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1.1 季氏將伐顓臾同步練習 蘇教版必修4_第1頁
高中語文 1.1 季氏將伐顓臾同步練習 蘇教版必修4_第2頁
高中語文 1.1 季氏將伐顓臾同步練習 蘇教版必修4_第3頁
高中語文 1.1 季氏將伐顓臾同步練習 蘇教版必修4_第4頁
高中語文 1.1 季氏將伐顓臾同步練習 蘇教版必修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季氏將伐顓臾(時間:45分鐘分值:60分)一、基礎鞏固(15分,每小題3分)1.下列詞語中字形和加點字的注音均無誤的一項是()A.顓臾(zhuān) 邦域(yù)社稷(jì) 何以伐為(wèi)B.彼相(pǐ) 虎兕(sì)出于柙(xiá) 櫝中(dú)C.安無傾(qīnɡ) 蕭墻(xiāo)干戈(ɡān) 東蒙主D.不能者止(zhǐ) 巔而不扶舍曰(shè) 分崩離析解析A項,“為”讀wéi。B項,“彼”讀bǐ。D項,巔一顛,“舍”讀shě。答案C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是社稷之臣也是:這。B.則修文德以來之修:修治,修養。C.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夫子:指孔子。D.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東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解析應指“季氏”。答案C3.下列“相”字的意義、用法相同的兩項是()A.則將焉用彼相矣 B.雜然相許C.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 D.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解析B、C兩項皆為指代性副詞,偏指一方,譯為“他”;A項攙扶盲人走路的人;D項丞相、宰相。答案BC4.下列各句句式相同的兩項是()A.是社稷之臣也。 B.無乃爾是過與?C.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D.何以伐為?解析B、D兩項都是賓語前置句。A項是判斷句。C項是介詞結構(狀語)后置句。答案BD5.名句默寫。(1)周任有言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且爾言過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誰之過與?(3)丘也聞有國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陳力就列不能者止(2)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二、課內閱讀(18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題。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6.下列各句中對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無乃爾是過與過:過錯。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舍:舍棄,回避。C.則將焉用彼相矣相:輔助。D.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傾:跌倒。解析A項,過:責備。C項,相:攙扶盲人走路的人。D項,傾:傾覆。答案B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eq\b\lc\{\rc\(\a\vs4\al\co1(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不能者止))B.eq\b\lc\{\rc\(\a\vs4\al\co1(且在邦域之中矣,既來之,則安之))C.eq\b\lc\{\rc\(\a\vs4\al\co1(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D.eq\b\lc\{\rc\(\a\vs4\al\co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解析D項都是連詞,表示并列關系。A項,助詞,表示停頓/代詞,……的人;B項,結構助詞,的/代詞,他們,指遠人;C項,連詞,表假設關系的連詞,那么/連詞,表示承接關系,就。答案D8.以下五句話中,全都體現孔子治國安邦原則的一組是()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③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④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⑤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解析①是批評冉有的話;⑤指出“季孫之憂”的本質所在。答案B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駁論文,圍繞“季氏將伐顓臾是錯誤的”這一觀點展開反駁,通過孔子與他的學生冉有、季路之間的對話,批駁了季氏兼并顓臾的企圖,闡明了“治國以理”“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B.第1段孔子對弟子的批駁,語勢跌宕起伏,說理層層深入,表達的內容非常豐富,令人嘆為觀止。C.第3段語言的主要特點是形式整齊,音調和諧,氣勢貫通,層次性極強,給人以深刻的印象。D.本文通過對心態、表情、動作的刻畫,使人物的形貌和個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當仁不讓,直面邪惡的神情,充分地顯示了出來。解析D項文中并無“心態、表情、動作”的刻畫。答案D10.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6分)(1)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2分)譯文:______________(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2分)譯文:______________(3)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2分)譯文:______________答案(1)那顓臾,從前先王讓他做東蒙山的祭主,況且又在魯國疆域里,是國家的屬臣。(2)君子就厭惡那種回避說自己想要那樣做而一定要找個借口去做的態度。(3)我擔心季孫氏的憂慮,并非在顓臾,而在魯國內部呀。三、課外拓展(16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題。田常欲作亂于齊,憚高、國、鮑、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子路請出,孔子止之。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子貢請行,孔子許之。遂行,至齊,說田常曰:“君之伐魯過矣。夫魯,難伐之國,其城薄以卑,其地狹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此不可與戰。君不如伐吳。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精兵盡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何也?”子貢曰:“臣聞之,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今君憂在內。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聽者也。今君破魯以廣齊,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君之功不與②焉,則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難矣。