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重點章節題目_第1頁
中醫內科重點章節題目_第2頁
中醫內科重點章節題目_第3頁
中醫內科重點章節題目_第4頁
中醫內科重點章節題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內科重點章節題目

第三節眩暈

一、選擇題【A1型題】

1.“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出自A.《素問》B.《靈樞》C.《金匾要略》D.《醫學正

傳》E.《景岳全書》

2.眩暈常見的病理因素有A.風痰B.風火痰C.氣火痰D.風火痰氣E.風火痰瘀

3.眩暈的發生,與下列哪些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A.心肝脾B.肺脾腎C.心肝腎D.肝

脾腎E.心脾腎

4一眩暈的特點是A.坐立不安B.頭重如蒙C.頭痛頭脹D.頭暈眼花E.惡心嘔吐

5.治療痰濕中阻之眩暈的主方應選A.二陳湯_

B.半夏白術天麻湯C.天麻鉤藤飲D.異功散E.參苓白術丸

6.下列哪項不是眩暈肝陽上亢證的主癥A.頭痛B.面赤C.急躁D.肢麻E.乏力

7.治療氣血虧虛之眩暈的主方應選A.炙甘草湯B.歸脾湯C.加味四物湯D.當歸補血湯

E.人參養營湯

8.下列哪項不是眩暈瘓血阻竅證的主要癥準

A.頭痛固定B.唇舌紫暗C.舌有瘀斑.D.面色少華E.脈象細澀

9.眩暈發病后飲食上要注意氣A.禁食B.低鹽飲食C.清淡飲食D.流質飲食E.半流質

飲食

10.下列哪項不是眩暈的主要病理因素A.風B.寒C.火D.瘀E.痰

11.元代朱丹溪提出“無()不作眩”A.風B.火C.氣D.虛E.痰

12.眩暈的病位在于A.心B.肝C.腦D.腎E.三焦【A2型題】

13.患者突發眩暈,耳鳴,頭目脹痛,口苦,

失眠多夢,遇煩勞、郁怒而加重,甚則仆倒、顏面潮紅、急躁易怒,。肢麻震顫,舌紅

苔黃,脈弦或數。證屬A.腎精不足B.痰火上擾允C.痰癖阻竅D.肝陽上亢E氣血虧虛

14.患者眩暈,頭重昏蒙,或伴視物旋轉,胸悶惡心,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膩,

脈濡滑。治宜A.天麻鉤藤飲B.黃連溫膽湯C.蕾香正氣散D.半夏厚樸湯&半夏白術天

麻湯15.眩暈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軟,少寐多夢,健忘,兩目干澀,視力減退。

或遺精、滑泄,耳鳴,齒搖;或翻紅咽干,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證屬A.腎精

不足B.痰濁中阻C.瘓血阻竅D.肝陽上亢E.氣血虧虛

患者凌某,男,40歲,1年前頭部外傷后常自覺頭暈頭痛,健忘失眠,耳鳴,精神不

振,面唇紫暗,舌暗紅,脈弦澀。了本病治療方藥宜首選A.血府逐瘀湯B.身痛逐瘀湯C.

桃紅四物湯D.補陽還五湯E.通竅活血湯

17.患者嚴某48歲。癥見頭暈頭脹補口干口苦,煩躁易怒,目赤耳鳴,大便秘結,小便

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擴本病治法應A.平肝潛陽B.清肝瀉火C.燥濕祛痰開竅D.活血化

瘀E.清化痰熱【A3型題】

患者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無華,神疲乏力,倦怠懶言,唇甲不華,發色不澤,

心悸少寐,納少腹脹,舌淡苔薄白,脈細弱。18.該病人證屬A.肝陽上亢證B.氣血虧虛

證C.痰濕中阻證D.腎精不足證E.瘀血阻竅證19.其治法是

A.平肝潛陽,滋養肝腎B.活血化瘀,通竅活絡C.燥濕祛痰,健脾和胃D.補養氣血,

健運脾胃E.補腎填精

20.其治療首選方是A.天麻鉤藤飲B.歸脾湯”C.左歸丸.

D.半夏白術天麻湯E.通竅活血湯

患者羅某,女,34歲,性格內向。癥見顏面潮紅,眩暈耳鳴,頭脹痛,惱怒時加重,失

眠多夢,舌紅苔黃,脈弦細數。21.該證候的主要病機為A.腎精不足,腦失所養B.水不

涵木,肝陽上亢C.痰濕中阻,清陽不升D.氣血虧虛,清竅失養E.瘀血阻竅,腦失所養

22.其治法是

A.平肝潛陽,滋養肝腎B.活血化瘀,通竅活絡C.燥濕祛痰,健脾和胃D.補養氣血,

健運脾胃E.補腎填精

23.其治療首選方是A.天麻鉤藤飲B.歸脾湯C.左歸丸

D.半夏白術天麻湯E.通竅活血湯【B型題】A.天麻鉤藤飲B.歸脾湯C.左歸丸

D.半夏白術天麻湯E.通竅活血湯

24.眩暈肝陽上亢證的代表方宜首選25.眩暈痰濕中阻證的代表方宜首選26.眩暈腎精

不足證的代表方宜首選【XI型題】

27.半夏白術天麻湯可用治于A.嘔吐之痰濁內阻證B.眩暈之痰濁中阻證C.聚證之食滯

痰阻證D.頭痛之痰濁中阻證E.胸痹之痰濁壅塞證28.眩暈的治療原則是A.化痰熄風B.

