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救助操作手冊_第1頁
自然災害救助操作手冊_第2頁
自然災害救助操作手冊_第3頁
自然災害救助操作手冊_第4頁
自然災害救助操作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然災害救助操作手冊TOC\o"1-2"\h\u17434第一章:總論 282321.1自然災害救助概述 25941.2自然災害救助原則 316002第二章:組織指揮與協調 3206952.1自然災害救助指揮體系 3144312.2部門協調與溝通 432342.3應急預案制定與演練 431736第三章:信息收集與報告 49083.1信息收集渠道與內容 4241223.1.1網絡搜索 5254393.1.2工信部備案查詢 561673.1.3企業信息查詢平臺 5251903.1.4Fofa網絡空間搜索引擎 5274603.1.5Whois查詢 5301333.1.6其他渠道 545943.1.7收集內容 5190693.2信息報告流程與要求 5310443.2.1報告格式 589973.2.2報告流程 511743.2.3報告要求 632252第四章:災害評估與救助需求分析 6183794.1災害評估方法與步驟 6232424.2救助需求分析與確定 722845第五章:救援隊伍與物資準備 7239385.1救援隊伍建設與管理 782015.2救援物資儲備與調配 816353第六章:緊急救援與處置 8270766.1緊急救援行動 8206806.1.1緊急救援流程 9109806.1.2緊急救援任務 9306006.1.3注意事項 9100796.2災害現場處置與秩序維護 988356.2.1災害現場處置 9279806.2.2秩序維護 10966第七章:臨時住所與生活救助 1065407.1臨時住所建設與分配 10213887.1.1臨時住所建設 10242647.1.2臨時住所分配 10204287.2生活救助物資發放與保障 11187577.2.1生活救助物資種類 11105587.2.2生活救助物資發放 11200537.2.3生活救助物資保障 1120858第八章:醫療救護與衛生防疫 11277708.1醫療救護隊伍與設施 11315198.1.1醫療救護隊伍 1124178.1.2醫療救護設施 12256378.2衛生防疫措施與實施 12260468.2.1衛生防疫措施 129638.2.2衛生防疫實施 1331091第九章:教育與心理援助 13165369.1教育援助與心理干預 13277139.2心理援助隊伍與培訓 1314574第十章:災害重建與恢復 141103710.1災害重建規劃與實施 141391210.1.1重建規劃的原則與目標 142867010.1.2重建規劃的主要內容 142840910.1.3重建實施的組織與管理 142981210.2產業恢復與就業援助 14260510.2.1產業恢復的策略與措施 14363710.2.2就業援助的政策與措施 1419319第十一章:社會動員與參與 151147111.1社會動員機制與渠道 15764511.2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工作 1610780第十二章:法律法規與政策 161922412.1自然災害救助法律法規 161105512.1.1國家層面法律法規 161772312.1.2地方性法律法規 173221012.2政策措施與實施要求 172426912.2.1政策措施 173246212.2.2實施要求 17第一章:總論1.1自然災害救助概述自然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造成損害的突發事件。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常見的自然災害包括地震、洪水、臺風、干旱、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救助是指當自然災害發生時,國家和地方社會組織、企業及個人為了減輕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迅速采取的一系列救援行動。自然災害救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救援隊伍:組織專業救援隊伍,如消防、武警、醫療救護等,迅速抵達災區進行救援。(2)救援物資:向災區提供必要的物資,如食物、衣物、藥品、帳篷等,以滿足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3)救援資金:向災區提供資金支持,用于災后重建、恢復生產等。(4)救援信息:及時收集、發布災區救援信息,提高救援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5)救援宣傳:普及災害防范知識,提高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1.2自然災害救助原則自然災害救助原則是指在自然災害救助過程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以下是幾個主要原則:(1)生命至上原則:在災害救援過程中,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救援被困群眾。(2)快速反應原則:災害發生后,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救援力量,保證救援工作及時、高效。(3)科學救援原則:根據災害類型和特點,采取科學、合理的救援措施,提高救援效果。(4)協同配合原則:充分發揮各方力量,加強部門之間、地區之間的協同配合,形成合力。(5)公平公正原則:在救援物資分配、資金支持等方面,保證公平公正,讓受災群眾得到及時救助。(6)長效機制原則:在災害救助過程中,注重總結經驗,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提高災害防范和應對能力。第二章:組織指揮與協調2.1自然災害救助指揮體系自然災害救助指揮體系是保障我國自然災害救助工作高效、有序進行的重要組織結構。該體系以國家減災委員會為最高指揮機構,下設各級減災委員會和應急管理部門,形成了覆蓋全國的自然災害救助指揮網絡。