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河北省高三第五次聯考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河北省高三第五次聯考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河北省高三第五次聯考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河北省高三第五次聯考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河北省高三第五次聯考語文試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屆高三第五次聯考語文試卷(本試卷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2域內。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門,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范圍。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2023年,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2萬美元,居民消費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多層次的特征,消費內容由實物商品拓展到服務產品,旅游等服務消費占比不斷提升,消費方式由線下單一渠道拓寬為“線上+線下”融合渠道,消費觀念向綠色健康轉變。兔年春節消費需求也體現出升級特點,一是年貨消費火爆。年貨節訂單同比增長近七成,全國范圍內異地訂單同比增長了170%。二是預制菜銷量大幅增加。“90后”、“00后”成為消費主體,通過購買預制菜來豐富節日餐桌,把更多時間留給自己和家人來享受假日時光。數據顯示,臘月以來,“家宴”外賣搜索量同比增長10倍,其中超過一半用戶是“00后”群體。三是中長線旅游升溫。相關報告顯示,2023年春節出游預訂量同比增長超六成,高星酒店預訂量同比增長近三成,精品鄉村民宿預訂量同比增長超l倍;跨省游訂單占比已超八成,親子型、攜老型商品預訂量同比增長超l倍;出境游預訂量創下近3年峰值,游客的出游范圍顯著擴大。出游時長顯著增長,結伴人數顯著增加。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節日消費需求,政府部門要針對市場供求情況,積極調控供給,穩定物價,嚴格把控食品質量安全,讓人民群眾過個滿意的春節。具體來看,一是穩定市場價格。借助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實時跟蹤商品市場運行態勢,及時解決因市場供求嚴重失衡而引發的價格大幅波動,對哄抬物價等行為給予嚴厲打擊,提高違法成本。二是從嚴把好食品安全質量關。充分發揮政府、企業、消費者、協會和媒體等多方主體作用,加快餐飲等領域行業規范的設立,形成完善的評估體系和行業默認標準。三是豐富節日文娛休閑活動內容。包括增加影院春節檔影片數量,鼓勵各大影院結合春節各影片的觀影人數與反饋,動態調整排片量,釋放大眾文娛消費潛力;增加各類文藝演出的供給數量并擴大覆蓋范圍;引導城市商圈推出主題展覽、藝人演出等體驗活動,打造老字號、電影等主題式消費場景,吸引居民前往“打卡”。四是便利居民節日生活。鼓勵超市、快遞等服務類企業春節期間服務不間斷,支持社區生活服務企業“不打烊”,為居民生活服務提供基本保障,讓人民群眾過個暖心的春節,共同迎接兔年的到來。(摘編自依紹華《春節消費需求日趨多樣化》,《光明日報》2023年1月17日)材料二:過大年,備年貨,煙火氣十足的農村集市是觀察鄉村消費趨勢的窗口。錢包鼓了,日子好了,農村消費環境日益改善,老鄉們的消費意愿被不斷激發。眼下,廣大農民不僅追求吃得飽、穿得暖,還追求吃得健康、穿得舒服、用得方便。專家測算,隨著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鄉村消費加快升級,預計每年可新增2萬億元左右消費需求,對有效擴大內需的作用日益凸顯。鄉村消費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國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提升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當前,鄉鎮和村兩級消費市場占我國消費市場總體的38%,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要拿出更多實招硬招,不斷釋放鄉村消費巨大潛力,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強勁的動能。釋放鄉村消費潛力,①。收入是消費的前提,激發潛在消費需求,首先要讓農民增收致富。產業興旺是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基礎,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占農民收入結構的“大頭”,要繼續穩崗拓崗,促進外出務工,鼓勵返鄉創業,不斷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此外,還應加大惠農補貼力度,加強兜底保障,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深化改革,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穩步提升。釋放鄉村消費潛力,②。在產品和服務供給上,市場主體應該耐下心,深耕鄉村大市場,瞄準農民需求,推動更多優質產品下沉。優化供給離不開完善的商業網絡體系。