滋養肝腎C.調整陰陽D.補虛瀉實E.平肝潛陽

29.導致眩暈的常見病因有A.年高腎虛B.情志不遂C.飲食不節D.病后體虛E.跌仆損

30.眩暈的病位在于腦,其病變與以下哪些臟腑相關A.心B.肝C.脾D.肺E.腎

【XI型題】

31.患者眩暈,頭重昏蒙、或伴視物旋轉,胸悶惡心,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膩,

脈濡滑,治法為A.通陽泄濁B.燥濕祛痰C.豁痰散結D.健脾補腎E.健脾和胃。

32.凌某,男,40歲,1年前頭部外傷后常自覺頭暈頭痛,健忘失眠,耳鳴,精神、注

不振面唇紫暗,舌暗紅,脈弦澀。治法為A.活血化瘀B.通陽泄濁C.健脾補腎D.通竅活

絡E.健脾和胃二、名詞解釋眩暈

三、填空題L眩暈最早見于《內經》,如《靈樞?海論》曰:“(),(),脛酸

眩冒”

2.眩暈的基本病理變化,不外虛實兩端,虛者為(),或(),();實者為()、

()、()、()擾亂清空。

3.眩暈肝陽上亢證治法是(),()。代表方為()加減。4.腎精不足之眩暈證病

機概要為(),()。四、是非判斷題1.對于眩暈的發生,《丹溪心法》中強調“無

痰則不作眩,”《景岳全書》中指出“虛不能作。”

2.治療眩暈腎精不足證的代表方是大定風珠。一3.眩暈之病理性質,不外虛實兩端,以

實者居多。4.中年以上,陰虛陽亢,風陽上擾的眩暈,往往有中風的可能。

5.眩暈病位在于頭竅,其病變臟腑在肝、心、腎三臟。

6.眩暈因素體陽虛,痰從寒化,痰飲內停,上犯清竅者可用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治療。

五、簡答題

1.試述眩暈痰濕中阻證的證治方藥。2.試述眩暈的診斷要點?

3.試述眩暈肝陽上亢證的證治方藥。4.眩暈應與哪些病證相鑒別?如何鑒別?

5.試述眩暈的病因病機。六、病案分析題

1.李某,男,57歲,已婚,干部,1961年4月17日初診。

主訴:頭暈九年,加重二月。

病史:從1952年起頭暈,當時頭暈較劇,如立舟車,感覺周圍環境轉動,嘔吐、血壓

低,耳鳴如蟬聲。于1953年、1957年均同樣發作過,西醫檢查有耳內平衡失調珊,為美

尼爾綜合征。近二個月來頭昏頭暈,不能久看書,稍久則頭痛頭暈加重,胃部不適有欲吐

之感,并有搖晃欲倒,食納減退,體重亦減,常曖氣,矢氣多,大便正常,晚間皮膚發

癢,影響睡眠亨惡夢多,小便稍頻,有少許痰,有時脫肛,脈弦細無力,舌淡無苔。要

求:寫出本病診斷(病名和證型)、辨證分析、治法、方藥(含用量用法)2.張某,

女,47歲,干部。1999年就診。主訴:頭暈目眩3小時。

病史:患者3小時前起床時突覺頭暈,頭脹痛,視物旋轉;不能睜眼,惡心嘔吐,平素

性情急躁,耳鳴口苦,少寐多夢,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要求:寫出木病診斷(病名和證型)、辨證分析、治法、方藥:(含用量用法)

一參考答案一

?、選擇題

1.A2.E3.D4.D5.B6.E7.B8.D9.C10.B11.E12:C13.D14.E15.A16.

E17.B,'18.B19.D20.B21.B22.A23.A24.A25.D26.C

27.BD28.CD29.ABCDE30.BCE31.BE32.AD

二、名詞解釋眩暈是以頭暈、眼花為主癥的病證。眩即眼花,暈是頭暈,兩者常同時

并見,故統稱為“眩暈”。三、填空題

1.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

2.髓海不足氣血虧虛清竅失養風火痰瘀

3.平肝潛陽滋養肝腎天麻鉤藤飲4.腎精不足腦失所養四、是非判斷題

1.V2.X3X4.V5.X6.7五、簡答題

1.眩暈痰濕中阻證臨床多表現為眩暈,頭重昏蒙,或伴視物旋轉,胸悶惡心,嘔吐痰

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膩,脈濡滑。病機為痰濁中阻,上蒙清竅,清陽不升。治療以化痰

祛濕弓,健牌和胃為主,代表方為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常用藥如半夏、陳皮健脾燥濕化

痰;白術、位仁、茯苓健脾化濕;天麻化痰熄風,止頭眩。

2.眩暈的診斷依據主要有:

(1)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仆倒。(2)嚴重者可伴

有頭痛、項強、惡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面色蒼白等表現。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體虛、飲食不節、、跌仆損傷等病史。

3.眩暈肝陽上亢證臨床多表現為眩暈,耳鳴,頭目脹痛,口苦,失眠多夢,遇煩勞、郁

怒而加重下甚則仆倒、顏面潮紅、急躁易怒,肢麻震顫,舌紅苔黃,脈弦或數。病機為肝

陽風火,上擾清竅。治當平肝潛陽,清火熄風,代表方為天麻鉤藤飲加減。常用藥如天

麻、石決明、鉤藤平肝潛陽熄風;牛膝、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黃苓、山桅、菊花清肝

瀉火,白芍柔肝滋陰。4.眩暈應與中風、厥證相鑒別。

(1)眩暈與中風:中風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語,或不經昏

仆,僅以歪僻不遂為特征。中風昏仆與眩暈之甚者相似,眩暈之甚者亦可仆倒,但無半身

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諸癥。也有部分中風病人,以眩暈、頭痛為其先兆表現,故臨

證當注重中風與眩暈的區別與聯系。

(2)眩暈與厥證:厥證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為特征,發作后可在短時間內

蘇醒。嚴重者可一厥不復而死亡。眩暈嚴重者也有欲仆或暈旋仆倒的表現,但眩暈病人無

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現。

5.眩暈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年高體弱、病后體虛及跌仆外傷等方面。眩

暈的基本病理變化,不外虛實兩端,虛者為髓海不足,或氣血虧虛,清竅失養。如氣血兩

虛,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皆導致腦髓空虛,清竅失養發為眩暈;腎為先天

之本,藏精生髓,若腎精虧耗,則不能生髓,而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清竅失養,發生