在自然災害救助指揮體系中,國家減災委員會負責制定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政策、規劃和計劃,組織協調全國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各級減災委員會和應急管理部門在國家和地方的領導下,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自然災害救助的組織、協調和實施工作。2.2部門協調與溝通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涉及多個部門的職責,部門之間的協調與溝通。各級部門要樹立全局觀念,打破部門壁壘,加強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形成合力。在自然災害救助過程中,各部門應按照以下原則進行協調與溝通:(1)明確各部門職責,保證各項工作有序開展。(2)加強信息溝通,及時掌握災情動態,為決策提供準確依據。(3)共享資源,充分利用各部門優勢,提高救助效率。(4)建立定期會商制度,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和矛盾。2.3應急預案制定與演練應急預案是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的行動指南,對于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各級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應高度重視應急預案的制定和演練工作。應急預案制定應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合理,保證預案符合實際情況,具備可操作性。(2)全面系統,涵蓋自然災害救助的各個環節。(3)動態調整,根據災情變化及時調整預案內容。(4)廣泛參與,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應急預案的制定。應急預案演練是檢驗預案實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各級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應定期組織演練,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實戰能力。演練內容應包括:(1)組織指揮與協調。(2)信息報送與處理。(3)應急物資與設備調度。(4)人員轉移與安置。(5)災后重建與恢復。第三章:信息收集與報告3.1信息收集渠道與內容信息收集是滲透測試中的關鍵環節,以下為常用的信息收集渠道與內容:3.1.1網絡搜索通過搜索引擎收集目標公司的相關信息,如公司名稱、官方網站、子公司、產品服務等。常用的搜索引擎有百度、谷歌等。3.1.2工信部備案查詢查詢目標公司的備案信息,獲取公司域名、IP地址等。網址:s:////Integrated/recordQuery3.1.3企業信息查詢平臺利用天眼查、企查查等企業信息查詢平臺,查詢目標公司的基本信息、股東信息、對外投資等。網址:s://qcc./、s://tianyancha./3.1.4Fofa網絡空間搜索引擎通過Fofa查詢目標公司的域名、IP地址、子域名等信息。網址:s:///3.1.5Whois查詢查詢目標域名注冊者的姓名、郵箱、電話等信息。網址:://icp.chinaz./、s://dnsdb.io/3.1.6其他渠道包括GoogleHacking、子域名收集、旁站查詢、C段查詢等。3.1.7收集內容以下為信息收集的主要內容包括:域名信息:目標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域名、子域名、IP地址等。網站信息:目標網站的系統類型、版本、開放端口、WAF等。網站指紋:包括CMS、CDN、證書等信息。Whois信息:域名注冊者的姓名、郵箱、電話等。敏感文件:網站目錄結構、爆后臺、網站banner、測試文件、備份等敏感文件。3.2信息報告流程與要求3.2.1報告格式信息報告應采用統一的格式,包括報告標題、報告時間、報告正文等部分。3.2.2報告流程(1)信息收集完成后,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形成初步報告。(2)對初步報告進行審查,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3)根據審查結果,修改完善報告,形成正式報告。(4)將正式報告提交給項目組或客戶,以便后續工作。3.2.3報告要求(1)報告內容應客觀、真實、準確,不得含有虛假信息。(2)報告結構應清晰,條理分明,便于閱讀。(3)報告中涉及敏感信息時,應進行脫敏處理。(4)報告應注明信息收集時間,以便后續工作參考。第四章:災害評估與救助需求分析4.1災害評估方法與步驟災害評估是對自然災害發生后的損失、影響及需求進行系統分析的過程。災害評估的方法與步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步:數據收集與整理在災害發生后,首先需要收集與災害相關的各類數據,包括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類型、強度等基本信息,以及受災范圍、受災人口、經濟損失等詳細數據。這些數據可以通過部門、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渠道獲取,并進行整理、歸類和校驗。第二步:災害損失評估根據收集到的數據,對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損失評估包括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公共基礎設施損壞、生態環境破壞等方面。評估方法可以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例如采用模糊數型、TFIDF(詞頻逆文件頻率)等指標賦值方法,以及層次分析法、熵權法等權重計算方法。第三步:災害影響評估在災害損失評估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災害對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災害影響評估可以采用指數法、關聯函數法、物元分析法等方法,對災害影響的程度、范圍和持續時間進行量化分析。第四步:災害需求評估根據災害損失和影響評估的結果,分析受災地區及其災民的需求。