有驚人句”一句。

閱讀詩歌,完成下列問題

漁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2.這首詞開頭用“"""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一起,形成

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

13.“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一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14.下列對詩文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詞氣勢磅礴而豪邁,想象豐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約詞風。

B.“路長嗟日暮”表現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經歷和上下求索的情懷。

C.“學詩謾有驚人句”流露詞人對自己創作的不滿和對詩歌藝術的孜孜追求。

D.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巧妙用典,隱含對現實的失望,對理想的向往。

【答案】

12.“接”“連”

13.擬人,由上闋的描述夢境過渡到下闋的抒情。

14.C

【分析】

12.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煉字的能力。

根據題干“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一起“,結合原詞“天接云濤連曉霧”中,連

接“天,,“濤,,的是“接,,;連接“濤”“霧”的是“連”,即可得出答案。

13.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修辭手法及分析詩句作用的能力。

本句意為:聽見天帝在對我說話。他熱情而又有誠意的問我要到哪里去。

把上天擬人化,采用擬人手法;在結構上,引出下文“我報”的內容,從而由上文描寫夢境過渡到下文抒發作

者志趣情感。

14.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文內容及藝術手法的能力。

C.“流露詞人對自己創作的不滿和對詩歌藝術的孜孜追求”錯誤,這句話是詞人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

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謾”字,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詞人在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

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懷才不遇的憤懣。

故選Co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

(明)李先芳

芳草萋迷一徑斜,澹煙疏雨噪新鴉。城南春色濃于酒,醉殺千林桃杏花。

15.杜甫這首詩的頷聯在景和情的融合方面很有特色,請簡析。

16.兩首詩題目同為“春望”,但讀后給人的感受大不相同,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15.參考答案:此聯通過移情于物,以樂景表現哀情。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16.杜甫的《春望》寫了“國破山河在”的凄涼景象;希望戰火平息;盼望能與親人團聚(或表達憂國傷時,

念家悲己的思想情感)。李先芳的《春望》純粹寫景,通過芳草、澹煙、疏雨、新鴉等景物,寫出了濃郁的

城南春色。

【分析】

15.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意為:感于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

膽戰。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艷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

悅。“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一聯通過對花和鳥的描寫,借景生情,把

自己的感情附著在景物之上,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16.

杜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

溢著凄苦哀思。全詩表達了詩人的憂國思家之情。李詩純為寫景,選取春天有極有代表性的景物:芳草、

澹煙、疏雨、新鴉、桃杏花等。突出了城南春意的濃郁,“濃于酒”“醉殺”兩詞,不僅突出了城南春意的濃郁,

也暗含了作者對城南春色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閱讀李清照的《漁家傲》,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題。

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7.“我報路長嗟日暮”中的“嗟”在詞中的含義是,“學詩謾有驚人”傳達處作者的苦悶心情。

18.請用自己的話描繪“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兩句詩的畫面。

【答案】

17.嘆息(或感嘆、哀嘆、慨嘆等)才華無用(或空有才華,才華無法施展等)

18.示例:天空中云霧翻涌,一片曙色朦朧,仰望頭頂的銀河似在轉動一般,將點點星光投散在海面,像

無數的船兒在舞動著風帆。

【詳解】

1.本題考查對詩中的重點詞語的理解和詩歌表達的感情。“我報路長嗟日暮”的意思是:我回報天帝說:路途

漫長又嘆日暮時不早。“嗟”,嘆息的意思。“學詩謾有驚人句”,“謾有”,空有。意思是學作詩,枉有妙句人

稱道,卻是空無用。詞人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謾”字流露出心中的

哀怨惆悵:一是空有詩情詩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無人能會意;二是慨嘆自己身逢亂世,有著對現

實無能為力的苦悶和懷才不遇的憤懣。

2.本題考查學生描述詩句畫面的能力。描繪畫面,就是發揮聯想和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詩句中展現

的畫面和意境。“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翻譯為:水天相接,晨霧蒙蒙籠云濤。銀河轉動,像無