眩暈。實者為風、火、痰、換擾亂清空。肝為風木之臟,其性主動主升,若肝腎陰虧,水

不涵木,陰不斂陽,陽亢于上,或肝郁化火,氣火暴升,上擾頭目,發為眩暈.脾為氣血

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導致氣血虧虛,則清竅失養,或脾虛健運失司,痰濁內生,痰濁

中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濁陰上逆,擾亂清空,均能引起眩暈。六、病案分析題

1.(1)診斷:眩暈(脾虛挾痰兼心氣不足證)

(2)辨證分析:患者久病傷氣,脾氣虛清陽之氣不能上充清竅,故頭昏頭暈廣脾虛不能

運化,故食納減退,胃部不適,有欲吐之感;中氣下陷故脫肛;脾運不及,氣機壅塞故曖

氣,矢氣,不能久看書,惡夢多為心氣不足之征,脾虛生痰故有少許痰,舌脈為脾虛挾痰

兼心氣不足之象。

(3)治法:益中氣,調脾胃,佐以寧心理痰。

(4)方藥:補中益氣湯加味。炙黃茂12g黨參2.4g柴胡2.4g升麻2.4g白術6g當歸

4.5g陳皮4.5g炙甘草3g獲神6g炒遠志3g法半夏6g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服,每日

一劑。

2.(1)診斷:眩暈(肝火上炎)。(2)辨證分析:患者素體陽盛,急躁易怒,氣郁化

火,肝火上炎,上冒清竅則突然頭暈。肝陽偏盛,則少寐多夢,耳鳴。濕熱中盛則口苦,

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之象乃肝火上炎,內蘊濕熱之象。

(3)治法:清肝瀉火,清利濕熱。

(4)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0g黃苓10g柴胡6g木通10g山桅子1g澤瀉10g

生地10g甘草6g車前子20g(包煎)。水煎服,每日一劑。

第五節泄瀉

一、選擇題【A1型題】

1.最早記載泄瀉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醫著()A.《內經》B.《金匱要略》

C.《諸病源候論》D.《丹溪心法》

E.《醫宗必讀》

2.泄瀉是由于哪臟腑功能失調造成的()A.肺B.肝C.脾D.腎E.心

3.下列哪項不是泄瀉病的病因()A.感受外邪B.飲食所傷C.情志失調D.體虛

久病E.房勞過度

4.因稍有飲食不慎或稍進油膩食物引起的泄瀉,是下列哪種()A.寒濕泄瀉B.濕

熱泄瀉C.食滯胃腸D.脾胃虛弱E.腎陽虛衰

5.下列哪能項是泄瀉與肝關系密切的表現()

A.平素多見胸脅脹悶,曖氣食少,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發生腹痛即瀉

B.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C.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

D.大便時濾時瀉,遷廷反復,稍進汕膩食物則發

E.久瀉日久,泄瀉多在黎明前后

6.下列除哪項外均為泄瀉的治療原則()A.消食導滯B.清熱利濕

C.芳香化濕,疏表散寒D.健脾益氣,化濕止瀉

E.清熱解毒利濕,調氣行血導滯

7.下列哪一項不是泄瀉的證型()A.寒濕泄瀉B.濕熱泄瀉C.食滯胃腸D.脾胃

虛弱E.胃陽不足8.因濕熱引起泄瀉的主要表現是()A.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

B.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C.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

D.大便時清時瀉,遷廷反復,稍進油膩食物則發

E.久瀉日久,泄瀉多在黎明前后

9.因食滯胃腸引起泄瀉的主要表現是()

A.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

B.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C.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

D.大便時澹時瀉,遷廷反復,稍進油膩食物則發

E.久瀉日久,泄瀉多在黎明前后

10.因脾胃虛寒引起泄瀉的主要表現是()

A.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

B.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C.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

D.大便時澹時瀉,遷廷反復,稍進油膩食物則發

E.久瀉日久,泄瀉多在黎明前后

11.因脾胃虛弱引起泄瀉的主要表現是()

A.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

B.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C.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

D.大便時演時瀉,遷廷反復,稍進油膩食物則發

E.久瀉日久,泄瀉多在黎明前后

12.因腎陽虛衰起泄瀉的主要表現是()

A.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

B.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C.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

D.大便時潺時瀉,遷廷反復,稍進油膩食物則發E.久瀉日久,泄瀉多在黎明前后

(A2型題】

13.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納呆脫悶,腹痛腸鳴,兼惡寒,發熱,頭痛,肢體痰痛,

舌苔白或白膩,脈濡緩。其主要病機為()

A.外感寒濕,侵襲腸胃B.泄瀉日久,腎陽虛衰C.脾胃虛弱,運化無權D.飲食不

節,宿食內停E.濕熱阻遏,傳化失常

14.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

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其治法是()