需求評估可以從生命需求、生活需求、心理需求等方面進行,結合實際情況構建相應的需求指標體系,并采用相應的評估方法確定各地級市的需求緊迫度。4.2救助需求分析與確定在災害評估的基礎上,對受災地區及其災民的救助需求進行分析與確定。救助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步:確定救助對象根據災害影響范圍和受災人口,確定需要救助的對象。這些對象可能包括受災群眾、遇難者家屬、傷病員、受災地區企事業單位等。第二步:分析救助需求類型根據受災對象的需求特點,分析救助需求的類型。常見的救助需求包括生活救助、醫療救助、心理援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援助等。第三步:確定救助需求優先級在分析救助需求類型的基礎上,根據需求的緊迫程度和重要性,確定救助需求的優先級。優先級高的需求應優先滿足,以保證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和生命安全。第四步:制定救助方案根據確定的救助需求和優先級,制定相應的救助方案。救助方案應包括救助措施、救助標準、救助時間、救助資金來源等內容,以保證救助工作的有效實施。第五章:救援隊伍與物資準備5.1救援隊伍建設與管理救援隊伍是應急救援工作的核心力量,其建設與管理。救援隊伍應具備高度的專業性和嚴謹性,隊伍成員需經過嚴格的選拔和培訓,保證具備較強的救援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在隊伍建設方面,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1)明確隊伍定位:根據地區特點和災害類型,合理確定救援隊伍的專業方向,如地震救援、火災救援、礦山救援等。(2)優化隊伍結構:隊伍成員應涵蓋各類專業人員,如消防員、醫護人員、地質專家等,保證救援任務的全面性。(3)強化培訓與演練:定期組織培訓,提高隊伍成員的專業素質和應急處理能力。同時開展實戰化演練,增強隊伍的協同作戰能力。(4)完善激勵機制:設立獎勵制度,鼓勵隊員積極參與救援任務,提高隊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嚴格的隊伍管理制度,保證隊伍的正常運行和應急響應能力。5.2救援物資儲備與調配救援物資是應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其儲備與調配對于救援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在救援物資儲備方面,應注重以下幾點:(1)合理確定物資種類:根據地區特點和災害類型,合理確定救援物資的種類,保證救援過程中所需物資的全面性。(2)建立物資儲備庫:在重要地區設立物資儲備庫,保證救援物資的及時供應。(3)定期檢查更新:對救援物資進行定期檢查,及時更新損壞或過期的物資,保證物資的完好性。(4)加強物資管理:建立健全物資管理制度,保證物資的合理使用和調配。在救援物資調配方面,應遵循以下原則:(1)優先保障重點區域:在救援任務中,優先保障重災區和關鍵部位所需的救援物資。(2)合理分配資源:根據救援任務需求和物資儲備情況,合理分配救援物資,保證物資的充分利用。(3)加強協同調度:與相關部門協同配合,保證救援物資的及時調度和運輸。(4)嚴格物資使用:加強對救援物資使用的監管,保證物資的合理使用,防止浪費。通過以上措施,為應急救援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第六章:緊急救援與處置6.1緊急救援行動在災害發生時,緊急救援行動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減少財產損失的關鍵環節。本章主要介紹緊急救援行動的流程、任務及注意事項。6.1.1緊急救援流程(1)接到救援指令:當災害發生時,各級救援部門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接收上級指令,明確救援任務。(2)救援隊伍集結:根據救援任務,迅速組織相關救援隊伍,包括消防、醫療、公安、交通等部門,保證人員、裝備、物資齊全。(3)救援隊伍出發:救援隊伍按照指定路線和目的地出發,途中保持通信暢通,隨時了解災害現場情況。(4)救援現場作業:救援隊伍抵達現場后,迅速展開救援作業,主要包括搜尋被困人員、救治傷員、轉移危險物品等。6.1.2緊急救援任務(1)救援人員搜尋:救援隊伍應在現場開展拉網式搜尋,保證不遺漏任何被困人員。(2)救治傷員:現場醫療救護隊伍應迅速對傷員進行救治,必要時進行緊急手術。(3)轉移危險物品:對現場的危險物品進行妥善處置,保證不發生二次災害。(4)救援物資分發:根據現場需求,合理分配救援物資,保障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6.1.3注意事項(1)保證安全:在救援過程中,要保證救援人員的安全,避免發生意外。(2)保持通信暢通:救援現場要保持與上級指揮部門的通信暢通,及時報告救援進展。6.2災害現場處置與秩序維護災害現場處置與秩序維護是保證救援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環節。以下從現場處置、秩序維護兩個方面進行闡述。6.2.1災害現場處置(1)現場評估:救援隊伍抵達現場后,首先要對現場進行評估,了解災害范圍、受損情況、被困人員數量等。(2)救援分區:根據現場評估結果,將救援現場劃分為若干區域,明確各區域救援任務。(3)救援力量分配:根據各區域任務,合理分配救援力量,保證救援工作有序進行。(4)救援設施搭建:現場救援設施應包括醫療救護站、物資發放點、臨時住所等,以滿足救援需求。6.2.2秩序維護(1)交通管制:災害現場周邊實行交通管制,保證救援車輛和人員順利到達現場。(2)人員疏散:對受災群眾進行有序疏散,保證其安全撤離災害現場。(3)現場警戒:設置警戒線,限制無關人員進入現場,保證救援工作順利進行。(4)通信保障:保證現場通信設施正常運行,保障救援指揮與調度。(5)社會秩序維護:加強社會治安巡邏,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穩定。第七章:臨時住所與生活救助7.1臨時住所建設與分配自然災害、戰爭等因素的影響,臨時住所的建設與分配成為受災群眾安置的重要環節。我國在災后重建過程中,高度重視臨時住所的建設與分配工作,以保證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7.1.1臨時住所建設臨時住所建設要遵循以下原則:(1)安全性:保證臨時住所的安全,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2)實用性:根據受災地區的氣候、地理條件,選擇合適的建筑材料和結構。