鄉村商超、物流配送中心、商貿中心等商業設施短板要加快補上,鄉村物流快遞“最后一公里”應繼續疏通。對于偏遠農村地區,可以通過改造升級傳統小賣部、建設新型鄉村便利店、便民服務點等方式,讓農民消費更便捷。釋放鄉村消費潛力,要不斷改善消費環境,讓農民“敢消費”。農村市場點多面廣,集市不固定,流動商販多,基層監管力量比較薄弱,織密“安全網”必不可少。各地要加強對農村的市場監管,特別是針對廟會、節假日等消費集中時段,強化巡查監督,嚴厲打擊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不給不法商販可乘之機。針對一些農民維權意識較弱、農村維權成本較高的情況,各地可結合網格化治理、開設流動維權窗口等方式,多出巧招解難題。總之,瞄準痛點、難點、堵點,精準發力,久久為功,就能不斷釋放鄉村消費巨大潛力,增強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滿足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摘編自王浩《不斷釋放鄉村消費潛力》,《人民日報》2023年1月20日)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國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這直接關聯著2023年年貨消費比春節出游更為火爆的局面。B.根據相關統計,兔年春節預制菜及“家宴”外賣的消費群體主要是“00后”群體。C.作者認為,為滿足居民節日生活需求,應鼓勵超市、快遞及社區生活服務企業春節“不打烊”。D.通過鄉村消費情況可看出國計民生狀況,而觀察鄉村消費狀況的窗口是充滿煙火氣的鄉村集市。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據統計,2023年春節出游預訂量同比增長超六成,游客高星酒店預訂量約是去年的130%,可見春節旅游在升溫。B.據統計,2023年春節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呈現出年貨消費火爆、預制菜銷量大幅增加和中長線旅游升溫三大特點。C.消費、過上好日子的基礎是百姓錢包有錢,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鄉村消費加快升級是擴大內需作用的突出體現。D.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加強兜底保障,這樣才能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幫助農民增收致富,農民財產性收入才能穩步提升。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A.春節,小孩放小鞭,放小人花;成人放二踢腳,放竄天猴;老人看京戲。B.相關部門打造“2023全國網上年貨節”,線下場景在全國多地同步進行。C.市場趨暖,人們前期被抑制的消費需求得到釋放,市場現在終于松一口氣。D.春節即將到來,人民群眾買年貨、備新裝、走親訪友等活動漸入高潮。4.怎樣不斷釋放鄉村的巨大消費潛力?請結合材料二,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內容。5.兩則材料同樣是針對消費進行剖析,但在寫作重點和行文思路上不一致,請簡要分析。【答案】1.A2.D3.C4.①要不斷提高收入,讓農民“能消費”②要不斷優化供給,讓農民“愿消費”5.寫作重點:材料一寫作重點是闡述居民消費需求發生了變化和政府部門在春節期間針對消費的主要內容制定的為春節市場保駕護航的政策舉措。材料二寫作重點是釋放鄉村經濟對有效擴大內需的作用,以及如何釋放鄉村消費潛力,從三個方面來論述。行文思路:材料一的行文思路是層層推進,并在每一層論述的過程中分點列舉,較為全面深入的論述了問題。材料二的行文思路是總分總,先總說,再分點論述如何做,最后總結觀點。【解析】【分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這直接關聯著2023年年貨消費比春節出游更為火爆的局面”錯誤,材料一“兔年春節消費需求也體現出升級特點,一是年貨消費火爆……二是預制菜銷量大幅增加……三是中長線旅游升溫”可知,人均GDP已經超過1.2萬美元,居民消費發生變化,其中年貨消費和春節出游是變化的表現,兩者之間沒有比較的意思。故選A。【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D.“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錯誤,材料二“產業興旺是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基礎,要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可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增加了農民的經營性收入。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材料一主要論述春節期間居民消費需求的多樣化。C.寫的是市場回暖。故選C。【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據材料二的行文思路為總分總,第三、四、五段為分說如何釋放鄉村消費潛力。這三段開頭第一句都是概括整段內容的總結句,句式結構相同。仿照第五段“釋放鄉村消費潛力,要不斷改善消費環境,讓農民“敢消費”的句式結構,結合①處后文提到“收入是消費的前提,激發潛在消費需求,首先要讓農民增收致富”,可知①處可填“要不斷提高收入,讓農民‘能消費’”;結合②處后文“在產品和服務供給上,市場主體應該耐下心,深耕鄉村大市場,瞄準農民需求,推動更多優質產品下沉”,可知②處可填“要不斷優化供給,讓農民‘愿消費’”。