A.溫腎健脾,固澀止瀉B.健脾益氣,化濕止瀉C.消食導滯D.清熱利濕

E芳香化濕,疏表散寒

15.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腕腹脹滿,曖吞腐酸,厭食,舌苔垢濁

或厚膩,脈滑。其治療首選取方為()A.四神丸加減B.保和丸加減C.參苓白術散

加減D.葛根苓連湯加減E.蕾香正氣散加減

16.大便時濾時瀉,遷廷反復,食少,食后脫腹脹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

明顯增加,面色萎黃無華,神疲倦怠,舌質淡,苔白,脈細弱。主要病機是()A.氣

機不利,肝失條達B.泄瀉日久,腎陽虛衰C.脾胃虛弱,運化無權D.飲食不節,宿食

內停E.濕熱阻遏,傳化失常

17.久瀉日久,泄瀉多在黎明前后,臍下疼痛,腸鳴即瀉,完谷不化,瀉后則安,腹部

喜曖,常伴形寒肢冷,腰膝疲軟,舌淡苔白,脈沉細。其首選取方為()A.四神丸加

減B.保和丸加減C.參苓白術散加減D.葛根苓連湯加減E.蕾香正氣散加減【A3型

題】

某患者,久瀉日久,泄瀉多在黎明前后,臍下疼痛,腸鳴即瀉,完谷不化,瀉后則安,

腹部喜曖,常伴形寒肢冷,腰膝疲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18.該病人的證候屬于()A.濕熱B.食滯C.寒濕D.腎陽虛衰E.脾胃虛弱

19.其治法是()A.溫腎健脾,固澀止瀉B.健脾益氣,化濕止瀉C.消食導滯

D.清熱利濕

E芳香化濕,疏表散寒

20.其治療首選方是()A.四神丸加減B.保和丸加減C.參苓白術散加減D.葛

根苓連湯加減E.蕾香正氣散加減

某患者,大便時清時瀉,遷廷反復,食少,食后脫腹脹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

次數明顯增加,面色萎黃無華,神疲倦怠,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21.該病人的證候屬于()A.濕熱B.食滯C.寒濕D.腎陽虛衰E.脾胃虛弱

22.其治法是()A.溫腎健脾,固澀止瀉B.健脾益氣,化濕止瀉C.消食導滯

D.清熱利濕

E芳香化濕,疏表散寒

23.其治療首選方是()A.四神丸加減B.保和丸加減C.參苓白術散加減D.葛

根苓連湯加減E.蕾香正氣散加減【B型題】A.四神丸加減B.保和丸加減C.參苓

白術散加減D.葛根苓連湯加減E.蕾香正氣散加減

24.濕熱泄瀉,治療宜首選()25.寒濕泄瀉,治療宜首選()26.食滯泄瀉,治

療宜首選()

27.脾胃虛弱泄瀉,治療宜首選()【XI型題】

28.泄瀉證候類型有()A.濕熱B.食滯C.寒濕D.腎陽虛衰E.脾胃虛弱

29.泄瀉的治法有()A.溫腎健脾,固澀止瀉B.健脾益氣,化濕止瀉C.消食導

滯D.清熱利濕

E芳香化濕,疏表散寒

30.泄瀉的治療方劑有()A.四神丸加減B.保和丸加減C.參苓白術散加減

D.葛根苓連湯加減E.蕾香正氣散加減【X2型題】

31.患者劉某,女,干部,大便時潺時瀉,遷廷反復,食少,食后脫腹脹悶不舒,稍進

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加,面色萎黃無華,神疲倦怠,舌質淡,苔白,脈細弱。治

療應選下列何方()A.四神丸加減B.保和丸加減C.參苓白術散加減D.葛根苓連

湯加減E.蕾香正氣散加減

32.患者張某,男,35歲。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脫腹脹滿,曖吞

腐酸,厭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治療應選下列何方()A.四神丸加減B.保和

丸加減C.參苓白術散加減D.葛根苓連湯加減E.蕾香正氣散加減二、名詞術證解釋

泄瀉是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涯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癥的病證。三、填

空題L泄瀉的病因,有,,,,及等,主要病機是,、失司。2.是導致泄

瀉的基本病機,外邪之中以濕邪為重要,濕為,易困,導致,,而成泄瀉。3.泄

瀉的主要病位在、,和關系密切。4.如急性泄瀉因失治或誤治,可遷延,由轉,

轉為。久瀉若復受、所傷,亦可發作,表現為病候。另外,泄瀉,可由及,導致

等。四、是非判斷題1.泄瀉的辨證應以虛實為綱()2.泄瀉的病因主要是外因

()3.泄瀉的虛實相互間不易轉化()4.泄瀉之疾病無里急后重這癥狀()

5.泄瀉和痢疾是一種疾病()五、簡答題1.如何辨別泄瀉與痢疾?2.如何判斷泄

瀉的寒熱虛實?3.泄瀉的治療原則是什么?4.脾胃虛弱型泄瀉的主證、治法、方藥是

什么?5.泄瀉的診斷依據是什么?六、病案分析題1.秦某,男,50歲,干部,2001

年7月28日就診。主訴:今日下午泄瀉5次。病史:由于上午天氣炎熱,吃冷飲后出

現泄瀉,腹痛,瀉下急迫,糞色黃褐而臭,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查體:舌質

紅,苔黃膩,脈滑數。要求:寫出本案診斷(病名證型)、辨證分析、治法、方藥(含

用量用法)2.高某,男,75歲,干部,2001年11月3日就診。主訴:泄瀉反復發作3

年余,近日加重。病史:3年前無明顯誘因而發本病。3年來大便時油時瀉,遷廷反復,

食少,食后皖腹脹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加;查體:面色萎黃無華,

神疲倦怠,舌質淡,苔白,脈細弱。要求:寫出本案診斷(病名證型)、辨證分析、治

法、方藥(含用量用法)一參考答案-----、選擇題1.A2.C3.E4.D5.A6.E

7.E8B9.CIO.D11.D12.E13.A14.D15B16.C17.A18.D19.A20.A

21.E22.B23.C24.D25.E26.B27.C28.ABCDE29.ABCDE

30.ABCDE31C32.B二、名詞術證解釋泄瀉是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澹或完