數的船只在舞動風帆。通過意象“天、云、霧、星河、千帆”展現了壯麗的景象。又用“接”、“連”二字把四垂

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

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作答時,展開合理的想象,結合詞中的意象描繪情境來

作答。示例:天空中云騰霧罩,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海上刮起了大風,

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

閱讀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19.全詩采用了的手法,把戰斗的氣氛渲染得凝重而慘烈,突出了將士的高昂士氣和

20.“黑云壓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請你選擇一個角度進行賞析。

【答案】

19.夸張愛國熱情

20.o示例: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揭示

得淋漓盡致。運用比喻和夸張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情勢。(言之有理即可)

【詳解】

1.本題考查詩歌的藝術手法及其作用。“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運用比喻、夸張手法運用比喻,

夸張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和城內將士披堅執銳,嚴陣以待的情形;“角聲滿天秋

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運用夸張手法,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所以全詩主要采

用了夸張的手法把戰斗的氣氛渲染得凝重而慘烈,突出了將士的高昂士氣和愛國熱情。

2.本題考查詩歌關鍵句的賞析。詩歌句子賞析需要我們在了解詩歌的結構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礎上作答,常

見的答題格式:本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或寫作方法,寫出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感情。可從手法、情感、

語言等方面任選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黑云壓城城欲摧”的意思是: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云翻卷,想

要摧倒城墻。可抓住重點詞“壓”進行賞析,品析大軍壓境的壓抑、緊張的氣氛。也可抓住修辭手法進行賞析。

該句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將敵軍比作黑云,以“城欲摧”渲染出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閱讀《赤壁》,完成后面題目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21.詩人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

22.“二喬”在詩歌中指代什么?這樣寫有什么意義?

【答案】

21.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借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會有相反的

結果。

22.“二喬”形象地代表東吳的命運。詩人假設東吳敗亡,不寫山河破碎,生靈涂炭,而寫二喬入魏供使,不

僅以小見大地說明戰爭之利害,而且極其耐人尋味。雖是史論,卻賦予具體形象,可見詩人創作之高明。

【分析】

21.

本題考查對詩句內容的理解。這是詩人憑吊赤壁古戰場所寫的詠史詩。它認為歷史人物的成敗榮辱具有某

種偶然性。詩的后兩句是說,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果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在

赤壁戰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戰勝了數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的時刻,

恰好刮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爭失敗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

的因素一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鍵,最后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

上。但他并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

那么,勝敗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

22.

本題考查理解詩句內容及意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后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

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么銅雀臺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后兩句寫戰爭的勝負時,作者

并未點破,而是通過大小喬這兩個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運來表達設想中東吳敗亡的結局,“二喬”形象地代

表東吳的命運。真可謂以小見大,別出心裁。試想,若東吳前國主和當朝主帥之妻均己被曹軍擄去銅雀臺,

那戰爭的結局不言自明,這就使得全詩既生動形象,又含蓄蘊藉,富有情致。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3.下列對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四句寫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敗之景,后四句抒發思念親人的盼望之情。

B.頷聯中,詩人移情于物,通過花鳥的情態表達了自己感時傷世的內心情感。

C.詩人得不到家信,是因為戰亂引發了長安城內一場持續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詩意脈貫通,情景兼具,感情強烈,感人至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

24.“白頭搔更短”中的“搔”好在哪里?請簡要分析。

【答案】

23.C

24.搔頭的動作表現出詩人煩悶愁苦之態,表達了詩人的憂國思家之情。意思答對即可。

【分析】

23.

C.“烽火連三月”意思是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幾個月。“烽火”指戰爭,并不是指大火。“三月”是虛指,指

時間長。故選C。

24.