【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寫作重點:由材料一“居民消費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多層次的特征,消費內容由實物商品拓展到服務產品,旅游等服務消費占比不斷提升,消費方式由線下單一渠道拓寬為‘線上+線下’融合渠道,消費觀念向綠色健康轉變”“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節日消費需求,政府部門要針對市場供求情況,積極調控供給,穩定物價,嚴格把控食品質量安全,讓人民群眾過個滿意的春節。具體來看,一是穩定市場價格……二是從嚴把好食品安全質量關……三是豐富節日文娛休閑活動內容……四是便利居民節日生活”可知,材料一寫作重點是闡述居民消費需求發生了變化和政府部門在春節期間針對消費的主要內容制定的為春節市場保駕護航的政策舉措。由材料二“煙火氣十足的農村集市是觀察鄉村消費趨勢的窗口”“隨著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鄉村消費加快升級,預計每年可新增2萬億元左右消費需求,對有效擴大內需的作用日益凸顯”“釋放鄉村消費潛力,要不斷改善消費環境,讓農民‘敢消費’”可知,材料二寫作重點是釋放鄉村經濟對有效擴大內需的作用,以及如何釋放鄉村消費潛力,從三個方面來論述。行文思路:材料一第一段“居民消費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多層次的特征,消費內容由實物商品拓展到服務產品,旅游等服務消費占比不斷提升,消費方式由線下單一渠道拓寬為‘線上+線下’融合渠道,消費觀念向綠色健康轉變”“一是年貨消費火爆……二是預制菜銷量大幅增加……三是中長線旅游升溫”分析了居民消費需求發生了變化,以及變化的具體的內容;第二段“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節日消費需求,政府部門要針對市場供求情況,積極調控供給,穩定物價,嚴格把控食品質量安全,讓人民群眾過個滿意的春節。具體來看,一是穩定市場價格……二是從嚴把好食品安全質量關……三是豐富節日文娛休閑活動內容……四是便利居民節日生活”分析了政府部門如何在消費新形式下為市場的穩定和繁榮保駕護航。故材料一的行文思路是層層推進,并在每一層論述的過程中分點列舉,較為全面深入的論述了問題。材料二分六段,其中第一、二段“隨著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鄉村消費加快升級”“要拿出更多實招硬招,不斷釋放鄉村消費巨大潛力,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強勁的動能”總的論述了鄉村經濟不斷發展,成為了國民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第三到五段“釋放鄉村消費潛力,要不斷改善消費環境,讓農民‘敢消費’”分析了要讓鄉村經濟成為強大動力,需要從哪幾個方面入手;最后一段“總之,瞄準痛點、難點、堵點,精準發力,久久為功,就能不斷釋放鄉村消費巨大潛力,增強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滿足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結了全文,即要發展鄉村經濟,繁榮鄉村市場。故材料二的行文思路是總分總,先總說,再分點論述如何做,最后總結觀點。(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尋夢季羨林夜里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瞪大了眼睛看著黑暗,一直看到只覺得自己的眼睛在發亮。眼前飛動著夢的碎片,但當我想到把這些夢的碎片捉起來湊成一個整個的時候,連碎片也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親依稀的面影……在夢里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當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蒙蒙的,母親仿佛從云堆里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兒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于向我走來了。我是在什么地方呢?這連我自己也有點兒弄不清楚。最初我覺得自己是在現在住的屋子里。母親就這樣一推屋角上的小門,走了進來,橘黃色的電燈罩的穗子就罩在母親頭上。于是我又想開了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課走過的兩旁有驚人的粗的橡樹和古舊的城墻,斑駁陸離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頂上的高得有點兒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然而,我的眼前一閃,立刻閃出一片蘆葦。蘆葦的稀薄處還隱隱約約地射出了水的清光。這是故鄉里屋后面的大葦坑。于是我立刻感覺到,不但我自己是在這葦坑的邊上。連母親的面影也是在這葦坑的邊上向我走來了。我又想到,當我童年還沒有離開故鄉的時候,每個夏天的早晨,天還沒亮,我就起來,沿了這葦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著。當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東西在發著白亮的光的時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鴨蛋。我寫不出當時快樂的心情。