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癥的病證。三、填空題1.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

稟賦不足體虛久病脾胃運化失調腸道分清泌濁傳導功能。2.脾虛濕盛濕邪陰邪

牌土牌運失職升降失常水谷清濁相混。3.脾胃大小腸肝腎。4.日久實虛久瀉

濕食急性虛中夾實日久脾腎脾腎陽虛。四、是非判斷題1.V2.X3.X

4.V5.X五、簡答題1.答:兩者均為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的病證。泄瀉以大便

次數增加,糞質稀濾,甚則如水樣,或完谷不化為主癥,大便不夾膿血,也無里急后重,

或腹痛與腸鳴腹脹同時出現,便后痛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膿血為主

癥,腹痛與里急后重同時出現,便后痛不減。2.答:糞質量清晰如水,腹痛喜溫,完谷

不化,多屬寒證;糞便黃褐,味臭較重,瀉下急迫,肛門灼熱,多屬熱證;凡病勢急驟,

脫腹脹滿,腹痛拒按,瀉后痛減,小便不利者,多屬實證;凡病程較長,腹痛不甚且喜

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屬虛證。

3.答:泄瀉的基本病機為脾虛濕盛,故其治療的基本原則為健脾化濕。急性泄瀉多以

濕盛為主,重在化濕,佐以分利,再根據寒濕和濕熱的不同,分別采用溫化寒濕與清化濕

熱之法。夾有表邪者,佐以疏解;夾有暑邪者,佐以清暑;兼有傷食者,佐以消導。久瀉

以脾虛為主,當以健運脾氣為要。因肝氣乘脾者,宜抑肝扶脾。因腎陽虛衰者,宜溫腎健

脾。中氣下陷者,宜升提。久泄不止者,宜固澀。暴瀉不可驟用補澀,以免關門留寇;久

瀉不可分利太過,以防劫其陰液。若病情處于虛實寒熱兼夾互相轉化時,當隨證而施治。

《醫宗必讀》提出治泄九法:即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

澀,值得在臨床治療中借鑒。4.答:(1)證候:大便時澹時瀉,遷廷反復,食少,食

后脫腹脹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加,面色萎黃無華,神疲倦怠,舌質

淡,苔白,脈細弱。(2)治法:健脾益氣,化濕止瀉。(3)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方中

有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砂仁、桔梗、扁豆、山藥、蓮子肉、蕙頊仁。5.答:

(1)臨床特征:以大便糞質稀澹為診斷的主要依據,或完谷不化,或糞質清稀,甚則如

水樣,大便次數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次以上。常兼有腹脹、腹痛、腸鳴、納呆等癥

狀。(2)病史暴瀉者多有暴飲暴食或誤食不潔之物的病史。遷廷日久,時發時止者,常

由外邪、飲食及情志等因素誘發。(3)輔助檢查糞便常規檢查或糞便培養,必要時對慢

性久瀉可做結腸鏡和小腸鏡檢查,結腸鋼劑灌腸及全消化道領餐檢查,腹部B超或CT檢

查有助于診斷。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等也可引起腹

瀉,可進行相關檢查有助于明確診斷。六、病案分析題1.(1)診斷:泄瀉(濕熱泄

瀉)(2)辨證分析:夏令過食冷飲傷及腸胃,

傳化失常,暴注下迫,故瀉下急迫;阻遏氣機,則腹痛;濕熱下注,故糞色黃褐而臭,

肛門灼熱;小便短黃,煩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均為濕熱內盛之象。(3)

治法:清熱利濕。

(4)方藥:葛根苓連湯加減。煨葛根15g黃苓15g黃連10g甘草5g。2.(1)診斷:

泄瀉(脾胃虛弱)

(2)辨證分析:脾胃虛弱,運化無權,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大便消泄。牌陽不

振,運化失常,則飲食減少,食后脫腹脹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大便次數增多;久瀉不

止,氣血來源不足,故面色萎黃無華,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為脾胃虛弱之象。

(3)治法:健脾益氣,化濕止瀉。

(4)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人參10g白術15g茯苓150砂仁8g桔梗10g扁豆10g山

藥10g蓮子肉10g慧以仁10g甘草5。

第二節淋證一、選擇題

1.A型題(只采用Al型)(1)淋之名稱,首見于()

A.《金匱要略》B.《內經》C.《諸病源候論》D.《中藏經》E.《備急千金要

方》

(2)具體指明五淋內容的醫書是()A.《內經》B.《金匱要略》C.《外臺秘要》D.

《丹溪心法》E.《備急千金要方》(3)淋證的主要病因是()A.下焦濕熱B.濕蘊中

焦C.肝郁氣滯D.中氣不足E.膀胱濕熱

(4)癖閉與淋證的鑒別要點是()?285?

A.小便量的多少與否B.小便時通暢與否C.小便頻數與否D.小便混濁與否E.小便

刺痛與否

(5)氣淋有虛實之分,出自()A.《醫宗必讀》B.《金匱要略》C.《醫門法律》D.

《丹溪心法》E.《證治匯補》

(6)“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出自()

A.《金匱要略》B.《景岳全書》C.《諸病源候論》D.《證治匯補》E.《丹溪心

法》

(7)熱淋大便秘結,腹脹者,可在原治療方基礎上加用()A.枳實B.大黃C.芒硝

D.火麻仁E.郁李仁

(8)勞淋癥見面色潮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宜配合運用()

A.六味地黃丸B.大補陰丸C.左歸丸D.知柏地黃丸E.金匱腎氣丸

(9)熱淋伴見寒熱,口苦嘔惡者,可加用()A.溫膽湯B.小柴胡湯

C.龍膽瀉肝湯D.丹桅逍遙散E.大柴胡湯

(10)尿血與血淋的鑒別要點是()

A.小便量的多少與否B.小便時疼痛與否C.小便通暢與否D.小便頻數與否E.小便

混濁與否

2.B型題(只采用B1型)A.膏淋B.熱淋?286?