考查賞析詩歌的煉字。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

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

程度。一個“搔”字,生動地刻畫出詩人內心愁苦的情態。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

則更增一層悲哀。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5.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望中所見,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B.頷聯中“感時”一語承上,“恨另IJ”一語啟下,表達了詩人感時傷事的感情。

C.詩中“烽火”是指因戰亂而引發的長安城中的大火,這讓作者很難得到家信。

D.這首詩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著蘊藉,真摯自然,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26.詩歌尾聯寫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答案】

25.C

26.答案示例:寫出了一個白發蒼蒼而又頭發稀疏,老態龍鐘而又憂國、傷時、思家的詩人形象。

【分析】

25.

C.有誤。詩中“烽火”是指戰爭,不是“因戰亂而引發的長安城中的大火”。故選C。

26.

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在理解的基礎上賞析。“白頭攝更短,渾欲不勝簪”的意思是“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

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

覺于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

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寫出了一個白發蒼

蒼而又頭發稀疏,老態龍鐘而又憂國、傷時、思家的詩人形象。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小題。

飲酒(其五)

結廬在入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7.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詩賦予菊以特殊的意蘊,以“采菊”表現詩人熱愛自然的情趣。

B.“真意”中的“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

C.“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表現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迷惘。

D.本詩寫秋日晚景,敘歸隱之樂,道生活哲理,達到了景、情、理的統一。

28.“悠然”一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答案】

27.C

28.表達了詩人恬淡、閑適、完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心境。

【分析】

27.

C.“忘言”是由于景物與人心高度契合,已經領會到了人生的真意,而這種真意是不可言說的,表達了作者

厭倦官場腐敗,決心歸隱田園,超脫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選項錯誤;

故選C。

28.

本題考查理解詞語的能力。要結合語境分析理解。悠然:自得的樣子。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

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表達了詩人恬淡、閑適、

完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心境。

閱讀《飲酒(其五)》,回答以下各題。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9.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話。”這首詩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句,詩

人寫到了傍晚山氣繚繞、飛鳥歸巢的自然之景。抒發了之情。

30.閱讀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觀察如圖兩幅圖畫,簡要說明哪一能夠表現詩句所描繪的景象。

到了菊,請簡要說明兩位詩人分別借“菊”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案】

29.歸隱田園,超脫世俗。

30.圖一符合“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說作者悠閑地在籬下采菊,

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

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

31.《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詩中的菊花指盛開在戰火紛飛的故園長安的菊花,詩人借憐惜故園的菊花,寄

托著對故園的思念、對國事的憂患、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或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

的渴望。陶淵明愛菊,以菊花為伴侶,表達了他不隨時俗的高潔品質。

【分析】

29.

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理解詩歌內容,一定要認真閱讀原詩,正確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據題目的要

求,即可作答。“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意思是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翔遠山的懷抱。

詩人借助在晚照中翩然歸來的鳥來表達自己恬淡閑適、歸隱田園、遠離塵世而對自然崇尚的情懷。

30.

本題考查對詩中畫面的理解掌握。圖一符合“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是

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說明詩人

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圖二符合“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句意。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

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詩人在這里悟

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顯然第一幅圖與詩中畫面相吻合。

31.

本題考查詩人情感。理解詩歌中的感情,要結合詩中的景物描寫和創作的背景來分析。岑參以“故園菊”代表

整個故園長安,顯得形象鮮明,具體可感。故園菊花“應傍戰場開”,這樣的想象扣住詩題中的“行軍”二字,

結合安史之亂和長安被陷的時代特點,不僅表達了惜花和思鄉之情,更是寄托了詩人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

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陶淵明長期歸隱田園,以酒遣懷,以菊花為伴侶,再沒有出仕。

菊花就像隱士隱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陶淵明獨愛菊,正是他不隨時俗的高潔品質的象征。

【點睛】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

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

兒歸來。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小題。

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2.下面對詞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兩句精用“接”“連”“轉”“舞”四個動詞,開篇宏闊大氣,畫面感強。

B.“仿佛夢魂歸帝所”,是說作者仿佛脫離了塵世,進入了天帝生活的宮殿。

C.下闕后三句運用典故表達了詞人對現實的不滿,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漁家傲》意境遼闊,富于浪漫主義的色彩,是李清照婉約詞的代表之作。

33.詞中的“謾”有幾層含意?請簡要分析。

【答案】

32.D

33.“謾”,空空、徒然。詞人慨嘆空有詩情詩才而無人能會意;慨嘆自己身逢亂世,有著對現實無能為力的

苦悶(不滿)。

【分析】

32.