這時再抬頭看,往往可以看到對岸空地里的大楊樹頂上正有一抹淡紅的朝陽——兩年前的一個秋天,母親就靜臥在這楊樹的下面,永遠地,永遠地。現在又在靠近楊樹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沒見面的兒子了。但隨了這葦坑閃出的卻是一枝白色燈籠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親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鄉里什么地方有過這樣的花。我終于又想了回來,想到哥廷根,想到現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兩天前房東曾給擺上這樣一瓶花。那么,母親畢竟是來過哥廷根了,夢里的我也畢竟在哥廷根見過母親了。想來想去,眼前的影子漸漸亂了起來。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鄉的大葦坑,在這不遠的后面又現出一朵朵燈籠似的白花,在這些的前面若隱若現的是母親的面影。我終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母親了。我努力壓住思緒,使自己的心靜了下來,窗外立刻傳來潺潺的雨聲,枕上也覺得微微有寒意。我起來拉開窗幔,一縷清光透進來。我向外張望,希望發現母親的足跡。但看到的卻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戶,現在都沉浸在靜寂中,里面的夢該是甜蜜的吧!但我的夢卻早飛得連影都沒有了,只在心頭有一線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從這異域的小城一直到故鄉大楊樹下母親的墓邊,還在暗暗地替母親擔著心:這樣的雨夜怎能跋涉這樣長的路來看自己的兒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東西也看不到了。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有刪改)文本二:一把解讀季羨林的鑰匙卞毓方季羨林執教北大,迄今已屆六十年。在季羨林的認識里,北京是既古典又新潮的,對于北大的歷史,他說:“如果我們改一個計算辦法的話,那么,北大的歷史就不是一百年,而是幾千年。因為,北大最初的名稱是京師大學堂,而京師大學堂的前身則是國子監。國子監是舊時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前身又是太學,則歷史更長了。從最古的太學起,中經國子監,一直到近代的大學,學生都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這也是受存在決定意識這個規律影響而成的,與其他國家的大學不太一樣。在中國這樣的大學中,一馬當先的是北京大學。在近代史上,歷次反抗邪惡勢力的運動,幾乎都是從北大開始的。這是歷史事實,誰也否認不掉的。五四運動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雖然名義上是提倡科學與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場愛國運動。提倡科學與民主只能是手段,其目的仍然是振興中華,這不是愛國運動又是什么呢?”在談到北大派和清華派的話題時,季羨林說:“北大和清華有沒有差別呢?當然有的。據我個人的印象,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地位方面,在對中國教育、學術和文化的貢獻方面,兩校可以說是力量匹敵,無從軒輊。這是同一性。但是,在雙方的風范方面,卻并不相同。如果允許我使用我在拙文《門外中外文論絮語》中提出來的文藝批評的話語的話,我想說。北大的風范可用人們對杜甫詩的評論‘沉郁頓挫’來概括。而對清華則可用杜甫對李白詩的評價“清新俊逸’來概括。這是我個人的印象,但是我自認是準確的。至于為什么說是準確的,則絕非三言兩語能夠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就留給大家去揣摩吧。”一個“清新俊逸”,一個“沉郁頓挫”,我心頭一亮,突然悟到,季羨林清華畢業,北大執教,在他身上,這兩種風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處地摻和在一起的。當初讀大學,他只能選定一家,一腳不能踩清華、北大兩只船,如今論風格、則可兼容并包,涵融薈萃。簡而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頓挫似杜甫,正所謂“清華其神,北大其魂”。(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俗話說“父母在,不遠游”,作者卻遠涉重洋,到德國留學深造。從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的一種未盡孝于母親榻前的內疚之感。B.作者在德國哥廷根的一間屋里夢見去世的母親,這個夢境很沉重,作者和母親都在哭;這個夢境不完整,是一些零星碎片。C.作者以對母親和家鄉的懷念為線索,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借助夢境,描寫了母親的面影、哥廷根的景物以及家鄉的景物。D.“母親就靜臥在這楊樹的下面,永遠地,永遠地”,使用諱飾語,不僅說明了母親去世的事實,還使痛苦心情表達得更內斂。7.下列對文本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季羨林認為,北大從最古的太學起,中經國子監,一直到近代的大學,應該有幾千年的歷史,這樣的認識新穎獨到。B.國子監是中國古代的最高學府,其學生都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都有愛國的情,這與其他國家的大學不大一樣。C.中國近代史上歷次反抗邪惡勢力的愛國運動都源自北大、譬如“五四運動”就是一場著名的振興中華的愛國運動。