C.氣淋虛證D.尿濁E.氣淋實證

(1)小便澀滯,淋瀝不暢,少腹滿痛,多屬()

(2)小便混濁如米潛水,多屬()

(3)小便頻數,灼熱刺痛,少腹拘急,多屬()

A.小薊飲子合導赤散B.沉香散C.石韋散D.八正散E.知柏地黃丸

(4)氣淋實證主方為()(5)血淋虛證主方為()(6)石淋主方為()

A.清熱利濕通淋B.利氣疏導C.清熱利濕,通淋排石D.清熱通淋,涼血止血

E.健脾益腎

(7)熱淋的治法宜用()(8)勞淋的治法宜用()(9)氣淋實證的治法宜用()A.

程氏革薜分清飲B.石韋散C.膏淋湯D.無比山藥丸E.知柏地黃丸

(10)患者,女性,48歲。小便混濁,淋出如脂,頭暈無力,形

體消瘦,腰酸膝軟,舌淡苔膩,脈細弱。本病例最宜選用的方劑是()

(11)患者,男性,20歲。近2月突然出現排尿中斷,尿道窘迫

疼痛,少腹拘急,舌紅,苔薄黃,脈弦。本病例最宜選用的方劑是()

(12)患者,女性,66歲。小便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

發,腰膝酸軟,面色潮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本病例最宜選用的方劑是

()?287?3.D型題

(1)淋證以沙石結聚為主,治療宜選用()()A.利濕排石B.清熱排石C.清熱利

濕D.滋陰排石E.通淋排石

(2)石淋腰腹絞痛者,宜加用()()A.金錢草B.芍藥C.海金沙D.枳實E.甘

(3)淋證的病位在()()A.肝脾腎B.腎與膀胱C.大小腸D.肝脾E.脾腎

(4)淋證的病機主要為()()A.脾腎虧虛B.濕熱蘊結下焦C.肝郁氣滯D.膀胱

氣化不利E.腎陽虛衰

(5)《外臺秘要》指明的五淋為()()A.熱淋、石淋、氣淋B.石淋、膏淋C.膏

淋、勞淋D.血淋、熱淋、氣淋E.石淋、勞淋4.X型題

(1)氣淋可以選用的方劑有()()()()()

A.八珍湯B.四君子湯C.八正散D.補中益氣湯E.沉香散?288?

(2)淋證的病位在()()()()()A.肝B.肺C.脾D.膀胱E.腎

(3)淋證的病因有()()()()()A.肝郁氣滯B.中氣下陷C.脾腎虧虛D.

腎陽虛衰E.膀胱濕熱

(4)淋證久病多虛,病在脾腎,以何者為主()()()()()

A.脾虛B.氣虛C.腎虛D.氣陰兩虛E.腎陽虛衰

(5)血淋和尿血的共有癥狀為()()()()()

A.小便出血B.小便滴瀝,疼痛難忍C.尿色紅赤D.尿量不正常E.小便混濁

(6)癖閉和淋證的主要鑒別點在于()()()()()

A.排尿困難與否B.排尿時疼痛與否C.尿量正常與否D.小腹拘急與否E.小便混濁

與否

(7)石淋、膏淋、血淋、氣淋、熱淋、勞淋等各類淋證之間的共有癥狀為()()()

()()

A.小便頻數短澀B.排尿困難C.小便滴瀝刺痛D.小便欲出未盡E.小腹拘急

(8)血淋可以選用的方劑有()()()()?289?()

A.六味地黃丸B.小薊飲子C.導赤散D.左歸丸E.知柏地黃丸二、非選擇題1.

名詞解釋淋

2.填空題

淋證實證其病機主要是,導致。

3.改錯題

(1)淋證的治法,古有忌汗、忌吐之說。(2)血淋實證用知柏地黃丸,血淋虛證用

薊飲子合導赤散。4.問答題(1)簡答題

對淋證如何進行辨證?(2)論述題

1)試述“淋家不可發汗”。

2)如何正確認識淋證治療法則中的汗、補二法?

(3)分析題

患者,陳某,女,66歲。有反復尿頻、尿急、尿痛發作史10余

年,近10天情緒不暢,復因勞累,即感小便澀滯,尿有余瀝,時作時

止,少腹墜脹,遇勞即發,腰膝酸軟,面色少華,舌淡苔薄白,脈虛?290?

細。本病例提交臨床見習小組對其診斷、證型、治法、方藥(含方藥

的劑量、用法)等進行討論。甲見習醫生診為氣淋虛證,主張用補

中益氣湯補中益氣。乙見習醫生診為勞淋,主張用無比山藥丸健

脾益腎。請回答:①兩位醫生的診治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②請發表自己的看法,并擬出方藥。參考答案一、選擇題LA型題

(1)B(2)C(3)E(4)A(5)A(6)C(7)A(8)D(9)B(10)B2.B

型題

(1)E(2)D(3)B(4)B(5)E(6)C(7)A(8)E(9)B(10)C(11)

B(12)E3.D型題

(1)C、E(2)B、E(3)B、D(4)B、D(5)A、C

4.X型題

(1)A、D、E(2)A、C、D、E(3)A、C、E(4)A、C、D(5)A、C

(6)B、C(7)A、C、D、E(8)B、C、E?291?