D.“婉約詞的代表之作”有誤,應為“豪放詞的代表之作”。故選D。

33.

考查賞析詩中重點字詞。“學詩謾有驚人句”意為: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謾”是“徒,

空”的意思。這是詞人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一個“謾”字,流露出作

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與無奈之意。詞人在現實中知音難遇,空有才情卻無人領會,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

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懣。

閱讀李賀的《雁門太守行》,完成小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34.本詩從,兩個角度突出了戰爭的慘烈。

35.陸游說李賀的詩“五色炫曜,光彩奪目,使人不敢熟視”。請結合本詩中表現色彩的詞語,發揮想象,用

自己的話描述作者在前三句中呈現的畫面。

【答案】

34.視覺聽覺

35.敵軍滾滾而來,黑壓壓一片,猶如烏云翻騰,幾乎要摧毀城墻;我軍嚴陣以待,陽光照在鎧甲上,金

光閃爍。肅殺的秋色中,響亮的角聲震天動地;寒夜里,邊塞將士的鮮血凝成暗紫色。帶著半卷的紅旗,

援軍趕赴易水;天寒霜重,鼓聲也像是被寒氣所逼,郁悶低沉。

【詳解】

1.考查對詩句的賞析。“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兩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

地氣氛,進一步渲染悲壯的氣氛。角聲嗚嗚,本來就是一種十分悲涼的音響;現在又是在滿目蕭瑟的秋天

里回蕩,自然就顯得更加悲壯了。這里從聲來寫。“塞上燕脂凝夜紫”則從色來烘托。此時戰場之上鮮血遍染,

在暮靄凝聚下呈現出暗紫色,為這個悲壯的畫面抹上了一層悲壯的色彩。

2.本題考查描繪詩歌畫面的能力。描繪詩歌展示的畫面時,(1)理解詩歌的內容。(2)抓住詩句中的“景物”

特點。(3)發揮想象,用優美的語言描述即可。

示例:敵軍似烏云壓進,危城似乎要被摧垮。忽然,風云變幻,一縷日光從云縫里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

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

響起來,晚霞映照著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寒

風卷動著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凝重的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小題。

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般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6.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清照的詞以婉約細膩為主,這首詞就是其婉約詞的代表之作。

B.詞中“歸”字飽含作者經歷人生道路上的流彳步奔波后,希望得到一個理想歸宿的熱切愿望。

C.“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表達了作者空有才華,遭逢不幸的苦悶。

D.本詞通過記夢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7.發揮想象和聯想,描繪“天接云濤連曉霧”一句的情境。

【答案】

36.A

37.水天連成一片,那一團團的白云相接,就像波濤翻滾,又和拂曉的晨霧連在一起,越發顯得迷蒙。展

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圖,似夢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

【分析】

36.

A.理解不正確。這首詞以“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的遼闊壯美的海天畫卷,“九萬里風鵬正舉”

的恢宏境界,“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磅礴氣勢,表現出明顯的豪放詞風格,是李清照詞中僅見的浪

漫主義名篇。故選A。

37.

考查再現詞中情境的能力。應抓住詞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詞,二

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加以再創造,并融入情感,語言力求優美。詞中主要景物有天空、云濤、曉霧,“接”

與“連”把三者組合在一起。示例:天宇渾茫無際,天空中云海翻騰,海面上云霧彌漫,從上到下,云繚霧繞,

景象迷蒙壯麗,多么神奇壯美!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各題。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8.“天接云濤連曉霧沖的“接”“連”二字,有什么表達效果?

39.下闋哪句是對“殷勤問我歸何處”的回答?該句表達詞人怎樣的情感?