D.北大、清華在國內外的地位,對中國教育及學術、文化的貢獻方面沒有高低優之分,但二者在風范方面不同。8.“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結合文本一,分析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9.文本二指出,季羨林“清新俊逸”“沉郁頓挫”的兩種風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處地攙和在一起的,請結合文本一談談你的理解。【答案】6.B7.C8.①作者失意傷感地望著暗淡的天空,滿眼淚光,表達出對已逝母親的思念之情。②“母親的面影”貫穿全文,照應標題,文章結構嚴謹完整。③“母親的面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反復抒寫,有一詠三嘆的效果,強化了思念之情。9.①文中的夢輕盈、縹緲而又甜蜜,有一種清新、朦朧之美。母親依稀的面影、水面下白而大的鴨蛋、楊樹頂上那一抹淡紅的朝陽等,無不清新俊逸,給人愉悅之感。②這些夢境飽含思念之情、懷念之意,深沉而情重。楊樹下躺著的母親、哥廷根的教堂,那橡樹、蘆葦和楊樹,那潺潺雨聲、寒意枕頭等,無不沉郁頓挫,飽含作者的凄苦之情,讓人熱淚盈眶,痛徹心扉。③清新俊逸與沉郁頓挫水乳交融,完美地融于一體,使文章顯得既清美雋永、不落俗套,又富停頓轉折,深沉蘊藉。【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B.“作者和母親都在哭”錯誤,原文是“臉上的表情有點兒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這個夢境不完整,是一些零星碎片”錯誤,文中并未說夢境不完整。文中的“碎片”說的是夢醒后的回憶。故選B。【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理解文本相關內容的能力。C.“都源自北大”錯,原文是“在近代史上,歷次反抗邪惡勢力的運動,幾乎都是從北大開始的”可見,原文是說“幾乎都是”。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語句含義和作用的能力。①尾句寫作者“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作者夢到了兩年前去世的母親,母親去世前已有八年未見過兒子。作者雖夢到了母親,但母親的面容是模糊的,“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作者失意傷感地望著暗淡的天空,滿眼淚光,表達出對已逝母親的思念之情。②句中“母親的面影”照應標題“尋夢”,同時也貫穿全文,使文章結構嚴謹完整。③開頭寫夢到母親,醒來“就只有母親依稀的面影”;然后回憶夢中的情景,反復提到“母親的面影”:“在夢里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最初是感覺在自己住的小屋中;后來是覺得在家鄉的蘆葦坑邊;再后來是面影的重疊,即“眼前的影子漸漸亂了起來”;最后仰望天空,在淚光中“幻出母親的面影”。文中“母親的面影”多次出現,反復抒寫,一詠三嘆,強化了思念之情。【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本寫作特點的能力。(1)本文寫“夢境”中反復出現母親的面影,如“當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蒙蒙的,母親仿佛從云堆里走下來”,整個夢境輕盈、縹緲又甜蜜,有一種清新、朦朧美。“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東西在發著白亮的光的時候……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鴨蛋”“對岸空地里的大楊樹頂上正有一抹淡紅的朝陽”,水下白而大的鴨蛋,楊樹頂上淡紅的朝陽等景物,無不清新俊逸,讓人愉悅。(2)沉郁頓挫文中寫“兩年前的一個秋天,母親就靜臥在這楊樹的下面,永遠地,永遠地”“兩旁有驚人的粗的橡樹和古舊的城墻,斑駁陸離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頂上的高得有點兒古怪的尖塔”“蘆葦的稀薄處還隱隱約約地射出了水的清光”“對岸空地里的大楊樹”,“潺潺的雨聲,枕上也覺得微微有寒意”等景物,或古舊殘破,或氣氛哀傷凄涼,大多籠罩著憂傷,無不沉郁頓挫,飽含作者思念母親的凄苦之情,讓人熱淚盈眶。(3)作者寫了反復出現的母親的面影,白而大的鴨蛋,故鄉楊樹頂上的朝陽;也寫了靜臥楊樹下的母親斑駁的教堂,雨聲給人帶來的微微寒意。文中,清新俊逸與沉郁頓挫完美融于一體,既清美雋永,又停頓轉折,深沉蘊藉。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蘇秦說齊閔王曰:“臣聞用兵而喜先天下者憂,約結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籍也,而遠怨者時也,是以圣人從事,必藉于權而務興于時。夫權藉者,萬物之率也;而時勢者,百事之長也。故無權藉,倍時勢,而能事成者寡矣。今雖干將、莫邪,非得人力,則不能割劌矣。堅箭利金,不得弦機之利,則不能遠殺矣。矢非不铦,而劍非不利也,何則?權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趙氏襲衛,車舍人不休傳,衛國城割平,衛八門土而二門墮矣,此亡國之形也。衛君跣行,告溯于魏。魏王身被甲底劍,挑趙索戰。邯鄲之中鶩,河、山之間亂。衛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殘剛平,墮中牟之郭。衛非強于趙也,譬之衛矢而魏弦機也,藉力魏而有河東之地。趙氏懼,楚人救趙而伐魏,戰于州西,出梁門,軍舍林中,馬飲于大河。趙得是藉也亦襲魏之河北燒棘溝墜黃城。