(3)經濟性: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盡量降低建設成本。(4)環保性:盡量使用環保材料,減少對環境的影響。7.1.2臨時住所分配臨時住所的分配應遵循以下原則:(1)公平性:保證每個受災家庭都能得到合適的臨時住所。(2)優先性:優先保障受災嚴重、生活困難的群眾。(3)靈活性:根據受災地區實際情況,適時調整分配方案。7.2生活救助物資發放與保障在災后重建過程中,生活救助物資的發放與保障是受災群眾恢復正常生活的重要支撐。以下是生活救助物資發放與保障的主要內容:7.2.1生活救助物資種類生活救助物資主要包括以下幾類:(1)食品:包括糧食、食用油、調料等。(2)衣物:包括內衣、外套、鞋子等。(3)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餐具、衛生用品等。(4)建筑材料:包括臨時住所建設所需的磚、瓦、水泥等。7.2.2生活救助物資發放生活救助物資發放應遵循以下原則:(1)及時性:保證受災群眾在第一時間得到救助。(2)全面性:覆蓋所有受災地區和受災群眾。(3)針對性:根據受災群眾的需求,合理分配救助物資。(4)透明性:公開救助物資發放過程,接受社會監督。7.2.3生活救助物資保障為保證生活救助物資的穩定供應,以下措施應得到實施:(1)加強物資儲備:建立完善的物資儲備體系,保證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調撥。(2)優化供應鏈:提高生活救助物資的生產、運輸、分配效率。(3)動員社會力量: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生活救助物資的捐贈和發放。(4)強化政策支持:加大對受災地區生活救助物資保障的政策扶持力度。第八章:醫療救護與衛生防疫8.1醫療救護隊伍與設施8.1.1醫療救護隊伍醫療救護隊伍是公共衛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重要任務。本章節主要介紹醫療救護隊伍的構成、培訓和管理。(1)構成:醫療救護隊伍由專業醫護人員、衛生防疫人員、志愿者等組成,具備較強的應急處理能力和專業素質。(2)培訓:醫療救護隊伍定期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救護技能和應急處理能力,保證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能夠迅速、有效地開展救治工作。(3)管理:建立健全醫療救護隊伍的管理制度,明確職責分工,加強人員考核,保證隊伍始終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8.1.2醫療救護設施醫療救護設施是醫療救護工作的基礎,主要包括救護車輛、醫療器械、藥品等。(1)救護車輛:配備功能良好的救護車輛,保證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抵達現場進行救治。(2)醫療器械:根據救護任務的需要,配備相應的醫療器械,如急救箱、呼吸機、心電圖儀等。(3)藥品:儲備必要的藥品,包括急救藥品、常用藥品等,以滿足救治工作的需求。8.2衛生防疫措施與實施8.2.1衛生防疫措施衛生防疫措施是預防傳染病和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傳染病監測:建立健全傳染病監測網絡,及時發覺和報告疫情,為防控工作提供科學依據。(2)預防接種:開展預防接種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傳染病發病率。(3)疫情處置:對發生的傳染病疫情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置,防止疫情擴散。(4)衛生宣傳教育:普及衛生知識,提高群眾自我防護意識,減少傳染病的發生。(5)環境衛生管理:加強環境衛生管理,改善生活環境,預防疾病的發生。8.2.2衛生防疫實施衛生防疫實施需要各級衛生健康部門、醫療機構、學校、企業等共同參與,以下為衛生防疫實施的主要措施:(1)政策法規:制定和完善衛生防疫相關法規,明確各部門職責,為衛生防疫工作提供法律依據。(2)人員培訓:加強衛生防疫人員培訓,提高隊伍整體素質。(3)資源配置:合理配置衛生防疫資源,保證工作需要。(4)社會動員: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衛生防疫工作,形成聯防聯控的良好格局。(5)監督管理:加強對衛生防疫工作的監督管理,保證措施落實到位。第九章:教育與心理援助9.1教育援助與心理干預教育援助是心理健康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旨在通過對個體、家庭和社區的干預,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個體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教育援助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與治療、心理康復等多方面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心理干預起著的作用。心理干預是指專業人員運用心理學原理和方法,對個體、家庭和社區的心理問題進行評估、診斷和處置的過程。心理干預的目的在于幫助個體識別和解決心理問題,提高心理素質,增強適應能力,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援助與心理干預的有效結合,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服務的質量和效果。9.2心理援助隊伍與培訓心理援助隊伍是由專業人員組成的,包括心理醫生、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等。他們具備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能夠為個體、家庭和社區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為了提高心理援助隊伍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加強培訓和隊伍建設。