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卻,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之立于齊危矣。故曰不如伐吳。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空,是君上無強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田常曰:“善。雖然,吾兵業已加魯矣,去而之吳,大臣疑我,奈何?”子貢曰:“君按兵無伐,臣請往使吳王,令之救魯而伐齊,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許之,使子貢南見吳王。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選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注】①高、國、鮑、晏:齊國握有實權的卿大夫。②不與:不在其中。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甲堅以新,士選以飽 選:挑選,這里是強壯、強大的意思。B.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 封:封賞,這里是“受封賞”的意思。C.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 恣:放縱,這里是“使……放縱”的意思。D.上無強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 過:過錯,這里是“犯過錯”的意思。解析過:責備,非難。答案D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eq\b\lc\{\rc\(\a\vs4\al\co1(移其兵欲以伐魯,其皆出于此乎))B.eq\b\lc\{\rc\(\a\vs4\al\co1(君之伐魯過矣,鄰之厚,君之薄也))C.eq\b\lc\{\rc\(\a\vs4\al\co1(而以教常,何也,請以劍舞))D.eq\b\lc\{\rc\(\a\vs4\al\co1(君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于主,故木受繩則直))解析A項,前者為代詞,指“他們的”,后者為副詞,“大概”;B項,均為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均為介詞“用、拿”;D項,均為連詞,表承接關系,“那么”。答案A13.下列句子中,屬于子貢勸說田常不要攻打魯國的理由的一項是()①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②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③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④今君破魯以廣齊,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⑤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空⑥臣請往使吳王,令之救魯而伐齊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解析①是孔子希望弟子制止田常伐魯的理由;⑤是子貢勸說田常伐吳的好處;⑥是子貢跟田常請求出使吳國。答案B14.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田常想要作亂,但忌憚高、國、鮑、晏等握有實權的卿大夫,就帶兵去討伐魯國,名為伐魯,實為取得軍隊的控制權。B.當魯國即將遭受齊國進攻之時,孔子的三言兩語,就表現出他為保衛祖國,號召、激勵弟子為國排憂解難的動人形象。C.子貢的說辭,指陳利害,縱橫捭闔,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展現了子貢口齒伶俐、巧于辭令、胸有韜略和擅長游說的才能。D.田常之所以改變主意,同意攻打吳國,是因為吳國比魯國強大,攻打強大的國家,他作亂的陰謀才容易實現,他自己才會真正受益。解析A項,“實為取得軍隊的控制權”,于文中無依據。答案A15.請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1)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2分)譯文:_______________(2)雖然,吾兵業已加魯矣,去而之吳,大臣疑我,奈何?(2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答案(1)魯國,是我們祖先的墳墓所處的地方,是我們的祖國,國家如此危難,你們為什么不采取行動呢?(2)就算這樣,我的軍隊已經向魯國進發了,再調轉去攻打吳國,大臣們懷疑我,怎么辦?【參考譯文】田常打算在齊國造反,忌憚高固、國佐、鮑叔牙、晏嬰四大家族的勢力,所以調動他們的軍隊打算討伐魯國。孔子聽說后,對他的弟子說:“魯國,是我們祖先的墳墓所處的地方,是我們的祖國,國家如此危難,你們為什么不采取行動呢?”子路請求出使齊國,孔子阻止了他。子張、子石也請求前去,孔子沒有答應。子貢請求前去,孔子準許了。子貢于是出發,到了齊國,對田常說:“你討伐魯國是錯誤的。魯國,是很難討伐的國家,它城墻又薄又矮,它的土地又小又洼,它的國君愚蠢不施仁政,它的大臣虛偽而且沒有用處,它的軍民又都討厭戰爭,因此不能和它作戰。您不如去討伐吳國。吳國,城墻又高又厚,土地又廣又深,兵甲又硬又新,士兵們強壯而軍糧充足,精良的武器和士兵都在吳國,又派賢明的大夫防守,因此容易討伐。”田常勃然大怒說:“你說的困難的,是別人認為容易的;你說的容易的,是別人認為困難的。你告訴我這些話,為什么?”子貢說:“我聽說,國內有憂患的就攻打強國,國外有憂患的就去攻打弱國。如今您的憂慮在國內。我又聽說您有三次受封的機會都沒有成功,是因為有大臣不擁護你。如今您打敗魯國來擴大齊國的國土,通過戰爭取勝來凌駕國君,通過打敗魯國來贏得大臣們的尊重,但是您的戰功起不了作用,而且會更加被國君疏遠。因此你對上凌駕國君,對下放縱群臣,再求成大事,太難了。君主驕橫就會脅迫下臣,下臣驕縱就威脅君主,因此你是對上和國君有隔閡,對下和大臣有爭斗。這樣,您在齊國立足就很危險了。所以說不如討伐吳國。討伐吳國取得不了勝利,士兵在國外戰死,大臣在內部空虛,因此你在上就沒有了強大的大臣作為政敵,在下就沒有士兵百姓的反對,孤立國君控制齊國的就只有您了。”田常說:“很好。就算這樣,我的軍隊已經向魯國進發了,再調轉去攻打吳國,大臣們懷疑我,怎么辦?”子貢說:“您先按兵不動,不要對魯國開戰,請讓我去出使吳國,勸說吳王救援魯國并討伐齊國,您因此帶兵和吳國交戰。”田常答應了,讓子貢出使南方的吳國,去見吳王。子貢一挺身而出,就使魯國得以保全,使齊國產生內亂,使吳國被打敗,使晉國強大、越國稱霸。四、語言運用(11分)16.把下列句子組成語意連貫的語段,排序最恰當的一組是()。(4分)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②因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會不同③在一定意義上,人是教育的產物④衡量一種教育的優劣,不但要用社會的尺度,看它能否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⑤看它是拓展了還是縮減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⑥當然,這里說的教育是廣義的,不限于學校教育A.③②⑥④①⑤ B.④①⑤⑥②③C.④⑤②③①⑥ D.③②④⑤⑥①解析根據“不但要……更要”確定④①的順序,排除C、D項。根據⑤句的意思,它只能跟在①的后面,從而排除B項。 答案A17.將下列句子組合成語意連貫、合乎邏輯的一段話,并將序號填入橫線處。(3分)①有一些遠慮,可以預見也可以預作籌劃,不妨就預作籌劃,以解除近憂。②不過,遠慮是無窮盡的,必須適可而止。③有一些遠慮,可以預見卻無法預作籌劃,那就暫且擱下吧,車到山前必有路,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