故剛平之殘也,中牟之墮也,黃城之墜也,棘溝之燒也,此皆非趙、魏之欲也。然二國勸行之者,何也?衛明于時權之藉也。今世之為國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敵強,國罷而好眾怨,事敗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也,地狹而好敵大,事敗而好長詐。行此六者而求伯,則遠矣。臣聞善為國者,順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從于天下。故約不為人主怨,伐不為人挫強。如此,則兵不費,權不輕,地可廣,欲可成也。昔者,齊之與韓、魏伐秦、楚也,戰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韓、魏也,然而天下獨歸咎于齊者,何也?以其為韓、魏主怨也。且天下遍用兵矣,齊、燕戰,而趙氏兼中山,秦、楚戰韓、魏不休,而宋、越專用其兵。此十國者,皆以相敵為意,而獨舉心于齊者,何也?約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強也。且夫強大之禍,常以王人為意也;夫弱小之殃,常以謀人為利也。是以大國危,小國滅也。大國之計,莫若后起而重伐不義。夫后起之藉與多而兵勁,則事以眾強適罷寡也,兵必立也。事不塞天下之心,則利必附矣。大國行此,則名號不攘而至,伯王不為而立矣。”(節選自《戰國策·齊策五》)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趙A得是B藉也C亦襲魏D之河北E燒棘溝F墜黃城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約結而喜主怨者孤”中,“約結”即結盟,訂約;“孤”是動詞,即陷于孤立。B.“倍時勢”與“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兩句中的“倍”字含義相同。C.干將,文中指春秋時期楚國有名的鑄劍師,他打造的劍鋒利無比;莫邪是干將的妻子。D.“夫弱小之殃”中,“殃”即遭到災禍,它與“禍國殃民”中的“殃”字含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喜歡帶頭發動戰爭的人有后患,合伙攻打別國的人遭眾怨而陷于孤立,而圣人則不然。B.銳利的弓箭和堅硬的箭頭只要有弓弦、弩機的配合,就能發揮作用,射殺遠方的敵人。C.蘇秦認為,當今那些治理國家的君主偏要去做與強國為敵等事,建立霸業的目的就不可實現。D.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順應民心辦事情,不為他國出兵去抵抗強敵,結盟不招來眾怨。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夫權藉者,萬物之率也;而時勢者,百事之長也。(2)臣聞善為國者,順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從于天下。14.衛國為何會反敗為勝?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答案】10.CEF11.C12.B13.(1)借勢而為,為萬物關鍵;抓住時機,則是百事的關鍵。(2)我聽說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應該順應民心,善于估計軍事實力的強弱,這樣之后再和其他國家聯合。14.①衛國國君向魏國告急。②魏王親自領兵向趙國挑戰,導致邯鄲大亂,黃河與太行山之間也亂作一團。③衛國有了魏國做依靠,便收集殘兵,引兵北上,攻破了剛平,毀壞了中牟的外城。【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趙國有了楚國這個依靠,便也去攻打魏國河北之地,縱火焚燒棘蒲,毀壞黃城。“得”的賓語為“是籍”,并且“也”為句末語氣詞,中間都不應斷開,應在“也”后面斷開,即在C處斷開;“襲”的賓語為“魏之河北”,中間都不應斷開,應在“北”后面斷開,即在E處斷開;“燒”的賓語為“棘溝”,應在“溝”后面斷開,即在F處斷開。故選CEF。【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理解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句意:帶頭締結盟約喜歡和他國結怨的最終陷于孤立。B.正確。都通“背”,違背,背棄。句意:違背時勢。/希望項伯您詳細地說我不敢背棄恩德。C.“文中指春秋時期楚國有名的鑄劍師……”錯誤。文中指兩把寶劍。D.正確。“遭受災殃/使……遭殃”句意:而弱國遭受災殃。/使國家受害,百姓遭殃。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只要……就……”錯誤。由原文“堅箭利金,不得弦機之利,則不能遠殺矣”可知,選項說法過于絕對,“弦機之利”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由“矢非不铦,而劍非不利也,何則?權藉不在焉”,可知“射殺遠方的敵人”除了“銳利的弓箭和堅硬的箭頭的配合”,還需要“權藉”這一因素。故選B。【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率”“長”,意思相同,關鍵;“時勢”,“抓住時機”;“……者,……也”判斷句的標志。(2)“為國者”,治理國家的人,君主;“料”,估計;“從”,通“縱”,聯合。【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衛君跣行,告溯于魏”可知,衛國國君向魏國告急。由原文“魏王身被甲底劍,挑趙索戰。邯鄲之中鶩,河、山之間亂”可知,魏王親自領兵向趙國挑戰,導致邯鄲大亂,黃河與太行山之間也亂作一團。由原文“衛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殘剛平,墮中牟之郭”可知,衛國有了魏國做依靠,便收集殘兵,引兵北上,攻破了剛平,毀壞了中牟的外城。