二、非選擇題L名詞解釋淋即淋證,是指小便頻數短澀,滴瀝刺痛,欲出未盡,小

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證。2.填空題

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3.改錯題(1)忌汗忌補

(2)小薊飲子合導赤散知柏地黃丸4.問答題(1)簡答題

在區別各種不同淋證的基礎上,還需審查證候的虛實。一般說來,初期

或在急性發作階段屬實,以膀胱濕熱,沙石結聚,氣滯不利為主。久病多虛,

病在脾腎,以脾虛、腎虛、氣陰兩虛為多。同一種淋證,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

響,病機并非單純劃-,如同一氣淋,可由氣滯不利所致,又可由氣虛下陷引

起,一虛一實,迥然有別,臨床辨證時應引起重視。(2)論述題

1)所謂“淋家不可發汗”應辨證去看,淋家往往有畏寒發熱,此并非外邪

襲表,而是濕熱薰蒸,邪正相搏所致,發汗解表,自非所宜。若淋證確由外感

誘發,或淋家新感外邪,癥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適當配合運

用辛涼解表之劑。

2)若淋證確由外感誘發,或淋家新感外邪,癥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

嗽咽痛者,可適當配合應用辛涼解表之劑。至于淋家忌補之說,是指實熱之證而言。

諸如脾虛中氣下陷,腎虛下元不固,自當運用健脾益氣,補腎固澀等

法治之,不必有所禁忌。?292?(3)分析題

①兩位醫生的診治均不完全正確。甲見習醫生以患者情緒不暢,出現

小便澀滯,尿有余瀝,少腹墜脹,面色欠華為依據,診為氣淋虛證,故用補中益

氣湯補中益氣。乙見習醫生以患者反復尿頻、急、痛病史10余年,小便澀滯,

遇勞即發,腰膝酸軟為依據,診為勞淋,擬無比山藥丸健脾益腎。②結合患

者遇勞即發,腰膝酸軟,少腹墜脹,小便澀滯,應診斷為勞淋。辨證為脾腎兩

虧,脾虛氣陷。治宜健脾益腎,補中益氣。方用無比山藥丸合補中益氣湯加減。山藥

12g,茯神12g,澤瀉15g,熟地黃12g,山茱萸9g,巴戟天6g,范

絲9g,杜仲12g,牛膝12g,肉灰蓉12g,升麻9g,五味子3g,柴胡9

g,石脂9g,黃黃12g,白術12g,當歸12g,陳皮9g。煎服法:加水至

25O

ml,文火煎至150ml左右,分服

第四節關格一、選擇題

1.A型題(只采用Al型)(1)關格之名,首見于()A.《傷寒論》B.《內經》

C.《景岳全書》D.《證治準繩》E.《醫門法律》

(2)關格正式作為病名提出的醫書是()A.《傷寒論》B.《內經》?301?

C.《景岳全書》D.《證治準繩》E.《醫門法律》(3)“治主當緩,治客當急”的

治則,載于()A.《傷寒論》B.《內經》

C.《證治準繩》D.《醫門法律》E.《景岳全書》

(4)關格脾腎陽虛,寒濕內蘊,宜選方()A.無比山藥丸合吳茱萸湯B.溫脾湯合吳

茱萸湯C.溫脾湯合溫膽湯D.無比山藥丸合黃連溫膽湯E.溫膽湯

(5)關格的發生,與下列哪些臟器有關()A.脾、腎、心B.脾、腎、膀胱C.脾、

腎D.脾、腎、心、肝E.心、腎

(6)關格的主要臨床表現為()A.大便不通,嘔吐B.小便不通C.小便不通,嘔吐

D.大便不通E.腹部脹大

(7)關格腎病及心,邪陷心包,若見狂躁痙厥,可改服()

A.蘇合香丸B.安宮牛黃丸C.紫雪丹D.參附湯E.生脈散

2.B型題(只采用B1型)

A.脾腎虧虛,濕熱內蘊B.肝腎陰虛,肝風內動

C.脾腎陽虛,寒濕內蘊D.腎病及心,邪陷心包

E.腎陽虛衰,氣不化水

(1)小便不通、短少、色清,面色晦滯,畏寒怕冷,下肢欠溫,腹瀉,多屬()

(2)小便短少黃赤,面色晦滯,腰酸膝軟,不思飲食,晨起惡?302?

心,夜寐不安,多屬()

(3)小便短少,嘔惡頻作,面部烘熱,牙宣鼻蝴,頭暈頭痛,目眩,手足搐搦,多屬

()

A.安宮牛黃丸B.蘇合香丸C.生脈散D.紫雪丹E.參附湯

(4)腎病及心,邪陷心包,見狂躁痙厥,宜加用()

(5)腎病及心,邪陷心包,見陽虛欲脫,宜加用()

(6)腎病及心,邪陷心包,見陰液耗竭,宜加用()3.D型題

(1)《內經》所指關格,是指()()A.小便不通B.嘔吐C.脈象D.病理E.大

便不通

(2)《傷寒論》提出的關格,是指()()A.小便不通B.嘔吐C.脈象D.病理E.

口中穢臭

(3)現代的“關格”是指()()A.小便不通B.大便不通C.嘔吐D.脈象E.病

(4)關格在病理上表現為本虛標實,本虛是指()()

A.脾胃虛弱B.腎陽虧損

C.腎關因陽微而不能開D.心氣不足E.肝腎陰虛

(5)關格臨證往往表現為()()A.本虛標實B.虛實錯雜?303?

C.內閉外脫D.寒熱錯雜E.陰竭陽亡

(6)關格的發生總因何者所致()()A.寒濕內阻B.脾腎陰陽衰憊C.脾氣虛弱D.