【答案】

38.,,接,,,,連,,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洶涌的云濤、彌漫的大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描繪出一種瑰奇雄偉的境界。

39.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表達了詞人晚年在現實生活面前懷才不遇、孤獨無依、奮力掙扎

的苦悶和對現實的強烈不滿。(意思相近即可)

【分析】

38.

考查詞語的表達效果。“天接云濤連曉霧”意思是:天空連接著那像波浪一樣翻滾的云霞,這些云霞又和晨霧

連在一起,顯得曙色朦朧。這里描繪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接”、“連”二字將天、云、霧三種

自然景象巧妙組合在一起,描繪出了夢中海天溟蒙、渾茫無際、瑰奇雄偉的境界。

39.

考查對詩詞情感的理解。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一“殷勤問我歸何處”,過片二句“我報路長嗟日暮,

學詩謾有驚人句”是寫詞人的對答。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毫不停頓。“路長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

依的痛苦經歷,然詞人結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離騷》中所表達的不憚長途遠征,只求日長不暮,以便

尋覓天帝,不辭“上下求索”的情懷隱括入內,只用“路長”“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與過程,

語言簡凈自然,渾化無跡。“學詩謾有驚人句”,是詞人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

的苦悶。著一“謾”字,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據此作答。

40.閱讀下面古詩,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題。

春望

杜甫(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對雪

杜甫(唐)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瓢棄樽無綠①,爐存火似紅。

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②。

(注釋)①綠:以酒的綠色來指代酒。②書空:是晉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劃著字。

詩題

《春望》《對雪》

鑒賞策略

杜甫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記錄了唐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這

知人論世

兩首詩都創作于安史之亂時期。

“花”“鳥”本是春天里熱鬧喜悅的景物,通過“濺

(1)本詩中頷聯的意象也很典型:

捕捉意象淚”“驚心”的表現,營造出悲傷恐懼的氛圍,從

而表達出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憂傷。

“勝”表示能夠承受的意思,前面加個否定詞

賞析字詞“不。就是表示稀疏的頭發己經承受不住善子(2)我挑選—(字詞),_____

的分量,作者的老態滄桑之感躍然紙上。

把握情感兩首詩歌都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感時傷世而又無可奈何的惆悵。

【答案】本句通過寫“黃昏時亂云”、“旋風中的風雪”這些景物,渲染了冬天昏暗寒冷的氛圍,也烘托了詩人

愁苦不安的心情。示例:“多”解讀:“多”字形容“新鬼”,說明戰爭讓更多人喪身,可見社會民不聊

生的現狀,表達了詩人對死難者、對戰爭中的百姓的同情。

【詳解】

(1)本題考查賞析詩句的能力。

《對雪》這首詩的頷聯是“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亂云”指的是紛亂密布的云,“薄暮”則說明天色已晚。

“急雪舞回風”指的是雪下得急,在旋風中飛舞。所以這句中的景物有“黃昏時的亂云”、“旋風中的急雪"。"亂''

和“急”營造了冬天昏暗寒冷的氛圍,也強烈地烘托出詩人內心的愁苦不安。

(2)本題考查學生煉字的能力。

這首《對雪》中許多的字詞都可以進行賞析品味,比如:

第一句: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多”字形容“新鬼”,說明酒杯中沒有酒,可見生活非常艱苦,在苦寒中找不到酒來暖身,表達了詩人內心的

凄苦。

第三句: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

“無”字形容酒,說明酒杯中沒有酒,可見生活非常艱苦,在苦寒中找不到酒來暖身,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凄苦。

“火似紅”是形容爐火,寫得好像爐火熊熊,滿室生輝,然后用一“似”字點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詩人眼

前卻出現了幻像,這樣挖出了詩人此時內心的痛苦與渴望。

第四句: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

“斷”指消息斷了,說明由于戰爭,前線戰況和妻子兒女的消息都無從獲悉,可見詩人內心的擔憂與思念。“書

空”是化用晉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比劃著字。此處詩人以此自比,表達他孤獨一人

愁苦無奈的心情。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

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41.“天接云濤連曉霧,中“接”“連”二字用得好,請簡要賞析。

42.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41.“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

42.表達了詞人對現實的厭棄與失望,對美好生活、理想境界的向往與追求!