參考譯文:蘇秦游說齊閔王說:“臣聽說用兵打仗喜歡首先發難的將有憂患,帶頭締結盟約喜歡和他國結怨的最終陷于孤立。后起者就會有資源憑借,遠離怨恨便會得到時機。因此圣賢做事,必定借勢而為,抓住時機。借勢而為,為萬物的關鍵;抓住時機,則是百事的關鍵。因此,不懂得借勢而為、抓住時機之理,能成就大事的實在微乎其微。現在即使有干將、莫邪一類的寶劍,如果不施以人力,則不能破損毫發。而再堅硬的箭桿、銳利的箭頭,如果不能借助弓弩,也不能從遠處殺傷敵人。箭并不是不銳利,劍并不是鈍而無力,那是什么緣故呢?只是由于少了借力之物。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趙國襲擊衛國,車不停頓,人不歇息,逼近了衛國,修筑割平城,衛都有八座城門被堵塞,兩座城門被摧毀,這是亡國的景象。衛國國君光著腳,去向魏國告急。魏王身披戰袍,磨礪寶劍,親自領兵向趙國挑戰,邯鄲大亂,黃河與太行山之間也亂作一團。衛國有了魏國做依靠,便收集殘兵,引兵北上,攻破了剛平,毀壞了中牟的外城。衛國并不比趙國強大,衛國就像是一支利箭,魏國好比強弓勁弩,衛國只是借助了魏國的力量,才取得了趙國河東之地。趙國恐懼,楚國救趙國而討伐魏國,在州西開戰,然后穿過魏都大梁的城門,駐軍林中,飲馬于黃河。趙國有了楚國這個依靠,便也去攻打魏國河北之地,縱火焚燒棘蒲,毀壞黃城。所以剛平被攻破,中牟被毀壞,黃城被削平,棘蒲被燒毀,這都不是趙國、魏國的初衷。可是它們兩國非要竭力去做,為什么呢?這是衛國能看準時勢和借力掌握權變的緣故。當今那些治理國家的君主卻不是這樣。自己兵弱,偏要同強國為敵;國家疲憊,偏要招來眾怒;事情失敗,偏要蠻干到底;自己兵弱,卻不愿意居人之下;自己國小,偏要與大國為敵;事情失敗了,偏偏喜歡行詐。如果干這六件事情,還想成為霸主,那就差得太遠了。我聽說善于治理國家的君主,應該順應民心,善于估計軍事實力的強弱,這樣之后再和其他國家聯合。所以結盟不會成為眾怨所歸,作戰時不替他人去抵抗強敵。這樣,自己的兵力不會消耗,地位不會降低,土地可以開拓,目的可以實現。以前,齊王聯結韓、魏兩國討伐秦、楚兩國,齊國作戰并不是不賣力,分得的土地又不多于韓、魏,可是天下唯獨(將戰爭)歸咎于齊國,為什么呢?因為齊國把天下對韓、魏兩國的怨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再說那時天下正烽煙四起,齊、燕爭斗,又有趙國圖謀中山;秦、楚與韓、魏不斷交鋒,而宋、趙主專攻伐;這十個國家,鉤心斗角,相互競爭,然而天下只埋怨齊國,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為齊國喜歡結盟而招來怨恨,兩軍相交時喜歡攻打強敵。再說強國招致禍患,往往是因為一心想為人的首領;而弱國遭受災殃,常常是由于一心想算計別人取得好處。所以,強國不免危殆,小國則不免覆滅。為大國所計,不如后發制人,堅決討伐那些不講道義的國家。后發制人能有所倚仗,盟國多而兵力強,從而形成以人多勢強對付疲敝衰弱的有利局面,戰爭必能取得勝利。辦事不違背天下人心,那么利益就隨之而來。強國依此而為,名號自然不爭而得,霸業也能袖手而成。”(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完成各題。詠史龔自珍金粉①東南十五州②,萬重恩怨屬③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④。避席⑤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⑥。田橫⑦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⑧。【注】①金粉:這里指景象繁華。②十五州:泛指長江下游蘇、浙、皖一帶。③屬(zhǔ):結交。④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權貴、幕僚把持著大權,內宮佞臣竊據了朝廷要津。團扇才人在這里指輕薄文人。⑤避席:為表恭敬或畏懼離席而起。⑥為稻粱謀:為生活打算。⑦田橫:秦末群雄之一。陳勝吳廣起義后,田橫與田儋、田榮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據齊地為王。劉邦統一天下后假意派人招撫,田橫不肯歸順而自殺。⑧列侯:漢制,王子封侯稱諸侯,異姓功臣受封稱列侯。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中的“名流”既指手握大權、銅氣熏天的“牢盆狎客”,亦指百無一能的輕薄文人。B.“名流”把金粉江南搞得烏煙瘴氣,詩人對此深惡痛絕,“操”“踞”二字極富鞭撻之意。C.詩人對清政府利用文字獄鎮壓士人的行為憤恨不滿,對那些醉心于個人名利的士人表示同情。D.本詩吟詠歷史與諷喻現實相統一,政治思想表達與藝術概括相統一,筆鋒犀利,造語凝重端方。16.本詩借用“田橫抗漢”典故有何用意,請簡要分析。【答案】15.C16.①田橫不接受劉邦虛情假意的招撫而自殺。②詩人借此典故揭露清政府對士人的籠絡具有欺騙性,告誡世人不要輕信清政府的懷柔政策。③詩人借此典故,辛辣地諷刺了沒有骨氣的、向清朝統治者賣身投靠的士大夫。【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對那些醉心于個人名利的士人表示同情”無中生有。“著書都為稻粱謀”,對那些不顧國家利益、只醉心于個人名利的士人表示了不滿和慨嘆。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典故用法及作用的能力。①先看“田橫抗漢”典故的內容。根據注釋⑦可知,“劉邦統一天下后假意派人招撫,田橫不肯歸順而自殺”,即田橫不接受劉邦虛情假意的招撫而自殺。②再看詩人的用意。作者諳熟史事,從中發現了統治者的丑惡嘴臉,從劉邦假惺惺的不可能兌現的封侯許諾,到李世民“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的洋洋得意,再到朱元璋“寰中士夫不為君用”即“自外其教”,應“誅其身而沒其家”的酷法,再到清初以來不絕如縷的文字獄案,諳熟史事的龔自珍深悉底里。