培訓內容包括心理學基本理論、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心理康復技術等。通過培訓,心理援助隊伍成員能夠掌握以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1)心理健康基本概念和理論;(2)心理問題的識別、評估和診斷;(3)心理干預技術的應用;(4)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實施;(5)心理康復技術的運用;(6)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的提升。心理援助隊伍成員還需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以適應心理健康服務領域的發展需求。通過培訓,心理援助隊伍將更好地為個體、家庭和社區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促進社會心理健康的和諧發展。第十章:災害重建與恢復10.1災害重建規劃與實施10.1.1重建規劃的原則與目標災害重建規劃應遵循以人為本、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注重生態、強化安全的原則。重建目標旨在恢復受災地區的基礎設施、住房、公共服務設施等,提高受災群眾的生存與發展能力,促進災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0.1.2重建規劃的主要內容重建規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確定重建區域,評估災后資源與環境條件,制定重建總體布局,明確重建項目及投資估算,制定重建政策及保障措施。10.1.3重建實施的組織與管理重建實施應建立健全組織管理體系,明確各部門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實施過程中要注重項目管理,保證項目質量、進度和資金安全。同時要加強對重建工作的監督和評估,及時發覺和解決問題。10.2產業恢復與就業援助10.2.1產業恢復的策略與措施產業恢復應結合災區實際情況,采取以下策略與措施:(1)確定優先發展的產業,發揮優勢產業對災區經濟的引領作用。(2)加強政策扶持,鼓勵企業恢復生產和擴大就業。(3)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4)加強產業園區建設,提高產業集聚效應。10.2.2就業援助的政策與措施(1)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受災群眾就業能力。(2)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吸納受災群眾就業。(3)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搭建就業信息平臺。(4)創新就業模式,拓寬就業渠道。(5)加強對受災群眾的就業援助,保證受災群眾基本生活。通過以上措施,推動災區產業恢復與就業援助工作,助力災區經濟社會發展。第十一章:社會動員與參與11.1社會動員機制與渠道社會動員是指組織和引導社會成員積極參與某項社會活動或公益事業的過程。社會動員機制與渠道的建立和運用,對于推動社會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社會動員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政策引導: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會事業。例如,對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推廣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2)激勵機制:通過設立獎勵、補貼等激勵措施,激發社會成員參與社會事業的積極性。如對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給予榮譽、資金等方面的獎勵。(3)宣傳教育:通過媒體、網絡、社區等多種渠道,普及社會事業知識,提高社會成員對社會事業的認知度和參與意愿。(4)社會組織培育:加強社會組織建設,提高社會組織的服務能力和水平,使其成為社會動員的重要載體。(5)社區動員:發揮社區組織的作用,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社會事業,形成良好的社區氛圍。社會動員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互聯網渠道: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傳播社會事業相關信息,吸引更多社會成員關注和參與。(2)傳統媒體渠道: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報道社會事業動態,提高社會關注度。(3)社區渠道:通過社區活動、社區宣傳欄等形式,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社會事業。(4)學校渠道:在學校開展社會事業教育,培養學生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5)企業渠道:鼓勵企業參與社會事業,發揮企業在社會動員中的作用。11.2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工作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工作,是指企業、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社會救助事業,為弱勢群體提供幫助和支持。(1)救助:是社會救助的主體,負責制定救助政策、分配救助資源、監督救助工作。救助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等。(2)企業救助:企業通過捐款、捐物、提供就業崗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