【詳解】

1.本題考查了學生煉字的能力。做此題首先要了解古詩內容,在此基礎上對關鍵字做出賞析,賞析時要把字

放在語言環境中,“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意思是天上云海茫茫,晨霧蒙蒙籠罩著云濤。仰望天

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本句運用“接”、“連”兩個動詞,巧妙地將

“天”“云濤”“曉霧”自然地組合成波瀾壯闊的畫面,寫出了動感和氣勢,描繪出一幅瑰麗雄奇,遼闊壯美,渾

茫無際的海天一色圖。

2.本題考查學生體會詩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題,學生首先要理解詩歌大意,然后根據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判

斷詩人的情感。詞的上片“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是詞人描寫的夢境;“我報路長嗟日暮”中的“路長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與“學詩謾

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一個“謾”字,流露出對

現實的強烈不滿。詞人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

懣。“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運用典故,表現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反映了作者對黑

暗現實的不滿,對理想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閱讀下面古詩《飲酒》,回答小題。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3.下面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出了詩人沒有隱居在深山,而是身居鬧市,卻不受世俗煩擾。

B.“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方法,“心遠”一詞,回答了“無車馬喧”的原因,反映了詩

人超凡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C.“山氣日夕佳”的“佳”字,寫出來作者對山氣繚繞、夕陽西下這一景象的贊美。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寫出了詩人面對良辰美景迷惘的情形,也表達出詩人因辭官歸隱后淡淡的憂

傷。

44.有人用王國維的“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評價“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請你結合詩句,說說你的

理解。

【答案】

43.D

44.示例:這兩句寫出了作者懷著恬淡的心情在東籬下采菊,無意間一抬頭,南山映入眼簾的情景。一個“見”

寫出了一種無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悠然心境和自然契合,可謂是渾然天成,物我化一,達到了“不知

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境界。

【分析】

43.

D.有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化用了《莊子?外物》中的說法,寫出了詩人面對南山美景的復雜感

受: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

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故選D。

44.

本題考查理解詩句。這句話意思是: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描寫了詩人

悠閑地在竹籬笆前采菊,無意中抬頭見南山幽靜的景色這一場景。“悠然”寫出了詩人所見所感并非有意尋求,

而是不期而遇,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后的自得、閑適、恬淡;“見”是一種無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

寫出了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這兩句渾然天成,物我化一,達到

了“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境界。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小題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入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5.請談談你對“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句詩的理解。

46.下列對詩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中的“心遠”“悠然”表明了詩人的心境。

B.詩歌首句的節奏停頓應該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C.“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運用實虛結合的手法,寫出了一種超越時空的空靈之美。

D.此詩融情于景,情景渾然一體,表現出一種平淡而質樸的美。

【答案】

45.詩人雖身居鬧市,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表達了詩人內心寧靜,脫離塵俗的思想感情。

46.C

【分析】

45.

本題考查理解詩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意思是,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

往的喧擾。結合下兩句詩“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可知,是因為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詩句表達

了詩人內心寧靜,脫離塵俗的思想感情。

46.

C.詩句的意思是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這兩句均是實寫。故選C。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雁門太守行(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47.下面對本詩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中“黑云”比喻敵人大軍壓城的氣勢,第二句“金鱗”比喻鎧甲在太陽下反射的閃光。

B.“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這一聯是說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襯下凝成胭脂色,寫出了邊塞風光

的秀美。

C.“半卷紅旗臨易水”使人聯想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喻示將士們無所畏懼,勇往直

,、,.

刖。

D.全詩以色彩斑斕的詞語,濃墨重彩地描繪戰爭場景,構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頌守邊戰士浴血奮戰、視死

如歸的英雄氣概。

48.賞析“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答案】

47.B

48.這兩句詩活用戰國時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黃金臺上以招賢才的典故,表現了將士們誓死殺敵、報效朝廷

的決心。

【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