此處借用田橫的典故告誡世人不要輕信清政府的懷柔政策。借這一歷史故事,揭露了清政府對士人采取的思想壓制和籠絡政策的欺騙性。他們才是造就這些“黑幕”的總后臺。③同時,聯系頸聯“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詩句中既表現了詩人對清政府利用文字獄鎮壓士人的憤恨,也對那些不顧國家利益、只醉心于個人名利的士人表示了不滿和慨嘆,對現實的另一端、與官場相對照的“士林”心態予以揭皮見骨的描摹,痛下針砭。而尾聯詩人借田橫的典故,讓這些沒有骨氣的文人與田橫形成對比,辛辣地諷刺了沒有骨氣的、向清朝統治者賣身投靠的士大夫。(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古詩詞中常出現的“瓊樓玉宇”,多用以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譬如嫦娥的廣寒宮,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也有類似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2)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詞人以廉頗自喻,表明自己勇武不減當年,可以隨時奔赴疆場。(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人,不舍晝夜。”后代詩人面對滔滔逝水,亦常常感嘆時光流逝、功業無成或表達綿綿愁思、離愁別恨,如“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青冥浩蕩不見底②.日月照耀金銀臺③.廉頗老矣④.尚能飯否⑤.問君能有幾多愁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有:“青冥”“廉”“蕩”等。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本題代于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天陰沉沉的,仿佛要下雨。我沿羚牛谷而上,一路相伴的正是這溪水,它或潺湲,或高歌,仿佛讓我置身浪漫的少年時代。在有水潭的地方,它駐足,用漩渦逗著小魚小蝦玩耍。它親吻河里的石頭,那石頭上的綠苔,不就是它熱吻的印記嗎?沙子靜靜地伏在水的身下,仿佛聆聽著溪水的優美旋律。水在跳下陡峭的懸壁的那一刻,綻放的是浪花,表現出的是勇敢,是奮不顧身。此刻的水,仿佛千絲萬縷的玉帶,是瀑布了。有的地方瀑布連瀑布,飛流直下,①,凸顯的是生命的蓬勃。水流到平緩的沙灘上,則變得如多情少女般溫柔、纏綿。它和溪邊的原始古樹聊起歲月之滄桑,和石頭上的山花共話世間之美。牛背梁的水,一年四季有著它不同的風姿,不同的氣質。春天,它如新生兒般稚嫩、柔美,讓人憐惜;夏天,它長成了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小伙兒,耍脾氣時,一口氣能把一塊巨石從山腰推到山腳;秋天,它像一位②的少婦,不急不緩地流動,環繞在它周圍的是斑斕的色彩和清幽的果香;冬天,溪流的一部分沉靜成白玉般的冰,一部分則在冰下嬉戲。每走一次羚牛谷,都能與這里的水③,可每次見到的都不是同一個它。它見到的我也從青絲到了白發。“逝者如斯夫”,我們走著各自的路。18.下列各句中的“仿佛”,用法相同的兩項是()①天陰沉沉的,仿佛要下雨。②它或潺湲,或高歌,仿佛讓我置身浪漫的少年時代。③沙子靜靜地伏在水的身下,仿佛聆聽著溪水的優美旋律。④此刻的水,仿佛千絲萬縷的玉帶,是瀑布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0.仿照文中畫橫線句子形式,另選一個對象,寫一個句子。【答案】18.C19.①一瀉千里;②風姿綽約;③不期而遇20.示例:花從高高的枝頭飄落的那一瞬間,隕落的是生命,迸發出的是奉獻,是無怨無悔。【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的能力。②③表想象,①表推測,④表比喻。故選C。【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①此處寫瀑布,前面有“飛流直下”,此處可填“一瀉千里”。一瀉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現比喻文筆奔放暢達,也泛指直線下降,勢頭很猛。②語境把溪流比作少婦,后面還有“不急不緩”,用來形容少婦優雅美麗,可填“風姿綽約”。風姿綽約:形容氣質優雅,體態柔美。③語境是說“每走一詞羚牛谷”,都能與這里的水相遇,可填“不期而遇”。不期而遇:沒有約定而遇見。指意外碰見。【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仿寫句子的能力。仿寫要從話題選擇、內容、句式、修辭等方面盡量與原句保持和諧一致。先分析被仿句,“水在跳下陡峭的懸壁的那一刻,綻放的是浪花,表現出的是勇敢,是奮不顧身”,描寫對象是“水”,內容是寫水從懸崖落下,激起浪花;后半句揭示的水的精神品質;句式上,“……從……的那一瞬間,……的是……,……出的是……,是……”;修辭上,后半句寫精神品質的部分,采用的是擬人修辭。根據以上分析選取合適的對象仿寫即可。(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耳聾威脅各年齡人群,危害更是貫穿人的一生。平常,個人可以采用一種測試聽力的簡便方法:(1)那就是在聽音樂之前,先將音量調到自己勉強聽得到的最小音量,當聽了一段時間歌曲后,①,那就說明當事者的聽力已處于暫時性損害的狀態。但如果出現和他人說話時聽不清楚,或與他人交流時,總是漏掉部分談話內容的窘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