肝腎陰虛E.濁邪內蘊4.X型題

(1)關格表現為哪些臟腑同病()()()()()

A.脾B.心C.膀胱D.腎E.肝

(2)下列哪些屬于關格的診斷要點()()()()()

A.嘔吐和小便不通B.腹瀉或大便不通C.結合腎功能、B超、CT檢查D.有慢性腎

病史

E.皮膚瘙癢

(3)關格多見于哪些病的晚期()()()()()

A.淋濁B.瘙閉C.淋證D.嘔吐E.水腫

(4)關格一證,常用的灌腸方有()()()()()

A.真武湯B.吳茱萸湯C.降氮湯D.大承氣湯E.降濁灌腸方

(5)關格一證,臨床可歸納為哪幾個階段()()

?304?()()()

A.前驅階段B.后期階段C.中期階段D.本證階段E.兼證階段二、非選擇題1.

名詞解釋關格

2.填空題

(1)關格在病理上表現為本虛標實,是本,是標。

(2)關格可因濕濁內阻中焦所致,濕濁在體內有和的不同。3.改錯題

(1)關格的前驅階段,預后不良,延至后期,預后更差。

(2)關格是癖閉發展而來。

(3)關格是由于脾腎陰陽衰憊,氣化不行,濕熱蘊所致。4.問答題(1)簡答題

1)簡述癖閉與關格的鑒別點。2)簡述關格的辨證要點。(2)論述題

1)試述關格的治療原則。2)試述關格的轉歸預后。?305?(3)分析題

患者,趙某,女,60歲。有反復尿頻、急、痛史10余年,常服用中藥治療。近3個

月來出現小便短少,惡心嘔吐,腰酸膝軟,頭暈

頭痛,倦怠乏力,下肢有抽筋感,面色晦滯,不思飲食,時有畏寒怕

冷,時有潮熱汗出,夜寐不安,苔薄白而干,質偏紅,脈細。本病例

提交臨床見習小組對其診斷、證型、治法、方藥(含方藥的劑量、用

法)等進行討論。甲見習醫生診為脾腎陽虛,寒濕內蘊型關格,主

張用溫脾湯合吳茱萸湯溫補脾腎,化濕降濁。乙見習醫生診為肝

腎陰虛,肝風內動型關格,主張用六味地黃丸合羚羊鉤藤湯滋補肝腎,平熄肝風。請

回答:①兩位醫生的診治是否正確,并說明理

由。②請發表自己的看法,并擬出方藥。參考答案-、選擇題LA型題

(1)B(2)A(3)C(4)B(5)D(6)C(7)C2.B型題

(1)C(2)A(3)B(4)D(5)E(6)C3.D型題(1)C、D(2)A、B(3)

A、C(4)B、C(5)A、D(6)B、E4.X型題

(1)A、B、D、E(2)A、C、D(3)B、C、E(4)C、E(5)A、D?306?

二、非選擇題L名詞解釋

關格是指由于脾腎陰陽衰憊,氣化不利,濁邪內蘊而致小便不通與嘔吐并見的病證。

2.填空題

(1)脾腎陰陽衰憊濁邪內聚成毒(2)寒化熱化3.改錯題

(1)預后較好預后不良(2)不一定都是(3)濁邪4.問答題(1)簡答題

1)耀閉主要是指以尿量減少、排尿困難、甚則小便不通為主癥的一類病證。一般無

嘔吐癥狀,但癖閉可發展為關格,而關格不一定都是由癖閉發展而來,可由水腫、淋證

發展而成。

2)主要應分清本虛標實的主次。若以本虛為主者,應分辨是脾腎陽虛

還是肝腎陰虛;以濁邪為主者,應區分寒濕與濕熱的不同。

(2)論述題

1)關格的治療應遵循《證治準繩?關格》提出的“治主當緩,治客當急”

的原則。所謂主,是指關格之本,即脾腎陰陽衰憊,也就是治本應長期調理,

緩之補之;所謂客,是指關格之標,即濁邪,濁為陰邪最易傷陽,濁不去,則陽

不復,濁邪瘀久成毒,所以要盡快祛除。2)關格的前期階段,經過積極的治療,預

后較好。而延至后期,病情危

篤,預后較差,最終可導致內閉外脫,陰竭陽亡。臨證應采取中西醫綜合治

療?307?

措施進行搶救,必要時配合血液透析療法。(3)分析題

①兩位醫生的診治均不正確。甲醫生以小便短少,惡心嘔吐,面色晦

滯,畏寒肢冷等為依據,誤診為脾腎陽虛,寒濕內蘊型關格,故用溫脾湯合吳

茱萸湯;乙醫生以小便短少,頭暈頭痛,下肢有抽筋為依據,誤診為肝腎陰虛,

肝風內動型關格,故用六味地黃丸合羚羊鉤藤湯。②結合患者有慢性尿感

史,3個月來小便短少,惡心嘔吐,腰膝酸冷,倦怠乏力,面色晦滯,時有潮熱

汗出,夜寐不安,苔薄白而干,脈細,應辨證為脾腎虧虛,濕熱內蘊。治宜健脾

益腎,清熱化濁。方用無比山藥丸合黃連溫膽湯加減。山藥12g,茯神12g,

熟地黃12g,山茱萸12g,巴戟天9g,英絲子12g,杜仲12g,牛膝12g,

五味子3g,肉灰蓉9g,半夏12g,陳皮6g,枳實12g,竹茹9g,小川連3

g。煎服法:加水至250ml,文火煎至150ml左右,分服

第六節虛勞、選擇題

1.A型題(只采用Al型)

(1)首先提出虛勞病名的古醫籍是()?358?

A.《難經》B.《內經》

C.《金匱要略》D.《諸病源候論》E.《不居集》

(2)哪部古醫籍對虛勞的資料作了比較系統的匯集整理()

A.《不居集》B.《劉涓子鬼遺方》C.《瀕湖脈學》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